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24歲的孫康宜毅然赴美。曾目睹二二八事件現場、經歷白色恐怖的她,從備受心靈創傷的失語症患者,到獲選為學術殿堂的中研院院士,生命中充滿了跌宕起伏的故事。縱然總有遭逢困厄的時候,孫康宜仍勇敢前行,「即使當前看不見將來的前景,但因為所到之處皆可取,讓我們更加相信我們心中的願望也還是可以企及的」。歷經各種劫難與貴人,加上自我的積極振奮,終由深淵走向光明,自普林斯頓大學到耶魯大學,化育春風,桃李天下。《奔赴:半個多世紀在美國》是孫康宜的回憶錄,記錄了其半生歷程,除如何面對人生困境,奮發前進,也留下學術研究、人際社交、家世考掘、日常生活等完整面向,以及與諸多學界、文壇的人物交往,諸如費正清、高友工、傅漢思、余英時、施蟄存、葉嘉瑩、張充和、白先勇、蘇珊.桑塔格、露伊絲.葛綠珂……等,皆為雪泥一痕時代鴻爪。雖題為「半個多世紀」,然而書中所聯繫的上下時間可達五代以上,允為一窺近現代的中西環境、政治演進、歴史脈絡的重要史料,並為中西學術及文化的交流,提供一個不一樣的視角。
影響深遠、跨時代的大歷史啟蒙一代歷史學者黃仁宇經典之作 萬曆十五年,西元1587年,一個無關緊要的年分,卻呈現帝國走向喪敗的癥結,也是黃仁宇旋風的起點。 兼具文學性與大歷史觀的經典之作《萬曆十五年》是史家黃仁宇最著名、流傳最廣的著作,也是他大歷史觀主張的宏觀展現,一面探討歷史,一面檢討近代中國的處境,見微知著,從零碎事件書寫起,再整合所有元素,建立開闊、長遠的視野。不同於其他史書,除了豐富史料,他的筆法通俗,極富戲劇性,生動探討人物內心所思所想,將冰冷的歷史事實生靈活現地呈現在讀者眼前。 何以細枝末節的數件小事,卻顯露了中華帝國的衰頹? 黃仁宇以前所未見的獨特視角,開啟書寫中國史的新風貌。他探問一個無關緊要的一年間所發生的數件微不足道之事,展示出中國傳統的禮教道德,如何綑綁思想制度的革新、箝制帝國腳步、消耗殆盡創新的能量,而當中國在僵化中走向衰亡,西方則在變動中進步神速。 跨世代、跨國界,無遠弗屆的影響力 一本書出版後風靡中、英文世界,不被時代淘汰,必有其特殊之處與意義。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提出的問題意識、研究方法,乃至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批判與愛護,改變了人們對一個朝代的詮釋,啟發了多少歷史研究者、愛好者,其力量跨越世代與國界,迄今仍生生不息,持續影響一代又一代的讀者。 本書中文繁體版於一九八五年首度在臺出版,如今在四十年後由黃仁宇兒子黃培樂(Jefferson Huang)授權聯經再度印行,經過重新排版校對,增補配圖,並列為聯經版「黃仁宇文集」之首,此書中黃仁宇對傳統中國政治、社會的獨到解析,將因此而繼續流傳。 ▍【聯經出版.黃仁宇文集】《萬曆十五年》《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明代的漕運,1368-1644》《中國大歷史》《資本主義與廿一世紀》《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日記》《放寬歷史的視界》《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地北天南敘古今》《關係千萬重》《大歷史不會萎縮》《黃仁宇的大歷史觀》《緬北之戰》《長沙白茉莉》《汴京殘夢》《黃河青山》
歷史分為兩種,一者隱惡揚善,一者不可告人任何國家的歷史都並非獨立存在,乃是由世界地理、文明、人類、戰爭相互影響交織而成。而我們所信仰的,究竟是真實的歷史,或只是歷史書寫下的真實……?馬來西亞這個國度,種族多元,馬來人、華人、印度人、原住民、新移民……在此交會。印度教文化、伊斯蘭教文化、佛教文化、儒家文化、基督教文化、西方殖民文化……在此交融。馬來西亞的歷史,多面向、不單一!震撼的各種聲音和語言!《馬來西亞:多元共生的赤道國度》全新史觀,一部馬來西亞人寫給世界的馬來西亞史揭開隱晦不明、輕描淡寫的官方歷史!還原被消失的昨日我們活在歷史中,卻渾然不覺;過去像破碎的紙片,風吹四散,無從拼湊全貌。巫裔、華裔、印度裔,甚至在馬六甲王朝前就已存在的住民,在由他人譜寫的故事中,追尋自己究竟是誰?在歷史中,究竟扮演什麼樣的角色?由廖文輝編著的《馬來西亞:多元共生的赤道國度》以地理為點,時間為線,延展出涵蓋社會、經濟、政治與文化的面,記錄馬來半島自史前時代至近代,文化及種族發展的深長歷史。各章看似各自獨立的故事,其實彼此牽連、內外鑲嵌。馬來民族、華族、印度族群、原住民族,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佛教文化及外來西方殖民文化,造就了豐富的大馬歷史;而隱藏在多元民族背後的,卻是暗暗湧動的民族衝突和矛盾。這是一部由馬來西亞華人以中文寫成的馬來西亞史,填補近半世紀來華人社會書寫大馬史的空白,博採華文、巫文及其他外語文獻研究。揭開被覆蓋的昨日,追尋真實的過去,探問未知的未來。沿襲馬來西亞的歷史發展軌跡逐一開展,從遠古石器時代先民的原始活動,到當代馬來西亞二○○八年的國會大選,貫穿古今,兼及東西馬,詳略論述考古新發現、各分期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選題層次清晰,融集現實性和指向性,體系完整、結構縝密,論述穩健、語言樸實,綜述馬來西亞上下幾千年的歷史,並且以文化融和、政治角力、經濟動力和民族團結的視角,看待馬來西亞歷史發展的變與常。本書初版於2019年03月初版。
百年前的德語臺灣遊記日治初期臺灣第一手珍貴觀察史料時隔125年首度在臺出版1898年2月,時值日本統治臺灣的第四年,一位來自德國、熱愛旅行的藝術收藏家阿道夫.費實,為了親自見識「日本的戰利品」,造訪了臺灣島,留下了詳盡的踏查紀錄……★ 塵封一百多年的珍貴臺灣民族研究史料,首度直接由德文中譯出版★ 收錄百幅以上照片與素描圖像★ 忠實重現日本名畫家和田英作美術設計本書介紹阿道夫.費實的生平簡歷及其民族誌研究,他出生於奧地利,喜愛藝術及旅遊,為德國科隆東亞藝術博物館的創辦人。1898年2月至5月,費實親身探訪日治初期的臺灣,彼時國際間對這個日本的新殖民地所知不多,費實想觀察的重點是臺灣在進入日本統治時代後,島內不同族群以及與外來者之間的關係為何,並且注意日本人以何種方式建設臺灣以獲取經濟利益。費實的臺灣紀行雖充滿帝國主義及個人主觀批判,卻也十分詳細地記載了當時漢人及原住民的文化及其處境,對於有興趣了解百餘年前臺灣社會狀況的讀者而言,食衣住行育樂的描寫皆不缺,乃彌足珍貴的第一手旅遊書寫紀錄。
「人是藉著痛苦認識智慧,而不是透過享樂。」 ──法國思想家西蒙・韋伊(Simone Weil) 是什麼樣的時代,讓有思想的人不願活著? 1927年,國學大師王國維在北京頤和園投湖自盡,留下遺言:「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事變,義無再辱。」身為民國初年最具聲望的學者,王國維突如其來的死亡,為當代中國知識界帶來極大震撼,對他的自殺動機,歷來更是爭論不絕、眾說紛紜。有人宣稱他是以遺老身份殉清、或為中國文化衰微而死,卻也有人認為他是經濟現實的因素而走上絕路。 但人的死亡,能夠如此輕易歸結嗎?一位知識份子選擇告別人世,原因又真會如此單純?我們究竟該如何看待王國維之死?又該如何在歷史之中,理解人的痛苦? 在《民國的痛苦》一書中,作者李建民重新探訪這個謎團,試圖理解王國維的生平、性格與他所處的時代,以詩意與富有情感的文筆,描繪王國維生前內心的幽憤、苦悶與哀傷,他所面臨的生活磨難、他與恩師羅振玉之間的矛盾糾結,還有對政治與外在環境日益增加的疏離與危亡之感。作者也指出,王氏死於一九二七年並非偶然,這是令許多人徬徨而無奈的時刻,在動盪不安、悲觀煩悶的氣氛中,知識份子一個又一個離去。絕望的一九二七,是集體自殺的年代,王國維不過是最具代表性之一人。 痛苦的故事是人的故事,也是歷史研究的不朽課題。透過王國維的死亡抉擇,本書呈現人性的複雜與歷史的暴虐,也反覆對「我們到底為何而活」這樣的根本問題,發出最深層的哲學叩問。
第一本紀錄余英時先生談自己年幼生活、 青少年時期、學生時代及思想養成的訪談集。 余英時先生學術思想博大精深, 研究範圍縱橫三千年中國思想史, 在中國史學研究有極為開創性的貢獻。 本書由思想史學者陳致透過訪問, 呈現余英時先生的學思歷程。 2006年12月,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余英時教授榮獲美國國會圖書館頒發的克魯格獎。該獎項頒發給諾貝爾獎未包括的人文學科領域中有傑出成就的學者,以肯定他們在學術研究中的終身成就。 余英時先生是在迄今獲獎學人中唯一的華人學者,余先生在中國思想史研究上的成就為中外學術界所公認。陳致接受香港《明報月刊》委託,通過越洋電話數次訪問余先生。 訪談記錄著重在余先生治學的途徑、經歷、方法和重點,以及他對學術、思想、人文等各方面的看法等。全書分為〈直入塔中,上尋相輪〉、〈宗教、哲學、國學與東西方知識系統〉、〈治學門徑與東西方學術〉、〈為了文化與社會的重建〉四篇。 余英時簡介 余英時 (1930-2021) 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哲學學會院士。生於天津,籍貫安徽潛山。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師從錢穆先生、楊聯陞先生。曾任密西根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講座教授、普林斯頓大學校聘講座教授、康乃爾大學第一任胡適講座訪問教授和香港新亞書院院長兼中文大學副校長。2001年6月自普林斯頓大學校聘講座教授榮退。著作等身,作育英才無數。曾獲國際多所大學的榮譽和名譽博士學位。2006年榮獲有「人文諾貝爾獎」之稱的「克魯格人文終身成就獎」(the John W. Kluge Prize for Lifetime Achievement)。2014年榮獲「唐獎漢學獎」。
國家、民族的界限竟是如此模糊、飄忽,超乎想像的善變! 中央吞噬地方,還是地方反噬中央? 帝國擴張帶來的也許並非壯大國家的福音,而是對自身定義的挑戰。 日本知名學者小熊英二,透過「檢證近代日本對沖繩、愛努、台灣、朝鮮為主的『政策論述』」,試圖探詢「『日本人』的界限如何被設定」,質問曖昧難釐清的民族與國家界限,直探文化最核心、地域最本質,擘劃出日本與其周邊地區近百年來若即若離、糾纏難解的歷史。 小熊英二表示,自19世紀中旬開始,日本帝國擴張的過程並非一以貫之,反而政策相對模糊,其統治下的沖繩、愛努、台灣、朝鮮的定位和人民因而搖擺不定,中央和地方相互映照、拉扯,反覆辯論「何謂日本、何謂日本人」?指出了1879年以後,日本與周邊地區的辯證中,國家與人民的概念是如何複雜而多層次,並詳細分析各時期的政策、法律、教育方針,呈現出尚待我們明辨、釐清的幽微處,以及這些衝突與融合如何同時影響、挑戰了日本作為一個「國家」的定義。 《「日本人」的界限》梳理了以日本為中心,複雜多變的民族、國家面貌,探問日本百年來的殖民政策、國家與人民的本質,釐清近代東亞歷史最難辨難解的一面。
五四一百週年,回顧文學史和思想史上的五四! 51位學者,從文學、思想、文體、人物等角度,重看五四及其影響。 「五四」一百週年,從各種角度來解析「五四」及其影響,以小觀大,對「五四」以來的文學、歷史、思想有所回顧和反省。 重新回到「五四」的現場,從容觀賞「五四」傳奇。「五四」未完,它的成敗到今天仍在刺痛生活於麻木、順從、不安、失落了理想的種種情境中的我們。「五四」未完,因爲那不是過去的歷史,更是未來的歷史。 「五四」發生一百年後,除了學術界的思考之外,一般社會中的「五四」記憶已湮沒於時間之河中。與此同時,權力當局的刻意介入或刻意忽視,恰恰顯示「五四」的被政治化或去政治化的痕跡──「五四」原所富含的政治潛能反而被埋沒了。 「五四」的意義不應僅止於此。「五四」不遠,卻已有考掘的必要。《五四@100:文化,思想,歷史》邀請51位來自不同領域的學者於不同面相揭開「五四」的問題性與論爭性。本書旨在回顧文化史、文學史和思想史上的「五四」。這三者息息相關,構成「五四」論述和想像的基礎,以此觸動種種社會實踐,乃至革命。 《五四@100》以眾聲喧嘩的形式呼應「五四」精神:各抒己見,自由表達。回望過去這一百年中國與華語世界動盪不安,我們見證種種最好與最壞的可能。回顧「五四」,我們理解我們所處的位置未必不同於「五四」:呐喊與徬徨,激情與幻滅,神話「五四」與否想「五四」,相互糾纏,導入下一輪的思考與行動。
乖,朕賞你;乖,本宮賞你;民以食為天,何況是皇帝和六宮的娘娘們! 清代紫禁城最大秘密,隨著「吃喝」解答所有疑題! 不要誤會了,甄嬛才不會只吃素呢!她雖然吃齋念佛,以素食為主,但唯獨愛吃豬蹄! 「如懿」為何會失寵?作為清代唯一沒有諡號的皇后,那拉氏為何遭到乾隆皇帝如此厭棄? 一騎紅塵四爺笑,在今天,荔枝也是當季才能吃到的水果,在古代的北方吃荔枝就更難了。怎奈雍正皇帝愛吃呢! 乾隆是有名的火鍋愛好者,愛吃火鍋,也愛和大家一起吃火鍋。 紫禁城內,皇帝的吃喝日常,神秘而令人著迷。但事實上的情況到底是如何? 皇上和後宮佳麗一天吃幾頓飯?御膳房裡的廚子們什麼來頭?滿漢全席有哪些菜色? 透過細心考據的第一手檔案資料和精緻插圖,揭開清代宮廷飲食生活,包括清代宮內飲食制度、花樣菜式、皇室食器、時節食俗,以及帝王們獨特的飲食口味和嗜好。 權威的檔案、豐富的內容、精美的插畫,還有滿滿的八卦精神,徹底刷新你對於紫禁城裡帝王生活的認識和想像。 由知名作家、美食雜誌《Lucky Peach福桃》主編李舒主編的《皇上吃什麼》,書末附有溥傑妻子愛新覺羅‧浩記錄下來的三十道皇家菜譜,大飽眼福之餘,大可動手照做,享一回皇上才有的口福。 本書特色 想入宮跟皇上一起用御膳?可沒那麼容易,得先通過三道考題五個關卡的試煉,才有資格踏入紫禁城的大門! 回答以下問題,看看自己夠不夠格: 選擇題 1 Q:後宮嬪妃之間流行的減肥消脂茶是:1. 普洱茶 2. 珍珠奶茶 3. 人蔘茶 A:1。進入清宮的普洱茶膏,擔當了「減肥茶」的角色,后妃們平日運動少,吃得又有些油膩,刮油的普洱茶膏一出現,立馬受到了後宮小主們的熱烈追捧。 2 Q:為溥儀開啟品味西餐之門的女子是:1. 伊莎貝爾 2. 婉容 3. 慈禧 A:2。溥儀對於西餐的「第一次」是獻給了婉容。婚後不久,禁不住婉容的一再慫恿以及強烈好奇心的驅使,溥儀決定嘗一嘗西餐, 3 Q:清宮除夕夜一定要吃的是:1. 包子 2. 粽子 3. 餃子 A:3。清太祖努爾哈赤在登上汗位那年元旦,發誓每年除夕包素餡餃子,來紀念戰爭下的無辜死者。從此,除夕夜吃素餡餃子,就成了清宮裡不成文的規定。 4 Q:每年新鮮進供的荔枝,皇后可以吃幾個:1. 1串 2. 1個 3. 愛吃幾個就幾個 A:2。進供的荔枝,乾隆先恭進皇太后二個,再給溫惠皇貴太妃和裕貴妃,每位鮮荔枝一個;剩下的賜皇后及眾嬪妃等人,每位鮮荔枝一個。 5 Q:宮內的御廚會做幾道菜?1. 滿漢全席 2. 1道菜 3. 10道菜 A:2。清宮內的大多數御廚其實都是一道菜走天下。我們印象中的各位的廚藝大師,可能連你的廚藝都不如。 是非題: Q:清宮的年夜飯是皇帝皇后、眾嬪妃和所有皇子公主全家一起吃? A:錯。為了避免年長皇子和非生身妃嬪接觸,即使是皇帝的家宴,也要分開男女兩場吃。所以其實皇帝不會吃到一頓真正一家人完整的「團圓飯」。 Q:清宮在浴佛節時,要煮一萬粒結緣豆? A:對。清宮在這天要煮10,000粒結緣豆,分別是青豆3,333粒、黃豆3,333粒、茶豆3,334粒,煮熟後撒上鹽。 Q:大清國宴,赴宴的人不但要自己準備食物,還得自備碗筷? A:對。太和殿國宴中,酒席所需的羊與酒都需要王公按爵位等級進獻:不但不能白吃白喝,進獻的席面還需包含餐具。 恭喜你,獲得進宮吃飯的入場卷!
作家何敬堯+漫畫家張季雅聯合共同打造 第一本臺灣本土妖怪百科全書! 痴情的蛇郎君、可憐的椅仔姑、含冤而死的墓坑鳥、 遇人不淑的林投姐、呵呵笑的人面魚、愛打掃的金魅…… 229個妖鬼神+42幅黑白插畫 盡在《妖怪臺灣:三百年島嶼奇幻誌‧妖鬼神遊卷》一覽無餘 本書特別收入全彩拉頁〈百妖出陣圖〉 ‧獲獎無數的奇幻/歷史小說家何敬堯,花費3年構思、查找、編寫。 ‧從臺灣的大航海時代、明鄭時代、清朝時代、到日本時代,橫跨321年。 ‧囊括西方人、漢人、日本人的文字記載,甚至包含原住民奇譚故事。 ‧分為「妖怪」、「鬼魅」、「神靈」三大類,共計229個形象鮮明、故事動人的臺灣特有妖鬼。 ‧新銳漫畫家張季雅,投入一年心血,深入鑽研,並融合臺灣島人文歷史風貌,以唯美畫風呈現其中最知名的42個妖怪。 關於世界各地妖怪的記錄:歐洲有古斯塔夫‧斯威布的《古代最美的傳說》,這就是現今流傳古希臘神話妖怪傳說的通俗讀物《希臘神話故事》的蒐集者;日本有柳田國男《遠野物語》,桃山人的《繪本百物語》,小泉八雲的《怪談》,日本當今所有的妖怪故事可以說都源流於此;中國的《山海經》,筆記小說,聊齋故事,則成為現今中國文化裡的通俗怪譚。然而臺灣呢?從以前到現在,從來沒有人以全面性、系譜性地蒐集臺灣歷史典籍中出現過的妖怪、神魔與怪譚的紀錄。 作者何敬堯花費數年構思、查找資料、最終編寫成《妖怪臺灣:三百年島嶼奇幻誌‧妖鬼神遊卷》這本書。蒐羅臺灣從四百年前(1624年)到戰後(1945年),共計321年之間,從臺灣的大航海時代、明鄭時代、清朝時代、日本時代中,曾經有過西方人、漢人、日本人在文獻典籍上書寫過在臺灣的「妖怪」、「神魔」、「異譚」等相關的文字記載,成為一個臺灣妖怪與怪談目錄。 本書目標讀者: 1. 對於臺灣妖怪與怪譚具有興趣的一般民眾。 2. 有志創造出臺灣的奇幻世界觀的創作者可以當作參考書。 3. 適合十二歲以上的讀者閱讀。 4. 研究臺灣風俗與歷史的研究者作為參考書、目錄書。 5. 教育界可以拿來作為教材使用。
內容簡介品中餐之形,嘗異國之味,舌尖上的全球史豪華美饌在地與正宗的美味對決!牛肉麵、酸菜魚、肉骨茶、拉麵、河粉、椰漿飯……是我的中式美食?還是你的異國料理?挑戰飲食民族主義,剖析世界與中國菜的距離。料理不只是文化底蘊,更是國族想像的一環。透過這本書,希望您能意識到中國菜不僅是我們飲食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也是一種寶貴的文化象徵。它可以是觀察世界史的透鏡,更可以是組織世界史的接合劑。──岩間一弘|作者,第44屆三得利學藝賞(社會風俗部門)得獎感言20世紀,中式飲食文化飄洋過海,在星馬等地開花結果,在英屬香港和日治台灣殖民地獨立發展,更進一步傳入亞洲及歐美各國。中菜在百年間遍布全世界,化作各式佳餚,廣受各地人群喜愛。然而,這並不是一個如你想像、宏揚民族文化的復興故事。當中菜在世界各地大放異彩,中國這個傳統國家卻正不像衰落與混亂。而且不僅是中國人,接受並吸納中式料理的日本、韓國甚至印度人,都為中菜的傳播和擴散貢獻了一己之力。為了克服飲食民族主義偏見,飲食史專家岩間一弘爬梳大量資料,還原近代中菜的傳播過程,指出中國菜最鮮明的特點是在許多國家實現在地化,並深入各地人們飲食,甚至成為所在國度的「國菜」,超越了外國菜或民族菜的範疇。此間民族國家的成立,深刻改變了亞洲料理和飲食文化。從近年蔚為風潮的全球史出發,聚焦於國家建設與民族主義,本書為我們畫出了一幅中式佳餚餐盤上澎派、豪華、可口的世界史面貌。本書重點:★ 你不知道的特色料理創生記,顛覆常識的飲食歷史!→韓國炸醬麵、日本拉麵、越南河粉和馬華炒粿條,麵食文化的一百種面貌!→中共「開國第一宴」吃些什麼?上海蟹與文化大革命有關?味精竟能促進世界大同?→東坡肉、左宗棠雞、李鴻章雜碎,名菜是如何誕生的?→中國有春捲,越南有夏捲,各國潤餅口味作法都不同;料理如何因應地方風土與民族特色,迸出新面貌?★ 料理是戰爭!餐桌上的文化競爭與國族想像。→餃子怎麼吃?直接吃還是配飯吃?台日網民爭論不休!→該叫「泡菜」還是「辛奇」?料理正名為何重要?→肉骨茶源自新加坡還是馬來西亞?官方又為何冷處理?→孫中山推廣州菜,毛澤東愛淮揚菜,中國四大菜系競爭不亞於軍閥混戰!→《傅培梅時間》、《大長今》、《黑白大廚》都是美食外交的一環?如何用料理爭奪國際話語權?★ 中菜的不能承受之重:與中國的距離→石鍋拌飯竟然是中國的料理?中國申報石鍋拌飯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韓國氣得跳腳?→中式雜碎如何從中國人吃老鼠跟蛇肉的偏見中脫胎換骨,席捲西方快餐界?→梅子炒飯、真鯛大陸圖、大魔術熊貓麻婆,動畫《中華一番》包含了怎樣的中國想像?又隱藏了哪些日本元素?→二戰後的唐人街「中國」餐館,廚師都是日本人?60年代風靡歐美的亞洲名曲竟是「壽喜燒」?日本人在近代中菜的傳播中扮演什麼角色?→從席捲大街小巷的酸菜魚、螺螄粉、肉夾饃,我們如何重新思考當代中菜的傳播與台灣的關係?
內容簡介★亞洲史研究巔峰.集英社創社95週年紀念鉅獻★人物如星,交織燦爛歷史星空構築出籠罩全亞洲的歷史全景壓迫與變革交錯的時代、民族意識覺醒、每個選擇都形塑了亞洲的未來《亞洲人物史》第十卷聚焦於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中葉。這是一個抗爭、獨立與變革的時代,亞洲各地在帝國主義壓迫與近代變革浪潮下掙扎求存,殖民統治與近代化的矛盾激發民族意識覺醒,各地人民在不同處境下,探索通往解放、獨立與自由的道路。從革命志士到女性運動先驅,從民族獨立領袖到文學思想家,各地人民不僅對抗外來殖民統治,也在階級、性別、宗教與知識體系上展開抗爭。在朝鮮,有人積極投身獨立運動,也有人選擇調和折衷;在中國,文學與思想界交鋒激盪;在蒙古與阿富汗,政治與軍事變革塑造新國家;在阿拉伯與印度,憲政運動與女性解放並行推進。本書描繪了亞洲如何在壓迫中尋找生機,如何在西方主導的知識體系中重建自身的歷史話語。本書不僅探討獨立運動與民族抗爭,也關注那些選擇不同道路的人們。透過這些人物的故事,重構亞洲歷史,呈現「民族解放之夢」的多重樣貌,並深思壓迫與自主、傳統與變革之間的複雜關係。【本卷主要人物】尹致昊/金瑪利亞/李載裕/魯迅/張愛玲/林獻堂/卡蒂妮/卡瑪拉德維・查托帕迪亞/奧爾佳・列別傑娃/阿卜杜勒希德・易卜拉欣/多斯特・穆罕默德/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八世/薩德・扎格盧勒/瑪拉克・希夫尼・納西夫/後藤新平/夏目漱石/柳田國男/與謝野晶子叢書特色:• 跨越地域,從東亞到西亞,涵蓋整個亞洲的歷史長河。• 突出「交流」視角,深挖和平與衝突中的文化碰撞。• 匯聚現代亞洲史研究權威,打造精緻的評傳與分析。歷史不僅僅是故事,而是對人性的深刻關照。開啟您對亞洲文明的全新理解。
內容簡介★亞洲史研究巔峰.集英社創社95週年紀念鉅獻★人物如星,交織燦爛歷史星空構築出籠罩全亞洲的歷史全景帝國競逐走向盛世、統御廣土眾民、東西文化交流新頁《亞洲人物史》第七卷進入十六至十八世紀,這是一個帝國興衰、知識變革與文化交流激盪的時代。此時,鄂圖曼帝國、薩法維帝國與蒙兀兒帝國在西亞與南亞霸權崛起,明清更迭改變東亞政治格局,日本從統一、擴張進入「鎖國」體制,朝鮮在戰爭與學術發展間尋找自身定位,而東南亞各國則在海洋貿易與歐洲殖民影響下經歷變遷。本書收錄影響此一時代的政治統治者、宗教領袖與思想家,如以伊斯蘭神祕主義教團教主之姿立國的伊斯邁爾一世、力挽狂瀾擊退日軍的朝鮮名將李舜臣、自覺知識分子責任的黃宗羲,以及飄洋過海來到東方的耶穌會傳教士。他們在動盪與變革的世界中,或開疆拓土,或魄力變革,或開創思想,形塑了亞洲歷史的重要篇章。這是個帝國競爭與文化交融的時代,草原與農耕文明持續對抗,貿易與戰爭交織出複雜的世界網絡,學術與宗教思想亦在東西交流中發展。這些人物的行動與思想,不僅改變了當時的世界,也影響了今日亞洲的文化與歷史進程。【本卷主要人物】阿拔斯一世/蘇萊曼一世/卡蒂普・切萊比/阿克巴/沙勿略/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李舜臣/光海君/李滉(李退溪)/李珥(李栗谷)/鄭氏一族(鄭成功等)/康熙帝/黃宗羲/達賴喇嘛六世/良淵王叢書特色:• 跨越地域,從東亞到西亞,涵蓋整個亞洲的歷史長河。• 突出「交流」視角,深挖和平與衝突中的文化碰撞。• 匯聚現代亞洲史研究權威,打造精緻的評傳與分析。歷史不僅僅是故事,而是對人性的深刻關照。開啟您對亞洲文明的全新理解。
內容簡介穿越千年,成就神威20位教科書級歷史人物,凝鍊大和之魂!誰是日本人?!從神祕的卑彌呼女王,到搭著子彈列車的和服女孩,日本這個國家充滿著隱晦又曖昧的氛圍——禪意與科技共存,傳統與未來並行。令國人自傲、令外人著迷。但日本的文化是如何形成?《大和神威》用20位傳奇人物的生命故事,講述著橫貫千年,既精彩又刺激的大和建構史。這不是教科書,是歷史的角色設定集!從操縱人心想像的巫女王卑彌呼,到開啟近代經濟奇蹟的澀澤榮一;從親手寫下《源氏物語》的宮廷才女紫式部,到讓漫畫變成世界語言的手塚治虫。他們跨越時代,身分多元,有帝王將相,也有革命家、僧侶、藝術家、外交官、女詩人。無論身處何時,他們都是變革的象徵,有人提筆,有人執劍,有人提供了思想底蘊。各式各樣的大小人物,共同形塑出現代日本。在世界問出「何謂日本」的現在——我們用歷史作答這是一部寫給現在的日本,也寫給正在尋找自己文化定位的我們。從歷史裡讀出力量,從人物中找到共鳴。不論你是日史控、文化迷,這本書都會讓你重新認識那個既熟悉又陌生的「日本人」。
內容簡介十七世紀以後,中國與朝鮮的關係是「父子關係」,與日本的關係是「養父子關係」,與越南的關係是「兄弟關係」,臺灣孤懸海外,發展出獨特的「遺民關係」型的中華意識。 《中華秩序追求與華夷論辨:近世以來東亞知識人的鄉愁》嘗試提煉出一個簡要關係,說明17世紀以後東亞知識人圍繞在中華秩序上的複雜關係,依其地理遠近或屏障的難易程度,以及政治、文化的吸收深淺,分成了數種關係。 本書分上下兩篇,含緒論共計12章,【上篇】分析近世知識人追求中華秩序的四種關係類型,是作為宏觀的整體視野,來看待東亞區域的發展趨勢,【下篇】則以比較微觀的個別視角,或以知識人,或以官員訪問,或以漂流人事件等,扣緊「華夷論辨」涉及敏感的「中華╱中國」意識,佐證前面所爬梳的四種關係類型。
內容簡介十七世紀以後,中國與朝鮮的關係是「父子關係」,與日本的關係是「養父子關係」,與越南的關係是「兄弟關係」,臺灣孤懸海外,發展出獨特的「遺民關係」型的中華意識。 《中華秩序追求與華夷論辨:近世以來東亞知識人的鄉愁》嘗試提煉出一個簡要關係,說明17世紀以後東亞知識人圍繞在中華秩序上的複雜關係,依其地理遠近或屏障的難易程度,以及政治、文化的吸收深淺,分成了數種關係。 本書分上下兩篇,含緒論共計12章,【上篇】分析近世知識人追求中華秩序的四種關係類型,是作為宏觀的整體視野,來看待東亞區域的發展趨勢,【下篇】則以比較微觀的個別視角,或以知識人,或以官員訪問,或以漂流人事件等,扣緊「華夷論辨」涉及敏感的「中華╱中國」意識,佐證前面所爬梳的四種關係類型。
內容簡介★亞洲史研究巔峰.集英社創社95週年紀念鉅獻★人物如星,交織燦爛歷史星空構築出籠罩全亞洲的歷史全景帝國競逐走向盛世、統御廣土眾民、東西文化交流新頁《亞洲人物史》第七卷進入十六至十八世紀,這是一個帝國興衰、知識變革與文化交流激盪的時代。此時,鄂圖曼帝國、薩法維帝國與蒙兀兒帝國在西亞與南亞霸權崛起,明清更迭改變東亞政治格局,日本從統一、擴張進入「鎖國」體制,朝鮮在戰爭與學術發展間尋找自身定位,而東南亞各國則在海洋貿易與歐洲殖民影響下經歷變遷。本書收錄影響此一時代的政治統治者、宗教領袖與思想家,如以伊斯蘭神祕主義教團教主之姿立國的伊斯邁爾一世、力挽狂瀾擊退日軍的朝鮮名將李舜臣、自覺知識分子責任的黃宗羲,以及飄洋過海來到東方的耶穌會傳教士。他們在動盪與變革的世界中,或開疆拓土,或魄力變革,或開創思想,形塑了亞洲歷史的重要篇章。這是個帝國競爭與文化交融的時代,草原與農耕文明持續對抗,貿易與戰爭交織出複雜的世界網絡,學術與宗教思想亦在東西交流中發展。這些人物的行動與思想,不僅改變了當時的世界,也影響了今日亞洲的文化與歷史進程。【本卷主要人物】阿拔斯一世/蘇萊曼一世/卡蒂普・切萊比/阿克巴/沙勿略/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李舜臣/光海君/李滉(李退溪)/李珥(李栗谷)/鄭氏一族(鄭成功等)/康熙帝/黃宗羲/達賴喇嘛六世/良淵王叢書特色:• 跨越地域,從東亞到西亞,涵蓋整個亞洲的歷史長河。• 突出「交流」視角,深挖和平與衝突中的文化碰撞。• 匯聚現代亞洲史研究權威,打造精緻的評傳與分析。歷史不僅僅是故事,而是對人性的深刻關照。開啟您對亞洲文明的全新理解。
內容簡介★亞洲史研究巔峰.集英社創社95週年紀念鉅獻★人物如星,交織燦爛歷史星空構築出籠罩全亞洲的歷史全景壓迫與變革交錯的時代、民族意識覺醒、每個選擇都形塑了亞洲的未來《亞洲人物史》第十卷聚焦於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中葉。這是一個抗爭、獨立與變革的時代,亞洲各地在帝國主義壓迫與近代變革浪潮下掙扎求存,殖民統治與近代化的矛盾激發民族意識覺醒,各地人民在不同處境下,探索通往解放、獨立與自由的道路。從革命志士到女性運動先驅,從民族獨立領袖到文學思想家,各地人民不僅對抗外來殖民統治,也在階級、性別、宗教與知識體系上展開抗爭。在朝鮮,有人積極投身獨立運動,也有人選擇調和折衷;在中國,文學與思想界交鋒激盪;在蒙古與阿富汗,政治與軍事變革塑造新國家;在阿拉伯與印度,憲政運動與女性解放並行推進。本書描繪了亞洲如何在壓迫中尋找生機,如何在西方主導的知識體系中重建自身的歷史話語。本書不僅探討獨立運動與民族抗爭,也關注那些選擇不同道路的人們。透過這些人物的故事,重構亞洲歷史,呈現「民族解放之夢」的多重樣貌,並深思壓迫與自主、傳統與變革之間的複雜關係。【本卷主要人物】尹致昊/金瑪利亞/李載裕/魯迅/張愛玲/林獻堂/卡蒂妮/卡瑪拉德維・查托帕迪亞/奧爾佳・列別傑娃/阿卜杜勒希德・易卜拉欣/多斯特・穆罕默德/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八世/薩德・扎格盧勒/瑪拉克・希夫尼・納西夫/後藤新平/夏目漱石/柳田國男/與謝野晶子叢書特色:• 跨越地域,從東亞到西亞,涵蓋整個亞洲的歷史長河。• 突出「交流」視角,深挖和平與衝突中的文化碰撞。• 匯聚現代亞洲史研究權威,打造精緻的評傳與分析。歷史不僅僅是故事,而是對人性的深刻關照。開啟您對亞洲文明的全新理解。
內容簡介★ 榮獲2020年沃爾夫森歷史獎(Wolfson History Prize) ★專文推薦陳國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鄭維中(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占地球70%面積的海洋,如何塑造了人類文明?從最早航海冒險家到現代巨型貨櫃船,商人、探險者、海盜、製圖師和旅人的歷史奇航時間跨度最大、涵蓋範圍最廣的海洋史巨著!當前世界最重要的事務,皆仰賴人類在海上的種種作為跨越國界、連接區域,將全球融為一體的人類海洋史在人類歷史的大部分篇章裡,海洋都是不同民族間進行遠途貿易和交流(包括思想、宗教和商品的傳播)之主要途徑。這部鴻篇巨著追蹤了人類在世界各大洋周邊以及跨大洋的旅行與交流互動的歷史,詳細闡述了人類與大洋從最早一批航海者的時代一直到今天的關係。本書從最早的航海族群講起,即太平洋上的波利尼西亞人,他們在羅盤發明的很久以前,就掌握了依賴直覺的航海技能;結尾則談到現代的巨型遊輪和貨櫃船,當今世界貿易的90%仍然是由貨櫃船承載。在這樣的起點和終點之間,阿布拉菲雅描述了商人、探險家、海盜、製圖師和旅人如何追尋香料、黃金、象牙、奴隸、可定居的新土地和關於遠方的知識。書中觀點跳脫歐洲中心主義的窠臼,強調來自其他大洲的航海者發揮的作用,展現了商人如何從阿拉伯半島和非洲的海岸前往中國南方和日本,透過他們的航行將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連通,進而將半個世界連接起來。許多民族曾在大西洋上尋找新的土地,從早期的維京冒險家到強大的葡萄牙海洋帝國,以及波濤之上紛至沓來的西班牙、荷蘭和英國統治者。阿布拉菲雅展示了海上網路如何由點到線,由線到面,最終構成跨越全球聯繫網路的連續統一體。這是一部氣勢恢宏的史書,並且採用了令人振奮的新視角——不像絕大多數的全球史那般從陸地出發,而是從無垠大洋的角度審視歷史,打破傳統大陸史觀之藩籬,彌補人類文明史研究之不足。
內容簡介★ 榮獲2020年沃爾夫森歷史獎(Wolfson History Prize) ★專文推薦陳國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鄭維中(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占地球70%面積的海洋,如何塑造了人類文明?從最早航海冒險家到現代巨型貨櫃船,商人、探險者、海盜、製圖師和旅人的歷史奇航時間跨度最大、涵蓋範圍最廣的海洋史巨著!當前世界最重要的事務,皆仰賴人類在海上的種種作為跨越國界、連接區域,將全球融為一體的人類海洋史在人類歷史的大部分篇章裡,海洋都是不同民族間進行遠途貿易和交流(包括思想、宗教和商品的傳播)之主要途徑。這部鴻篇巨著追蹤了人類在世界各大洋周邊以及跨大洋的旅行與交流互動的歷史,詳細闡述了人類與大洋從最早一批航海者的時代一直到今天的關係。本書從最早的航海族群講起,即太平洋上的波利尼西亞人,他們在羅盤發明的很久以前,就掌握了依賴直覺的航海技能;結尾則談到現代的巨型遊輪和貨櫃船,當今世界貿易的90%仍然是由貨櫃船承載。在這樣的起點和終點之間,阿布拉菲雅描述了商人、探險家、海盜、製圖師和旅人如何追尋香料、黃金、象牙、奴隸、可定居的新土地和關於遠方的知識。書中觀點跳脫歐洲中心主義的窠臼,強調來自其他大洲的航海者發揮的作用,展現了商人如何從阿拉伯半島和非洲的海岸前往中國南方和日本,透過他們的航行將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連通,進而將半個世界連接起來。許多民族曾在大西洋上尋找新的土地,從早期的維京冒險家到強大的葡萄牙海洋帝國,以及波濤之上紛至沓來的西班牙、荷蘭和英國統治者。阿布拉菲雅展示了海上網路如何由點到線,由線到面,最終構成跨越全球聯繫網路的連續統一體。這是一部氣勢恢宏的史書,並且採用了令人振奮的新視角——不像絕大多數的全球史那般從陸地出發,而是從無垠大洋的角度審視歷史,打破傳統大陸史觀之藩籬,彌補人類文明史研究之不足。
內容簡介 《史義通説》是《史傳通說》的姊妹篇。全書探討中國傳統史學,亦旁參西方史學,共有十五個議題:「史義解題」、「居今識古」、「經史之間」、「以易釋史」、「史有專職」、「尺幅千里」、「馳騁古今」、「實錄無隱」、「推果知因」、「疏通致遠」、「彰善癉惡」、「會萃諸錄」、「經世致用」、「史蘊詩心」、「承風繼統」。 汪榮祖强調,史學為文化之產物,有其淵源,必須縱承而後踵事增華,不能如自然科學那般橫向挪植。故對自西潮東漸以來,史學以西史為指歸,將西方之新取代中國之舊,華夏史學因西化而漸失主體性,詮釋之權往往旁落於外人,以至於國人重外人所說,而外人下視國人所說的窘境,感觸尤甚。 全書旁徵博引,比照西學,深入闡述,彰顯中西史學的異同,以及中國史學之特色與價值。
內容簡介 顛沛流離的歷程,中國近代的動盪命運,造就了一代史學大師黃仁宇的大歷史觀。 以全球史的眼光來看中國現代化之路,給人帶來重要的歷史啟迪。 「之所以成為歷史學家,是因為自己顛沛流離,一切源於中國的動盪不安。我開始接觸(歷史學)這一行業和技藝,是因為動盪不安的生活造成心靈苦惱。為了尋求問題的解答,我才發現世上所有的事件全都緊密相連。」 本書收錄黃仁宇未曾結集出版的單篇專文,散見於英國、美國、德國、香港、臺灣等地報刊雜誌,透過多方蒐集整理成冊。並以黃仁宇的長時段、慢結構的大歷史觀點為題,是窺視黃仁宇思想的最佳途徑。 書中探討內容極為廣泛,涵蓋了從中國社會的特質、明代的財政管理系統,到蔣介石的歷史定位等,充分展現了黃仁宇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獨到見解。他因親身經歷了近現代中國的苦難,決意投身歷史研究,探究歷史的因果。唯有釐清這些因果,才能為近現代中國尋求一個可能的解方。 ▍【聯經出版.黃仁宇文集】 《萬曆十五年》 《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 《明代的漕運,1368-1644》 《中國大歷史》 《資本主義與廿一世紀》 《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日記》 《放寬歷史的視界》 《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 《地北天南敘古今》 《關係千萬重》 《大歷史不會萎縮》 《黃仁宇的大歷史觀》 《緬北之戰》 《長沙白茉莉》 《汴京殘夢》 《黃河青山》
內容簡介最全面、最完整,寫給當代與未來的新英國史一座與外隔絕的邊陲群島,如何成為海上霸主與世界大國?一提到英國,你會想到什麼?倫敦鐵塔、皇家衛兵,果醬司康、炸魚薯條,披頭四、哈利波特,高貴優雅的英國王室,還是支配世界四分之一土地的日不落帝國?除了老掉牙的歷史事件和王室八卦祕辛,你應該認識它更多!「不列顛是座島嶼,它的歷史與認同都源於這項地理事實。」──羅伊‧史壯 《大不列顛兩千年》是為新一代讀者所寫的全新英國史,豐富有趣、通俗易懂、權威且全面。本書從成為羅馬行省前,只有原住民居住的不列顛島開始講起,直到2016年的脫歐,透過七十幾個明快簡約的章節,精彩且均衡地描述英國史上各個時代,用引人入勝的敘述貫穿各時期,介紹英國兩千多年歷史中輝煌與悲鳴、起伏與轉機,並述及英國對世界其他國家(尤其是美國)的巨大影響。書中論及許多人熟悉的百年戰爭、都鐸王朝、莎士比亞與維多利亞女王,但全書的主題不只戰爭軍事及王權更迭,還包括經濟發展、宗教衍化、人民階級的異動、女性歷史、地景景觀及建築變化、娛樂走向、農業進程等等,讓讀者得以全面理解橫向與縱向的時空背景。作者羅伊‧史壯是英國著名的歷史學家、作家兼園藝家,不僅著作等身、多才多藝,更曾任英國國家肖像館和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的館長,在英國文化圈中備受推崇,而長期於博物館工作的經驗,也讓他嫻熟於將看似嚴肅或複雜的議題,透過巧妙的轉化與解釋,傳達給非專業的觀眾和讀者。這項才能在本書中展露無遺,羅伊‧史壯吸收大量過往研究與各家說法,綜合出屬於個人的一家之言,讓這本書既有學術的嚴謹,又充滿著知性的趣味。史壯在書中特別留心人民生活的面向,透過關於普羅大眾的日常,反映出英國人如何形成自我認同感,同時重視文化和思想與政治潮流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關係。他在書中多次強調,「不列顛是一座島嶼,對於要了解它的歷史而言,這個事實比任何其他事實都重要。」被海洋包圍的特性,創造了英國人獨特的民族性格,讓他們既追求遺世獨立、享受島嶼的庇護,又不斷想要往外冒險,探索未知的世界。對於同樣生活於群島國度的臺灣讀者,大不列顛兩千年的經驗是否也能帶來借鑑與啟發?史壯的激情、熱情和廣博的知識,讓他成為這一趟歷史旅程的最佳導遊。了解英國歷史,對於理解世界史及全球局勢至關重要。任何好奇英國歷史,或是關心國家認同和國家前景的人,都不能錯過這本書。
內容簡介顛沛流離的歷程,中國近代的動盪命運,造就了一代史學大師黃仁宇的大歷史觀。以全球史的眼光來看中國現代化之路,給人帶來重要的歷史啟迪。「之所以成為歷史學家,是因為自己顛沛流離,一切源於中國的動盪不安。我開始接觸(歷史學)這一行業和技藝,是因為動盪不安的生活造成心靈苦惱。為了尋求問題的解答,我才發現世上所有的事件全都緊密相連。」本書收錄黃仁宇未曾結集出版的單篇專文,散見於英國、美國、德國、香港、臺灣等地報刊雜誌,透過多方蒐集整理成冊。並以黃仁宇的長時段、慢結構的大歷史觀點為題,是窺視黃仁宇思想的最佳途徑。書中探討內容極為廣泛,涵蓋了從中國社會的特質、明代的財政管理系統,到蔣介石的歷史定位等,充分展現了黃仁宇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獨到見解。他因親身經歷了近現代中國的苦難,決意投身歷史研究,探究歷史的因果。唯有釐清這些因果,才能為近現代中國尋求一個可能的解方。▍【聯經出版.黃仁宇文集】《萬曆十五年》《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明代的漕運,1368-1644》《中國大歷史》《資本主義與廿一世紀》《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日記》《放寬歷史的視界》《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地北天南敘古今》《關係千萬重》《大歷史不會萎縮》《黃仁宇的大歷史觀》《緬北之戰》《長沙白茉莉》《汴京殘夢》《黃河青山》
內容簡介 《史義通説》是《史傳通說》的姊妹篇。全書探討中國傳統史學,亦旁參西方史學,共有十五個議題:「史義解題」、「居今識古」、「經史之間」、「以易釋史」、「史有專職」、「尺幅千里」、「馳騁古今」、「實錄無隱」、「推果知因」、「疏通致遠」、「彰善癉惡」、「會萃諸錄」、「經世致用」、「史蘊詩心」、「承風繼統」。 汪榮祖强調,史學為文化之產物,有其淵源,必須縱承而後踵事增華,不能如自然科學那般橫向挪植。故對自西潮東漸以來,史學以西史為指歸,將西方之新取代中國之舊,華夏史學因西化而漸失主體性,詮釋之權往往旁落於外人,以至於國人重外人所說,而外人下視國人所說的窘境,感觸尤甚。 全書旁徵博引,比照西學,深入闡述,彰顯中西史學的異同,以及中國史學之特色與價值。
內容簡介最全面、最完整,寫給當代與未來的新英國史一座與外隔絕的邊陲群島,如何成為海上霸主與世界大國?一提到英國,你會想到什麼?倫敦鐵塔、皇家衛兵,果醬司康、炸魚薯條,披頭四、哈利波特,高貴優雅的英國王室,還是支配世界四分之一土地的日不落帝國?除了老掉牙的歷史事件和王室八卦祕辛,你應該認識它更多!「不列顛是座島嶼,它的歷史與認同都源於這項地理事實。」──羅伊‧史壯 《大不列顛兩千年》是為新一代讀者所寫的全新英國史,豐富有趣、通俗易懂、權威且全面。本書從成為羅馬行省前,只有原住民居住的不列顛島開始講起,直到2016年的脫歐,透過七十幾個明快簡約的章節,精彩且均衡地描述英國史上各個時代,用引人入勝的敘述貫穿各時期,介紹英國兩千多年歷史中輝煌與悲鳴、起伏與轉機,並述及英國對世界其他國家(尤其是美國)的巨大影響。書中論及許多人熟悉的百年戰爭、都鐸王朝、莎士比亞與維多利亞女王,但全書的主題不只戰爭軍事及王權更迭,還包括經濟發展、宗教衍化、人民階級的異動、女性歷史、地景景觀及建築變化、娛樂走向、農業進程等等,讓讀者得以全面理解橫向與縱向的時空背景。作者羅伊‧史壯是英國著名的歷史學家、作家兼園藝家,不僅著作等身、多才多藝,更曾任英國國家肖像館和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的館長,在英國文化圈中備受推崇,而長期於博物館工作的經驗,也讓他嫻熟於將看似嚴肅或複雜的議題,透過巧妙的轉化與解釋,傳達給非專業的觀眾和讀者。這項才能在本書中展露無遺,羅伊‧史壯吸收大量過往研究與各家說法,綜合出屬於個人的一家之言,讓這本書既有學術的嚴謹,又充滿著知性的趣味。史壯在書中特別留心人民生活的面向,透過關於普羅大眾的日常,反映出英國人如何形成自我認同感,同時重視文化和思想與政治潮流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關係。他在書中多次強調,「不列顛是一座島嶼,對於要了解它的歷史而言,這個事實比任何其他事實都重要。」被海洋包圍的特性,創造了英國人獨特的民族性格,讓他們既追求遺世獨立、享受島嶼的庇護,又不斷想要往外冒險,探索未知的世界。對於同樣生活於群島國度的臺灣讀者,大不列顛兩千年的經驗是否也能帶來借鑑與啟發?史壯的激情、熱情和廣博的知識,讓他成為這一趟歷史旅程的最佳導遊。了解英國歷史,對於理解世界史及全球局勢至關重要。任何好奇英國歷史,或是關心國家認同和國家前景的人,都不能錯過這本書。
內容簡介一場跨越時空的文明之旅,千件大英博物館典藏文物的世界巡禮。穿越千年歷史,破除時空限制,探索大英博物館珍藏的歷史與文明。全套書精心挑選大英博物館內的人類文明珍品,透過大英博物館內各領域專家撰寫解說,深入淺出地介紹文物的歷史背景、文化意義及藝術價值。並搭配高畫質精美圖片,為讀者提供視覺上的文化饗宴,從文物中一窺各大文明的發展脈絡,見證跨文化的交流與共鳴。本系列包含了「中國、伊斯蘭、印度、東南亞」四冊,從各文明的源起書寫到近代,文物見證了文化傳播、變化和相互影響。儘管文明興衰變遷,這些文物如時光的見證者,將歷史延續至今。四種文明,千種文物,超越時空的限制,一套將世界文明完整呈現。
內容簡介白衣學佛,不離世法,必須敦倫盡分;處世不忘菩提,要在行解相應。 ――李炳南李炳南先生(1891-1986),出身武學世家。早年學儒,淹貫經史子集,兼攻法律、醫學,對古典詩歌之創作,精湛豐贍。入法學專校後,親近法界前輩梅光羲與聞唯識。中年以後,由儒入佛,深究教相義學,曾從明師參禪學密,最後依隨印光大師,專修專弘淨土,倡導持名念佛。先生原主管獄政,1938年抗戰初起,受邀至曲阜孔府,此後扈隨奉祀官孔德成先生擔任幕僚長五十年。1949年隨國民政府遷台,公餘之暇,以親承太虛、印光二大師教誨,標舉「宏揚淨土法門,建設人間佛教」為志,創辦台中市佛教蓮社暨聯體機構,包括育幼、安老、救濟、施醫等各種慈善公益事業;儒佛兼弘,廣設念佛班、弘法團、研究班、國學啟蒙班、國文補習班、論語講習班,乃至月刊社、出版社、廣播社等教育文化事業。尤其重視大專青年教育,創辦慈光講座、明倫講座,接引入佛門之青年不知凡幾。其弘化之功普及台海兩岸,影響遠及海外未來,其言教身教與著作,至今猶影響佛門子弟。寓台三十八年,講經不斷,直至往生前一月猶未已。預知時至,安詳往生,荼毘後舍利無數。堪稱民國以來學佛居士楷模。《李炳南居士年譜》編著者林其賢,長於義理、辭章、譜牒、考據諸學,以先前編撰《李卓吾事蹟繫年》、《聖嚴法師年譜》之經驗,精細戮力從事於此著。全書分為《年譜》五冊、《圖冊》一大冊,全書逾四千頁、兩百萬言。《年譜》以編年體記錄譜主一生行事德學,收存其學思、著述、書函、詩歌、文書等文字紀錄,完整呈現其人格行誼與學思歷程,以及對國家、社會與佛教的貢獻;《圖冊》則收存照片、手稿、書函、題字等珍貴之圖像紀錄。圖文各繫年可相輔互見。本書最大的特色是取材以譜主著述及來往書信為主,並廣蒐期刊報紙、公私文書檔案,以及友朋學生之傳記、訪談、著述、筆記,詳加考證,儘可能還原歷史現場,真實呈現譜主行誼,一位修行者成學的歷程。
內容簡介白衣學佛,不離世法,必須敦倫盡分;處世不忘菩提,要在行解相應。 ――李炳南李炳南先生(1891-1986),出身武學世家。早年學儒,淹貫經史子集,兼攻法律、醫學,對古典詩歌之創作,精湛豐贍。入法學專校後,親近法界前輩梅光羲與聞唯識。中年以後,由儒入佛,深究教相義學,曾從明師參禪學密,最後依隨印光大師,專修專弘淨土,倡導持名念佛。先生原主管獄政,1938年抗戰初起,受邀至曲阜孔府,此後扈隨奉祀官孔德成先生擔任幕僚長五十年。1949年隨國民政府遷台,公餘之暇,以親承太虛、印光二大師教誨,標舉「宏揚淨土法門,建設人間佛教」為志,創辦台中市佛教蓮社暨聯體機構,包括育幼、安老、救濟、施醫等各種慈善公益事業;儒佛兼弘,廣設念佛班、弘法團、研究班、國學啟蒙班、國文補習班、論語講習班,乃至月刊社、出版社、廣播社等教育文化事業。尤其重視大專青年教育,創辦慈光講座、明倫講座,接引入佛門之青年不知凡幾。其弘化之功普及台海兩岸,影響遠及海外未來,其言教身教與著作,至今猶影響佛門子弟。寓台三十八年,講經不斷,直至往生前一月猶未已。預知時至,安詳往生,荼毘後舍利無數。堪稱民國以來學佛居士楷模。《李炳南居士年譜》編著者林其賢,長於義理、辭章、譜牒、考據諸學,以先前編撰《李卓吾事蹟繫年》、《聖嚴法師年譜》之經驗,精細戮力從事於此著。全書分為《年譜》五冊、《圖冊》一大冊,全書逾四千頁、兩百萬言。《年譜》以編年體記錄譜主一生行事德學,收存其學思、著述、書函、詩歌、文書等文字紀錄,完整呈現其人格行誼與學思歷程,以及對國家、社會與佛教的貢獻;《圖冊》則收存照片、手稿、書函、題字等珍貴之圖像紀錄。圖文各繫年可相輔互見。本書最大的特色是取材以譜主著述及來往書信為主,並廣蒐期刊報紙、公私文書檔案,以及友朋學生之傳記、訪談、著述、筆記,詳加考證,儘可能還原歷史現場,真實呈現譜主行誼,一位修行者成學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