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technical Hazard Mitigations with Experi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presents the keynote lectures and general papers presented at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ISSMGE Conference o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for Disaster Mitig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5th GEDMAR, Taipei, Taiwan, September 13-14, 2017). The contributions discuss rainstorm and storm surge induced riverine and coastal flooding event, liquefaction, and landslide.  The book is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sections: -Keynote lecture -Combined hazard in river basin -Liquefaction -Landslide -Other natural geo-hazards Geotechnical Hazard Mitigations with Experi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will be of interest to researchers, academics, industry practitioners and other professionals involved in earthquake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and landslide hazards.
這本論文可以說是日本江戶時代《詩經》學的通論,全書分八章,重點在二至六章,以學派為綱、各派的代表學者為目,闡述他們研究《詩經》的特色和方法。第二章論述新注學派藤原惺窩(1557-1619)、山崎闇齋(1618-1682)、中村惕齋(1629-1702),第三章論述古注學派的中井履軒(1732-1817),第四章論述古學派的山鹿素行(1622-1685)、伊藤仁齋、荻生徂徠(1666-1728),第五章論述考證學派的大田錦城(1765-1825),第六章論述陽明學派的中江藤樹(1608-1648),第七章總結以上各章的論點。
本書以唐高祖武德七年國學釋奠講學,作為敘事上的開場白,實因此事是極特殊的歷史事件。除了選擇在國學的場域中,面對「三教」之問題,更在釋奠禮中,重啟「先聖」之議論。據古以論今,孔廟釋奠從來不是理所當然之事。行禮如儀的表象下,應思索儒學與政治何以彼此依存?初唐釋奠企圖維繫什麼樣的價值觀?「師」的概念,同時作為政治與教化上的神聖權威,為何成為此次釋奠講學的核心問題?其次,「師」作為君臣關係之下的「例外」特殊身分,如何被收編於政治之中,成為政權結構下的一個環節?據此,或該藉由什麼儀式、著作推崇「師」之「聖」,方使唐代正義得與春秋時期的孔子銜接呢?諸問題所衍生之脈絡,或與今日學術之見有所補益。 本書特色 中國自漢以來官學均為儒學?謝明憲老師的研究告訴您:尊孔崇儒從來不是理所當然之事。
軍中作家做為群體的名稱,在文學史論中也多以總論的方式討論他們,從而常有一種同質性的概念加諸他們身上。 本書透過對於也是出身軍中的田原作品的討論,說明這種既定印象並不適用於每一個軍中出身的作家,田原即是一例。田原有許多懷鄉書寫,其與歷史交會的題材、肖形的人物描摹、精采的語言重現讓人印象深刻;田原亦有許多以台灣本土為背景的作品,雖然這些作品曾被評為「不太成功」,然本書亦說明此乃作者與評者間的視界差距下所形成。田原受限於語言與生活經驗,並無法對於台灣農村、農民有著深刻的描繪,然田原透過他擅長的場景描繪、語言描摹、人物塑造,成功呈現也是屬於台灣本土的城市市井庶民生活景象,其中對於商業、商場議題的經營,更是其重要特色,而這些均少見於相關文學史論述中,甚而是被忽略。 田原少數作品的確有著明顯愛國、反共的意識形態展現,許多作品也以記憶中的故園為場景;若干作品或也無法避免潛意識中的教化思想,而有著「擬寫實」的傾向。然除此之外,本書也將說明,田原是一位軍中作家,也是一位觀察本土、書寫本土的作家--在台灣現代文學史中,他應有如此地位才是。 本書特色 台灣文學發展史上另一個重要的現象——軍中作家的創作,以田原為主要對象,分析了田原眾多寫台灣本土的社會發展及各族群的互動交融狀況的長篇小說。
第四冊藝術文化篇。在散文方面,包括《獨往集》,梁實秋先生以為是幽默與正義感的結合,內容有思想性、文學性、生活性。《興懷集》散文有序跋、遊記、傳記等等,傳承傳統散文。 《湘鄉方言》,基於「祖宗言不可忘」,所以在「退食餘閒,就記憶所及,雜綴成書」,並由中研院院士何大安測定調值,知先生撰著謹慎。書分成聲韻及語彙兩部分,證之以今日出版《婁底方言詞》等書,不謀而合。知先生精深博大之學。 《先秦文學選注》一書,參考李日剛《先秦文彙》,選錄《逸周書》、《國語》、《戰國策》等等古文,清楚明白,易於後學者。 蕭先生藝術成就,書法出入甲骨、金文、行草隸書,自成一體,時人稱美。而所畫山水,步伐前賢,自成格局。音樂素養方面,就所作詞,取西洋樂曲填詞,知其深於音樂。 至於主編書籍,包括《十年教訓》、《雪恥圖強》、《邁向輝煌的世代》等,為實踐總裁蔣中正、總理孫中山遺志,實為中國國民黨奮鬥血淚史。 本書特色 王建生老師歷時十三年的研究成果,內含豐富的第一手文獻資料。
大陸台商認同是台商研究一個新興研究議題,藉著晚近此間部份學者的努力,也逐漸有了一些成果,儼然形成新興研究領域,本書藉著既有研究及個別探索所得建構相關類型學,驥望對此領域學術基礎之奠立貢獻若干力量。分別從較遠的位置說明台商社群形成的特殊背景及原因,以及闡釋族群概念的意涵及其與邊界概念之關係;其次,引介兩種說明台商跨域連結的面向,並陳述兩者對於擴展對台商認同認識的潛力;再次,描述由上兩面向建構的一個2X2的類型學,並就其中「跨國移民」及「連綴社群」兩類型之內涵加以比較與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