《小行星的故事》(桃園:中央大學,2020年12月)封底文案有這樣兩句:「命名是一個人文的活動,人間與天上對話」。 前句有關命名之事,簡單說有三個階段:先是發現且確定軌道,通報取得一個臨時編號;再來是軌道被精準認定,獲得永久編號,有了命名權;最後才是依規定申請命名而被批准。主其事者是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 至於「人間與天上對話」,「人間」是地面上的人類社會,指個人,或者群體。「天上」呢?當是肉眼所見,但所見者非全貌,看的也不透徹,有時也不真實,所以這就需要靠科技,或靠想像,前者因此發展出宇宙天體知識,和大氣、太空等地球科學;後者因此產生諸多傳說和神話,日月星辰、風雨雷電都有,並出現天庭、天帝、天神,乃至人間有天子,人有天命等。因此,祈天成為常民文化,如原住民族賽夏族有「祈天祭」,臺南十鼓擊樂團大型演出《祈天鼓動》,臺北松山奉天宮每年於農曆六月六日備辦「開天門祈天補運吉祥祀典」等。 祈天也是人間和天上的對話,背後有人之敬天、畏天。稱小行星之命名是人間與天上對話,亦含敬畏之誠,也有祈天之旨意。當人們仰望天際,呼天、問天,常是因人境有難、人心受創,有怨有恨,有不得解之疑慮等。 當太陽系天體的九大行星(冥王星已被降級為矮行星,現稱八大行星),可對應於全世界的九大洲(有五大洲、七大洲、九大洲之說,佛教另有四大洲)、古中國的九州(《尚書‧禹貢》稱大禹治水定九州,南宋佚名歌詩有〈月兒彎彎照九州〉);無數的小行星,可視為運行於天體中不計其數的行動個體,正可相應人間的芸芸眾生,有一些人,奉獻心力,創造了新價值,形成一種典範;有一些群體,用集體的力量,有效服務大眾,利益眾生;有一些地方,是親切的鄉土,斯土斯民,有道不盡的愛與恩情。 我在「天上」和「人間」中間加一個「‧」,有並存、共榮、對等、尊重的意思。天上的星星不說話,一顆小行星的命名,有說不完的人間美好故事。
校園植物種類繁多,獨以松命名,中大人想必會心。學校正門左側設有景觀平台,以「聽松」為名,意即樹影搖曳中,可聽松濤,可眺美景,然而入耳者,豈只風吹松樹的聲音,眾鳥啾啾、書聲琅琅,任君聆賞。因此,這裡是群樹歌唱,我亦長歌…… 因之想借用競寫活動,來讓年輕的孩子親近樹及其他植物。這就是我們辦中大植物競寫的初心了。 本作品集收入本次植物競寫得獎作品,含首獎1篇、貳獎2篇、叁獎3篇及佳作6篇;另外優選19篇,合成一集,以原來的活動 主標題「長歌吟松風」為書名,展現中大學子對植物的深情與文采。 「長歌吟松風」取自大唐詩人李白的〈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描寫一種自在自如的田家生活:友朋之間,痛快喝酒,放聲長歌,直唱到天河群星疏落,「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
「黑洞」不僅是科學領域的熱門議題,在人文藝術的世界,也出現不少與「黑洞」相關的作品,展現人們對於「黑洞」的另類認知。「黑洞:科學‧文學與藝術」邀請不同領域的專家,分從科學、歷史、新詩、電影、戲劇、歌曲等角度,展開一場跨領域的座談交流。另由四位研究生於座談會的子題上,加以深入探討,撰寫專文,引領讀者進入多樣的「黑洞」世界
2021年12月17日,研發處和人文研究中心聯合辦理了一場特別的「挺進南北極」演講座談活動,邀請地科系郭陳澔教授、波蘭籍張文和助理教授和太空系林映岑助理教授,以小型專題演講方式分享他們在南北極的體驗及心境;同時邀請畫家楊恩生、旅行家鄭有利和醫師朱建銘到場座談,分享他們多次探訪南北極的所見所聞,作家李欣倫則以南北極詩文探討極地旅行寫作及生態關懷,展開一場罕見而精彩的人文與科學的對話。
自苗栗北遷中壢(1968)迄今,中大校園到底有多少碑碣牌匾?「秉文堂」、「志希館」、「鴻經館」命名的緣由為何?看著日漸斑駁的碑刻,你可曾動念去了解碑文內容?而行走百花川畔,你注意到「新民之道」刻石的內涵嗎?人文研究中心視其為校園文化資產,普查並考察,策劃編印了《銘刻與記憶》,訴說著一件又一件的中大故事,盼能喚起我們諸多校園空間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