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四四年,南京一位名叫曹君義的出版商,印製了一幅獨特的世界地圖,他稱之為「天下全圖」。其雖沿襲了某些可上溯宋元時期的中國慣例,卻也借鑑了一幅由奧特柳斯(Ortelius)設計、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在南京印製的歐洲版世界地圖。本書原是發表在中央研究院郭廷以學術講座的講稿,每章即是以這兩本曹君義地圖中的一本作為出發點,去重建一段世界地圖的歷史,以此回顧早期的中國和歐洲在繪製世界地圖上的嘗試,並展望中國的世界地圖對歐洲地圖學的影響。這段歷史表明了:歐洲人仰賴中國人對亞洲的知識,並不亞於中國人倚賴歐洲人對世界的認識。今日我們所知道的世界地圖,正是在這種相互作用下,於焉誕生。
本書分為兩部分,討論十八世紀乾隆年間的皇室財政。第一部探討皇室的財政收入:地租、關稅、當鋪、發商生息以及鹽商之額外支出。皇室財政和國家財政不同的是,田賦為國家主要的收入來源,清皇室雖有百萬畝以上的土地,但其重要收入則來自商業方面。第二部討論乾隆皇帝在北京、熱河等處興建藏傳寺廟,並賞賜喇嘛土地、口糧、衣單等。藏傳佛教在蒙、藏地區有長久歷史,乾隆皇帝在位期間,巧妙地利用藏傳佛教,並藉助黃教領袖的社會地位與政治影響力,號令蒙、藏各部,整合與穩定蒙、藏社會,維護統治目的。面對新的財政支出,乾隆皇帝並未增加以田賦為主的稅收,而是憑藉權力擷取商業上的利益,將這些資源轉為在北京、熱河建造藏傳佛寺,打造另一個藏傳佛教中心。除了宗教上的意義外,乾隆皇帝修建藏傳佛寺也有經濟的意義。以宗教的力量吸引蒙古人到北京、熱河、五台山等地朝聖,寺廟成為集市和進香活動的中心,豐富了商品交換和地方經濟發展。宗教與貿易,如同乾隆皇帝的雙翼,因而得以有效地統治新的疆域,解決中國長期的邊患問題。比起明代和蒙古戰爭每年動輒耗費七八百萬兩來說,更呈顯乾隆皇帝成功的統治政策。但在清朝外患問題變少的同時,因為各項稅收所引起的內部問題卻也層出不窮,種下日後清朝衰敗的遠因。
《海防檔》由呂實強等五人自民國四十五年五月一日起開始編纂,至四十六年六月即殺青完成,共成書十七冊,分計:(甲)購買船砲(三冊),(乙)福州船廠(三冊),(丙)機器局(二冊),(丁)電線(七冊),(戊)鐵路(二冊)。
本叢刊係編者四十年辛勤搜集,潛心編研的碩果。全書共收文件約一千九百一十餘件,約二百零五萬言。錄自原稿、傳單、布告、稿本、孤本者約四百零數件,錄自稀有資料者約三百四十餘件,共約七百五十餘件。
石覺先生(1908-1987),字為開,廣西省人,為黃埔三期傑出將領。由東征、北伐起,親與國軍諸重大戰役,大部份時間任作戰部隊長及司令官,戰功彪炳。一九四三年底於贛中擊潰共軍,締造霍邱及滸灣兩次大捷;抗戰期間先後參加台兒莊會戰、棗宜會戰,及中原會戰,迭著戰績;一九四四年底,所部十三軍戰力堅強,獲第一優先換裝美械;一九四五年底率軍赴東北接收領土主權,鎮守熱河,迨東北不守,復先後受命保衛北平、上海兩大名城;一九四九年任舟山群島防衛司令官,締造登步大捷,後又負責轉移十餘萬舟山部隊至臺灣;返臺後復先後出任軍政要職。全書約三十萬言,詳述其一生重要經歷。有關重要戰役,先生另繪詳圖補充說明,為本書一項特色。
本資料彙編為《抗戰前的清華大學,1928-1937》一書的副產品,補充說明清華大學之所以為國內一流大學,除有良好的領導人、充沛的經費、優良的教研環境和充實的圖書儀器設備外,主要有堅強的師資陣容和優秀的學生。由於清華採取精英主義,文法理工四學院在校學生最多時不過千餘人,一九二九至一九四七年間之大學部畢業生人數也不過二千多人,研究所畢業生六十一人,和六屆清華留美公費生一百三十二人,但他們對兩岸三地和美國的學術、教育、科學研究及工業建設,均有卓越的表現和貢獻。本書便是一個最有力的佐證。
本書收有四種名錄:(一)光緒壬寅癸卯(1902-1903)之間在日本東京的中國學生題名錄,(二)光緒丙午(1906)京師大學堂同學錄,(三)光緒丁未(1907)京師大學堂舊班師範畢業生題名錄,(四)民國六年(1917)清華學校同學錄。
本論文集源起於民國八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七至二十八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召開之「財政與近代歷史」學術研討會。各會議論文經會議討論、評論(兼第一回書面審查)後完成第一次修改稿。由匿名審查人進行第二回書面審查,及編輯委員之審查,作者根據審查意見完成之第二次修改稿,又經第一或第二回審查人及編輯委員覆閱,而後選出。另加會議專題演講及兩篇附錄,彙編而成此論文集。
清季自強運動起於一八六○年英法聯軍結束,迄於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歷時三十餘年。這是一段非常重要的時間,因為這不僅是國人謀求對所謂中國數千年來的大變局所作有效因應求自強的開始,也是百餘年來中國進行現代化(modernization)所作種種努力的起步。這些史實,留給我們不少成功的範例與啟示,也提供我們若干失敗的經驗與教訓。
「革命外交」一辭,顧名思義,就是想以「革命」的方法與手段來解決中外之間不平等的外交關係;也就是要廢除不平等條約的目的。惟在實際運作上,「革命外交」實有「激烈型」與「溫和型」的不同。本書第一章首就「革命外交」的理念與其發軔過程,予以析述;其次則在第二章至第七章中,分就此兩種型態的「革命外交」的實際運作,分予詳細而深入的討論,而特著重於外交談判的過程。第八章結論中,則就1925-1931年間歷屆廣州、武漢、南京國民政府所主張的「革命外交」政策在撤廢不平等條約方面的成功與失敗之處,予以評析。
上冊總收錄第一~六次的研討會,探討主題為:中外關係及中西文化交流、清朝中央及地方建置、明清之際的政局、清開國時期的帝王——康熙帝。下冊總收錄第七~十二次的研討會,探討主題為:清初學術與思想、清初的社會經濟、清初的邊疆歷史。最後也結合了上述的綜合討論。
文化大革命中被戴錯帽子死亡的人以百萬數,肉體雖然健在,但回憶往事、心有餘悸的人更多。本書以中共最近出版資料為基礎,為此曠古所未聞的人間慘劇尋找歷史根源,和一般作品不同的是,本書在作此努力時不自我設限,所以在一九四零年代毛澤東這顆人造的紅太陽開始東昇時,已發現陽光底下呈現陰影,而一九四五年紅太陽昇至頂天時,陰影仍存,不過由於陽光熾烈,看不到陰影罷了。在追根溯源方面,本書強調思想統一和集權中央兩政策結合的貽禍人間,並批評中共以整風、審幹和肅反這一套方法達到毛澤東思想定於一尊目標的作法,同時也澄清中共所謂群眾路線的整風、審幹和肅反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是否是真正尊重群眾。
本書為郭廷以先生的遺著,也是《近代中國史事日誌》(清季之部)的姊妹篇。全書起自一九一二年至一九四九年,為洋洋鉅著。本著用演變遞嬗之脈絡,並收錄作者編纂的過程、資料來源、段落劃分等撰著心得,足見郭先生治學的嚴謹態度。
本書為郭廷以先生的遺著,也是《近代中國史事日誌》(清季之部)的姊妹篇。全書起自一九一二年至一九四九年,為洋洋鉅著。本著用演變遞嬗之脈絡,並收錄作者編纂的過程、資料來源、段落劃分等撰著心得,足見郭先生治學的嚴謹態度。
本書為郭廷以先生的遺著,也是《近代中國史事日誌》(清季之部)的姊妹篇。全書起自一九一二年至一九四九年,為洋洋鉅著。本著用演變遞嬗之脈絡,並收錄作者編纂的過程、資料來源、段落劃分等撰著心得,足見郭先生治學的嚴謹態度。
清季革命,始於甲午戰爭之後,由孫中山倡始;庚子以後,各派革命勢力興起,終匯成革命洪流。各派人士推動革命,無不以組織團體為進行之方。孫中山於一八九四年在夏威夷組織興中會,一九○五年在日本合各派勢力組織同盟會。興中會、同盟會於國內外各地成立分會,並於各地從事宣傳、運動,終使革命勢力遍及國內外。孫中山的革命活動以日本為中心,庚子以後中國留日學生大增,留學歐美者亦漸多。留學生受民族、民主、社會思潮的影響,傾心革命者日多,乃以孫中山為中心相結合,並分頭運動。一九○三至一九○四年間,留日學生龔寶銓等回國,在浙江、江蘇活動,聯合蔡元培、章炳麟等組光復會;留日學生黃興等回國,在湖南、湖北活動,聯絡學界及秘密社會組華興會。一九○五年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三派人士結為同盟會,革命由地方性發展為全國性。其後由於地域和人事紛爭,光復會獨立發展,同盟會又分出共進會和中部同盟會總會。各團體皆以倒滿為目標,在競爭發展的情形下,革命勢力日盛,保皇勢力日衰,終有武昌革命的成功。
英國與滇西回民政權的關係,初時英國處於主動的地位,末後則為滇西回民政權急而求援,其間雙方各自有其目的,且復各自有所顧慮,彼此聯交的行動,情節複雜曲折,有待於深入研究。本書分滇西回民政權前期的內外交通、英人與滇西回民政權的初步接觸、英滇直接貿易的延緩、滇西回民政權聯英的決策與活動、聯英外交的尾聲等五章,章下復各分三節進行探討,而殿以結論。
「王子壯日記」涵蓋時間為民國十年至三十七年,有關北大學風、校園動態、政治牽動學術的案件,均有記載;抗戰前有關黨政問題,包括地方軍人異動,黨內蔣胡派系、山東黨務等,不論親自與聞或品評之辭,均是過去難能獲知的資料。抗戰八年完整的日記中,一個文人對抗日時期中央政治變遷、地方與中央關係、社會變化、物價波動、黨團糾紛、黨內派系糾葛、蔣宋關係的批評與認識、戰後接收與時局等,著墨極多,係研究抗戰時期黨政、社會、文化等問題的珍貴史料。
黎玉璽先生,字薪傳,四川達縣人。電雷學校第一期畢業,曾赴德國受訓。抗戰初期任魚雷快艇艇長,於長江中、下游抗擊日軍侵略,一九四四年赴美接艦參戰,返國後率永泰艦巡戈渤海遼東一帶,屢建奇功。接長太康艦期間,除賡續作戰任務,並任蔣總統下野時之座艦。政府遷臺前後,任第二艦隊司令,率同所屬艦艇撤退人員物資。一九五〇年代,指揮台山列島海戰,獲得全勝;又於八二三金門會戰,臨陣督導海戰及運補金門事宜,奠定勝利基礎,積功升任海軍總司令。其後歷任國防部參謀總長、總統府參軍長、駐土耳其大使、全國體協理事長等要職,現為總府戰略顧問。本訪問紀錄主要參考先生當時之日記與往事之追記,補以口頭訪問所得;除可視為民國海軍發展史料之一,亦有助於瞭解遷臺以來我國軍事外交措施之演變。
「王子壯日記」涵蓋時間為民國十年至三十七年,有關北大學風、校園動態、政治牽動學術的案件,均有記載;抗戰前有關黨政問題,包括地方軍人異動,黨內蔣胡派系、山東黨務等,不論親自與聞或品評之辭,均是過去難能獲知的資料。抗戰八年完整的日記中,一個文人對抗日時期中央政治變遷、地方與中央關係、社會變化、物價波動、黨團糾紛、黨內派系糾葛、蔣宋關係的批評與認識、戰後接收與時局等,著墨極多,係研究抗戰時期黨政、社會、文化等問題的珍貴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