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高雄設市100週年的紀念文集 由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籌畫囊括〔高雄市都市發展區劃〕、〔高雄港一百年〕、〔百年鐵道系統〕、〔高雄三軍要地〕、〔重工業〕、〔石化工業〕、〔都會移民與人口構成〕、〔淺山地區聚落變動〕、〔原住民與正名〕、〔客家與移民〕、〔移民與民間信仰〕、〔移民與鸞堂信仰〕、〔移民與基督教信仰〕、〔文化觀光〕、〔文學地景〕等各面向觀察與研究,集各家論述,對高雄未來提出下一個百年世紀的願景,成為不可或缺的體察高雄城市發展的經典論文集。 也因透過各領域專家的共同思索,除了能增進對高雄市設市百年以來歷史脈絡的認識與理解外,且藉由豐富的歷史記憶與現況,可對未來高雄城市發展的展望提出深刻的探討。
2024年,高雄市迎來了設市第一個100年高雄,作為一座蓬勃發展的新興城市,自1920年成立高雄州起便揭開了歷史序幕。1924年,高雄州轄下的「高雄郡高雄街」升格為「高雄市」,從「打狗」(Takau)到「高雄」(Takao)的改名,象徵著高雄正式登上臺灣歷史舞臺。百年來,高雄市以其多元族群與豐富文化交織出深厚的發展脈絡。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在市設100週年之際,推出《典藏高雄:高雄市百年物語》更顯得意義非凡。本書利用高史博珍貴的館藏文物與史料,展現了高雄設市百年來的深厚底蘊,彙集不同時期與主題的典藏文物,生動再現高雄從日治時期設市以來的城市發展歷程,為讀者提供深入探索高雄歷史的寶貴機會。透過閱讀本書,讀者不僅能更加了解典藏品與高雄城市歷史脈絡,還能深刻感受百年間的豐富歷史記憶。更期待此書不僅能成為高雄設市百年的紀念讀本,更是向這座城市百年歷史致敬的禮讚。本書特色為高雄設市100週年紀念,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以橫跨百年的典藏品為主題焦點,以時間為縱軸,從1914年高雄設市為起點,區分十大主題類型,用文物說高雄100歲的故事,含括〔從1924年開始──高雄市的誕生與茁壯〕、〔華麗轉身的打狗港──邁向國際大港之路〕、〔工業城市的印象──高雄工業發展的始未〕、〔戰爭歲月──烽火下高雄人的身分轉變〕、〔那段戒嚴的時代──爭取民主政治的高雄〕、〔運輸大進化──高雄人的日常出行與交通〕、〔瀰漫的香甜氣息──高雄的熱帶水果王國〕、〔戲說高雄──高雄人的娛樂文化〕、〔高雄去哪玩?──高雄的休憩空間大解謎〕、〔誰是高雄人──是誰把高雄變大了?〕等,以文物見證高雄市由日治時期設市至今百年來的城市發展歷程。
懷舊暢銷十年.加值新版 Step by step手繪摩登商店設計應用美學 隨書附贈懷舊萬用卡 50年代台灣柑仔店所販售商品包羅萬象,因為那時的經濟型態以務農為主,家家戶戶均飼養家禽、家畜,所以柑仔店販售生活雜貨、日常用品、糖果玩具不足為奇,甚至加售農藥、飼料、肥料或人們使用的藥品等產品。在電話不普及的年代,柑仔店的公共電話,也是外出遊子與故鄉家長聯繫的所在地。 那個年代的柑仔店更像是一門小型的百貨行,不僅如此,更像是村民們情感維繫的生活聚所,各種重大公告也大部分在此發布。 50年代的柑仔店,代表的不僅是賣家與買家的交易行為,更是人們情感匯集、感情互動的交誼場所,或許您來不及參與50年代柑仔店的風老歲月,但一定要來感受一下這場擬真實境──50年代台灣懷舊柑仔店。 本書特色 1.搜羅最齊全的台灣早期柑仔店各式商品與器具,重現12個最經典的柑仔店以及古早味商店場景。 2.從懷舊商品之中,解說早期50年代常民生活文化,並且從日常用品的設計符號與元素,了解設計符號運用在商品中的符圖案意義。 3.手繪懷舊商店與商品,並以手繪教學輔助讀者自己動手畫個人的懷舊物。讓每個讀者都能夠回味時代常民生活,並進一步動手DIY自己的柑仔店。 4.隨附懷舊萬用卡,增添本書的收藏趣味與價值。
紀錄片導演、本書作者從疑問到踏上追尋湯德章的足跡,足足超過五年的時間。 湯德章是誰?為何須要記錄他的故事? 湯德章生於1907年,父親為日本警察坂井德藏,母親為臺灣人,因當時臺日還未能通婚,從母姓湯。湯父死於1915年噍吧哖抗日事件,湯德章則死於1947年二二八事件,巧合的落在兩個政權移轉交替的歷史時刻。 湯德章四十載的人生中經歷許多轉折,那些轉折要面臨選擇的條件和現在不同。如果能有時光機回到過去,回到湯德章面臨的社會環境與條件,轉換角色扮演,我們又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與決定? 本書跟隨湯德章的臺、日足跡及家族的追憶,循線索進入複雜的殖民歷史,除了讓湯德章的生命史立體化之外,更提供讀者接近並理解那段時期歷史縫隙裡的處境。 本書特色 1.湯的40年生命史幾乎貼近日治時期近代台灣史,一生對其身分認同混淆的追尋,慢慢發展成為日後對公平正義及人權的追求。本企劃跟隨湯德章的台、日足跡及家族的追憶,循線索進入複雜的殖民歷史,除了讓湯德章的生命史立體化之外,更提供讀者接近並理解那段時期歷史縫隙裡的處境。 2.本企劃同步配合《尋找湯德章》紀錄片( 109年度文化部紀錄片製作補助/台南市文化局拍攝補助)2024年3月公開上映前後曝光。
以圖說戲.話三國//千古風流.是英雄 台灣寺廟中,不乏以忠孝節義故事為建築裝飾,藉以傳達出關照人間的善念、德性與氣節典範,其中大量裝飾的三國故事流傳民間久遠,突出的角色與情節且延伸出許多的成語,皆深植民間社會中,值得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呈現,提供大眾讀者不一樣的閱讀形式。 本書不同於古典文學的呈現,以說書講古的方式,夾帶直白的台語,重新詮釋寺廟裡常見的三國演義,更藉由作者極具特色的廟口講古方式錄製部分有聲書,帶給讀者「聽」與「讀」的雙重享受。 本書特色 1.台灣民間宮廟大量裝飾的三國演義故事流傳久遠,本書採圖文並茂、以圖說戲的方式呈現,並從傳統裝飾藝術的角度重新詮釋作品中常見的三國演義故事101回。 2.由作者極具特色的道地台語廟口說書方式錄製有聲書,部分精彩篇章安排QR Code,只要讀者手機掃描,可立即帶給讀者「聽」的三國演義故事,有別於以往閱讀三國的經驗。 3.說書人採用台灣各地民間寺廟頻繁出現的三國裝飾作品來說演三國,串聯出在地有關三國演義的裝飾藝術圖像,還加上QR code位址定位掃描功能,拿起讀本即為自遊走廟趣之指南。 專家推薦 令人拍案叫絕的三國故事,在接近二百個人物上場的腳本裡,有著軍事鬥爭與義膽忠肝精采內容,這次由郭喜斌老師頂真開講,他以台灣傳統裝飾藝術的101則典故題材,圖文並茂且隨書附上真人發音講古,是絕對不能錯過年度好書。----邵慶旺(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護學系副教授、文物維護研究中心主任) 郭喜斌老師是研究台灣寺廟裝飾藝術的大專家,特別是戲文的解讀更是他的獨門絕活,嘉惠不少學界與文史愛好者。此次新書特別設計以三國故事為主題,並透過大量的圖像介紹,搭配QR code與說書的聲音檔並呈,相信會讓讀者如同親臨廟埕聽郭老師「講古」。----李建緯(逢甲大學文化與社會創新碩士學位學程特聘教授兼主任) 「三國」是台灣廟宇裝飾藝術中最普遍使用的題材之一,透過喜斌老師的《走遊三國101回》,猶如聽故事般,讓您沉浸在台灣廟宇裝飾藝術的內涵之中。----李志上(名襄文化總修護師) 喜斌對臺灣寺廟裝飾藝術幾近痴狂,特別是戲文解讀探索,更是讓他忘記自己是活在廿一世紀的網路時代。他在國定無形文化六房媽過爐當天見面時,就跟我提過這次的出版,很高興在此向朋友們推廌這本新書,相招來聽看喜斌怎麼用台語「講三國」。----林茂賢(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三國故事在亞洲漢字文化圈有深遠的影響,包含宗教與流行文化,郭喜斌先生透過本書深入簡出的介紹,三國人物與情節躍然紙上,同時也讓大家輕鬆了解各項典故,在此真心推薦!----洪瑩發(國立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每一回看郭喜斌老師的書,就像整個人徜徉在歷史文化的汪洋大海中。而這次《走遊三國101回》的出版還加上了十則的有聲說書,更加讓我悠遊故事之精彩,盡嘗章回演義的喜、怒、哀、樂。----周志明(采牧士山房總修護師) 郭老師長年以文學素養搶救因「速食化」而崩解的「宮廟美學」,填補地方思想,本次所寫三國議題,更能跨足網遊文化,深入人間肌理,不得不拜手崇敬。----溫宗翰(民俗亂彈執行編輯、豐饒文化社總編輯) 與喜斌認識於麥寮拱範宮調研,他一直關心民間裝飾藝術。新作《走遊三國101回》面市,誠意祝賀他,並且推薦給大家。----康鍩錫(文史工作者、社區大學講師) 郭老師是啟發我關注廟宇裝飾藝術的前輩之一,他讓我認識了廟宇的藝文教育功能。祝福他的新書能啟發更多人!----楊玉君(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系暨研究所教授) 郭喜斌老師對廟宇的傳統建築裝飾故事長期投注心力研究調查。新作《走遊三國101回》再次帶來精彩戲文,個人真歡喜推薦給各位朋友們。----駱芬美(歷史博士、台灣史作家)
阿美族是台灣原住民族群中人口最多的一族, 分布地區主要在東部花東縱谷與海岸平原地區。 kawas(靈魂)是阿美族傳統信仰的核心,相信萬物有靈,口傳的創世神話,有女神、石頭、樹木、果實、植物等古老傳說,非常多元而豐富,皆是珍貴採錄的口傳文學。 而其中一首傳衍已久的起源之歌,也描述阿美族的祖先一路從貓公山遷徙而下的發祥想像與創生源起。無論是超自然神話或英雄傳說,上古時代由族群集體創造並流傳下來如此豐厚的故事,更為一代代的阿美族人帶來文化啟示。 本書廣泛搜羅阿美族的各種神話與傳說故事,有系統歸納分類每則口傳故事,及其構成的背景因素與演變過程,並解析故事的深層文化意涵,對阿美族社會的親族、部落、經濟、宗教、社會等制度,以及族群的原始社會、傳統風俗與思想體系,提供更周詳、更深層的思考面向。 本書特色 1.適合作為原住民各族的鄉土文化教材輔助,可促進原住民文化保存與傳承,整合資源,促使原住民部落歷史重建、文化藝術及語言復振,有系統發揚原住民族的文化。 2.阿美族群分布在台灣東部花東縱谷及海岸山脈地區,也是台灣原住民人口第一大族群,阿美族神話與傳說新版的增修,可提供更為多元面向的文化史料與族群故事。 3.每一則神話傳說故事,作者皆作分析與說明,使故事的意義明朗易解。並對於同類型式的神話傳說故事會作比較之研究,使故事內涵更明白易懂。化藝術及語言復振,有系統發揚原住民族的文化。
相傳雲豹引領魯凱族人來到舊好茶建立部落, 以後居住地即被稱為「雲豹的故鄉」。 魯凱族是貴族階級的社會,神話與傳說多與貴族有關,例如創世神話、遷徙史、宗教祭祀、圖騰傳說、文身刺青、服裝、裝飾、器物、建築等,皆與貴族頭人緊密連結。 本書不僅收錄雲豹故鄉的傳說故事,更有關於魯凱族的祖先起源、節慶祭祀、狩獵農作、圖騰藝術等神話傳說;不論是膾炙人口的巴嫩公主鬼湖之戀、古老的文身刺青習俗,或祭典文化、飲食文化及服飾文化等,作者搜羅流傳於魯凱族各地方的相關故事,並在每個故事之後說明其構成的背景因素或發展過程,且更進一步提出問題加以討論跟解析,綜觀本書,將可領略魯凱族文化的核心。 本書特色 1.本書《魯凱族神話與傳說》新版,完整收錄了各種版本的故事,可以讓讀者有所比較與吸收。 2.魯凱族的祭典文化、飲食文化及服飾文化也很特別,從本書可以領略魯凱族文化的核心。 3.從本書中可以窺探古代魯凱族人農耕、狩獵、漁撈與採集的原始生活。透過本書,可全面了解有關魯凱族的文化。
敢愛敢恨的神明,直擊人心的史詩, 希臘神話是歐洲共同古典文化的核心, 更是全人類的文化遺產! 希臘神話發展自西元前八世紀的古風時代,如今典故遍布各領域,天文、海洋、心理學、醫學,月份等處處可見,在當今的文學影視、動漫作品中也時常看到。 本書透過簡明的文章與圖解,帶您一覽希臘神話的知識,更加明瞭各領域知識與作品背後的淵源! ◆希臘神話背後的文明演變 ◆從創世神到泰坦神族,初代的希臘神明們 ◆奧林帕斯十二神及相關重要神明 ◆《伊利亞德》、《奧德賽》、《伊底帕斯王》等著名史詩與悲劇的背後故事 本書特色 1、系統性簡潔解說,輕鬆圖解,希臘神話原來如此! 希臘神話源遠流長,不容易以綜觀視野看到史詩故事與各路神明間的關連。本書帶你一覽希臘神話全貌,透過系統性的簡潔解說與輕鬆的圖解,讓你一次掌握希臘神話的生成的歷史、地理背景、重要神明與英雄史詩,希臘神話原來如此!。 2、原來當代也大量使用希臘神話典故! 希臘神話對當今文明有重大影響。透過這本書,你不僅可以綜觀希臘神話,更能同時得知我們當今許多天文、日期、地理、科技名詞的神話典故。
★ 世界歷史系統化 ★★★★★ 繁雜知識圖解化 ★ 邏輯清晰的敘述,搭配精彩好懂的圖表,世界各地的歷史就如同劇場般,生動地在我們眼前上演! 我們現今看到的世界局勢,到底是如何演變而成的呢? 電視台播報的國際新聞,背後又代表了什麼樣的涵義呢? 面對後全球化及後疫情時代,身為現代人的我們更需要懷抱放眼全球的世界觀,而歷史正是培養世界觀不可或缺的必備知識! ▲從世界史的角度來拓展視野▲ 跳脫地域史,用世界性的規模來思考,以親切的語言逐一解說世界各國的發展歷程,連結不同事件及地區的地理意義、生活感與世界觀,帶你系統化地學習之中的關連性。 ▲完整圖解,入門世界史零負擔!▲ 以時間軸劃分,並將知識圖像化,讓歷史不再只是生硬難懂的年代、國名和文字的組合,輕鬆就能掌握各國地理文化的發展脈絡、讀懂文化間的交流與融合。 ▲趣聞補充,讀歷史也能像聽故事一樣生動有趣▲ 除了耳熟能詳的著名事件、歷史人物外,更附上你不知道的奇聞軼事小專欄,讓你驚呼:「原來還曾發生這種事?!」 ▲近代事件一把抓,從歷史看清世界局勢▲ 美俄中的緊張平衡、2016英國公投脫歐、2017川普上任與「美國優先」、不顧一切開發飛彈與核武的金正恩……等等,從歷史角度帶你看近代國際間大小事,秒懂世界局勢,不再霧煞煞! 【原來歷史還能這樣讀,而且只要過目就忘不了!】 從古文明源頭開始逐一解說,包括民族的發展過程、政權更迭、文化交流融合、一直到今日世界局勢,時代變遷、重大事件、人物等世界史的發展重點皆能一覽無遺,一本就能輕鬆理解世界史的來龍去脈! 本書特色 1.知識圖像化:以視覺方式幫助你記住一直不擅長的歷史知識 透過生動插圖、詳細地圖及清晰表格,將繁雜的歷史脈絡以圖像方式整合呈現! 2.世界史一看就懂:作為必備的教養知識,也是很受歡迎的學科 整體架構很有助於建構對世界史的認知,那些課本上沒教的事,一次報乎你知! 3.時間軸x區域事件整理:一本能短時間內重新學習、滿足好奇心的書 以時間為軸線,將世界各個區域的歷史整合分析,替你理出最通順的演進脈絡,從根本了解歷史文化與地理的起源關係! 4.作者獨特見解:擴大思考的格局與規模 領你一起從最源頭的原因探詢歷史,從單一時間軸解讀各個歷史事件的連結。
懷舊——是時代的眼淚,還是時代的潮流…… 四年級生的《梁祝》黃梅調、阿嬤的灶腳、打穀機、野台歌仔戲、史艷文布袋戲、鐵皮玩具…… 五年級生的柑仔店、大同電鍋、七喜汽水、尪仔標、彈珠、陀螺、科學小飛俠,無敵鐵金剛、王子麵、牙膏巧克力…… 六年級生的手指怪獸、樂高、益智積木、滑板車、神奇寶貝、金剛戰士、水中套圈圈…… 七年級生的變形金剛手錶、四驅車、鋼彈、數碼寶貝、戰鬥陀螺、軌道賽車、彈力球、BB槍、遊戲卡、溜溜球、彈珠人…… 八年級生的豆豆娃、電子雞、巨魔娃娃、指頭滑板、小精靈卡片、Game Boy任天堂、巴掌手鐲、足球巧克力、可樂軟糖…… 2000年以後的世代,售價不菲、聲光俱佳的電子產品,逐漸凌駕過往從竹製、木製、鐵皮到塑膠的玩具與日常雜貨。懷舊,雖已成為時代不可逆的光年,集體記憶下的歷史骨董,但終究會回到原點,如同巴洛克來到新古典主義,現代來到後現代主義,懷舊不死,只不過東西越來越少。 作者長期擁抱懷舊雜貨與玩具商品,一屋子加上倉庫一拖拉庫的台灣古物,有滿腔想說的話,曾出版《圖解台灣懷舊柑仔店》(晨星)、《圖解台灣經典老玩具》(晨星)。如今,連第二代學設計的小孩也耳濡目染,無縫接軌跟著老爸下海,找尋懷舊的永恆意義。 本書跳脫一般圖文書的框架,從雜貨古物本身所呈現的符號出發,揉合新世代最擅長的漫畫閱讀方式,讓雜貨的表現不再只是一種收藏,還是一種更潮、更有活力的讀物。 本書特色 1.以彩色趣味手繪並數位特效後製的懷舊圖像為特色,選出各個時代與世代共同的生活記憶為主題,進行超過100種與世代息息相關的老雜貨圖像創作,且利用漫畫分鏡風格,搭配對話形式,解說產品來龍去脈,喚回各世代共通的成長經歷。 2.蒐錄懷舊雜貨發展背景與社會流行,並連結相關的國內外歷史事件(歷史上的今天),串聯一件件生活物件,呈現出各世代的生活趣味史,也具觀賞與收藏性。
排灣族人自稱「太陽之子」,傳說太陽神在一棟白色小石屋的陶壺產下兩顆蛋,這兩顆蛋孵化成一對男女,成為排灣族的祖先…… 每個民族都有解釋自己族群由來的創世神話,保存豐富文化的排灣族,也擁有自己的美麗創世起源神話與傳說。原始的人民,面對不可抗拒的天然災害,以及不能克服的自然險阻和不可思議的天雲變幻,自然產生種種傳說、信仰與民俗,這是所有原住民均有的現象。其中,排灣族的神話傳說有一特別之處,就是可以用吟唱的方式呈現出來。 作者收錄豐富的材料,分析與說明每一則排灣族的神話傳說故事,使故事的意義明白易懂。並對同類型式的神話傳說故事進行比較研究,使故事內涵更清晰易解。樸實、流暢的文字敘述,如一幅幅生動鮮活的圖畫,一步步導引我們走入原住民的心靈世界,且深刻的感受到原住民的集體意識與生命熱度,也是研究台灣原住民文化重要的參考資料之一。 本書特色 1.適合作為原住民各族的鄉土文化教材輔助,可促進原住民文化保存與傳承,整合資源,促使原住民部落歷史重建、文化藝術及語言復振,有系統發揚原住民族的文化。 2.排灣族群分布在台灣許多區域,由於近年影視作品大量的曝光,讓排灣族的議題受到廣泛討論,排灣族陳畫與傳說新版的增修,提供更為多元面向的文化史料。 3.每一則神話傳說故事,作者皆作分析與說明,使故事的意義明朗易解。並對於同類型式的神話傳說故事會作比較之研究,使故事內涵更明白易懂。
南投縣仁愛鄉是賽德克族的祖居地,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為高山峻嶺,風景美不勝收,也孕育了豐富的動植物生態和多樣性的文化型態與內涵,其獨特的生活美學與人文資源,已成為台灣文化資產無法分割的一部分。 本書從賽德克族的始祖神話開始,深層敘述賽德克族傳統領域的生存觀、巫醫與徵兆、文面、獵首、夢占、鳥占、基督宗教信仰、婚喪禮俗、飲食、建築、娛樂、工藝、植物、語文,到霧社事件等主題,及其背後深刻的waya∕gaya文化意義。成書期間,作者並多方實際訪查,賦予賽德克族的神話與傳說、史實與文化、生活美學與智慧,最為完整而精華的呈現。 本書特色 1.完整呈現從賽德克族始祖神話,到巫醫與徵兆、文面、獵首、夢占、鳥占、基督宗教信仰、婚喪禮俗、飲食建築、娛樂、工藝、植物、語文等文化表徵,及其背後深刻的Waya/Gaya文化意義。 2.首次完整呈現賽德克族歷史意識,並實際訪查探討賽德克族傳統文化的專著。
傳統與現代殯喪禮儀最佳參考手冊 生命禮儀師最完整的實務工具書 從台灣漢人傳統的生命觀解說,到喪禮祭祀用品、生命臨終及歿後的處理、發喪治喪、殯禮喪禮,以至居喪除喪、祭祖掃墓等傳統與現代科儀流程,是兼具實用性與參考性的工具書 喪禮是生命終點時所採取一種因應之道的禮儀與傳統習俗,凡是血肉凡軀,皆有面臨生命終點的一刻。面對生命的終極關懷,本書提供「送行者」禮儀師兼具實用性與參考性的喪禮工具書,從傳統喪禮的祭祀用品;喪禮相關項目:臨終及歿後的處理、發喪、治喪、殯禮、葬禮、居喪、除喪、撿金、祭祖、墓園;現代的喪禮,包括佛化喪禮、改良式喪禮、其他新式喪禮等,以至喪禮後對亡者的歲時祭祀。完整提供台灣殯葬禮儀業者及從業人員有關生命禮儀實務參考與操作知識。 本書特色 1.提供台灣殯葬禮儀業者(企業)以及從業人員參考與操作知識。 2.提供生命禮儀師儀式與用品參考與操作知識。 3.提供喜愛台灣民俗文化的工作者及讀者有關生命禮儀中殯葬文化、儀式與用品相關知識。
從人之初、轉大人、結婚、拜壽,以至喪殯禮俗文化的最佳指南 以全新視角探索生命旅程中林林總總的過關儀式,讓現代新手父母們了解自己的寶貝兒出生前後的出生禮,什麼是「探花欉」、「栽花換斗」、「換肚」、「安胎」、「送流蝦」;什麼又是「三朝、報酒」、「滿月」、「作四月日」、「作周歲」、「拜床母」……還囊括成年禮、婚禮、壽禮、喪殯禮等生命禮俗。 ‧隨著時代趨勢,現代台灣逐漸進入少子化的社會,孩子更是父母的明珠珍寶,小孩的出生前後的養育觀念和生命禮儀更加受重視,本書深入介紹台灣傳統民俗中的生命禮儀,其中的「出生禮」可讓現代新手父母了解傳統儀式的來龍去脈,讓每個小生命的成長過程中,都有傳統文化的祝福。 ‧從成年到婚嫁,人生青年時期的重要關卡,本書詳加介紹傳統的「成年禮」與「婚禮」,讓所有新青年與新人都能從中獲得成長與結合儀式的意義。 ‧面對人的年老與盡頭,「喪禮」與「殯禮」的提供讀者認識與了解儀式背後的傳統生命觀。 本書特色 1.提供傳統生命儀式田野第一現場調查,從祭祀須知、「出生」、「成年」、「婚禮」、「壽禮」、「喪禮」、「殯禮」等各種生命禮儀的內容與圖像。 2.以圖解方式說明生命禮俗儀式的流程與重點須知。 3.適合一般新手父母、新青年、新人等認識和了解傳統生命禮俗的意涵。 4.適合生、老、病、死、婚嫁等生命禮儀從業人員。
古代,太魯閣族人用弓箭想要把太陽射下來,結果射偏了,射到了太陽的邊緣。有一箭射到太陽下方的一角,發生了連續的大爆炸,這一角爆裂的岩塊分別四處散落,宇宙至此有了大大小小的星辰散布著。另一箭也射中太陽的另一角,這塊岩石沒有分裂,變成了月亮。從此宇宙天空上有了星星、月亮和太陽。 ──花蓮可樂部落採錄‧太魯閣族太陽神話 神話傳說故事起源於一個民族的情感與信仰,先民對自然災害的恐懼與未知,以及對萬事萬物的想像力,都是神話傳說故事的來源之一。每個民族都流傳著不同的故事,這些故事也反映了人類發展史演進的生活經驗與關係,包含許多人與自然界相處的內容。從太魯閣族的神話傳說故事裡,看到他們在大自然中必須面對的困難,也獲得了與大自然生活的重要思維與相處的邏輯。此外,太魯閣族口傳故事也和宗教信仰、生活習俗、文化藝術有很密切的關係,並在部落裡不斷的流傳,是族群文化的源頭,也是一個族群的精神寄託,更是表現其族群的特殊性與思維脈絡。神話傳說故事植根於一個種族初民的信仰,圖騰與禁忌往往是超自然解釋宇宙萬物的現象。本書歷經七年時間訪查花蓮地區太魯閣族,無論是社會組織、經濟生活、原始宗教信仰或是生命與價值觀等口傳故事,皆有全面而完整的紀錄,是太魯閣族神話與傳說故事探索的最新讀本。本書特色1.第一本針對台灣第12個原住民太魯閣族群之神話與傳說的口傳文化進行田野調查與探討的著作2.透過太魯閣族神話與傳說故事的紀錄,認識部落的社會結構、情感生活與歷史,另外也保留太魯閣族的宗教信仰、生活習俗、文化藝術等思維意識,是了解太魯閣族文化不可缺少的參考書。
記錄復興區泰雅族耆老們如何在那個動盪的時代, 順應變遷,演繹出獨有的生活型態。 2018年作者楊馥祤因綠際會拜訪復興區泰雅族十位耆老, 以口述歷史方式記錄了泰雅族人因應時代而演繹形成的生活型態如: 祖訓規範、嫁娶文化、教育、禮俗、傳統工藝等的變遷與轉變。 因感悟歲月無情地摧折了耆老們的容顏與記憶, 為了不讓過往美好的泰雅文化最終只能被黃土埋葬, 2019年開始著手整理、編輯、重新書寫口述歷史文稿, 期望能留下祖輩珍貴、值得紀念的泰雅舊時光。 本書特色 1.訪談泰雅族耆老留下最珍貴的第一手百年泰雅歷史生活誌。 2.口述記錄泰雅族因應時代而演繹形成的祖訓規範、嫁娶文化、教育、禮俗、傳統工藝等的變遷與轉變。
小矮人很厲害,他們經常與布農族人作戰……善於使用弓箭,躲在土裡面,有的躲在草叢裡,布農族人不知道他們藏身在那裡,他們會突然從樹上射擊布農族人,有時候從土裡面冒出來,也會從草叢裡面發箭突擊布農族人。 後來他們很像被關起來了,不知道是誰關了他們,也不知道他們被集中在那裡關起來,其後就不知道他們的下落如何了? 早期的布農族人,深居在高山部落,過著自給自足的農耕狩獵生活。閒暇時用歌聲表達情緒,部落耆老也會以口耳相傳的方式傳述古老的的神話傳說故事,「小矮人消失的故事」即是其中之一。 本書深入調查的濁水溪上游四社部落(達瑪巒、迪巴恩、馬拉飛、羅羅谷),皆各具特色:達瑪巒部落是「布農族象形文字的故鄉」;迪巴恩部落是「布農族織布的故鄉」;馬拉飛部落是「布農族巫術的故鄉」;羅羅谷部落則是巒社群的大本營。而從口傳中也得知,各社族群的最初原生地及生活範圍、幻想世界與理想、哲學與思想等;知道祭祀活動的始末及對生活的影響、動物與布農族的密切關係、布農族人化解災難的能力等,可知其在族人的重要性。故為瞭解布農族群的最原始資料,甚具參考與研究的價值。 本書特色 1.本書作者在濁水溪上游布農族的四個部落調查數十年,深入訪查的濁水溪上游四社部落(達瑪巒、迪巴恩、馬拉飛、羅羅谷),皆各具特色:達瑪巒部落是「布農族象形文字的故鄉」;迪巴恩部落是「布農族織布的故鄉」;馬拉飛部落是「布農族巫術的故鄉」;羅羅谷部落則是巒社群的大本營。本書為瞭解布農族群的最原始資料,甚具參考與研究的價值。 2.本書神話與傳說故事,有部分是作者與俄羅斯漢學家李福清(B.Riftin)教授一起採錄。李福清(B.Riftin)教授是國際知名的漢學家,在中國民間文學、古典文學、民間藝術等研究領域有非凡的成就。本書的採集成果極具國際上的價值與意義。
美麗山城的百年今昔筆記 旗山是以農業為發展基礎的鄉鎮,日治初期村落中多數人口以農業維生,種植稻米和甘藷為主食,是自給自足的農業村落。香蕉產業在日治時期發展,成為帶動旗山經濟的重要動力。 香蕉產業的發展,使蕉農收入增加,消費力提高,外地人口到旗山集貨促使人口移動頻率增加,這些因素刺激相關的二、三級產業的發展。因為香蕉促使旗山市場流通增加、經濟活絡,再加上日治時期的各項基礎設施的完備,使旗山逐漸成為附近鄉村地區的消費、交易中心,形成以生活機能為主的旗山生活圈。 香蕉產業曾是旗山最重要的產業,旗山香蕉發展在1965年左右達到最高峰,使旗山成為香蕉王國。在旗山發展的過程中,香蕉產業為旗山帶來了發展的經濟動力,也成就了旗山的山城風華,如今,旗山雖不再是以農業為主的地區,卻嘗試將香蕉產業的文化性整合為旅遊的資源並發展各式美食和文創商品,而香蕉王國的輝煌紀錄,則成為旗山發展旅遊產業的歷史文化和基礎。 本書特色 1.以在地定點為記錄與報導主角,可讓讀者深入了解一地方的發展,從歷史起源到產業特色,最後融入文化旅遊資源的創新介紹。 2.以手繪地圖導覽在地人文、自然、產業等景觀與美食,讓讀者按圖索驥,深度賞遊最道地的文化。 3.以大量今昔照片圖解方式,圖文並茂提供讀者認識在地的歷史文化。
「雲端上的民族」布農人與大自然環境共存,不僅生態知識深厚,尊重森林和保育大自然的土地倫理觀念,更是世代傳承。舉凡傳統飲食動植物來源、狩獵文化、採集經濟、漁撈經濟、飼養經濟、傳統住屋、交通運輸、民族服飾、傳統樂器、傳統衛生與醫療、民族工藝、紡織工藝、編器工藝等,都來自於善用大自然「上天」的恩物。 布農族長期生活在中央山脈高山深林中,大自然的資源提供了他們生活的資源,也涵養了他們樸實渾厚的生活哲學。 生物多樣性傳統知識越豐富,大自然可資利用與運用的資源也就越多樣化。這也是第一本探究布農族生物多樣性傳統知識,及其利用與運用的專書。 本書特色 1.台灣原住民的謀生方式,因為居住環境的差異而有不同,各族群為適應自然環境,也建立自己的謀生方式。從早期的漁獵發展到農耕,以至近代,不同的營生方式都成為原住民的傳統知識系統,如何利用與運用,往往也產生不同的文化內涵與價值。本書即針對布農族人往昔的生物多樣性傳統知識系統,長期以來所衍生的利用與應用,做全面性的觀察、調查與記錄。 2.原住民長久以來的傳統生活空間、家園,保留了生物多樣性而與山林環境共生的智慧,包括動植物、工藝藝術、各式器物等與環境相關之利用與運用,本書有極為全面性的調查與記錄。
民間吉祥圖案,不僅大量裝飾在廟宇建築,更廣泛運用於民間的傳統建築、民俗年節與慶典中。吉祥圖案歷經長久時間以及不同族群的融合,形成了獨特的圖像風格,不論是出自於對萬物有靈的解釋,或是趨吉避凶的心理,都如同民俗信仰般撫慰人們的心靈,民間也普遍相信,有求有保庇,所以不管是精神或物質層面,都非常廣泛的使用吉祥圖與吉祥語的諧音關聯,小到一個數字、幸運符、一張春聯,大到一隻現代吉祥物、一座廟宇建築,都不免俗的以吉祥圖案設計裝飾討吉利。 本書針對台灣最常見及最常運用的吉祥圖案,進行故事、符號與諧音的關連性探討,從個人的期望,到國泰民安的祈福,除了讓讀者充分了解吉祥圖的意涵之外,也對於民間「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裝飾圖案,重新考察根源,提供如何正確判斷,並應用在日常生活上,可說是集合台灣民間常用吉祥文化與圖案之大全。本書特色1.吉祥圖案不僅大量裝飾在廟宇建築,有更多的吉祥圖案廣泛運用於民間的傳統建築、民俗年節與慶典中。傳統吉祥圖案歷經長久時間以及不同族群的融合,形成了獨特的圖像風格,不論是出自於對萬物有靈的解釋,或是趨吉避凶,都如同民俗信仰般撫慰人們的心靈,民間也普遍相信,有求有保庇,所以不管是精神或物質層面都非常廣泛的使用吉祥圖與吉祥語的諧音關聯,小到一個數字、幸運符、一張春聯,大到一隻現代吉祥物、一座廟宇建築,都不免俗的以吉祥圖案設計裝飾討吉利,本企劃即針對台灣最常見及最常運用的吉祥圖案,進行故事、符號與諧音的關連性探討,讓讀者充分了解吉祥圖的意涵。2.作者郭喜斌長期耕耘「台灣廟宇說故事」,除了廟宇中的裝飾藝術包含大量民間故事,其實討吉利的吉祥裝飾圖案也被遍及民間的傳統信仰與節氣生活中,今以追根究柢的圖解方式詮釋吉祥圖案中的故事與象徵意涵,讓讀者從圖文參照中理解吉祥圖,如三仙拱照、迎春納福、祈求平安、開門見喜、五福臨門等,都是人們不時掛在嘴邊的好話。民間裝飾圖案,圖必有意,意必吉祥。說來簡單,在一些古老建築和使用器物──旗、球、戟、磬,或者風、調、雨、順都有對應的圖案。最終能提供讀者正確應用在日常生活上。3.由於吉祥圖案被運用的範圍較廣且時間久遠,意涵容易因演變而生異同,本書選擇以貼近庶民生活所見的吉祥圖案,重新考察根源,期提供更多人在應用時的判斷。4.近年的政治術語充斥著「發大財」、「拚經濟」等空洞話語,如果能參考本書,知曉說好話的來龍去脈,就能說出更好的、更有內涵的吉祥好話。
以左營舊城歷史遺址考古為範圍,呈現出左營地域五千年來的地理環境與歷史發展脈絡。本書使用簡潔易懂的文字,以及豐富的圖像與圖解說明,深入淺出的介紹考古工作所得的成果,令一般者也能透過閱讀,觀想左營舊城地區過去人類活動的歷史,重視不同區域不同的人類發展史。本書特色1.將生冷的考古知識與報告,重新以淺顯易懂的文字與圖像,說明考古工作的發現,讓讀者有一定的了解。2.人類發展的歷史不僅只是地上的活動,更包含地底下的文化遺留,本書即是以考古學為出發點,藉由考掘出來的史前物質,說明左營舊城地區人類史前歷史的活動紀錄,有別於一般台灣古城的介紹書籍。3.以拉頁插圖呈現左營舊城的空間,以及考古地質文化層的出土文物,讓讀者對左營考古遺址有更清楚的時空認識。
2007年正名的撒奇萊雅族,分布於花蓮奇萊平原,受十九世紀末期加禮宛事件影響,族人的文化長期被隱沒在歷史洪流中。經實地口傳調查與研究,本書揭開撒奇萊雅族口傳神話與傳說之多元面向,包括完整的故事分類,進一步看見撒奇萊雅族最深層的生命史。此外,對播粟祭、捕魚祭、收成祭、豐年祭與收藏祭等民族誌紀錄,以及為紀念加禮宛事件中喪生的頭目與族人而舉行的火神祭,皆有第一手的口傳採訪、踏查與記載,是了解撒奇萊雅族必備參考典籍。本書特色1.台灣原住民十六族當中,撒奇萊雅族是2007年正名的第十三個原住民族。主要分佈於花蓮奇萊平原的撒奇萊雅族,十九世紀末期因受漢人壓迫發生加禮宛反抗事件,事件後族人逃逸融入阿美族之中,因此在日人後來的舊慣調查中無法被明顯辨識。80年代後,族人開始重新建立撒奇萊雅族口傳相關歷史與文化,終於在2007年正式成為台灣原住民其中一族。本書即正名後的撒奇萊雅族神話與傳說之實地口傳調查。2.2006年部落舉辦首次火神祭(Palamal),此為紀念加禮宛事件中喪生的頭目古穆夫婦,古穆頭目被後人尊為「火神」。除了一年四季的農漁祭儀──播粟祭、捕魚祭、收成祭、豐年祭與收藏祭之外,火神祭已成為撒奇萊雅族近代非常重要的祖靈祭典之一,也是造訪其部落不可錯失的原鄉深度旅遊,本書有極為詳盡的口傳與民族誌紀錄。3.神人與巨人(阿里嘎該)傳說是花蓮地區非常重要的妖怪傳說,除了阿美族有相關傳說,撒奇萊雅族也廣為流傳族內的版本,神話與傳說反映的是一族原始心理與文化內涵的重要資產,本書採實地田野調查口傳文學,與文獻紀錄互相參照,是閱讀撒奇萊雅族文化不可缺的用典。
六龜林業,在一般人眼中或許是陌生的,但這個山城卻有一段值得被記錄的歷史。而建築,尤其是此地發展重要的文化脈絡。 本書以繪本形式書寫,將六龜的林業建築與在地生活記憶,一一留下有溫度的足跡,讓人看見六龜──一個擁有可愛地名的區域,其精彩萬分的身世。 本書特色 1.本書針對地方的老建築與生活記憶有大量的手繪圖,風格清新具手感溫度,可提供讀者閱讀上的親近感,增加對地方了解興趣。 2.六龜擁有林業珍貴的人文與自然資源,長期以來一般人較為生疏,透過本書對在地的介紹,可提供深度行旅的輔助閱讀。
十二生肖與民間信仰及習俗息息相關,更衍生人的本命年、性格與命理的種種生剋,也展現出在地庶民文化的通俗性與重要性。 十二生肖是亞洲地區部分民族用來代表年份的十二種動物,長久以來與星宿曆法及十二地支的運行相配合,東方人相信人的出生與生肖所對應的紀年相關,性格與命理會因為生肖的特性而形塑,在台灣龍年出生的人特別多即是一例。除了每年的舊曆年都會有所屬生肖的象徵,最常見的就是每年燈會花燈的主題造型,也代表傳統民俗中祈求平安的觀念由來已久,可見十二生肖在民間源遠流長。 由於傳統觀念中十二生肖與出生本命年有極為密切的關係,許許多多的民間信仰也與生肖產生連結,各地更產生不同的風俗習慣和禁忌,如台灣就有本命年安太歲的習俗。其次,古代命相家認為生肖可以計算年齡週期,其屬相與人的性格有關,因此衍生出運勢與命理之說,除了性格上的肖像對比,更包含八字禁忌與避免生肖之間的相剋,時至當代,不論是一般人為祈求平安,或命理家算命,大多數人仍有看流年的慣習,也表現十二生肖在庶民文化的一面。因此,本書鉅細靡遺的整理十二生肖各類生年對於人及其他方面的影響,適合一般大眾閱讀,是一本十二生肖的百科閱覽讀本。 本書特色 1.十二生肖是亞洲地區部分民族用來代表年份的十二種動物,長久以來與星宿曆法及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運行相配合,東方人相信人的出生與生肖所對應的紀年相關,性格與命理會因為生肖的特性而形塑,如台灣在龍年出生的人就特別多,除了每年的舊曆年都會有所屬生肖的象徵,另外最常見的就是每年燈節花燈的主題造型,也代表傳統民俗中祈求平安的觀念由來已久,可見十二生肖在民間的通俗性與重要性。 2.由於十二生肖對應星宿運行,所以傳統觀念中有所謂出生本命年的說法,許許多多的民間信仰也因此而與生肖產生連結,各地更產生不同的風俗習慣和禁忌,如台灣就有本命年安太歲的習俗。由於十二生肖與民間信仰及習俗息息相關,更值得讀者理解十二生肖在台灣的運用與發展。 3.古代命相家認為生肖可以計算年齡週期,其屬相與人的性格有關,也因此衍生出運勢與命理之說,除了性格上的肖像,更包含八字禁忌與生肖之間的避免相剋,時至當代,不論是一般人為祈求平安,或命理家算命,大多數人仍有在本命年安太歲點光明燈的習俗,以及看流年的慣習,也表現十二生肖在庶民文化的一面。
透過台灣民俗與生活記憶中有關妖怪傳說的記憶,採取行旅與踏查的方式尋找台灣妖怪的足跡,其中規劃十一條走訪妖怪的路線,將口傳或文獻所載的妖怪一一揭露其神祕面相,提供可實際按圖索驥的便利性,並搭配行程中的小旅行,但最後呼籲,島嶼千年靈氣,妖怪法力高強,懇請膽小者勿試! 十一條探索島嶼妖怪路線── I:魔神仔(台北市、新北市山區)——瀟湘神◎手稿 II:鄭成功之斬妖除魔(北台灣三峽、鶯歌地區)——瀟湘神◎手稿 III:石爺信仰(新竹地區)——林祉均、謝蓓宜(小拉)◎手稿 IV:噶哈巫族的番婆鬼(南投埔里)——林祉均、清翔◎手稿 V:日月潭傳說(南投日月潭周邊)——高珮芸(Pey)◎手稿 VI:大莆林水鬼(嘉義大林)——林祉均◎手稿 VII:清代的女鬼傳說(台南地區)——阮宗憲(NL)◎手稿 VIII:蛇神傳說(高雄美濃)——高珮芸(Pey)◎手稿 IX:貓將軍(宜蘭頭城)——許雅婷(青悠)◎手稿 X:鄭成功事件簿:千年老龜 (宜蘭龜山島)——瀟湘神◎手稿 XI:巨人阿里嘎該(花蓮市美崙山)——楊海彥(小波)◎手稿 本書特色 1.近年日本的妖怪普遍為人所知,也出現以妖怪為主題的民俗村或夜市,但臺灣傳說中的有關本地的妖怪們,究竟都去哪裡了?本企劃即藉台灣各地妖怪傳說的踏查之旅重新認識在地民俗文化。 2.在日本,妖怪學是民俗學系統之下的特殊學科。日本民俗學的快速開展,某部分是反映對明治、大正時期快速西化與現代化的焦慮,民俗學家為了找回屬於日本的根基文化,重回鄉野,採集過往的民俗傳說。也因此以民俗學研究「常民文化」,紀錄常民的信仰、年中記事、生活習慣等,以此了解一個民族獨特的人生觀和世界觀,而許多妖怪傳說具地域性,往往蘊含最獨特的地方文化與記憶,本企畫即在民俗學的系統下,採取行旅與踏查的方式尋找台灣妖怪的足跡,其中規劃十條走訪妖怪的路線,將口傳或文獻所載的妖怪 3.臺灣有不少的妖怪紀錄。在日治時期出刊的《民俗臺灣》中,記錄過一種叫做「金魅」的妖怪。金魅原是被虐死的查某嫺,後來轉化為會替人工作的妖怪,文獻裡提到文山郡有人養金魅,只要供奉金魅的牌位,就會代人工作,但代價是要吃人。日本領臺前,據說到處都有祭拜金魅的人家。然而,現在的年輕人卻幾乎都沒聽過金魅的傳說了。本企劃即調查興盛一時、今人卻失去記憶的民俗文化,重新賦予台灣民俗文化的特色,尤其結合在地文史調查,實地走訪妖怪曾經流傳的地點,讓妖怪軼聞、生活慣習與文化記憶產生連結,建構出地方特殊的文化面貌。 4.透過本書可實際按圖索驥有關台灣民俗與生活記憶中的不同面向: 聯繫「妖怪」與「地方」: 回顧妖怪故事的相關文獻,尋找具地域特性的「妖怪」與「地方」。透過訪查之過程,比對傳說與地景,於實際場域中尋找傳說的痕跡,強調出妖怪與地方之間的緊密關聯。 連結「妖怪」與「人」: 拜訪傳說發生地之民眾,實際了解居民與妖怪傳說的互動,透過整理並記錄妖怪傳說對當地居民的影響,喚起大眾對妖怪傳說的重視。 牽繫「人」與「土地」: 以妖怪傳說的生活面向為引子,建構「妖怪」、「人」、「土地」之間密切相互影響的常民文化樣貌,帶領大眾跳脫一般思維,以嶄新的眼光看待地方,促使人們對地方產生興趣,重新認識所生所長的土地。
客家還神祭典與客家八音運用之研究 客家歲時祭典中之「還神」祭典,為客家生命禮俗極重要的一項祭典,也是各種祭典儀式之依據,如傳統婚禮之敬外祖、拜天公還神祭典、插新娘花、上燈、祭祖、謝媒等,都有其重要的意涵存在,但在時代變遷快速的當今社會,各項傳統祭典皆逐漸簡化而消失於大眾記憶之中,是極為可惜的事情。 本書為多年來客家地區的各項傳統祭典儀式與客家八音之輯錄,以紀實性田野採集方式呈現,希冀提供給有興趣者做為參考,並保存這些即將消失的客家祭典與音樂資產。 本書特色 1.以在地定點為記錄與報導,可讓讀者深入了解一地方的發展,從歷史起源到產業特色,最後融入文化旅遊資源的創新介紹。 2.以手繪地圖導覽在地人文、自然、產業等景觀與美食,讓讀者按圖索驥,深度賞遊最道地的文化。 3.以大量今昔照片圖解方式,圖文並茂提供讀者認識在地的歷史文化。 4.整體看見客家還神祭典與客家八音的民間信仰民俗活動。
一本七十年前遺落的手記簿,交疊出一場橫跨世紀的家族生命史追尋之旅 一本七十餘年前遺落下的輕薄手札,數個名字疊合出一個血緣的繫絆。一個橫跨不同時代的青年蕭水妹,他的生命史蜿蜒跌宕,與日治時期的農業發展息息相關,見證了日本殖民下糖業帶來的現代性,以及總督府農事試驗場的現代農業教育,且背負了皇民身分的原罪,歷經岡山大轟炸與二二八事件。這是臺灣命運與大時代悲劇流轉不息的故事,也是一個客家族裔的尋根與踏查的救贖。 本書特色 1.以在地定點為記錄與報導主角,可讓讀者深入了解一地方的發展,從歷史起源到產業特色,最後融入文化旅遊資源的創新介紹。 2.以手繪地圖導覽在地人文、自然、產業等景觀與美食,讓讀者按圖索驥,深度賞遊最道地的文化。 3.以大量今昔照片圖解方式,圖文並茂提供讀者認識在地的歷史文化。
老地名連繫人與土地情感,更是牽連幾輩子的記憶, 每個老地名的現代與歷史,人情、生活與產業都在此時空交錯…… 老地名與每個人生長的土地息息相關,如同人的身世,地名也是一地的身世密碼,認識家鄉、了解家鄉就從老地名開始。當地名以在地的風土或自然界景物,或其他以鄉土發展特性命名時,也是理解台灣各地理特性最佳的知識百科。 本書從文獻資料、地理與聚落發展到庶民生活情狀,循序漸進發現台灣地名的脈絡,再從城市鄉鎮的老地號取名、人情趣事與在地故事,交織而成台灣老地名身世,適合一般通識教育與鄉土教學。 本書特色 1.老地名與每個人生長的土地息息相關,如同人的身世,地名也是一地的身世密碼,認識家鄉、了解家鄉就從老地名開始。當地名以在地的風土或自然界景物,或其他在鄉土發展特性命名時,也是理解台灣各地理特性最佳的知識百科。 2.搭配過去地名所在的現況照片,認識在地鄉土,撫今追昔台灣社會文化背景與開發史蹟,極具教育意義。 3.從文獻資料、地理與聚落發展到庶民生活情狀,循序漸進發現台灣地名的脈絡,適合一般學子的通識教育與鄉土教學。
古早來自唐山的戎客船從打狗港進來後,沿打狗川到三塊厝港,可達縣治鳳山新城西門外;從三塊厝有通道南連能雅寮,北渡龍水港接左營舊城,三塊厝為打狗水陸交通重鎮。加上農田地利,拓墾範圍逐漸擴大,到了晚清,已是《鳳山縣采訪冊》登錄的打狗古街市之一。 對老三塊厝人而言,庄頭廟三鳳宮的意義特殊。每年農曆九月初九太子爺聖誕,對三鳳宮的信徒而言,是最重要的慶典。 從上香、董事長讀祝壽文、繞行廟埕,到象徵享用分沾太子爺福澤的肉脯等,如今仍一絲不苟的執行著先祖留下的慶讚聖誕儀式。 三鳳宮附近也因宗教民俗活動頻繁,而發展出頗具特色的佛具櫥街、青草街等老街,其中青草街也躍居全台最大的青草批發中心。本書從老聚落信仰談到老車站、老三塊厝人、特色產業發展,看見風華鼎盛、交織三百年的高雄老三民地區。 本書特色 1.以在地定點為記錄與報導主角,可讓讀者深入了解一地方的發展,從歷史起源到產業特色,最後融入文化旅遊資源的創新介紹。 2.以手繪地圖導覽在地人文、自然、產業等景觀與美食,讓讀者按圖索驥,深度賞遊最道地的文化。 3.以大量今昔照片圖解方式,圖文並茂提供讀者認識在地的歷史文化。
本書站在不同的視角,說著旗津島上人和物的故事。故事可以從十七 世紀的旗津島開始,由高屏溪的泥沙沖積漸漸而成開拓的歷史洪流;做為高雄的發源地,曾有過數不盡的輝煌篇章;如2011年上半年的旗津海水浴場湧入了超過一百六十萬觀光人潮的紀錄…… 此刻更直接走入社區,訪問居民,傾聽訪談對象的人生故事,感受他們與島的聯結,透過不同的角色敘事構築出旗津的樣貌;追尋消失的或仍存留的物件—消波塊、日本公學校、污水處理廠……撫摸歷史銘刻的痕跡,梳理旗津從過往歷史時空至今日科技島的樣貌。 本書特色 1.以在地定點為記錄與報導主角,可讓讀者深入了解一地方的發展,從歷史起源到產業特色,最後融入文化旅遊資源的創新介紹。 2.以手繪地圖導覽在地人文、自然、產業等景觀與美食,讓讀者按圖索驥,深度賞遊最道地的文化。 3.以大量今昔照片圖解方式,圖文並茂提供讀者認識在地的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