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歷史 類別 ,共計4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罪惡感的代價:德國與日本對二戰的記憶

紅桌文化  出版
2021/09/29 出版

「沒有故事,就難以理解歷史。 這並不是說真相不存在,也不是說所有的故事都是宣傳手段; 然而,要捕捉真相就一定會有衝突、辯論、詮釋、再詮釋—— 簡言之,是永無止盡的論述。」 心懷愧疚的民族,會怎麼解釋自己國家的過去? 背負著罪惡感的重擔,究竟要付出多少代價? 在日本,要是說他們民族性像德國人,日本人可能會點頭稱是。 但你知道,德國人完全不想跟日本人相提並論? 我們都聽過當德國人與猶太人的車子擦撞,不論責任歸屬,德國人都會向猶太人一再道歉的都市傳說;我們當然更加熟悉東亞各國針對二戰期間的日本殖民暴行,一再要求日本政府道歉卻不可得的經驗。德國與日本,同樣自戰敗後的焦土中重生,面對戰爭期間所犯下的殘酷罪行,一個似乎成為轉型正義的優等生、另一個則對戰爭責任模糊曖昧,為何會有這樣的差別?  《罪惡感的代價》是伊恩・布魯瑪的經典作品,討論的對象是他長年研究的德國與日本。 做為德、日兩國長期的觀察者,布魯瑪探究德國和日本如何試圖接受自己在二戰的行為:他們激進地發動戰爭卻又恥辱地戰敗,戰時還犯下諸多如禽獸般的罪行。他走訪二戰遺緒的多個代表性城市,包括奧許維茲、廣島、南京等;並透過訪談各種不同觀點的人士,從政治運動、政府政策,到文學、藝術與宗教,全方位探索戰爭的的罪惡感是如何在兩國的民族精神上,留下深刻的鑿痕。 本書寫作之際,東西德迎來了國家最大變局:統一;而日本則經歷泡沫經濟崩潰的初期,並在其後發生了「奧姆真理教事件」。在三十年後的21世紀,昔日的戰敗國早已成為區域政治經濟的支柱;而過去的被害者,也蛻變出加害者的姿態。在國際衝突愈趨白熱化的此時,德國與日本能否擔當起維護世界秩序的大國責任?還是被「罪惡感的重擔」拖住了腳步,仍在為戰爭的罪行付出代價?回返歷史、爬梳過去,布魯瑪帶領讀者探究人性之深刻:戰爭的災難性後果如何在各個方面影響了一個民族的自我認同,而每個民族終將要對自己的歷史負責。

9 特價49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老師的謊言:從高中課本拆解「讓美國再次偉大」的虛妄與希望

紅桌文化  出版
2020/07/29 出版

美國影史經典《亂世佳人》,其實是種族主義的照妖鏡? 「寄生上流」中的下流味,三重障礙的海倫凱勒說她「聞得到」。 知識分子比較反對越戰?真相和你想的不一樣! 美國的「昭昭天命」,如何影響他們對於瘟疫的看法? ●迎接「新課綱世代」的全新歷史觀! 洛溫教授揭露美國歷史教科書的問題,直指其中的錯誤與歧視的論點。愛國主義是謊言的溫床,為了教學生愛國,教科書不惜扭曲史實,對歷史人物歌功頌德,充斥種族歧視與階級意識。但這麼做,只是扼殺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他研究十八本一般美國高中採用的教科書,結果發現這些教科書的觀點很狹隘,書中充斥盲目的愛國主義、對事件理解過度片面與樂觀,有些分析誤人子弟、牛頭不對馬嘴,把有血有肉的人搞得像完人,還刻意跳過某些歷史的關鍵時刻不談,讓某些失控的衝突場面消失。 歷史本是生動而複雜的。如果教科書只顧遮掩事實、美化歷史人物,不只是低估了人民的判斷力,也把人抽離了自己的歷史,失去直面自身錯誤的好機會。 洛溫教授針對教科書上書寫的歷史人物與事件,直接提出批評,帶我們重新認識那段難以啟齒的美國歷史,也展示了歷史複雜與生動的一面,更重要的是,他還分享了改善歷史教育可能的做法,提供讀者反省教育現況的思考方向。 ◎歷史是「蓋棺論定」的結論,還是多方觀點的競逐與磨合?▎ 美國歷史不會比英國、俄羅斯、印尼或蒲隆地暴力或壓迫, 但它充滿的暴力史實也不少。 要矯正這種感覺良好的歷史, 並不是要提供感覺不好的歷史, 而是要誠實地呈現出史實的全貌。...... 若能教導正確的內容, 第一次感恩節所在時代的議題, 將能協助美國人的思慮更加周詳且更加寬容, 而不是朝種族中心主義傾斜。 ——〈第十二章:歷史這麼教的原因?〉 ◎追究過去的轉型正義,到底是為誰而轉?▎ 要防止美國例外主義中所謂歐裔美國人是 上帝所選子民、假藉宗教之名的種族中心主義觀念, 印第安歷史正是不二良方, 因為它揭露美國及其前身英國殖民地已經對世界造成的莫大傷害。 我們不能忘記這一點—— 不是要後悔地沈溺在我們的不當行為中, 而是要了解並從中汲取教訓,以免再度造成傷害。 ——〈第四章:紅眼〉 ◎歷史是人類進步的軌跡,還是必然與偶然的總和?▎ 思考生活品質這類的事情經常被視為人文科學的教育目標, 但是歷史教科書卻把它們埋藏在光鮮的「進步」光環下。 歷史教科書沒有明示真正值得憂慮的事, 甚至沒有提及我們的經濟科技體制對環境的不良影響。 相反地,它們強調幸好我們的政府反應得當。 教科書在描述政府的反應, 主要是環保局的成立時, 似乎比討論任何持續的環境問題快樂許多。 ——〈第十一章:進步就是我們最重要的產物〉 ◎避談社會階級的影響,是一種教育的溫柔還是忽視?▎ 老師或許是出於不想令學生困窘的可敬原因而避談社會階級。 若是如此,他們的關切受到了誤導。 我那些並非出身富裕的學生得知階級系統後, 發現這經驗解放了他們。 一旦看清使自己的家庭保持貧窮的社會過程, 他們就不再因處於貧窮而對自己持有負面的看法。 ——〈第七章:機會之地〉 得獎紀錄 ★ 榮獲美國圖書獎 American Book Award ★ OCC傑出反種族歧視學術獎 Oliver Cromwell Cox Award for Distinguished Anti-Racist Scholarship ★ AESA評審大獎 AESA Critics' Choice Award 口碑推薦 歷史教師深根聯盟 楊 翠|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朱家安|哲學雞蛋糕腦闆 翁稷安|國立暨南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所有歷史老師、學生和公民都應該讀這本書。—— 美國左派歷史學家 津恩(Howard Zinn) 2015年歷史教師深根盟為反課綱成立之時,本書在臺出版,可說是出版界的超前部署。五年之後,面對108課綱的變動,重新審視本書,特別是作者最後回溯美國教科書的形塑及其影響力,得以讓臺灣社會再度且更成熟的審思教科書中的國族論述,希望透過本書再版的契機,歷史的教與學雙方能夠建立起反省性批判力的視野。——歷史教師深根聯盟發言人  黃惠貞 洛溫告訴我們:歷史的爭議就是當代的爭議。我們不該只學會「我們這一方」的版本,而是要明確了解有哪些爭議出現在哪些地方,我們才知道該如何對待意見跟自己不一樣的人,進一步尋求溝通和妥協。——哲學雞蛋糕腦闆 朱家安     本書見樹進而見林,以歷史和歷史教育為主體的檢討與思考,應該能給予關心此議題的國人,很重要的幫助與參照。——國立暨南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翁稷安 本書內容既新奇又熟悉,重新解讀的美國歷史、相似的教科書問題。台灣不等同於美國,但反省的觀點仍是共通而必要的。——武陵高中歷史教師 陳榮聲   媒體推薦 優秀的作品!——《今日美國》 鏗鏘有力、地位重要,甫出版就是經典,當之無愧。——《華盛頓郵報書評》 揭露了教育的真相,論點極其有力。——Mary Mackey/《舊金山記事報》

9 特價54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倫敦眼:兩個解釋狂的英國文化透鏡

紅桌文化  出版
2018/09/12 出版

《倫敦腔》第二彈之《倫敦眼》來了! *內附精緻手繪「倫敦劇場地圖」拉頁   台式鄉民田野,英式文化切片 深入倫敦的最日常 英國人到底在乎什麼? ・好萊塢電影愛找英國演員演大反派,因為多虧莎劇磨練,英國演員氣場強大。 ・想在倫敦當計程車司機比登天還難,平均四年才能考到照。 ・伊頓名校畢業者,光環太耀眼,被酸說只比殺人放火好一點。 ・英格蘭鄰近海域改名,漁民沒出聲,影后茱蒂‧丹契率眾公開抗議。 ・什麼?泰唔士河畔的淤泥裡有骨董!倫敦市政府:「挖到寶者,可以帶回家。」 ・抗議女性生理用品應該跟書籍、嬰幼兒用品一樣免增值稅,沒想到結果成真! 兩位資訊控與解釋狂,憑此本能,融合觀察與田野實作,將他們對倫敦的愛化作文字,在這個新舊並陳的城市與寓居其中的人們,發現英國人的怪僻、慣性、創意與幽默,看見老派的浪漫,還有擇善固執的清新。 聽一段航海預測,感受英式慰藉;從一朵虞美人花,看見英國佬的家國情懷;在泰晤士河畔挖寶,把幾世紀前的歷史記憶帶回家;英國人原來這麼愛大黃,發明各式吃法,還熱愛燉豆,照三餐吃也行……53篇深度英國文化分析與隨筆,帶你用「倫敦眼」看世界。 英國人殺死食物兩次? 在這傳說中缺乏美食的國度,還是有讓全國上下為之瘋狂的烹飪節目,一播出便成烘焙材料最佳促銷,魅力何在? 解構英國人的創新力 水石書店在書市一片慘澹中創造新局;高明的製作團隊賦予「福爾摩斯」新世紀的新生命;倫敦的都市更新還是不忘保護古蹟。英國人有什麼能耐,能讓傳統藝術文化歷久彌新?民間、政府又如何各自努力? 倫敦藝文景點快速入門 精選倫敦16個劇場,挑個劇院、看齣戲,不容錯過的世界級藝文風景。另搜羅低調街區景點,歷史人文豐收之旅。 6大面向,53個關鍵詞彙,進入英國人的精神世界 內容分為六大主題,「英倫・傳承」、「公共・思考」、「影劇・表演」、「文化・解藥」、「日常・職人」、「飲食・療癒」。帶領讀者一起深入新舊交織的英倫風情畫,與平淡卻深刻的日常。

9 特價297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零年:1945年,現代世界的夢想與夢碎之路

紅桌文化  出版
2017/08/04 出版

「歷史最重要的是詮釋。 錯誤的詮釋往往比無知更加危險, 因為舊傷與仇恨的記憶會激起新的衝突。」——本書作者   ◤《紐約書評》主筆、歐洲公共知識份子伊恩・布魯瑪的史學代表作 ◤ 當代著名歷史學家史天、伊格納季耶夫、柯肖爵士,前聯合國副秘書長賀卡特爵士推薦 ◤各大媒體《紐約書評》、《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經濟學人》、《金融時報》、《紐約客》、《史密森尼雜誌》等佳評如潮 ◤亞馬遜書店4.4顆星高度評價 ◤台灣版收錄深入導讀,由陳思宇、阿潑、蔡慶樺、何曼莊分別執筆 同盟國勝利之後,正義是否得到伸張? 重返戰後最關鍵的年代,一探現代世界的夢想與夢碎之路   1945年8月,美軍在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一週後,日本投降,美、蘇為首的同盟國宣布終戰。   ▅ 被解放的一方—— 一直以來挨餓受凍的人們,突然吃太營養而暴斃。 迫不及待重返家園的猶太人,卻發現自己不受老鄰居歡迎。 戰爭時候親近敵方的女性,遭清算剃頭遊街示眾。 戰時沉默不語的人,戰後突然宣稱自己是抗敵的英雄?   ▆ 慘敗的一方—— 德國小兵棄械投靠盟軍,卻被交還給德軍當逃兵處決。 投靠盟軍的哥薩克族人,最後被英軍滅族。 戰敗國為了保護階級較高的女性,政府徵召本國其他女性「為國捐軀」。 戰敗的德、日從此畏懼戰爭,不想再跟英雄主義、民族至上論扯上關係。   ▇ 勝利的一方—— 史達林授意士兵報復納粹,強姦數以萬計的德國女性。 盟軍默許原本該遭懲處的德、日戰犯重掌權力,成為社會重建的重要分子。 戰勝國無法忘卻昔日光榮,從此染上了貿然發動戰爭的習慣……   二戰結束後的世界並不平靜,當全球各地的大人物忙著重組權力時,平民百姓的重建之路也充斥著人性的掙扎,漠然、殘酷相對、逃難、復仇、背叛、寬容的事件不斷在日常生活中發生;有人趁火打劫、有人自掃門前雪、有人努力維持道德良心。   荷蘭史學家伊恩・布魯瑪的父親在二次大戰期間被迫於德國勞動營工作,戰後倖存歸來時,亟欲回復戰前「正常」的生活,忘卻不愉快的經驗;然而另一派人卻渴望改變,希望舊有的一切砍掉重練,打破既有的社會秩序,迎向理想的未來。   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期待,反映了戰後不同力量的拉扯,為了瞭解父親以及那個時代,作者展開了零年之旅,追溯一九四五年這一年世界局勢的變化。他從人性出發,探討戰後的解放情節、性慾、食慾與復仇慾;接著轉到範圍更大的國際關係,討論歐洲福利國家、聯合國、美式民主、日本和平主義、歐盟等制度與組織如何興起;而在世界的另一頭,俄羅斯與東歐共產獨裁、中國共產黨崛起、中國國民黨為什麼節節落敗、美蘇冷戰等如何在各種衝突與妥協下牽動著各國人民的命運。   不同於二戰史大多聚焦於歐洲,此書同時涵蓋歐洲國家與亞洲國家在戰後的變化,深入分析東南亞國家,包括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越南的政治權力,如何在戰敗的日本殖民者、前歐美殖民者與本地獨立分子的交錯抗衡下,形成新的威權統治。同時,作者也爬梳美軍接管日本後,日本人內在幽微的親美與反美情緒。   在這些精彩的分析背後,作者想要回應的是當前鷹派份子興起的現象,當世界各國為了各種利益、甚至打著正義之名,不惜一戰時,將要付出什麼代價?而戰爭勝利,就能確保光明的未來嗎?還是將帶來更漫長的黑暗或更大規模的戰爭?   致當年在世界各地掙扎求生的人們。

9 特價49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