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這是《臺灣史論集》的第二冊,以「海行兮的年代」為題,時間上以日本殖民統治中後期為研究對象,人群則以「戰爭期世代」為焦點。收有十二篇論文,以及三篇附錄,作為「戰後續篇」的引子。在近代社會,一個世代的形成,最關緊要的是教育,以及集體經驗。生於一九二〇至一九三〇年的臺灣人,在戰爭結束時約十五到二十五歲之間,他們在青少年時代度過日本殖民統治的最後八年,也就是戰爭動員的八年。在戰後臺灣,他們又度過集體「失語」與被迫緘默的歲月。了解這個世代將有助於我們掌握戰前戰後臺灣的歷史。「日本教育」沒有臺灣歷史,但有優質的實學、鄉土,以及道德教育,對戰爭期世代的綜合性影響,一直延續到戰後,以幽微的方式對臺灣社會起作用。但願本書的研究讓隱蔽的逐漸為人看見。
歷史的氣味、喧囂、風雨、煙塵……看親臨現場者,如何重述中華人民共和國史。1949年以後,中華人民共和國發生太多、太多的事。有些事,成為歷史書上的記載;有些事,只有親臨現場者才知一二;更有許多事,被掩蓋、被忘卻,遺失在記憶之外。《新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十五講》較舊版新增四分之一篇幅,書寫時序推進至晚近,並綜合十餘年來讀者與授課時獲得的反饋,重思歷史,將許多事件與問題說得更為周全、清楚。本書自八年抗戰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寫起,爬梳國民黨為何敗落、中國共產黨如何鞏固新政權,再寫朝鮮戰爭毛澤東的盤算,敘述打擊城市工商業的「三反」、「五反」運動,和從土地改革到大躍進進而大飢荒的過程,接著是一連串的知識分子、黨內的整肅,也分析當時的中蘇關係、中美關係。書中更寫到「文化大革命」、「六四」天安門事件,勾勒出該段歷史更為清晰的側面,也留下中國官方史學中沒有說、不能說,隱去的內容。不只如此,更書寫新時代──鄧小平改革開放後的發展,90年代以後起飛的經濟、蓬勃發展的公民社會,最後回顧七十五年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風雨蒼黃。本書精彩分析: .中共為什麼能夠打敗國民黨奪得天下? .為什麼大飢荒餓死幾千萬人,中共政權依然穩定? .土地改革和「三反五反」運動始末。 .毛澤東發動「文化大革命」的始末與影響。 .中國知識分子的飄搖風雨。 .鄧小平挽救自己政治生命的四封信。 .從西單民主牆到80年代的新啟蒙運動的回顧。 .「六四」的爆發原因、過程與相關澄清。 .在天安門廣場的那一夜。 .後八九時代的劉曉波、韓寒到艾未未:中國民主運動的發展與公民社會的成長。▍本書特色★十餘年來讀者回饋與課堂積累修訂而成。★親臨歷史現場者書寫的真實歷史。
唯一暢銷12萬冊的臺灣歷史最佳讀本!本書入選「東亞出版人會議」之「當代東亞人文經典100」經典作品,且為台灣入選15本中,唯一女性作者!本書已翻譯成日文、韓文和英文,兼及學術專業與普及性,是各級學校的最佳臺灣史讀物及輔助教材!特色:一、本書從史前寫到一九九○年代,涵蓋時間很長,就每個歷史時期選取若干主題,擇要敘述,無法鉅細靡遺,惟以議題取勝,具有通史的可親性和通貫性。二、以臺灣島為歷史敘述的單元,人群方面則以原住民為敘述起點,且於漢人出現後,仍見其身影,脫離漢人開發史觀,為臺灣史的原漢書寫開創新局面。三、本書配有許多圖片、地圖和圖表,文字和意象互相補充,彼此參照,讓「過去」得以多采多姿的形式出現,增加讀者琢磨流連的空間,深化感受并激發想像。本書含括戰後臺灣的歷史進程,有助於讀者理解、掌握當代臺灣社會種種現象的歷史根源,進而思考解決之道,共同為島嶼的未來貢獻心力。本書係作者《臺灣歷史圖說》聯經版第三版。本書於一九九七年由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出版,一九九八年改由聯經出版公司印發行,至二○一四年,共三十刷,印數約十二萬本。本書有韓文譯本《대만──아름다운 섬 슬픈 역사》(新丘文化,2003)、日文譯本《図説台湾の歴史》(平凡社,2007;增補版,2013),以及英文版A New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aiwan (SMC Publishing╱南天書局,2015)。
這是一場關於情欲、品味與士人精神的歷史對話。在正統與異趣之間,趙翼與袁枚展現出十八世紀士人的自由靈魂。十八世紀的江南,風雅鼎盛,文人群星閃耀,詩酒風流與學術思辨並行。在這樣的文化時代裡,趙翼與袁枚,一位是清代聲名卓著的史學家與詩人,遊歷帝國、記錄各地的風俗民情、帝王與朝政的運作及軍國大事;一位是影響深遠的詩人與文人雅士,風流倜儻、倡導情欲自由。他們以不同的姿態回應著盛世與禁忌、傳統與個人。本書透過這兩位性格迥異卻交情深厚的文人為軸,探討清中葉士人的文化實踐與精神世界:從詩學論辯到日常生活,從文類創新到情色書寫,從官場際遇到私人情感。他們的詩文不僅映照出一代士人的風尚與焦慮,也反映出皇權秩序與個體表達之間的微妙角力,勾勒在政治高壓中,江南士人如何延續晚明餘韻,追求風雅、抒發情志。這是一部關於情誼、思想與書寫的時代素描,也是一段關於江南士人如何在歷史洪流中留下聲音與痕跡的文化側影。
這是一場關於情欲、品味與士人精神的歷史對話。在正統與異趣之間,趙翼與袁枚展現出十八世紀士人的自由靈魂。十八世紀的江南,風雅鼎盛,文人群星閃耀,詩酒風流與學術思辨並行。在這樣的文化時代裡,趙翼與袁枚,一位是清代聲名卓著的史學家與詩人,遊歷帝國、記錄各地的風俗民情、帝王與朝政的運作及軍國大事;一位是影響深遠的詩人與文人雅士,風流倜儻、倡導情欲自由。他們以不同的姿態回應著盛世與禁忌、傳統與個人。本書透過這兩位性格迥異卻交情深厚的文人為軸,探討清中葉士人的文化實踐與精神世界:從詩學論辯到日常生活,從文類創新到情色書寫,從官場際遇到私人情感。他們的詩文不僅映照出一代士人的風尚與焦慮,也反映出皇權秩序與個體表達之間的微妙角力,勾勒在政治高壓中,江南士人如何延續晚明餘韻,追求風雅、抒發情志。這是一部關於情誼、思想與書寫的時代素描,也是一段關於江南士人如何在歷史洪流中留下聲音與痕跡的文化側影。
本期是《思想》第52期,專輯是:香港:離散與連結,主題是呈現這幾年離散港人複雜而深層的感受。專輯共收錄五篇文章,分別探討港人離散生命經驗的多重層面、個體如何面對流離與重塑、離散者與留港者之間的情感連結與張力,以及在台灣、英國和美國等地,離散者如何參與當地社會,並重新思索香港人的身分認同。
從貴族到平民,民國望族移民美國的傳奇故事跨越東西文化,從新思潮震盪中,重新奮起的激勵人生美國傑出青年女性獎的華裔遺傳學家,重磅回憶錄 我的四嫂、先忠的太太趙守偀,有著非常不尋常的家世。「奉天之虎」張作霖是她的外祖父,少帥張學良是她的大舅。——作家白先勇.專文推薦趙守偀(Anna Chao Pai)的人生,是一部跨越東西方的故事。這位獲得美國傑出青年女性獎的遺傳學家,不僅在蒙特克萊爾州立大學執教近三十載,更以《基礎遺傳學》一書讓深奧的遺傳科學知識走入一般讀者的視野。在璀璨的學術生涯外,她也完美詮釋了現代女性在事業與家庭扮演的多重角色。翻開她的家族史,會恍然走進一部中國近代史——母親張懷瞳是東北軍閥張作霖的掌上明珠,西安事變要角張學良是她的舅舅;父親趙世輝是前清東三省總督趙爾巽的獨子;而她的公公白崇禧,更是一生起伏皆與蔣介石緊密相連的軍事將領。趙守偀每一次與長輩的談話,都宛如翻開歷史的一頁篇章。戰亂的陰霾曾改寫這個家族的命運。趙家舉家遷往美國,在異鄉重新扎根。昔日顯赫的家世,在異國他鄉化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感慨,雙親的後半生體現了第一代移民在異鄉的疏離與孤立。儘管如此,趙守偀和她的兄弟們仍在美國活出精彩的人生,並讓家族後代在美國開枝散葉。1980年代起,她更多次重返故土,親眼見證了中國近年翻天覆地的變化與發展。這部自傳不只是個人回憶的娓娓道來,也透過她的經歷,一窺歷史變遷中個人命運的跌宕起伏,並見證一位華裔女性如何在異鄉以知識與勇氣,開創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
本期是《思想》第52期,專輯是:香港:離散與連結,主題是呈現這幾年離散港人複雜而深層的感受。專輯共收錄五篇文章,分別探討港人離散生命經驗的多重層面、個體如何面對流離與重塑、離散者與留港者之間的情感連結與張力,以及在台灣、英國和美國等地,離散者如何參與當地社會,並重新思索香港人的身分認同。
★亞洲史研究巔峰.集英社創社95週年紀念鉅獻★人物如星,交織燦爛歷史星空構築出籠罩全亞洲的歷史全景知識激盪開拓視野、改革思潮塑造國度、亞洲型態交織成形焦點人物傳記:•羽地朝秀與雨森芳洲:鎖國時代的知識人,開展東亞外交與世界觀。•德川綱吉與荻生徂徠:儒學治理與學術革新,重塑近世日本秩序。•李瀷與乾隆皇帝:從儒學復興到帝國治理,東亞政治文化的縮影。•阮惠與海德爾.阿里:以軍事崛起撼動帝國,越南與印度的反抗之聲。•拉姆.莫漢.羅伊與米德哈特.帕夏:宗教改革與憲政實驗,探索現代國家的可能。•克涅薩熱與容閎:教育先鋒走向世界,連結亞洲與近代思想。•慈禧太后與袁世凱:在清帝國末路中掌權,掙扎於保守與改革之間。「亞洲人物史」第八卷聚焦於十七至十九世紀亞洲的轉型人物,他們生於帝國秩序即將崩解之時,站在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交會的歷史十字路口。有的在強勢統治中尋求變革,有的從邊陲出發擁抱世界;有的反抗殖民,有的則在制度內部追求改革。他們的思想與行動不只回應當時困境,也開啟了亞洲各國探索「國家」、「社會」、「人民」的新篇章。本卷呈現的不是單一國族的歷史,而是一張涵蓋整個亞洲的歷史網絡:在清朝與鄂圖曼帝國調整治理策略的同時,日本、朝鮮、越南、印度與東南亞也面對貿易擴張、軍事衝突與思想激盪的挑戰。這些交錯的經驗,編織出「亞洲型態」逐漸成形的脈絡。《亞洲型態的完成》探討近世亞洲如何在全球化初潮與西力東漸的壓力下,逐步形成各自的現代政治文化與社會樣貌。從教育改革到宗教振興,從軍事動員到外交實踐,這些人物的抉擇與經歷,塑造了今日亞洲的雛形,也為理解當代亞洲困境與希望提供關鍵視角。【本卷主要人物】羽地朝秀/雨森芳洲/德川吉宗/荻生徂徠/李瀷/乾隆皇帝/阮惠/海德爾.阿里/拉姆.莫漢.羅伊/米德哈特.帕夏/克涅薩熱/容閎/慈禧太后/袁世凱叢書特色:• 跨越地域,從東亞到西亞,涵蓋整個亞洲的歷史長河。• 突出「交流」視角,深挖和平與衝突中的文化碰撞。• 匯聚現代亞洲史研究權威,打造精緻的評傳與分析。歷史不僅僅是故事,而是對人性的深刻關照。開啟您對亞洲文明的全新理解。
★亞洲史研究巔峰.集英社創社95週年紀念鉅獻★人物如星,交織燦爛歷史星空構築出籠罩全亞洲的歷史全景戰亂洗禮催生覺醒、思想奔流激盪時代、亞洲現代性浴火而生焦點人物傳記:• 金性洙與金天海:在殖民體制下追尋民族與藝術的可能性。• 蔣介石與宋氏家族:近代中國政權轉型的推手與象徵。• 胡適與毛澤東:從文化改良到革命實踐,近代中國思想光譜的兩端。• 翁山與甘地: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精神象徵。• 摩薩台與昭和天皇:帝國秩序的挑戰者與見證者。• 岩生成一與尾崎秀實:東亞政治轉折中的異見與行動。• 中野重治與林達夫:知識人如何在時代的縫隙中堅守思考與書寫。• 李香蘭與山代巴:女性身影在民族、性別與國家敘事中的複雜交錯。本卷描繪二十世紀前五十年間的亞洲風景,一個飽經兩次世界大戰與殖民體制劇變的年代。西方帝國權力崩解之際,亞洲各地開始思索現代化方向。民族主義席捲各地,與之共生或對立的是革命運動、社會改革、甚至殖民地內部的知識激盪。亞洲各國透過獨立運動、語言運動與思想實踐,形塑出屬於自己的「國族自我」,並在民主與專制、自由與秩序之間拉鋸。這一時期的歷史人物,不再僅是帝王將相與宗教聖者,而是更多身處邊緣與中心交界的行動者——既是民族運動的領導者,也是思想觀念的實驗者。他們留學、抵抗、譯介、寫作,跨越殖民母國與本土之間的知識邊界,挑戰語言、階級與性別的枷鎖。共同面對的,是如何在混亂與痛苦中為亞洲社會尋找出路、重構人我關係、思索未來政治體制與文化樣貌。透過這些人的軌跡與選擇,本卷不僅描寫亞洲如何從戰爭廢墟中站起,也呈現亞洲現代性誕生時的矛盾與困境。他們的思想與實踐猶如一面鏡子,映照我們今日仍持續面對的問題:民族與國民的界線、個人與共同體的張力、民主理想與現實政體的距離。回望這段歷史,不只是理解過去,更是在追問今日與未來的可能。【本卷主要人物】金性洙/金天海/高橋 亨/岩生成一/蔣介石/宋氏一族(宋美齡等)/胡適/毛澤東/翁山/甘地/穆罕默德.摩薩台/昭和天皇/尾崎秀實/中野重治/林達夫/李香蘭/山代巴叢書特色:• 跨越地域,從東亞到西亞,涵蓋整個亞洲的歷史長河。• 突出「交流」視角,深挖和平與衝突中的文化碰撞。• 匯聚現代亞洲史研究權威,打造精緻的評傳與分析。歷史不僅僅是故事,而是對人性的深刻關照。開啟您對亞洲文明的全新理解。
台灣知識分子,如何在海的另一端找到屬於自己的認同。這本書,是台灣歷史欠缺的一片關鍵拼圖。我們對台灣的意識與定義,甚至全民該守護的價值,也許,正是這些留學生,在海的另一端締造的。台灣民主的海外支線:一段被忽略的歷史《X島嶼》是台灣第一本講述台美人經歷的書。本書系統性爬梳1960至1980年代,台灣留學生於美國參與社會運動、逐步建立台灣意識的過程。這條自美國校園延伸出的自我探詢之路,構成了台灣民主進程中一條重要卻長期被忽略的支線。美國的沉默與校園裡的監控冷戰時期,國民黨政府滲透、監控美國各大學,設置黑名單,許多學生曾受騷擾,甚至有人死因成謎。美國政府的沉默與縱容,是鄭昕筆下林孝信、黃啟明、陳玉璽與陳文成等人遭遇的背後推力。她經由深度訪談與檔案研究,揭露這段在自由民主國度的壓迫史,也描繪留學生們如何在高壓環境下建立緊密的社交網絡、組織運動,抵抗來自故鄉的極權掌控。他們雖來自台灣,卻在離家鄉一整片海洋的異地上,逐步覺醒對自身文化與土地的認同。始於台灣,終於台灣鄭昕以成長經歷為引,細膩描寫她所認識的一代台美人──那些被迫離開家園、在異鄉生根的政治理想家。他們的抗爭不僅止於反對國民黨威權,更投入全球反殖民與人權運動,成為台灣後來推動民主改革與民間外交的關鍵力量。《X島嶼》不只是一段歷史,更是一種對「台灣是什麼」的深層探問,是不在台灣發生,卻深刻影響島嶼的真實故事。──────────────*「X島嶼」是什麼?1943年海軍武官葛超智於哥倫比亞大學進行訓練計畫,為侵略及占領「X島嶼」做準備。「X島嶼」即為台灣的代稱,當時仍為日本殖民地。此項計畫雖因美國改變戰略被棄,「X島嶼」至今卻仍是一個貼切的隱喻,代表美國對台灣模稜兩可、影響重大,卻又經常受隱藏或者不為人知的關係。──────────────▍本書特色★第一本寫台美人在近代國家民主化過程中扮演何種重要角色的書。★冷戰時期,難以得見、從未被細細理解的台美人發展史。★深度訪談、檔案研究,書寫黃啟明、陳玉璽、陳文成的生命故事,以及林孝信、高成炎、洪哲勝、史明等人的影響。★結合當時代國際社運方向、台灣社會氛圍與重大事件,系統性爬梳當時代的台灣左派僑民系譜。★敘述在國民黨政府跨海監控之下,海外僑民如何建立、運用令人驚豔的社會與政治網絡,譜出結實而堅韌的民主連線。
當社會變遷席捲全球,舊有的關係與秩序如何調整?本書以歷史學者的視角,從個人回憶到國際政治,從文化思想到經濟轉型,探討生死、金錢與性的關係如何隨時代變遷,在全球變局中重塑秩序。《關係千萬重》是黃仁宇繼「大歷史」觀點後的另一新嘗試,從人類基本慾求如性、生死與物質生活出發,探討歷史中知名人物的原貌及相似的社會模式,展現與當今生活密切相連的歷史。本書以「關係」為主題,透過二十篇重要文章,探討生死、金錢與性這三大基本關係,反映人類社會的深層結構。黃仁宇將歷史視為不斷變動的現實,而非靜止的過去,每篇文章都反映出歷史如何影響我們的思想和行為。書中的內容涵蓋個人經歷、歷史觀察、社會變遷與國際政治,從作者在美國的經歷、戰時服役、東亞研究到對世界局勢的反思,呈現歷史對我們行為的塑造。本書透過「關係」的視角探討社會變遷,例如資本主義推動社會由農業體制轉向商業體制,舊有的價值觀是否能夠承受這一衝擊?隨著技術發展加速全球交流,人類的價值選擇是否依然不變?面對這些變遷,個人應如何自處,社會又該如何應對?從中國近代變革到西方社會演進,從國際政治權力博弈到日常倫理選擇,書中的每篇文章像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如何與世界建立關係,並在歷史的浪潮中尋找自我。對歷史、文化、經濟,及當代社會議題感興趣的讀者,將能在此書中獲得啟發,並思考如何與當前時代對話,如何看待自身與世界的關係。▍【聯經出版.黃仁宇文集】《萬曆十五年:一個無關緊要的年分》《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明代的漕運,1368-1644》《中國大歷史》《資本主義與廿一世紀》《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日記》《放寬歷史的視界》《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地北天南敘古今》《關係千萬重》《大歷史不會萎縮》《黃仁宇的大歷史觀》《緬北之戰》《長沙白茉莉》《汴京殘夢》《黃河青山:黃仁宇回憶錄》
十九世紀的臺灣,原以中國大陸為主要貿易對象,是時米、糖乃出口大宗。然自淡水、打狗(今高雄)兩港於1860年後之開放對外通商,茶、糖、樟腦大量出口,至1895年臺灣割日,三項商品出口值共占同時期全臺出口總值之94%,並促成臺灣之貿易對象遍及全球。本書即對1860-1895年間茶、糖、樟腦等三項關鍵性出口品之產銷,作一深入分析;進而指出臺灣在此期間歷經了傳統經濟與世界經濟互相激盪、歷史重心北移、經濟更加仰賴貿易、本土資產階層崛興、族群關係變化等社會經濟變遷。此書原以《茶、糖、樟腦業與晚清臺灣》為名,於1978年出版,獲教育部青年學術著作獎,廣受臺灣史研究者重視;並在1986年6月《史聯雜誌》發表的臺灣史著作被徵引次數統計中,名列第二;美日學者亦表推崇,認為相對其他中文著作,較能平衡論述中外經濟關係。此次增訂出版,作者更參酌近人研究成果,加以補充修正。全書對於了解臺灣的歷史淵源、亞洲內部的經濟關係、臺灣與世界經濟體系之關聯等議題,均有所助益。本書初版於1997年4月出版。
放寬視界,重新發現歷史的內在邏輯長時間軸串聯因果,大歷史觀洞見未來● 重讀黃仁宇,透過明朝財政體制,剖析中國資本主義的歷史脈絡● 在全球經濟變局中,探索傳統與現代的交融,思考中國經濟的發展● 從「數目字管理」到數位金融,揭示中國經濟體制變遷的深遠影響● 重新審視中國資本主義的可能道路,了解東西方發展的軌跡與異同黃仁宇的《放寬歷史的視界》拓展「大歷史觀」的深度與廣度,透過長時間、遠距離、寬視界的分析,重新檢視歷史事件,使看似零散、不合理的過去得以聯繫成有機的整體,展現歷史內在的邏輯與必然性。本書以明朝的財政體制為切入點,剖析傳統中國在「數目字管理」不足的情況下,如何影響資本主義的萌芽與發展。黃仁宇認為,明代的賦役制度、經濟政策與治理模式,決定了中國近代以來的發展方向,並與西方在資本主義興起時期的經驗形成鮮明對比。從軍旅生涯到美國學術之路,黃仁宇憑藉親身經驗與東西方文化交融的視角,超越傳統歷史書寫的局限,提出獨到的見解。他認為,歷史不應只是片段的敘述,而應從更高的層次理解結構與趨勢。本書不僅是對歷史的新詮釋,更是對當代世界的深刻省思,引領讀者站在更高的維度,重新審視歷史與現實的關聯。在今日全球經濟局勢快速變動之際,中國的市場化改革與全球化進程持續深化,數位金融、企業治理、政府調控等問題備受關注。本書不僅幫助我們理解中國經濟體制的歷史根源,更能引導讀者思考,在當代語境下如何突破傳統框架,面對全球資本主義挑戰。▍【聯經出版.黃仁宇文集】01.《萬曆十五年:一個無關緊要的年分》02.《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03.《明代的漕運,1368-1644》04.《中國大歷史》05.《資本主義與廿一世紀》06.《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日記》07.《放寬歷史的視界》08.《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09.《地北天南敘古今》10.《關係千萬重》11.《大歷史不會萎縮》12.《黃仁宇的大歷史觀》13.《緬北之戰》14.《長沙白茉莉》15.《汴京殘夢》16.《黃河青山:黃仁宇回憶錄》
放寬視界,重新發現歷史的內在邏輯長時間軸串聯因果,大歷史觀洞見未來● 重讀黃仁宇,透過明朝財政體制,剖析中國資本主義的歷史脈絡● 在全球經濟變局中,探索傳統與現代的交融,思考中國經濟的發展● 從「數目字管理」到數位金融,揭示中國經濟體制變遷的深遠影響● 重新審視中國資本主義的可能道路,了解東西方發展的軌跡與異同黃仁宇的《放寬歷史的視界》拓展「大歷史觀」的深度與廣度,透過長時間、遠距離、寬視界的分析,重新檢視歷史事件,使看似零散、不合理的過去得以聯繫成有機的整體,展現歷史內在的邏輯與必然性。本書以明朝的財政體制為切入點,剖析傳統中國在「數目字管理」不足的情況下,如何影響資本主義的萌芽與發展。黃仁宇認為,明代的賦役制度、經濟政策與治理模式,決定了中國近代以來的發展方向,並與西方在資本主義興起時期的經驗形成鮮明對比。從軍旅生涯到美國學術之路,黃仁宇憑藉親身經驗與東西方文化交融的視角,超越傳統歷史書寫的局限,提出獨到的見解。他認為,歷史不應只是片段的敘述,而應從更高的層次理解結構與趨勢。本書不僅是對歷史的新詮釋,更是對當代世界的深刻省思,引領讀者站在更高的維度,重新審視歷史與現實的關聯。在今日全球經濟局勢快速變動之際,中國的市場化改革與全球化進程持續深化,數位金融、企業治理、政府調控等問題備受關注。本書不僅幫助我們理解中國經濟體制的歷史根源,更能引導讀者思考,在當代語境下如何突破傳統框架,面對全球資本主義挑戰。▍【聯經出版.黃仁宇文集】01.《萬曆十五年:一個無關緊要的年分》02.《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03.《明代的漕運,1368-1644》04.《中國大歷史》05.《資本主義與廿一世紀》06.《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日記》07.《放寬歷史的視界》08.《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09.《地北天南敘古今》10.《關係千萬重》11.《大歷史不會萎縮》12.《黃仁宇的大歷史觀》13.《緬北之戰》14.《長沙白茉莉》15.《汴京殘夢》16.《黃河青山:黃仁宇回憶錄》
十九世紀的臺灣,原以中國大陸為主要貿易對象,是時米、糖乃出口大宗。然自淡水、打狗(今高雄)兩港於1860年後之開放對外通商,茶、糖、樟腦大量出口,至1895年臺灣割日,三項商品出口值共占同時期全臺出口總值之94%,並促成臺灣之貿易對象遍及全球。本書即對1860-1895年間茶、糖、樟腦等三項關鍵性出口品之產銷,作一深入分析;進而指出臺灣在此期間歷經了傳統經濟與世界經濟互相激盪、歷史重心北移、經濟更加仰賴貿易、本土資產階層崛興、族群關係變化等社會經濟變遷。此書原以《茶、糖、樟腦業與晚清臺灣》為名,於1978年出版,獲教育部青年學術著作獎,廣受臺灣史研究者重視;並在1986年6月《史聯雜誌》發表的臺灣史著作被徵引次數統計中,名列第二;美日學者亦表推崇,認為相對其他中文著作,較能平衡論述中外經濟關係。此次增訂出版,作者更參酌近人研究成果,加以補充修正。全書對於了解臺灣的歷史淵源、亞洲內部的經濟關係、臺灣與世界經濟體系之關聯等議題,均有所助益。本書初版於1997年4月出版。
一塊金牌的出土,如何終結幾百年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觀點?又是怎樣的一塊金牌,同時改變三個人的歷史定位──美洲新大陸真的是哥倫布發現的嗎?「坤輿萬國全圖」確實是出自利瑪竇之手嗎?淹沒在歷史洪流中的鄭和,才是海洋大業的總舵手?《宣德金牌啟示錄:明代開拓美洲》是六百年中國外交史的鳴冤鼓,四百年「西學東漸」的驚堂木!歷史真相未必是眼見為憑歷史事實未必是白紙黑字透過爬梳史料碎片,驗證典籍的缺口,補足世界大歷史疏漏的系譜李兆良繼《坤輿萬國全圖解密:明代測繪世界》專著取得一家之言後,再度從一枚偶然獲得的明朝金牌,意外發現鄭和的大航海才是開啟中美兩洲的經貿、文化的第一人,而非歷史課本言之鑿鑿、光環高掛的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而有了《宣德金牌啟示錄:明代開拓美洲》一書的論述。《宣德金牌啟示錄:明代開拓美洲》一書談的正是一系列明代中國人到達美洲的「硬」證據。從一面在美國出土的宣德金牌開始,通過第一手文獻、實地調查,用實物比較歐、美、中三方的文化發展特徵、文物特徵。根據現有的資料分析,美洲一些文化與華夏文化同源,早於一四九二年哥倫布到達美洲的時代,同時回應並肯定了《坤輿萬國全圖》是明代中國作品的論說。宣德金牌在北美洲東部出土,引發作者李兆良注意到東部印第安人的文化。然後意外發現當地的切諾基人有許多與明代相似的現象。他們的北斗旗是明朝代表皇帝的旗子。白、紅兩色代表和、戰,文武官制度,與中國相同。而美洲特有的農作物,鳳梨、玉米、番薯、南瓜、花生、辣椒、菸草等出現在中國文獻文物,比哥倫布出航起碼早了半個世紀,較歐洲國家種植要早,不可能是從葡萄牙、西班牙帶來。它們首先在中國西南種植,再通過茶馬道傳到各地,是明代中國人把它們帶回來的。甚或美洲還有一些明代或更古的中國文化特色:二十八宿的天文觀測台、四方神靈用四色代表、饕餮、結繩記事、圭、貝幣、朋(貝珠帶)、旃旌、節杖、佛教的卍(萬字)符和手中眼、洗骨二次葬、和平族的笈禮等等。《宣德金牌啟示錄:明代開拓美洲》相當程度補足了前作《坤輿萬國全圖解密:明代測繪世界》針對西方十五、十六世紀的世界地圖,補充了鄭和下西洋的細節,更有力的破解了中西交通史六百年的懸案。而實物證據更對應了《坤輿萬國全圖》中精確性的內容,並支持美洲東部出土宣德金牌的事實。透過多項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的關聯,拼出統一、完整的脈絡,證實中美之間的文化淵源。李兆良說:「學習和研究歷史,不單是為過去和現在,更重要是為了將來。」本書不只為歷史翻案,更重要的是希望透過新物證的發現,為史學界注入新的觀點和新的思考,起到普及史學的作用,讓原本矛盾的史料有了新的破口,而有更多看待大歷史的新思維。
▎「這些海盜就跟其他海盜一樣行徑卑劣。但是,當我們回想起他們的殘酷犯行,或是因為他們駭人聽聞的破壞與其他殘忍之舉而倒抽一口寒氣時,倒也不能忘記他們的紀律、堅忍、同袍情誼與武德,讓他們成為當時世界上最所向披靡、最大膽無畏的族群,無人能夠比肩。」──溫斯頓.邱吉爾▎「『難』不過舉手之勞,『不可能』頂多就把手舉久一點。」──千年流轉,維京魂未變其志。每當世界呼喚,他們便毅然回應。航向西方、航向南方、航向世界的各地,去掠奪、去探險、去建立我們的新家園吧!當海平線浮現維京長船的身影,腥風血雨便接踵而至。他們沿著河路、海路,東征俄羅斯,南擊羅馬帝國,西越大西洋抵達美洲。征服世界的傳奇,自此開展而永不止息。懷抱對自身與家族認同的深刻追尋,赫曼書寫下這部充滿情懷、如史詩般壯麗的維京傳奇。 ╳從海盜到匠人,刻苦、無畏、勤奮的精神與世界征服之路。╳在貧瘠嚴酷的斯堪地那維亞大地上,向外遷徙、尋找資源是維京人永遠的課題,也孕育出了堅毅、紀律、團結,重視家庭與族群的特質。當維京人從掠奪者走向建設者,接納基督教成為虔誠的路德宗教徒時,亦未曾捨棄原鄉的精神價值,他們忠誠依舊、勇於開創、堅守自律、專注於研磨技藝的匠心,即使時空移轉,維京人對世界的影響亦如往昔。╳信念永存、美德傳承,呼喚不滅維京之魂。╳《維京魂》講述的不僅是北歐諸民的歷史,更關乎一種穿越時空、凝聚人心的信念。即使「維京人」的稱呼已隨時間遠去,那份堅毅、榮耀、勤奮與無畏的精神仍未熄滅。現今的世界有不同於過往的困境,便捷的網路與 AI 技術帶來真假難辨的資訊洪流、比過去更劇烈且難以預測的國際局勢,以及因地球環境惡化而日益頻繁的極端氣候……,必須喚起維京魂,只要願意相信、勇於實踐,來自北方的靈魂將在你心中再次點燃,無懼風雨,破浪前行。
▎「這些海盜就跟其他海盜一樣行徑卑劣。但是,當我們回想起他們的殘酷犯行,或是因為他們駭人聽聞的破壞與其他殘忍之舉而倒抽一口寒氣時,倒也不能忘記他們的紀律、堅忍、同袍情誼與武德,讓他們成為當時世界上最所向披靡、最大膽無畏的族群,無人能夠比肩。」──溫斯頓.邱吉爾▎「『難』不過舉手之勞,『不可能』頂多就把手舉久一點。」──千年流轉,維京魂未變其志。每當世界呼喚,他們便毅然回應。航向西方、航向南方、航向世界的各地,去掠奪、去探險、去建立我們的新家園吧!當海平線浮現維京長船的身影,腥風血雨便接踵而至。他們沿著河路、海路,東征俄羅斯,南擊羅馬帝國,西越大西洋抵達美洲。征服世界的傳奇,自此開展而永不止息。懷抱對自身與家族認同的深刻追尋,赫曼書寫下這部充滿情懷、如史詩般壯麗的維京傳奇。 ╳從海盜到匠人,刻苦、無畏、勤奮的精神與世界征服之路。╳在貧瘠嚴酷的斯堪地那維亞大地上,向外遷徙、尋找資源是維京人永遠的課題,也孕育出了堅毅、紀律、團結,重視家庭與族群的特質。當維京人從掠奪者走向建設者,接納基督教成為虔誠的路德宗教徒時,亦未曾捨棄原鄉的精神價值,他們忠誠依舊、勇於開創、堅守自律、專注於研磨技藝的匠心,即使時空移轉,維京人對世界的影響亦如往昔。╳信念永存、美德傳承,呼喚不滅維京之魂。╳《維京魂》講述的不僅是北歐諸民的歷史,更關乎一種穿越時空、凝聚人心的信念。即使「維京人」的稱呼已隨時間遠去,那份堅毅、榮耀、勤奮與無畏的精神仍未熄滅。現今的世界有不同於過往的困境,便捷的網路與 AI 技術帶來真假難辨的資訊洪流、比過去更劇烈且難以預測的國際局勢,以及因地球環境惡化而日益頻繁的極端氣候……,必須喚起維京魂,只要願意相信、勇於實踐,來自北方的靈魂將在你心中再次點燃,無懼風雨,破浪前行。
2015英國皇家文學學會翁達傑獎得主最新力作伊斯蘭專家林長寬博士審校走訪形塑伊斯蘭文明的十五座重要城市回顧伊斯蘭千年璀璨歷史——專業推薦——林長寬(前國立成功大學多元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馬繼康(世界遺產資深領隊、師大社教系講師)張育軒(說說伊朗創辦人)黃恩宇(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副教授兼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副主任)(依姓氏筆畫排序)曾受世人欽羨、充滿無限可能的伊斯蘭世界,一千五百年來造就了許多名垂青史的重要王朝、領袖和城市。在極盛時期,於各方面締造了無可比擬的成就;在頹敗時期,變成封閉、殘酷而危險的文化荒地。從七世紀伊斯蘭誕生的麥加,到二十一世紀驚人崛起的朵哈,結合史料和實地報導,以創新角度探索伊斯蘭世界豐富多元的文明。定義伊斯蘭文明的十五座偉大城市:七世紀:麥加——眾城之母八世紀:大馬士革——芳香樂園九世紀:巴格達——和平之城、流血之城十世紀:哥多華——世界之點綴十一世紀:耶路撒冷——紛爭之城十二世紀:開羅——勝利之城十三世紀:法斯——非洲雅典十四世紀:撒馬爾干德——典範花園十五世紀:君士坦丁堡——世界渴望之城十六世紀:卡布勒——群山間的花園十七世紀:伊斯法罕——半天下十八世紀:特里波利——海盜窩十九世紀:貝魯特——地中海東岸區(黎凡特)遊樂場二十世紀:杜拜——先建,他們就會來二十一世紀:朵哈——珍珠城 伊斯蘭曾是備受全世界欽羨的文明,從一連串閃耀奪目、文化多元的大都市出發,伊斯蘭帝國執掌著中東、北非、中亞和印度次大陸的一大片地區,而歐洲則虛弱地退縮在邊陲之地。幾個世紀以來,統治者哈里發既在戰場上叱吒風雲,又在思想戰役中取得勝利,伊斯蘭城市是無與倫比的藝術瑰寶,它們也是商業力量、精神聖潔和前瞻思維的強大國家,在這裡,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 在這一千五百年的時光裡,引領穆斯林世界的是一個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王朝——巴格達的阿巴斯朝、大馬士革和哥多華的伍麥亞朝、法斯的馬林朝、君士坦丁堡的歐斯曼朝、印度的蒙兀兒朝和伊斯法罕的薩法維朝;還有歷史上最具領袖魅力的一些領導者——從開羅的薩拉丁、撒馬爾干德威猛的帖木兒、卡布勒的詩人君主巴布爾,到杜拜難以壓制的瑪克圖姆家族。 本書描寫了這些偉大的王朝和它們在伊斯蘭歷史中高峰時刻的首都,將伊斯蘭歷史上的決定性時刻精彩地串連起來,記錄了這個文明的盛世繁華,並關注伊斯蘭世界在今日的持續變化。
2015英國皇家文學學會翁達傑獎得主最新力作伊斯蘭專家林長寬博士審校走訪形塑伊斯蘭文明的十五座重要城市回顧伊斯蘭千年璀璨歷史——專業推薦——林長寬(前國立成功大學多元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馬繼康(世界遺產資深領隊、師大社教系講師)張育軒(說說伊朗創辦人)黃恩宇(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副教授兼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副主任)(依姓氏筆畫排序)曾受世人欽羨、充滿無限可能的伊斯蘭世界,一千五百年來造就了許多名垂青史的重要王朝、領袖和城市。在極盛時期,於各方面締造了無可比擬的成就;在頹敗時期,變成封閉、殘酷而危險的文化荒地。從七世紀伊斯蘭誕生的麥加,到二十一世紀驚人崛起的朵哈,結合史料和實地報導,以創新角度探索伊斯蘭世界豐富多元的文明。定義伊斯蘭文明的十五座偉大城市:七世紀:麥加——眾城之母八世紀:大馬士革——芳香樂園九世紀:巴格達——和平之城、流血之城十世紀:哥多華——世界之點綴十一世紀:耶路撒冷——紛爭之城十二世紀:開羅——勝利之城十三世紀:法斯——非洲雅典十四世紀:撒馬爾干德——典範花園十五世紀:君士坦丁堡——世界渴望之城十六世紀:卡布勒——群山間的花園十七世紀:伊斯法罕——半天下十八世紀:特里波利——海盜窩十九世紀:貝魯特——地中海東岸區(黎凡特)遊樂場二十世紀:杜拜——先建,他們就會來二十一世紀:朵哈——珍珠城 伊斯蘭曾是備受全世界欽羨的文明,從一連串閃耀奪目、文化多元的大都市出發,伊斯蘭帝國執掌著中東、北非、中亞和印度次大陸的一大片地區,而歐洲則虛弱地退縮在邊陲之地。幾個世紀以來,統治者哈里發既在戰場上叱吒風雲,又在思想戰役中取得勝利,伊斯蘭城市是無與倫比的藝術瑰寶,它們也是商業力量、精神聖潔和前瞻思維的強大國家,在這裡,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 在這一千五百年的時光裡,引領穆斯林世界的是一個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王朝——巴格達的阿巴斯朝、大馬士革和哥多華的伍麥亞朝、法斯的馬林朝、君士坦丁堡的歐斯曼朝、印度的蒙兀兒朝和伊斯法罕的薩法維朝;還有歷史上最具領袖魅力的一些領導者——從開羅的薩拉丁、撒馬爾干德威猛的帖木兒、卡布勒的詩人君主巴布爾,到杜拜難以壓制的瑪克圖姆家族。 本書描寫了這些偉大的王朝和它們在伊斯蘭歷史中高峰時刻的首都,將伊斯蘭歷史上的決定性時刻精彩地串連起來,記錄了這個文明的盛世繁華,並關注伊斯蘭世界在今日的持續變化。
喬治.道森一八九八年出生於德州馬歇爾,祖父為奴隸。他指出儘管生活艱困,他的父親卻總認為要看事情的光明面,並訓練子女抱持相同的信念。喬治很小就必須工作以貼補家用,因此無法上學或學識字;他在書中描述他如何學著解讀這個世界,並且努力在這個世界中求生存。他說:「我們自力更生。麻煩橫陳於前,但你可以視而不見,只做該做的事。就算麻煩還是找上你,你已經盡力而為。」 喬治九十八歲時決定學識字,遂報名參加識字班,成了赫赫有名的學生。「我每天早上起床時,都想著今天會學什麼新東西。但從來不知道答案。」 他在書中分享他的智慧,由「如何為人父母」(養小孩必須教養他們,現代父母有些像在「種小孩」,養而不教)到態度(「現代人們過度擔心。生活原本的面貌就很甜美。」,無所不包。 理查.葛勞伯曼生動地捕捉喬治‧道森令人無法抗拒的聲音,以及他對世界的看法,提供讀者有關人情、歷史及美國的洞見,以及他對種族隔離、人類關係的改變、戰爭及總統,以及對汽車、飛機等新發明的印象。喬治.道森在書中不斷地以讓他快樂地渡過一世紀的訊息來鼓勵讀者:「生活如此美好,而且我相信會愈來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