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歷史 類別 ,共計44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電子書】应对挑战:中国发展的历史纪录——温家宝世界经济论坛讲话集

溫家寶  著
中文大學  出版
2013/12/01 出版

本書是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2007年至2012年出席世界經濟論壇的講話集,收錄了他在六次夏季達沃斯論壇和2009年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上的致辭及答問。這些講話全面闡述了中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一攬子計劃的構成、實施經過和實際效果,記錄了這六年中國宏觀經濟政策因時應勢調整的經過、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就及對世界經濟的貢獻,反映了中國領導人對經濟社會發展過程有關問題的冷靜思考。

7 特價615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中國農民反行為研究(1950─1980)

高王凌  著
中文大學  出版
2013/08/01 出版

發端於三十年前的「農村改革」是怎樣實現的?它是出於黨的英明領導,或「改革設計師」的偉大傑作,還是農民針對當權的自發性「反行為」的一個結果?這是本書旨在回答的一系列問題,即農民採用什麼方式才能避開嚴酷的環境,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他們的目的?除了制度性變革的追求,農民還靠著怎樣的智慧,拿走了糧食產量的百分之二十,維持了自己的生存。這一切表明,所謂「人民公社」、「集體經濟」,在貌似威嚴的表象下,早已「面目全非」,它的基礎已另有所在,在這種情況之下,它還能、還有必要維持下去嗎?——「反行為」研究,將為讀者呈現一個令人震撼的農村社會,一個令人驚歎的農民形象。

7 特價441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中国农业的不稳定性(1931–1991):气候、技术、制度

郭益耀  著
中文大學  出版
2013/08/01 出版

本書全面深入地研究了自1931年開始長達六十年的中國農業動盪史。作者搜集了大量原始資料和資料,正面挑戰棘手的氣候變數問題,首次編制出涵蓋全國的 “氣氛指數”,作為全書定量分析的基礎。書中根據技術水準和制度特徵將六十年分為數個時段,細緻分析了氣候變遷在不同時段內如何引發農業波動;並通過各時段的交叉比較,回顧氣候、技術和制度三因素如何互為消長,從而導致中國農業發展的長期穩定化趨勢。 全書結合制度分析與定量分析,回應了諸多重大而有爭議的問題。例如集體化和市場化效率孰高孰低?1960年代初大饑荒中天災人禍孰輕孰重?改革開放後的農業繁榮緣於制度改善抑或氣候好轉?未來中國能否養活自己?作者還將農業現代化置於中國特定的工業化大戰略中加以分析,展現了一幅中國模式之下的農業現代化圖景。 本書是作者二十多年艱苦研究的成果。英文版出版後,被譽為“豐碑式”、“定論性”的學術著作。

7 特價448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女性, 戰爭與回憶:三十五名重慶婦女的抗戰講述

李丹柯  著
中文大學  出版
2013/07/01 出版

1937 年,重慶被國民黨政府列為陪都後,躍然成為戰時中國政治中心之一。生活在這裏的女性忽然發現,戰爭從遙遠的新聞變為難以逃避的生活狀態。響徹城市上空的警報、擁擠的防空洞、飛漲的物價、流落街頭的孤兒,以及潮水般湧入的難民,都成為她們的集體回憶。 作者走訪了五十多位當年生活在重慶的女性,記錄她們生命故事的同時,更聚焦女性的戰爭體驗和私人經歷,探究戰爭在女性的生命中打下何種烙印,而女性又如何通過抗爭和忍耐來抵抗戰爭的殘酷。

7 特價426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文革前的鄧小平:毛澤東的「副帥」(1956–1966)

鍾延麟  著
中文大學  出版
2013/07/01 出版

以往的鄧小平研究,基本上將研究時段集中於鄧小平早年的革命經歷和晚年的改革業績。至於鄧小平在文革前十年期間(1956–1966)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政治角色和作為,往往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本書正是將研究對象鎖定在這段歷史書寫中的「失蹤」時期。 作者首次全面還原了鄧小平作為毛澤東的「副帥」,在毛所領導的一系列社會主義建設實驗中所擔任的角色和行為,並得出「主事在毛,成事在鄧」的重要結論。書中詳細呈現了鄧小平在1957 年「整風」、「反右派」運動、1958 年軍隊「反教條主義」運動、1958 至1960 年「大躍進」運動,以及文革前中共的黨對黨外交中「具體部屬」政治運動的過程和細節,揭示了鄧小平如何輔弼毛落實和推行政治運動,其間他究竟擁有多少自主空間,而他的決策和行為又如何影響了運動的走向。 作者查閱了近年來問世的大量中共歷史材料,包括中共要人的年譜、日記、文選、回憶錄、傳記、內部讀物等,並利用文革批判材料、外國收集的情報和談話紀錄、地方誌、訪談資料等,力圖還原個人和歷史的真實面貌。 本書選題大膽、視角新穎,資料和研究尤為紮實,具有相當的開創性。了解「副帥」鄧小平,無論對於認識作為一個整體的鄧小平,還是理解文革前十年中共歷史的複雜性,乃至於更深刻地理解「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及其晚年的方針決策,都是不可忽視的關鍵。‧ 鄧小平為何會在1959 年八屆七中全會上越過劉少奇而成為毛澤東的「副帥」?‧ 在毛澤東領導的諸多極富爭議的政治運動中,鄧小平有多大的權衡餘地?而他作出怎樣的選擇,以及為何作出這樣的選擇?‧ 鄧小平又何以在文革前從受毛信任和重用的「副帥」變成被毛打倒的「劉、鄧資產階級司令部」的「副統帥」?‧「副帥」與「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之間有何關係?中央總書記的經驗如何影響了改革開放時期鄧小平的政策和決策?

7 特價725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理學、士紳和宗族:宋明時期徽州的文化與社會

章毅  著
中文大學  出版
2013/04/01 出版

本書在南宋至明代中期的長時段內,以徽州為代表區域,深入研究了理學在地方社會的傳播、士商群體的形成以及宗族組織的出現,三者之間相生相成的歷史。本書認為,明代徽州宗族社會的出現,根植於12–15世紀宋明時代的歷史進程之中,深受王朝政治和地緣環境的影響,是理學價值觀深入傳播之下,士紳和商人等主導人群共同塑造的結果。 本書採用了整體史和社會科學的新視角,致力於重新梳理地方歷史的發展脈絡,探析社會結構的變遷過程。在研究方法方面,本書則強調對方志、文集、譜牒等官私文獻的綜合利用,尤其注重在舊史料中開掘新內容,對人物傳記和微觀史實多有細緻的考辨,兼具漢學研究的特色。 本書獲二零零六年度「香港中文大學青年學人論文獎」。

7 特價410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再造的祖先:西南边疆的族群动员与拉祜族的历史建构

馬健雄  著
中文大學  出版
2013/01/01 出版

1950年代,在建構合法性和穩定邊疆的內外需求下,國家開展了民族識別工作。中緬邊界上的“倮黑族”被改稱為“拉祜族”。然而,被改變的不只是名字,其族群的身份和歷史也被重新改寫:世代生活在西南邊疆一直與漢人抗爭的“倮匪”,被替換成一個虛構的,來自青海且與漢人友好共處的“拉祜族”。拉祜身份替換的例子狹特且意味深長,其背後是知識在國家權力的籠罩下層層扭曲的過程:為配合國家的民族識別工作,歷史學者建立了一套中國民族史論述,確定了漢族的先進性及民族大團結的基調;拉祜族的知識精英依據這套論述,主動為族群塑造了一個符合國家需求的身份;而這種被再造的身份,在知識的多向流動中進入了拉枯村民的日常生活,逐漸替代了族群真正的身份和歷史。作者經過這十五年連續的田野調查,結合全面的史料梳理,剝離出在邊疆政治格局變化與國家主體性建立的背景下,“拉祜族”被邊緣化和重構的過程。同時,通過挖掘“倮黑”在與漢人和官軍的對抗中興起、遷徒的歷史,作者試圖為這個族群找回原本的信仰和身份。

7 特價378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輻輳與秩序:漢帝國地方社會研究

黎明釗  著
中文大學  出版
2012/12/01 出版

本書的研究重點是漢代地方權力集中到中央的過程,以及國家權力如何滲透至基層社會的每一個領域;目的在探討漢代國家的政治控制力──兩漢四百多年,如何維繫大帝國的運作,在於國家控制力量的強弱。作者選擇由地方豪族大姓、社會精英士大夫輻輳至中央架構之內的角度切入,以說明國家的控制。而書中討論的問題,如漢代豪族的地域分佈和社會影響、漢帝國控制地方社群和人的途徑、漢代的宗族聚居等,都是漢代歷史研究中的重要問題。作者有意識地運用文獻及考古材料二重證據法去討論和分析問題。而本書的一大特色,是所依據的史料,有很大一批是最近數十年出土的漢代簡牘。這些材料提供了地方層次的真實訊息,突破了過往治史只依靠傳世典籍的局限。

7 特價473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在日本尋找中國:現代性及身份認同的中日互動

吳偉明  著
中文大學  出版
2012/12/01 出版

這是一部跨學科的研究成果。執筆者具有不同的學術背景,從歷史、考古、思想、書法、教育、電影及流行文化等不同角度,探討近現代中日兩國如何在對方身上尋找及塑造現代性及身份認同。尤其精彩的是,本書以中日歷史互動為切入點,而不是單方面強調日本如何影響近現代中國。本書包括三大部分:文化交流篇、思想交流篇及政經交流篇。文化交流篇重新檢視近現代日本對中國的複雜情懷及從考古與流行文化之中反映的中日文化互動;思想交流篇探討中日文化交流的主客互換現象;政經交流篇則將亦敵亦友的中日政經關係呈現在讀者眼前。本書主要針對廣大的大學生,行文生動,視點獨特,極具可讀性。

7 特價426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宋明史論叢

陳學霖  著
中文大學  出版
2012/06/01 出版

「搜採極其繁富,持論十分精審。」史學大師鄧廣銘曾經以這句話,高度概括陳學霖在歷史研究方面的深厚造詣。 本書是陳學霖的最後著作,保持了作者在史學與史識方面的一貫水準;論題涵蓋宋朝及明朝的政治與行政問題、外交使節往來、宗教信仰、史料及史學的探索等等,對諸多重要歷史課題均有原創性的探討和分析,並在詮釋、研究角度和資料運用方面有所突破。

7 特價473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中國青銅時代

中文大學  著
中文大學  出版
2012/03/27 出版
7 特價385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明代人物與傳說

陳學霖  著
中文大學  出版
2012/03/27 出版

本書系作者歷年探索明史的論文結集,由於多篇關涉明代的人物與傳說,故以此為書名。內容包括太祖表箋文字獄案之考證,都督甯正父子傳記輯補,《明史‧徐賁傳》糾謬,劉伯溫建北京城傳說-「箭程劃地界」故事探賾等,各篇皆廣博採訪,勾稽記載,考覆史實為基礎,尋溯個別的歷史真相。

7 特價420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中國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中文大學  著
中文大學  出版
2012/03/27 出版

本書收集最新的考古資料,對一百七十二個舊石器時代遺址群的發現經過、文化內涵、特質及年代各項作一全面而扼要的敘述。

7 特價438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悲歌一曲:文革十年日記

孫月才  著
中文大學  出版
2012/03/01 出版

從北大到上海,再到北大,最後又回上海:這就是孫月才的文革路線圖。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一個困擾於當「院士」還是「戰士」的北京大學哲學系研究生孫月才,在理想、崇拜、激進的情緒下投入了北京大學5‧25大字報引發的派系鬥爭中。次年,他又在上海以「新北大捍衛毛澤東思想戰鬥團」的負責人身份親歷了上海全面奪權的過程,返京後更成為「新北大公社」負責人。因為學業、串聯、家庭等一系列原因,他十年中數度往返奔波於京滬之間,兩度失去人身自由,也見證了北京的紅衛兵運動和上海的工人運動的消長。開始的自告奮勇也好,後來的身不由己也好,他都持之以恆地記錄?親歷的時代,並在八十年代開始以學術和理論思考的方式反思文革。四十六年後,孫月才文革十年日記整理出版。這部日記以豐富的資料、忠實的態度展示了作者親歷的文革重大事件的細節,坦呈不同階段的自我心理變化:執著與茫然、迷信與反省;既是研究共和國十年文革史的參考資料,也是瞭解那一代知識青年成長史的重要個案,尤其有助於今天的讀者更深刻地理解當年的歷史現場以及文革悲劇的思想根源:如果沒有這種獨立的精神,沒有這種自由的思想,一個人就沒有了靈魂,一個民族就會沉淪。沒有這樣的堅持和擔當,即使是反對文革的人也可以在一定條件下輕易地把文革的幽靈重新召喚回來。這是孫月才寫給後人的警示。

7 特價599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陳獨秀全傳

唐寶林  著
中文大學  出版
2011/11/15 出版

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將和中共主要創始人,陳獨秀1929年因轉向托派被開除出黨。黨史書寫一貫只承認其在創黨初期的作用,對其晚期則持全盤否定態度。本書乃陳獨秀研究專家唐寶林先生的心血之作。作者畢三十年之功,不厭其詳,追根究柢,深入爬梳史料,推定史義。全書詳盡梳理了陳獨秀一生思想發展的脈胳,又展現了其人與黨、與中國革命複雜糾結的歷史關係。本書試圖回答一些長期被遮蔽的關鍵問題:例如,陳獨秀晚期採取了與共產國際與中共中央對立的立場,究竟是何成因,具體有甚麼主張?進行了甚麼活動?陳獨秀與中共矛盾的焦點在哪裡?本書充分運用了晚近解密的大量一手資料,這些材料包括:從1929年被開除到1942年去世前,陳獨秀與中共中央鬥爭的幾乎全部文件、文章和書信;1929年轉向中國托派及1931年被選為托派中央書記後,陳與國民黨、共產黨及托派內部極左派鬥爭及呼籲聯合抗日的幾乎全部資料;中國托派從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在莫斯科誕生,到1952 年在大陸被取締時的幾乎全部史料……本書是陳獨秀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也為中共黨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觀點和視角。

7 特價588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洋相:英美社交禮儀

蕭芳芳  著
中文大學  出版
2011/11/01 出版

作者以風趣的文筆簡明地介紹英美的基本禮儀, 包括握手與打招呼、介紹、赴宴、餐桌禮儀、咖啡和茶、隆重的舞會、日常儀容、公共場所和男女約會等,使讀者能快捷地掌握到日常生活中應有的禮儀。

7 特價196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Culture & History of Post-Revolutionary China: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 Modernity

Arif Dirlik  著
中文大學  出版
2011/11/01 出版

The essays in this volume grew from a series of talks delivered in late 2010 as the Liang Qichao Memorial Lectures at the Academy of National Learning (Guoxue yuan) of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Offering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a number of ideological issues that have figured prominently in Chinese intellectual discourse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so-called "reform and opening" (gaige kaifang) in the late 1970s, these essays range widely in subject matter, from Marxist historiography to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in China to guoxue/national studies.Together they are conceived as different windows into a basic problem: the deployment of culture and history in postrevolutionary Chinese thought. Dirlik touches on a number of themes, including the repudiation of the revolutionary past after 1978, which has led to a rise of cultural nationalism. He further places these developments within a global context, ultimately making a case methodologically for "worlding" China: bringing China into the world, and the world into China.

7 特價1008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鄉土香港:新界的政治、性別及禮儀

中文大學  出版
2011/07/01 出版

本書是一部對中國人類學華南研究具有啟發性意義的經典著作。兩位來自美國的人類學學者,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來到香港元朗新田及鄉村居住,近距離觀察文氏及鄧氏兩個宗族的文化傳統,從人類學角度探討當時兩個鄉村的社會結構、性別差異及宗教禮儀。他們分工合作,紀錄及研究鄉村中男女的性別地位及等級觀念。隨著新市鎮的興建,新界地貌已變,書中提及的某些小村落也從此消失,許多傳統禮儀不再流行,本書通過資料搜集呈現當年鄉村生活的各種精神活動,如過繼習俗、祭祠、結婚儀式及葬禮禁忌等這些已漸被遺忘的廣東鄉村禮儀。本書是本地歷史的獨特紀錄,其中理論更領導了不少後學。

7 特價441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香港利氏家族史

利德蕙  著
中文大學  出版
2011/07/01 出版

這本書講述利氏家族在香港的歷史,是一部引人入勝的著作。「利」字有利潤、勝利、鋒利等意涵,「利」也解作聰敏,又常言道「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我們或可從以上各個意思感受到,這個以「利」為姓的家族所發揮的影響以及所作出的奉獻。利氏家族有時被人稱為「利希慎家族」,那是因為作者的祖父利希慎,於上世紀二十年代在香港建立起成就驚人的地產王國。其實,利氏在香港各個截然不同的社區之間建立了持久的聯繫,更為香港與中國大陸的長遠發展築起了橋樑。這部著作可視為香港過去百多年歷史的一個縮影,當中既有掙扎,亦有成功,可讀性極高。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都巿的地位,實毋庸置疑。且看本書作者利德蕙,香港利氏家族一員,即便是第一位獲委任為加拿大國會參議員的亞裔人士。利氏家族的傳奇故事,仍在繼續發展。 (──前香港總督.衛奕信)

7 特價315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失蹤者的足跡:文化大革命期間的青年思潮

印紅標  著
中文大學  出版
2009/04/01 出版

本書考察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期間中國青年的社會政治思潮,分析了1966-1968年紅衛兵時期的老紅衛兵、保守派、造反派和極左「新思潮」的思想特徵,以及主流之外的遇羅克等人可貴的批判思想;揭示了1968-1976年文革後續時期,青年以「思想村落」為特徵的批判性思想活動,指出政策批判和社會制度批判是此階段兩個主要的思想流派,而自由主義思想也開始萌生。這些思想表現出蘇聯模式國家中社會思潮的規律性現象,而由於中國知識分子在文革時期的失語,青年稚嫩的思想探索具有了思想史上的特殊意義。本書以大量精力進行了文本和口述資料的收集和考訂,為深入研究提供了扎實的資料基礎。

7 特價504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中國文化的傳承與開拓:香港中文大學四十周年校慶國際硏討會論文集

中文大學  出版
2009/01/01 出版

本書收錄了2003年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為慶祝大學四十周年校慶所舉辦的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所發表的部分論文。會議以重估及展望中國文化的過去及未來為目 的,論者來自中國、台灣、美國、英國、日本、新加坡及香港,包括千野拓政、朱耀偉、宋炳輝、杜家祁、沈衛威、唐錦騰、袁進、區志堅、張万民、張惠儀、張詠 梅、陳平原、陳金樑、程章燦、鄒振環、關詩珮。

7 特價392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失落的一代:中國的上山下鄉運動〈1968–1980〉

潘鳴嘯  著
中文大學  出版
2009/01/01 出版

1966年中國掀起文化大革命,學校停課,城鎮中學生先「鬧革命」,當紅衛兵,後被遣送到農村去。統計1968至1980年間,大約有一千七百萬人。這場有組織的重要人口遷移,是一場徹底的政治運動,名為「上山下鄉運動」。在世界或在中國來看,都是史無前例的。這場運動對整整這一代城鎮青年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不僅打亂了他們的生活秩序,使他們失去了受教育的機會,而且影響到他們的家庭,以及整個城市社會,甚至農村社會。因此,這整一代人可以被稱作「失落的一代」。本書揭示發起這場運動的領導人的公開或隱蔽的動機,與他們為達到目的所使用的手法,同時分析他們的這些決定在整個社會上引致的後果。此外,本書探討了下鄉運動進行了二十多年,包括文革前小規模的運動,為何會在1980年突然壽終正寢,並且研究這場運動在中國社會、政治及經濟上留下了什?印記,以及它在中國當代歷史上應該佔一個什?位置。

7 特價504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在如來佛掌中:張東蓀和他的時代

戴晴  著
中文大學  出版
2008/11/01 出版

張東蓀(1886–1973),近代中國不可迴避卻被刻意遮蔽的人物。最早的西方哲學譯介者,著名報人、政論家,燕京大學教授。1949年北平和談國共雙方第一居間人,第一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1951年獲定「叛國」罪,從此銷聲匿跡……著名作家、記者戴晴歷時八年,完成這部歷史紀實之作(Historical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本書以張東蓀的一生為主線,書寫了從清末到文革一個又一個風雲變幻的時代。

7 特價504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經略幽燕(979-987):宋遼戰爭軍事災難的戰略分析

曾瑞龍著  著
中文大學  出版
2003/07/01 出版

本書以跨學科的整合研究視野,引進了現代戰略及戰略文化(strategic culture)的理論,來研究北宋經略幽燕地區(俗稱燕雲十六州)的政策及其所遭遇的歷史挫折,指出979年以前的宋遼關係雖然存在深厚的強權政治背景及雙重的領土糾紛,但隨著互動的增加,規範已日漸建立,故軍事衝突並非唯一的選擇。戰爭的爆發,是由於北宋的戰略文化內在失調。本書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重新檢視每一戰役所衍生的戰略戰術問題。對於關鍵的史實,作者也廣泛運用宋遼雙方的史料加以考證。

7 特價364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鴉片戰爭的再認識

中文大學  出版
2003/07/01 出版

鴉片戰爭揭開了中國近代史的新一頁,帶來外交、軍事、經濟、文化及社會多方面的變遷,亦是歷史學家不斷思考、研究的課題。對香港來說,鴉片戰爭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自此以後,香港便成為了英國殖民地,直至1997年歸還中國為止,而香港亦由寂寂無聞的小漁村發展成為遠東地區聲名顯赫的國際大都會。故此,香港學者對鴉片戰爭及其所引發的問題,都會較其他中國近代歷史上的重大事件,表現更大的興趣和更深的關注。本論集所選錄的文章主要來自1998年於香港歷史博物館舉行的一次「林則徐、鴉片戰爭與香港」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發表的論文,其中十一篇為香港學者的作品,而另外的兩篇則為台灣及大陸學者的近作。可以說,反映了中港台三地學者有關鴉片戰爭研究近期的一些新視野和新觀點。

7 特價336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金宋史論叢

陳學霖著  著
中文大學  出版
2003/03/01 出版

本書係作者歷年探索女真金國及南宋王朝史事的論文結集,內容偏重金朝的政治經濟、軍事制度、人物、史學,及宋金關係,包括金國號之起源及釋義;金朝的祈雨與政治文化;金國與南宋的茶葉貿易;金代「射糧軍」制度研究;南宋初「水寇」邵青受撫為抗金「義軍」的事跡;趙彥衛《雲麓漫鈔》之宋金史料;金末循吏王元德墓誌銘考釋;樓鑰奉使金國所見之華北城鎮;元好問《壬辰雜編》與《金史》、及劉祁《歸潛志》與《金史》史源等專題。各篇皆廣博採訪,鉤稽記載,以鑑辨史料,考覈史實為基礎,尋溯個別的真象,探討其歷史意義,對金宋對峙的時代,有深入開創性的研究。

7 特價315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歐洲思想史

Friedrich He  著
中文大學  出版
2003/03/01 出版

英語成書的歐洲通史書籍為數不少。本書原來於1953年以德語寫成,1966年由英國劍橋大學史家英譯,俟今始由華人歷史學、宗教學者趙復三教授在眾多歐洲歷史書中選出,並花上前後十年時間中譯成書,可謂一本歷久不衰的史學經典著作。   坊間歐洲通史以政治或哲學思想史為多,前者以王朝或地域為中心,且重點以西歐為主,後者則重視個人思想貢獻為多。本書特點正好補以上之不足:作者以宏觀的態度坦誠地從歐洲史源流展開討論,其中包括基督教思想的形成及後來與回教思想的糅合,追尋近世歐洲思想的源流,提供今日「全球化」格局的思索。   譯者參閱過原來德文版本,並在翻譯過程中對史事及人物補加了大量的註釋,又將資料來源及腳註翻譯,以供日後學者研究之用。

7 特價504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明代人物與史料

陳學霖  著
中文大學  出版
2001/11/01 出版

本書收錄明史論文十篇,內容及性質主要關涉人物及史料,故名《明代人物與史料》,與作者早前出版的《明代人物與傳說》等量齊觀。歷史研究首重證據,本書的論文雖然各自為題,但總歸為幾個特點︰一、以考證史實、鑒辨史料為立論基礎,尋溯歷史真貌,賦予意義;二、重視筆記小說、野史稗聞,擴拓史料,增廣見聞;三、廣博採訪,考核資料,推翻穿鑿附會、流傳廣泛的說法;四、挑出前人未曾注意的問題,爬梳勘察史料,尋根索源,另闢蹊徑。本書在解決與明史有關問題的同時,提供一種研治中國歷史的方法,值得讀者深思。

7 特價420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香港回歸歷程:鍾士元回憶錄

鍾士元  著
中文大學  出版
2001/09/01 出版

鍾士元先生不獨是香港一位出色及資深的政治家,而且對香港各方面的發展都有重大的貢獻。在過去四十多年中,香港在政治、經濟、教育及社會等各方面,都有巨大的發展,並且從一個英屬殖民地過渡成為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鍾先生在香港這其間的發展中,擔當了一個重要的角色,他可能是曾親身及積極參與整個回歸歷程的唯一一個香港人。這本由鍾先生親自撰寫的回憶錄,記述了他個人在1979至1999年的二十年間經歷的香港在政治上的轉變,先是中英談判,然後從一個英屬殖民地轉變成一個高度自治的中國特別行政區。在他傑出才幹的幫助下,中英就香港前途的談判得以順利完成,因而使香港能於1997年七月一日平穩過渡。這書對香港這段重要的歷史,提供了很多珍貴的資料,有些是從未發表過的。對香港回歸歷史有興趣的人士,這書也是一本很有價值的讀物。

7 特價448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中國文化要義新編

勞思光  著
中文大學  出版
2000/10/01 出版

中國文化  《中國文化要義新編》為《思光學術論著新編》之第一種,以析論中國文化為課題,勞教授論述各種影響中國文化活動的價值觀念,從而展示中國文化精神的特性;並透過對此文化精神的掌握,來說明中國歷史中出現的生活態度、制度、習俗等現象的文化意義。  勞教授於描述、整理的工作之外,還提出對中國文化精神的成就及缺陷的評估,同時對現代中國文化的困境和未發展的方向等問題作出討論。 作者簡介  勞思光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榮休教授。曾任香港中文大學研究院哲學學部主任、台灣清華大學客座教授等職,現任台灣華梵學院講座教授。  著作:《康德知識論要義》、《解咒與立法》、《思光少年集》等約三十種。

7 特價336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頁數1/2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