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為了生存而奮鬥著、艱辛著的人類,我想,每個人都是莊嚴而神聖的。」──楊渡在時代的激情與喧囂消散後回望現場──一個時代的誕生,一場史詩般的告別。楊渡以充滿時間差的報導文學復還一九八〇年代。獻給所有在「暴雨將至」年代中,迷惘、追尋、衝撞,卻又充滿希望的靈魂。■ 第一手報導者視角,記錄社會巨變現場:由1980年代活躍於第一線的新聞記者撰寫,忠實呈現拆船工人、礦工、反核青年與街頭示威者的聲音與處境。■ 融合文學與報導,描繪人性與歷史交錯的場景:文筆細膩,兼具田野採訪的真實與文學筆法的深情,讓歷史不只是事件,更是生命的肌理。■ 見證民間力量如何推動臺灣的轉型時刻:從解嚴前夕的社會力崛起、環保與反核運動,到街頭的抗爭與禁書的傳閱,本書全面呈現臺灣走向民主與現代性的基礎。十篇見證、改變臺灣社會的現場重磅紀錄,見證「民間力量」的崛起與壯大:暗無天日裡爬行、染病且災變致死的煤礦工,被消失三十年的綠島政治犯及其長年傷憂的家人,與鋼鐵搏命、為「世界第一」死去卻無聲的拆船工,因愛國獎券而興的大家樂、集體瘋發財夢的地下經濟癲狂圖,戒嚴時代在總統府高舉「怨」字、帶起民間環境運動第一波的鹿港人,將桃園機場事件暴民還原為人、照見兩黨政治外的群眾實像,淹沒在經濟發展至上主義、遭受石化工業罔顧棄置的林園漁民,……身為冒險採訪核電廠員工、暴露台電內幕的反核吹哨者,更是領頭舉辦反核運動的第一人──文學可以改變世界的實證者楊渡,前進到下層世界,目擊真實的群眾生存實貌,聽見在地的聲音與憤怒,寫下那些無路可出現實挫傷的人們心中的巨大哀痛與絕望。篤信「沒有現場,沒有真相。」的文學家楊渡,親眼所見親身所感,深入苦難的第一現場,直擊「現實,竟然比想像更恐怖。/現實的一切,竟超出一切文學、藝術的想像力之上。」從而描繪暗夜中的美麗黑靈魂們,與諸多邊緣分子同在,報導底層社會的血汗,書寫在地生活的豐饒細節,並體現最可貴的在場精神,驗證人性之光、文學之心。時隔多年,在激情過後,楊渡回頭審視一九八〇年代的人心、群像,辨識彼時的樣貌與侷限,既是記錄臺灣社會轉型的繁複現象,同時為時代重下註解,更可供當代各類運動作為借鏡與警醒。
「只要是為了生存而奮鬥著、艱辛著的人類,我想,每個人都是莊嚴而神聖的。」──楊渡在時代的激情與喧囂消散後回望現場──一個時代的誕生,一場史詩般的告別。楊渡以充滿時間差的報導文學復還一九八〇年代。獻給所有在「暴雨將至」年代中,迷惘、追尋、衝撞,卻又充滿希望的靈魂。■ 第一手報導者視角,記錄社會巨變現場:由1980年代活躍於第一線的新聞記者撰寫,忠實呈現拆船工人、礦工、反核青年與街頭示威者的聲音與處境。■ 融合文學與報導,描繪人性與歷史交錯的場景:文筆細膩,兼具田野採訪的真實與文學筆法的深情,讓歷史不只是事件,更是生命的肌理。■ 見證民間力量如何推動臺灣的轉型時刻:從解嚴前夕的社會力崛起、環保與反核運動,到街頭的抗爭與禁書的傳閱,本書全面呈現臺灣走向民主與現代性的基礎。十篇見證、改變臺灣社會的現場重磅紀錄,見證「民間力量」的崛起與壯大:暗無天日裡爬行、染病且災變致死的煤礦工,被消失三十年的綠島政治犯及其長年傷憂的家人,與鋼鐵搏命、為「世界第一」死去卻無聲的拆船工,因愛國獎券而興的大家樂、集體瘋發財夢的地下經濟癲狂圖,戒嚴時代在總統府高舉「怨」字、帶起民間環境運動第一波的鹿港人,將桃園機場事件暴民還原為人、照見兩黨政治外的群眾實像,淹沒在經濟發展至上主義、遭受石化工業罔顧棄置的林園漁民,……身為冒險採訪核電廠員工、暴露台電內幕的反核吹哨者,更是領頭舉辦反核運動的第一人──文學可以改變世界的實證者楊渡,前進到下層世界,目擊真實的群眾生存實貌,聽見在地的聲音與憤怒,寫下那些無路可出現實挫傷的人們心中的巨大哀痛與絕望。篤信「沒有現場,沒有真相。」的文學家楊渡,親眼所見親身所感,深入苦難的第一現場,直擊「現實,竟然比想像更恐怖。/現實的一切,竟超出一切文學、藝術的想像力之上。」從而描繪暗夜中的美麗黑靈魂們,與諸多邊緣分子同在,報導底層社會的血汗,書寫在地生活的豐饒細節,並體現最可貴的在場精神,驗證人性之光、文學之心。時隔多年,在激情過後,楊渡回頭審視一九八〇年代的人心、群像,辨識彼時的樣貌與侷限,既是記錄臺灣社會轉型的繁複現象,同時為時代重下註解,更可供當代各類運動作為借鏡與警醒。
「只要是為了生存而奮鬥著、艱辛著的人類,我想,每個人都是莊嚴而神聖的。」──楊渡在時代的激情與喧囂消散後回望現場──一個時代的誕生,一場史詩般的告別。楊渡以充滿時間差的報導文學復還一九八〇年代。獻給所有在「暴雨將至」年代中,迷惘、追尋、衝撞,卻又充滿希望的靈魂。■ 第一手報導者視角,記錄社會巨變現場:由1980年代活躍於第一線的新聞記者撰寫,忠實呈現拆船工人、礦工、反核青年與街頭示威者的聲音與處境。■ 融合文學與報導,描繪人性與歷史交錯的場景:文筆細膩,兼具田野採訪的真實與文學筆法的深情,讓歷史不只是事件,更是生命的肌理。■ 見證民間力量如何推動臺灣的轉型時刻:從解嚴前夕的社會力崛起、環保與反核運動,到街頭的抗爭與禁書的傳閱,本書全面呈現臺灣走向民主與現代性的基礎。十篇見證、改變臺灣社會的現場重磅紀錄,見證「民間力量」的崛起與壯大:暗無天日裡爬行、染病且災變致死的煤礦工,被消失三十年的綠島政治犯及其長年傷憂的家人,與鋼鐵搏命、為「世界第一」死去卻無聲的拆船工,因愛國獎券而興的大家樂、集體瘋發財夢的地下經濟癲狂圖,戒嚴時代在總統府高舉「怨」字、帶起民間環境運動第一波的鹿港人,將桃園機場事件暴民還原為人、照見兩黨政治外的群眾實像,淹沒在經濟發展至上主義、遭受石化工業罔顧棄置的林園漁民,……身為冒險採訪核電廠員工、暴露台電內幕的反核吹哨者,更是領頭舉辦反核運動的第一人──文學可以改變世界的實證者楊渡,前進到下層世界,目擊真實的群眾生存實貌,聽見在地的聲音與憤怒,寫下那些無路可出現實挫傷的人們心中的巨大哀痛與絕望。篤信「沒有現場,沒有真相。」的文學家楊渡,親眼所見親身所感,深入苦難的第一現場,直擊「現實,竟然比想像更恐怖。/現實的一切,竟超出一切文學、藝術的想像力之上。」從而描繪暗夜中的美麗黑靈魂們,與諸多邊緣分子同在,報導底層社會的血汗,書寫在地生活的豐饒細節,並體現最可貴的在場精神,驗證人性之光、文學之心。時隔多年,在激情過後,楊渡回頭審視一九八〇年代的人心、群像,辨識彼時的樣貌與侷限,既是記錄臺灣社會轉型的繁複現象,同時為時代重下註解,更可供當代各類運動作為借鏡與警醒。
探討非洲未來發展願景的重要著作 挑戰西方的「發展」概念,提出重新思考非洲發展道路的新視角 創新視角:倡導非洲擺脫對西方發展模式的依賴,強調自主探索適合自身的道路 跨學科研究:結合經濟學、哲學、人類學、文化等多學科視角 實踐意義:不僅有理論探討,更提供具體的政策建議 當代意義:對理解當今非洲的發展困境與機遇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反思臺灣:藉由理解非洲的殖民史與全球化進程,思考臺灣 非洲正透過分離與重新分配的方式進行整合在經歷後殖民時期、內戰和愛滋危機後,非洲大陸似乎終於迎來嶄新的曙光。非洲再次成為充滿創造潛力的所在,也是充滿活力的經濟增長與生產中心。非洲不再受刻板印象的汙名化,也不再被過去的創傷所束縛——儘管對未來仍不確定——非洲擁有其他選擇,而不僅僅是跟隨全球經濟已開闢的道路。本書作者費爾文・薩爾結合經濟、哲學與文化的觀點,提出「前瞻性思考」的挑戰,旨在推動非洲的自我更新和發現。作者強調非洲應該進行深刻的歷史反思,重視自身豐富的神話傳統和古老文化,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文化重塑,採用綠色科技應對氣候變遷和人口挑戰,並強調非洲大陸通過其文化傳統的混合而實現的統一,重新描繪當代非洲形象。____________《非洲烏托邦》提供了一個重新思考非洲發展的框架,挑戰了西方中心主義的發展模式。這本書強調非洲需要建立自己的現代性概念,而不是簡單模仿西方模式。|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薩爾的作品挑戰了傳統的進步觀念,提出非洲需要重新定義自己的未來。書中強調了文化在發展中的核心作用,這是過去發展理論經常忽視的面向。 |African Arguments該書通過批判性思考,展現了如何擺脫新自由主義發展範式的束縛,為非洲提供新的發展可能性。|Journal of Modern African Studies
探討非洲未來發展願景的重要著作 挑戰西方的「發展」概念,提出重新思考非洲發展道路的新視角 創新視角:倡導非洲擺脫對西方發展模式的依賴,強調自主探索適合自身的道路 跨學科研究:結合經濟學、哲學、人類學、文化等多學科視角 實踐意義:不僅有理論探討,更提供具體的政策建議 當代意義:對理解當今非洲的發展困境與機遇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反思臺灣:藉由理解非洲的殖民史與全球化進程,思考臺灣 非洲正透過分離與重新分配的方式進行整合在經歷後殖民時期、內戰和愛滋危機後,非洲大陸似乎終於迎來嶄新的曙光。非洲再次成為充滿創造潛力的所在,也是充滿活力的經濟增長與生產中心。非洲不再受刻板印象的汙名化,也不再被過去的創傷所束縛——儘管對未來仍不確定——非洲擁有其他選擇,而不僅僅是跟隨全球經濟已開闢的道路。本書作者費爾文・薩爾結合經濟、哲學與文化的觀點,提出「前瞻性思考」的挑戰,旨在推動非洲的自我更新和發現。作者強調非洲應該進行深刻的歷史反思,重視自身豐富的神話傳統和古老文化,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文化重塑,採用綠色科技應對氣候變遷和人口挑戰,並強調非洲大陸通過其文化傳統的混合而實現的統一,重新描繪當代非洲形象。____________《非洲烏托邦》提供了一個重新思考非洲發展的框架,挑戰了西方中心主義的發展模式。這本書強調非洲需要建立自己的現代性概念,而不是簡單模仿西方模式。|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薩爾的作品挑戰了傳統的進步觀念,提出非洲需要重新定義自己的未來。書中強調了文化在發展中的核心作用,這是過去發展理論經常忽視的面向。 |African Arguments該書通過批判性思考,展現了如何擺脫新自由主義發展範式的束縛,為非洲提供新的發展可能性。|Journal of Modern African Studies
探討非洲未來發展願景的重要著作 挑戰西方的「發展」概念,提出重新思考非洲發展道路的新視角 創新視角:倡導非洲擺脫對西方發展模式的依賴,強調自主探索適合自身的道路 跨學科研究:結合經濟學、哲學、人類學、文化等多學科視角 實踐意義:不僅有理論探討,更提供具體的政策建議 當代意義:對理解當今非洲的發展困境與機遇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反思臺灣:藉由理解非洲的殖民史與全球化進程,思考臺灣 非洲正透過分離與重新分配的方式進行整合在經歷後殖民時期、內戰和愛滋危機後,非洲大陸似乎終於迎來嶄新的曙光。非洲再次成為充滿創造潛力的所在,也是充滿活力的經濟增長與生產中心。非洲不再受刻板印象的汙名化,也不再被過去的創傷所束縛——儘管對未來仍不確定——非洲擁有其他選擇,而不僅僅是跟隨全球經濟已開闢的道路。本書作者費爾文・薩爾結合經濟、哲學與文化的觀點,提出「前瞻性思考」的挑戰,旨在推動非洲的自我更新和發現。作者強調非洲應該進行深刻的歷史反思,重視自身豐富的神話傳統和古老文化,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文化重塑,採用綠色科技應對氣候變遷和人口挑戰,並強調非洲大陸通過其文化傳統的混合而實現的統一,重新描繪當代非洲形象。____________《非洲烏托邦》提供了一個重新思考非洲發展的框架,挑戰了西方中心主義的發展模式。這本書強調非洲需要建立自己的現代性概念,而不是簡單模仿西方模式。|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薩爾的作品挑戰了傳統的進步觀念,提出非洲需要重新定義自己的未來。書中強調了文化在發展中的核心作用,這是過去發展理論經常忽視的面向。 |African Arguments該書通過批判性思考,展現了如何擺脫新自由主義發展範式的束縛,為非洲提供新的發展可能性。|Journal of Modern African Studies
警告:這不是一本旅遊指南 你去過核電廠爆炸後的廢棄小鎮嗎?你知道有一座橋,所有小狗經過時都會興奮地跳橋自盡嗎?你逛過專賣魔法與巫毒用品的巫術市場嗎?你敢探訪進去就再也出不來的黑山嗎?你想報名連環殺人魔與恐怖慘案的導覽團嗎?你可以想像今日仍有活在石器時代的失落世界嗎?你願意進入掛滿塞滿木乃伊的地下墓穴嗎?你想在惡名昭彰的精神病院住一晚嗎? 這是一本介紹世界各地因歷史、儀式、文化或自然環境而散發黑暗光環的種族、城市、博物館、醫院、監獄、墳地、森林、海岸等。這些地方都跟死亡、神祕、遺棄、殘忍甚至危險息息相關,卻年年吸引大批懷抱畏懼又好奇的觀光客前往一探究竟。 本書特色 收錄世界各地黑暗角落——鬼城、墓穴、自殺地點、巫術市場、瘋人院、雪怪、監獄、妖山…… 本書的黑暗地點 goo.gl/maps/dkNMUZTss5WZ5KQg9
警告:這不是一本旅遊指南 你去過核電廠爆炸後的廢棄小鎮嗎?你知道有一座橋,所有小狗經過時都會興奮地跳橋自盡嗎?你逛過專賣魔法與巫毒用品的巫術市場嗎?你敢探訪進去就再也出不來的黑山嗎?你想報名連環殺人魔與恐怖慘案的導覽團嗎?你可以想像今日仍有活在石器時代的失落世界嗎?你願意進入掛滿塞滿木乃伊的地下墓穴嗎?你想在惡名昭彰的精神病院住一晚嗎? 這是一本介紹世界各地因歷史、儀式、文化或自然環境而散發黑暗光環的種族、城市、博物館、醫院、監獄、墳地、森林、海岸等。這些地方都跟死亡、神祕、遺棄、殘忍甚至危險息息相關,卻年年吸引大批懷抱畏懼又好奇的觀光客前往一探究竟。 本書特色 收錄世界各地黑暗角落——鬼城、墓穴、自殺地點、巫術市場、瘋人院、雪怪、監獄、妖山…… 本書的黑暗地點 goo.gl/maps/dkNMUZTss5WZ5KQg9
警告:這不是一本旅遊指南 你去過核電廠爆炸後的廢棄小鎮嗎?你知道有一座橋,所有小狗經過時都會興奮地跳橋自盡嗎?你逛過專賣魔法與巫毒用品的巫術市場嗎?你敢探訪進去就再也出不來的黑山嗎?你想報名連環殺人魔與恐怖慘案的導覽團嗎?你可以想像今日仍有活在石器時代的失落世界嗎?你願意進入掛滿塞滿木乃伊的地下墓穴嗎?你想在惡名昭彰的精神病院住一晚嗎? 這是一本介紹世界各地因歷史、儀式、文化或自然環境而散發黑暗光環的種族、城市、博物館、醫院、監獄、墳地、森林、海岸等。這些地方都跟死亡、神祕、遺棄、殘忍甚至危險息息相關,卻年年吸引大批懷抱畏懼又好奇的觀光客前往一探究竟。 本書特色 收錄世界各地黑暗角落——鬼城、墓穴、自殺地點、巫術市場、瘋人院、雪怪、監獄、妖山…… 本書的黑暗地點 goo.gl/maps/dkNMUZTss5WZ5KQg9
1604年秋天,三艘荷蘭克拉克大帆船來到澎湖灣,和明朝對戰、在東亞劫掠,從此改變了澎湖與台灣的命運。 大航海時代開啟,歐洲人相繼東來,交織成無比複雜,精彩萬分的悲喜劇。 海盜與海商勾心鬥角,日本豐臣秀吉想征服世界而征戰朝鮮,明朝大將帶領水師對戰荷蘭紅毛船,歐洲崛起大國將內部戰爭延伸至海外殖民地。 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每一場戰爭、每一次交易的背後,都有著曲折豐富、精彩無比的故事,在此時此刻,交會於澎湖。 故事,必須先從澎湖說起。 本書特色 ◆繼《有溫度的台灣史》、《1624,顏思齊與大航海時代》,再一次透過島嶼視角出發,書寫台灣起始之作 ◆以東亞為主體,重新看待大航海時代 ◆李其霖|淡江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陳國棟|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江柏煒|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教授兼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徐泓|東吳大學歷史系教授及暨南國際大學退休榮譽教授) 聯合推薦
1604年秋天,三艘荷蘭克拉克大帆船來到澎湖灣,和明朝對戰、在東亞劫掠,從此改變了澎湖與台灣的命運。 大航海時代開啟,歐洲人相繼東來,交織成無比複雜,精彩萬分的悲喜劇。 海盜與海商勾心鬥角,日本豐臣秀吉想征服世界而征戰朝鮮,明朝大將帶領水師對戰荷蘭紅毛船,歐洲崛起大國將內部戰爭延伸至海外殖民地。 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每一場戰爭、每一次交易的背後,都有著曲折豐富、精彩無比的故事,在此時此刻,交會於澎湖。 故事,必須先從澎湖說起。 本書特色 ◆繼《有溫度的台灣史》、《1624,顏思齊與大航海時代》,再一次透過島嶼視角出發,書寫台灣起始之作 ◆以東亞為主體,重新看待大航海時代 ◆李其霖|淡江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陳國棟|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江柏煒|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教授兼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徐泓|東吳大學歷史系教授及暨南國際大學退休榮譽教授) 聯合推薦
1604年秋天,三艘荷蘭克拉克大帆船來到澎湖灣,和明朝對戰、在東亞劫掠,從此改變了澎湖與台灣的命運。 大航海時代開啟,歐洲人相繼東來,交織成無比複雜,精彩萬分的悲喜劇。 海盜與海商勾心鬥角,日本豐臣秀吉想征服世界而征戰朝鮮,明朝大將帶領水師對戰荷蘭紅毛船,歐洲崛起大國將內部戰爭延伸至海外殖民地。 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每一場戰爭、每一次交易的背後,都有著曲折豐富、精彩無比的故事,在此時此刻,交會於澎湖。 故事,必須先從澎湖說起。 本書特色 ◆繼《有溫度的台灣史》、《1624,顏思齊與大航海時代》,再一次透過島嶼視角出發,書寫台灣起始之作 ◆以東亞為主體,重新看待大航海時代 ◆李其霖|淡江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陳國棟|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江柏煒|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教授兼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徐泓|東吳大學歷史系教授及暨南國際大學退休榮譽教授) 聯合推薦
這本書,談楊煉的血統——第一代可與漢族通婚的滿蒙祖母。 這本書,談楊煉的家世——吉祥戲院少東家的父親與上海電影世家的母親。 這本書,談楊煉在文革時的戀愛、階級鬥爭。 這本書,談楊煉在北京、在紐約、在紐西蘭、在德國,在世界各地的漂泊。 這本書,談楊煉與艾倫・金斯堡、蘇珊・桑塔格、阿多尼斯、高行健等當代大家的交流。 這本書,談楊煉不斷煉字煉意,不斷探察自我內在的幽暗。 這本書,談楊煉或許曾離散於中國,卻從未離散於中文的書寫、創作與生活。 本書特色 歷時一年多的訪談,近二十萬字,收錄詩人生活影像。 我把聽到我的詩被禁止的消息那天,作為正式開始流亡生涯的日子,詩代替詩人被殺死了。——楊煉
這本書,談楊煉的血統——第一代可與漢族通婚的滿蒙祖母。 這本書,談楊煉的家世——吉祥戲院少東家的父親與上海電影世家的母親。 這本書,談楊煉在文革時的戀愛、階級鬥爭。 這本書,談楊煉在北京、在紐約、在紐西蘭、在德國,在世界各地的漂泊。 這本書,談楊煉與艾倫・金斯堡、蘇珊・桑塔格、阿多尼斯、高行健等當代大家的交流。 這本書,談楊煉不斷煉字煉意,不斷探察自我內在的幽暗。 這本書,談楊煉或許曾離散於中國,卻從未離散於中文的書寫、創作與生活。 本書特色 歷時一年多的訪談,近二十萬字,收錄詩人生活影像。 我把聽到我的詩被禁止的消息那天,作為正式開始流亡生涯的日子,詩代替詩人被殺死了。——楊煉
這本書,談楊煉的血統——第一代可與漢族通婚的滿蒙祖母。 這本書,談楊煉的家世——吉祥戲院少東家的父親與上海電影世家的母親。 這本書,談楊煉在文革時的戀愛、階級鬥爭。 這本書,談楊煉在北京、在紐約、在紐西蘭、在德國,在世界各地的漂泊。 這本書,談楊煉與艾倫・金斯堡、蘇珊・桑塔格、阿多尼斯、高行健等當代大家的交流。 這本書,談楊煉不斷煉字煉意,不斷探察自我內在的幽暗。 這本書,談楊煉或許曾離散於中國,卻從未離散於中文的書寫、創作與生活。 本書特色 歷時一年多的訪談,近二十萬字,收錄詩人生活影像。 我把聽到我的詩被禁止的消息那天,作為正式開始流亡生涯的日子,詩代替詩人被殺死了。——楊煉
1624年,鄭成功在日本平戶出生、顏思齊帶領眾家兄弟赴台灣、荷蘭從彭湖撤退到台灣建造堡壘……大航海時代的風暴彷彿把英雄豪傑齊聚到台灣,目光投向廣闊的海域,把台灣、日本、中國等亞洲國家,捲入暴風圈之中。 顏思齊,作為個福建漳州青礁的子弟,因殺官宦之僕,逃到日本平戶。1624年因結合志士,反抗慕府壓迫,流亡台灣,於魍港上岸,建十寨,成開台基地。那是大航海時代伊始,一切海洋秩序尚未建立,海洋世界還沒有國際公法,沒有規則,沒有海觀念的時代,他如何在這個海洋爭霸的時代生存? 1624年,荷蘭在紐約建立一個貿易站,開啟了如今世界第一大都會紐約的歷史。 這一年,世界的版圖已經改變。台灣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這是一個人,一群兄弟,一個大時代,兩種文明衝擊的故事。
1624年,鄭成功在日本平戶出生、顏思齊帶領眾家兄弟赴台灣、荷蘭從彭湖撤退到台灣建造堡壘……大航海時代的風暴彷彿把英雄豪傑齊聚到台灣,目光投向廣闊的海域,把台灣、日本、中國等亞洲國家,捲入暴風圈之中。 顏思齊,作為個福建漳州青礁的子弟,因殺官宦之僕,逃到日本平戶。1624年因結合志士,反抗慕府壓迫,流亡台灣,於魍港上岸,建十寨,成開台基地。那是大航海時代伊始,一切海洋秩序尚未建立,海洋世界還沒有國際公法,沒有規則,沒有海觀念的時代,他如何在這個海洋爭霸的時代生存? 1624年,荷蘭在紐約建立一個貿易站,開啟了如今世界第一大都會紐約的歷史。 這一年,世界的版圖已經改變。台灣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這是一個人,一群兄弟,一個大時代,兩種文明衝擊的故事。
思想起啊,唐山過台灣/想暗殺袁世凱的台灣學生/在東京上空撒傳單的台灣人/水牛般的男子漢/鐵軌上的養女/一曲〈雨夜花〉,台灣真心聲/賣菸婦人引起的暴動/牛肉麵和美援/〈綠島小夜曲〉的故事/寫一首看不懂的詩/孤女的願望/明星咖啡屋/唱自己的歌─台灣民歌運動/世間最爽看禁書/媽祖廟裡燒香的人們/瘋狂大家樂,悲哀無住屋/想家的老兵………逐漸匯集的斷片,在亞細亞的風中,建構台灣歷史的溫情與記憶 歷史哪,世間哪 無非就是這樣 活過,愛過,一宿一夢 無痕,無傷,各自飄蕩 只留下這古都的晚風 拂過酒後的深情茫茫 瓦色銀灰,詩鬼跳舞 風中夏蟲,一夕吟唱 ──楊渡〈古都之歌〉 本書特色 八十則台灣故事與老歌,六十六張老照片,呼喚久未提及的往昔 無論世界怎麼交會激盪,最感動的仍是小人物的生命,那才是我們真實的歷史。
思想起啊,唐山過台灣/想暗殺袁世凱的台灣學生/在東京上空撒傳單的台灣人/水牛般的男子漢/鐵軌上的養女/一曲〈雨夜花〉,台灣真心聲/賣菸婦人引起的暴動/牛肉麵和美援/〈綠島小夜曲〉的故事/寫一首看不懂的詩/孤女的願望/明星咖啡屋/唱自己的歌─台灣民歌運動/世間最爽看禁書/媽祖廟裡燒香的人們/瘋狂大家樂,悲哀無住屋/想家的老兵………逐漸匯集的斷片,在亞細亞的風中,建構台灣歷史的溫情與記憶 歷史哪,世間哪 無非就是這樣 活過,愛過,一宿一夢 無痕,無傷,各自飄蕩 只留下這古都的晚風 拂過酒後的深情茫茫 瓦色銀灰,詩鬼跳舞 風中夏蟲,一夕吟唱 ──楊渡〈古都之歌〉 本書特色 八十則台灣故事與老歌,六十六張老照片,呼喚久未提及的往昔 無論世界怎麼交會激盪,最感動的仍是小人物的生命,那才是我們真實的歷史。
此刻,我想撲向風暴的未來, 是鷗鳥就該迎風逆雨, 是江河就要湧向大海, 是怒浪必將擊向岩岸, 是岩岸就得承受分離的負載, 在這巨變流離的年代。 在這巨變流離代, 我們隔著煙波相望, 此岸彼岸各自奮力振翅, 我看見你飛向人字的雁陣, 若你回首,想必也能望見, 我踏入默禱的人叢。 ------摘錄楊渡〈風暴的未來〉 路,越走越長;歷史,越追尋越深邃 台灣史總混雜著悲情、淚水、傷痕、血跡的面貌,彷彿台灣人是被欺負的童養媳。然而,透過日據時期的農民運動與社會運動者的影像故事,看見台灣人曾經的憤怒與希望,反抗與行動。在他們的容顏裡,沒有悲情、沒有哀傷、沒有無力的嘆息;有的是堅定的信念、反抗的行動、農村的抗爭、無悔的入獄,以及良知的恆久堅持。在他們身上,展演出一段台灣曾有過青春的反抗,反抗的青春,卻被歷史沉埋許久…… 本書特色 日治時代的青年們張揚著良心的正義旗幟, 透過堅定的反抗行動,帶領農民們走向公平之路, 譜寫威權時代最青春的反抗之頁 ◆收錄一九○○至六○年代台灣歷史老照片 ◆以攝影圖像重現沉埋於歷史之河的農民與社會運動者的身影 ◆以影像故事挖掘台灣人曾經的憤怒與希望、反抗與行動
此刻,我想撲向風暴的未來, 是鷗鳥就該迎風逆雨, 是江河就要湧向大海, 是怒浪必將擊向岩岸, 是岩岸就得承受分離的負載, 在這巨變流離的年代。 在這巨變流離代, 我們隔著煙波相望, 此岸彼岸各自奮力振翅, 我看見你飛向人字的雁陣, 若你回首,想必也能望見, 我踏入默禱的人叢。 ------摘錄楊渡〈風暴的未來〉 路,越走越長;歷史,越追尋越深邃 台灣史總混雜著悲情、淚水、傷痕、血跡的面貌,彷彿台灣人是被欺負的童養媳。然而,透過日據時期的農民運動與社會運動者的影像故事,看見台灣人曾經的憤怒與希望,反抗與行動。在他們的容顏裡,沒有悲情、沒有哀傷、沒有無力的嘆息;有的是堅定的信念、反抗的行動、農村的抗爭、無悔的入獄,以及良知的恆久堅持。在他們身上,展演出一段台灣曾有過青春的反抗,反抗的青春,卻被歷史沉埋許久…… 本書特色 日治時代的青年們張揚著良心的正義旗幟, 透過堅定的反抗行動,帶領農民們走向公平之路, 譜寫威權時代最青春的反抗之頁 ◆收錄一九○○至六○年代台灣歷史老照片 ◆以攝影圖像重現沉埋於歷史之河的農民與社會運動者的身影 ◆以影像故事挖掘台灣人曾經的憤怒與希望、反抗與行動
「人們為了生存而不懈奮鬥,不是為鏡頭與筆墨而生活。」《八尺門報告》最早發表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與《人間》雜誌創刊號連載五期,當時是一九八五年底。此報告發表時以〈百分之二的希望與掙扎──八尺門阿美族生活報告〉為題。這個標題緣起於台灣少數民族各族群在二戰後至今,其總人口數大約佔全台人口總數的百分之二,「百分之二的希望與掙扎」或能突顯少數民族在台灣社會的極端弱勢與困境。幾乎在《八尺門報告》發表同時期,為了維護和保障自己的權益,台灣原住民掀起了一波波自覺性的社會運動,並於1984年成立了「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爭取原住民的自主地位。這個以原住民知識青年為中監分子的「原權會」,不僅提倡「部落主義」,並跨越族群、城鄉,爭取原住民的身分地位、自我認同、國家族群與文化政策等訴求。 然而將近三十年過去了,原住民社會運動發展至今,成果有增編原住民保留地、成立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憲法增修條款、原住民電視台成立等,以及各原住民族正名、身分、母語、就業、經濟立法保障等,但原住民在台灣社會的極端弱勢與困境真的有獲得改善?關曉榮決定重回八尺門,希望透過紀錄在時間容顏裡所顯示的意義,看見都會原住民的變遷與困境,讓社會大眾正視、關注都會原住民生存及生活空間等議題,進而從原住民政策、土地、經濟、社會、文化與教育等根本的社會構造,去思索並尋求解決問題之有效途徑。本書收錄大量攝影圖像以及當時作者紀錄文字,包括一九九六和二○一一年重返八尺門之心得與後記。本書特色*繼台灣報導攝影重要代表作《尊嚴與屈辱.國境邊陲.蘭嶼1987》後,睽違多年作品。*收錄一百八十五張攝影照,橫跨近三十年,另收錄已絕版之《八尺門手札》*附錄包含一九九六年以及二○一一年重回八尺門隨筆、後記。
「人們為了生存而不懈奮鬥,不是為鏡頭與筆墨而生活。」《八尺門報告》最早發表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與《人間》雜誌創刊號連載五期,當時是一九八五年底。此報告發表時以〈百分之二的希望與掙扎──八尺門阿美族生活報告〉為題。這個標題緣起於台灣少數民族各族群在二戰後至今,其總人口數大約佔全台人口總數的百分之二,「百分之二的希望與掙扎」或能突顯少數民族在台灣社會的極端弱勢與困境。幾乎在《八尺門報告》發表同時期,為了維護和保障自己的權益,台灣原住民掀起了一波波自覺性的社會運動,並於1984年成立了「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爭取原住民的自主地位。這個以原住民知識青年為中監分子的「原權會」,不僅提倡「部落主義」,並跨越族群、城鄉,爭取原住民的身分地位、自我認同、國家族群與文化政策等訴求。 然而將近三十年過去了,原住民社會運動發展至今,成果有增編原住民保留地、成立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憲法增修條款、原住民電視台成立等,以及各原住民族正名、身分、母語、就業、經濟立法保障等,但原住民在台灣社會的極端弱勢與困境真的有獲得改善?關曉榮決定重回八尺門,希望透過紀錄在時間容顏裡所顯示的意義,看見都會原住民的變遷與困境,讓社會大眾正視、關注都會原住民生存及生活空間等議題,進而從原住民政策、土地、經濟、社會、文化與教育等根本的社會構造,去思索並尋求解決問題之有效途徑。本書收錄大量攝影圖像以及當時作者紀錄文字,包括一九九六和二○一一年重返八尺門之心得與後記。本書特色*繼台灣報導攝影重要代表作《尊嚴與屈辱.國境邊陲.蘭嶼1987》後,睽違多年作品。*收錄一百八十五張攝影照,橫跨近三十年,另收錄已絕版之《八尺門手札》*附錄包含一九九六年以及二○一一年重回八尺門隨筆、後記。
本書是一本關於拉丁美洲文化背景的經典之作。此書包括兩大部分,第一部分題為「地球的富有造成人類的貧困」,講述了舊殖民主義圍繞拉丁美洲金銀、農作物和其他礦產進行的掠奪史;第二部分題為「發展是遇難者多於航行者的航行」,敘述了新殖民主義如何通過自由貿易、貸款、鐵路、陰謀和暴力將拉丁美洲的民族工業發展扼殺在襁褓之中,解析了投資、技術、經濟援助、合資企業、金融機構、國際組織等現代文明手段如何不文明地參與了古老的掠奪戰。 相較於一般史料類的歷史書籍,本書則是以說故事的方式從哥倫布發現現新大陸世界的一大改變,娓娓道出拉丁美洲接下來腥風血雨的一段歷史。作者用小說的方式敘述拉丁美洲的政治經濟發展,沒有嚴格的年代先後安排,更不按照國別鋪陳;每個小章節表面上是相互獨立的故事,彼此卻又有密切的關聯。這種鬆散的敘事結構,即便讀者從書中任何一頁開始閱讀,也能迅速進入拉丁美洲綿密、永無止盡的悲慘時空。第一個部分「地球的富有造成人類的貧因」,即在描述歐美帝國主義以掠奪國土以外的天然資源為其擴張目的,而資源豐富的地區如拉丁美洲等國之所以貧窮,就是因為他們的豐富天然資源如礦產、農產作物等,加上充足的勞動力,引來歐美等國的垂涎,結果造成了數百年的貧困。在這個部分,作者明確地提出藏在拉丁美洲血管裡 的血液是:黃金、白銀、農產品(蔗糖、可可、橡膠、棉花、咖啡)、勞動力、耕地與礦產(銅、錫、鐵、石油)。當地的領導階級並沒有為當地人民發聲,而是在歐洲殖民者的威脅利誘下,成為殖民主義的共犯。當地人民受到經濟上的剝削,更受到政治上的高壓統治,統治者配合殖民主義演出,當地的傳統工業與民族工業無法發展,只能任由外來者的宰割,這正是當今政治經濟學所忽略的一面。 第二個部分「發展是遇難者多於航行者的航行」,是指英、美兩國把現代文明體繫帶進拉丁美洲,但這樣的現代體系並沒有為拉丁美洲帶來幸福,而是受到更不文明、更粗暴的對待,也因為英、美兩國的殖民統治披著「現代文明」的外衣,使得拉丁美洲人民「無處可伸冤」。拉丁美洲國家在獨立之後,英國人舉著「保護主義」與「自由主義貿易」的大纛光明正大的「入主」拉丁美洲,但是「保護主義」與「自由主義貿易」是對英國人自 己而言的,當地人是無緣享受如此的保護與自由。英國人把拉丁美洲當地一切的工業成品往自己國家輸送,使得當地的貿易天秤往英國傾斜,當地的工業與貿易還是無法發展。英國人也開始在拉美修建鐵路,這看似為當地帶來文明的舉動是一種傷害,因為拉丁美洲各地的扇形鐵路網所面向的是歐洲各個主要港口,所背對的、留下的則是一大片的沙漠。「正如人們所說的,拉丁美洲不發達的歷史成就了歐美資本主義的發達」。在本書中,拉丁美洲的落後是一種惡性循環:殖民帝國所施加的壓迫與剝削造成拉丁美洲的落後,而拉丁美洲卻還必須承擔「輸血」後的惡果:過度都市化所造成的巨大城鄉差距、各種環境汙染、全球資本主義體系下被注定的分工位置等等,使拉丁美洲難以脫離低度發展的困境。本書特色如果你對切格瓦拉的時代背景有興趣,如果你喜歡馬奎斯的魔幻寫實你不能錯過這本拉美經典!二○一三,三月年病逝的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曾將此書贈與歐巴馬,便是希望西方歐美政權能正視拉美的存在與問題。本書是關於拉丁美洲文化背景的經典之作。在拉丁美洲世界極為暢銷,被眾多書評家喻為「凡是識字的人,都看過這本書」。成書時間已逾十年,儘管書中談及的拉美局勢今非昔比,然裡面許多精彩的用語,仍為拉丁美洲諸多政治領袖公開演講時所用。此書可謂是「拉美經濟、社會、歷史、文化甚至於殖民議題」的集大成解析,就連現今國際領袖也必然拜讀,藉由此書再次深入了解拉美社會演變脈絡。知名世界新聞工作者,也是中東、拉美特派的戰地記者張翠容,長年觀察第三世界國家局勢變動,更是推崇此書影響拉美社會發展的定位。香港文匯報報導此書:「六、七○年代的拉丁美洲曾在依附理論的旗幟下討論大陸的前途,此書是為這一解剖美洲病體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骨架補給了血脈、經絡和肌膚。」 增訂版特色 二○一一年,南方家園首次出版此書即獲好評,這本以「愛情小說」和「海盜小說」的方式來談政治經濟學的書,原版邀請香港文化人張翠容作推薦序,也找來了淡江大學美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陳小雀專文導讀,以及淡江大學法文系教授吳錫德推薦,而二○一三年增訂版除了在內容針對譯名的統一,也包括部分內容的修正,並向前中國社科研究院拉美政治經濟研究專家徐世澄先生再邀推薦序一篇,以歷史、政經觀點推薦也是導讀。
本書是一本關於拉丁美洲文化背景的經典之作。此書包括兩大部分,第一部分題為「地球的富有造成人類的貧困」,講述了舊殖民主義圍繞拉丁美洲金銀、農作物和其他礦產進行的掠奪史;第二部分題為「發展是遇難者多於航行者的航行」,敘述了新殖民主義如何通過自由貿易、貸款、鐵路、陰謀和暴力將拉丁美洲的民族工業發展扼殺在襁褓之中,解析了投資、技術、經濟援助、合資企業、金融機構、國際組織等現代文明手段如何不文明地參與了古老的掠奪戰。 相較於一般史料類的歷史書籍,本書則是以說故事的方式從哥倫布發現現新大陸世界的一大改變,娓娓道出拉丁美洲接下來腥風血雨的一段歷史。作者用小說的方式敘述拉丁美洲的政治經濟發展,沒有嚴格的年代先後安排,更不按照國別鋪陳;每個小章節表面上是相互獨立的故事,彼此卻又有密切的關聯。這種鬆散的敘事結構,即便讀者從書中任何一頁開始閱讀,也能迅速進入拉丁美洲綿密、永無止盡的悲慘時空。第一個部分「地球的富有造成人類的貧因」,即在描述歐美帝國主義以掠奪國土以外的天然資源為其擴張目的,而資源豐富的地區如拉丁美洲等國之所以貧窮,就是因為他們的豐富天然資源如礦產、農產作物等,加上充足的勞動力,引來歐美等國的垂涎,結果造成了數百年的貧困。在這個部分,作者明確地提出藏在拉丁美洲血管裡 的血液是:黃金、白銀、農產品(蔗糖、可可、橡膠、棉花、咖啡)、勞動力、耕地與礦產(銅、錫、鐵、石油)。當地的領導階級並沒有為當地人民發聲,而是在歐洲殖民者的威脅利誘下,成為殖民主義的共犯。當地人民受到經濟上的剝削,更受到政治上的高壓統治,統治者配合殖民主義演出,當地的傳統工業與民族工業無法發展,只能任由外來者的宰割,這正是當今政治經濟學所忽略的一面。 第二個部分「發展是遇難者多於航行者的航行」,是指英、美兩國把現代文明體繫帶進拉丁美洲,但這樣的現代體系並沒有為拉丁美洲帶來幸福,而是受到更不文明、更粗暴的對待,也因為英、美兩國的殖民統治披著「現代文明」的外衣,使得拉丁美洲人民「無處可伸冤」。拉丁美洲國家在獨立之後,英國人舉著「保護主義」與「自由主義貿易」的大纛光明正大的「入主」拉丁美洲,但是「保護主義」與「自由主義貿易」是對英國人自 己而言的,當地人是無緣享受如此的保護與自由。英國人把拉丁美洲當地一切的工業成品往自己國家輸送,使得當地的貿易天秤往英國傾斜,當地的工業與貿易還是無法發展。英國人也開始在拉美修建鐵路,這看似為當地帶來文明的舉動是一種傷害,因為拉丁美洲各地的扇形鐵路網所面向的是歐洲各個主要港口,所背對的、留下的則是一大片的沙漠。「正如人們所說的,拉丁美洲不發達的歷史成就了歐美資本主義的發達」。在本書中,拉丁美洲的落後是一種惡性循環:殖民帝國所施加的壓迫與剝削造成拉丁美洲的落後,而拉丁美洲卻還必須承擔「輸血」後的惡果:過度都市化所造成的巨大城鄉差距、各種環境汙染、全球資本主義體系下被注定的分工位置等等,使拉丁美洲難以脫離低度發展的困境。本書特色如果你對切格瓦拉的時代背景有興趣,如果你喜歡馬奎斯的魔幻寫實你不能錯過這本拉美經典!二○一三,三月年病逝的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曾將此書贈與歐巴馬,便是希望西方歐美政權能正視拉美的存在與問題。本書是關於拉丁美洲文化背景的經典之作。在拉丁美洲世界極為暢銷,被眾多書評家喻為「凡是識字的人,都看過這本書」。成書時間已逾十年,儘管書中談及的拉美局勢今非昔比,然裡面許多精彩的用語,仍為拉丁美洲諸多政治領袖公開演講時所用。此書可謂是「拉美經濟、社會、歷史、文化甚至於殖民議題」的集大成解析,就連現今國際領袖也必然拜讀,藉由此書再次深入了解拉美社會演變脈絡。知名世界新聞工作者,也是中東、拉美特派的戰地記者張翠容,長年觀察第三世界國家局勢變動,更是推崇此書影響拉美社會發展的定位。香港文匯報報導此書:「六、七○年代的拉丁美洲曾在依附理論的旗幟下討論大陸的前途,此書是為這一解剖美洲病體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骨架補給了血脈、經絡和肌膚。」 增訂版特色 二○一一年,南方家園首次出版此書即獲好評,這本以「愛情小說」和「海盜小說」的方式來談政治經濟學的書,原版邀請香港文化人張翠容作推薦序,也找來了淡江大學美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陳小雀專文導讀,以及淡江大學法文系教授吳錫德推薦,而二○一三年增訂版除了在內容針對譯名的統一,也包括部分內容的修正,並向前中國社科研究院拉美政治經濟研究專家徐世澄先生再邀推薦序一篇,以歷史、政經觀點推薦也是導讀。
本書是一本關於拉丁美洲文化背景的經典之作。此書包括兩大部分,第一部分題為「地球的富有造成人類的貧困」,講述了舊殖民主義圍繞拉丁美洲金銀、農作物和其他礦產進行的掠奪史;第二部分題為「發展是遇難者多於航行者的航行」,敘述了新殖民主義如何通過自由貿易、貸款、鐵路、陰謀和暴力將拉丁美洲的民族工業發展扼殺在襁褓之中,解析了投資、技術、經濟援助、合資企業、金融機構、國際組織等現代文明手段如何不文明地參與了古老的掠奪戰。 相較於一般史料類的歷史書籍,本書則是以說故事的方式從哥倫布發現現新大陸世界的一大改變,娓娓道出拉丁美洲接下來腥風血雨的一段歷史。作者用小說的方式敘述拉丁美洲的政治經濟發展,沒有嚴格的年代先後安排,更不按照國別鋪陳;每個小章節表面上是相互獨立的故事,彼此卻又有密切的關聯。這種鬆散的敘事結構,即便讀者從書中任何一頁開始閱讀,也能迅速進入拉丁美洲綿密、永無止盡的悲慘時空。第一個部分「地球的富有造成人類的貧因」,即在描述歐美帝國主義以掠奪國土以外的天然資源為其擴張目的,而資源豐富的地區如拉丁美洲等國之所以貧窮,就是因為他們的豐富天然資源如礦產、農產作物等,加上充足的勞動力,引來歐美等國的垂涎,結果造成了數百年的貧困。在這個部分,作者明確地提出藏在拉丁美洲血管裡 的血液是:黃金、白銀、農產品(蔗糖、可可、橡膠、棉花、咖啡)、勞動力、耕地與礦產(銅、錫、鐵、石油)。當地的領導階級並沒有為當地人民發聲,而是在歐洲殖民者的威脅利誘下,成為殖民主義的共犯。當地人民受到經濟上的剝削,更受到政治上的高壓統治,統治者配合殖民主義演出,當地的傳統工業與民族工業無法發展,只能任由外來者的宰割,這正是當今政治經濟學所忽略的一面。 第二個部分「發展是遇難者多於航行者的航行」,是指英、美兩國把現代文明體繫帶進拉丁美洲,但這樣的現代體系並沒有為拉丁美洲帶來幸福,而是受到更不文明、更粗暴的對待,也因為英、美兩國的殖民統治披著「現代文明」的外衣,使得拉丁美洲人民「無處可伸冤」。拉丁美洲國家在獨立之後,英國人舉著「保護主義」與「自由主義貿易」的大纛光明正大的「入主」拉丁美洲,但是「保護主義」與「自由主義貿易」是對英國人自 己而言的,當地人是無緣享受如此的保護與自由。英國人把拉丁美洲當地一切的工業成品往自己國家輸送,使得當地的貿易天秤往英國傾斜,當地的工業與貿易還是無法發展。英國人也開始在拉美修建鐵路,這看似為當地帶來文明的舉動是一種傷害,因為拉丁美洲各地的扇形鐵路網所面向的是歐洲各個主要港口,所背對的、留下的則是一大片的沙漠。「正如人們所說的,拉丁美洲不發達的歷史成就了歐美資本主義的發達」。在本書中,拉丁美洲的落後是一種惡性循環:殖民帝國所施加的壓迫與剝削造成拉丁美洲的落後,而拉丁美洲卻還必須承擔「輸血」後的惡果:過度都市化所造成的巨大城鄉差距、各種環境汙染、全球資本主義體系下被注定的分工位置等等,使拉丁美洲難以脫離低度發展的困境。本書特色如果你對切格瓦拉的時代背景有興趣,如果你喜歡馬奎斯的魔幻寫實你不能錯過這本拉美經典!二○一三,三月年病逝的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曾將此書贈與歐巴馬,便是希望西方歐美政權能正視拉美的存在與問題。本書是關於拉丁美洲文化背景的經典之作。在拉丁美洲世界極為暢銷,被眾多書評家喻為「凡是識字的人,都看過這本書」。成書時間已逾十年,儘管書中談及的拉美局勢今非昔比,然裡面許多精彩的用語,仍為拉丁美洲諸多政治領袖公開演講時所用。此書可謂是「拉美經濟、社會、歷史、文化甚至於殖民議題」的集大成解析,就連現今國際領袖也必然拜讀,藉由此書再次深入了解拉美社會演變脈絡。知名世界新聞工作者,也是中東、拉美特派的戰地記者張翠容,長年觀察第三世界國家局勢變動,更是推崇此書影響拉美社會發展的定位。香港文匯報報導此書:「六、七○年代的拉丁美洲曾在依附理論的旗幟下討論大陸的前途,此書是為這一解剖美洲病體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骨架補給了血脈、經絡和肌膚。」 增訂版特色 二○一一年,南方家園首次出版此書即獲好評,這本以「愛情小說」和「海盜小說」的方式來談政治經濟學的書,原版邀請香港文化人張翠容作推薦序,也找來了淡江大學美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陳小雀專文導讀,以及淡江大學法文系教授吳錫德推薦,而二○一三年增訂版除了在內容針對譯名的統一,也包括部分內容的修正,並向前中國社科研究院拉美政治經濟研究專家徐世澄先生再邀推薦序一篇,以歷史、政經觀點推薦也是導讀。
「下車的時候,李友邦回頭看了一眼,那吉普車依舊停在不遠處,很明顯的,就是要讓他們知道這是跟蹤。寒流來襲的夜晚,李友邦默默扶著嚴秀峰走入醫院。不遠處的吉普車燈閃著兩道寒光,有如監視的眼睛……」一九九二年四月,在李友邦逝世四十週年前後,作者楊渡曾寫《如此痛苦的擁抱祖國》一文在中時晚報連載,此文首度披露李友邦謎一般的生命史,尤其從他早期加入黃埔讀書,曾面見孫中山,以及後期與國民黨內派系錯綜複雜的關係,可說是珍貴史料。但涉及陳誠與蔣介石、蔣經國父子的矛盾(也就是李友邦之死是不是蔣介石父子要打擊陳誠勢力而製造的冤案),以及台籍人士之間的爭權內鬥等等,卻仍難以釐清。更深層的來看,它仍未解開李友邦涉及匪諜案,到底是不是「冤案」的真相。直到一九九九年,由於蘆洲李宅要開始整修,必須規畫內部的展示內容,李友邦之妻嚴秀峰女士,希望除了北台灣農村生活面貌以外,還要展現蘆洲李家的抗日歷史。李友邦流亡大陸期間,他的兩個弟弟為了尋找他,一個被日本派的流氓暗殺於廈門,一個在基隆碼頭被日本警察逮捕,刑求致死。這一段愛國抗日的歷史如果不記載下來,嚴秀峰知道,在台獨的陰影下,台灣人會變得畏首畏尾,失去民族氣節。嚴秀峰自身有著三個為人津津樂道的生命歷程:第一,她以杭州人的身份參加抗戰,嫁給蘆洲人,成為台灣媳婦第二,她以省黨部副主委夫人的身份,坐國民黨的大牢第三,她以這樣的身世,竟未記恨,反而捐出位於台北的蘆洲李宅私有古蹟,同時完成沒有人能做到的四千多人連署陳情書。本書透過還原歷史的訪談,勾勒出當時風火煙硝的年代,一則則觸動心弦的故事。像是富春江保衛戰,一位追求嚴秀峰的隊長戰死,她獨自走過荒涼的農村道路,在半夜昏黃的小燈下,靠著她自己所織毛衣,才在成堆的污黑的屍體中間,辨認了他的屍體。那些細節,其實是一點一滴慢慢訪問出來的。個性理性節制的嚴秀峰,在細細的回憶中,才慢慢展現自己溫柔真情的一面。本書特色「除夕夜一過,她便被隔離,這一走,便身陷囹圄十多年!遷台後的艱難歷練,造就杭州花木蘭傳奇的一生。」一座百年古宅,一段沉埋的革命史詩,從蘆洲到杭州的抗日,從戰亂到繫獄的至愛傳奇,李友邦將軍和其妻的故事。1937年,一個交織著侵略與反侵略、生與死、光榮與屈辱、新生與毀滅的時代。當時年僅十七歲的杭州女孩嚴秀峰,眼見家園已毀國將淪亡,忍痛擱下雙親,義無反顧投入抗日戰爭。抗戰勝利後,隨著夫婿李友邦來台,五十年代白色恐怖時期,又因無端牽連進匪諜案而入獄,帶著剛出生不久的孩子坐牢。夫婿李友邦,五十年代是台灣省黨部副主委,陳誠的副手,也因捲入匪諜案被國民政府槍決。大時代的命運雖半點不由人,堅毅的性格,讓嚴秀峰用一輩子的人生,守候丈夫的愛與他們的宅子──「蘆洲李宅」。這樣一個真誠直率面對人生與家國動盪的女子,繼而用生命守候摯愛與家庭的妻子與母親,透過作者楊渡先生與嚴秀峰女士多年來的面對面訪談,加上第一手文獻史料的爬梳與蒐集,歷史再度如同一部的老電影,帶領讀者重溫一場動盪時代下的烽火兒女情。
「下車的時候,李友邦回頭看了一眼,那吉普車依舊停在不遠處,很明顯的,就是要讓他們知道這是跟蹤。寒流來襲的夜晚,李友邦默默扶著嚴秀峰走入醫院。不遠處的吉普車燈閃著兩道寒光,有如監視的眼睛……」一九九二年四月,在李友邦逝世四十週年前後,作者楊渡曾寫《如此痛苦的擁抱祖國》一文在中時晚報連載,此文首度披露李友邦謎一般的生命史,尤其從他早期加入黃埔讀書,曾面見孫中山,以及後期與國民黨內派系錯綜複雜的關係,可說是珍貴史料。但涉及陳誠與蔣介石、蔣經國父子的矛盾(也就是李友邦之死是不是蔣介石父子要打擊陳誠勢力而製造的冤案),以及台籍人士之間的爭權內鬥等等,卻仍難以釐清。更深層的來看,它仍未解開李友邦涉及匪諜案,到底是不是「冤案」的真相。直到一九九九年,由於蘆洲李宅要開始整修,必須規畫內部的展示內容,李友邦之妻嚴秀峰女士,希望除了北台灣農村生活面貌以外,還要展現蘆洲李家的抗日歷史。李友邦流亡大陸期間,他的兩個弟弟為了尋找他,一個被日本派的流氓暗殺於廈門,一個在基隆碼頭被日本警察逮捕,刑求致死。這一段愛國抗日的歷史如果不記載下來,嚴秀峰知道,在台獨的陰影下,台灣人會變得畏首畏尾,失去民族氣節。嚴秀峰自身有著三個為人津津樂道的生命歷程:第一,她以杭州人的身份參加抗戰,嫁給蘆洲人,成為台灣媳婦第二,她以省黨部副主委夫人的身份,坐國民黨的大牢第三,她以這樣的身世,竟未記恨,反而捐出位於台北的蘆洲李宅私有古蹟,同時完成沒有人能做到的四千多人連署陳情書。本書透過還原歷史的訪談,勾勒出當時風火煙硝的年代,一則則觸動心弦的故事。像是富春江保衛戰,一位追求嚴秀峰的隊長戰死,她獨自走過荒涼的農村道路,在半夜昏黃的小燈下,靠著她自己所織毛衣,才在成堆的污黑的屍體中間,辨認了他的屍體。那些細節,其實是一點一滴慢慢訪問出來的。個性理性節制的嚴秀峰,在細細的回憶中,才慢慢展現自己溫柔真情的一面。本書特色「除夕夜一過,她便被隔離,這一走,便身陷囹圄十多年!遷台後的艱難歷練,造就杭州花木蘭傳奇的一生。」一座百年古宅,一段沉埋的革命史詩,從蘆洲到杭州的抗日,從戰亂到繫獄的至愛傳奇,李友邦將軍和其妻的故事。1937年,一個交織著侵略與反侵略、生與死、光榮與屈辱、新生與毀滅的時代。當時年僅十七歲的杭州女孩嚴秀峰,眼見家園已毀國將淪亡,忍痛擱下雙親,義無反顧投入抗日戰爭。抗戰勝利後,隨著夫婿李友邦來台,五十年代白色恐怖時期,又因無端牽連進匪諜案而入獄,帶著剛出生不久的孩子坐牢。夫婿李友邦,五十年代是台灣省黨部副主委,陳誠的副手,也因捲入匪諜案被國民政府槍決。大時代的命運雖半點不由人,堅毅的性格,讓嚴秀峰用一輩子的人生,守候丈夫的愛與他們的宅子──「蘆洲李宅」。這樣一個真誠直率面對人生與家國動盪的女子,繼而用生命守候摯愛與家庭的妻子與母親,透過作者楊渡先生與嚴秀峰女士多年來的面對面訪談,加上第一手文獻史料的爬梳與蒐集,歷史再度如同一部的老電影,帶領讀者重溫一場動盪時代下的烽火兒女情。
「下車的時候,李友邦回頭看了一眼,那吉普車依舊停在不遠處,很明顯的,就是要讓他們知道這是跟蹤。寒流來襲的夜晚,李友邦默默扶著嚴秀峰走入醫院。不遠處的吉普車燈閃著兩道寒光,有如監視的眼睛……」一九九二年四月,在李友邦逝世四十週年前後,作者楊渡曾寫《如此痛苦的擁抱祖國》一文在中時晚報連載,此文首度披露李友邦謎一般的生命史,尤其從他早期加入黃埔讀書,曾面見孫中山,以及後期與國民黨內派系錯綜複雜的關係,可說是珍貴史料。但涉及陳誠與蔣介石、蔣經國父子的矛盾(也就是李友邦之死是不是蔣介石父子要打擊陳誠勢力而製造的冤案),以及台籍人士之間的爭權內鬥等等,卻仍難以釐清。更深層的來看,它仍未解開李友邦涉及匪諜案,到底是不是「冤案」的真相。直到一九九九年,由於蘆洲李宅要開始整修,必須規畫內部的展示內容,李友邦之妻嚴秀峰女士,希望除了北台灣農村生活面貌以外,還要展現蘆洲李家的抗日歷史。李友邦流亡大陸期間,他的兩個弟弟為了尋找他,一個被日本派的流氓暗殺於廈門,一個在基隆碼頭被日本警察逮捕,刑求致死。這一段愛國抗日的歷史如果不記載下來,嚴秀峰知道,在台獨的陰影下,台灣人會變得畏首畏尾,失去民族氣節。嚴秀峰自身有著三個為人津津樂道的生命歷程:第一,她以杭州人的身份參加抗戰,嫁給蘆洲人,成為台灣媳婦第二,她以省黨部副主委夫人的身份,坐國民黨的大牢第三,她以這樣的身世,竟未記恨,反而捐出位於台北的蘆洲李宅私有古蹟,同時完成沒有人能做到的四千多人連署陳情書。本書透過還原歷史的訪談,勾勒出當時風火煙硝的年代,一則則觸動心弦的故事。像是富春江保衛戰,一位追求嚴秀峰的隊長戰死,她獨自走過荒涼的農村道路,在半夜昏黃的小燈下,靠著她自己所織毛衣,才在成堆的污黑的屍體中間,辨認了他的屍體。那些細節,其實是一點一滴慢慢訪問出來的。個性理性節制的嚴秀峰,在細細的回憶中,才慢慢展現自己溫柔真情的一面。本書特色「除夕夜一過,她便被隔離,這一走,便身陷囹圄十多年!遷台後的艱難歷練,造就杭州花木蘭傳奇的一生。」一座百年古宅,一段沉埋的革命史詩,從蘆洲到杭州的抗日,從戰亂到繫獄的至愛傳奇,李友邦將軍和其妻的故事。1937年,一個交織著侵略與反侵略、生與死、光榮與屈辱、新生與毀滅的時代。當時年僅十七歲的杭州女孩嚴秀峰,眼見家園已毀國將淪亡,忍痛擱下雙親,義無反顧投入抗日戰爭。抗戰勝利後,隨著夫婿李友邦來台,五十年代白色恐怖時期,又因無端牽連進匪諜案而入獄,帶著剛出生不久的孩子坐牢。夫婿李友邦,五十年代是台灣省黨部副主委,陳誠的副手,也因捲入匪諜案被國民政府槍決。大時代的命運雖半點不由人,堅毅的性格,讓嚴秀峰用一輩子的人生,守候丈夫的愛與他們的宅子──「蘆洲李宅」。這樣一個真誠直率面對人生與家國動盪的女子,繼而用生命守候摯愛與家庭的妻子與母親,透過作者楊渡先生與嚴秀峰女士多年來的面對面訪談,加上第一手文獻史料的爬梳與蒐集,歷史再度如同一部的老電影,帶領讀者重溫一場動盪時代下的烽火兒女情。
◎如果我必須死一千次-台灣左翼紀事 ( If I Have to Die 1000 Times - The Story of Taiwanese Left-Wing ):本片榮獲2008年第六屆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國際競賽短片入選影片。DVD內容以聶魯達詩意的語言,刻畫台灣農民的思想啟蒙,流離兩岸的愛情與親情的纏綿,漂泊天涯的壯烈革命紀事!這是一部台灣人不能不看的史詩。五○年代的台灣左翼青年,曾用生命與鮮血護衛理想,寫下這個土地最令人動容的故事,本片描述台灣從日據時期以降的社會運動者,如何承襲抗日思想,到白色恐怖時期的故事。在資料闕漏、人物凋零的狀況下,導演另闢蹊徑,以內斂的戲劇手法,混合真實人物擲地有聲的生命證言,及聶魯達靈性的詩歌,在荒地上重新書寫一遍歷史。「父後七日」導演王育麟:「這個片子的企劃藍博洲先生,他在近十年前就與侯孝賢導演合作了《好男好女》、《我們為什麼不歌唱》,希望重現白色恐怖時期的台灣左翼活動。藍博洲跟我許多朋友一樣,儘管不走政治與學術研究,在骨子裡卻始終有著不變的社會主義憧憬。拍攝前,我比往常更為焦慮,這次要到哪裡找人說故事?畫面又是哪裡?但當我們找到了石聰金先生之後,問題慢慢解決了。當年白色恐怖的氣氛,肅殺或溫暖,都漸漸浮現了。」◎《你是什麼派》:作者藍博洲自一九九九年,應《人間》總編陳映真先生之邀,著手研究調查二二八事件,自此便義無反顧走入台灣民眾史。本書透過與摯友的書信往返;閱讀中外文史書籍、影像(如:如果我必須死一千次──台灣左翼紀事、《柏陽回憶錄》、《俄羅斯紀行》等……)心得;以及走訪西藏與台灣文學前輩的故鄉,反覆爬梳史料與經典,一磚一瓦建構起那些被歷史遺漏的片段,更帶著深刻的反思與展望。知名導演侯孝賢曾這樣評價藍博洲的工作:「歷史就是要像藍博洲這般一旦咬住就不鬆口的大牛頭犬。凡記下的就存在,凡記下的是活口、是證人,不要以為可以篡改或抹殺,這不就是歷史之眼嗎?我無法想像,沒有這雙眼睛的世界,會是怎樣的一個世界。」透過影像與書籍,作者一磚一瓦建構起那些被歷史遺漏的片段,更帶著深刻的反思與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