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人的生活像一團夢,整個人生的生命又何嘗不像一團夢!戰地記者的第一手報導,黃仁宇寫作的初始之書。1942年,日本軍占領了英屬緬甸,對中國戰場產生嚴重影響。孫立人率領的新編第三十八師在印度重整後,改組為新一軍投入緬甸戰場。黃仁宇,這位日後成為著名史家的年輕軍官,也隨軍參戰,並以戰地記者的身分寫下了十餘篇文章,投書於《大公報》。這些戰地紀實後來集結成本書《緬北之戰》,成為黃仁宇書寫生涯的起點。作為一部戰地報導,本書充分展現了黃仁宇出色的書寫技巧。書中情節高潮迭起、人物鮮活生動,更融入了作者的感懷與思想。除了戰事本身,更記述了士兵個人的意志和遭遇,戰爭不只是平面的死傷和勝負數字,而是具體到每個士兵在戰場上的命運,在戰場上倒下的士兵,身旁散落的隨身物品,可能象徵他原有的理想、家人和平靜的生活。勝利的激昂和傷亡的殘酷並存,如實的體現在黃仁宇的筆下。透過這本書,我們可以一窺黃仁宇備受讚譽的歷史寫作風格雛形。戰爭不僅深刻影響了他的價值觀,也成為他後來提出大歷史觀的重要基礎。這本書既是研究緬北戰爭的寶貴一手史料,也是理解黃仁宇一生及其思想的重要作品。▍【聯經出版.黃仁宇文集】《萬曆十五年:一個無關緊要的年分》《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明代的漕運,1368-1644》《中國大歷史》《資本主義與廿一世紀》《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日記》《放寬歷史的視界》《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地北天南敘古今》《關係千萬重》《大歷史不會萎縮》《黃仁宇的大歷史觀》《緬北之戰》《長沙白茉莉》《汴京殘夢》《黃河青山:黃仁宇回憶錄》
形塑1949年之後臺灣面貌的,到底是什麼樣的人物?經濟凋敝、大學初興、人口暴增、亡國感籠罩、本土意識覺醒……他們力挽狂瀾,兢兢業業,直到70多年後的今日,臺灣仍受餘澤。歷史不該忘記,我們更該記得,這些前輩的貢獻和情操。本書為資深媒體人沈珮君於《聯合報.副刊》「他鄉故鄉」的專欄集結,深入採訪影響臺灣至深且巨各界人士的生平故事。「臺灣工業之父」尹仲容、臺灣經濟幕後鐵漢葉萬安、領清寒獎學金的臺大校長孫震、基層擢升國際談判人才的蕭萬長、推動半導體產業的曾繁城、辦學鞠躬盡瘁的傅斯年、影響臺灣文藝發展的戲曲專家俞大綱、總編輯劉國瑞和新儒家哲學大師牟宗三之間的感人情義、終身「教育工作者」高希均、結晶釉大師孫超、文學大師黃春明、書法藝術家杜忠誥,以及不能或忘的澎湖山東流亡學生和蔣經國稱「有良心的愛國青年」王曉波。他們來自八方,對臺灣經濟、文化及傳承,個人人格精神和貢獻、情操,起到強大的引領作用。我們對歷史不是淡忘,而是從開始就無知,無知所以無感。典型在夙昔,藉由重回他們身處的時代困境,並領略其奮發圖強的無畏精神,無疑是對現時世代讀者的一記警鐘。
「如果你只讀一本關於冷戰的書,這就是那一本書。」首部以全球為視角、最完整的冷戰通史美國歷史學界最高榮譽班克洛夫特獎得主、冷戰史權威文安立集大成之作以宏大的時間跨度、寬闊的空間視野、睿智獨到的分析對21世紀以來冷戰研究新方法、新領域的全面概括冷戰的起點,是自由世界與共產世界的衝突,塑造了現今的地緣政治格局;它是當今全球衝突的歷史源起,也是世界紛爭的燃點。1991年,隨著蘇聯解體,冷戰宣告結束但它的影響力卻從未終結,至今仍牽動著世界的每個角落這場全球意識形態對抗,造就了今天的世界,也將決定明天的未來*郭崇倫(《聯合報》副總編輯、「郭崇倫會客室」Podcast 主持人)專文導讀過去,我們傾向於將冷戰視為一場有界限的衝突:美國和蘇聯之兩強相爭,脫胎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餘燼之中,隨著蘇聯垮臺而戲劇性地結束。但在這部重要的新著當中,美國班克洛夫特獎得主文安立主張,冷戰必須從全球意識形態衝突的角度來理解,可追本溯源至十九世紀,並在世界各地產生持續的影響。文安立於本書提出一個新視角:在上個世紀,強權競逐和意識形態鬥爭改變了全球每個角落。冷戰也許始於歐洲的邊緣,但它在亞洲、非洲和中東產生了最深的反響,幾乎所有群體都不得不選邊站。這些選擇繼續定義著世界各地的經濟和制度。冷戰攸關美國勢力的崛起及鞏固,但又不僅止於此。冷戰也是關於蘇式共產主義的潰敗,以及在歐洲的民主共識的形式透過歐盟建制化的過程。在中國,冷戰意味著中國共產黨實行的政治革命與社會革命。在拉丁美洲,冷戰意味著沿著冷戰的意識形態分界線益趨兩極化的發展今天,許多地區都深受肇因於這個時期的環境威脅、社會分裂、族裔衝突之苦。意識形態影響了中國、俄羅斯、美國;伊拉克和阿富汗已經被發軔於冷戰的那種單靠動武來解決問題之信念所摧毀。本書的廣度驚人,富於灼見,就地理空間與時間歷程兩方面拓展了我們對冷戰的理解,提供了一部今日世界是如何創造出來的新歷史,引人入勝。
他贏了戰爭,卻輸了江山;贏了政治,卻輸了歷史。 他的一生究竟是失敗還是勝利? ★【中文版獨步全球 無刪改搶先面世!】★ 中國近代史專家潘佐夫最新鉅作,最權威的蔣介石傳記 揭露蔣介石神祕、複雜、矛盾的真實面貌 蔣介石——一個失敗的勝利者,也是勝利的失敗者, 他雖勝猶敗,又在敗中求勝, 打贏二次世界大戰,卻輸掉國共內戰; 長期在臺灣掌握權力,死後卻遭到嚴厲批評。 曾被尊為民族的救星,現卻被貶為歷史的罪人。 以前,我們在課本中認識蔣介石,學習他看著魚兒逆流而上的勵志故事; 如今,雖然提到先總統蔣公時已不用敬畏的挪抬空一格、不必再向他的遺像行禮, 但我們在路名、錢幣、機關學校名稱、紀念館等仍隨處可見他留下的身影。 無論對他的評價如何,他對臺灣帶來的影響,一直都巨大得難以抹滅、無法忽視。 本書特色 【歷史不該被遺忘,而應該要被真實還原】 現在,藉由潘佐夫的深入研究,透過在生命中與蔣介石交會過的眾人視角, 我們得以重新認識面貌多元、大多數人可能前所未聞的蔣介石。 ●乳名瑞元的蔣介石,幼時極為頑劣調皮,經常闖禍惹事,幾度差點受傷喪命。鄰居稱他「瑞元無賴」,而現代醫師可能會診斷他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因父親早逝、兄長分家,自小與母親相依為命,養成敏感而高傲的自尊、領導者的本能,習慣靠雙拳伸張權威,以彌補自己較低的社會地位。 ●神經失常、心理極度不平衡,容易衝動、憂鬱、歇斯底里,是個難以相處的人,旁人必須以極大的耐性來和他打交道。 ●沉迷女色、情史豐富,先是奉母之命娶了自己不愛的女人,之後經常流連青樓,納妓女為側室,又另納少女為妾,最後因個人前途考量締結政治婚姻。 ●對導師孫逸仙極忠誠,對朋友則重情義,收養結拜兄弟的私生子,視如己出。 ●自律甚嚴,作息按表操課,早睡早起、飲食清淡,從不喝開水之外的飲品。 ●最常以「雪恥」作為日記的開端,愛國心強烈,國家受強壓時總是痛受屈辱。 ●在某些外國高官眼中,他舉止莊重沉著,有學者風範,像個神職人員;但也被美國某官員在日記中謔稱為「花生米」,稱其為無知、專橫的死頑固。 蔣介石終其一生都在戰鬥中,先是與滿族,然後是軍閥、共產黨與日本人。 即使撤退到臺灣後,他也永遠在備戰中,時刻心懷反攻大陸之夢。 他犯了許多可怕血腥的罪行和錯誤,但也為國家付出了諸多心力; 我們可以從各方面來評判他,同時觀照他的時代和社會背景。 本書是作者經過長期深入研究後,對於20世紀最有權勢、最具爭議性的人物之一──中國國民革命領袖蔣介石的一部全面性傳記。自1926年開始,蔣介石(1887–1975)領導中華民國將近五十年。他是一個愛國者、共和新中國的創建者、二戰的英雄,既是儒家的信奉者,也是一個基督徒;雖然他夢想著普世的平等,卻變成一個背信狡獪的獨裁者,也必須為超過一百五十萬無辜民眾的死亡負責。無論對蔣介石的評價是褒或貶,但不容否認的是,他對兩岸近代史和遠東歷史發展有深刻而巨大的影響。 這本批判性傳記所根據的,是蔣介石未發表的日記、他在俄羅斯檔案中的大量個人案卷,以及俄羅斯收藏的、他的親友和敵人的檔案。潘佐夫揭示了蔣介石在1920年代掌權和整個中國革命運動過程中,俄羅斯人所扮演的角色,還有蔣介石與美國一些高官的複雜關係,同時也揭露了蔣氏家族不為人知的祕辛、播遷來臺後的生活等,期待幫助讀者為蔣介石在歷史中找到適切而客觀的地位。
傳奇之書《蘇東坡新傳》作者李一冰, 長年以來不為人知的另一部神祕傳記作品…… 失敗的英雄,在庸凡俗流中,是只有寂寞的。 張蒼水出身官宦人家,與鄭成功並列明末抗清名將,曾親率部隊連下安徽二十餘城、堅持抗清19年,以民族偉人的形象而為人熟知,更是留下多部作品的民族詩人。1949年,李一冰來臺途中,經過舟山群島,憶起張蒼水當初即於此地奉魯王、據浙海、抗清兵,有感於歷史冥冥重演,於是決心為其立傳。 李一冰認為,張蒼水憑藉著「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不計成敗,百折不回,實屬儒家哲學至高無上之傳統。他以張蒼水流傳至今的詩文為骨幹,輔以詳盡的歷史考據,通過文學,一筆一畫細摹出他的血肉,使這位大將畢生的高峰低谷、喜怒哀樂,得於數百年後,盡收讀者眼底。 《南明一孤臣:張蒼水傳》最早的版本是1953年的《明末孤臣張蒼水傳》;後10年之間,作者三易其稿,又於1967年增補修訂成《張蒼水傳》,本次重排新印,獲對張蒼水有深入研究的香港大學陳永明教授捐贈筆記,增添最新史料、修補闕落訛失,為全書做了最詳盡的注腳。
第一本紀錄余英時先生談自己年幼生活、 青少年時期、學生時代及思想養成的訪談集。 余英時先生學術思想博大精深, 研究範圍縱橫三千年中國思想史, 在中國史學研究有極為開創性的貢獻。 本書由思想史學者陳致透過訪問, 呈現余英時先生的學思歷程。 2006年12月,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余英時教授榮獲美國國會圖書館頒發的克魯格獎。該獎項頒發給諾貝爾獎未包括的人文學科領域中有傑出成就的學者,以肯定他們在學術研究中的終身成就。 余英時先生是在迄今獲獎學人中唯一的華人學者,余先生在中國思想史研究上的成就為中外學術界所公認。陳致接受香港《明報月刊》委託,通過越洋電話數次訪問余先生。 訪談記錄著重在余先生治學的途徑、經歷、方法和重點,以及他對學術、思想、人文等各方面的看法等。全書分為〈直入塔中,上尋相輪〉、〈宗教、哲學、國學與東西方知識系統〉、〈治學門徑與東西方學術〉、〈為了文化與社會的重建〉四篇。 余英時簡介 余英時 (1930-2021) 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哲學學會院士。生於天津,籍貫安徽潛山。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師從錢穆先生、楊聯陞先生。曾任密西根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講座教授、普林斯頓大學校聘講座教授、康乃爾大學第一任胡適講座訪問教授和香港新亞書院院長兼中文大學副校長。2001年6月自普林斯頓大學校聘講座教授榮退。著作等身,作育英才無數。曾獲國際多所大學的榮譽和名譽博士學位。2006年榮獲有「人文諾貝爾獎」之稱的「克魯格人文終身成就獎」(the John W. Kluge Prize for Lifetime Achievement)。2014年榮獲「唐獎漢學獎」。
全世界的人都在讀、討論度最高的當代歷史鉅作! **授權全球30個國家,銷量突破100萬冊** **榮登各大媒體書店年度最佳選書** **無刪改繁體中文完整版隆重上市** 絲綢之路主宰了人類的過去,也必將決定世界的未來 牛津大學重量級史學家彼德‧梵科潘重新解讀世界史 以全新角度、宏觀視野、創新思維、清晰邏輯、流暢文筆 獻上一場令人耳目一新、大呼過癮的知識饗宴 歷史,不該是從勝利者的視角詮釋過去! 重返人類文明的誕生地,東西方交會的十字路口, 將打開一扇回顧歷史的新窗口, 更會看到一個相互連結的世界。 兩千年來,絲綢之路始終主宰人類文明的進程,南轅北轍的文化在此碰撞震盪,並以此為中心輻散到世界各地。 不同種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帝王、軍隊、商人、學者、僧侶、奴隸往來在這條道路上,創造並傳遞財富、智慧、宗教、藝術、戰爭、疾病和災難。 於絲綢之路上發生的事件,也將決定當今及未來世界的面貌。 許多個世紀以來,唯有在西方世界──也就是美洲的「新世界」,才能找到名望與財富。時至今日,東方世界也已逐步吸引追尋富饒的冒險者。橫跨整個中亞,深至中國與印度,曾是歐亞核心的地區再度崛起,並逐漸插足全球政治、商業與文化,重新聚焦世界的目光,強勢掀起全球性的話題。 《絲綢之路》從世界歷史的角度切入,以絢爛奪目的方式,探索讓古老帝國盛起與毀滅的各種力量。這些力量也曾決定人類思想的發展以及世界財富的流動,現在更預告了種種國際事務的新開端。 得獎紀錄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年度選書、歷史類最佳書籍 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年度選書、最佳出版人讀物 英國《觀察家報》(The Observer)年度最佳讀物 英國《太陽報》(The Sun)年度最佳選書 英國《泰晤士報》(The Times)年度選書 英國《泰晤士報文學增刊》(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年度最佳讀物 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The Sunday Times)年度最佳讀物 美國《彭博商業周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年度最佳讀物 英國《今日歷史》雜誌(History Today)年度最佳讀物 英國《泰晤士報》(The Times)作家首選 英國《書商》雜誌(The Bookseller)年度最受歡迎讀物 英國敦特書店(Daunt Books)年度最佳非小說類讀物 英國《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2015年度最佳讀物 法國《觀點雜誌》(Le Point)年度獲獎書 法國《歷史雜誌》(L’Histoire)2018年度最佳讀物
內容簡介品中餐之形,嘗異國之味,舌尖上的全球史豪華美饌在地與正宗的美味對決!牛肉麵、酸菜魚、肉骨茶、拉麵、河粉、椰漿飯……是我的中式美食?還是你的異國料理?挑戰飲食民族主義,剖析世界與中國菜的距離。料理不只是文化底蘊,更是國族想像的一環。透過這本書,希望您能意識到中國菜不僅是我們飲食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也是一種寶貴的文化象徵。它可以是觀察世界史的透鏡,更可以是組織世界史的接合劑。──岩間一弘|作者,第44屆三得利學藝賞(社會風俗部門)得獎感言20世紀,中式飲食文化飄洋過海,在星馬等地開花結果,在英屬香港和日治台灣殖民地獨立發展,更進一步傳入亞洲及歐美各國。中菜在百年間遍布全世界,化作各式佳餚,廣受各地人群喜愛。然而,這並不是一個如你想像、宏揚民族文化的復興故事。當中菜在世界各地大放異彩,中國這個傳統國家卻正不像衰落與混亂。而且不僅是中國人,接受並吸納中式料理的日本、韓國甚至印度人,都為中菜的傳播和擴散貢獻了一己之力。為了克服飲食民族主義偏見,飲食史專家岩間一弘爬梳大量資料,還原近代中菜的傳播過程,指出中國菜最鮮明的特點是在許多國家實現在地化,並深入各地人們飲食,甚至成為所在國度的「國菜」,超越了外國菜或民族菜的範疇。此間民族國家的成立,深刻改變了亞洲料理和飲食文化。從近年蔚為風潮的全球史出發,聚焦於國家建設與民族主義,本書為我們畫出了一幅中式佳餚餐盤上澎派、豪華、可口的世界史面貌。本書重點:★ 你不知道的特色料理創生記,顛覆常識的飲食歷史!→韓國炸醬麵、日本拉麵、越南河粉和馬華炒粿條,麵食文化的一百種面貌!→中共「開國第一宴」吃些什麼?上海蟹與文化大革命有關?味精竟能促進世界大同?→東坡肉、左宗棠雞、李鴻章雜碎,名菜是如何誕生的?→中國有春捲,越南有夏捲,各國潤餅口味作法都不同;料理如何因應地方風土與民族特色,迸出新面貌?★ 料理是戰爭!餐桌上的文化競爭與國族想像。→餃子怎麼吃?直接吃還是配飯吃?台日網民爭論不休!→該叫「泡菜」還是「辛奇」?料理正名為何重要?→肉骨茶源自新加坡還是馬來西亞?官方又為何冷處理?→孫中山推廣州菜,毛澤東愛淮揚菜,中國四大菜系競爭不亞於軍閥混戰!→《傅培梅時間》、《大長今》、《黑白大廚》都是美食外交的一環?如何用料理爭奪國際話語權?★ 中菜的不能承受之重:與中國的距離→石鍋拌飯竟然是中國的料理?中國申報石鍋拌飯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韓國氣得跳腳?→中式雜碎如何從中國人吃老鼠跟蛇肉的偏見中脫胎換骨,席捲西方快餐界?→梅子炒飯、真鯛大陸圖、大魔術熊貓麻婆,動畫《中華一番》包含了怎樣的中國想像?又隱藏了哪些日本元素?→二戰後的唐人街「中國」餐館,廚師都是日本人?60年代風靡歐美的亞洲名曲竟是「壽喜燒」?日本人在近代中菜的傳播中扮演什麼角色?→從席捲大街小巷的酸菜魚、螺螄粉、肉夾饃,我們如何重新思考當代中菜的傳播與台灣的關係?
內容簡介★亞洲史研究巔峰.集英社創社95週年紀念鉅獻★人物如星,交織燦爛歷史星空構築出籠罩全亞洲的歷史全景壓迫與變革交錯的時代、民族意識覺醒、每個選擇都形塑了亞洲的未來《亞洲人物史》第十卷聚焦於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中葉。這是一個抗爭、獨立與變革的時代,亞洲各地在帝國主義壓迫與近代變革浪潮下掙扎求存,殖民統治與近代化的矛盾激發民族意識覺醒,各地人民在不同處境下,探索通往解放、獨立與自由的道路。從革命志士到女性運動先驅,從民族獨立領袖到文學思想家,各地人民不僅對抗外來殖民統治,也在階級、性別、宗教與知識體系上展開抗爭。在朝鮮,有人積極投身獨立運動,也有人選擇調和折衷;在中國,文學與思想界交鋒激盪;在蒙古與阿富汗,政治與軍事變革塑造新國家;在阿拉伯與印度,憲政運動與女性解放並行推進。本書描繪了亞洲如何在壓迫中尋找生機,如何在西方主導的知識體系中重建自身的歷史話語。本書不僅探討獨立運動與民族抗爭,也關注那些選擇不同道路的人們。透過這些人物的故事,重構亞洲歷史,呈現「民族解放之夢」的多重樣貌,並深思壓迫與自主、傳統與變革之間的複雜關係。【本卷主要人物】尹致昊/金瑪利亞/李載裕/魯迅/張愛玲/林獻堂/卡蒂妮/卡瑪拉德維・查托帕迪亞/奧爾佳・列別傑娃/阿卜杜勒希德・易卜拉欣/多斯特・穆罕默德/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八世/薩德・扎格盧勒/瑪拉克・希夫尼・納西夫/後藤新平/夏目漱石/柳田國男/與謝野晶子叢書特色:• 跨越地域,從東亞到西亞,涵蓋整個亞洲的歷史長河。• 突出「交流」視角,深挖和平與衝突中的文化碰撞。• 匯聚現代亞洲史研究權威,打造精緻的評傳與分析。歷史不僅僅是故事,而是對人性的深刻關照。開啟您對亞洲文明的全新理解。
內容簡介★亞洲史研究巔峰.集英社創社95週年紀念鉅獻★人物如星,交織燦爛歷史星空構築出籠罩全亞洲的歷史全景帝國競逐走向盛世、統御廣土眾民、東西文化交流新頁《亞洲人物史》第七卷進入十六至十八世紀,這是一個帝國興衰、知識變革與文化交流激盪的時代。此時,鄂圖曼帝國、薩法維帝國與蒙兀兒帝國在西亞與南亞霸權崛起,明清更迭改變東亞政治格局,日本從統一、擴張進入「鎖國」體制,朝鮮在戰爭與學術發展間尋找自身定位,而東南亞各國則在海洋貿易與歐洲殖民影響下經歷變遷。本書收錄影響此一時代的政治統治者、宗教領袖與思想家,如以伊斯蘭神祕主義教團教主之姿立國的伊斯邁爾一世、力挽狂瀾擊退日軍的朝鮮名將李舜臣、自覺知識分子責任的黃宗羲,以及飄洋過海來到東方的耶穌會傳教士。他們在動盪與變革的世界中,或開疆拓土,或魄力變革,或開創思想,形塑了亞洲歷史的重要篇章。這是個帝國競爭與文化交融的時代,草原與農耕文明持續對抗,貿易與戰爭交織出複雜的世界網絡,學術與宗教思想亦在東西交流中發展。這些人物的行動與思想,不僅改變了當時的世界,也影響了今日亞洲的文化與歷史進程。【本卷主要人物】阿拔斯一世/蘇萊曼一世/卡蒂普・切萊比/阿克巴/沙勿略/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李舜臣/光海君/李滉(李退溪)/李珥(李栗谷)/鄭氏一族(鄭成功等)/康熙帝/黃宗羲/達賴喇嘛六世/良淵王叢書特色:• 跨越地域,從東亞到西亞,涵蓋整個亞洲的歷史長河。• 突出「交流」視角,深挖和平與衝突中的文化碰撞。• 匯聚現代亞洲史研究權威,打造精緻的評傳與分析。歷史不僅僅是故事,而是對人性的深刻關照。開啟您對亞洲文明的全新理解。
內容簡介穿越千年,成就神威20位教科書級歷史人物,凝鍊大和之魂!誰是日本人?!從神祕的卑彌呼女王,到搭著子彈列車的和服女孩,日本這個國家充滿著隱晦又曖昧的氛圍——禪意與科技共存,傳統與未來並行。令國人自傲、令外人著迷。但日本的文化是如何形成?《大和神威》用20位傳奇人物的生命故事,講述著橫貫千年,既精彩又刺激的大和建構史。這不是教科書,是歷史的角色設定集!從操縱人心想像的巫女王卑彌呼,到開啟近代經濟奇蹟的澀澤榮一;從親手寫下《源氏物語》的宮廷才女紫式部,到讓漫畫變成世界語言的手塚治虫。他們跨越時代,身分多元,有帝王將相,也有革命家、僧侶、藝術家、外交官、女詩人。無論身處何時,他們都是變革的象徵,有人提筆,有人執劍,有人提供了思想底蘊。各式各樣的大小人物,共同形塑出現代日本。在世界問出「何謂日本」的現在——我們用歷史作答這是一部寫給現在的日本,也寫給正在尋找自己文化定位的我們。從歷史裡讀出力量,從人物中找到共鳴。不論你是日史控、文化迷,這本書都會讓你重新認識那個既熟悉又陌生的「日本人」。
內容簡介十七世紀以後,中國與朝鮮的關係是「父子關係」,與日本的關係是「養父子關係」,與越南的關係是「兄弟關係」,臺灣孤懸海外,發展出獨特的「遺民關係」型的中華意識。 《中華秩序追求與華夷論辨:近世以來東亞知識人的鄉愁》嘗試提煉出一個簡要關係,說明17世紀以後東亞知識人圍繞在中華秩序上的複雜關係,依其地理遠近或屏障的難易程度,以及政治、文化的吸收深淺,分成了數種關係。 本書分上下兩篇,含緒論共計12章,【上篇】分析近世知識人追求中華秩序的四種關係類型,是作為宏觀的整體視野,來看待東亞區域的發展趨勢,【下篇】則以比較微觀的個別視角,或以知識人,或以官員訪問,或以漂流人事件等,扣緊「華夷論辨」涉及敏感的「中華╱中國」意識,佐證前面所爬梳的四種關係類型。
內容簡介★ 榮獲2020年沃爾夫森歷史獎(Wolfson History Prize) ★專文推薦陳國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鄭維中(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占地球70%面積的海洋,如何塑造了人類文明?從最早航海冒險家到現代巨型貨櫃船,商人、探險者、海盜、製圖師和旅人的歷史奇航時間跨度最大、涵蓋範圍最廣的海洋史巨著!當前世界最重要的事務,皆仰賴人類在海上的種種作為跨越國界、連接區域,將全球融為一體的人類海洋史在人類歷史的大部分篇章裡,海洋都是不同民族間進行遠途貿易和交流(包括思想、宗教和商品的傳播)之主要途徑。這部鴻篇巨著追蹤了人類在世界各大洋周邊以及跨大洋的旅行與交流互動的歷史,詳細闡述了人類與大洋從最早一批航海者的時代一直到今天的關係。本書從最早的航海族群講起,即太平洋上的波利尼西亞人,他們在羅盤發明的很久以前,就掌握了依賴直覺的航海技能;結尾則談到現代的巨型遊輪和貨櫃船,當今世界貿易的90%仍然是由貨櫃船承載。在這樣的起點和終點之間,阿布拉菲雅描述了商人、探險家、海盜、製圖師和旅人如何追尋香料、黃金、象牙、奴隸、可定居的新土地和關於遠方的知識。書中觀點跳脫歐洲中心主義的窠臼,強調來自其他大洲的航海者發揮的作用,展現了商人如何從阿拉伯半島和非洲的海岸前往中國南方和日本,透過他們的航行將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連通,進而將半個世界連接起來。許多民族曾在大西洋上尋找新的土地,從早期的維京冒險家到強大的葡萄牙海洋帝國,以及波濤之上紛至沓來的西班牙、荷蘭和英國統治者。阿布拉菲雅展示了海上網路如何由點到線,由線到面,最終構成跨越全球聯繫網路的連續統一體。這是一部氣勢恢宏的史書,並且採用了令人振奮的新視角——不像絕大多數的全球史那般從陸地出發,而是從無垠大洋的角度審視歷史,打破傳統大陸史觀之藩籬,彌補人類文明史研究之不足。
內容簡介 《史義通説》是《史傳通說》的姊妹篇。全書探討中國傳統史學,亦旁參西方史學,共有十五個議題:「史義解題」、「居今識古」、「經史之間」、「以易釋史」、「史有專職」、「尺幅千里」、「馳騁古今」、「實錄無隱」、「推果知因」、「疏通致遠」、「彰善癉惡」、「會萃諸錄」、「經世致用」、「史蘊詩心」、「承風繼統」。 汪榮祖强調,史學為文化之產物,有其淵源,必須縱承而後踵事增華,不能如自然科學那般橫向挪植。故對自西潮東漸以來,史學以西史為指歸,將西方之新取代中國之舊,華夏史學因西化而漸失主體性,詮釋之權往往旁落於外人,以至於國人重外人所說,而外人下視國人所說的窘境,感觸尤甚。 全書旁徵博引,比照西學,深入闡述,彰顯中西史學的異同,以及中國史學之特色與價值。
內容簡介 顛沛流離的歷程,中國近代的動盪命運,造就了一代史學大師黃仁宇的大歷史觀。 以全球史的眼光來看中國現代化之路,給人帶來重要的歷史啟迪。 「之所以成為歷史學家,是因為自己顛沛流離,一切源於中國的動盪不安。我開始接觸(歷史學)這一行業和技藝,是因為動盪不安的生活造成心靈苦惱。為了尋求問題的解答,我才發現世上所有的事件全都緊密相連。」 本書收錄黃仁宇未曾結集出版的單篇專文,散見於英國、美國、德國、香港、臺灣等地報刊雜誌,透過多方蒐集整理成冊。並以黃仁宇的長時段、慢結構的大歷史觀點為題,是窺視黃仁宇思想的最佳途徑。 書中探討內容極為廣泛,涵蓋了從中國社會的特質、明代的財政管理系統,到蔣介石的歷史定位等,充分展現了黃仁宇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獨到見解。他因親身經歷了近現代中國的苦難,決意投身歷史研究,探究歷史的因果。唯有釐清這些因果,才能為近現代中國尋求一個可能的解方。 ▍【聯經出版.黃仁宇文集】 《萬曆十五年》 《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 《明代的漕運,1368-1644》 《中國大歷史》 《資本主義與廿一世紀》 《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日記》 《放寬歷史的視界》 《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 《地北天南敘古今》 《關係千萬重》 《大歷史不會萎縮》 《黃仁宇的大歷史觀》 《緬北之戰》 《長沙白茉莉》 《汴京殘夢》 《黃河青山》
內容簡介最全面、最完整,寫給當代與未來的新英國史一座與外隔絕的邊陲群島,如何成為海上霸主與世界大國?一提到英國,你會想到什麼?倫敦鐵塔、皇家衛兵,果醬司康、炸魚薯條,披頭四、哈利波特,高貴優雅的英國王室,還是支配世界四分之一土地的日不落帝國?除了老掉牙的歷史事件和王室八卦祕辛,你應該認識它更多!「不列顛是座島嶼,它的歷史與認同都源於這項地理事實。」──羅伊‧史壯 《大不列顛兩千年》是為新一代讀者所寫的全新英國史,豐富有趣、通俗易懂、權威且全面。本書從成為羅馬行省前,只有原住民居住的不列顛島開始講起,直到2016年的脫歐,透過七十幾個明快簡約的章節,精彩且均衡地描述英國史上各個時代,用引人入勝的敘述貫穿各時期,介紹英國兩千多年歷史中輝煌與悲鳴、起伏與轉機,並述及英國對世界其他國家(尤其是美國)的巨大影響。書中論及許多人熟悉的百年戰爭、都鐸王朝、莎士比亞與維多利亞女王,但全書的主題不只戰爭軍事及王權更迭,還包括經濟發展、宗教衍化、人民階級的異動、女性歷史、地景景觀及建築變化、娛樂走向、農業進程等等,讓讀者得以全面理解橫向與縱向的時空背景。作者羅伊‧史壯是英國著名的歷史學家、作家兼園藝家,不僅著作等身、多才多藝,更曾任英國國家肖像館和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的館長,在英國文化圈中備受推崇,而長期於博物館工作的經驗,也讓他嫻熟於將看似嚴肅或複雜的議題,透過巧妙的轉化與解釋,傳達給非專業的觀眾和讀者。這項才能在本書中展露無遺,羅伊‧史壯吸收大量過往研究與各家說法,綜合出屬於個人的一家之言,讓這本書既有學術的嚴謹,又充滿著知性的趣味。史壯在書中特別留心人民生活的面向,透過關於普羅大眾的日常,反映出英國人如何形成自我認同感,同時重視文化和思想與政治潮流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關係。他在書中多次強調,「不列顛是一座島嶼,對於要了解它的歷史而言,這個事實比任何其他事實都重要。」被海洋包圍的特性,創造了英國人獨特的民族性格,讓他們既追求遺世獨立、享受島嶼的庇護,又不斷想要往外冒險,探索未知的世界。對於同樣生活於群島國度的臺灣讀者,大不列顛兩千年的經驗是否也能帶來借鑑與啟發?史壯的激情、熱情和廣博的知識,讓他成為這一趟歷史旅程的最佳導遊。了解英國歷史,對於理解世界史及全球局勢至關重要。任何好奇英國歷史,或是關心國家認同和國家前景的人,都不能錯過這本書。
內容簡介一場跨越時空的文明之旅,千件大英博物館典藏文物的世界巡禮。穿越千年歷史,破除時空限制,探索大英博物館珍藏的歷史與文明。全套書精心挑選大英博物館內的人類文明珍品,透過大英博物館內各領域專家撰寫解說,深入淺出地介紹文物的歷史背景、文化意義及藝術價值。並搭配高畫質精美圖片,為讀者提供視覺上的文化饗宴,從文物中一窺各大文明的發展脈絡,見證跨文化的交流與共鳴。本系列包含了「中國、伊斯蘭、印度、東南亞」四冊,從各文明的源起書寫到近代,文物見證了文化傳播、變化和相互影響。儘管文明興衰變遷,這些文物如時光的見證者,將歷史延續至今。四種文明,千種文物,超越時空的限制,一套將世界文明完整呈現。
內容簡介白衣學佛,不離世法,必須敦倫盡分;處世不忘菩提,要在行解相應。 ――李炳南李炳南先生(1891-1986),出身武學世家。早年學儒,淹貫經史子集,兼攻法律、醫學,對古典詩歌之創作,精湛豐贍。入法學專校後,親近法界前輩梅光羲與聞唯識。中年以後,由儒入佛,深究教相義學,曾從明師參禪學密,最後依隨印光大師,專修專弘淨土,倡導持名念佛。先生原主管獄政,1938年抗戰初起,受邀至曲阜孔府,此後扈隨奉祀官孔德成先生擔任幕僚長五十年。1949年隨國民政府遷台,公餘之暇,以親承太虛、印光二大師教誨,標舉「宏揚淨土法門,建設人間佛教」為志,創辦台中市佛教蓮社暨聯體機構,包括育幼、安老、救濟、施醫等各種慈善公益事業;儒佛兼弘,廣設念佛班、弘法團、研究班、國學啟蒙班、國文補習班、論語講習班,乃至月刊社、出版社、廣播社等教育文化事業。尤其重視大專青年教育,創辦慈光講座、明倫講座,接引入佛門之青年不知凡幾。其弘化之功普及台海兩岸,影響遠及海外未來,其言教身教與著作,至今猶影響佛門子弟。寓台三十八年,講經不斷,直至往生前一月猶未已。預知時至,安詳往生,荼毘後舍利無數。堪稱民國以來學佛居士楷模。《李炳南居士年譜》編著者林其賢,長於義理、辭章、譜牒、考據諸學,以先前編撰《李卓吾事蹟繫年》、《聖嚴法師年譜》之經驗,精細戮力從事於此著。全書分為《年譜》五冊、《圖冊》一大冊,全書逾四千頁、兩百萬言。《年譜》以編年體記錄譜主一生行事德學,收存其學思、著述、書函、詩歌、文書等文字紀錄,完整呈現其人格行誼與學思歷程,以及對國家、社會與佛教的貢獻;《圖冊》則收存照片、手稿、書函、題字等珍貴之圖像紀錄。圖文各繫年可相輔互見。本書最大的特色是取材以譜主著述及來往書信為主,並廣蒐期刊報紙、公私文書檔案,以及友朋學生之傳記、訪談、著述、筆記,詳加考證,儘可能還原歷史現場,真實呈現譜主行誼,一位修行者成學的歷程。
研究中國傳統帝國對地方控制的經典巨著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重要奠基者,中研院院士蕭公權先生學術代表作中國歷史上,廣袤的鄉村如何維繫秩序?中央政府如何透過層層組織深入地方?作者以嚴謹的學術研究與豐富的歷史資料,完整探討中國傳統帝國對地方的掌控模式。《中國鄉村:論19世紀的帝國控制》是蕭公權先生多年心血研究的結晶,專門研究19世紀時期清王朝統治中國鄉村的政治體系,特色在於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探討清王朝對鄉村政治統治體系的設置、理論和實際運作情況。全書共分三大部分十一章。第一部分專門探討鄉村地區的行政劃分和基層組織劃分,即研究村莊、市集、城鎮的劃分,保甲和里甲如何成立。第二部分專門研究清王朝是如何設置鄉村的統治體系,分別探討了警察性的保甲制度、稅收性的里甲制度、饑荒控制性的糧倉體系和思想統治體系的設置情況。第三部分探討了鄉村政治統治體系的運作效果,分析了家族同這個統治體系的關係,以及鄉村對它的行為反映。本書已經成為研究中國傳統帝國對地方控制的經典著作。
黃永年是當代中國很特別的一位歷史學者,他畢業於復旦大學,是呂思勉、童書業、顧頡剛三位大師的入室弟子,學有專精,但他的學術道路卻很不平坦。1958年被劃為右派後,不准從事學術研究工作,前後達二十年之久;幸虧他被派到圖書館,仍可以偷偷「練功」。1979年以後,學術空氣逐漸放鬆,黃永年才被調到陝西師大歷史系教書,1981年任副教授,1982年升任教授,1983年任古籍研究所副所長,現已升任所長。 1979年起的十年間,黃永年發表了一系列唐史研究的論文,考釋細密,饒有見解,充分展現「練功」二十年的功力,引起國內外學者注目。本書正是這些論文的結集。黃氏自承頗受陳寅恪先生著作啟發,也對陳氏論點未盡妥適之處提出補充與修正,學界評價頗高。
★《經濟學人》2021年度書籍★★榮獲沃爾夫森歷史獎(Wolfson History Prize)★推倒他╳的雕像,然後呢?英雄陷落,一場關於權力、種族與歷史記憶的風暴襲捲全球2020年,是世上各處雕像們最驚心動魄一年。從華盛頓、邱吉爾到李將軍,無數「偉人」雕像成了群眾怒火的目標,潑漆、分屍、融成廢鐵……這場全球性的雕像浩劫,起因於佛洛伊德事件,在「黑人的命也是命」的呐喊中,種族議題愈演愈烈。矗立數百年的雕像,為何突然變成了眾矢之的?活人的問題,為什麼要拿手無寸鐵雕像開刀?當我們推倒一座雕像,究竟是為了清算歷史,還是尋求另一種理解過去的方式? 從誕生到倒下,雕像乘載的集體記憶每一座雕像的誕生,都不只是對個人榮耀的頌揚,更是某個時代、某群人意念的凝結。它們象徵權力、信仰或崇拜,成為集體記憶的投射。然而,這些被簡化成英雄象徵的雕像,卻往往掩蓋了複雜而矛盾的歷史。我們記憶中的英雄,或許正是他人心中的苦痛。推倒一座雕像,並不會泯滅歷史,也並非否定過去,而是一種重新解讀的開始。倒下的偶像,講述的不只是它被推翻的原因,更是我們如何看待歷史、看待彼此的深刻問題。倒下之後的故事,該如何書寫歷史這本書以十二座著名雕像為切入點,追溯它們從誕生到倒下的完整故事。雕像不僅是歷史上重要的人物紀念,同時也見證了文明的變遷與掙扎。它們究竟是歷史的標誌,還是時代的債務?拆除雕像本身並不代表著解放,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反思,並開始對過去做出彌補、對現況進行改變。我們不需擔憂人們「改寫」歷史,歷史是一場永恆持續的對話──在過去、現在與未來之間不斷交織、延續。
★亞洲史研究巔峰.集英社創社95週年紀念鉅獻★人物如星,交織燦爛歷史星空構築出籠罩全亞洲的歷史全景穿越時空,踏入人類文明的黎明時刻!從波斯高原到中原大地,從信仰的聖者到權力的締造者。「亞洲人物史」第一卷《神話世界與古代帝國》為您帶來亞洲各地神話,和16+260+位影響深遠的歷史人物,重現古代亞洲的波瀾壯闊。▍焦點人物傳記:• 漢摩拉比:法典締造者如何奠定巴比倫的輝煌。• 孔子與司馬遷:解讀中華思想與史學的脈絡。• 佛陀與阿育王:見證印度大陸如何以仁慈與智慧改變世界信仰的版圖。• 秦始皇:解密統一天下的鐵腕政策與驚世工程。• 冒頓單于:冷酷強大的領袖如何運用智慧創建馬上傳奇。• 王莽與曹操:一窺儒教王權的建立到亂世革新。從古代帝王到宗教聖者,從思想家到史學家,這些人物如何塑造亞洲的文化根基?本書以深入淺出的評傳方式,帶領您走入他們的生活與抉擇,發現人性與時代如何交織出歷史的浪潮。「亞洲人物史」首卷,探索亞洲歷史的開端,由神話、史詩到真實的歷史人物,呈現自西元前十八世紀起到第六世紀,古代帝國的成立與發展。在這個時期,城市、王權、國家在亞洲各地形成,從中出現整合廣大領域的帝國,奠定古典文化的基礎,並為各地域之後的歷史開展賦予方向。書中涵蓋各類開創歷史的傳奇人物,儘管距離今天已有數千年之遙,但這些人物的思想與事跡,透過人們不斷地重述、解釋並附加意義,而持續與我們的世界產生連結。其影響力猶如古代神話般經久不衰,超越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不斷啟發我們對歷史與未來的想像。【本卷主要人物】漢摩拉比|大流士一世|耶穌|佛陀|阿育王|孔子|秦始皇|冒頓單于|司馬遷|王莽|曹操|迦膩色伽一世|頭羅曼|摩醯邏矩羅|憍陳如|婆羅納跋摩▍叢書特色:• 跨越地域,從東亞到西亞,涵蓋整個亞洲的歷史長河。• 突出「交流」視角,深挖和平與衝突中的文化碰撞。• 匯聚現代亞洲史研究權威,打造精緻的評傳與分析。歷史不僅僅是故事,而是對人性的深刻關照。開啟您對亞洲文明的全新理解。
★亞洲史研究巔峰.集英社創社95週年紀念鉅獻★人物如星,交織燦爛歷史星空構築出籠罩全亞洲的歷史全景穿越時代裂變,探索文明交織的源流!二至七世紀的亞洲進入文化與宗教大爆發的黃金時代。「亞洲人物史」第二卷《世界宗教圈的誕生與群雄割據的東亞》帶您深度剖析17+240+位塑造時代的關鍵人物,呈現一幅絢爛而複雜的歷史畫卷。▍焦點人物傳記:• 龍樹與覺音:走入佛教大乘思想的核心,探尋智慧的永恆光芒。• 穆罕默德:親歷伊斯蘭信仰的崛起,了解改變世界的先知與他的啟示。• 苻堅:亂世中做著聖人夢的英雄如何試圖重塑中華秩序。• 陶淵明與昭明太子:解讀中國文人精神與古典文化的精髓。• 廣開土王與天智天皇:見證朝鮮半島與日本列島的王者雄心與國家成長。以人物為線索,感受歷史人物如何在裂變與創新中書寫傳奇。這段期間佛教與伊斯蘭教快速傳播經典、擴展影響力,成為塑造思想與信仰的重要力量;同時,中國大陸、朝鮮半島與日本列島上,隨著征服與政治整合行動,逐漸形成堪稱現代國家原型的政體。無論是佛教的傳播、伊斯蘭教的興起,還是東亞群雄間的角力,勾勒亞洲宗教與政治版圖的劇烈變遷,充滿了思想、文化、信仰的碰撞與融合,描繪出一個多元而鮮活的亞洲文明。在衝突與對話間,為您揭示人類共同命運的深刻紋理。對於仍身處民族與宗教隔閡的今日世界,更將持續對話與共鳴。【本卷主要人物】龍樹|覺音|苻堅|昭明太子|陶淵明|蕭皇后|文帝|廣開土王|長壽王|武寧王|真興王|廄戶王子|金春秋|神文王|天智天皇|天武天皇|穆罕默德▍叢書特色:• 跨越地域,從東亞到西亞,涵蓋整個亞洲的歷史長河。• 突出「交流」視角,深挖和平與衝突中的文化碰撞。• 匯聚現代亞洲史研究權威,打造精緻的評傳與分析。歷史不僅僅是故事,而是對人性的深刻關照。開啟您對亞洲文明的全新理解。
在共產黨史觀、國民黨史觀與台獨史觀外,重新解讀歷史符號──「1949」1949年10月1日中共建國,新中國建立。1949年12月7日,國民政府遷移台灣,新台灣從此誕生。台灣海峽兩岸人民各有他們的1949,1949年之於新中國,主要是政治的意義;1949年之於新台灣,則是文化的意義。1949年是台灣的年分,它賦予台灣一種歷史定位的架構。就漢人的觀點看,1661、1895與1949是台灣史上三個最關鍵性的年分。1661年鄭成功趕走荷蘭人,漢人移民作為台灣社會變遷的歷史主軸就此奠定。1895年日人據台,台灣很快的淪為新興帝國主義者的殖民地,迅速捲進了「文明化」的現代性行程,進入現代的世界體系。1949年的歷史地標則是國民政府敗退入台,結果是前所未見的大量移民湧入台灣。《1949禮讚》是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講座教授楊儒賓先生最新著作,在共產黨史觀、國民黨史觀與台獨史觀外,對「1949」此一歷史符號的重新解讀。全書重點論述為:1949渡海南遷,是國史上足以抗衡東晉永嘉渡江與南宋靖康渡江的三大南遷事件。1949是台灣史上三大移民潮中文化意義最豐富的移民事件。1949創造了「兩岸三地」的新知識範疇,新中國、新台灣與新香港同時成立。1949後的台灣學術是民國學術的繼承者,是另一種五四精神的發揚者。1949兩岸的曲折發展指向了中國現代性與西洋現代性的銜接。跨文化性格的台灣經驗,提供了形構中的新中華文化很重要的理論資源。本書的緣起雖始於作者楊儒賓的自我叩問,但摸索方向明確,是一部非常有意義的公共論述。作者楊儒賓認為,我們這群在後1949大分裂時代生長的人別無選擇地,被命運狠甩在東西衝突與古今交會的銜接點上。我們個人生命的成長與框住我們生命的世界一起演變,時代的浪潮推著我們穿越蔣中正、蔣經國、李登輝、陳水扁,以至即將被穿越的馬英九的時代。 然後少年子弟江湖老,憤青被流光帶入哀樂交集的中老年。
《思想史13》收錄論文10篇,本期的專號是「一衣帶水:近代日中思想文化互涉史」,論文有閻小妹的〈江戶小説《忠臣水滸傳》的創作方法——如何妙用白話翻譯抄本《忠臣藏演義》〉、黃自進的〈孫中山「民生主義」的理論建構:西方的學術理論與亞洲社會的具體實踐〉、李冬木的〈關於「魯迅」之誕生:近代中日思想互動之一例〉、蔡長廷的〈從滿蒙史到征服王朝論——田村實造的北亞歷史世界論〉、陳力衛的〈英華字典資料庫與概念史研究〉、王一樵的〈晚清余治的慈善思想與其「報應勸善劇」相關戲曲文學創作〉、鄭小威的〈「告别盧梭」、「告别共和」?:對梁啟超〈政治學大家伯倫知理之學說〉的再思考〉、蕭高彥的〈「文明」與「新民」:梁啟超《新民說》中權利與自由概念之辯證〉、張傳遠的“Scholarship and Politics in the World of Gu Jiegang”。
精選大英博物館中四百件珍貴藏品, 呈現多彩多姿的東南亞文明,一本書就把博物館帶回家! 璀璨文明、豐饒物產, 掀開東南亞豐富且多元的文化面紗。 從六千年前的遺跡到二十一世紀的當代文物,本書透過大英博物館珍藏的四百餘件文物,帶領讀者探索東南亞豐富深邃的歷史底蘊。橫跨現今的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越南、馬來西亞、印尼、汶萊、菲律賓、新加坡和東帝汶等國,這片土地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不僅孕育出燦爛的原住民文化,更吸納中國、印度的文明精髓,融合了佛教、伊斯蘭教、印度教、基督教等多元信仰,創造出獨具特色的東南亞文化。翻開本書,一同走進這片文明交匯的沃土,共同品味其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 ★吳哥窟:高棉帝國的中心,石造的宗教寺廟建築群,並以宏偉細緻的浮雕聞名於世。吳哥窟的建築遵循宇宙原則,包括須彌山的五座山峰以及四周的山脈和海洋。 ★獵頭文化:獵頭活動不僅是爭奪資源和領土的行為,同時也具有政治和宗教性質。獵頭常在群體中重要人士過世後舉行,頭顱是值得敬畏的,在生死儀式中的重要元素。 ★檳榔用具:二十一世紀前,檳榔流行於東南亞各階層和年紀,從個人食用,到宴客、正式儀式中,都發揮重要作用,是藥品、宴客用品和禮儀用品。檳榔相關用品的形制,也與身分地位相關。 ★紋身:過往東南亞許多社會都有紋身的習俗,紋身是死後世界重要指引。不同紋身圖樣也象徵著身分地位,亦可作為個人成就的象徵。紋身期間必須遵守特定的習俗及儀式。 ★東南亞織物:織與染主要與女性相關。在某些文化中,男性在使用織布機時觸摸是禁忌,女性則在編染的過程中,須遵守各種身體及精神限制。織物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依照不同的設計、形式、穿著的方式和原料,展現不同的社會地位、宗族、婚姻狀況、年齡和性別。
中國進入現代,碰到西方文明引發的全球性現代化浪潮,即有現代化轉型的問題,政治現代化是整體現代化方案的重要一環。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後成立的中華民國受到十八世紀歐美現代思潮影響甚大,但這個突破帝制中國兩千年的新國體實乃建立在中西兩種現代性思潮混合的基礎上,雙源匯流而成。締造民國的兩大領袖孫中山與梁啟超持的都是中西混合現代性的立場。本書是《思考中華民國》的先行著作,「中國現代性的黎明」意指中華民國體制所凝聚的中國現代性有傳統文化的養分。本書主張宋明理學,尤其從陽明學到十七、八世紀之交的道體論儒學,它們提供了中國現代民主政治基礎的有力因素:道統與政統分權並具指導地位的架構;良知作為人人皆有的政治主體之基礎;文學思潮植基於兼具個性解放與倫理內涵的情教上;三教論倡導儒教與其他宗教共存共榮。這些現代化議題的前身不見得能「開出」現代的民主政治,這片土地吸收了新的思想。隨著西方現代化思潮的傳入,這些中華文化傳統的元素被喚醒,並與新的思想交匯融合,進一步增強了二十世紀以後中國現代性的發展。兩股思潮匯聚,彼此轉化,終於形成嶄新中華文明之政治體制。
這是一座最古老的城市,也是一座最新穎的城市。她遭遇過世界,總能以最包容的姿態面對時代與各種期待,迄今仍然。從1624到2024,人群來往,一座城市的四百年或者更多,承載著多少人的想望與看顧;那些被帶來與留下的,無不形塑著今日的臺南風貌。這裡不只是空氣中充滿蔗糖或鹽分的城市,更是人們勇於造夢與創新的所在。「臺南400」絕不止步於沉湎過去,台灣燈會、臺灣文博會、台灣設計展與期間大小活動,是一次又一次對於城市歷史、文化、價值的深刻反思,也是對於大臺南多元且豐盛內裡的再探索。這是一本關於臺南400的全紀錄,亦是一座古城的文史共筆提案,下一輪「臺南400」的備忘錄!◆ 收錄二十二篇專訪文章,全方位帶你看懂到底什麼是「臺南400」、這一年發生哪些事。◆ 達人領路,從表演、窗景、音樂、飲食等六種生活視角,再一次認識臺南。◆ 「光節」引路與「光環境」的塑造,為臺南古蹟、淺山與市鎮帶來何種全新體驗與看見。◆ 搜羅二十個地方團隊的跨域行動,看見最草根、最生猛的臺南在地能量。◆ 壓軸篇章收錄「臺南400」落幕後,未完待續的臺南文化重磅對談。英國有倫敦、法國有巴黎,德國有柏林、日本有京都,臺灣呢?當然是臺南。四百年前的1624年,荷蘭人在臺南建立熱蘭遮城,臺灣被捲入世界的浪潮中;四百年過去,人們始終生活在歷史之中,這座城市如何為過去賦予現代樣貌與意義,並將它帶往更久以後的未來世代。擁有眾多廟宇、古蹟與歷史的臺南,該怎麼兼顧保存與創新,以風土文史為底激盪出嶄新的文化創意,走出屬於自己的城市風華?而當這場盛會的喧囂漸漸平息,不禁想問:「臺南400」之後,能為臺南留下些什麼?這座古城的文化又將走向何方,從臺灣的古都變為世界的古都?為了回應1624,臺南以「一起臺南,世界交陪」為號召,藉由城市行動與全民參與,創造出關於2024年臺南的當代面貌。而這本書則以臺南400為起點,從歷史、文化、藝術與社會等多重角度切入,探討臺南文化價值的發展、挑戰與未來可能性,讓四百不只是時間的總結,更容納城市的起伏變遷。歷史學者、文化評論家、藝術家、社區工作者、公職人員⋯⋯,各方人士眾聲喧嘩,對話臺南400的實踐、思考與想像,共同勾勒出城市文化治理、文化政策與文化發展的新藍圖。文學家說,「這是個適合人們做夢、幹活、戀愛、結婚,悠然過日子的好地方。」那你呢,你的臺南是什麼樣子?
彭真是橫跨毛澤東、鄧小平兩個強人時代的中共要員。彭真早於延安時就進入中央最高決策圈,在1949年中共取得勝利至「文化大革命」以前,身兼多項要職、權傾一時;「文革」後也以黨國大老身分繼續問政。彭真不但在當代中國的歷史、政治發展上扮演要角,他對現今中國大陸的法律與制度造成的龐然影響,也仍清晰可辨。西方的中國研究基於派系政治分析,認定彭真是劉少奇的頭號大將,隨其一道抵制、抗衡毛澤東,因而遭之用計接連打倒,如此也是對「文革」起源的流行解釋。中共官方則將彭真定位為:信從領袖但不懼堅持原則而遭難,力推國家法制發展而居功厥偉,更譽之為「社會主義法制的主要奠基人」。本書基於大量史料的嚴謹分析指出:彭真藉由整風機制與方法,打造與維護毛澤東的最高領袖地位;緊隨毛氏旨意,對法制建設之路淺嘗則止,反而助之形塑固化「以言代法」局面,並擇定群眾運動作為治國主要方式;在中央和北京市戮力推行毛氏愈趨激進的重大決策、運動和政策。1964年《人民日報》將彭真列入「毛主席的親密戰友」,乃實至名歸,絕非枉稱。不料未及兩年,毛澤東出於欲另闢新徑的政治需要,再加上彭真本身舉措的不無可議,竟引發毛氏對之嚴厲批鬥,進而成為其發動「文革」的主要事由。本書既是一本顛覆成說、創新突破的彭真政治傳記,同時也是一部具有相當新意的中共歷史論述,包括:有助認識彭真深度與聞的早期重大事件如延安整風、東北爭論;細膩重建中共建政後在訴諸群眾運動與經由法制正常管理之間搖擺、拉扯,終而步上「文革」的政治歷程;益於檢視中共政法、經濟、統戰、對外關係、首都管理等多方面的政策摸索和得失,並生動重現一批中共要人的群像。最後,本書對探索中共「改革開放」初期歷史,如「元老政治」、再建法制,提供一個重要的基點;並用寬廣的視野,增進了解中國法制曲折發展和別具特色的歷史緣由,這在中共1954年頒布首部憲法70週年之際,亦有一定的反思意義。
誰能為被壓迫者代言?這部歷史,寫給屬於99%的你和我。萬毓澤(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兼主任) 專文導讀這部歷史讓我們知道,作為多數人,我們有力量改變世界。這是一部有關貪婪和暴力的歷史,也是有關團結與抵抗的歷史。理解過去是如何打造出來,就能武裝起自己去改變未來。從距今七百萬年前至今日,人類總是不斷地奮起鬥爭,努力改善自身的生活,意欲創造一個比原來更好的社會。在世界各地的許多重大轉折時刻,追求一種不同的生活方式成為一種絕對的必要,一次又一次地反覆發生。本書是一部進行這些鬥爭的人的歷史,是原始人和獵人的歷史,是皇帝和奴隸的歷史,是獨裁者和革命者的的歷史。與主流歷史著作反其道而行,作者福克納揭示發生在過去的事從來不是預先決定。從遠古到封建社會,從法西斯主義到我們這個政治搖搖晃晃的時代,選擇總是複雜多端,可能導致的後果從自由到野蠻不一而足。拒絕傳統歷史自上而下的方法,福克納主張很多重大歷史事件的動力是來自一般人的群眾行動。在政制充滿瑕疵的今日,我們比從前任何時候更需要這些歷史。《基進的世界史》告訴我們,倘若過去是我們所創造,那我們一樣可以創造一個較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