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中國遠征軍」在緬甸的作戰,雖然折戢沉沙,歸於失敗,但也有兩次卓越的戰場表現;一次是戴安瀾第200師堅守同古(東吁、東瓜,Taungoo) 13天的「防禦戰鬥」,另一次是劉放吾新編第38師第113團在仁安羌奮勇解救英軍的「攻擊戰鬥」。尤其後者,儘管參戰兵力只是1個小型步兵團,然而卻能一舉擊潰日軍1個加強聯隊,解救英緬軍7千餘人,加上順勢脫逃的英印軍及邊防軍、警察,共計約7萬人(見後文),成為守住印度的「有生戰力」,不但是中國自「甲午戰爭」以降,首次在「境外戰場」的勝仗,也影響了爾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展,歷史意義重大。遺憾的是,由於抗戰勝利後不久,國民政府就因內戰失敗而退到台灣,忽略了緬戰戰史的整理,又因受到一些中、外人物對真相的刻意掩蓋與扭曲,及1955年「孫立人案」的影響,致使這段歷史變得各說各話,而晦暗不明。為完整呈現本戰的全過程與結果,本書論述之範圍,開始於日軍「南方作戰」,結束於國軍解救仁安羌英軍脫困,並置重點於4月18、19兩日,在賓河兩岸戰鬥資料之耙梳,及相關史料檢視與考證。期能釐清事實,還原這段歷史的本來面貌,並論述「仁安羌大捷」在二戰中應有的歷史定位。
1943年5月上旬,占領宜昌以西長江北岸之日軍,以3個師團、1個獨立混成旅團與若干支隊之兵力,渡過長江,向南岸之國軍第6戰區,發動所謂的「江南殲滅作戰」,國軍稱之為「鄂西會戰」。本戰日軍攻勢順利,以短短20天的時間,就由洞庭湖北畔之湖泊河流地帶,越過其西之丘陵地帶,一路打到鄂西之山岳地帶前緣。就在日軍即將攻入三峽,進窺重慶,狀況萬分驚險之際,蔣介石委員長急令國軍第11師死守三峽門戶的石牌要塞。師長胡璉將軍於受命後,率全師8千官兵,人人抱「不成功、便成仁」之決心,與日軍浴血苦戰7晝夜,不但擊退日軍,守住石牌,擋住日軍入川迷夢,使重慶轉危為安,而且還支撐戰區之反擊,恢復會戰前態勢,創造了「鄂西大捷」。苟無「石牌保衛戰」之勝,中華民族抗日戰爭之結果,恐怕是另外一回事。如同6月6日會戰結束時蔣委員長在日記中所說,守住石碑實為抗戰六年中最重要之關鍵;郝柏村先生也說:年輕世代要了解抗戰,不可不知石牌。
台北美嗎?首善之都在建商的拆建之下,感覺太時髦,太超現實,虛華的外貌,很難再勾起往昔的感情。 在不富裕的五、六十年代,擁擠的公車、低調的樓房、雜沓的市聲,淳厚的民風,俱成為瞬間觸發的追憶。往往一張泛黃的照片,忽然在似曾相識中,驚訝地指認出一段年輕的往事,或者浮現社會發生過的事件。那些逝去的景物在與同輩朋友的閒聊話題中,不時牽動彼此的共同記憶,俱是史詩般的青春印記。 本書的四十篇文章,作者以老台北的印象為經,個人的生活為緯,描述在不富裕的五、六十年代,擁擠的公車、低調的樓房、雜沓的市聲,淳厚的民風,俱成為瞬間觸發的追憶。 然而,都市的容顏不斷變換,走在高樓的峽谷,奔忙如蝗,隨時看到鷹架圍籬,都更使街道的座標迷離錯亂,過度的繁華正在無限膨脹,越來越陌生不識。
中國的「八年全面抗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亞洲主戰場;我們犧牲了三百二十多萬軍隊,死難了二千多萬人民,上億同胞無家可歸,擋住了日軍西進與納粹德國會師,牽制了百多萬日軍使其無法投入太平洋戰場,幫助同盟國家贏得了二戰的最後勝利。 近年以來,中國大陸崛起,已成世界超強,也逐漸了解到「對日抗戰」的勝利,是全中華民族、包括兩岸中國人最珍貴的精神資產,遂開始在「蘆溝橋事變」、「日本無條件投降」及「南京大屠殺」等「標的」事件上,舉辦了高規格的紀念、慶祝與譴責儀式;雖值肯定,但是不夠。 筆者認為,為期抗戰與二戰中的盟國作戰接軌,奪回該屬中國的二戰「話語權」,最優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建立「抗戰」不是為了哪一個黨派而戰?而是為了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而戰的認知。在這種認知下,才會深切認真地去還原抗戰的歷史真相;試問一場連真相都搞不定戰爭,如何能與二戰接軌?吾人以為,在那個中共積極謀求發展壯大的延安時期,將「喬溝伏擊戰」奏功,渲染成「平型關大捷」,可以理解;但八十多年過去了,在網路資訊如此發達的時代,仍擺脫不了「平型關大捷」的演義思維,則不能理解。 今天,雖然兩岸分治,惟俱屬中華民族。但願大陸新世紀的領導人,能完全放棄「內戰史觀」,以更寬闊的心胸,本實事求是精神,探討抗戰,還給中國抗戰的原本面貌,至少要讓國軍在「平型關之戰」陣亡的官兵英靈,也進入「平型關大捷紀念館」,或另建一館,規模小一點也沒有關係,以接受全中華民族同胞的悼念。果能這樣做,不僅無傷於中共的政權,更會贏得所有炎黃子孫的尊敬與掌聲。
1938年6月9日,國軍第1戰區在黃河南岸花園口,於「間不容髮」之際,決堤引水,造成廣大氾濫區,擋住了日軍沿隴海路西進的攻勢,成了中國「持久抗戰」改變日軍「作戰線」戰略構想成功的「臨門一腳」,但也給地區老百姓帶來了極大的生命財產損失。然而這樁建立在犧牲平民百姓生命財產基礎上的禦敵行動,雖然成功,惟也寫下中華民族在「反奴役」、「爭生存」的對抗日寇侵略戰爭中,最悲痛、最無奈、最遺憾的一頁。
「教官好.礦工子弟的驚奇旅程」係作者記錄自己從小自有印象以來的生活點滴,書中有寫他早年在基隆礦山的成長環境;寫他成年之後的從軍趣事與見聞;寫他愛情的機緣與家庭生活的甘苦;也寫他退休後的生活樂事;此外,還包括了他到各地旅遊所做的七言絕句。 秀峰高中前校長陳勇在序文中即非肯定作者在秀峰任職期間的各種表現,他說,謝教官雖是礦工子弟,但家庭的窮困並未減損其樂觀開朗的個性,他雖棄文從軍,但在軍文並重的軍校教育和家庭庭訓的教誨中,更奠定了他人生和事業的基礎。 全書計分為礦山歲月、投筆從戎、愛情兵法、忠貞憲兵、胼手胝足、教官來了、解甲樂活、雲遊鶴吟,共八個篇章。
國共內戰,國民黨失敗是歷史的必然。因為在抗戰期間,日軍的真正對手是國軍,日軍盡其全力,要消滅國軍,中共軍隊微不足道,根本不在日軍眼中裡。所以中國共產黨實施毛澤東之「一分抗日、二分應付、七分發展」之策略,日本投降時,中共在西北控制大約一百個縣,人口將近一億人。 日本投降之後,俄國將所接收之日本關東軍武器裝備等交給林彪第四野戰軍,由東北南下,與被日軍打得慘破不堪的國軍展開國共內戰。而且,國軍總參謀次長是共產黨間諜,指揮國共內戰國軍優勢時叫共軍趕緊逃;國軍弱勢時,令共軍將其剿滅。胡宗南將軍公子,曾任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之胡維真告訴我說,他父親曾經告訴他:胡宗南報告老總統之作戰,全部打敗仗,自己決定所打的都打勝,這證明了共諜劉斐之關鍵角色和真面目。這方面的論述,國史大師蔣永敬教授之『蔣介石毛澤東的談打與決戰』(民國103年1月,台灣商務印書館)一書,寫得非常客觀而詳細。此外,毛共之文藝宣傳奏功,許多青年學生跟著中共跑,棄國民黨也是很重要的因素。而部分國民黨大官之貪污,也是國民政府失去大陸的重要原因之一。上述各種各樣因素使國民黨在國共內戰,一敗塗地。 難怪戰後毛澤東接見日本社會黨委員會長佐佐木更三一行,佐佐木對於日本軍國主義者侵略中國一事向毛澤東道歉時,毛澤東反而說,你不但不必道歉,我還要感謝日本軍國主義者,如果沒有日本人打中國,我們老早就被蔣介石消滅了…。可見日本軍國主義者替中共打倒了國民黨,使中共在國共內戰中取得勝利。所以我說,國共內戰,國民黨失敗是歷史的必然。
慶祝七七抗戰勝利七十週年 強力推出重磅典藏好書 ◎這是一本經過多方精心考據深入研究而成的人物圖志專著,它向人們展示了一群為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過卓越貢獻的將帥們的罕見影像。 ◎本書收錄人物為中國遠征軍、駐印軍的重要軍事將領(含部分外國將領以及第一次遠征時期犧牲的將領),蒐集圖片超過600幅以上極珍貴的歷史影像,這些影像圖片有些是私人的珍藏,有些則是取自美國國家檔案館。讀者可以從103位中外將領的照片與小傳中,看見這些為了民族獨立自由而抵禦外侮、在邊疆和異域浴血奮戰的著名抗戰將領英姿煥發的身影及其背後為國家所做的犧牲與奉獻。
「治生敢曰太無方,病在偏憐晚節香,廿載服官無息日,一朝罷去便饑荒。」這首陳儀自嘲的詩,訴說著陳儀為官清廉,雖退休後生活困頓,但保有晚節。惟在今日台灣,仍有很多人對陳儀是恨之入骨,但無論是非功過,他再怎麼說也算是一號人物,歷史不應該繞過去。《陳儀─為理想一生懸命的悲歌》作者王之相即是希望透過不同的角度,重新檢視陳儀的一生歷史。 「二二八事件」發生迄今已過六十餘載,事件之後,陳儀寫下「如此江山如此過,幾番功過幾番悲」來述說他當時的心情。不僅是自己的壯志未酬而悲,也心痛社會的氛圍與國家的未來。如今,台灣已轉型成為崇尚民主自由的社會,與當年不可同日而語。尤其,尊重不同意見,並給予廣泛且深入的探討,最後讓人民自己下結論,更已成為全民共識。基此,王之相認為,如果把一個人物的歷史,從生到死走一遍,然後再把重大事件放在這個人一生旅途的某一站,當做一個插曲,這樣,對於同一個歷史人物會不會產生不同的認識?就好比孫中山之於清末革命、張學良之於西安事件,陳儀之於二二八事件。 德國哲學家謝勒(M. Scheler)即曾說,將一件又一件的事情聯繫起來,我們會發現這些事件恰恰可能反映出這個人的核心關鍵,這些訊息,將清楚地呈現出個人專屬的「人格」。而陳儀所嶄露的人格,正是他強烈的使命感,以及追求他自己的使命所付諸之堅決行動。 「事業平生悲劇多,循環歷史究如何,癡心愛國渾忘老,愛到癡心即是魔。」是陳儀在二二八事件發生後,離台前留下的一首詩。對陳儀或是國人而言,究竟是癡?是魔?「二二八」孰是?孰非?歷史已早有答案,也相信會還給陳儀一個公正的評價。 陳儀,字公洽,自號退素,1883年生於浙江古城紹興。自己號稱「退素」,取不容官場但仍我行我素之意。民國卅十九年被槍決後,只留荒墳一座葬於台北的偏僻山區,立碑文字即為「陳公退素之墓」。 他予人的印象,很難不與二二八事件糾纏在一起,尤其是在零星與片斷的口耳相傳後,就更讓人覺得他是整起事件的罪魁禍首。殊不知,在陳儀的內心深處,對台灣,他希望能在一個目標與組識之下,使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獲得全般的配合,使這個被稱為「福爾摩沙」的海島成為一個真正的樂園。為此,他將許多理想落實在政策作為上,如奠定台灣地方自治的基礎、土地改革與穩定戰後的經濟,減緩通貨膨脹的衝擊等。 然而,二二八事件的發生,打斷了他的理想,尤其民眾與政府的衝突衍生了許多不幸事件,傷痕迄今仍是許多台灣人民心中的痛,以致還有很多人對陳儀恨之入骨。事實上,陳儀愛台灣,他反對駐軍台灣,且認為不必要以軍隊來增加台灣人民的麻煩和負擔,因為這不是征服的土地。因此,二二八事件發生前,陳儀早已將軍隊調走,當時還遭湯恩伯等人反對,他說「我以至誠愛護台灣人,台人絕不會仇我,萬一有意外,我願做吳鳳」,便充分彰顯他對台灣的熱愛與真誠的付出。 <br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Verdana, Arial, Tahoma, 'Lucida Grande', 'Lucida Sans Unicode', 新細明體, 'Arial Unicode MS', sans-serif; line
自中世紀以來,「美食」就一直被法國人當作生活藝術的一部分,而其別具一格的飲食文化,不僅享譽全球,且是法國人的驕傲。以至於法國文化及其歷史迄今仍與法國飲食有著割捨不斷的關係,且一直深受影響。 但是,若我們從飲食來探討一國歷史,則那些讓人感覺枯燥無味的歷史人物,馬上就變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尤其,歷史的演變可說充分展現於飲食文化之中,因為一個國家的飲食文化,與該國的歷史背景、地理環境、人民特性息息相關,甚至可說是完整濃縮該國所呈現的綜合性表現。因此,「飲食文化」亦可視為一個國家文化的一部分。 為了探究法國飲食的文化,本書從法國美食的三大特殊食材談起,深入淺出的將中世紀法國飲食如何從貴族所重視的「法式上菜法」,到文藝復興時期如何受到義大利飲食習慣的衝擊,促使法國皇室對食物與器皿的要求更加重視與講究,後因法國大革命興起,皇室飲食與烹調方法傳入民間,終致徹底改變法國人飲食習慣,且流傳迄今。 自古以來,每個民族都堅信自己傳統的食物才是天下最佳的美味,基於這種先入爲主的心態,對美食的定義也就不盡相同。如日本人認爲日本料理比較富有哲理、比較有詩意也比較有營養。中國人則受到「君子遠庖廚」的儒家思想和不願公開的「祖傳秘方」,美食世界始終無法獲得突破,直到日前「舌尖上的中國」播出後,才有系統地將中國各地美食介紹給世人認識。 另義大利有166種名菜得到歐盟的承認,比法國的156種多出了十種。不同的是法國的餐桌文化不是大師傅的專利,而是一種普及全民的運動。若從美食的觀點來看,法國人認爲美食是高等的烹飪藝術,而義大利人則純粹把農產品當作美食。 在「法國美食歷史故事」乙書中,不僅帶領讀者了解法國美食佳餚背後的典故,同時也能領略法國充滿社會人文的文化藝術氣息。事實上,法國料理的知名度從上世紀美國白宮和英國維多利亞女皇時代的菜單中可以看出,這些以法文書寫的菜單,一如外交界和文化界,都是國際公認的美食語言。再加上法國大廚們競相到國外宣傳,使得法國料理變成了全世界餐飲界的標竿。一直到現在,高級餐廳的餐單上多多少少都有法文,而餐旅學校會開法文課,也並不是沒有理由的。除了國外的認同,法國美食的歷史也是其來有自。 至於爲什麽法國的廚師會比其他國家的來得優秀?對我來説,理由很簡單,只要知道法國的土地天生麗質,能夠大量生産世界上最好的蔬菜、水果和酒。法國也擁有最上等的家禽、肉質鮮嫩、野味種類最多、味道鮮美。再加上它在海上的優勢,可以供應最鮮美的魚和蝦蟹,很自然地,法國人就變成了好廚師,同時也很貪吃。 具體而言,一個民族若要有好的菜餚,就必須要有久遠的歷史和禮尚往來的生活,使得朋友之間能夠好好享受一頓佳餚。在舉世知名的法國廚藝中,我希望看到文明得到印證。 本書特色 歷史的演變可說充分展現於飲食文化之中,每個族群都有其獨特的飲食習慣,因為一個國家的飲食文化,與該國的歷史背景、地理環境、人民特性息息相關。甚至可說是完整濃縮該國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綜合性表現。 在本書中,讀者可從法國美食中三大特殊食材(葡萄酒、乳酪、肥肝)的源起,進一步了解法國如何從中世紀貴族所重視的「法式上菜法」,到文藝復興時期又是如何受到義大利飲食習慣的衝擊,乃至法國大革命後,終徹底改變法國人飲食習慣,且流傳迄今。
本書是以寫史的角度探討台海兩岸數百年來若即若離的關係。 特別是近六十多年從兩岸的針鋒相對、互相攻伐, 到相互探親、自由交流、經濟上的相依關係。 並試圖勾勒未來可能的走向,以為兩岸關係找出解決之道。 一六六二年二月一日,荷蘭總督揆一投降。台灣正式入中國版圖。明鄭延平郡王開府台灣,尊奉南明永曆帝正朔,自居藩屬。這是台灣第一個政權。一六八三年九月,清廷命福建提督施琅東征台灣,明鄭延平王國亡,兩岸統一。自滿清入關至台灣內附,最終完成大中國,大中華民族。 滿清王朝進入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百年盛世。台灣成為新起的海上長城。閩粵移民大增,福建省的台灣府享有省的地位。清末正式建省,在經濟建設上已是走向現代化的省區之一,較內地某些省區進步。不幸滿清王朝由盛而衰,台灣以其戰略要地引起帝國主義垂涎。清末甲午戰爭失利,清廷將台灣割讓日本凡五十年。之後,日本戰敗投降,台灣又回歸中國。然在中國政府接收台灣之後,國民政府並未作縝密的準備,也未考慮台灣問題的特殊性,致引起台灣人的反感。「二二八事件」就在這種背景下爆發了。「二二八事件」結果導致官逼民反,株連無辜! 儘管日本戰敗投降,但對台灣仍懷有野心,於是有些人成為由日本支持的「台獨」;由於美國對台灣也有野心,慫恿部分留美的台灣學生,成為由美國所支持的「台獨」,以便使台灣成為美國在西太平洋不沉的航空母艦,監視中共,牽制中共。無論日本支持的「台獨」或美國支持的「台獨」,都是毛澤東蹂躪中國三十年所引發的產物。 如果一九四九年冬,金門古寧頭一戰,「解放軍」獲勝。必會在一年之內,以人海戰術,渡海攻打台灣。台灣的國軍兵力不足,勢難獲勝。在此情況,台灣人民如大陸人民一樣,遭受三十年的鬥爭,文化大革命的摧殘。這種「合」反而是一種災難。如果毛澤東於一九五○年即採取改革開放政策,四十年後大陸經濟發展會如同台灣一樣會成為東亞經濟奇蹟,享受「錢淹腳目」的富裕生活。兩岸會早已統一,兩岸人民享受「合」的歡樂。 一九八九年正是世界共產主義走向分崩離析的一年。中共當局對這種劇變能不敏感?雖然一九八○年大陸農業改革有了顯著的成果,農民不再生活在飢餓線上,但城鎮居民的生活改善並不多。許多青年學生受了東歐及蘇聯反共革命的衝擊,莫不希望中共當局加強肅貪,釋出更多自由,於是「六四事件」便引發了。隨之而來的是軍事上的血腥鎮壓,幸而自一九九○年起,全大陸努力發展經濟,到二十一世紀初,便創造了空前的成績。而兩岸探親,台商在大陸投資設廠,也發生一定作用。同時,也使兩岸的互依關係更加緊密。除此,在文化交流上也產生了互融的關係。儘管在台灣仍有「台獨」的疑慮,但在東風壓倒西風的趨勢下,兩岸融合在一起的可能性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