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的氛圍,是充滿末世焦慮的,我們還能不能相信什麼?期待什麼?希望什麼? 本書回歸到一九八九年柏林圍牆倒塌前的整整兩百年前的一七八九年,那一年發生了法國大革命。法國大革命發生之前,是典型的M型社會,一端是貴族,另一端是平民,而逐步開始要在歷史舞台變成要角的中產階級,正慢慢地侵蝕貴族階層的影響力,他們將成為法國大革命的主力推手,終結文化史上的洛可可時代,開啟浪漫時代。 從法國大革命到柏林圍牆倒塌這兩百年間,資本主義、相應於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理想主義、虛無主義、英雄期待與幻滅,商業化現代化,以及在傳統制式的教會信仰破產後,努力尋找通往神聖的道路,這一切,都在這兩百年間出現、發展,走到如今看似已到了盡頭,這兩百年是一條通往現代的過去,是跟當今息息相關的歷史。 本書從繪畫史的角度來看這兩百年的歷史,最終回到我們所面對的時代,看這發展過程中逐步失落的、努力尋找的,雖然無法在此得出一個答案,但相信那些逐步遺忘失落的元素,很可能正是一條通往未來的新路,讓我們在二十一世紀還能夠相信、期待與希望。
二十一世紀的氛圍,是充滿末世焦慮的,我們還能不能相信什麼?期待什麼?希望什麼? 本書回歸到一九八九年柏林圍牆倒塌前的整整兩百年前的一七八九年,那一年發生了法國大革命。法國大革命發生之前,是典型的M型社會,一端是貴族,另一端是平民,而逐步開始要在歷史舞台變成要角的中產階級,正慢慢地侵蝕貴族階層的影響力,他們將成為法國大革命的主力推手,終結文化史上的洛可可時代,開啟浪漫時代。 從法國大革命到柏林圍牆倒塌這兩百年間,資本主義、相應於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理想主義、虛無主義、英雄期待與幻滅,商業化現代化,以及在傳統制式的教會信仰破產後,努力尋找通往神聖的道路,這一切,都在這兩百年間出現、發展,走到如今看似已到了盡頭,這兩百年是一條通往現代的過去,是跟當今息息相關的歷史。 本書從繪畫史的角度來看這兩百年的歷史,最終回到我們所面對的時代,看這發展過程中逐步失落的、努力尋找的,雖然無法在此得出一個答案,但相信那些逐步遺忘失落的元素,很可能正是一條通往未來的新路,讓我們在二十一世紀還能夠相信、期待與希望。
蔣中正與宋美齡的基督教信仰長期以來是個謎,尚未有學術研究做過深層論述,反倒是捕風捉影之說甚多。本書就是從學術與經驗的角度來彌補這個歷史的缺憾。這本書起源於一場針對「蔣公夫婦基督教信仰」舉辦的座談會,由學者與親身經歷者參與討論。學者是從豐富的史料來探索蔣氏夫婦的生活、言行與基督教的關係;而當年曾經追隨、共事者以及後人,則是從他們的親身經驗與了解來做分享。兩方的意見互相印證與補充,可以說是非常珍貴又難得的一場盛會。
上帝的恩典豐豐富富的加給那些仰望上帝的人。──楊宓貴靈◆專家導讀:陳木城(臺北縣教育局視導、兒童文學工作者)傳教士在中國華人這塊土地上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也在東西文化交流,中國現代化的歷程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文化角色。這套二十本《宣教士圖畫書》記錄了二十位傳教士的故事,是給孩子最好的宗教教育、生命教育的題材,探索愛與信仰的真諦,認識宣教士犧牲與奉獻的高尚精神。傳教士猶如上帝的化身,信奉上帝的選擇,到這個世界最需要的地方,服侍窮人、病人、沒有信仰的人,未接受教育的人,他們是心靈的開拓者,愛的天使。這些傳教士來自美國、英國、蘇格蘭、加拿大、挪威,他們到中國最偏遠的地方,像雲南、陜西、山西、廣州、甘肅、河南、臺灣,並且長久居住,擁抱土地,教化居民,視同自己的故鄉和同胞,甚至終老異鄉。這套書由宇宙光策劃出版,由國人寫作插畫,完全本土自製的作品,畫風多樣、製作嚴謹,還附有國人撰寫的英文版本,以及傳教士生平紀事和小傳。此時此刻,宇宙光完成這樣大的出版企劃,無疑也是懷抱著傳教士的精神,令人深受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