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唐高祖武德七年國學釋奠講學,作為敘事上的開場白,實因此事是極特殊的歷史事件。除了選擇在國學的場域中,面對「三教」之問題,更在釋奠禮中,重啟「先聖」之議論。據古以論今,孔廟釋奠從來不是理所當然之事。行禮如儀的表象下,應思索儒學與政治何以彼此依存?初唐釋奠企圖維繫什麼樣的價值觀?「師」的概念,同時作為政治與教化上的神聖權威,為何成為此次釋奠講學的核心問題?其次,「師」作為君臣關係之下的「例外」特殊身分,如何被收編於政治之中,成為政權結構下的一個環節?據此,或該藉由什麼儀式、著作推崇「師」之「聖」,方使唐代正義得與春秋時期的孔子銜接呢?諸問題所衍生之脈絡,或與今日學術之見有所補益。 本書特色 中國自漢以來官學均為儒學?謝明憲老師的研究告訴您:尊孔崇儒從來不是理所當然之事。
本書《蕭繼宗先生研究》分五冊,第一冊生平交遊篇,第二冊古典詩篇,第三冊詞與詞學篇,第四冊藝術文化篇,第五冊幹侯墨緣集,約百萬字,費時十三年。 第一冊生平交遊篇。湖南湘鄉,從清代曾國藩以來人才輩出。清末政治腐敗,內憂外患,兵連禍結,社會動盪,百姓流離。臺灣光復不久,兩岸分治。蕭先生湘鄉人,自幼為神童,及長,入南京中央政治學校,因時代環境,投身軍旅,奉獻黨國。後任教於東海、臺大、政大等名校,也到韓國、日本、美國等大學講學,桃李滿天下。因黨國徵召,任黨史會主委、副秘書長等要職,襄助蔣經國總統。他精通中英文,詩、詞等等,是全方位文學、文化藝術家。先生交遊廣,含同鄉、學界、藝文、政治人物,多為一流學者、藝術家,黨國高層。末有〈生平大事記〉為生平簡要。經作者研究、分析、整理,百年來社會變化、文壇巨星,如在眼前。
關於清代臺灣儒學的研究,雖然方興未艾,但是學界缺乏入門的參考書籍,以致真正用心投入者,並不太多。有鑑於此,林慶彰、蔣秋華教授特別編纂本書,提供學界認識此一領域的背景材料,希望出版之後,可以引發更多有志趣者加入研究的行列。 本書所採擇之範疇,為清康熙廿三年(1684)明鄭降清至光緒廿一年(1895)臺灣割日,大約二百一十二年的期間。內容分成上、下兩編:上編收錄清領時期臺灣各種受儒學影響的制度討論,包括科舉、府縣儒學、孔子廟、書院、義學、社學、社會教育、學規、藏書九項;下編收錄宦臺儒學家(陳璸、謝金鑾、鄭兼才、胡承珙、姚瑩、徐宗幹、林樹梅)和本土儒學家(章甫、鄭用錫、鄭用鑒、施瓊芳、黃敬、吳子光、楊浚、施士洁)的著作選集,一共收錄十五位。相信本書的刊印流傳,將激起研究臺灣儒學的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