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一個面積小歸小卻注定不平凡之地。 歲月流轉,有多少名人曾經來了又去去了又來。 時光飛逝,有多少傳聞事蹟等後人去發掘了解。 三十位名人,各有各的精采。 三十篇故事,道盡其中原委。 故人雖多數已逝,但緣起並未滅,故事將一直流傳成為永恆。  
在講述回憶過去時,對於我的哥哥,我只能從我的角度來看,講述跟他之間經歷感受到的一些回憶點滴。我能夠說的,我感激有這樣一位勇敢地,盡責,又有愛心的哥哥,他雖然遇到一些人生挫折,但是他不頹喪,盡心盡力,從不懈怠,努力克服他的困難挫折。他對待每一位跟他有緣相處的人,都出於誠心誠意。他誠實木訥,不多言語,不會花言巧語,跟人搞技巧心機。他有很好的長官,一位賢良淑惠的妻子,跟他一起奮鬥。在他生病洗腎的8 年,嫂嫂照顧他,勇敢地度過這段艱難險阻的一生。他有美滿家庭,這是他的回報。他的一生,是他雙手創辦的家庭,他的成就,是他一生努力的成果。透過他的老實誠懇,勤奮努力,才會有他這樣不平凡的一生。   這本書是他的妻子,我們的嫂嫂盧繼媛女士,和手足們表示對他離去的悲傷不捨和懷念之情。 此書前後分為三章,紀念回憶我們心愛的虞和元博士。  
每當提及八十年代的香港,每位曾經活於當年的香港人,也能滔滔不絕的把當年經典的「人」和「事」鉅細無遺地跟您分享。八十年代的香港彷佛擁有一股魔力,當時無時無刻也有「經典」發生!   在那年代的香港,不論政治環境的變化、經濟民生的發展、娱樂休閑產業的創新,十年的「人」和「事」又何止是幾番新!   「月兒彎彎的海港,夜色深深,燈火閃亮」──「東方之珠」國語版歌詞。 八十年代的「東方之珠」是否最明亮、最值得人懷念?也許那不是最重要了。 重要的,也許早已寫在另一首「東方之珠」(無綫在1981的電視劇「前路」)的歌詞中── 「群力願群策,東方之珠更亮更光!」......  
雖然,研究李後主者不乏其人,然因在其文學作品中,詞是李煜最有成就的一環,故後人研究,大都僅在詞中發揮,其詩、文等則少談及,縱或論到亦是一筆帶過,未作深入分析,殊不知李煜詩、文亦有可觀之處,如此片面探討,在對了解整個李煜的基礎上,恐易失之偏頗。在論詞的形式上,研究者不外乎從其生平、背景、詞的內容或同期之比較以及對後世的影響上,作探索與評論,甚少人從其所經營的帝王事業上著手研究。在論詞的內容上,研究者不外乎論其詞之表現手法、藝術風格、特色與成就,也甚少人論其詞的體制、格律,這對李煜詞的研究實為一大缺陷。 再者,歷代對李煜生平家世,千秋功過的評析議論,雖譽眾貶寡,然至今尚存分歧。有謂:〝不理朝政,荒淫酒色,貪生怕死,偷安茍且,屈辱伏降,風流失國〞;有謂:〝有如釋迦、基督之代人荷罪〞等。李煜到底是哪一種人?這實有釐清的必要;加上歷代尚有一些爭議,如李煜作品辨偽、李煜死因之謎等問題,也需探究。 筆者即基於上述原因,而想對這位素有〝詞中帝王〞之稱的南唐後主李煜,作全面性之研究,以求客觀解決歷史上的爭議,還其真實面貌,並進一步補足其缺陷。
本文透過日治時期與國民政府時期視障教育,以及職業訓練等政策的比較整理,發現視障按摩業在不同政權下有著迥然不同的面貌。(一)日治時期,在明治維新的西化浪潮下,殖民政府透過教育體系、國家考試與執業要件三個環節配合,法律給予規範設定進入相關行業的門檻。當時按摩、針灸被納入衛生醫療體系,視障者在教育優勢下,接受完整的教考訓用,通過考試的視障者除了按摩之外,還可以從事針灸與西洋按摩(マッサージ),因而奠定了視障按摩業在臺灣的地位。(二)國民政府時期,「新醫師法」頒布後,按摩被重新定義,將視障按摩去醫療化,且以「優惠性待遇」保障視障按摩業。按摩教育養成明顯不足,但仍保留國家考試與執業要件,而在教育端缺乏專科以上學校設置,淪為救濟政策下的職類。(三)大法官釋憲,認為:「繼續保留視障按摩業是忽略視障者除了按摩之外的工作能力。」事實上,在工作場域中,處處需要使用視力,視障者就業與轉業充滿困難,並非單純的補助就能解決,抑或是增加重建單位的評估就能達成。應以「全人觀點」的角度出發,要回歸到視障者本身、視障者家庭、視障者就業職場與視障者重要他人等因素都是密不可分。(四)自由市場良性競爭下,視障者所憑藉的是紮實的專業訓練,而不是救濟政策。這一方面有賴各職訓、相關機構的課程設計,或參考其他國家,如日本、英國、德國等視障教育與職業輔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