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政經發展的未來,有如泰戈爾闡述: 生命因世界的需要而發現它的財富,因愛的需要而發現它的價值。這彰顯政權、金錢與人權關係發展的重要目標。 本書主要是首先從政權、金錢與人權關係發展的角度,來論述臺灣歷經前近代、近代、現代與當代的四個時期政經發展。前近代探討的是原住民、荷蘭西班牙、南明東寧與大清等階段的政經發展。近代是探討日治殖民時期分內地化與南進化等兩階段的政經發展。現代是探討戒嚴前期黨國化與後期本土化政經發展。當代是探討解嚴前期威權轉型與後期鞏固民主的政經發展。臺灣政經發展的未來,有如泰戈爾闡述:生命因世界的需要而發現它的財富,因愛的需要而發現它的價值。這彰顯政權、金錢與人權關係發展的重要目標。
本書利用真實可信的原始檔案文獻,努力恢復韓復榘的歷史本來面目,不掩非,不飾是,不拔高,不貶低,每一章都從有關韓復榘的傳說入手,在傳說和檔案文獻的對比研究和考證,逐漸得出真實可信的結論和原始事實經委。本書從撰寫之初,就立志於對原始檔案文獻的使用,完全排除了既有的又似是而非的觀點。利用真實可信的原始檔案文獻,努力恢復韓復榘的歷史本來面目,不掩非,不飾是,不拔高,不貶低,一切評價皆首先考慮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和其他人的橫向對比,再得出結論。而且,力爭每一章都是先從有關韓復榘的傳說入手,在傳說和檔案文獻的對比研究和考證,逐漸得出真實可信的結論和原始事實經委。
本書經歷數年爬梳整理,於兩岸三地各大圖書館與藏書機構間探訪,羅列明代《春秋》著作1157部存佚實際情況統計及說明,提供學術研究同好者詳實之資料索引。 明代春秋學歷來為文人所輕,學者往往以此時期為歷代經學最衰微,最觀無可觀的時代,致使得明代三百年來所積累的龐大文獻資料只能無聲無息地躺在各大藏書機構中,供人憑弔懷古之用。本書經歷數年的爬梳整理,於兩岸三地各大圖書館與藏書機構間探訪,鉤沉索隱,共輯得明代《春秋》著作1157部,存世者375部,故於本書排版完成後,公諸學術同好,亦不枉撰寫初衷。
本書是集合了兩部法文的博士論文的譯著,分別是《福爾摩沙與澎湖群島:1884-1885年兩個島嶼佔領期間的霍亂》及《福爾摩沙島的封鎖》。前者有對臺灣山川形勢,風土民情的一般性介紹,和作為一名軍醫,作者對霍亂的觀察及對病人的臨床醫療記錄;後者為探討1884年間法國宣布封鎖福爾摩沙島的情形,對理解當時福爾摩沙島與國際間的情勢,有很高的參考價值。本書特色譯註者從幾種已經中譯的十九世紀著作中,引用了許多資料,大大的豐富了本書的內容和提高了本書的可讀性和趣味性,也還原了一些史實。這些著作都是作者當時在臺灣的見證,歷歷在目,活靈活現。
明代經學自清初以來幾乎已經被學者們定義成「空疏」與「積衰」的一代,進而全面抹煞其學術貢獻的可能性,本書即在於回顧經學歷史中的主流批評與檢討歷代學者的評價論斷,從中釐析出一些值得斟酌或反思的議題與問題,並且探討有明一代春秋學流衍變化的興衰過程,展現明代經學在多元發展下的學術內涵樣貌,彌補已往對於明代經學似是而非的詮釋解讀,達到對此一時代學術的實質性理解。 本書特色 總結明代春秋學的興衰與得失, 藉由學術事實的呈現以取代人云亦云或不知所云的負面評價, 提出已往對於明代經學似是而非的詮釋解讀觀點, 達到對此一時代學術的實質性理解。
本書以學界關注度不高的中古時期兩支山居族群為研究對象,著重探討了山居族群的形成過程、中央政權與山居族群的關係、漢化歷程及差異原因等課題,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作者充分利用一些尚未得到重視的金石、考古資料,試圖更加全面的分析、揭示入塞族群的「廬山真面目」。同時繪製了大量地圖,以求展現、釐訂諸多相關細節,討論前輩學者的可議之處。 傳唱〈敕勒歌〉的胞族竟然曾將燕趙大地作為活動舞臺?匈奴的混血後裔直到中晚唐仍然在山、陝山區生活?匈奴後裔如何尊崇佛法? …… 更多內容還請翻閱本書。 本書特色 深入探討未受關注的兩支中古華北入塞族群,利用多種材料呈現山居族群與統治者的相互關係,解析匈奴等族漢化歷程。
《崇文總目》於宋慶曆元年(一○四一)編成六十六卷、敘錄一卷,共著錄圖書三萬六百六十九卷。全書凡分六章:第一章「緒論」:首先敘述宋代官修目錄的發展及其特色;第二章「宋代官府藏書」;第三章「《崇文總目》與館閣制度」;第四章「《崇文總目》之纂修」;第五章「《崇文總目》之分類與體制」;第六章「『崇文總目』之評價」等。《崇文總目》對宋代圖書的補缺、辨別圖書存亡、真偽等方面都起著重要作用。它的分類和著錄的方法對後世圖書分類和著錄,以及目錄學研究都有深遠的影響,在中國目錄學史上應給予應有的地位。。 本書特色 《崇文總目》是北宋官方一部重要的藏書目錄,是對北宋前期,主要是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大力收集歷史文獻的總結。此目上承《開元群書目錄》、下啟《四庫提要》,頗足為後世編製目錄者所效法。
本書是當代第一本,以新觀察角度和開拓新議題,來撰寫的現代臺灣新文化史專書,全書內容四卷二十七章三十幾萬字,其中解嚴以來的第四卷,主題最新穎、篇幅最大,佔全書最重要部分,是歷來首次建構與詮釋的當代性與本土性兼具的一流論述。 本書特別注意社會文化的變革與現代文明史互動的關係,也因此本書中的全部詮釋體系,都是帶著問題意識,來展開的動態書寫,可謂採取了另一不同的新式學術進路。 本書內容的豐富性和新議題之多,堪稱當代之最。所以讀者讀到的本書內容,是名符其實的現代臺灣社會文化史的最新論述。因此可作為現代臺灣新文化史的新教科書來閱讀,最為適宜。 本書特色 本書是當代第一本以新觀察角度和開拓新議題,來撰寫的現代臺灣新文化史專書,內容的豐富性和新議題之多,堪稱當代之最。名符其實的現代臺灣社會文化史的最新論述,可作為現代臺灣新文化史的新教科書來閱讀,最為適宜。
本書以大量一手史料深入剖析18-20世紀初俄羅斯征服和統治中亞草原的歷史進程,關注近代俄羅斯如何在該地區建立統治體制,以及草原游牧社會如何在俄國統治之下經歷現代轉型。借助自然地理的便利條件,俄國以修築要塞線和組織哥薩克軍團為主要手段逐漸控制草原地區的北部邊緣,並通過建立草原統治體制、吸納游牧部落首領為各級官員、以要塞線軍力劃設行政邊界、以社會經濟政策引導牧民定居等方式,逐步將其影響力投射到草原腹地。 19世紀末,上百萬歐俄移民遷入這一地區,引發了人口族裔結構、生產方式和產業格局的歷史性變革。本書還探討了中亞草原近代歷史與當代中亞國家現狀之間的延續與變革,由此管窺現代中亞形成的歷史進程。 本書特色 多角度呈現18-20世紀初俄羅斯對中亞草原的征服與統治,關注俄羅斯建立的統治體制和游牧社會的變遷,探討中亞地區的現代轉型歷程。
國立臺灣圖書館是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公共圖書館,蒐藏豐富的臺灣研究文獻,為臺灣研究資源的重鎮。依據該館的設立機關及發展歷程,可分為開創期:臺灣總督府圖書館(1914-1945)、重建期:臺灣省圖書館(1945-1947)、成長期:臺灣省立臺北圖書館(1947-1973)、發展期: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73-2012)、茁壯期:國立臺灣圖書館(2013年以後)等5個時期,至今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 本書旨在回顧該館各時期的發展,撫今追昔,以1973年7月為斷,析為兩冊,以記錄故實為主。該館每逢改制,不僅僅是名稱的改變,更是體質的轉變,漸蛻變為具有部分國家圖書館的基本功能,盼持續努力,由茁壯而進入飛躍期,引領全國公共圖書館事業持續創新發展與邁向永續經營。 本書特色 史料豐富 本書運用大量的檔案文書,橫跨自1914年以來約110年的國立臺灣圖書館營運史。 紀錄翔實 全面敘述國立臺灣圖書館既有的公共圖書館服務,及其特色服務,寫盡國立臺灣圖書館時代變換,是一部有關臺灣公共圖書館事業史的專著。
自漢文帝廢除肉刑後,刑罰長期陷入「死刑太重,生刑太輕」的窘境。歷經六、七百年的摸索,直至流刑的成立與成熟,刑罰失衡的問題才終於解決。以肉刑為核心的「古典刑罰」在流刑創制入律後走入歷史,以徒刑、流刑為主體的「傳統刑罰」逐漸奠定。本書以流刑為主題,展開漢唐刑罰的系列研究,透過刑罰變革的鉅視角度,揭示從肉刑到流刑的歷史軌跡,進而闡釋流刑創制的契機與意義。 本書特色 流放刑,一種源遠流長又變化多端的刑罰。作者能小處著手,大處著眼,兼具微觀考察與宏觀視野,以雋永典雅的筆調,娓娓道來流刑的發展、變遷與地位。
本書預定的宏大編輯目標,就是企圖精選國內現有各類精華佛學主題論文,藉以建構出第一流的高峰詮釋體系,以及真能具有承先啟後學術性質的,一部「當代臺灣佛教知識群英的典範新視野:從大陸到臺灣到東亞的精粹論集」。 因而,多年來,我們兩位編者為了達成原先預定的宏大編輯目標,除不斷激勵我們本身持續進行各種主題的相關論述之外,也曾多方挑選當代學界第一流專業佛教學者(按論文出現順序為:廖肇亨、張崑將、江燦騰、劉淑芬、陳玉女、林朝成、林鎮國、劉宇光),其已出版或未出版的最新精華論文多篇,來據以建構出像本書現在這樣的巨幅磅礴體系。 而其最後所呈現的,全書嶄新多元的豐饒主題內容,共有四個專輯,分別是:第一輯:當代臺灣出發的東亞佛教思想新詮,第二輯:追蹤傳統佛教醫病學及其社會生活實踐風尚,第三輯:當代臺灣學界回應國際佛教哲學熱議的精粹集,第四輯:相關佛學研究的新詮釋史及其書評新檢討。 因此本書現有全部內容,就宛如珍貴心智精華已被煌煌薈萃,且光芒四射璨耀,足可據以表彰當代佛教知識群英各類主題論述的超高水平。此即本書的編纂之緣起。 本書特色 本書共分二卷,精選當代臺灣佛教知識群英,其最新穎、最多元、最具代表性的各類高水準主題論文。 全書六十多萬字,共分四輯二十六章及二附錄,堪稱是具有佛教新知傳遞大效應的精粹論集。
這部將近30萬字的專著,使用原始檔案對傅斯年的生平和思想及其歷史學給與了最新的研究和解讀。尤其是傅斯年的國民黨員身份的認證、長期參加國民黨部組織活動、和軍情機構保持長期秘密聯繫等等重大歷史事實,都是第一次被劉正教授披露出來!更為重要的是:劉正教授對傅斯年炮打宋子文的行為給與了深刻的批判,他肯定了宋子文的清廉和無貪腐行為。並且對傅斯年炮打孔祥熙的行為給出了最新的調查和結論。該書還特別批判了學術界不負責任的誇大傅斯年的各類作品。 本書還原一個真實而你不知道的傅斯年! 作者簡介 本書採用中外諸多原始檔案和歷史資料, 對傅斯年的生平和思想、學術成就及其歷史定位, 給與了最新的研究和解讀,做了全新的總結, 讓我們跟隨歷史學家的腳步,去還原一個真實而你不知道的傅斯年!
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文獻最多最完整的國家,但對自己歷史的記載仍存在兩大盲區。 一是華夏建國前,亦即周公東征前的歷史,這段歷史充滿神話、傳說與造假。由於古人知識面窄,又缺乏去偽存真工具,如考古與 DNA 檢測等,以致這段歷史一直未被釐清。中國人一直弄不清華夏何時建國,第一王朝的創建者是黃帝,還是夏禹或周武王。 另一段盲區為北朝至唐初的歷史,這段盲區產生的主要原因是唐王室為掩蓋自己的敕勒人(來自歐洲的高加索人種)身分,在修《周書》時,刻意將敕勒改寫成鐵勒(南西伯利亞的蒙古人種)。一字之差就使得後來的修、治史者,認為鐵勒就是敕勒,杜佑《通典》、歐陽修《新唐書》如此,就是治史態度相當嚴謹的司馬光《資治通鑑》也是如此。敕勒人有相當的文化與眾多的人口,其東遷給東亞各民族帶來的影響,超過匈奴人西遷給歐洲各民族帶來的影響。由於敕勒人東遷的路線是杳無人跡的西伯利亞,加上中國歷史記載的失誤,以致他們所帶來的影響不為世人(包括中國人)所知曉,而造成一些歷史懸、疑案;中國人有義務將此一重大的跨洲際重大歷史事件研究清楚並告知世人。 本書特色 實事求是的精神與作風是一個民族穩步向前的最佳動力, 而不是刻意地替古人濃妝來肯定自己, 產生虛幻的自豪感。
本書預定的宏大編輯目標,就是企圖精選國內現有各類精華佛學主題論文,藉以建構出第一流的高峰詮釋體系,以及真能具有承先啟後學術性質的,一部「當代臺灣佛教知識群英的典範新視野:從大陸到臺灣到東亞的精粹論集」。 因而,多年來,我們兩位編者為了達成原先預定的宏大編輯目標,除不斷激勵我們本身持續進行各種主題的相關論述之外,也曾多方挑選當代學界第一流專業佛教學者(按論文出現順序為:廖肇亨、張崑將、江燦騰、劉淑芬、陳玉女、林朝成、林鎮國、劉宇光),其已出版或未出版的最新精華論文多篇,來據以建構出像本書現在這樣的巨幅磅礴體系。 而其最後所呈現的,全書嶄新多元的豐饒主題內容,共有四個專輯,分別是:第一輯:當代臺灣出發的東亞佛教思想新詮,第二輯:追蹤傳統佛教醫病學及其社會生活實踐風尚,第三輯:當代臺灣學界回應國際佛教哲學熱議的精粹集,第四輯:相關佛學研究的新詮釋史及其書評新檢討。 因此本書現有全部內容,就宛如珍貴心智精華已被煌煌薈萃,且光芒四射璨耀,足可據以表彰當代佛教知識群英各類主題論述的超高水平。此即本書的編纂之緣起。 本書特色 本書共分二卷,精選當代臺灣佛教知識群英,其最新穎、最多元、最具代表性的各類高水準主題論文。 全書六十多萬字,共分四輯二十六章及二附錄,堪稱是具有佛教新知傳遞大效應的精粹論集。
韓復榘作戰勇敢,又比較有文化,方深得馮玉祥的重用和信任,一步步提拔,而成為馮手下的一員大將。他對儒家哲學極為讚賞,且讀過一些孔孟理學之作,並非完全一介武夫。—— 梁漱溟 韓復榘在西北軍以能詩文,擅書法發跡。他在山東主政後,把一些術士、僧道統統趕出衙門,並重用何思源、梁漱溟、趙太侔等西新派文人。韓與張宗昌的不同,是由於文野之分。—— 徐北文 到了我這個年齡(84歲),已不必對一件事做違心之論,更不必言過其實。本著良心和良知,我可以這樣說:在我一生戎馬中,耳聞目睹的陸、空軍將領如同過江之鯽,但像韓先生這樣與部下同甘共苦,戰場上臨危不亂、指揮若定的將領,我實實在在沒見過第二人。—— 傅瑞瑗
袁宏,字彥伯,東晉人,時有「一時文宗」之譽,史才亦為當世所推重,現存最完整的作品為編年體史書《後漢紀》,記載東漢一朝的史事。透過對袁宏《後漢紀》五十五則史論的探究可以發現:其思想對於古代聖王與《五經》多所措意,不但主張「名教」有益於萬物,更致力闡發「名教」背後的「聖王」作意,屢屢徵引《五經》以證其說。期許後世的王者與士人,能把握聖王創制名教的原初精神,以避免名教的僵化與隳壞。 本書認為,袁宏《後漢紀》的史論及其思想,足以視作東晉一代儒者,在面臨主弱臣強的當代困局,以及「魏晉玄學」長久以來的「自然」與「名教」論述下,重拾發話權並且回應過往質疑的一種積極嘗試。 本書特色 袁宏,「倚馬可待」的東晉才子, 究竟是「玄學殿軍」還是「反玄大將」? 且聽他埋藏於編年史中的「袁宏曰」娓娓道來……
本書最大特色為以史料為經,以人物為緯,全面而周延的敘述五○年代香港第三勢力運動之史實,史料部分,以《自由陣線》和《聯合評論》為分析場域,深入探討此二刊物對第三勢力運動理念之論述;人物方面,述評許崇智、張發奎、張君勱、顧孟餘、左舜生、謝澄平等要角從事第三勢力運動之經過。 本書還特別提及李宗仁與第三勢力的關係和蔡文治的「自由中國運動」;當然,代表第三勢力運動最重要團體「戰盟」和幕後積極支持第三勢力的美國,更是務必要探討的對象。基本上,由這幾個面向來建構五○年代香港第三勢力運動的背景、源起、發展與瓦解,不僅關照全面且脈絡清楚。 本書特色 本書為:探討五○年代香港第三勢力運動最全面的著作, 本書係:研究五○年代香港第三勢力運動最權威的論著, 本書是:論述五○年代香港第三勢力運動最深入的專書, 欲瞭解五○年代香港第三勢力運動的經緯始末,盡在此書
本書描述了日本入侵如何打亂了山西現代化的步伐,給中共提供了一個在廣大農村武裝建立根據地、建黨整黨的絕佳機會,而土改和除奸反特又如何將國民黨與閻錫山的勢力幾乎消滅殆盡,使得共產黨可以充糧擴軍,並最終奪取了全國的政權。本書不光描述了抗戰、內戰、土改、除奸反特的慘烈,也探討了結構、文化與個人因素對暴力的影響,並為中共如何能夠戰勝國民黨提供了一個縣域的視角。這些歷史教訓對中國今後的政治與社會發展有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 本書特色 一幅抗戰、內戰與土改的慘烈畫卷, 一個對其暴力機制的詳細分析, 一部圖文並茂、不忍卒讀卻又不得不讀的歷史社會學力作。
宮廷是皇帝寢居與視事之所,也是國家權力最高機構之所在,為了維護宮廷的安全與秩序,保有宮廷的神聖性與隱密性,宮廷防衛極其重要。 本書從宮門的開閉、宮廷的門禁制度、官吏入宮與車馬僕從的管理、宮廷防衛體系的建構及其演變、宮中的監獄等面向,說明唐朝如何佈下宮廷防護網,並以稽查嚴管,強化宮廷的防衛力道。至於其中存在的制度與人為缺失,也是本書要探索的課題。 本書附帶討論後宮的兩個群體—宮官與宮女。女主專政時其權力的堅強後盾,就是其背後有以宮官為主的宮婦群體。宮女身分雖卑賤,但連結的人際網絡甚廣,在宮廷變局中的群體動向與派別勢力,常對事件有不小的影響力。 本書特色 宮廷學的內容複雜多變,本書從宮廷防衛與後宮政治兩個角度,窥探宮廷學的奧祕。
民國名人張璧先生,這位早期華興會和同盟會的元老,這位在辛亥革命、光復軍、二次革命和護國運動等大小運動中衝鋒陷陣的陸軍中將,這位曾經親身參與將末代皇帝請出紫禁城的京師員警總監,這位中華武林瑰寶「大成拳」命名人,這位「四存學會」和電車公司董事長,這位在七•七事變時保衛古都北平免受日軍炮火摧毀的中國人,這位在舊北平有名望的青幫老大,這位傳說中的天津事件首要分子,這位舊軍官拒絕出任偽滿洲國陸軍總長,這位以漢奸嫌疑被批捕的前公用總局局長……他的縱橫跌宕、褒貶不一的一生,一直被糾纏在民間傳聞和報刊影視戲說的誤讀和辱駡之中,晚年猝死在國民黨的監獄中。 歷史的真相究竟如何?本書作者在充分地利用真實的第一手史料的基礎上,辨析諸多史料和傳聞的異同,力求完整、客觀而公正地向學術界揭示出民國名人張璧將軍一生真實經歷及其不為人知的生平史事,在此基礎上對他的功過是非給出我們的答案。 本書特色 歷史的真相究竟如何? 本書在真實的第一手史料的基礎上,力求完整、客觀且公正, 揭示民國名人張璧將軍一生真實經歷及其不為人知的生平史事, 對他的功過是非給出我們的答案。
宋代是中國典籍出版史上茁壯的關鍵時代,積極徵集典籍文獻,更進一步結合當時發展成熟的印刷技術,刊行各類典籍,包括儒、釋、道、醫學、藝術、兵學、工藝、譜錄、政書等眾多典籍文獻。其中最能彰顯朝廷角色且影響深遠的,莫過於垂名後世的《太平御覽》、《太平廣記》、《文苑英華》及《冊府元龜》四大書。 這四部大類書不僅構成宋代的立國特色,對後世中國典籍文獻的保存、出版與流傳,更具有重要影響;明清二代編纂各類大典,正是這種傳統的延續。充分說明宋代四大書在中國典籍出版史上的關鍵地位。 本書特色 本書兼融歷史、圖書、文獻整理各專業領域,結合時代與制度等多個層面,揭示宋代重視文化,推動、發展的背景,過程及實績,是一部集大成而堅實的學術力作。
本書從褒讚、警戒、題詠三種語用類別或功能探索唐前山/水銘文,通過與當代空間與地方議題對話以及跨文類比較,為山水文學提供新穎的視角。褒讚性山/水銘文藉著銘刻冀望永恆,同時形塑空間意義,將記憶重編與安置於地方。警戒性與題詠性山/水銘文相對非依賴刊勒,前者的山水作為促進實踐行動的中介,後者以身體經驗或者以山或山名為中心的二種連類模式再現地方,令「形似」、「用事」、「想像」等概念,都值得重新深入辨析。 本書特色 開拓山水文學的研究觀點,與當代空間與地方議題展開對話。 重新探索銘文書寫特色,為研究山/水銘文文學的最佳書籍。
第一輯【愛鄉土更要知鄉土】收錄於本書中的六篇文章,不管是老街或書院等有形之文化資產,或者是文化旅遊、布袋戲、歌仔戲、京劇等非物質文化資產,它們都是共同建構形塑臺灣文化資產重要的元素,當中包含眾多文化形式與內涵,相信對當代臺灣社會大眾文化之理解,有所提升及助益。 第二輯【我們時代的影劇生活文化】呈現熠熠閃亮的影劇作者,汲取和吸納了臺灣充沛的文化和生活,在對的時空之下,以電影或戲劇形式,借取繼承和創新的手法,創作出令人矚目的大眾影劇作品。如侯孝賢贏得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的《刺客聶隱娘》;李安戲劇假扮的《色∣戒》;流行音樂天王周杰倫《不能說的‧秘密》和《天臺》的跨界電影;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的全能戲劇《八月雪》與《冥城》,以及;李國修《三人行不行》系列的生活喜劇等,臺灣,雖是蕞爾島國,但當代民眾幸福地享受到花團錦簇的大眾影劇文化。 本書特色 聚焦當代臺灣大眾文化的新視野與多面向呈現, 順應當代大眾新文化思潮趨勢, 形塑臺灣能成為一座不斷被發現的深層多元文化島嶼。
本書的編寫目的,是因強烈體認到近三十多年來,臺灣本土化深耕教育政策的持續進行,迄今已然顯著地對於臺灣新世代的歷史認知,產生巨大的轉型連鎖效應,並帶來新一波強烈的大眾文化新思維。 所以本書內容也跟著重新放寬,對於此一新歷史的認知視野――不再過於強調傳統東亞或傳統中國文化獨尊的意識形態,不再以聖殿崇拜為主流的知識解釋――而是更接地氣,更適應當代臺灣社會生活的新主流趨勢與核心價值。 換言之,本書的全部內容,就是意在:密切呼應當前這一波新轉型時代的浪潮,特別提出關於當代臺灣多元大眾文化的多層次論述,並以「城市大眾文化」的新觀點來加以整合論述。 本書特色 聚焦當代臺灣大眾文化的新視野與多面向呈現, 順應當代大眾新文化思潮趨勢, 形塑臺灣能成為一座不斷被發現的深層多元文化島嶼。
陳寅恪先生的一生,經歷了滿清、民國、新中國三種社會變革時期,是近現代中國思想和文化、社會和歷史發展變換的真實寫照,其一生的遭遇和他的文化思想與價值取向,是一個傳統知識人在複雜的社會和歷史轉換中所出現的不可避免的悲劇。當傳統的價值取向失落之後,陳寅恪先生以其個人之力,獨守其舊,不為外界所左右,以其獨特的學術理性和文化心境構築了現實中不復完卵的價值取向,以他天才而傑出的研究成果和獨步而獨立的學術結論證明了,中國文化本位思想是中國社會和歷史發展的永恆價值尺度。 本書特色 陳寅恪先生的一生,是一個中國傳統知識人在三種社會變革時期和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典型代表,是近現代中國思想和文化、社會和歷史發展變換的真實寫照。本書是作者過去三十幾年中研究陳寅恪的總結和提煉。
自由主義在近代中國的發展,從五四時代的胡適,經《自由中國》時期的殷海光,一直到林毓生等學者的積極提倡及實踐,歷經了漫長而艱鉅的過程。而對自由主義複雜的內涵,到林毓生的研究中,已使得華人世界能有更深刻的理解。 中央研究院院士林毓生繼承其師殷海光所揭櫫的自由主義精神,同時也將他所承繼西方海耶克所代表的蘇格蘭啟蒙運動的自由主義思想帶入華人思想世界,對於百年來積極追求民主、自由的華人地區起了正面的意義。 本書主要是探究林毓生學術精神的內涵,同時也探討這種學術精神形之於外的對現實政治、社會的公共關懷。 本書特色 林毓生延續其師殷海光在《自由中國》雜誌議政的精神, 為當代華人世界最重要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之一, 本書詳述他對五四反傳統思想、胡適、魯迅、殷海光、新儒家與西方自由主義的探討, 為研究自由主義者最佳之參考本。
探討現代臺灣地區出版產業,以具體的出版實例,梳理東西文化在臺灣地區如何碰撞與交流,傳播新知的物質基礎如何發生變化,新式出版如數位出版如何改變人們的認識與知識結構,新知的傳播如何影響了社會階層的變動,從一個新的視角,分析臺灣地區出版文化的變遷。 本書特色 本書梳理歷代臺灣政經與出版大紀事,再借用霍爾的編碼/解碼的文化研究概念,試圖建構臺灣地區的「出版文化量化指標」,以出版管理、出版理念、出版活動和閱讀活動四個構面二十個元素,分析臺灣出版文化場域和社會變遷之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