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多格(François Hartog)是當今法國最知名的史家之一,其代表性著作《歷史性運作機制》(Régimes d’historicité),自2003年問世後,逐漸引發國際學界對此議題的討論,現今已有多種外語譯本。藉著對西方古今歷史編纂學的探討,以及不同時期文藝作品的分析,阿多格試著捕捉人們對於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感受,以及這些感受所反映的意義。依他所見,以「歷史為人生之師」或未來主義為導向的歷史性運作模式都已無法解釋今日社會呈現的時間失序感。記憶膨脹、襲產熱潮、「人類世」概念的出現,一切事物的加速……我們正面臨一個新的歷史處境。當代時間經驗及種種相關現象,正是阿多格在其名著出版多年後仍企圖深掘的議題。2019年5月間,透過法國在臺協會與中央研究院人文組的合作,我們有幸邀請阿多格教授來臺演講。此論文集便是他當時的三篇演講文稿,加上兩篇近作所組成的中文翻譯版,除了對歷史學晚近處境提出省思,也為今日社會提出更多洞察。
人的一生總會遇到一些關鍵時刻,西方諺語云:「Opporunity may Knock only once.」,人生命運的轉折,往往是關鍵時刻的抉擇。但就個人一生的際遇看來,永遠不知道自己的命運會在何時轉折,這些影響我一生的重要關卡,未必都由自己所決定。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有不同的人生。我的際遇,「陳聽安能,你當然也能」或可提供家境欠佳者的參考,才興起寫作的意念和行動,這也是本書從無到有的過程。本書撰寫目的不在標榜自詡,而是感恩並彰顯在我人生過程中曾經幫助過我的恩人、機構單位,以及在各項學術研究上與我同行的伙伴。書中有許多考察、訪問與遊覽的記載,個人參訪中國大陸、埃及、希臘和土耳其等文明古國及諸多東歐和風景絕美的澳洲、紐西蘭等國家,不僅拓展了個人的視野,也開闊了胸襟,且多有感觸與感想之闡發。本書最大的特點是我所參與的或主持台灣歷年的經濟、財稅、健保三大重要改革,為國家發展奉獻心力,特別羅列參與者大名及其研究成果,以彰顯並感謝其貢獻。最後贅述了我步入晚近生活的理念。清代名臣紀曉嵐的老師陳伯崖的:「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是我所嚮往的境界,深得我心。——陳聽安
德國書業和平獎得主廖亦武最具代表性的經典作品通過描述這些以及更多的故事細節,展示了中國獨裁政權的無情和殘暴。該書具有我們耳熟能詳的紀實名著的細緻入微,可語言卻充滿了詩意,令我無言以對。——赫塔·穆勒(Herta Müller),200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By the Book》,2016年7月14日,《紐約時報》 一個異國他鄉的「持不同政見者」,他的聲音,終於在全世界都能聽到,可唯獨在最需要聽到的地方,聽不到。——伊恩·布魯瑪(Ian Buruma),巴德學院教授,職業文學評論家,見《心靈牢房:一位中國詩人的監禁回憶錄》,纽约客 2013 年 7 月 1 日1995年10月10日,公安局特工突襲我在四川省成都市白果林小區中新路21號的住所,搜繳了已近尾聲的此書手稿,並宣佈對我「監視居住」20天,我不得不重寫,絞盡腦汁。1996年6月6日,公安局特工再次突襲同一住所,搜缴了此書第二稿,並強制傳訊我到當地派出所受審二十四小時。我不得不再次重寫,終於在1997年歲末完成第三稿,總計耗時三年零九個月。接著謄寫整理,將第三次原始手稿變成正式書稿,並拷貝若干份,多處存放。2003年9月23日,由於法國攝影師高磊專程來成都拜訪,我破例將第三次原始手稿從藏匿地點取回,在城郊的黃忠小區家中供其拍攝。不料走漏風聲,被公安局特工上門收繳。而在之前很久的1990年3月16日至19日,由於此書所追憶的案件,國家安全局特工三次查抄我在涪陵和重慶的住所,搜繳了我在1980年代創作的全部手稿,約150萬字;之前不久的1998年9月、1999年2月、2002年12月,特工們又先後在北京、江油、成都突擊搜查並拘禁我,奪走《中國底層訪談錄》、《中國冤案錄》及各類原稿約150萬字。每次大禍臨頭,我都懷著索爾仁尼琴在《古拉格群島》被蘇聯克格勃抄去時的同樣想法:立即發表!但是,時代變了,我祗能像隻老鼠,多掘洞穴,把劫後餘生的文字藏得更深更遠……此書曾有過的書名為了一首歌和一百首歌—來自中國監獄的見證人報告,2011,德譯;六四,我的證詞—從先鋒派詩人到底層政治犯,2011;台灣首版;為了一首歌和一百首歌—一個中國詩人的地獄之旅,2013;英譯;黑暗帝國,2013,法譯。
會不會有不同的選擇?我會說,從小時候到現在,從出去到回來,對於這些選擇,我從來都沒有後悔。現在來看,我年輕時候的兩個理想,成為優秀的科學家,算是做到了。但時代有新的挑戰,我們的社會也需要更多的改革跟努力,才能讓這塊土地變得更好。我的第二個理想,與志同道合的人打造美好的世界,還得繼續努力奮鬥。希望這本書,能夠把這樣的想法傳遞給下一代的年輕人。—李遠哲 本書主旨,不在含冤辯白,而是攸關一位重要的歸國學人,返鄉後陷入複雜情境,為學術與公共事務之努力,不期遭遇不得已之狀況,希冀透過口述記錄,恢復原委真相,留下歷史見證,使關心的讀者有所了解。 —黃進興 這部書不僅是一位中央研究院院長的口述歷史、一位世界級科學家的口述歷史,更是一位公共知識分子的口述歷史。—李有成
志文出版社創立人張清吉先生(1927~2018) 於五年前9 月28日教師節去世,享年92 歲。這位出生苗栗後龍偏鄉的子弟,在日治時代完成外埔國小六年的教育。之後憑著不斷的自學,閱論《文藝春秋》、《中央公論》、《讀賣新聞》、《產經新聞》,他流利的日語,廣泛博覽的閱讀,有如在日本退休的大學教授。但是他為人謙遜、低調,他的角色由漁夫、三輪車伕、出版家、文化人不斷轉換,然而很少人知道他的內涵。他過世的時候,報章、雜誌僅有零星的報導。張先生對這一代台灣甚至華人讀書界的影響,恐怕一時極難估算。張先生的辭世也代表一個動盪的時代,一位傳播新知,文化人卓犖不群的身影。
古史辨是改變近代中國史學氣候的一個晴天霹靂,值得被深入分析討論。應該聲明的是:由於筆者把古史辨運動當作近代學術思想發展中一個歷史現象來描述,所以,並未能稍稍照顧到上古史研究的專門問題。事實上,收集在《古史辨》七大冊中將近三百五十篇論文對上古史研究是否有建樹?在那些方面值得採信?是古史研究工作者特別感到興趣的。但這個運動何以會爆發?以什麼樣的風貌出現?帶來什麼影響?則是關心近代思想史的人所該處理的,二者固然有交集之處,但卻不可混為一談。在描述歷史現象時,是有必要對「心理事實」(psychological truth)與「歷史事實」(historical truth)加以分殊的。不管合理或不合理的思想都可能在歷史上造成巨大的影響,在行動者自己看來也都可能自認為掌握了最完整的理由,而且也正好符合著某種深刻的社會需求,而又造成了無可抹煞的歷史事實。我們在這個研究中尤其覺察到此點。在本書中筆者還希望注意三個層面的問題:第一個層面是:思想家原來的想法到底是什麼?這些想法與他生活於其間的思想傳統有什麼樣的關係?第二個層面是:他真正做到了什麼?有時候所思所想與實際做成的結果之間有著相當遙遠的距離。第三個層面是: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他所做成的產生了什麼影響,這包括後來的人怎樣去理解他的作為。
一九四五年,台灣從日本時代迎向戰後,值此動盪時期,社會結構的變與不變,讓二戰後的日本元素在與國民黨政策的角逐拉鋸中,重新被形塑轉化。台灣人的對日本觀感,雖說因人而異,但也不乏有人將日本元素投映在自身的身分認同上。台灣人的日本情愫,其背後究竟隱藏了什麼?台灣人,如何從日本時代蛻變轉化而開展自己的戰後人生?《日本時代的殘光餘影—走過兩個時代的台灣》企盼引領讀者,一探究竟。——林初梅 本書之研究對象,以日本時代及一九七○年代末期民主化運動揭開序幕前之國民黨執政時期為主。……一般而言,日本的「兩個時代」,往往以一九四五年日本戰敗時作為分界點,劃分為戰前和戰後。筆者在本序言中也延續這個用法,但希望讀者注意到台灣的「戰後」並非始於一九四五年,因為某些層面顯示出一九四五年以後的台灣仍處於「戰爭時期」。 對今日台灣而言,本書所講述的台灣經驗或許已逐漸成為歷史,而且想要了解現在的台灣,確實也不能迴避「兩個時代」之後民主化時期的相關議題。回到我自身的經歷,我最初所感受到的台灣人的韌性與活力,也確實是在民主化過程中,深受社會或與他人互動之影響所形成的。不過,在構成當前台灣社會的多元要素及其相互關係的基礎中,存在著「兩個時代」的歷史基層,這也是不爭的事實。因為民主化不是在真空狀態開始的,而是以在那之前的社會基礎為前提所展開的,希望本書能引起讀者對台灣「兩個時代」的共鳴,並進一步發展出新的研究議題。——石井清輝
余英時先生於二○二一年秋天遠去,各界震悼不已。在王德威院士的倡議下,「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規劃了「余英時院士紀念專輯」,由王德威教授與我主編,這一專輯:「為表達對先生的敬意與思念,我們重溫他的重要著作,並以深入淺出的文字介紹給青年一輩學者,以期實踐薪火相傳的意義」。試圖呈現這一代史學、文學、經學、政治學者對余先生著作的閱讀與理解,乃至於反思甚至挑戰,希望引領青年學者與讀者重新通過閱讀余先生的著作,探索人文學的各個面向,從而形成自己的學術思考。《閱讀余英時:著作與志業》一書以「余英時院士紀念專輯」為基礎,但內容更為豐富。收錄了之前未及編進專輯的陳來教授的紀念文,又邀得黃進興教授允許我們轉刊他回憶從學於余先生的文章,同時,唐小兵教授的文章也得以完整版呈現。本書既讀書,也懷人,在編排上則是先以首次出版的年份先後為序,評介余先生的十二種著作,再以六篇紀念文章,展現余先生的學術志業。——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副執行長 胡曉真 【關於余英時】 余英時(1930~2021)祖籍安徽潛山。燕京大學肄業,香港新亞學院第一屆畢業,美國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曾師從國學大師錢穆和當代漢學泰斗楊聯陞。1974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歷任哈佛大學教授、香港新亞學院校長兼中文大學副校長、耶魯大學歷史講座教授。2001年6月自普林斯頓大學校聘講座教授榮退。 2006年獲得美國國會圖書館頒發有「人文諾貝爾獎」之稱的「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第一屆唐獎得主。著有《歷史與思想》(1976)、《論戴震與章學誠》(1976)、《紅樓夢的兩個世界》(1978)、《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1980)、《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1984)、《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1987)、《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1987)、《歷史人物與文化危機》(1995)、《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1998)、《朱熹的歷史世界》(2003)、《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2004)、《中國文化史通釋》(2010)、《文化評論與中國情懷》(2011)、《方以智晚節考》(2012)、《論天人之際》(2014)等多種。
「黑名單」基本上指的是戰後對於人民入出境管理制度下所衍生的限制名單,也就是被國民黨當局列管的限制出入境相關人士。在威權體制下,黑名單由於牽涉到人民的入出境及居住遷徙自由,是相當重要的人權課題之一。本書原為「研究調查案」,因此口述歷史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口述歷史中參與訪問、整稿的包括張書銘、游淑如、李育慈、葉亭葶和周俊宇;各篇訪談整稿,再經過主訪人修改完成,而有這本書的出版。希望這本書的出版,可以提供國人對黑名單制度及其運作的進一步的認識,同時也可以提供後續黑名單更深入研究的基礎。
名人推薦 游盈隆 林文義 周天瑞 陳婉真 鄭重推薦 這本書收錄的文章主要是筆者這一年多在優傳媒的文章,少部份則是我在臉書或部落格的文章,共79篇,合計超過19萬字。這些文章大體反應台灣當前面臨的國內外的困境及挑戰;以及政府相關對策的批判及建言。定名為「沉淪或提升?—台灣維新之道!」主要是蔡英文領導下民進黨政府快速國民黨化、黑金貪腐化;已經徹底沉淪,無法從內部自我改造,而必需從外部給予壓力才可能改善。人民用選票再次政黨輪替固然是最直接的方法,但如果祇能在兩顆爛蘋果間挑來挑去,也會讓人民失去耐心。如何整合二大黨以外的在野力量,形成有力的監督,也是在野人士應該認真著墨的課題。——蘇煥智 細看煥智兄這本大作,會發現他關懷層面很廣,他一一點出當今台灣所面對的急迫需解決問題,有如暮鼓晨鐘。——游盈隆 這本新書呈現一個永遠的理想主義者,對台灣母親不渝的眷愛;他是:「蘇煥智」。——林文義 他有法律人的訓練,更具政治人的敏感,所寫出的時事批判就更加具有說服力。——周天瑞 蘇煥智一本初心,持續投入改革,這次的改革更加困難,他義無反顧勇往直前,我們也只能為他加油,祝福他成功。——陳婉真
四川羌族與藏族居住於青藏高原東緣的高山峽谷地帶,他們是數千年來移動於「藏羌彝走廊地區」的古代「羌」的後裔。 2008年的汶川地震,讓當地蒙受很大的災害,在開發與復興的過程中,因為村莊解體與都市遷居,造成激烈的人口移動,伴隨著移居與世代交替,生活樣式與價值觀也起了很大變化,當地正面臨母語消失與文化衰退的危機。 著者松岡正子教授從1980年代末起,歷經三十餘年,長期在當地持續從事田野調查工作,透過一千張以上的紀錄影像與研究論文,清楚地呈現當地居民生活變化的各個面向,本書可說是松岡正子教授集畢生「藏羌彝走廊」研究的大成之作。
獲選英國BBC全球百大影響力女性的林念慈真誠動人的生命之旅 所有的相遇,都是為了遇見自己 熱情讚聲 平路/作家 唐綺陽/占星專家 萬芳/歌手、演員 專文推薦 楊力州/金馬紀錄片導演‧黃韻如/臺大月經課主授講師‧ 賴樹盛/資深國際發展工作者‧張瑋軒/女人迷創辦人‧劉崇鳳/作家 閱讀書中念慈的每一段生命的探索,她總是把自己放在土地上,充分的感受每一個細微。謝謝念慈這本書,讓我有機會學習認識自己的方法。——楊力州/金馬紀錄片導演 當我讀到念慈的文字,月經之於人類女性的獨特意義,瞬間清晰立體了起來。念慈從她的初經經歷展開了一連串自我與月經的對話,而開啟她對於月經付諸行動的啊哈瞬間,也是一場在菩提樹下與尼泊爾村莊婦女的對話。在布衛生棉工坊的工作開展之後,「對話」也成為這一場賦權行動能在場域中被廣為理解與認同的關鍵。——黃韻如/臺大月經課主授講師 無論是從念慈身上或閱讀此書,你皆能體會每位女性展現的自主力量,以豐饒創造力發散出來的光與熱,將看似不可能的一切化為可能,並用各種形式孕育著這個美麗動人的大地。謝謝念慈給予的祝福:「心中有愛,有安定。」——賴樹盛/資深國際發展工作者 推薦念慈的書,簡簡單單,深深刻刻,有聲有影,有死有生。除了朝聖之路,我們自己就是座聖殿,必當頂禮以拜才對。——張瑋軒/女人迷創辦人 遇見了這本書,在字裡行間看見她如何將身體視作一片森林,用念茲在茲的慈悲走入其間朝聖──我喜歡她,人如其名,書如其人。今生有幸,身為女人。如果可以,我們相約,一起完整自己,才可能完整所屬的這個社會。——劉崇鳳/作家
人稱「大鬍子」的家博,因緣際會地跟台灣民主運動結下了不解之緣。他這本回憶錄詳盡紀錄了美麗島事件、美麗島大審、以及他差點被捲入其中的林家血案。燈下展讀,四十年前的往事,都回到眼前。 很高興看到家博回憶錄出版,只嘆哲人已遠,只能從此書的字裡行間,回想這位老友對台灣民主的關心和努力。願他在天之靈,能夠繼續守護台灣,也願民主與人權能在台灣持續生根,讓錯誤不再重演,悲劇不再發生。——陳菊 在西方學術界以台灣作為專門研究領域的學者專家為數不多,家博就是其中一位。而且他長期以來持續關心台灣自由民主人權的發展,固然與他原本對台灣的研究有關,而在他被捲入政治案件之後,也和他自身的經驗有密切的關係。《美麗島事件與大鬍子家博回憶錄》,是他對美麗島事件前後台灣政治情勢觀察與研究的成果,也記錄他從美麗島事件前後到民主化改革以後台灣政治、人權氛圍的經歷與觀察。 這一本書的英文版可以算是家博晚年最後的重要著作,作為這本書中文翻譯本的最早閱讀者之一,透過文字所傳達的訊息仍然深刻感受到家博對台灣的溫度與關心,我想這是他想呈現給台灣友人的學術或是個人生命的重要遺產。因此謹向關心台灣民主發展進程的朋友推薦這本書,希望大家透過這本書可以找到一個我們曾經熟識或是過去未曾認識的台灣。——薛化元
二戰後迄今己近八十年,在這將近八十年中,台灣經歷了相當激烈的變化。 台灣因是日本殖民地,在日本戰敗後,為盟軍所接收,而代盟軍接收的則是在國內外都不得人望的蔣介石集團;偏偏在中國內戰中,蔣介石領導的政府兵敗如山倒,流亡到接收地台灣。台灣從此進入中華民國黨國不分的黨國體制中,遭受戒嚴與白色恐怖支配的非人—不自由情境。自由化不僅僅是脫威權獨裁支配,更重要的是自由的人要能自我組織化,自己管理自己;自由並非放縱,無不可為,而須與他人相互支援,共同參與公共事務,所以自由常與民主並行。 台灣一九八○年代衝撞各類防害自由行動的網羅,目的就是要創出所有台灣人能自主參與的民主社會。 這本書分為三部分,論述部分除了為群策會所寫的論文,有一大部分是在《當代》雜誌發表。本書的第二部分稱為「時代與記事」,以理想的堅持者寫了一篇紀念文,筆調當然跟前一部分的「論述」有所不同。第三部分「書序」,我寫書序的原則是闡釋作者的內在意圖,因為我把文學作品及其他著作皆視為精神史的表現。李喬的文學創作即具有台灣精神史的特質,為他書寫序,是一種享受。其實,為好友的書寫序,不僅有先睹為快之樂,更可先知好友的心靈世界,讀恒煒的書如此,讀貴海的書亦然。此書所收入的篇章大都十年前所寫,我認為到現在都還有參考的價值,台灣當前的要務,亦即面對全球化的當務之局,是強化台灣主體性。有了台灣主體性,台灣才有可能以國家主體跟國際社會發生關聯,而在國際社會中扮演應有的角色。
整體而言,本書除呈現台灣言論自由的發展歷程,也紀念在言論自由遭到箝制時代,投入爭取改革的前輩。有前人的努力,台灣經過了自由化、民主化的改革,在1992年以後已經沒有言論叛亂罪,加上後續的改革,言論自由的發展在世界各國名列前茅,在亞洲更是與日本並列為自由民主的先進國家。然而,外在的威脅卻始終不斷,透過威脅利誘,台灣部分公眾人物甚至失去「不表態」的自由。如何面對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主的外在威脅,讓台灣的言論自由得以進一步深化發展,是目前台灣朝野與人民必須共同面對的問題,希望這本書的出版對此能略盡棉薄之力。
精彩廣博,發人深省 本書是以「台灣人是誰?哪裡來?哪裡去?」為主軸的系統性論述,也是近代史上首次嘗試系統攻研台灣人性格的奇書。 作者盧世祥說:《多桑的世代》、《台灣的恩人群像錄》加上這本《我們台灣人─台灣國民性探討》,都是個人探索「我是誰」、「我從何而來」的寫作,構成我的「台灣人三部曲」,也是一個台灣新聞記者的懺悔錄。 名人推薦 彭明敏.莊萬壽 鄭重推薦 本書是台灣人有系統攻研台灣人的性格,在近代史上首次嘗試。作者盧世祥一生專業於媒體數十年,普通人見不到的社會的黑與白、清與濁、善與惡、死與生,要寫作此主題,絕不做二人選。。或謂此是彼是,或謂彼非此是,這種爭辯,象徵著台灣人性格的複雜性,真理愈辯愈明。一國國民性格的形成,受歷史和現在因素的影響,無數因數互動制衡,一言以蔽之,共同命運的意識也。今後要寫此主題者必先從看此書開始,且代代台灣人也非看不可。——彭明敏 台灣人是誰?《我們台灣人》開宗明義「台灣國民的組成」,是國民,不是人民,或公民。這也是全書的立場,我們台灣人,就是我們台灣國人。本書是以「台灣人是誰 ?哪裡來?哪裡去?」為主軸的系統性論述。先析解台灣人組成性格之後,進而探析台灣人在台灣社會各個面向的表象和內涵,文字流利淺白,申論邏輯通暢,而又句句有本,明標附注,引用資料眾多,意外有極專業的漢學、人類學……著作,還有不少柔性嘲諷文學的作品,頗引人入勝,這是一部大眾化又兼學術性的台灣人文化批判的傑作。——莊萬壽 本書旨在探討台灣國民性,以台灣國民為主人翁。現實上,台灣國民組成多元,各族群來到美麗之島時間有先後,所佔人口比率有高低,但都是組成台灣國民或「我們台灣人」的重要元素,台灣是他們安身立命的所在。千百年來,各族群有各自的文化與性格,為適應福爾摩沙新環境而演變,加上與其他族群交流互動,也受東西洋文化影響,融合變化發展而成台灣文化與國民性。《多桑的世代》、《台灣的恩人群像錄》加上這本《我們台灣人—台灣國民性探討》,都是個人探索「我是誰」、「我從何而來」的寫作,構成我的「台灣人三部曲」,也是一個台灣新聞記者的懺悔錄。——盧世祥
歐洲中世紀是既矇矓又吸引人的時代,經過二十世紀多年的探索,好些社會現象被標籤出來,形成看似代表了那個年代的徵象,其實背後還有一些原動力在運作,惟那些原動力是屬於殊相還是通則,在在考驗研究者的耐力和智慧。 本書和一般的歷史書寫不同,雖然運用了某些歷史分析技巧,基本上是搜羅文學作品以及歷史素材相通的資料做鋪陳推衍,亦即間接史料與直接史料並用,並非傳統史學式的鑑定;所引錄作品的營造及其感性的呈現尤重於政治格局的標示,也就是採用更多庶民的角度,而不獨厚社會上層架構的視野。 以此做出發點,本書共分兩卷。卷一從第一章到第四章為外在世界的探索,卷二從第五到第六章,為世界觀的內在滋養和完成。兩卷合共把歐洲中古時代承接古代的思維、信念和視域,從發動往外擴張探尋的各種動力,轉向返回到內省、精神修為以及超塵脫俗想像的發酵,其中文學書寫的描繪扮演了相當吃重的角色,包括以往較少注意到的女性言談。在過程中,個人的感知碰上企求制度化結構所產生的衝突,在所難免。然而在異中求同,在務實和理想之間擺盪,在群體和個人利益之間尋找平衡點,在日常生活有形和無形的制約中摸索對文化和生命的體會,在大量使用基督教文化的語言表達之餘,終至透露出中古後期歐洲人對世界的想像和看法。
《史學與傳統》是一九八二年出版的,所收論文主要是七十年代的作品。那是一個變動很大的時代:中國大陸正從「文革」的災難中探索新的「解放」之路;台灣則開始由威權主義晚期轉向現代普世價值的尋求。相應於這一新的動向:我當時試圖從客觀的史學角度檢視中國傳統的特性,因為我深信對於過去的真切認識有助於我們對未來的觀測。本書重刊,距當時撰寫已在四、五十年之後了。在這半個世紀中,中國經歷了許多重大的變化。舉其最顯著者而言,台灣已成功地建立起現代的民主秩序,大陸則從內到外都面臨著深刻的新危機。大陸的情況尤其值得注意:就內部言,最近中共強加所謂「國安法」於「一國兩制」的香港,激起了新一輪的民主運動:不但是香港居民傾城而出,爭取自由,大陸黨內外也都出現了批評一黨專政和要求民主化的呼聲。司馬遷論史學早就提出了「通古今之變」的大原則,後世著史者無不遵奉。我的論著也是在這一原則的指導下寫成的。——余英時
本書文章所涵蓋的範圍大概是晚清最後十年到一九三○年代左右,前後將近三十年的時間,偏重的是「變」的部份,而尚未來得及仔細分析在新史學甚囂塵上之時,舊史本身的風貌。在將近三十年中,史學的意義、題目、史料、方法、概念、詞彙、評價、敘事架構等都起了重大的變化,以至於要想回過頭去用傳統方式寫史,幾乎不可能。譬如在近代以前,人們多用「史」而罕用「歷史」,近代則用「歷史」而少用「史」。由「史」到「歷史」, 在隱微之間有某種深刻的改變,這一類改變在近代的史學實踐中可謂不勝枚舉。近代中國重要的史家、歷史著作、史學流派,或歷史機構,幾乎都有人研究了,以至於許多人感到好像在這個領域已經沒有什麼可以著手之處。可是,如果我們把視界放寬到整個時代的歷史意識,及它們與政治、社會的複雜互動,則有一個相當廣闊的園地擺在眼前。——王汎森
約翰‧万次郎(John Manjiro),生於一八二七年,歿於一八九八年,享年七十一歲,是幕末維新時期,打開鎖國日本的土佐(現在的高知縣海邊)漁夫。 本書作者陳新炎先生從一九七○年代與日本商社建立貿易關係以來,即開始頻繁出入日本,但一直到二○一五年六月中旬參加四國旅遊才第一次聽到「約翰‧万次郎」這個名字,並看到矗立於土佐清水足摺岬,面向太平洋海邊的巨大銅像。翌日在投宿飯店中意外購得万次郎第五代孫女中濱京(Kyo Nakahama) 女士撰寫的「万次郎傳記」,也開啟了陳先生對這位傳奇人物的興趣。返台後,他向多位知日前輩請益,結果大家都十分陌生,更激起其強烈的好奇心,三年多以來,持續不斷蒐集相關資料,透過這位土佐漁夫的傳奇生涯,一窺十九世紀中葉,日本如何在「鎖國」、「開國」、「尊王」、「攘夷」的洶湧波濤中,經過明治維新,逐步脫胎換骨,進而邁向現代化的歷程。——廖一久(中研院院士) 新炎兄由於一趟日本四國的旅行,與「約翰‧万次郎」這號歷史人物不期而遇。他深深為這個十九世紀土佐漁夫的傳奇故事打動。於是開始搜集相關書籍與資料,並多次前往高知、沖繩、東京、橫濱參與當地「万次郎之友會」舉辦的活動,更親自到万次郎故居和紀念館參訪拍照。新炎兄的熱情感動諸多日本万次郎之友會會友。他們積極鼓勵這位來自日本域外的唯一亞洲「貴賓」,出版一本華文的万次郎傳記,讓更多人認識這位日本幕末/維新之際,衝破鎖國政策的歷史關鍵人物。——曹永洋(作家)
被中國官方抹去的一頁血腥歷史,我們以記憶填補。停格在八九‧六四這一天的不只是無數年輕的生命,還有整體世代對國家未來的希望。大國在資本堆砌下崛起;在極權與殘缺的人性中沉淪。 紀念八九天安門事件三十週年——特別企劃 八九天安門事件分三個階段: (一)八九學運和民運 (二)六四屠殺 (三)六四屠殺發生後的全國性抗議活動和全國性大逮捕行動。 這些年來,中共官方和海外民間都出版了一些有關八九天安門事件的書籍,但無論是中共官方還是民間的書籍,記錄都不完整,而且都存在一些問題。中共官方書籍的主要問題是:1.歪曲事實,甚至捏造「事實」;2.極力抹黑學運、民運及學生和民眾的行為;3.刻意隱瞞真相,尤其是隱瞞屠殺真相。民間書籍的主要問題是:1.資料不全,尤其是關於戒嚴部隊和屠殺的資料不全;2.對一些重要事件、組織及人物的記錄語焉不詳,尤其是有關戒嚴部隊及屠殺的記錄存在不少錯誤;3.對六四屠殺發生後的民眾抗暴活動及官方的大逮捕行動少有記錄;4.忽略北京以外的情況。 八九天安門事件曾經震驚世界,不僅改變了中國的進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蘇聯及東歐共產國家發生劇變。其影響及歷史地位遠超過五四運動,應該有一部翔實的書籍予以記錄。本書初稿完成於2009年,多年來歷經多次修改、增補,從1989年4月15日至1989年6月30日逐日記錄了所發生的事情。可以說,這是迄今為止最翔實、最完整地記錄八九天安門事件的書籍。
從一九三七年抗日開始到今天,是中國現代史上變亂最劇烈的一段時期。我深切感到:如何將這一特殊歷史階段的重大變動在訪談稿中呈現出來,其意義遠大於追溯我個人生命史的發展。回憶錄因個人的處境互異而各有不同,這是不可避免的。我一生都在研究和教學中渡過,因此回憶也只能騁馳在學術、思想和文化的領域之內。不用說,我所經歷的世變也是通過這一特殊領域得來的。我希望我的回憶對於這一段歷史流變的認識稍有所助。同時我也相信,一定會有和我同代的其他學人,以不同方式留下他們的回憶。這樣的回憶越多越好,可以互證所同、互校所異。出版這部「回憶錄」的另一動機:拋磚引玉,激起更多學人追憶往事的興趣。如果允許我再有一個奢望,我想說:我在《回憶錄》中所記述的個人學思歷程,無論得失如何,也許可以獻給新一代求學的朋友們,作為一種參考。——余英時 全球華人引領翹望,期待已久的鉅作,《余英時回憶錄》終於問世了。余英時教授不但是中央研究院院士,第一屆唐獎得主,更曾在2006年獲美國克魯格學術獎肯定,可謂聲蜚國際。更重要的,他多年堅持反共、平反六四的立場,從不受各種利誘而動搖,遙居人格者高位。這部回憶錄具現他從成長求學迄今的心路歷程,以及轉折,與時代變亂相綰繫,從而形塑生命中深沉與不斷思索的肌里,是當代難得一見的,最重要的學人心史。從訪談到成書,歷十二寒暑,成書之不易與下筆之慎重,可見一斑。 在一個缺乏理想和理念的年代,《余英時回憶錄》的問世,不啻暮鼓晨鐘,發人省思。
謝雪紅,彰化人。出身赤貧,幾成文盲,曾為養女及商人妾。日後卻留學莫斯科,成立台共。二二八時在台中帶領武鬥。然後以台灣民主自治同盟主席身份參與中共建國。 謝雪紅的故事曾淹沒在一甲子以來複雜的政治對立和鬥爭中,與時俱變的浪潮亦常在她身上沖刷出不同的色彩。汪其楣以獨立戲的形式,在2010年演出《謝雪紅》。讓這位不平凡的女性站上舞台,為自己的意志及感懷說話。 這個台灣戲劇文本已由李耀宗翻譯成英文,2018年由允晨文化以中英對照方式編排出版。希望在台灣或世界任何地方的英語讀者,也能參與台灣當代劇本的閱覽與朗讀,認識這位勇敢、傑出的女性,也聆聽台灣舞台上許多動人的故事。
盲目,是歷史的關鍵詞人們通常比較相信幻象,更甚於已經建立起來的真相——馬克.費侯全球知名的歷史學者 年鑑學派大師馬克.費侯代表鉅作 撼世登場費侯深入過去,只為說明當代的盲目,同時找回重要的共鳴。「社會的過去是一個取之不盡的仇恨寶庫……。」他語帶深意地表示。——《世界報》(Le Monde)歷史學者企圖揪出盲目歷史的源頭,呼籲重視歷史的清明與智慧。——《程序》(LA PROCURE)人類的命運,從來息息相關陳弱水/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蔣竹山/東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陳建守/說書 Speaking of Books 創辦人 強力推薦楊豐銘/中研院民族所博士後研究員 審訂《歷史的盲目》是當代法國學者馬克.費候的新著。書名的意思是有關「盲目」的歷史。馬克.費候主要研究二十世紀前期的歷史,特別專精於俄羅斯/蘇聯史以及電影史。這本書所說的「盲目」有很多種,包括:未能預見重大的潮流與事件、對現象的誤讀、忽視危機、拒絕承認發生的事、以多重標準評判事物。由於作者是現代歐洲史學者,書中談的幾乎都是對二十世紀和當代歐洲造成嚴重衝擊的事情,但其中不少的影響也是世界性的。某種程度上,這本書是負面的歷史,充滿不好、違反人道的場景:衝突、戰爭、災難、暴政、屠殺、經濟危機等等。重點是,人們沒有預見這些事,或者雖然看到但不以為意。看這本書,會覺得二十世紀以來雖然是人類技術和經濟空前發達的時代,也是危機重重的時代。這的確是我們時代的重要特徵。這本書所想傳達的訊息應該是,設法創造清醒的狀態,不要一再受到突襲。——陳弱水/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這位法國年鑑學派的資深重要史家,過去我們台灣對他的印象以擅長處理電影與歷史的課題居多,偶爾還有一些認識是專長在俄國革命、一戰史、二戰史、法國史及殖民史,好像就沒了。其實他著作等身,我們引介進來的只是一小部分,好在現在又多了一個選擇。透過《歷史的盲目》,作者振聾發聵地指出,人們對於當代現勢,其實一直無法從過去經驗記取教訓。有各種盲目造成這些行為,像是輕蔑、輕信、盲目樂觀及不願承認。從伊斯蘭革命、共產政體垮台到阿拉伯之春,這些事件似乎都未曾被預期到,這在在顯示我們毫無歷史意識及拒絕接受事實;或者是加入歷史卻不接受歷史。其中有句「人們通常比較相信幻象,更甚於已經建立起來的真相」,根本一語道破現今國際現勢的窘況。——蔣竹山/東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耄耋之年的年鑑學派老將馬克‧費侯推出這本鉅著,縱筆所及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納粹主義、種族主義、新殖民主義、猶太大屠殺、伊斯蘭激進主義一路寫到911之後的恐攻事件及其餘波。就地理空間論,費侯要打破盲目的探照燈則遍及法國、德國、美國、俄國、中國和阿拉伯世界。費侯告訴我們人類之所以盲目是「自以為是」的結果,許多自以為是的政策造就後來無可挽回的悲劇。費侯結合事件史和長時段的手法,為我們展演了上個世紀的歷史鉅變以及關於我們這個世界的另一種故事。——陳建守/說書 Speaking of Books 創辦人為什麼我們在面對現實時,這麼盲目?世界大戰期間,納粹主義的崛起,猶太人的滅絕,五月風暴、共產主義垮台、2001年911恐怖攻擊、經濟危機,或極端伊斯蘭主義的崛起:這個世紀這麼多的插曲,顛覆了世界的秩序,也出其不意地讓我們措手不及。在我們從來沒有被知會的時候,在專家們一片混亂的時候,在如今幾乎即時可用的分析要素增加的時候,人們沒有預測到的無情狀況,不斷出現。在整個國家、政治領袖或單純的市民都不知道、不能夠或不想要突然看到事實的真相的關鍵時刻,所有人都被不同形式的盲目折磨著:缺乏判斷力或理解能力、否認、盲從、錯覺或學說的影響。也因為在面對悲劇與大變動時缺乏勇氣而盲目。但我們什麼都可以預見嗎?面對歷史的轉折,有可能想像出處、反應或了解嗎?帶著嚴謹與熱情,大歷史學家馬克.費侯要來探討這些問題,解開我們這個世界的盲目的原因,辨認幾個識見卓越者的英明睿智。完全未曾發表過的調查,將為我們的思考帶來啟發,讓我們的識見更卓越。評論馬克.費侯在《歷史的盲目》一書中偶爾會提出一些困擾的問題,而他也堅定地以教學手法回答這些問題,沒有敷衍、沒有廢話,讓本書更值得一讀。他主張,「身為歷史學者,就是要思考並反問自己一些問題,勇於對官方說法提出質疑;要教導國民了解問題,教他們思考問題……」,而他的書就符合這個目標。——《政治與議會評論》(REVUE POLITIQUE & PARLEMENTAIRE)《歷史的盲目》讓人覺得好像是馬克.費侯長久的寫作生涯中,曾經討論過的不同主題的掃描,橫跨作者自己看過及經歷過的某些證據時刻,給人包羅萬象的感覺。—— Un compte rendu de Jean-Guillaume Lanuque
全球中文版獨家授權 他是波蘭人?法國人?還是美國人? 他其實是一個猶太知識分子,一個自由的靈魂 我希望中文讀者會想要對我書中的人物感興趣 進而找出他們自己從奇特到普遍的歷史 敘述生動,思辨深刻,一本精彩絕倫的書,一段不可思議的人生旅程 我們以為自己來自某個地方,其實我們來自某個時代 2015年,當近東的難民大舉湧向歐洲大門時,為了不要接待他們,我們聽到了和當初反對作者父親那些人相同的論據。 他,華沙一個租馬場老闆的兒子,1916年為了逃避俄羅斯軍隊的徵召而逃離波蘭,1933年為了逃避納粹而逃離德國,1940年為了逃避法國憲警而離開巴黎:一個在希特勒與貝當的世紀中,被沙皇親信追捕的生命。 父親想成為美國人,但事與願違。兒子,在46歲時發現在法律的眼中他還是個無國籍者,為了「做一個好的法國人」而做的所有努力——ENA(國家行政學院)、法國榮譽軍團勳章、地方當選人、總理朱佩的顧問——在更新身分證面對布洛涅比揚古的警察時,卻全部破功,致使他選擇成為雙重國籍者法國人和美國人。 索爾孟(Guy Sorman)以自嘲犀利的手法講述二個大陸的生活中最引人注目的片段;要從內部描述這二個講求普遍主義的國家的不同之處,最美國的法國人與最法國的美國人不就是最好的安排?這個世界「浮誇的笨蛋」式的偉人肖像不禁讓讀者為之莞爾。 出版逾三十本著作,翻譯語言從日本到拉丁美洲,從韓國到俄羅斯,身兼《觀點》Le Point 、《世界報》Le Monde及許多外國報紙專欄作家的索爾孟,是經常和右派及左派思想相反的自由靈魂。 在這本自傳體的書中,我並沒有鉅細靡遺地描寫我的生活,而是從我的經驗中舉出幾個在我弱小的生命中,得以和偉大的歷史有所交集的幾段事件:希望這個做法能夠以新的和熟悉的角度,說明我那個時期幾個快樂與悲慘的事件。而我之所以描述我是如何變成一個美國公民,又還保留法國籍的過程,是為了說明(假如可能的話)美國的普遍誘惑力,以及古老的歐洲和新世界還有哪些不同。因此我希望中文讀者會想要對我的人物感興趣,進而找出他們自己從奇特到普遍的歷史。——索爾孟
刺蔣案第一手揭密!一段台灣人不能不知道的過往,一本台灣人不能不看的書1970年4月24日,紐約時代廣場飯店一聲槍響,驚動世界,震動台灣執政高層,這一槍,也是台灣人掙脫獨裁,追求自由的宣言,台灣知識份子最沉痛的心聲。沉默近五十年,歷經審判,逃亡,政治庇護,引渡,服刑,家破,離散,駭浪驚濤的一生,策劃者鄭自才,終於打開塵封往事,細說從頭。我們決定行動時,就已經有面對死亡,或者失敗後被終身監禁的心理準備了。因為一旦開槍之後,我們第一個反應一定是轉身逃跑,這時候警察一定會開槍,不是被打死就是被抓,被抓了,罪也是很重。當時我們沒有思考那麼多,如果會想這麼多的話,就不可能去做這件事了。——鄭自才《刺蔣:鄭自才回憶錄》的出版,除了填補獨立建國運動一段重要歷史的空白,亦能讓讀者深入瞭解鄭自才與黃文雄執行刺蔣計畫的勇氣以及忍受種種痛苦與折磨的意志。在紐約遇刺的蔣經國於1988年過世後,台灣啟動民主化進程。在現階段的時空環境下,四二四刺蔣事件的歷史意義值得關心台灣前途的人士加以瞭解。——王秋森面對蔣家獨裁威權體制下國家極強社會極弱,蔣經國訪美讓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極其難得的歷史機會。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統治集團的衰與敗往往起於內部的權力鬥爭,如果我們弱方可以「促成」其發生,將是我們可以使用的長程武器。所以我們的想法其實非常簡單、非常清晰:如果蔣經國不在了,KMT內部的權力鬥爭必定再起,那就有可能鬆動其「超穩定」統制,為台灣社會打開一些空間和可能性。——黃文雄刺殺蔣經國、打擊「外來殖民與封建獨裁體制」的行動的歷史意義以及後續的發展,應該被放在「台灣民族民主革命」這一條運動的歷史軸線來了解。刺殺蔣經國是「台灣民族民主革命」在特定時期的產物,這種形式的反抗行動雖然沒有再出現,但是它在幾個方面影響了「台灣民族民主革命」的後續發展。——張英哲作為一個台灣知識份子,鄭自才在那個年代曾經為爭取故鄉的獨立建國,付出青春與血淚,這讓作為後輩的我們,談起那段歷史,能抬頭挺胸的說,為了自己國家的前途,曾經有這麼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讓我們傳頌千古。——陳婉真從2014年7月22日至今,經過超過三個年頭的口述訪問、資料研讀、組織整理、史實重建……。在2017年底,鄭自才先生八十一歲生日來臨前,鄭自才先生和我共同完成了這本著作。這不管對鄭自才先生或是對全體台灣人,都是一份極佳的賀禮。——張文隆
1945年至今,已經過了七十多年, 直到今天,台灣對日本時代的歷史記憶依然鮮明,不少沉寂的往事,不時被喚醒;何以那個時代的記憶依然如此清晰? 台灣人所建構的日本記憶不只是來自戰前的經驗,也來自戰後的經驗。儘管戰後很長一段時間,台灣的政策面上瀰漫著去日本化的氛圍,但日常生活中卻有著濃濃的日本味,是日本時代所遺留下來的嗎?其實不盡然,藉由本書的梳理,你將發現,歷史的偶然,讓台灣與日本在戰後再度重逢。 日常生活中,不管聽過的歌、看過的電影、念過的學校、看過的漫畫、住過的房子,你我都或多或少曾經與這些日本元素有過交集,但有時置身其中卻又渾然不覺。這些經驗,看似平淡,是因為早已融入生活之中。這些不斷湧現的日本元素,延續了日本時代的過去,時而被轉化為台灣人辨識自我與他者文化認同的指標,意外成了今日台灣人建構台灣史、勾畫日本時代集體記憶的重要推手。 本書的九位執筆者,橫跨台、日,分別從語言、歌謠、電影、女性菁英、日式建築、學校等各種不同角度,深度探討戰後台灣日本記憶的形成與變化,讓台灣讀者對戰後的日本記憶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和認識。——林初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