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史是什麼?」是質疑,也是期許。習以為常的臺灣史敘述,其實潛藏著哪些濾鏡?本書是吳密察的提問,也是吳密察的回答臺灣史過去不受重視,如今已成顯學,並且堂而皇之的占據課本大量篇幅。但,臺灣史是什麼?只要講述臺灣的過去,就建立了臺灣主體性嗎?荷蘭人的紀錄、清代的方志、日治時期的檔案,分別有哪些預設框架,導致我們看見的「歷史事實」其實有所偏移?今日的臺灣人應該如何使用這些歷史資源,才能產生意義,而不陷入陳說的窠臼?臺灣史又該如何採取更寬廣的研究視野,讓島嶼的經驗有資格在世界舞台上和其他學門切磋對話?這些問題都是吳密察教授終生的學術關懷,而本書便是他對上述問題的答覆。吳密察親自挑選生涯發表之研究,以「臺灣史是什麼?」為核心主軸,重新組織成本書。第一部總論,以大視野描畫出臺灣史的輪廓,提出有臺灣主體性的臺灣史應該是如何,不該是如何。第二部提出影響較深遠的大問題,具體呈現史學研究者引證史料、分析史料的技藝,並提出不同於傳統看法的詮釋。如:臺灣史上最大戰爭乙未之役,如何而起?在臺灣民主國的官員紛紛逃跑之後,日軍為何反而遭遇更猛烈的抵抗?日本殖民政府的土地調查,如何扭轉前近代的臺灣社會,採行近代個人主義式的財產制?第三部則是挑戰奇怪的、似是而非的臺灣史觀念,提出異於以往的理解。我們總是不假思索地把鄭成功和反清復明連在一起,但實際檢視鄭成功和明宗室以及清廷之間的互動,會發現未必如此。我們都說臺灣四面環海、是海洋國家,似乎預設了隨處皆可出航。但細看清代的紀錄,可以發現當時臺灣根本沒有「良港」……「我想要出版一本挑釁通說、俗說的書。」這是吳密察教授推出此書的意圖,在回答臺灣史是如何建構出來、臺灣人的自我認識又是如何受到影響的同時,又帶著「臺灣史如何能對世界學術有所貢獻」的期待及想像。結合立論主張以及研究成果,吳教授期待本書的各篇文章能夠與讀者對話,預備臺灣史更加深化並普及的未來。「《臺灣史是什麼?》書名中有個大問號,它不僅是吳教授個人的提問,想必也是許多臺灣史家,甚至眾多臺灣人共同的疑問。」──周樑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本書推薦序「我讀吳老師這本書,一直覺得這是『臺灣民族主義』的英雄之旅的故事。……作為一個歷史學者,他關注的始終是『作為國家史的臺灣史』應該要問什麼問題。」──許佩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本書解題
「臺灣史是什麼?」是質疑,也是期許。習以為常的臺灣史敘述,其實潛藏著哪些濾鏡?本書是吳密察的提問,也是吳密察的回答臺灣史過去不受重視,如今已成顯學,並且堂而皇之的占據課本大量篇幅。但,臺灣史是什麼?只要講述臺灣的過去,就建立了臺灣主體性嗎?荷蘭人的紀錄、清代的方志、日治時期的檔案,分別有哪些預設框架,導致我們看見的「歷史事實」其實有所偏移?今日的臺灣人應該如何使用這些歷史資源,才能產生意義,而不陷入陳說的窠臼?臺灣史又該如何採取更寬廣的研究視野,讓島嶼的經驗有資格在世界舞台上和其他學門切磋對話?這些問題都是吳密察教授終生的學術關懷,而本書便是他對上述問題的答覆。吳密察親自挑選生涯發表之研究,以「臺灣史是什麼?」為核心主軸,重新組織成本書。第一部總論,以大視野描畫出臺灣史的輪廓,提出有臺灣主體性的臺灣史應該是如何,不該是如何。第二部提出影響較深遠的大問題,具體呈現史學研究者引證史料、分析史料的技藝,並提出不同於傳統看法的詮釋。如:臺灣史上最大戰爭乙未之役,如何而起?在臺灣民主國的官員紛紛逃跑之後,日軍為何反而遭遇更猛烈的抵抗?日本殖民政府的土地調查,如何扭轉前近代的臺灣社會,採行近代個人主義式的財產制?第三部則是挑戰奇怪的、似是而非的臺灣史觀念,提出異於以往的理解。我們總是不假思索地把鄭成功和反清復明連在一起,但實際檢視鄭成功和明宗室以及清廷之間的互動,會發現未必如此。我們都說臺灣四面環海、是海洋國家,似乎預設了隨處皆可出航。但細看清代的紀錄,可以發現當時臺灣根本沒有「良港」……「我想要出版一本挑釁通說、俗說的書。」這是吳密察教授推出此書的意圖,在回答臺灣史是如何建構出來、臺灣人的自我認識又是如何受到影響的同時,又帶著「臺灣史如何能對世界學術有所貢獻」的期待及想像。結合立論主張以及研究成果,吳教授期待本書的各篇文章能夠與讀者對話,預備臺灣史更加深化並普及的未來。「《臺灣史是什麼?》書名中有個大問號,它不僅是吳教授個人的提問,想必也是許多臺灣史家,甚至眾多臺灣人共同的疑問。」──周樑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本書推薦序「我讀吳老師這本書,一直覺得這是『臺灣民族主義』的英雄之旅的故事。……作為一個歷史學者,他關注的始終是『作為國家史的臺灣史』應該要問什麼問題。」──許佩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本書解題
「臺灣史是什麼?」是質疑,也是期許。習以為常的臺灣史敘述,其實潛藏著哪些濾鏡?本書是吳密察的提問,也是吳密察的回答臺灣史過去不受重視,如今已成顯學,並且堂而皇之的占據課本大量篇幅。但,臺灣史是什麼?只要講述臺灣的過去,就建立了臺灣主體性嗎?荷蘭人的紀錄、清代的方志、日治時期的檔案,分別有哪些預設框架,導致我們看見的「歷史事實」其實有所偏移?今日的臺灣人應該如何使用這些歷史資源,才能產生意義,而不陷入陳說的窠臼?臺灣史又該如何採取更寬廣的研究視野,讓島嶼的經驗有資格在世界舞台上和其他學門切磋對話?這些問題都是吳密察教授終生的學術關懷,而本書便是他對上述問題的答覆。吳密察親自挑選生涯發表之研究,以「臺灣史是什麼?」為核心主軸,重新組織成本書。第一部總論,以大視野描畫出臺灣史的輪廓,提出有臺灣主體性的臺灣史應該是如何,不該是如何。第二部提出影響較深遠的大問題,具體呈現史學研究者引證史料、分析史料的技藝,並提出不同於傳統看法的詮釋。如:臺灣史上最大戰爭乙未之役,如何而起?在臺灣民主國的官員紛紛逃跑之後,日軍為何反而遭遇更猛烈的抵抗?日本殖民政府的土地調查,如何扭轉前近代的臺灣社會,採行近代個人主義式的財產制?第三部則是挑戰奇怪的、似是而非的臺灣史觀念,提出異於以往的理解。我們總是不假思索地把鄭成功和反清復明連在一起,但實際檢視鄭成功和明宗室以及清廷之間的互動,會發現未必如此。我們都說臺灣四面環海、是海洋國家,似乎預設了隨處皆可出航。但細看清代的紀錄,可以發現當時臺灣根本沒有「良港」……「我想要出版一本挑釁通說、俗說的書。」這是吳密察教授推出此書的意圖,在回答臺灣史是如何建構出來、臺灣人的自我認識又是如何受到影響的同時,又帶著「臺灣史如何能對世界學術有所貢獻」的期待及想像。結合立論主張以及研究成果,吳教授期待本書的各篇文章能夠與讀者對話,預備臺灣史更加深化並普及的未來。「《臺灣史是什麼?》書名中有個大問號,它不僅是吳教授個人的提問,想必也是許多臺灣史家,甚至眾多臺灣人共同的疑問。」──周樑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本書推薦序「我讀吳老師這本書,一直覺得這是『臺灣民族主義』的英雄之旅的故事。……作為一個歷史學者,他關注的始終是『作為國家史的臺灣史』應該要問什麼問題。」──許佩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本書解題
從服裝、生活習慣、宗教信仰到文化差異, 一百篇臺灣民族性的分析評論,不只看見百年以來臺灣人的變與不變, 也讓人思考殖民統治下,臺灣人被置於何種認識空間 1930年,日本領臺已逾三十載,統治看似牢不可破,但統治者真的瞭解被統治者了嗎? 本書作者山根勇藏在1897年就來臺擔任教職,而後在警務局繼續從事教育工作,試圖讓第一線接觸臺灣人的警察更了解臺灣民情,以利執行勤務。 「在本島從事島民的教化事業者,不管是一般的官僚公吏、教育者或是警察,首要之務就是要理解本島人的民族心理。」──山根勇藏 有感於民族性相關論述貧乏,山根發憤著述,廣為蒐集資料,並結合自身經驗,寫成了《臺灣民族性百談》,於1930年出版。 書中共一百篇評述,題材寬廣,包括臺灣人髒話的分析、臺灣人的金錢觀、臺灣人對蘭花的偏愛、廣東人和福建人的比較等等。取材對象有作者和臺灣人士的交流經驗、至各地參訪的見聞,以及報紙的新聞報導。從生活習慣、宗教信仰到臺日比較,包羅萬象地描繪了百年前的臺灣眾生相,並且直言無諱地加以評論。行文輕鬆,不時點綴反諷和嘲弄,讀來有如親見作者在面前談笑風生。 看見作者一些超級政治不正確的發言,例如臺灣人有盲從群眾運動的天分、農民組合有女學生加入是想藉此吸引年輕男性等,你或許想反駁「臺灣人才不是這樣!」卻不得不承認作者的文筆著實令人發噱。 看見作者批評臺灣人使用道路完全不顧他人、邀請函上的時間僅供參考,你或許會嘆息「臺灣人還是這樣!」或許一百年終究不夠久,原來我們離1930年並不太遠。 看見嚴禁和下九流結婚、租借妻子或「長外衣」是時尚衣著的描述,你或許會驚訝「原來臺灣人曾經這樣!」出書至今不過百年,臺灣人的面貌究竟已經翻了幾回? 除了玩味本書描繪的臺灣人百態,我們也可以更進一步探究:作者觀看臺灣人時,採取了何種視角?如此追問,也就是深入了解何謂「殖民統治」的機會。因為強調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差異,正是殖民政府為自身統治建立正當性的嘗試,而「民族性」的書寫,也就可以在這樣的理解脈絡下開展更深入的意義。 「我們不妨在閱讀時帶上檢視和驗證的眼光,反思這些內容是由何種背景的寫手,在怎樣的時代脈絡或是意圖下生成。透過這樣的沉浸、比較和剖析過程,我們可以把這些文字訊息還原成可資利用的線索,進而更瞭解、認識我們所屬,或是所來自的時代。」──周俊宇,本書導讀。 本書過去曾有節譯本,篇數和內文皆有刪減,如今為完整翻譯本首次問世,並且於必要處加上註解,搭配歷史圖片,協助今日讀者跨越百年的時空隔閡。
從服裝、生活習慣、宗教信仰到文化差異, 一百篇臺灣民族性的分析評論,不只看見百年以來臺灣人的變與不變, 也讓人思考殖民統治下,臺灣人被置於何種認識空間 1930年,日本領臺已逾三十載,統治看似牢不可破,但統治者真的瞭解被統治者了嗎? 本書作者山根勇藏在1897年就來臺擔任教職,而後在警務局繼續從事教育工作,試圖讓第一線接觸臺灣人的警察更了解臺灣民情,以利執行勤務。 「在本島從事島民的教化事業者,不管是一般的官僚公吏、教育者或是警察,首要之務就是要理解本島人的民族心理。」──山根勇藏 有感於民族性相關論述貧乏,山根發憤著述,廣為蒐集資料,並結合自身經驗,寫成了《臺灣民族性百談》,於1930年出版。 書中共一百篇評述,題材寬廣,包括臺灣人髒話的分析、臺灣人的金錢觀、臺灣人對蘭花的偏愛、廣東人和福建人的比較等等。取材對象有作者和臺灣人士的交流經驗、至各地參訪的見聞,以及報紙的新聞報導。從生活習慣、宗教信仰到臺日比較,包羅萬象地描繪了百年前的臺灣眾生相,並且直言無諱地加以評論。行文輕鬆,不時點綴反諷和嘲弄,讀來有如親見作者在面前談笑風生。 看見作者一些超級政治不正確的發言,例如臺灣人有盲從群眾運動的天分、農民組合有女學生加入是想藉此吸引年輕男性等,你或許想反駁「臺灣人才不是這樣!」卻不得不承認作者的文筆著實令人發噱。 看見作者批評臺灣人使用道路完全不顧他人、邀請函上的時間僅供參考,你或許會嘆息「臺灣人還是這樣!」或許一百年終究不夠久,原來我們離1930年並不太遠。 看見嚴禁和下九流結婚、租借妻子或「長外衣」是時尚衣著的描述,你或許會驚訝「原來臺灣人曾經這樣!」出書至今不過百年,臺灣人的面貌究竟已經翻了幾回? 除了玩味本書描繪的臺灣人百態,我們也可以更進一步探究:作者觀看臺灣人時,採取了何種視角?如此追問,也就是深入了解何謂「殖民統治」的機會。因為強調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差異,正是殖民政府為自身統治建立正當性的嘗試,而「民族性」的書寫,也就可以在這樣的理解脈絡下開展更深入的意義。 「我們不妨在閱讀時帶上檢視和驗證的眼光,反思這些內容是由何種背景的寫手,在怎樣的時代脈絡或是意圖下生成。透過這樣的沉浸、比較和剖析過程,我們可以把這些文字訊息還原成可資利用的線索,進而更瞭解、認識我們所屬,或是所來自的時代。」──周俊宇,本書導讀。 本書過去曾有節譯本,篇數和內文皆有刪減,如今為完整翻譯本首次問世,並且於必要處加上註解,搭配歷史圖片,協助今日讀者跨越百年的時空隔閡。
為何不是陸地的歷史,而是海洋的歷史? 為何不是國族與國別史,而是區域和網絡的歷史? 了解濱下武志的主張和研究成果,看見東亞史的樣貌如何改換一新 二戰後,東亞近代史研究由兩大典範主宰。一是以哈佛費正清為首的「衝擊─回應」模型,認為東亞在西方強力叩門下被迫以「西化」回應,以此解釋日本的明治維新、清朝的自強運動以及各地建立民族國家的歷史進程。二是馬克思主義史觀,認為中國是長期穩定的封建社會,直到鴉片戰爭後才被資本主義歐洲挾帝國主義強迫轉型。 自1970年代中期,濱下武志便以新銳學者之姿挑戰既有的詮釋。他指出在兩大學術主流之下,亞洲只是歐洲視角的折射,失去了主體性,歷史書寫因此失之片面。他主張歷史研究必須立足亞洲的內部邏輯,並且不應受限於現代的國界,而要看見海域如何串起跨界的交換網絡,從中發掘歷史的原動力。 他揭露的歷史新樣貌包括: →在傳統視角下無足輕重的琉球,其實是連結東亞、東南亞、東北亞海域的關鍵,是人、物、資金和信息必經的樞紐。濱下梳理琉球方面留下的史料《歷代寶案》,對「朝貢」的內涵和意義提出新詮釋,建立了學術界的指標理論。 →近代東亞各國雖然提出「主權」、「民族」和「獨立」等「現代」口號,但是在這些詞彙底下,仍然可見朝貢秩序形塑出的華夷思維。正視並釐清華夷思維在東亞的延續性和影響力,才能恰當的理解推動史事的深層動力,例如明治維新的施政以及「脫亞入歐」的主張。 →參與匯豐銀行檔案整理工作期間,濱下注意到其中的「僑批」史料,進而發掘了華僑在華南和東南亞建構的綿密網路,其中可見資金、信息和人口的流動。近代歐洲銀行之所以能進據亞洲,正是根植於華僑網路現成的基礎。 「探究亞洲的海洋,也將重新審視世界。」 因為濱下武志的學術成就,東京大學、岩波書店和山川出版社皆延請濱下主編亞洲海洋史叢書。歐美學者也選錄濱下的著作翻譯,出版成書,讓全球各地更多研究者能利用其成果。濱下的學術主張以及研究業績也影響了此後學人看待東亞以及中國的方式。學者研究東亞時著重全球交織的影響,因而產生了《維梅爾的帽子》和《中國西征》等研究論述,至今全球史、海洋史的論述更已經蔚然成風。 本書由吳密察選錄濱下武志過去發表的序文和書中專章,展現其學術主張和研究成果,並撰寫導讀,是理解濱下的最佳起點。濱下教授也特別為本書撰寫新文章〈從臺灣思考東亞史〉,說明在其廣闊的學術視野中,臺灣具有何等地位。
為何不是陸地的歷史,而是海洋的歷史? 為何不是國族與國別史,而是區域和網絡的歷史? 了解濱下武志的主張和研究成果,看見東亞史的樣貌如何改換一新 二戰後,東亞近代史研究由兩大典範主宰。一是以哈佛費正清為首的「衝擊─回應」模型,認為東亞在西方強力叩門下被迫以「西化」回應,以此解釋日本的明治維新、清朝的自強運動以及各地建立民族國家的歷史進程。二是馬克思主義史觀,認為中國是長期穩定的封建社會,直到鴉片戰爭後才被資本主義歐洲挾帝國主義強迫轉型。 自1970年代中期,濱下武志便以新銳學者之姿挑戰既有的詮釋。他指出在兩大學術主流之下,亞洲只是歐洲視角的折射,失去了主體性,歷史書寫因此失之片面。他主張歷史研究必須立足亞洲的內部邏輯,並且不應受限於現代的國界,而要看見海域如何串起跨界的交換網絡,從中發掘歷史的原動力。 他揭露的歷史新樣貌包括: →在傳統視角下無足輕重的琉球,其實是連結東亞、東南亞、東北亞海域的關鍵,是人、物、資金和信息必經的樞紐。濱下梳理琉球方面留下的史料《歷代寶案》,對「朝貢」的內涵和意義提出新詮釋,建立了學術界的指標理論。 →近代東亞各國雖然提出「主權」、「民族」和「獨立」等「現代」口號,但是在這些詞彙底下,仍然可見朝貢秩序形塑出的華夷思維。正視並釐清華夷思維在東亞的延續性和影響力,才能恰當的理解推動史事的深層動力,例如明治維新的施政以及「脫亞入歐」的主張。 →參與匯豐銀行檔案整理工作期間,濱下注意到其中的「僑批」史料,進而發掘了華僑在華南和東南亞建構的綿密網路,其中可見資金、信息和人口的流動。近代歐洲銀行之所以能進據亞洲,正是根植於華僑網路現成的基礎。 「探究亞洲的海洋,也將重新審視世界。」 因為濱下武志的學術成就,東京大學、岩波書店和山川出版社皆延請濱下主編亞洲海洋史叢書。歐美學者也選錄濱下的著作翻譯,出版成書,讓全球各地更多研究者能利用其成果。濱下的學術主張以及研究業績也影響了此後學人看待東亞以及中國的方式。學者研究東亞時著重全球交織的影響,因而產生了《維梅爾的帽子》和《中國西征》等研究論述,至今全球史、海洋史的論述更已經蔚然成風。 本書由吳密察選錄濱下武志過去發表的序文和書中專章,展現其學術主張和研究成果,並撰寫導讀,是理解濱下的最佳起點。濱下教授也特別為本書撰寫新文章〈從臺灣思考東亞史〉,說明在其廣闊的學術視野中,臺灣具有何等地位。
永遠列名臺灣史閱讀書單 日本統治臺灣時期的「禁書」,今日為理解日治臺灣史的「起點」 2022新譯版,迎接經典的再理解和新啟發 本書自1929年出版至今,諸多立論已成學界定說,是日治臺灣研究的標竿之作。作者矢內原忠雄統整分析了1895年之後的整體史事,而著重能夠解釋全局的經濟議題。身為東京帝大經濟學教授,他敏銳的看出殖民政府必須讓臺灣對帝國有利,於是努力引進資本主義並百般維護,一切政策皆由此核心擘劃實行。以此觀點,日治時期的政治、產業、金融、司法、文教等看似互不相干又紛雜多端的單獨事實,便有了前後一貫的脈絡。 書中分析臺灣的現象時,同時參照朝鮮、爪哇和印度等地的殖民統治。將臺灣的內外環境並陳,不僅更能理解殖民當局背後的考量,也能以客觀依據凸顯臺灣處境的獨特之處。臺灣的糖業和爪哇或古巴相比,優勢劣勢分別為何?這影響了會社的經營方向,進而觸動總督府的政策,甚至日本帝國的關稅修訂。臺灣總督府真的是專制政治嗎?臺灣人能參與的政治權力究竟是大是小?和同受日本殖民的朝鮮相比,讀者便有清晰概念。 殖民政府為了統治需要,調查整理了綿密的統計數據,矢內原從這些資料中歸納出現象,再賦予意義、建立自己的詮釋,進而形成對帝國主義的批判。本書1929年10月於東京出版,臺灣總督府警務局隔年1月即下令禁止在臺上市、流通,直至1945年日本結束在臺灣的殖民統治為止,此書都無法在臺公開販售。甚至在1939年以後,日本本國的出版商也在軍部勢力的壓迫之下,不再販售此書。 今日隨著臺灣史逐漸深化於義務教育課程中,《六三法》、「米糖相剋」、「內地延長主義」等詞彙已成學子應考須熟記的關鍵字,但是對其他世代而言可能全然陌生。這些基本概念皆可回溯至本書中更完整的脈絡,因此是填補知識斷層的不二之選。現代學者也必須承接矢內原的成果而加以延伸或修正,所以閱讀此書也是掌握當代研究的必然選擇。 新譯版依據日文原文重新翻譯,並於必要處註解,排除今日讀者理解文本時可能遇到的障礙。譯者並撰寫〈解題〉一篇,說明矢內原所處的學術環境如何影響其研究取徑,而後世研究對於此書又有何評價,讓讀者更整全的掌握本書內容。 如果你曾感嘆臺灣人遭受殖民壓迫,本書揭露當帝國推行資本主義化時,不只影響臺灣,也讓日本消費者、納稅人和農業移民付出代價。 如果你知道日治時期研發出了蓬萊米,本書會告訴你為何小小的稻米竟然讓臺灣強大的製糖會社陷入經營危機。 如果你覺得臺大曾經是帝國大學頗為氣派,本書會指出在臺灣設立帝國大學為何是「腳小頭大」的教育制度,臺灣的整體文教政策又如何顯露出濃厚的帝國主義,並為資本主義服務。 如果嘉南大圳讓你想到八田與一的貢獻,本書能讓你從帝國主義的視角觀察水利工程的意義和影響,進而更深刻、寬廣的認識帝國主義下的臺灣。 得獎與推薦記錄 ● 於2001年列為岩波書店「傳給21世紀日本人的名著」之一 ● 「臺灣知識分子的聖經」——王育德,臺灣獨立運動領袖、作家 ● 「映照臺灣人想像的共同體的鏡子」——若林正丈,東京大學名譽教授 ● 「就問題提起、分析架構、研究結論被普遍踏襲、承認甚至定說化的程度來說,矢內原忠雄該書,可說是日據時期台灣史研究領域中,最基本也最具經典性的金字塔作品。」——吳密察,故宮博物院院長
永遠列名臺灣史閱讀書單 日本統治臺灣時期的「禁書」,今日為理解日治臺灣史的「起點」 2022新譯版,迎接經典的再理解和新啟發 本書自1929年出版至今,諸多立論已成學界定說,是日治臺灣研究的標竿之作。作者矢內原忠雄統整分析了1895年之後的整體史事,而著重能夠解釋全局的經濟議題。身為東京帝大經濟學教授,他敏銳的看出殖民政府必須讓臺灣對帝國有利,於是努力引進資本主義並百般維護,一切政策皆由此核心擘劃實行。以此觀點,日治時期的政治、產業、金融、司法、文教等看似互不相干又紛雜多端的單獨事實,便有了前後一貫的脈絡。 書中分析臺灣的現象時,同時參照朝鮮、爪哇和印度等地的殖民統治。將臺灣的內外環境並陳,不僅更能理解殖民當局背後的考量,也能以客觀依據凸顯臺灣處境的獨特之處。臺灣的糖業和爪哇或古巴相比,優勢劣勢分別為何?這影響了會社的經營方向,進而觸動總督府的政策,甚至日本帝國的關稅修訂。臺灣總督府真的是專制政治嗎?臺灣人能參與的政治權力究竟是大是小?和同受日本殖民的朝鮮相比,讀者便有清晰概念。 殖民政府為了統治需要,調查整理了綿密的統計數據,矢內原從這些資料中歸納出現象,再賦予意義、建立自己的詮釋,進而形成對帝國主義的批判。本書1929年10月於東京出版,臺灣總督府警務局隔年1月即下令禁止在臺上市、流通,直至1945年日本結束在臺灣的殖民統治為止,此書都無法在臺公開販售。甚至在1939年以後,日本本國的出版商也在軍部勢力的壓迫之下,不再販售此書。 今日隨著臺灣史逐漸深化於義務教育課程中,《六三法》、「米糖相剋」、「內地延長主義」等詞彙已成學子應考須熟記的關鍵字,但是對其他世代而言可能全然陌生。這些基本概念皆可回溯至本書中更完整的脈絡,因此是填補知識斷層的不二之選。現代學者也必須承接矢內原的成果而加以延伸或修正,所以閱讀此書也是掌握當代研究的必然選擇。 新譯版依據日文原文重新翻譯,並於必要處註解,排除今日讀者理解文本時可能遇到的障礙。譯者並撰寫〈解題〉一篇,說明矢內原所處的學術環境如何影響其研究取徑,而後世研究對於此書又有何評價,讓讀者更整全的掌握本書內容。 如果你曾感嘆臺灣人遭受殖民壓迫,本書揭露當帝國推行資本主義化時,不只影響臺灣,也讓日本消費者、納稅人和農業移民付出代價。 如果你知道日治時期研發出了蓬萊米,本書會告訴你為何小小的稻米竟然讓臺灣強大的製糖會社陷入經營危機。 如果你覺得臺大曾經是帝國大學頗為氣派,本書會指出在臺灣設立帝國大學為何是「腳小頭大」的教育制度,臺灣的整體文教政策又如何顯露出濃厚的帝國主義,並為資本主義服務。 如果嘉南大圳讓你想到八田與一的貢獻,本書能讓你從帝國主義的視角觀察水利工程的意義和影響,進而更深刻、寬廣的認識帝國主義下的臺灣。 得獎與推薦記錄 ● 於2001年列為岩波書店「傳給21世紀日本人的名著」之一 ● 「臺灣知識分子的聖經」——王育德,臺灣獨立運動領袖、作家 ● 「映照臺灣人想像的共同體的鏡子」——若林正丈,東京大學名譽教授 ● 「就問題提起、分析架構、研究結論被普遍踏襲、承認甚至定說化的程度來說,矢內原忠雄該書,可說是日據時期台灣史研究領域中,最基本也最具經典性的金字塔作品。」——吳密察,故宮博物院院長
首部以「地名」為主題的「辭典式」臺灣史書 也是一部「空間」向度的臺灣開發史 回到日本遠野的伊能嘉矩,於1908年5月獲東京帝國大學人類學坪井正五郎教授推薦,負責撰寫吉田東伍博士主持的《大日本地名辭書・續篇》臺灣篇。他以其歷年蒐集的龐大史料及累積的豐富知識為基礎,於1909年2月編寫完成此部以地名為主題的臺灣史書。本書為首度中譯出版,書名為求簡潔,即直接定名為《伊能嘉矩・臺灣地名辭書》。 本書蒐羅近600個臺灣地名辭條,在每一地名辭條條目下,匯集該地相關的史料,重建該地的歷史沿革,每一辭條即為臺灣各地的發展簡史;若將全書合而觀之,也就是一部臺灣史,特別是一部以「空間」為向度的臺灣開發史。 伊能嘉矩在寫作本書時,不僅大量引用清代臺灣地方志與清帝國治臺官員的文集、筆記,以及日本治臺初期總督府與專家的調查書,更高度重視田野調查中所獲得的資訊。相較於漢字書寫的建制性之地名,經常因字義之牽引而發生意義上的「質變」;以音聲存在的生活者之地名,雖也有可能變化,但仍可能保留著原有的痕跡。因而,伊能在本書採集保存的地名「音聲」,正是我們重新考察臺灣地名的重要線索。 這部「辭典式」的臺灣史書分為「汎論」與「各論」兩大部分。汎論綜述「臺灣地理總說」、「臺灣地名考」、「臺灣政治沿革總說」、「臺灣住民總說」、「土地慣行一斑」。各論則分述「臺北」、「宜蘭」、「桃園」……,以及「恆春」、「澎湖群島」各地之地理與風土。書末並附有「地名索引」,便利查考。 本書並收錄譯者與審訂者撰寫之兩篇導讀,幫助讀者理解本書之學術價值以及在今日的意義。
首部以「地名」為主題的「辭典式」臺灣史書 也是一部「空間」向度的臺灣開發史 回到日本遠野的伊能嘉矩,於1908年5月獲東京帝國大學人類學坪井正五郎教授推薦,負責撰寫吉田東伍博士主持的《大日本地名辭書・續篇》臺灣篇。他以其歷年蒐集的龐大史料及累積的豐富知識為基礎,於1909年2月編寫完成此部以地名為主題的臺灣史書。本書為首度中譯出版,書名為求簡潔,即直接定名為《伊能嘉矩・臺灣地名辭書》。 本書蒐羅近600個臺灣地名辭條,在每一地名辭條條目下,匯集該地相關的史料,重建該地的歷史沿革,每一辭條即為臺灣各地的發展簡史;若將全書合而觀之,也就是一部臺灣史,特別是一部以「空間」為向度的臺灣開發史。 伊能嘉矩在寫作本書時,不僅大量引用清代臺灣地方志與清帝國治臺官員的文集、筆記,以及日本治臺初期總督府與專家的調查書,更高度重視田野調查中所獲得的資訊。相較於漢字書寫的建制性之地名,經常因字義之牽引而發生意義上的「質變」;以音聲存在的生活者之地名,雖也有可能變化,但仍可能保留著原有的痕跡。因而,伊能在本書採集保存的地名「音聲」,正是我們重新考察臺灣地名的重要線索。 這部「辭典式」的臺灣史書分為「汎論」與「各論」兩大部分。汎論綜述「臺灣地理總說」、「臺灣地名考」、「臺灣政治沿革總說」、「臺灣住民總說」、「土地慣行一斑」。各論則分述「臺北」、「宜蘭」、「桃園」……,以及「恆春」、「澎湖群島」各地之地理與風土。書末並附有「地名索引」,便利查考。 本書並收錄譯者與審訂者撰寫之兩篇導讀,幫助讀者理解本書之學術價值以及在今日的意義。
挖掘流動的世代中, 隨時都準備以異鄉為故鄉的你我他, 寫給彼此的筆記 臺灣和香港,兩個親近卻又遙遠的地方,有著相似的事物和不同的經驗,以往卻常常只透過觀光的角度互望。 而當離鄉的兩個香港人,在異地台灣再相會,有了長期旅居的時間醞釀,和文化觀察之眼的沉潛,一場從芭樂開始的閒聊,才終能拉出一連串從語言帶到生活的日常經驗比對,而體悟了種種:有從鴿子籠小套房到寬敞廁所的都市景況、有單人火鍋到中秋烤肉聚會的人際遠近,也有從漂泊到再紮根的身分認同。 如果凝神細看日常,側寫分析生活,我們或許也將一樣,逐步理解腳下這塊似懂非懂的土地、釐清自己將是未是的身分,然後進而發現決定家鄉所在的,不是護照上的文字,而是終於能夠歸檔的眷戀與依歸。 ● 台灣市面上談論香港的書,大多是旅遊、飲食主題,文化面的探討很少。而即使將廣度拉到從日常經驗探討亞洲跨國的文化、記憶側寫,也多是出自台灣作者手筆。擁有台灣生活經驗的香港背景作者寫的作品有其獨特性。 ● 類似的島國處境,同中有異的生活經驗,能將日常所見退一步重新思考比較,產生趣味和反思 ● 從食物和日常用品為起點,有親近感,給讀者心理上的閱讀門檻也較低,但延伸出去探討的議題包括都市內的人際關係、土地運用,或是身分認同等較深度的文化面。
挖掘流動的世代中, 隨時都準備以異鄉為故鄉的你我他, 寫給彼此的筆記 臺灣和香港,兩個親近卻又遙遠的地方,有著相似的事物和不同的經驗,以往卻常常只透過觀光的角度互望。 而當離鄉的兩個香港人,在異地台灣再相會,有了長期旅居的時間醞釀,和文化觀察之眼的沉潛,一場從芭樂開始的閒聊,才終能拉出一連串從語言帶到生活的日常經驗比對,而體悟了種種:有從鴿子籠小套房到寬敞廁所的都市景況、有單人火鍋到中秋烤肉聚會的人際遠近,也有從漂泊到再紮根的身分認同。 如果凝神細看日常,側寫分析生活,我們或許也將一樣,逐步理解腳下這塊似懂非懂的土地、釐清自己將是未是的身分,然後進而發現決定家鄉所在的,不是護照上的文字,而是終於能夠歸檔的眷戀與依歸。 ● 台灣市面上談論香港的書,大多是旅遊、飲食主題,文化面的探討很少。而即使將廣度拉到從日常經驗探討亞洲跨國的文化、記憶側寫,也多是出自台灣作者手筆。擁有台灣生活經驗的香港背景作者寫的作品有其獨特性。 ● 類似的島國處境,同中有異的生活經驗,能將日常所見退一步重新思考比較,產生趣味和反思 ● 從食物和日常用品為起點,有親近感,給讀者心理上的閱讀門檻也較低,但延伸出去探討的議題包括都市內的人際關係、土地運用,或是身分認同等較深度的文化面。
在臺灣研究領域的各個角落,無處不見伊能嘉矩留下的巨大身影。 《臺灣文化志》是其一生的事業,更是聳立在臺灣研究史上不朽的「金字塔」。 伊能嘉矩是臺灣研究領域的先行者,是日治時期在臺日本研究者中「用力最勤,成就最大的第一人」。他隨著日本帝國的擴張來到臺灣,開始了在臺灣的調查研究,並成為當時的「臺灣通」,其影響力至今不墜,被譽為偉大的臺灣學開拓者。 《臺灣文化志》是伊能嘉矩的代表作,更是其三十多年研究及寫作生涯的集大成之作,論述時序涵蓋荷蘭時期、鄭氏王朝、清領時期與日治初期,為一全方面之文化百科全書。其歷史寫作受到人類學知識背景與方法的影響,而且有意識地將臺灣放在世界史的格局下來考察,在本書完成了多重空間尺度、多元族群競爭互動、自然與人文地理、乃至集團與個人、制度、習俗與風氣等具有整體性的臺灣歷史民族誌的知識建構。 《臺灣文化志》日文原書出版於一九二八年,雖然《臺灣文化志》在戰後臺灣受到學者高度重視,曾被視為與連橫的《臺灣通史》齊名之作,但相較於《臺灣通史》,伊能嘉矩透過實地踏查,保存精準時代記錄的《臺灣文化志》在很長一段時間僅於學術圈內流通。一九九○年代之後《臺灣文化志》完成全書中譯,讓一般讀者也能從伊能嘉矩龐大的調查與研究成果獲取臺灣文史知識。 全新審訂版仍分三卷出版,上卷置重點於荷蘭及鄭氏王朝時期的臺灣歷史,以及清朝對於臺灣的政治與軍事治理;中卷則以清朝治下臺灣的教育、社會政策、民俗信仰、經濟治理與交通為論述之中心;下卷之重點則為清朝治下臺灣的對外關係、拓墾與理蕃政策,以及臺灣割讓與日本領臺。 全新審訂版不僅重新校訂全書內容,加入兩篇專文導讀,修訂先前譯本若干具有時代限制之文字,更旨在還原伊能嘉矩的用語與史觀,以求忠實呈現《臺灣文化志》的完整面貌。將未經曲解的伊能嘉矩提交在讀者面前,是在後殖民的臺灣重新認識、重新理解伊能嘉矩的必要條件,也是重新面對、重新建構這座島嶼的身世與歷史的必經道路。 「我們要前進!」前進在臺灣研究領域的這片山林裡。這裡有日照、有樹影,有溪流、也有原野。伊能嘉矩的《臺灣文化志》橫亙在此地,提醒著後來的研究者與踏查者,要不斷迎向它、進入它,超越它。 重要事件 2017年為伊能嘉矩一百五十歲冥誕,2018年為《臺灣文化志》出版九十週年。 本書特色 一、二○一七年伊能嘉矩一百五十歲冥誕,二○一八年《臺灣文化志》出版九十週年特別紀念版。 二、上卷收入國史館館長吳密察、本書審訂者陳偉智長篇專文導讀。 三、全新裝幀、全新設計,以海洋、原野與山脈三項臺灣自然景色的元素,象徵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三冊的「金字塔」巨構。
在臺灣研究領域的各個角落,無處不見伊能嘉矩留下的巨大身影。 《臺灣文化志》是其一生的事業,更是聳立在臺灣研究史上不朽的「金字塔」。 伊能嘉矩是臺灣研究領域的先行者,是日治時期在臺日本研究者中「用力最勤,成就最大的第一人」。他隨著日本帝國的擴張來到臺灣,開始了在臺灣的調查研究,並成為當時的「臺灣通」,其影響力至今不墜,被譽為偉大的臺灣學開拓者。 《臺灣文化志》是伊能嘉矩的代表作,更是其三十多年研究及寫作生涯的集大成之作,論述時序涵蓋荷蘭時期、鄭氏王朝、清領時期與日治初期,為一全方面之文化百科全書。其歷史寫作受到人類學知識背景與方法的影響,而且有意識地將臺灣放在世界史的格局下來考察,在本書完成了多重空間尺度、多元族群競爭互動、自然與人文地理、乃至集團與個人、制度、習俗與風氣等具有整體性的臺灣歷史民族誌的知識建構。 《臺灣文化志》日文原書出版於一九二八年,雖然《臺灣文化志》在戰後臺灣受到學者高度重視,曾被視為與連橫的《臺灣通史》齊名之作,但相較於《臺灣通史》,伊能嘉矩透過實地踏查,保存精準時代記錄的《臺灣文化志》在很長一段時間僅於學術圈內流通。一九九○年代之後《臺灣文化志》完成全書中譯,讓一般讀者也能從伊能嘉矩龐大的調查與研究成果獲取臺灣文史知識。 全新審訂版仍分三卷出版,上卷置重點於荷蘭及鄭氏王朝時期的臺灣歷史,以及清朝對於臺灣的政治與軍事治理;中卷則以清朝治下臺灣的教育、社會政策、民俗信仰、經濟治理與交通為論述之中心;下卷之重點則為清朝治下臺灣的對外關係、拓墾與理蕃政策,以及臺灣割讓與日本領臺。 全新審訂版不僅重新校訂全書內容,加入兩篇專文導讀,修訂先前譯本若干具有時代限制之文字,更旨在還原伊能嘉矩的用語與史觀,以求忠實呈現《臺灣文化志》的完整面貌。將未經曲解的伊能嘉矩提交在讀者面前,是在後殖民的臺灣重新認識、重新理解伊能嘉矩的必要條件,也是重新面對、重新建構這座島嶼的身世與歷史的必經道路。 「我們要前進!」前進在臺灣研究領域的這片山林裡。這裡有日照、有樹影,有溪流、也有原野。伊能嘉矩的《臺灣文化志》橫亙在此地,提醒著後來的研究者與踏查者,要不斷迎向它、進入它,超越它。 重要事件 2017年為伊能嘉矩一百五十歲冥誕,2018年為《臺灣文化志》出版九十週年。 本書特色 一、二○一七年伊能嘉矩一百五十歲冥誕,二○一八年《臺灣文化志》出版九十週年特別紀念版。 二、上卷收入國史館館長吳密察、本書審訂者陳偉智長篇專文導讀。 三、全新裝幀、全新設計,以海洋、原野與山脈三項臺灣自然景色的元素,象徵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三冊的「金字塔」巨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