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記錄一群參與臺中花博的人,如何發現花博精神,克服挑戰,逐步從無到有的過程,一場飽含花藝、建築、自然、景觀、保育、農業、藝術、永續生活的旅程。花博就像一艘乘載生物多樣性的船。 每位參與花博的人都是森林裡的一道光,在森林裡每道光都極其珍貴。透過四十六篇花博故事,二百多幅創作手稿與照片,《聆聽花開的聲音》帶領讀者深入臺中花博這座森林,在森林裡發現全世界。 臺中花博是一座森林,森林會為自己創造理想的環境。當世界的花博遇到台灣的臺中,它就展現自己的能耐與獨特性。在后里園區發現第一級保育動物石虎蹤跡,花博團隊經過仔細的考慮,以重視生態、平衡區域發展為依歸,增設外埔、豐原葫蘆墩公園兩個展區。這是一個和自然生態共存的花博。
林麗芳影像之旅 心子 尊瑪 朝聖者 歷經15年,進出印度18回, 透過紀錄片《心子》、《朝聖者》、《尊瑪.尊瑪》的拍攝,留下珍貴影像 達賴喇嘛.大寶法王.卡盧仁波切.波卡仁波切 這本攝影集是1999~2015年林麗芳在印度記錄僧侶的影像,共有三大部分──小喇嘛、安尼(藏傳佛教對女性出眾的俗稱)、朝聖者。小喇嘛和朝聖者都是先有平面的影像後才有紀錄片,安尼部分則是拍攝紀錄片期間同時產生的,除平面影像外,也記錄了在拍攝紀錄片期間的人物故事或創作手記。 林麗芳在雜誌當攝影時,有天同學阿英跟麗芳說,每次看到雜誌上刊出她拍的照片,她完全沒辨法跟我的人做連結,覺得那拍照片的人應該很大氣而敏銳。這跟她所認識的林麗芳──常常反應遲鈍、一副很無辜的樣子──小印象距離很遙遠。 常有人問林麗芳為甚麼能堅持夢想,一直拍照和做紀錄片?林麗芳回答:「其實我不是真的很有夢想或很堅持,而是我只會做這件事啊!所以就一直往拍照和做紀錄片的路上走。走久了,就變成生命花園的大樹,只不過是順著生命的長河流著,做自己的第一名罷了!」
文學評論家王德威譽為「台灣當代戲曲的最佳詮釋者」, 中生代傳統戲劇劇作家施如芳三齣最具份量代表作的集結, 精彩收錄京劇《快雪時晴》、歌仔戲《燕歌行》、豫劇《花嫁巫娘》三劇種! ● 京劇《快雪時晴》以王羲之一紙28字的問候書簡輾轉來至台北故宮,串連出五個時空的歷史滄桑與古今共感,被視為「為京劇本身南渡的意義,找到新的起點」之作;《快雪時晴》十年前在國家戲劇院首演時,一票難求,好評不斷。今年十月底又即將在國家戲劇院經典重現。 ● 歌仔戲《燕歌行》以曹丕視角擺開曹魏家族盛宴,重解洛神賦的來龍去脈,展示了三國戲前所未見的心理深度,入選第11屆台新藝術獎。 ● 豫劇《花嫁巫娘》乞靈於沈從文洋溢神性的邊城世界,寫花帕族女巫媚金與外族人瞿言驚天動地的黃昏之戀,入選第9屆台新藝術獎。 拿戲曲說故事,取材大開大闔,擅於量身設戲,特別能讓角兒發光發熱的劇作家施如芳說:「文學國度是靠虛構力開疆闢土的,何況這是戲曲呢,故事非要說得如行雲流水,才不枉費眾先覺傳承下這麼寫意而美麗的載體。」 施如芳的劇作以古典連接當代,文化、創意並重,大量發揮越界想像,舞台魅力寫來靈動,在在引人入勝,對生命、歷史觀照甚深,演出當時,是台灣當代壯觀而奇美的表演藝術風景,過盡舞台繁華後,施如芳將寫作的構思心緒娓娓道來,本書收錄她精修後的劇本,精美的劇照,並呈現與這三齣戲相關的書畫文物,編輯在紙上超越時空,巧設橋樑,讓讀者讀書一如觀劇,在古往今來的路上領受屬於當代戲曲的抒情召喚,為劇作家的奇思妙想拍案嘆息。 本書收錄相關珍貴歷史文物圖片,如王羲之《喪亂帖》《快雪時晴帖》《蘭亭集序》王獻之《中秋帖》、王珣《伯遠帖》、黃公望《快雪時晴圖》、唐寅《蘭亭修禊圖》、顧愷之《洛神賦圖》(摹本)、曹操書法「袞雪」、閻立本《魏文帝帝王相》、趙夢頫《書洛神賦卷》、沈從文書法五幅!
台南奉茶主人葉東泰說:「靡靡卯卯的人生,嘛有春光!」 因為人生不能從頭到笑到尾,偶爾露個笑臉,就夠了。 看田中實加、李安、胡德夫、奚淞、敖幼祥、陳若曦、舒米恩、黃銘昌、劉梓潔、蔡琴、賴青松、鍾肇政、嚴長壽等89位朋友,跨界分享他們歷經多少人間失意風暴後,擁抱希望,重新出發。 失意,幾分鐘長,永恆般寬。 失意,人生最波瀾壯闊的旅行。 失意,讓人活出真相,水落石出。 「從前風聞有你,如今親眼見你」,幸福也可以從「這裡」開始。
台南奉茶主人葉東泰說:「靡靡卯卯的人生,嘛有春光!」 因為人生不能從頭到笑到尾,偶爾露個笑臉,就夠了。 看田中實加、李安、胡德夫、奚淞、敖幼祥、陳若曦、舒米恩、黃銘昌、劉梓潔、蔡琴、賴青松、鍾肇政、嚴長壽等89位朋友,跨界分享他們歷經多少人間失意風暴後,擁抱希望,重新出發。 失意,幾分鐘長,永恆般寬。 失意,人生最波瀾壯闊的旅行。 失意,讓人活出真相,水落石出。 「從前風聞有你,如今親眼見你」,幸福也可以從「這裡」開始。
生命裡總有許多平常的角落,也許是日常生活的空間:普通的窗台或居室;也許是匆忙路過的角隅,或飛奔的天涯海角。那角落也許安靜、從容;也許洶湧著某種劇情。 如果愛得夠深,萬物都會與你談心,如果愛的夠深,在每個角落,都會看見人間的美麗與惆悵,黑暗與溫柔。當心靈完全專注於美,才是我們真正活著的唯一時刻,人間因此有了永恆的況味。 《人間角落》這本書的誕生,得感謝四十二位朋友的慷慨贈文,這構想才得以實現。一九九八年,作者林保寶把近百張黑白照片拿給「人間副刊」,表示想邀一些朋友挑一張由作者拍攝的黑白照片,「看圖說故事」。 內容或由照片的影像觸動,也可能完全不相干,給大家完全的自由。不久後,朋友們陸續傳回他們手寫的稿件,獨特的風格,把藏在照片後的故事寫出來。有些突發奇想、微妙引發,遠遠超出想像。不久,「人間角落」專欄開始在人間副刊刊載。有幾篇則發表在「浮世繪」版。 這些影像也是每位讀者的人間角落。
生命裡總有許多平常的角落,也許是日常生活的空間:普通的窗台或居室;也許是匆忙路過的角隅,或飛奔的天涯海角。那角落也許安靜、從容;也許洶湧著某種劇情。 如果愛得夠深,萬物都會與你談心,如果愛的夠深,在每個角落,都會看見人間的美麗與惆悵,黑暗與溫柔。當心靈完全專注於美,才是我們真正活著的唯一時刻,人間因此有了永恆的況味。 《人間角落》這本書的誕生,得感謝四十二位朋友的慷慨贈文,這構想才得以實現。一九九八年,作者林保寶把近百張黑白照片拿給「人間副刊」,表示想邀一些朋友挑一張由作者拍攝的黑白照片,「看圖說故事」。 內容或由照片的影像觸動,也可能完全不相干,給大家完全的自由。不久後,朋友們陸續傳回他們手寫的稿件,獨特的風格,把藏在照片後的故事寫出來。有些突發奇想、微妙引發,遠遠超出想像。不久,「人間角落」專欄開始在人間副刊刊載。有幾篇則發表在「浮世繪」版。 這些影像也是每位讀者的人間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