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在日本暢銷數十年,曾被東京大學作為學習近代史的指定教材。 正經八百的史實難懂,以小說筆法演繹這一段血淚辱華史的《鴉片戰爭》,少了載於冰冷史冊研究的距離感,多了主角人物躍於紙上的靈動,包括徒手浴血對抗強敵的船堅砲利,戰死沙場的不倒將軍;日本人輾轉與中國、英商人間,也體認到故鄉日本和清朝一樣鎖國可預見的未來…… 這是不同於學術研究的「鴉片戰爭」;這是本「帶你入境」,重織那個年代、那些人事物的謳歌…… 那艘船來了! 連維材走到窗前用望遠鏡看,在水天相接處已經出現船影,英國那艘船——「阿美士德號」,正朝著廈門港開來。連維材凝視著它,「新的時代就要到來了!」他感覺有某種劇變正要發生,破壞的欲望不斷衝擊他的內心……破壞一切!希望能在一切都毀滅的廢墟上再萌生出新芽。 七十年裡清朝人口增加一倍,耕地面積卻只增加18%,在老百姓普遍吃不飽的情況下,饑民團應聲而起,自稱饑民到各地需索飲食,很難說他們以後不會變成土匪。林則徐看到這裡肩膀抖動了一下。 詩人龔定庵戀上朝廷重臣穆彰阿的妾林默琴,即使這段戀情無疾而終,也因為其熱愛家國的影響力,號召了許多有志之士在國家有難時站出來。 鴉片館是一間相當寬大的房子,光線黯淡。房裡的掛燈發出陰慘慘的藍光,朦朧地映照出二十來個菸客。四周掛著黑色帷布,到處支著床,一群人以各式各樣姿態隨意躺在床上。一看菸客們骨瘦如柴的軀體和空虛發呆的眼神,就可以知道他們的肉體和精神都不剩一絲一毫的力氣。人失去了精神、力氣,那不就是亡國之民嗎? 英國商人為了迫使中國(當時的清朝)開放港口,讓其通商獲利,將其在英國視為毒品的鴉片大量傾銷到中國,讓清朝上自咸豐皇帝,下至軍人、庶民百姓,都因此染上「鴉片癮」,間接削弱了國力;清朝也在鴉片弛禁論、嚴禁論的論爭中,被迫與英法簽訂許多不平等條約,甚至掀起了兩次「鴉片戰爭」(1840-1842)、(1856-1860)......
本書在日本暢銷數十年,曾被東京大學作為學習近代史的指定教材。 正經八百的史實難懂,以小說筆法演繹這一段血淚辱華史的《鴉片戰爭》,少了載於冰冷史冊研究的距離感,多了主角人物躍於紙上的靈動,包括徒手浴血對抗強敵的船堅砲利,戰死沙場的不倒將軍;日本人輾轉與中國、英商人間,也體認到故鄉日本和清朝一樣鎖國可預見的未來…… 這是不同於學術研究的「鴉片戰爭」;這是本「帶你入境」,重織那個年代、那些人事物的謳歌…… 那艘船來了! 連維材走到窗前用望遠鏡看,在水天相接處已經出現船影,英國那艘船——「阿美士德號」,正朝著廈門港開來。連維材凝視著它,「新的時代就要到來了!」他感覺有某種劇變正要發生,破壞的欲望不斷衝擊他的內心……破壞一切!希望能在一切都毀滅的廢墟上再萌生出新芽。 七十年裡清朝人口增加一倍,耕地面積卻只增加18%,在老百姓普遍吃不飽的情況下,饑民團應聲而起,自稱饑民到各地需索飲食,很難說他們以後不會變成土匪。林則徐看到這裡肩膀抖動了一下。 詩人龔定庵戀上朝廷重臣穆彰阿的妾林默琴,即使這段戀情無疾而終,也因為其熱愛家國的影響力,號召了許多有志之士在國家有難時站出來。 鴉片館是一間相當寬大的房子,光線黯淡。房裡的掛燈發出陰慘慘的藍光,朦朧地映照出二十來個菸客。四周掛著黑色帷布,到處支著床,一群人以各式各樣姿態隨意躺在床上。一看菸客們骨瘦如柴的軀體和空虛發呆的眼神,就可以知道他們的肉體和精神都不剩一絲一毫的力氣。人失去了精神、力氣,那不就是亡國之民嗎? 英國商人為了迫使中國(當時的清朝)開放港口,讓其通商獲利,將其在英國視為毒品的鴉片大量傾銷到中國,讓清朝上自咸豐皇帝,下至軍人、庶民百姓,都因此染上「鴉片癮」,間接削弱了國力;清朝也在鴉片弛禁論、嚴禁論的論爭中,被迫與英法簽訂許多不平等條約,甚至掀起了兩次「鴉片戰爭」(1840-1842)、(1856-1860)
三大特色能夠輕易理解中國史的相關理論用簡潔的說明方式能快速的記憶重點以圖表方式來加深記憶「孟姜女哭長城」原本到底是怎樣內容?家喻戶曉的血滴子始於何時?唐太宗縱囚是仁政?或造作?墨家為何在秦漢以後遽爾消失?中國由陸權帝國走向海洋國家,從一元邁向多元的文化。在思想上,先秦時代儘管百家齊放,卻因一統帝國的出現而消失殆盡,這樣的情況必須歷經長時間才有所改變。透過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的人物、事件、制度,追尋其脈絡,以求當中軌跡。愈是走向近代,中國就必須愈抱持開放多元的關係和態度,並以此為基礎面對未來。透過圖解的形式,介紹中國歷史上的重要事件、制度、藝文發展、文化融合以及走向國際的進程,並且穿插許多有趣的歷史小史料,將枯燥冗長的歷史事件簡化。歷史不再是教科書中那遙不可及的事件,而是充斥在你我身邊,那與我們切身緊密相關的人事物,本書可謂為全面性的中國史書籍。
全書以豐富史料為基,參引相關文化研究理論,嚴謹紮實論述書寫,字裡行間又帶入高度族群關懷,實為學術理性與社會實踐兼顧之作。──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退休教授/戴寶村本書不只是大豹社另一本歷史書,更打破單一敘事、展現大豹社文本多重非典型歷史。閱讀本書,讓我們更有機會建構一個多元包容的未來。──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兼任副研究員/詹素娟 「原住民主體性」可以有很多面向,如何從原住民觀點或立場,去解讀這些異族統治者或非我族類的文獻資料,可能是其中關鍵,也是不易轉換的思考路徑。若能如此,即使運用的是外來殖民統治者的各種文獻,亦能建構出趨近於原住民主體性的歷史敘述。 北部泰雅族大豹社是一歷史命運曲折的社群,他們歷經多次流離播遷於大漢溪中上游,其特殊的歷史境遇,受到學界的關注。作者即立足於這些基礎上,以其治史長才,廣泛蒐集檔案、志書、調查報告、報刊資料、田野實察、口述訪談等多元史料,運用各類型的方志史書文本,鋪陳大豹社群流轉山林的歷史,再度為沒文字的民族發聲。 本書依循清治、日治、戰後的編年脈絡,展現長時段的歷史視野。先敘述大豹社在三峽的族群空間原貌,繼而爬梳外在他者在三峽地區志書對大豹社的書寫;隨著遷往桃園復興區,再從桃園地區志書考察隱身在異群之中的大豹社;終篇則是探述大豹社追求復歸三峽的訴求與行動,並點出大豹社在流離、定住與望鄉之間擺盪的無奈。
印尼──是隱藏版的東南亞超級大國,大多數人不太瞭解它,只是知道在台灣的很多印尼移工幫助我們照顧爺爺奶奶,是我們的新家庭成員。為什麼印尼人可以這麼和善、工作任勞任怨,而對伊斯蘭教信仰又那麼虔誠,要包頭巾且不吃豬肉?印尼是怎麼樣的一個國家?它是一個有一萬七千多座島嶼的領土大國,人口2.8億是世界第四名人口大國,也是人口最多的穆斯林國家,但是它的伊斯蘭教是溫和包容的,可以與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平共存共榮,與中東及中亞激進又衝動,動不動刀槍相向的伊斯蘭派別性格很不一樣。印尼有一千萬華人,大部分是福建人的後代,因此印尼華人不管血統、文化、飲食、語言、宗教信仰拜拜等,都與台灣幾乎一模一樣,連廟裡拜的神也是一模一樣的,只可惜印尼華人有一個30年的文化斷層,但也讓他們更融入印尼文化。
歷史是人類生活的紀錄,紀錄中曾有過「他」的歷史,也應該有「她」的紀錄,因為女性占人類人口一半的人數,女性的故事也是歷史過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無論古今中外,重男輕女的觀念讓人認為,人類歷史就是男人故事的紀錄、努力與奮鬥的歷史,其實不然,在男性背後總有女性力量的支撐造就男性的成功,女性在歷史看不見的模糊處,至於真正女性的角色又該如何,卻沒有被文字記載或受到關注。 華人婦女在1785年到美國,當時人數不多,以華商的太太和女傭為主,在隨後的160餘年裡,這群先驅者在美國寫下令人動容的故事~她們從傳宗接代的觀念中走出,為爭取成為美國公民的機會走上法庭;她們無懼地抗爭,為華人女性爭取尊嚴及投票權的機會;她們在經濟大恐慌時勇敢爭取工作機會;她們為金援中國母國的抗戰而募款遊行;她們更在二戰中駕駛飛機參與愛國戰爭;今日的她們,更在政經、科技、醫學、戲劇、體壇等領域中交出亮麗的成績單。 本書一反過去只重視菁英階級的研究,以一九六○年代以降,美國歷史學界興起採以「自下往上觀看」的「新社會史研究法」,重視「種族、階級、性別」的分析,並透過口述檔案史料及分散在各處的故事記載、報紙紀錄,結合一個個案例印證、一篇篇口述故事的呈現,還原在美國華人婦女的歷史原貌。期能拋磚引玉,讓海華同好共同關注這一段被忽視的美國華人婦女史。
在法蘭西,社會各階層人物互動、華麗物件、神聖與世俗兩種思維的對話。透過一場場儀式如戲劇般演出,是非常真實的王權權力大戲。 克利弗.格爾茨(Geertz Clifford, c. 1926-2006)提到,「儀式即政治,它是力量、它起作用、它執行國家政治表演的力量……儀式,不是力量的面具(mask of force),它本身就是一種力量。」儀式與權力、社會習俗密不可分,它透出濃厚的社會性內涵,宛如一條看不見的細絲,將各階層人民的情感緊緊勾連。儀式與權力如何互動?儀式如何賦予法蘭西統治者更靈活的政治動能?是值得關注之處。 中世紀末到早期現代,西歐統治者高度關注國家權力質性,為了強固或重建政治權力,除了確認統治權正當性,更藉由政治儀式強化王朝延續。權力展演的場域,從宮廷、法院、三級會議、城市省區,延伸到儀式慶典和文本。權力劇場的演員,烙印不同色彩、政治思維和階級利益,在這場權力大戲裡,中心人物就是國王,透過行動者、場域與物件的交纏互動,交織一幅動態的權力圖像。 本書以儀式的時序先後,從四個涉及權力的政治儀式――國王進城儀式、國王的喪禮、國王祝聖禮與國王和平宣誓禮――觀察法蘭西王權,不僅剖析四大儀式的形式與內容,也關注儀式如何呈現權力。換言之,本書聚焦四個王家儀式的行動者、場域、圖像和物件,探討如何塑造權力意象與強化統治的王權。
歌德晚年最成熟的思想和實踐經驗;研究歌德必讀書約翰•沃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法蘭克福,是德國戲劇家、詩人、自然科學家、文藝理論家和政治人物,戲劇、詩歌和散文作品的創作者,也是世界文學領域最出類拔萃的人物之一。《歌德談話錄》是德國作家約翰•彼得•愛克曼作品,記錄歌德晚年有關文藝、美學、哲學、自然科學、政治、宗教以及一般文化的言論和活動,是研究歌德的重要的第一手資料,特別是文藝方面,記錄了歌德晚年的最成熟的思想和實踐經驗。學術界將《歌德談話錄》看做研究歌德的秘讀書目;有些專家甚至把這《歌德談話錄》當做歌德自己的作品。《歌德談話錄》出版時,遭到德國社會的冷落和疏遠。1848年,德國革命失敗之後,該書才越來越受到公眾的重視,1871年,德國統一之後,學術界宣佈該書為研究歌德必讀科目,絕大部分專家和讀者都認可愛克曼的這本書,並且認為它裡面沒有捏造和虛構。
# 本書收錄──本土心理學巨擘黃光國教授生前最後一篇推薦序#【聯合推薦】──黃光國教授、劉威德教授、張蘭石教授◎ 心理學本土化的過程中,你不能不認識文化史,來幫忙你認識自己身上的集體潛意識。本書主標題稱作「精靈的田野」,乍聽甚奇,但「精靈」其實是指生命最本原的自性,這是出自王陽明先生在《傳習錄‧下卷》第六十一條說:「良知是造化的精靈。這些精靈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從此出,真是與物無對。」無數的文化菁英,畢生用各自的領悟,將「形而上的道」與「形而下的術」打通成一片,在思想、文學、書法、繪畫與教育這些文化的田野間耕耘,從而發展出各種有關於自性的深刻內容,其間的脈絡都是有關「中華文化史與本土心理學」想探討的重點。值此中西文化對抗與整合正處於混沌難解的時刻,希望這本書的出版,能對「興滅國,繼絕世」產生些許動能,華人只有認識自身的文化與心理,纔能進而意識到整個人類文化發展的洪流中,我們該做出如何開創性的貢獻。
在歐洲,或是整個西方世界,沒有哪個國家像西班牙這麼有個性、這麼有特色,而且有這麼獨特、豐富的歷史。歷史不僅造就西班牙的風俗習慣和傳統,讓生活更加多采多姿,更是塑造西班牙人特性的根源。 本書是作者累積數十年的教學經驗,希望將西班牙的風俗習慣、傳統、歷史、飲食和民眾介紹給讀者。到西班牙工作、讀書或旅行,你一定會體驗到某種程度的文化衝擊。只要有西班牙相關知識,會比較容易融入新環境。本書也特別增加臺灣與西班牙關係發展的內容,如此一來,你在西班牙的體驗和樂趣會倍增。本書共五篇,包括歷史與地理、生活與風俗、美味飲食、豐富的藝術、政治與經貿;共十章,即 1.簡述西班牙歷史。 2.綜論西班牙地理、氣候和物產。 3.說明西班牙的民族、語言與人民性格。 4.說明西班牙的生活習俗和信仰。 5.飲食文化 6.敘述西班牙的音樂與舞蹈。 7.美術與建築。 8.介紹西班牙的著名節慶、運動及手工藝品。 9.介紹西班牙的政治與行政組織及業餘愛好。 10.描述西班牙的經貿及旅遊發展。
卡耳此書就是將「崔維廉講座」時的講詞彙集而成,針對歷史的性質(歷史家與事實、社會與個人、歷史.科學與道德)、歷史的「因果問題」、編撰歷史的研究途徑等諸多問題,都詳加論列,精闢而透徹的分析,使得本書的價值益加重要。為研究歷史學的人不可不知、不能不讀的書。
只是因為寒冷,遊牧民族尋求溫暖南下,就把帝國一分而二?所謂的十字軍東征,只是要讓家裡的次男、三男有事做而已?17世紀不是歐美的時代,最強盛的是亞洲四大帝國?用七小時,一口氣讀完5000年世界史,可能嗎?這本書,就是可以讓各位一口氣就讀完的世界史。★本書對於複習世界史的學生,或者是才要進入世界史的人,最適合的複習書及入門書!世界史是將所有事情串聯在一起的結果,而非單一事件。而人類歷史開始用文字記載下來的時間點大約是在5000年以前,以當時為起點,我們才會說人類有5000年歷史。為了能夠一氣呵成讀完人類5000年歷史,本書捨去了許多枝微末節的內容。學習歷史時,背誦專有名詞之類的動作並沒有那麼重要,重要的是要去理解那些「大變動」,要能夠理解「人類是如何在那樣的大變動中生存下來的」。在一口氣讀完世界史的過程中,請務必同時用大視角與小視角這兩種視角來思考人類5000年的歷史。一口氣讀完世界史的方式,用來培養「大視角」;另一方面,「小視角」則是將視角著眼於細節之處,或許比較難以用一口氣讀完的方式培養,但我們可以藉由掌握大視角來增加小視角的敏銳度。
「李光耀之路是歧途,李登輝之路是正道」 本書為華文作家余杰繼《偽裝的改革者:鄧小平與蔣經國》之後,第二部「比較政治學」專著,筆者用其犀利的文字,比較臺灣「民主先生」¬—李登輝與新加坡「權威教父」—李光耀。 全書共分九章,前篇先從新加坡與臺灣之被殖民歷史脈絡,點出李光耀和李登輝相似之處,說明為何將此二人做比較;再寫兩人之性格、信仰與遭遇如何影響他們政治推動的方法與目的,使得臺灣與新加坡註定走向國際間不同的方向;最後,筆者以長期旅美之國際視野,預測臺灣與新加坡未來發展。 筆者以個人觀點敘寫,愛惡分明,誠實地向讀者展現其關切的議題,為國際間研究政治學或關心臺灣發展的學者,提供了有效且真實的參考。
一八九四年甲午戰爭爆發,因清軍節節敗退。翌年(一八九五)春,歲次乙未,日、清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澎。 當外商告知島內買辦,臺灣已被割讓之際,社會人心惶惶,進而出現「義民vs.安民」、「反抗vs.談和」等兩樣情結,此一時期蘇格蘭長老教會扮演著安定人心的角色。作者以水彩速寫的「府城學院」,即今臺南神學院前身。該學院源自於旗后與府城的兩所「傳道者養成班」,巴克禮牧師於一八七六年接手整合,進而創辦「府城學院」(Capital College),並在神學教育之外,輔以天文地理等近代西洋知識,成為臺灣近代文明開化的原點。作者透過日記、文書、回憶錄等試窺日軍接收臺灣當下的社會實態,打破既往對一八九五臺灣社會混沌未分的刻板印象,當時臺灣社會的文明開化顯然超乎你我想像。
本書作者們認為工業革命在重要性上不亞於拿破侖戰爭。他們相信,瞭解佛陀、孔子、牛頓、達爾文和愛因斯坦,比能夠細數法蘭西諸王更具有重要意義。相應於如此寬廣的歷史觀,與古斯塔夫•阿道爾夫和惠靈頓公爵的軍事成就相比,本書把更多的篇幅留給了約翰•洛克、卡爾•馬克思、約翰•斯圖爾特•穆勒、聖雄甘地、毛澤東和萊奧波德•桑戈爾的學說。 不同於以往皆以西方觀點出發、著重歐美歷史的史學書寫,本書以獨立的篇幅討論非西方文化與第三世界國家的文明,並找出其歷史定位;也不似一般歷史書的匠氣,只拘泥於時空背景的細節,而能兼顧政治、社會、經濟、文化與藝術各主題的平衡,特別是與人類文明進程息息相關的社會文化發展,及思想上的著述成就。
全書共36卷,體裁則略仿司馬遷的史記,分為紀、志、傳三部分。總共包括四紀、二十四志、六十傳,總計約60萬字。記錄則起自隋大業元年(605年),迄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凡約1290年的歷史。 連橫本著「臺灣人,不可不知臺灣事」的精神傾注心血撰寫本書。成書於1908年-1918年。 臺灣通史一出版,頗多好評,章太炎稱讚此書「民族精神之所附,贊為必傳之作」,當時民政長官下村宏為之作序:「……分類有法,矧又氣象雄渾,筆力遒健,論斷古今,吾幾不能測其才之所至,蓋近世巨觀也。」高度肯定可見一斑。 然其部份內容也受學者質疑,或評為杜撰創作、或說與史實不符…。諸多疑義,但作為歷經十年收集資料撰寫而成,並為臺灣第一部冠以「臺灣通史」之名的史書,有其參考價值與貢獻。
麥金德說:「誰控制了心臟地帶,誰就控制了世界島,而誰控制了世界島,誰就控制了世界」 〈歷史的地理樞紐〉之所以能影響世界政治,是因為麥金德在文章中提出了「心臟地帶」的論點。 本書包括英國近代地理學鼻祖麥金德的兩篇論文:〈地理學的範圍和方法〉與〈歷史的地理樞紐〉。這兩篇都是在英國皇家地理學會宣讀的文章。〈地理學的範圍和方法〉在1887年1月份宣讀,立即在英國引起了很大的反應,把英國的地理教學推到一個新的階段,並奠定了今日英國地理學的思想基礎。這篇論文被認為是英國地理學的一篇經典文獻。《歷史的地理樞紐〉於1904年1月份在英國皇家地理學會宣讀,他在文章中提出了「心臟地帶」的論點,引起各種評價,甚至影響了世界政治。
臺灣人,不可不知臺灣事 臺灣歷史文化百科寶典 《臺灣通史》出版已逾百年,連震東文教基金會特別因此為青年朋友們編寫譯文,祈能讓社會各階層人士更深透、更正確了解臺灣的歷史及這塊土地與人民! 本書共37卷,體裁則略仿司馬遷的史記,分為紀、志、傳三部分。總共包括四紀、二十四志、六十傳。記錄起自隋大業元年(605年),迄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約1290年的歷史。是臺灣第一部冠以「臺灣通史」之名的史書,也是第一本原文加白話文注譯的版本。 章太炎稱讚本書「民族精神之所附,贊為必傳之作」,當時民政長官下村宏為之作序:「……分類有法,矧又氣象雄渾,筆力遒健,論斷古今,吾幾不能測其才之所至,蓋近世巨觀也。」高度肯定可見一斑。 上冊 序 卷一開闢紀 ── 卷十一教育志。 中冊 卷十二刑法志 ── 卷二十八虞衡志。 下冊 卷二十九列傳 ── 卷三十七附錄 ( 後序、家傳、年表 )。
◎本書闡明了日本文化思想的變遷,藉以全面了解古今日本文化的深層關係,讓讀者可以更深一層理解日本文化的趣味。 世人常以「一衣帶水」來說明中、日兩國文化的相近性。但是,從古代日本人的起源開始,對照日本古墳時期所發掘的文物,學界就有多種說法。 本書從古代文化的曙光開始,論述日本如何從漢風文化轉入國風文化的過程;以至於封建社會武家文化興起之後,日本如何一步步發展自己的宗教、美術及漢學思想等。 本書的敘述淺顯易懂,藉著從古至今文化演變的過程,方便讀者確實從其演變的關係,理解日本文化的生成;也藉著闡明日本文化史的內涵,確實掌握與現今日本人生活樣態的關聯。 本書以漸進式的方式,從「古代日本國家的形成」、「日本古代王權的成立及其文化」、「律令社會的文化與佛教的傳入」、「貴族社會的文化」、「內亂期的文化」、「近世國家的成立與其文化的變革」、「元祿時代與其文化特色」、「江戶後期的文化」、「邁向文明的旅程」、「『臣民』與『國民』的替換」、「都市生活與大眾的思想」、「民族的幻想」、「戰後『民主主義』的世界」等單元,透過文化史的內幕,讓讀者確實理解日本文化的奧祕。
COVID-19的疫情改變了全世界人類看世界的角度與生活,在面對下一次疫情來臨,只要透過經驗累積的疫情情報掌控、疫苗的研發,讓COVID-19成為最後一次疫情大流行,應可期待。——比爾蓋茲 不會從歷史中學到教訓的人必然滅亡。所以,我們應「向歷史學習」。——W‧邱吉爾 2020年新冠病毒在全世界大爆發,COVID-19儼然成為全球性大瘟疫。小小的病毒,卻大大的影響了全世界。 從古至今的麻疹、結核、天花、黑死病、伊波拉出血熱、SARS……等傳染病,除了為人類帶來死亡威脅,也影響、改變了人類所有。 傳染病已到終點了嗎?不然~ 人類經歷過無數的傳染病大流行,傳染病的流行,往往成為撼動歷史的契機── 最大型的瘟疫、動搖了中世紀的黑死病; 大航海時期,奪取無數性命的霍亂; 首次被人類根除的傳染病天花; 自西元前恣意橫行至今的結核病; 令人聞之色變,新世紀初驟然露出獠牙的SARS; 肆虐短短兩年卻讓全世界生活型態改變並死傷無數的COVID-19。 原來許多重要的世界史事件,都受到了傳染病的影響? 本書順著世界史的脈絡,一一論述傳染病所導致的文明興盛與衰敗,以及傳染病帶來的文化衝擊,並分析傳染病在重大史事中所產生的影響。結合不同的歷史事件與傳染疾病,統整出傳染病世界史。 在世界受疫情所擾的當下,了解疫情與人類歷史的關係,才能從中學習,克服疫情的影響,迎來新的時代。
唐代斐汶《茶述》述茶之性曰:「茶,起於東晉,盛於今朝。其性精清,其味浩潔。其用滌煩,其功致和。參百品而不混,越眾飲而獨高」。茶,味苦寒,性平和,益身心,茶能靜心,水能清塵。在靜默中細細品味,可使千般憂慮都悠然忘懷,心緒清明,神馳物外。體會一種人生淡然的心境,悠然而長遠。 茲書之作,既研讀唐代茶文化相關圖書資料,復拜訪茶學先進,以了解唐代茶文化之形貌!並親訪法門寺地宮博物館,觀覽唐代宮廷王室金銀茶具之實物,唐代宮廷整套金銀茶具,有風爐、茶碾子、茶羅、茶則、茶匙、鹽台、茶碗等共十六件。冀能體會唐代宮廷飲茶習俗,瞭解唐代茶事、茶藝之內涵。從陸羽《茶經》瞭解唐代庶民茶飲生活之豐富多采,以期窺明唐代茶文化深邃之原貌。因此嘗試從文學、史學、哲學之視角,探討唐代茶文化之多元性,藉以明白唐代茶文化演變之跡。更試圖從茶詩、茶文、茶書、茶畫、茶碑、茶帖等文學作品中,尋找唐代文人心目中「茶中有大道,悟茶通人生」這一文化因素,擴展現有唐代茶文化的視野。
「什麼是中國?」中國自古不是一個國家,它是各民族建立政權及生活的那塊土地。 本書將「中國」分為文化、地理、歷史、政治等四層面。近代中國的歷史矛盾與政治爭議就是對這四種中國不同認知與解釋,而自1895~2022年前後出現33面旗幟與政權,無疑是一個「新戰國時代」。 本書以大歷史與人民史觀,為讀者提供一本淺顯易懂、宏觀鳥瞰近代中國的歷史事實及歷史地圖。 近代中國對內歷經革命起義、軍閥戰爭、第ㄧ次國共內戰、北伐戰爭、第二次國共內戰、海峽戰爭、飛彈危機……;對外遭遇第一次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俄戰爭、中美戰爭、經貿戰爭……。近代中國國家發展的複雜史無前例、舉世難見。 本書旨在展現1895~2022年在法定中國固有領土上,前後長達127年、地域跨越1141萬平方公里土地,總計33個重要政權,並分章介紹。33個政權、百年歷史、千餘事件。僅做概念提示,簡要介紹,並省略註解。 也嘗試解釋百年以來數十個「地理中國」、「歷史中國」及「政治中國」如何建立,並說明彼此關連、差異、矛盾與複雜性,期使讀者更清楚認識「中國的真實全貌」。期以「大歷史」與「人民史觀」為主軸,為讀者提供一本淺顯易懂,又能宏觀鳥瞰近代中國的歷史地圖。 面對現況,期使執政者「以史為鏡」,找出國家發展之正確道路,走出烽火綿延,蒼生哀號的百年「戰國時代」,共創幸福生活。
「俄烏戰爭」為什麼打?為何會牽動全球局勢,影響了全球政治布局、通膨的經濟……甚至臺灣? 一本你必須了解、知道的俄國史~ 從過去到現今,如何成為如此不可一世的普丁政權~ 加萊奧蒂教授是當今最重要的俄羅斯觀察家之一。如果普丁低估國際制裁令所帶來的經濟損害後果,以及高估俄羅斯軍事能力,我會建議普丁讀這一本書。 俄羅斯是一個有前途的國家;只是她的過去不可預測。---蘇聯諺語 俄羅斯的領土遼闊,歷史悠久。在俄羅斯歷史中,擁有一種對於普丁宣揚對於祖國熱愛的菁英主義。面對現今普丁總統和西方國家的衝突,普丁以其對於歷史的詮釋,企圖重塑俄羅斯的新歷史。 這一本書從英國人的視角觀察,提供中文閱讀世界對於西方國家觀察俄羅斯歷史的觀點。聰明的讀者,不一定要全盤接受作者政治觀點。歐洲政策分析中心俄羅斯研究專家索爾達托夫(Andrei Soldatov)也曾說:「在俄羅斯,意識形態主要涉及歷史,政府掌控歷史敘事。」 本書以生動活潑,甚至以英國學者擅長挖苦和諷刺的語調,說明一場場的背叛、革命、暗殺,以及國家中殘忍的對抗屠殺,令人目不暇給,彷彿俄羅斯這個國家,過去是人類為了追求共產主義最高理想的實驗場,同時是輸出革命的紅色搖籃,現今面臨前蘇聯對抗民族國家的解離、前蘇聯的分崩離析,普丁想要追求歷史定位的種種掙扎。 這是一本小而精緻的歷史書,書中有八張精美地圖,由英國蘇格蘭北部城市印威內斯的海倫史特林公司製圖,透過豐富的地理資訊,繪製俄羅斯早期歷史地圖。 希望透過作者的觀點,能夠為華人閱讀世界,揭開俄羅斯的神秘面紗,並且一窺未來可能會發生什麼。
具有影響力的學者,如何在多變的環境中,尋求突破? 真心分享尋找、堅持和實踐夢想的過程。 真心追夢,是作者數十年學術生涯追求夢想的回憶及感想。內容分成初任大學教職、從事研究行政、投入大學辦學、再創學術風華四部分,每一部分都有長短不一的多篇文章,寫出在荊棘重重的環境中,如何尋找、堅持和實踐夢想的過程。作為一位具有影響力的學者,其學術生涯絕不自限於象牙塔的安穩生活,而要走進變化多端的社會現場,面對問題,省思學理,運用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尋求突破,引領改變,邁向願景。作者在書中娓娓道出他的人生哲學和奮鬥旅程,其思維、理念、方法和行動都頗具啟發性,值得一讀。
洗滌所用的自來水、作為糧食的稻米、造型華麗的傳統廟宇、讓生活更為便捷的縱貫鐵路、公共衛生觀念……這些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事物,平日我們並不會特別注意到。作者是在閱讀臺灣本土作家賴和〈無聊的回憶〉一文後,才深覺自己對於臺灣的見識之淺窄,進而對於臺灣的庶民生活興起好奇;雖然這些故事,現今習以為常,但對於過往的臺灣人民,都是劃時代的新生活之象徵,這些學校沒教的歷史,作者希望和讀者一同細細咀嚼,品味古早的臺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