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歷史 類別 ,共計7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印度謎城:不可思議的瓦拉那西,全世界公認印度最迷死人的聖域

柿子文化  出版
2024/03/04 出版

只要看過一眼,即是瞬間的一眼, 相信也不會有人願意, 將這短暫一瞥與世界上其他的風光奇景交換! 這裡有全世界最繁忙壯觀的「洗澡大會」, 也有你見過最狂熱的偶像崇拜者, 更有那所有印度人一輩子追尋, 一天二十四小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冒著青煙、貫穿生死交界的火葬場…… 許多人都將印度視為一生必去的聖地,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好萊塢明星茱莉亞.羅勃茲、《深夜特急》作者澤木耕太郎……,但你知道嗎?在這塊神祕大陸上,有一座城市,是所有印度人的驕傲,在他們心中,沒有一個地方比得上她,那就是── 瓦拉那西! 「這是一場徹底衝擊視覺與感覺的旅行。」瓦拉那西具備了所有旅遊的元素──異國情調、奇風異俗,挑逗著所有旅人的心; 然而,炫麗風采裡,潛藏著悠遠的歷史軌跡;她的神祕難解中,隱覆著古老的宗教文化…… 在這座謎一般、把時間拒絕在外的悠遠城市裡,就算你覺得她的小巷雜亂骯髒、聖河污染穢濁、子民虔誠到簡直瘋狂…… 你依舊會無法自拔的愛上她! 如果今生只剩最後一次機會造訪印度, 瓦拉那西將會是豐足你人生的最佳選擇!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於十九世紀造訪瓦拉那西時讚歎:「比歷史還悠久,比傳統還古老,瓦拉那西是一則比任何神話傳奇還要更早的傳奇。」 ◆瓦拉那西與恆河讓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震憾無比:「養生送死都在這裡了,我覺得感動!」 ◆日本名作家遠藤周作則在小說《深河》一再重複著:「人間深河的悲哀,我也在其中。」 ◆小說家鍾文音則在〈在永恆之河〉有感而發:「這座古城因這條河流,在一個慶典中湧進三千萬多個人,把一個台灣島的人肉丟進來都還有綽綽有餘。」 瓦拉那西是人類學家的金礦山、是社會學家的活化石、是宗教家的大道場、是旅遊家的祕境! 作者以細膩的文筆,搭配精彩美麗的第一手圖片,呈現這座聖城獨一無二的風采,並巧妙地融合了她的內在和心靈,詳細地從歷史、傳說、宗教、傳統、風光、建築等各方面描繪, 不只揭開了瓦拉那西的神祕面紗,也深入了解印度人民獨有的生活習俗、生命觀點── 讀完《印度謎城》,彷彿在當地度過了一個日與夜,彷彿走過一個印度人的生與死,彷彿穿越了古國數千年的時空……。 ◆在瓦拉那西恆河邊沐浴的婦女有一項絕招:在大庭廣眾前換沙麗卻不會裸露身體任何部分! ◆據說,光是在瓦拉那西就住了三十三億個神,而每一頭牛裡也住著六千六百萬個神……。 ◆瓦拉那西最著名的小吃是拉席(Lassi),香醇濃厚、酸甜適中,清涼舒爽,令人一見鍾情。 ◆馬尼卡尼卡河階是瓦拉那西最神聖的地方、是朝聖的最後一站,更是人生命最後的停泊處。 ◆夜空若失去星光,人們就不會抬眼望它;瓦拉那西要是沒了祭祀,等於失去了最耀目的光芒。 ◆每個大神都在瓦拉那西開了旅館,還都派了掮客在火車站站崗!? 就算生命千瘡百孔, 只要能踏入這座恆河女神所滋潤、 濕婆所保護的光明之城, 一切就已足夠…… 本書特色 ◆1趟旅行+2個背包客+1座千年古城+184張全彩回憶+逾110000字神祕、絢爛又懷舊的足跡 如果你不滿足於買東西、吃東西的旅行方式,只想趁著旅行逃離時尚和資訊的轟炸,深度探訪不同於平日的神祕視野、挑逗人心的異國情調、深邃的內在心靈,那你一定要跟著《印度謎城》來這趟千里的旅行,擁抱宛如百歲人生寒暑的多彩與豐足。 ◆愛印度、想要了解印度的人必讀──沒來過瓦拉那西,別說你到過印度 不了解印度的人,《印度謎城》一本就通印度人心目中TOP1古城和她最好玩、最絢爛、最迷惑人心、最與眾不同的迷人風采;已經是印度通的讀者,更能藉此發現印度文化核心、生命意義、宗教傳奇、生活風格的清晰脈絡。  

9 特價449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四千年農夫【隨書加贈全球農業大衝擊DVD】:一趟東方人文與古法農耕智慧的時空行旅

柿子文化  出版
2023/03/09 出版

【隨書加贈】全球農業大衝擊DVD 回歸大地,是人類唯一的救贖 看見大地如何給人最大的收穫及利益 + 東方的農夫是勤勞智慧的生物學家, 4000年來養活數億人口,卻沒榨乾土地的生命力! 百年前「美國土壤物理學之父」中國、日本、韓國的實地行旅記錄, 看完,讓你在火星上都能種地養活自己! ★超過200多幀珍貴紀錄照片,百年來東方古法農耕的唯一見聞錄 ★引發美國農業的「寧靜革命」,帶動全世界的土地改革 ★20世紀美國有機農業運動《聖經》 ★自然農法的最佳驗證與經典著作 ★了解農法源頭與歷史背景的第一本書 一百年前的美國,由於大草原肥沃土壤的大量流失,使得美國農耕體系出現了嚴重危機。而農業科學家金恩博士觀察到,東方農法歷經了四千多年,但土壤肥沃依舊,且養活了數倍於美國的人口,這讓他感到相當震驚。 於是他遠渡重洋,遊歷中國、日本與韓國,做了一次古法農耕的行旅踏查,記錄百年前東方國家土地耕作的農法技術,除了文字性的翔實記載,更有超過200幀珍貴的農業紀錄照片輔助說明。這不僅僅只是一個農業記錄,期間所述及的百姓居家生活、各類商品販賣、旱道水路交通、農林漁牧景觀等等,更展現了當代人家生活的人文背景,是不可多得的珍貴歷史史料。 養活數億人的千年土地智慧,就落實在每日勤懇的農田工作中 這是百年前一位訓練有素的觀察家,以研究農民真實的生活情況為目的,鉅細靡遺地記錄下所見所聞,不僅是百年來見證東方農法的唯一觀察報告,更是一趟千載難逢、絕無僅有、圖文並茂的行旅見聞錄! 讓人訝異的是,當我們即將脫離城市的邊界前,發現我們的有軌電車居然在種滿小麥、大麥、洋蔥、胡蘿蔔、高麗菜與各種蔬菜的農田之間穿梭…… 有位負責看管牛隻的小伙子,他其中一項工作便是利用竹柄勺子,在牛糞掉落地面前將其收集起來,再倒進儲糞容器中。他將這份職責視為理所當然,臉上沒有一絲的不悅。 此時正好下起雨來,而就像魔法一樣,田裡原先看似沒有人煙的地方,出現了許多巨大斗笠與油紙傘如花朵般綻放。 土面經過充分鬆動後,一位父親便開始犁田,水牛每邁出一步,膝蓋以下都會陷進泥土中。有個男孩正用手撒著苜蓿堆肥,他在父親開始犁田前就已經繞了一圈。 就算一塊田只有餐巾那麼大,還是要用田埂留住水分,種活稻子 看不見一塊閑置的土地,見不到一點被浪費的資源!在遊歷考查中日韓的過程中,金恩博士非常震撼的發現,東方農民所擁有的土地遠比美國農民小得多,卻利用細緻的土地耕作,養活了數倍於美國的人口,並且在這樣密集使用耕地的情況下,數千年來仍維持著土壤的生命力。他們到底做了什麼? 水稻的價值不只在稻米,稻草可拿來作牲畜飼料、舖蓋屋頂、編織生活用品、作堆肥,用途不輸稻米。 田邊就有墓地毛毛的?那你知道他們還用墳上的草牧養家禽牲畜嗎?沒吃完的草也不浪費,採收下來可當飼料、燃料,或做成肥料,讓土壤更肥沃。 將糞便排進大海更便捷、更實惠?挑糞者一臉「你有問題嗎?」、斬釘截鐵地說:「沒有,這樣太浪費了。我們不會把糞便丟掉,那可值很多錢。」 河底的汙泥曬乾水分後,就是田地裡最好的肥料。 無法再耕種的土地就種樹!為了耕地與燃料的需求,農民大量砍伐樹林,卻也勤於植木造林,甚至會為了使土地恢復原貌而移植樹林。 在稻作之餘,輪種高麗菜、油菜、豌豆、其他豆類、韭蔥與薑,使土地在整年內發揮最大的生產力。 北方的炕床好保暖,但你知道堆炕床的磚頭(以泥和稻禾混製而成),淘汰後還可以拿去做肥料或堆肥嗎? 傳統永續農耕的再次復興,引發「回歸自然」的改革運動 有機農業的創始人諾斯伯納勳爵(Lord Northbourne)稱此書:「任何農業或社會科學專業的學生都不能忽視。」 在東方,在這些人口稠密的國家,在這些戰亂頻仍的國度裡,東方農民在一定面積的土地上,投入較多的生產資料、勞動和技術,並進行細緻的土地耕作,可謂「種無閒地,種無虛日」,配合時節耕種不同作物,不浪費一絲地力,這不僅提高單位面積產量,也提高土地生產率。 金恩博士把這趟踏查行旅寫成《四千年農夫》,不僅震撼了他自己,也陸續受到世界各國主要農業與有機農業先驅、作家所引用,並大加讚譽,這些人包括:諾斯伯納勳爵(Lord Northbourne)、夏娃.巴爾弗(Eve Balfour)、利明頓子爵(Viscount Lymington)、艾伯特.霍華德(Albert Howard)、路易斯.霍華德(Louise Howard)、瑞士的埃倫弗里德.菲佛(Ehrenfried Pfeiffer)、美國的傑洛姆.歐文.羅代爾(Jerome Irving Rodale),和澳大利亞的斯坦頓.希克斯(Stanton Hicks)。繼而受到各界的認同,成為農業主題中的經典,並成為1950年代美國有機農業運動的聖經,不只引發了美國一場農業的「寧靜革命」,更帶動了全世界的土地改革運動。 東方憑什麼?值得西方、甚至是未來的全世界來學習千年生存之道! 「民以食為天。」耕作技術不斷進步,背後不變的主題是「生存」。正是為了生存,更不可以讓土地失去生命,否則連我們自己都將無法倖免於難。東方民族在相對有限的生存條件下,在田畦和屎尿中,在溫飽和地利間,早已得出一套與土地協調合作的共存關係,這樣的先見之明,非常值得科技掛帥的現代農耕和忘記祖先智慧的我們回頭省思── *大自然中沒有什麼是可以浪費的 可以食用的一切,不是人類就是禽畜的食物;不能吃、不能穿的,可以做燃料;各種有機的廢棄物、人畜的糞便,都可以製作土壤的肥料──重新回歸大地! *順天應人,因時、因地、因物制宜 大自然有她的規律和法則,透過了解、運用這些法則去發展相對應的技術和工具,養活自己,也養活千千萬萬人,例如東方民族傾向配合不同時節耕種不同作物增加食物產量;容易有水患的地區,溝渠首重排水防洪,有較長旱季的地區,溝渠或許就僅留保存水資源的功能…… *永續是為了讓我們不失去生存的所在 科技再發達,人始終要依靠這片土地繁衍生息,保護土地的生產智慧,東方民族早就在做給世界看,例如山野雜草雖然是重要的綠肥來源,但農夫心底都有一個限量採草的底限;不得不在山坡開發耕地,梯田的規劃除了要抓住水種活作物,也是為了減少土壤流失;耕地真的必須全年無休,那就輪作特定作物滋養土壤…… 你吃的每一粒米,都不簡單!  

9 特價41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從卑微到偉大的斜槓偉人富蘭克林:改變世界的傳世經典,收錄珍貴圖片,史料完備

柿子文化  出版
2021/10/04 出版

「我是費城的印刷工班傑明.富蘭克林。」 這是他遺囑的第一句話。 但他從天空中奪取了閃電, 從君主手中奪得了權杖! 這是世界上最優秀的自傳—— 美國傳記文學的開山經典代表 200多年來長銷不衰的勵志奇書 改變美國人命運、讓美國躍升國際強權的鉅著 華盛頓與卡內基、愛默生、巴菲特推崇必讀、影響無數人命運的精神讀本 認識富蘭克林不該錯過的版本 作者親筆書稿,史料完備。 收錄珍貴圖片、手稿資料。 翻譯流暢生動,不減原文精彩,沒有不中不西憋腳譯文通病。 全國教育界人士一致推薦。 從貧苦到富裕、從卑微到偉大的實現歷程 富蘭克林以務實、簡潔、易懂的文辭,親筆直書自己的人生故事,目的只為了讓後代子孫能從中獲益。但其故事的勵志精神卻不只影響他的後代,也激勵了數代美國人,更讓全世界引以為指標。 在賓州、倫敦、巴黎的輾轉行旅中,他從印刷學徒,一步一腳印地成就了自己成為眾人認同讚譽的作家、發明家、科學家、教育家、政治家、媒體商業鉅子。 具體實現了「美國夢」,成為當代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被譽為「美國第一位偉人」。 閱讀的必須,為什麼要看富蘭克林的自傳? 綜觀富蘭克林的一生志業,既偉大又平凡,與你我毫無距離,是每一人生段都值得參考借鏡的人物。 與人相處,有矛盾也有溫馨、有尖銳也有妥協;對宗教虔誠,但對教義時時省思,不肯盲目接受;既成功也失敗,傳中不時標記「這是我人生的最大錯誤之一」,然後窮盡所有可能去彌補;有理想又務實,不去做一個滿嘴口號的演說家,而能深入人性的曲折隙縫,將理想落實為對社會的貢獻。 他的一生故事,讓人看到一位實踐者的生命歷程、價值思想與實踐方案,佐以豐富的斜槓傳奇,將啟發我們無限的人生思考。 值得青少年、青年及中年人閱讀,汲取智慧、堅毅與價值;甚至也可幫助老年人檢視人生的過程與成果,進而自在坦然地終老。 多才多藝的全才,堪稱最佳斜槓偉人代表 富蘭克林10歲便離開學校回家幫忙,但他以不懈怠的心志,不只在工藝上戮力以學,對知識與創作的追求更是勤勉。後來得以在科學、公共事務、外交、文學等各方面都表現精采。 科學發明:避雷針、富蘭克林火爐、樂器玻璃口琴、雙焦眼鏡、軟性導尿管等。 公共事務:創建消防隊、協助創辦醫院、改善街道的清潔與照明等。 文化教育:促進新聞業的發展、創立哲學學會、創辦公共圖書館、設立賓州大學等。 文學創作:除了在報章發表許多文章與評論外,他寫出了這本至今最好的傳記,還有一本家喻戶曉、影響深遠的格言集《窮理查年鑑》。 政治外交:斡旋於美英法三國之間,為美國的獨立貢獻心力,並讓民主共和制度崛起。 面對真實自我,所提出的方法都可實踐 富蘭克林的成功是個人積極奮勉的結果,所以可以在文字敘述中感覺他所自然流露而出的自負,也會訝然發現,原來他和每個人都一樣,每天都要與自己的七情六慾和難題奮戰不休。但他也從中提列出克服無能與挫折的方案,並切實行動。 提出十三項美德操練計畫,這是建立正確價值觀與自省缺失的措施,可讓自己變得更優秀。 節制:食不過飽;酒不過量。 靜默:只說對人對己有益的話;不做無聊的閒扯。 秩序:物歸其位;做事有時程表。 決心:決定做該做的事時,務求使命必達。 節儉:只花利人、利己的錢;換言之,要杜絕浪費。 勤奮:不浪費時間;致力於有用的事情;禁絕所有不必要的活動。 真誠:不耍詭詐;心思純正;說誠實話。 公義:不做冤枉害人之事,善盡救人濟世的本分。 中庸:避免極端;克制以怨報怨,加倍奉還的烈怒。 清潔:保持身體、衣服和居處的乾淨。 平靜:勿因芝麻小事、常見或不可避免的事故而心煩。 貞潔:除了健康與繁衍後代,時應節欲,避免毀損自己與他人的名譽和平靜。 謙遜:效法耶穌與蘇格拉底。 每段故事情節中所領悟衍伸的為人處事原則、警句、思想,都直接而真摯,值得後人去細細品味深思。 他曾說過「讓自己廣為人知,但別讓人徹底熟知」,但從來沒有一本自傳能如此歷久彌新、深獲人心,而其務實的信念,在書中展現了他深諳人情事理及實用的生活和處世之道,讓新世紀的人們從中去思考,該如何讓自己度過有意義的一生。

9 特價37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四千年農夫:一趟東方人文與古法農耕智慧的時空行旅

柿子文化  出版
2020/08/17 出版

東方的農夫是勤勞智慧的生物學家, 4000年來養活數億人口,卻沒榨乾土地的生命力! 百年前「美國土壤物理學之父」中國、日本、韓國的實地行旅記錄, 看完,讓你在火星上都能種地養活自己! ★超過200多幀珍貴紀錄照片,百年來東方古法農耕的唯一見聞錄 ★引發美國農業的「寧靜革命」,帶動全世界的土地改革 ★20世紀美國有機農業運動《聖經》 ★自然農法的最佳驗證與經典著作 ★了解農法源頭與歷史背景的第一本書 一百年前的美國,由於大草原肥沃土壤的大量流失,使得美國農耕體系出現了嚴重危機。而農業科學家金恩博士觀察到,東方農法歷經了四千多年,但土壤肥沃依舊,且養活了數倍於美國的人口,這讓他感到相當震驚。 於是他遠渡重洋,遊歷中國、日本與韓國,做了一次古法農耕的行旅踏查,記錄百年前東方國家土地耕作的農法技術,除了文字性的翔實記載,更有超過200幀珍貴的農業紀錄照片輔助說明。這不僅僅只是一個農業記錄,期間所述及的百姓居家生活、各類商品販賣、旱道水路交通、農林漁牧景觀等等,更展現了當代人家生活的人文背景,是不可多得的珍貴歷史史料。 養活數億人的千年土地智慧,就落實在每日勤懇的農田工作中 這是百年前一位訓練有素的觀察家,以研究農民真實的生活情況為目的,鉅細靡遺地記錄下所見所聞,不僅是百年來見證東方農法的唯一觀察報告,更是一趟千載難逢、絕無僅有、圖文並茂的行旅見聞錄! 讓人訝異的是,當我們即將脫離城市的邊界前,發現我們的有軌電車居然在種滿小麥、大麥、洋蔥、胡蘿蔔、高麗菜與各種蔬菜的農田之間穿梭…… 有位負責看管牛隻的小伙子,他其中一項工作便是利用竹柄勺子,在牛糞掉落地面前將其收集起來,再倒進儲糞容器中。他將這份職責視為理所當然,臉上沒有一絲的不悅。   此時正好下起雨來,而就像魔法一樣,田裡原先看似沒有人煙的地方,出現了許多巨大斗笠與油紙傘如花朵般綻放。 土面經過充分鬆動後,一位父親便開始犁田,水牛每邁出一步,膝蓋以下都會陷進泥土中。有個男孩正用手撒著苜蓿堆肥,他在父親開始犁田前就已經繞了一圈。 就算一塊田只有餐巾那麼大,還是要用田埂留住水分,種活稻子 看不見一塊閑置的土地,見不到一點被浪費的資源!在遊歷考查中日韓的過程中,金恩博士非常震撼的發現,東方農民所擁有的土地遠比美國農民小得多,卻利用細緻的土地耕作,養活了數倍於美國的人口,並且在這樣密集使用耕地的情況下,數千年來仍維持著土壤的生命力。他們到底做了什麼? 水稻的價值不只在稻米,稻草可拿來作牲畜飼料、舖蓋屋頂、編織生活用品、作堆肥,用途不輸稻米。 田邊就有墓地毛毛的?那你知道他們還用墳上的草牧養家禽牲畜嗎?沒吃完的草也不浪費,採收下來可當飼料、燃料,或做成肥料,讓土壤更肥沃。 將糞便排進大海更便捷、更實惠?挑糞者一臉「你有問題嗎?」、斬釘截鐵地說:「沒有,這樣太浪費了。我們不會把糞便丟掉,那可值很多錢。」 河底的汙泥曬乾水分後,就是田地裡最好的肥料。 無法再耕種的土地就種樹!為了耕地與燃料的需求,農民大量砍伐樹林,卻也勤於植木造林,甚至會為了使土地恢復原貌而移植樹林。 在稻作之餘,輪種高麗菜、油菜、豌豆、其他豆類、韭蔥與薑,使土地在整年內發揮最大的生產力。 北方的炕床好保暖,但你知道堆炕床的磚頭(以泥和稻禾混製而成),淘汰後還可以拿去做肥料或堆肥嗎? 傳統永續農耕的再次復興,引發「回歸自然」的改革運動 有機農業的創始人諾斯伯納勳爵(Lord Northbourne)稱此書:「任何農業或社會科學專業的學生都不能忽視。」 在東方,在這些人口稠密的國家,在這些戰亂頻仍的國度裡,東方農民在一定面積的土地上,投入較多的生產資料、勞動和技術,並進行細緻的土地耕作,可謂「種無閒地,種無虛日」,配合時節耕種不同作物,不浪費一絲地力,這不僅提高單位面積產量,也提高土地生產率。 金恩博士把這趟踏查行旅寫成《四千年農夫》,不僅震撼了他自己,也陸續受到世界各國主要農業與有機農業先驅、作家所引用,並大加讚譽,這些人包括:諾斯伯納勳爵(Lord Northbourne)、夏娃.巴爾弗(Eve Balfour)、利明頓子爵(Viscount Lymington)、艾伯特.霍華德(Albert Howard)、路易斯.霍華德(Louise Howard)、瑞士的埃倫弗里德.菲佛(Ehrenfried Pfeiffer)、美國的傑洛姆.歐文.羅代爾(Jerome Irving Rodale),和澳大利亞的斯坦頓.希克斯(Stanton Hicks)。繼而受到各界的認同,成為農業主題中的經典,並成為1950年代美國有機農業運動的聖經,不只引發了美國一場農業的「寧靜革命」,更帶動了全世界的土地改革運動。 東方憑什麼?值得西方、甚至是未來的全世界來學習千年生存之道! 「民以食為天。」耕作技術不斷進步,背後不變的主題是「生存」。正是為了生存,更不可以讓土地失去生命,否則連我們自己都將無法倖免於難。東方民族在相對有限的生存條件下,在田畦和屎尿中,在溫飽和地利間,早已得出一套與土地協調合作的共存關係,這樣的先見之明,非常值得科技掛帥的現代農耕和忘記祖先智慧的我們回頭省思── *大自然中沒有什麼是可以浪費的 可以食用的一切,不是人類就是禽畜的食物;不能吃、不能穿的,可以做燃料;各種有機的廢棄物、人畜的糞便,都可以製作土壤的肥料──重新回歸大地! *順天應人,因時、因地、因物制宜 大自然有她的規律和法則,透過了解、運用這些法則去發展相對應的技術和工具,養活自己,也養活千千萬萬人,例如東方民族傾向配合不同時節耕種不同作物增加食物產量;容易有水患的地區,溝渠首重排水防洪,有較長旱季的地區,溝渠或許就僅留保存水資源的功能…… *永續是為了讓我們不失去生存的所在 科技再發達,人始終要依靠這片土地繁衍生息,保護土地的生產智慧,東方民族早就在做給世界看,例如山野雜草雖然是重要的綠肥來源,但農夫心底都有一個限量採草的底限;不得不在山坡開發耕地,梯田的規劃除了要抓住水種活作物,也是為了減少土壤流失;耕地真的必須全年無休,那就輪作特定作物滋養土壤…… 你吃的每一粒米,都不簡單!

9 特價41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大人的小學時代:一堂最有趣的臺灣史,從小孩子看大時代

柿子文化  著
柿子文化  出版
2016/05/30 出版

你還記得6、7歲第一天上小學的忐忑與期待嗎? 第一本臺灣小孩的百年校園紀事, 跟著400多張珍貴老照片, 回憶300年歷史,走訪70多所老學校, 一翻開就忍不住一直看下去……   穿越時空300年, 臺灣「開學」了! 當教科書從《聖經》變成《三字經》;當學校老師只肯教日語,想學漢文只能去補習;當孩子塗鴉也要畫寫「反攻大陸毛賊東」,國父、蔣公和孔子當起校園的門神;當彈珠、跳格子、丟沙包、跳繩,變成芭比娃娃、搖控車、電玩、智慧型手機…… 臺灣小學教育三百多年的光陰,歷經數次政權的更迭。從不同世代下的兒時求學生活,我們看到了大時代下人民群像、文化色彩與社會面貌,這也是許多人一輩子無法磨滅的回憶。本書仿照小學課表,以一週三十六堂課,每堂課都用單元主題方式,讓您以最輕鬆愉快的心情溯源教育之河,並從泛黃的歷史回憶中,閱覽臺灣小學教育的世代風景,探索孩子們的學習與成長。   走訪70多所老國小, 超過400張兒時回憶…… 當「臺灣小朋友」剛「上小學」的生澀與糗事還歷歷在目時,轉眼我們就跟著書末的驪歌說「珍重再見」啦!會這樣一翻開就忍不住一直看下去,除了有趣的單元編排、讓人想一探究竟的「完整身家調查」(從師生造型、校歌、運動會、校外教學、校鐘、課本、獎狀、教具、畢業紀念冊……等),更讓人感心的──是那數百張珍貴的照片,使各世代的小學記憶躍然紙上,不分男女老少,都可以在裡面找到好熟悉、好懷念的兒時畫面。 ★大朋友、小孩子同教室,老師《三字經》、《唐詩三百首》、四書五經、珠算記帳都要會! ★長辮子變大光頭,齊眉瀏海變河童頭,呆拙得有點萌。 ★臺灣的第一首小學校歌,由士林國小(昔日的八芝蘭公學校)開唱…… ★畢業典禮上清一色是男孩,老師說青春姑娘要避嫌? ★小學生也要上實習課,放牛、養豬、種地瓜…… ★劍道、相撲、拉單槓,要將臺灣小孩變軍人!? ★制服底下的超夯內衣褲,其實是「中美合作麵粉袋」?   大人小孩都愛看, 掀開臺灣歷史的另一種面貌!

9 特價34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啟蒙師與父

柿子文化  出版
2005/10/11 出版

本書介紹荷西傳教士、沈光文、陳永華、陳維英、馬偕、甘為霖、巴克禮、劉銘傳、伊澤修二、堀內次雄、石川欽一郎、林獻堂、蔣渭水、林茂生、杜聰明、朱昭陽、胡適和殷海光共十八個在教育、文化、醫學、政治或是建設等方面上的知名人物,從其一生的故事著手,並著眼於其在台灣教育、文化、思想或文明上所具有的啟蒙意義,除了擺在眼前的偉大事蹟,與每個人物連結而起的教育史脈絡,從敘述中,我們還可以仔細地觀察思考,這群人,一個一個不同的個體,何以堅持?何以努力?何以眾人皆醉我獨醒?他們的人格特質和理想,成就了自己,也成長了台灣。

9 特價31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福爾摩沙‧愛情書

柿子文化  出版
2005/07/08 出版

一封你從未收過,最深情厚意的情書 從古老的海岸 到戰火的摧殘 從高掛的太陽旗 到自由的呼喊 歷經三百多年驚滔駭浪 無數令人動容的愛情紀事 展現時代更迭下的島嶼容顏 打開愛情書 遇見愛情 戀上福爾摩沙 這絕對是一本你從沒看過的台灣愛情史~   《福爾摩沙˙愛情書》是第一部以愛情為觀點所寫下的台灣史。本書以愛情為經、歷史為緯,細膩的筆觸,帶我們一起從千年前的十三行,走過荷西、清領與日治歲月,然後至今。多少個春秋,島嶼上的男男女女如何付出他們的青春與真情,不同的時代和族群下,建造起各自的愛情文化堡壘。  八十歲的阿祖與祖嬤,從未見過面就被送作堆。七十歲的爺爺奶奶們,一邊牽手一邊躲空襲。六十歲的阿公阿嬤,幸福掌握在媒人婆的一張嘴。五十歲的阿伯阿母,躲在黑暗的電影院裡,跟著梁山伯與祝英台一起熱淚沸騰。四十歲的叔叔阿姨,窩在暖暖的被子裡,品味瓊瑤的狂情烈愛。三十歲的中生代,窩在小小的租書店裡,想像著言情小說裡童話般的甜蜜戀情。二十歲的新鮮人們,則用網路搜尋與綻放身體,在自由與虛擬間尋覓真愛……  不同的時代,刻劃出不同的愛情軌跡,在這些歷程中,我們看到愛的力量,足以讓冰冷的歷史變得心花怒放。在單身主義高唱的現代,《福爾摩沙․愛情書》帶我們一起回味暗戀時的小鹿亂撞、初戀時的甜蜜滋味、熱戀時的天荒地老,一輩子廝守直到滄海桑田。就讓我們一起跟隨愛情留下的腳印,閱讀台灣!

9 特價34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