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集結《文訊》雜誌「學人專訪」專欄三十篇,受訪學者所含蓋的研究領域甚廣,包括文學、藝術、歷史、哲學、民俗學、人類學、文化研究等,描寫精要深刻,學人風華盡現,為學界留下珍貴的紀錄,也為年輕學子樹立典範,值得一讀再讀,在這個資訊快速流通的年代,相信能形成一道清流,激起人們「有為者亦若是」的胸襟情懷,一步一腳印,窮究學問,求取真知。
每一代思考的人,在他/她生命某一個路口,難免跟虛無照面一次以至多次,陷入迷失。不過,虛無很快便會被打成一種主義,儼然一個反派,然後我們的英雄或聖人會教導種種克服和超越它的方法;很快甚至於過快地,我們又能站起來,重新做人了。會否太過輕易?會否,我們其實借理性和意志的力量遮蓋了問題?在村上春樹、尼采、卡繆、卡爾維諾、波西格、柏爾斯、梭羅的文本中,讓我們重新和虛無對話,重新在流浪者和影子的生活處境中跟虛無狠狠而深深的接一次吻。因為我們努力活過來,實實在在,情願做一個凡人。
二百多年前,盧梭就指出了科學發展將會造成道德的哀微; 到了二十世紀,在資本主義不斷的擴張發,人們開始產生許多不滿的批判。就在此時,德國出現了一個專車研究主會現狀及制定主會發展方案的法蘭克福研究所,普以此研究所為咳心,集結了一批思想激進的知識分。本書目的即是探討法蘭克福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本雅明、阿多爾諾及馬爾庫賽的審美哲學,並論及他們思想的差異以及對後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