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獸」草鴞、「神獸」穿山甲、隱藏夜色中的鼯鼠,奔馳台灣屋脊的黃喉貂…… 一位生態節目主持人現場參與陸、海、空6種台灣精靈的保育與復育 從空中救援、海上調查到地底挖骨 在危機中,看見希望的真實故事 精靈,Elves,存在我們身邊,我們卻看不到;「台灣的精靈」,就是我們知道某些物種存在,但是目擊的機率少之少。 2016年,白心儀製播台灣第一個以全球瀕危物種為主題的自然紀實節目《地球的孤兒》,接續推出《熊的國度》、《貓的消失》系列,2021年最新的《台灣的精靈》系列,再次挑戰不可能的任務,分別記錄台灣陸域、空域、海域最瀕危稀少的特有生物,並參與最艱辛的動物救援任務,以及最權威的科學調查計畫,包括: .草原精靈/草鴞:最不像猛禽的「萌」禽,有著一張可愛無害的蘋果臉,但目前數量不超過五百隻,是台灣最稀少的貓頭鷹。機場鳥網是草鴞生存面臨的主要危機之一,但是飛安和保育之間的兩難,目前仍然無解……。這次她親身參與了一隻連續誤入鳥網四次的草鴞「阿草」,救援野放再救援再野放的生命歷程。 .淺山精靈/穿山甲:全身長滿鱗片,看起來有點嚇人,但其實是個可愛又羞怯的動物。近幾年來,遊蕩犬隻已經成為台灣穿山甲最致命的威脅。這次她參與了在南投埔里,第一隻裝設發報器追蹤的穿山甲小暨的追蹤過程! .玉山精靈/黃喉貂:過去在台灣很少有黃喉貂的生態研究,直到近幾年在玉山群峰,才有研究團隊上山調查謎樣的貂民。這次她跟著研究人員上玉山收集相機影像,也用無線電追蹤黃喉貂,並親眼見證了我們人類正在改變黃喉貂的覓食行為。 .城市精靈/大赤鼯鼠:這應該算是有史以來最瘋狂的拍攝計畫了。她與團隊在一戶台北公寓天花板,架設了五台相機,長時間記錄一個飛鼠家族,媽媽、飛寶和弟弟小黑的故事,二十四小時全天候近距離觀察。這不僅是台灣第一次,應是全世界第一次,甚至還觀察到一個完全改寫過去野外觀察紀錄,以及動物學家調查結果的重大發現! .森林精靈/白面鼯鼠:牠們有張雪白的臉孔、圓亮的眼睛和粉紅色的小鼻頭,超大翼膜撐開有如一片四方形的雪白毛毯,千萬年來在森林生態系扮演重要的角色。坐落在阿里山海拔一千公尺的嘉義竹崎鄉光華村,村民放棄打獵,選擇與自然和好,現在是飛鼠樂園。但在一百公里外的台南西拉雅山林,凡有飛鼠棲息的樹木,幾乎都被釘上釘梯,整片山林長滿釘梯樹,這景象讓她不寒而慄。 .海洋精靈/白海豚.鯨豚:白海豚在台灣西岸目前僅存五十隻左右,而且數量還在持續減少。她跟隨調查船出海12小時,幸運看見兩群白海豚,但也曾看見一頭未成年的白海豚,嘴巴長年被漁網繩子勒住變形,無法進食,不幸擱淺在台南安平漁港,讓人感概。 三年來,《台灣的精靈》系列,幾乎走進了每個家庭每座校園,小朋友瘋狂愛著阿草、小暨和飛寶。觀眾的肯定與回饋,是讓她堅持下去最大的動力。跟隨白心儀動第一手的觀察與動人的文字,你將深刻感受這些與我們真實共存的台灣精靈們,牠們面臨的危機及生存困境,及希望所在。白心儀希望透過這本書,能在更多孩子、更多讀者的心中,播下美好的種子,並且號召更多保護動物與環境的觀念和行動
沒有李國鼎,就沒有台積電?也沒有遍地開花的科學園區、工業區? 更沒有台灣傲世全球的電腦、半導體、電子面板三大產業; 它們2021年創造超過三千億美金的產值! 台灣工業發展最關鍵的人物李國鼎,是台灣經濟奇蹟的重要推手, 因著他的使命感,讓台灣成就偉大! 也因此帶動了一群為台灣工業全力拼搏的時代人物。 活在世上,除了金錢以外更需要什麼?在追求名利之外, 還要具備什麼樣的人生態度,可以為社會帶來貢獻? 「使命感」、「做對事」指的是什麼?可能不同人有不同解讀。道理很簡單,只要先將自己本事培養起來,能力被看到了,就有更多機會,待遇也就越高,成功水到渠成。但「本事」不只是專業能力,也包括了管理能力與領導力,更重要的,是要擁有一個特質:對改善國家、社會及產業的那種強烈「使命感」與「企圖心」。 台灣的經濟奇蹟,是李國鼎的格局、視野及使命感,努力不懈、卓越領導打下基礎的結果。而嚴家淦、孫運璿、石滋宜、趙耀東這幾位官員,他們在李國鼎一生成就中扮演什麼角色?本書貫穿台灣工業七十年的發展,提供您另一個對台灣經濟的認識。 本書的橫軸是工業化,縱軸則是介紹以李國鼎為主,及陳誠、嚴家淦、尹仲容、孫運璿、趙耀東、石滋宜等數十位影響台灣工業發展的關鍵人物,探討他們如何在不同階段,驅策政府各部門,帶領產官學研,共同在廣泛的科技產業──資訊、通訊、電子、半導體、精密機械、生物科技等,上下通力合作,創下全世界開發中國家都羨慕的經濟奇蹟,以及龐大出口產值,改善了全台灣人民由農轉工,由貧轉富的生活水準。他們的使命感驅使他們的一生,抱著格局與視野努力向前。七十年當中,將台灣每個階段的經濟、產業不斷擴大、精進,最終推動了台灣成為世界電腦、半導體、智慧手機等上百項產品的製造之王。 本書列舉的人物剛好貫穿台灣工業化的四個階段:台灣工業化從無到有(1950年-1965年)、工業區崛起(1965年-1980年)、電子電腦產業發展(1970年-2000年)、半導體光電產業形成(1980年-2020年),其中李國鼎先生更是橫跨這四個階段,是對台灣工業發展投入最久最多,貢獻無人能比的關鍵人物,因此他的故事是本書的主軸核心,在各章中會做詳細的介紹。此書詳細介紹李國鼎及他創造的十個典範,他的做事態度、方法,人生觀,值得細細的品味與學習,教大家怎麼學李國鼎做事!
紀錄台鐵改革成長過程,以及每一位台鐵員工付出努力背後所留下的笑與淚代代台鐵人職人精神的展現,台灣鐵道改革與進步的縮影從基層做起,堅守鐵道四十年,見證台鐵這個百年老店,如何「齊心協力、勇於改革」,又如何「全心投入、嶄新服務」,邁向安全永續的新境界。 >>推動台鐵改革的路上:戮力推進渡過五一事件的蘇貞昌前院長,核定台鐵票價合理化方案的卓榮泰院長……。>>「運、工、機、電」跨領域之專才,在台鐵跨時代的公司化及票價調整過程中,全體台鐵人披荊斬棘,歷史性的任務。>>一九八○年代台鐵許多的重大歷史事件內幕、「類火車」展開勞資抗衡、時代巨輪-落實勞基法、重大事故的魔咒、紅眼會議與518密約……。>>面對各項台鐵重大挑戰,專業深入的分析,第一線的台鐵人心情寫照。本書概分為三部分:初始進入台鐵的磨練期、成為中高階主管的成長期、以及身為台鐵負責人的奮鬥期。綜觀全書可以瞭解體會台鐵改革成長的過程,以及每位台鐵員工付出努力背後所留下的笑與淚。杜微40年的鐵道見證與真情告白!〡專文推薦〡蘇貞昌〡前行政院院長陳世凱〡交通部部長王國材〡中華郵政董事長、前交通部部長徐衍璞〡國防部前副部長、前陸軍司令熊厚基〡總統府戰略顧問、前空軍司令鄧志忠〡海軍一二四艦隊戰隊長陶治中〡淡江大學運管系教授黃俊男〡鄭豐喜基金會總監童世哲〡台鐵工會理事長本書是杜微四十年鐵道人生的真情記錄。透過其書,可以看到他在各個不同工作崗位上為台鐵所做的努力。杜微的故事,不只是他個人的經歷,其實也是一代代台鐵人職人精神的展現,更是台灣鐵道改革與進步的縮影。──蘇貞昌/前行政院院長杜微董事長在卸下重責大任後,將他一路走來身為台鐵人的心情與觀察,由小入大,提供了非常豐富精采的描寫;面對各項台鐵重大挑戰,更有著他在第一線的心情,以及專業深入的分析,非常值得大家細細體會。──陳世凱/交通部部長
紀錄台鐵改革成長過程, 以及每一位台鐵員工付出努力背後所留下的笑與淚 代代台鐵人職人精神的展現,台灣鐵道改革與進步的縮影 從基層做起,堅守鐵道四十年, 見證台鐵這個百年老店, 如何「齊心協力、勇於改革」,又如何「全心投入、嶄新服務」, 邁向安全永續的新境界。 >>推動台鐵改革的路上:戮力推進渡過五一事件的蘇貞昌前院長,核定台鐵票價合理化方案的卓榮泰院長……。 >>「運、工、機、電」跨領域之專才,在台鐵跨時代的公司化及票價調整過程中,全體台鐵人披荊斬棘,歷史性的任務。 >>一九八○年代台鐵許多的重大歷史事件內幕、「類火車」展開勞資抗衡、時代巨輪-落實勞基法、重大事故的魔咒、紅眼會議與518密約……。 >>面對各項台鐵重大挑戰,專業深入的分析,第一線的台鐵人心情寫照。 本書概分為三部分:初始進入台鐵的磨練期、成為中高階主管的成長期、以及身為台鐵負責人的奮鬥期。 綜觀全書可以瞭解體會台鐵改革成長的過程, 以及每位台鐵員工付出努力背後所留下的笑與淚。 杜微40年的鐵道見證與真情告白! 〡專文推薦〡 蘇貞昌〡前行政院院長 陳世凱〡交通部部長 王國材〡中華郵政董事長、前交通部部長 徐衍璞〡國防部前副部長、前陸軍司令 熊厚基〡總統府戰略顧問、前空軍司令 鄧志忠〡海軍一二四艦隊戰隊長 陶治中〡淡江大學運管系教授 黃俊男〡鄭豐喜基金會總監 童世哲〡台鐵工會理事長 本書是杜微四十年鐵道人生的真情記錄。透過其書,可以看到他在各個不同工作崗位上為台鐵所做的努力。杜微的故事,不只是他個人的經歷,其實也是一代代台鐵人職人精神的展現,更是台灣鐵道改革與進步的縮影。──蘇貞昌/前行政院院長 杜微董事長在卸下重責大任後,將他一路走來身為台鐵人的心情與觀察,由小入大,提供了非常豐富精采的描寫;面對各項台鐵重大挑戰,更有著他在第一線的心情,以及專業深入的分析,非常值得大家細細體會。──陳世凱/交通部部長 在杜董事長妙筆書寫之下,這四十年的台鐵歲月,有如一本情節緊湊的武俠小說。四十年來在每個崗位上不斷精益求精,並且樂於跨單位整合與學習,最終修得精通台鐵「運、工、機、電」跨領域之專才,才得以在台鐵跨時代的公司化及票價調整過程中,帶領全體台鐵人披荊斬棘,完成歷史性的任務。──王國材/中華郵政董事長、前交通部部長
紀錄台鐵改革成長過程,以及每一位台鐵員工付出努力背後所留下的笑與淚代代台鐵人職人精神的展現,台灣鐵道改革與進步的縮影從基層做起,堅守鐵道四十年,見證台鐵這個百年老店,如何「齊心協力、勇於改革」,又如何「全心投入、嶄新服務」,邁向安全永續的新境界。 >>推動台鐵改革的路上:戮力推進渡過五一事件的蘇貞昌前院長,核定台鐵票價合理化方案的卓榮泰院長……。>>「運、工、機、電」跨領域之專才,在台鐵跨時代的公司化及票價調整過程中,全體台鐵人披荊斬棘,歷史性的任務。>>一九八○年代台鐵許多的重大歷史事件內幕、「類火車」展開勞資抗衡、時代巨輪-落實勞基法、重大事故的魔咒、紅眼會議與518密約……。>>面對各項台鐵重大挑戰,專業深入的分析,第一線的台鐵人心情寫照。本書概分為三部分:初始進入台鐵的磨練期、成為中高階主管的成長期、以及身為台鐵負責人的奮鬥期。綜觀全書可以瞭解體會台鐵改革成長的過程,以及每位台鐵員工付出努力背後所留下的笑與淚。杜微40年的鐵道見證與真情告白!〡專文推薦〡蘇貞昌〡前行政院院長陳世凱〡交通部部長王國材〡中華郵政董事長、前交通部部長徐衍璞〡國防部前副部長、前陸軍司令熊厚基〡總統府戰略顧問、前空軍司令鄧志忠〡海軍一二四艦隊戰隊長陶治中〡淡江大學運管系教授黃俊男〡鄭豐喜基金會總監童世哲〡台鐵工會理事長本書是杜微四十年鐵道人生的真情記錄。透過其書,可以看到他在各個不同工作崗位上為台鐵所做的努力。杜微的故事,不只是他個人的經歷,其實也是一代代台鐵人職人精神的展現,更是台灣鐵道改革與進步的縮影。──蘇貞昌/前行政院院長杜微董事長在卸下重責大任後,將他一路走來身為台鐵人的心情與觀察,由小入大,提供了非常豐富精采的描寫;面對各項台鐵重大挑戰,更有著他在第一線的心情,以及專業深入的分析,非常值得大家細細體會。──陳世凱/交通部部長
紀錄台鐵改革成長過程,以及每一位台鐵員工付出努力背後所留下的笑與淚代代台鐵人職人精神的展現,台灣鐵道改革與進步的縮影從基層做起,堅守鐵道四十年,見證台鐵這個百年老店,如何「齊心協力、勇於改革」,又如何「全心投入、嶄新服務」,邁向安全永續的新境界。 >>推動台鐵改革的路上:戮力推進渡過五一事件的蘇貞昌前院長,核定台鐵票價合理化方案的卓榮泰院長……。>>「運、工、機、電」跨領域之專才,在台鐵跨時代的公司化及票價調整過程中,全體台鐵人披荊斬棘,歷史性的任務。>>一九八○年代台鐵許多的重大歷史事件內幕、「類火車」展開勞資抗衡、時代巨輪-落實勞基法、重大事故的魔咒、紅眼會議與518密約……。>>面對各項台鐵重大挑戰,專業深入的分析,第一線的台鐵人心情寫照。本書概分為三部分:初始進入台鐵的磨練期、成為中高階主管的成長期、以及身為台鐵負責人的奮鬥期。綜觀全書可以瞭解體會台鐵改革成長的過程,以及每位台鐵員工付出努力背後所留下的笑與淚。杜微40年的鐵道見證與真情告白!〡專文推薦〡蘇貞昌〡前行政院院長陳世凱〡交通部部長王國材〡中華郵政董事長、前交通部部長徐衍璞〡國防部前副部長、前陸軍司令熊厚基〡總統府戰略顧問、前空軍司令鄧志忠〡海軍一二四艦隊戰隊長陶治中〡淡江大學運管系教授黃俊男〡鄭豐喜基金會總監童世哲〡台鐵工會理事長本書是杜微四十年鐵道人生的真情記錄。透過其書,可以看到他在各個不同工作崗位上為台鐵所做的努力。杜微的故事,不只是他個人的經歷,其實也是一代代台鐵人職人精神的展現,更是台灣鐵道改革與進步的縮影。──蘇貞昌/前行政院院長杜微董事長在卸下重責大任後,將他一路走來身為台鐵人的心情與觀察,由小入大,提供了非常豐富精采的描寫;面對各項台鐵重大挑戰,更有著他在第一線的心情,以及專業深入的分析,非常值得大家細細體會。──陳世凱/交通部部長
慈悲,是真正的愛,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不只是愛人,更要愛天地萬物與眾生。「時時保持快樂的心境,把快樂的氣氛散布給四周的人,此即『慈』;眾生有苦難能及時為其拔除,此即『悲』。」──《靜思語.第二集》慈,是「與樂」;悲,為「拔苦」:你有痛苦,我願意為你拔除、願意帶給你快樂,這就是「慈悲」。慈悲,是感受自己與萬事萬物相互依存,全然的投入和奉獻自己。慈悲,也是一切眾生共有的財富,人間有了慈悲的光明,世界才能充滿溫暖的希望。本書選自證嚴法師《靜思語》、《靜思語‧十在心路》等書中近百則與「慈悲」有關的智慧語錄,以及「光影詩人」李屏賓工作之餘拍攝的精采作品。精簡智慧的短語,加上細膩又具詩意的美好影像,透過視覺的盛宴與文字的智慧之美,自我觀察與練習,找回最溫暖的那一念心。
慈悲,是真正的愛,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不只是愛人,更要愛天地萬物與眾生。「時時保持快樂的心境,把快樂的氣氛散布給四周的人,此即『慈』;眾生有苦難能及時為其拔除,此即『悲』。」──錄自《靜思語.第二集》 慈,是「與樂」;悲,為「拔苦」:你有痛苦,我願意為你拔除、願意帶給你快樂,這就是「慈悲」。慈悲,是感受自己與萬事萬物相互依存,全然的投入和奉獻自己。慈悲,也是一切眾生共有的財富,人間有了慈悲的光明,世界才能充滿溫暖的希望。 本書選自證嚴法師《靜思語》、《靜思語‧十在心路》等書中近百則與「慈悲」有關的智慧語錄,以及「光影詩人」李屏賓工作之餘拍攝的精采作品。精簡智慧的短語,加上細膩又具詩意的美好影像,透過視覺的盛宴與文字的智慧之美,自我觀察與練習,找回最溫暖的那一念心。
慈悲,是真正的愛,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不只是愛人,更要愛天地萬物與眾生。「時時保持快樂的心境,把快樂的氣氛散布給四周的人,此即『慈』;眾生有苦難能及時為其拔除,此即『悲』。」──《靜思語.第二集》慈,是「與樂」;悲,為「拔苦」:你有痛苦,我願意為你拔除、願意帶給你快樂,這就是「慈悲」。慈悲,是感受自己與萬事萬物相互依存,全然的投入和奉獻自己。慈悲,也是一切眾生共有的財富,人間有了慈悲的光明,世界才能充滿溫暖的希望。本書選自證嚴法師《靜思語》、《靜思語‧十在心路》等書中近百則與「慈悲」有關的智慧語錄,以及「光影詩人」李屏賓工作之餘拍攝的精采作品。精簡智慧的短語,加上細膩又具詩意的美好影像,透過視覺的盛宴與文字的智慧之美,自我觀察與練習,找回最溫暖的那一念心。
把心安住,時時行善, 用善良的心,在人生旅途踏實走, 一步一步,都要踏在善的道路上。 「最微小的善舉,勝過最偉大的意圖。」 ──王爾德(Oscar Wilde) 「再微小的善念和善行,都比巨額現金有價值。」 ──約翰.拉斯金(John Ruskin) 不要低估善意,善良也不是弱點;堅強的人才有餘力行善,行善的人必須學會愛與原諒,看見自己與他人的好。 本書精選自證嚴法師《靜思語》、《菩提心要》、《衲履足跡》等上百則與「善」有關的智慧語錄,以及「光影詩人」李屏賓多年來隨手拍攝的精采作品。透過這些在工作、生活、旅行等生命不同時刻裡的吉光片羽,以及精簡、智慧的文字,讓視覺的盛宴與文字的智慧之美長存於心中,描繪出屬於自己的心靈風景。 人生實難,時時以「善」的智慧小語提醒自己,把心安住、日日行善,踏實行走於生命旅途,做個願意選擇善良、相信世界會因為善行而改變的人,匯聚更強大的善的力量,形成善的循環,減少苦難。
把心安住,時時行善, 用善良的心,在人生旅途踏實走, 一步一步,都要踏在善的道路上。 「最微小的善舉,勝過最偉大的意圖。」 ──王爾德(Oscar Wilde) 「再微小的善念和善行,都比巨額現金有價值。」 ──約翰.拉斯金(John Ruskin) 不要低估善意,善良也不是弱點;堅強的人才有餘力行善,行善的人必須學會愛與原諒,看見自己與他人的好。 本書精選自證嚴法師《靜思語》、《菩提心要》、《衲履足跡》等上百則與「善」有關的智慧語錄,以及「光影詩人」李屏賓多年來隨手拍攝的精采作品。透過這些在工作、生活、旅行等生命不同時刻裡的吉光片羽,以及精簡、智慧的文字,讓視覺的盛宴與文字的智慧之美長存於心中,描繪出屬於自己的心靈風景。 人生實難,時時以「善」的智慧小語提醒自己,把心安住、日日行善,踏實行走於生命旅途,做個願意選擇善良、相信世界會因為善行而改變的人,匯聚更強大的善的力量,形成善的循環,減少苦難。
把心安住,時時行善, 用善良的心,在人生旅途踏實走, 一步一步,都要踏在善的道路上。 「最微小的善舉,勝過最偉大的意圖。」 ──王爾德(Oscar Wilde) 「再微小的善念和善行,都比巨額現金有價值。」 ──約翰.拉斯金(John Ruskin) 不要低估善意,善良也不是弱點;堅強的人才有餘力行善,行善的人必須學會愛與原諒,看見自己與他人的好。 本書精選自證嚴法師《靜思語》、《菩提心要》、《衲履足跡》等上百則與「善」有關的智慧語錄,以及「光影詩人」李屏賓多年來隨手拍攝的精采作品。透過這些在工作、生活、旅行等生命不同時刻裡的吉光片羽,以及精簡、智慧的文字,讓視覺的盛宴與文字的智慧之美長存於心中,描繪出屬於自己的心靈風景。 人生實難,時時以「善」的智慧小語提醒自己,把心安住、日日行善,踏實行走於生命旅途,做個願意選擇善良、相信世界會因為善行而改變的人,匯聚更強大的善的力量,形成善的循環,減少苦難。
把心安住,時時行善, 用善良的心,在人生旅途踏實走, 一步一步,都要踏在善的道路上。 「最微小的善舉,勝過最偉大的意圖。」 ──王爾德(Oscar Wilde) 「再微小的善念和善行,都比巨額現金有價值。」 ──約翰.拉斯金(John Ruskin) 不要低估善意,善良也不是弱點;堅強的人才有餘力行善,行善的人必須學會愛與原諒,看見自己與他人的好。 本書精選自證嚴法師《靜思語》、《菩提心要》、《衲履足跡》等上百則與「善」有關的智慧語錄,以及「光影詩人」李屏賓多年來隨手拍攝的精采作品。透過這些在工作、生活、旅行等生命不同時刻裡的吉光片羽,以及精簡、智慧的文字,讓視覺的盛宴與文字的智慧之美長存於心中,描繪出屬於自己的心靈風景。 人生實難,時時以「善」的智慧小語提醒自己,把心安住、日日行善,踏實行走於生命旅途,做個願意選擇善良、相信世界會因為善行而改變的人,匯聚更強大的善的力量,形成善的循環,減少苦難。
「這不是另一本《大江大海》或《巨流河》,《光的院子》的起心動念,是為了記錄父母的愛情故事,從廣東到山東,從大陸到台灣,也記錄著落腳於這棟日式建築中的日常、與其某一隅發生的故事,也從院子走出到村子看見人情味,看見那一個時代的歲月與仍可觸摸的記憶。」 高雄建業新村是日據時期的海軍宿舍,歷經二次大戰時的美軍轟炸,無情的砲火恰落在附近,導致房舍毀損,斷井頹垣不堪居住,隨後方由國民政府接管,修建為軍醫院,屋子幾經波折,一大家子人終在此落地生根。 本書作者黎明珍身為黎家女兒,生於斯長於斯,懷抱對自家故居的深厚情感,於離家數十年後,決心捲起衣袖與丈夫王子亦改裝重建,以敞亮的院子、潔淨的廚房、愜意的待客區為中心,留存少部分歷史痕跡的殘骸,更截取父親之名,取作「光的院子」以茲記念。 趁著週末假期在重獲新生的老屋空間舉辦藝文活動,廣邀親友鄰舍共襄盛舉,讓思念的種子能夠繼續在左營海軍眷村中茁壯成長,生生不息。 本書撿拾大大小小發生於此的故事,拼湊、剪貼、黏合,要拂去戰火的硝煙,洗去歷史的塵埃,只以日光、樹影、人情與笑聲寫成,屬於這個院落的時光故事。 「整修老屋,掀開屋頂時,彷彿是掀開歷史,一磚一瓦都在述說一則故事。」──王子亦 專文推薦(按姓名筆劃排序) 李清志 都市偵探、建築學者 詹偉雄 文化評論人 趙 怡 中華眷村文化發展總會總會長 蘇一仲 和泰興業公司董事長 暖心推薦(按姓名筆劃排序) 王偉忠 綜藝教父創意鬼才 吳思瑤 立法委員 李建復 愛播聽書FM創辦人 李 崗 導演製作人 李遠(小野) 作家 胡元輝 公視基金會董事長 孫慶餘 永慶房產集團董事長 陳雅琳 資深主播 楊奕蘭 泰北國際雙語學校董事長暨國際扶輪3523地區DG Stela 鄒開蓮 前雅虎亞太區董事總經理 蔡詩萍 作家、台北市文化局長 韓良憶 生活風尚作家
「這不是另一本《大江大海》或《巨流河》,《光的院子》的起心動念,是為了記錄父母的愛情故事,從廣東到山東,從大陸到台灣,也記錄著落腳於這棟日式建築中的日常、與其某一隅發生的故事,也從院子走出到村子看見人情味,看見那一個時代的歲月與仍可觸摸的記憶。」 高雄建業新村是日據時期的海軍宿舍,歷經二次大戰時的美軍轟炸,無情的砲火恰落在附近,導致房舍毀損,斷井頹垣不堪居住,隨後方由國民政府接管,修建為軍醫院,屋子幾經波折,一大家子人終在此落地生根。 本書作者黎明珍身為黎家女兒,生於斯長於斯,懷抱對自家故居的深厚情感,於離家數十年後,決心捲起衣袖與丈夫王子亦改裝重建,以敞亮的院子、潔淨的廚房、愜意的待客區為中心,留存少部分歷史痕跡的殘骸,更截取父親之名,取作「光的院子」以茲記念。 趁著週末假期在重獲新生的老屋空間舉辦藝文活動,廣邀親友鄰舍共襄盛舉,讓思念的種子能夠繼續在左營海軍眷村中茁壯成長,生生不息。 本書撿拾大大小小發生於此的故事,拼湊、剪貼、黏合,要拂去戰火的硝煙,洗去歷史的塵埃,只以日光、樹影、人情與笑聲寫成,屬於這個院落的時光故事。 「整修老屋,掀開屋頂時,彷彿是掀開歷史,一磚一瓦都在述說一則故事。」──王子亦 專文推薦(按姓名筆劃排序) 李清志 都市偵探、建築學者 詹偉雄 文化評論人 趙 怡 中華眷村文化發展總會總會長 蘇一仲 和泰興業公司董事長 暖心推薦(按姓名筆劃排序) 王偉忠 綜藝教父創意鬼才 吳思瑤 立法委員 李建復 愛播聽書FM創辦人 李 崗 導演製作人 李遠(小野) 作家 胡元輝 公視基金會董事長 孫慶餘 永慶房產集團董事長 陳雅琳 資深主播 楊奕蘭 泰北國際雙語學校董事長暨國際扶輪3523地區DG Stela 鄒開蓮 前雅虎亞太區董事總經理 蔡詩萍 作家、台北市文化局長 韓良憶 生活風尚作家
「這不是另一本《大江大海》或《巨流河》,《光的院子》的起心動念,是為了記錄父母的愛情故事,從廣東到山東,從大陸到台灣,也記錄著落腳於這棟日式建築中的日常、與其某一隅發生的故事,也從院子走出到村子看見人情味,看見那一個時代的歲月與仍可觸摸的記憶。」 高雄建業新村是日據時期的海軍宿舍,歷經二次大戰時的美軍轟炸,無情的砲火恰落在附近,導致房舍毀損,斷井頹垣不堪居住,隨後方由國民政府接管,修建為軍醫院,屋子幾經波折,一大家子人終在此落地生根。 本書作者黎明珍身為黎家女兒,生於斯長於斯,懷抱對自家故居的深厚情感,於離家數十年後,決心捲起衣袖與丈夫王子亦改裝重建,以敞亮的院子、潔淨的廚房、愜意的待客區為中心,留存少部分歷史痕跡的殘骸,更截取父親之名,取作「光的院子」以茲記念。 趁著週末假期在重獲新生的老屋空間舉辦藝文活動,廣邀親友鄰舍共襄盛舉,讓思念的種子能夠繼續在左營海軍眷村中茁壯成長,生生不息。 本書撿拾大大小小發生於此的故事,拼湊、剪貼、黏合,要拂去戰火的硝煙,洗去歷史的塵埃,只以日光、樹影、人情與笑聲寫成,屬於這個院落的時光故事。 「整修老屋,掀開屋頂時,彷彿是掀開歷史,一磚一瓦都在述說一則故事。」──王子亦 專文推薦(按姓名筆劃排序) 李清志 都市偵探、建築學者 詹偉雄 文化評論人 趙 怡 中華眷村文化發展總會總會長 蘇一仲 和泰興業公司董事長 暖心推薦(按姓名筆劃排序) 王偉忠 綜藝教父創意鬼才 吳思瑤 立法委員 李建復 愛播聽書FM創辦人 李 崗 導演製作人 李遠(小野) 作家 胡元輝 公視基金會董事長 孫慶餘 永慶房產集團董事長 陳雅琳 資深主播 楊奕蘭 泰北國際雙語學校董事長暨國際扶輪3523地區DG Stela 鄒開蓮 前雅虎亞太區董事總經理 蔡詩萍 作家、台北市文化局長 韓良憶 生活風尚作家
自一九八六年以來,愛的橋梁, 慈濟醫療志工超過三分之一世紀的陪伴與關懷! 我們一直都在,不僅在一如往常的平凡日子裡,也在最艱難的時刻中。 在多年的奔走募款之後,慈濟醫院終於在花蓮的土地上昂然挺立,靠著青翠大山,頂著燦爛的陽光,敞開明亮的大門迎接著一個個抱著病痛前來尋求治療的病患,同時也溫柔的歡迎每一位歡喜回「家」的慈濟志工。 啟業之後,醫院對醫療志工而言,是一個可以自由來去的「後頭厝」,無論是身心俱疲的時候,或是卸下一身疲憊,也無論心懷喜憂,或是歡悲,無須組隊,也不用報名,只要他們願意,隨時都能回「家」探望。 每天回「家」的志工人數不拘,有時十人,有時達三十人,有些大家都不湊巧的日子裡,寥寥幾人也是有的。無論人多人寡,難得振翅飛返,他們就像急於撫育雛鳥的母親,急急的想奉獻所能。 超過三分之一世紀以來,醫療志工們第一次離去,即使是二○○三年那一場來得令人措手不及又心驚膽戰的SARS,他們也未曾離開過醫院。 整整三十五年來,每天一早,來自全省、上百人次的醫療志工井然有序的走進醫院來,他們睜大眼睛,張開耳朵,仔細觀看與聆聽每一個徬徨與需求,無論是無助的病患與家屬,或是忙不過來的醫療團隊,整整超過三分之一世紀的日子裡,無論窗外陰晴圓缺,日復一日,他們始終都在。 COVID-19的來勢洶洶,無情的將始終陪伴在病房的志工推往房門之外,花蓮慈濟醫院的醫護團隊比以往更堅強,他們深知必須得挺過這一役,才能讓志工回到他們身邊,也才能迎來往日的歲月靜好。 人們常說,慈濟醫院院址選得好,後有大山做背,然而之於慈濟醫院同仁而言,他們的依靠,不是那座看似雖近,實則遙遠,且難以在第一時間呼喊其名的綠山,而是在他們身邊那些來去匆忙三十五年的無數身影,他們有著溫暖和煦的笑容,穿著簡便的背心──迷你袈裟,還有個他們常呼喚著且再熟悉不過的稱號——醫療志工。 本書述說,愛與善的成就,無數醫療志工愛與善的心血投注,用愛與關懷解除其苦,將慈悲化為有形的事業,成就了慈濟醫院!三十八年來的點滴歷程。 三十八年前,師父只是提出「醫院志工」的概念,真正身體力行走出一條恢宏開濶的志工大道,正是以靜曦為首,包括靜易、慮衡、慮熹、慈彣、慈芬、惟銘、慮雯等以院為家的常住志工的努力,還有來自全臺連連接接的梯次志工,適切的扮演醫病間的橋梁,也改變無數病患、和病患家庭的命運。穿上這襲「迷你袈裟」的志工菩薩,不僅是醫院的亮點,也是醫護和病患的貴人。──釋證嚴 醫療志工是從慈濟第一家醫院啟業開始,就出現的大助力,這群從地湧出的菩薩,以溫暖的笑容、謙卑的彎腰、堅定的腳步,關懷病人、安撫家屬、協助醫護與病人溝通。對於病人家屬來說,志工理解、陪伴他們化解家族心結、協助處理病後的種種困境,是讓病人能安心就醫的依靠。……醫療志工是慈濟醫院不可或缺的成員,是慈濟醫療軟體中的軟體,也是醫界最美的人文風景。──林俊龍(慈濟醫療法人執行長) 「慈悲利他-我們永遠都在。」是醫療志工三十八年來恆持初發的那一念,以單純的心,信守對上人照顧醫院,自然連人一起照顧的承諾。因為從「利他無我」愛醫院與同仁,發展出有求必應全方位補位的後盾,如床邊照顧、助念、甚至幫忙送骨灰回鄉,勸捐器官與骨髓捐贈、捐大體、扮演良語良師,只要呼叫就全力以赴無一不包。這是慈濟醫療最重要的寶貝,任何一秒不能缺少他們,這也是全球各知名醫療,紛紛想要取經的慈濟醫療人文。──林靜憪(佛教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 醫療志工就像地藏王菩薩,天天帶著我們行菩薩道,其中有數之不盡的志工更幾乎用了一輩子的青春歲月奉獻在此,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幾乎全年無休,守護著醫院,也守護著我們醫務同仁,是行走人間的菩薩。──林欣榮(花蓮慈濟醫學中心院長) │專文推薦│ 釋證嚴(佛教慈濟基金會創辦人) 林靜憪(佛教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 林俊龍(佛教慈濟醫療法人執行長) 林欣榮(花蓮慈濟醫學中心院長)
自一九八六年以來,愛的橋梁, 慈濟醫療志工超過三分之一世紀的陪伴與關懷! 我們一直都在,不僅在一如往常的平凡日子裡,也在最艱難的時刻中。 在多年的奔走募款之後,慈濟醫院終於在花蓮的土地上昂然挺立,靠著青翠大山,頂著燦爛的陽光,敞開明亮的大門迎接著一個個抱著病痛前來尋求治療的病患,同時也溫柔的歡迎每一位歡喜回「家」的慈濟志工。 啟業之後,醫院對醫療志工而言,是一個可以自由來去的「後頭厝」,無論是身心俱疲的時候,或是卸下一身疲憊,也無論心懷喜憂,或是歡悲,無須組隊,也不用報名,只要他們願意,隨時都能回「家」探望。 每天回「家」的志工人數不拘,有時十人,有時達三十人,有些大家都不湊巧的日子裡,寥寥幾人也是有的。無論人多人寡,難得振翅飛返,他們就像急於撫育雛鳥的母親,急急的想奉獻所能。 超過三分之一世紀以來,醫療志工們第一次離去,即使是二○○三年那一場來得令人措手不及又心驚膽戰的SARS,他們也未曾離開過醫院。 整整三十五年來,每天一早,來自全省、上百人次的醫療志工井然有序的走進醫院來,他們睜大眼睛,張開耳朵,仔細觀看與聆聽每一個徬徨與需求,無論是無助的病患與家屬,或是忙不過來的醫療團隊,整整超過三分之一世紀的日子裡,無論窗外陰晴圓缺,日復一日,他們始終都在。 COVID-19的來勢洶洶,無情的將始終陪伴在病房的志工推往房門之外,花蓮慈濟醫院的醫護團隊比以往更堅強,他們深知必須得挺過這一役,才能讓志工回到他們身邊,也才能迎來往日的歲月靜好。 人們常說,慈濟醫院院址選得好,後有大山做背,然而之於慈濟醫院同仁而言,他們的依靠,不是那座看似雖近,實則遙遠,且難以在第一時間呼喊其名的綠山,而是在他們身邊那些來去匆忙三十五年的無數身影,他們有著溫暖和煦的笑容,穿著簡便的背心──迷你袈裟,還有個他們常呼喚著且再熟悉不過的稱號——醫療志工。 本書述說,愛與善的成就,無數醫療志工愛與善的心血投注,用愛與關懷解除其苦,將慈悲化為有形的事業,成就了慈濟醫院!三十八年來的點滴歷程。 三十八年前,師父只是提出「醫院志工」的概念,真正身體力行走出一條恢宏開濶的志工大道,正是以靜曦為首,包括靜易、慮衡、慮熹、慈彣、慈芬、惟銘、慮雯等以院為家的常住志工的努力,還有來自全臺連連接接的梯次志工,適切的扮演醫病間的橋梁,也改變無數病患、和病患家庭的命運。穿上這襲「迷你袈裟」的志工菩薩,不僅是醫院的亮點,也是醫護和病患的貴人。──釋證嚴 醫療志工是從慈濟第一家醫院啟業開始,就出現的大助力,這群從地湧出的菩薩,以溫暖的笑容、謙卑的彎腰、堅定的腳步,關懷病人、安撫家屬、協助醫護與病人溝通。對於病人家屬來說,志工理解、陪伴他們化解家族心結、協助處理病後的種種困境,是讓病人能安心就醫的依靠。……醫療志工是慈濟醫院不可或缺的成員,是慈濟醫療軟體中的軟體,也是醫界最美的人文風景。──林俊龍(慈濟醫療法人執行長) 「慈悲利他-我們永遠都在。」是醫療志工三十八年來恆持初發的那一念,以單純的心,信守對上人照顧醫院,自然連人一起照顧的承諾。因為從「利他無我」愛醫院與同仁,發展出有求必應全方位補位的後盾,如床邊照顧、助念、甚至幫忙送骨灰回鄉,勸捐器官與骨髓捐贈、捐大體、扮演良語良師,只要呼叫就全力以赴無一不包。這是慈濟醫療最重要的寶貝,任何一秒不能缺少他們,這也是全球各知名醫療,紛紛想要取經的慈濟醫療人文。──林靜憪(佛教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 醫療志工就像地藏王菩薩,天天帶著我們行菩薩道,其中有數之不盡的志工更幾乎用了一輩子的青春歲月奉獻在此,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幾乎全年無休,守護著醫院,也守護著我們醫務同仁,是行走人間的菩薩。──林欣榮(花蓮慈濟醫學中心院長) │專文推薦│ 釋證嚴(佛教慈濟基金會創辦人) 林靜憪(佛教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 林俊龍(佛教慈濟醫療法人執行長) 林欣榮(花蓮慈濟醫學中心院長)
自一九八六年以來,愛的橋梁, 慈濟醫療志工超過三分之一世紀的陪伴與關懷! 我們一直都在,不僅在一如往常的平凡日子裡,也在最艱難的時刻中。 在多年的奔走募款之後,慈濟醫院終於在花蓮的土地上昂然挺立,靠著青翠大山,頂著燦爛的陽光,敞開明亮的大門迎接著一個個抱著病痛前來尋求治療的病患,同時也溫柔的歡迎每一位歡喜回「家」的慈濟志工。 啟業之後,醫院對醫療志工而言,是一個可以自由來去的「後頭厝」,無論是身心俱疲的時候,或是卸下一身疲憊,也無論心懷喜憂,或是歡悲,無須組隊,也不用報名,只要他們願意,隨時都能回「家」探望。 每天回「家」的志工人數不拘,有時十人,有時達三十人,有些大家都不湊巧的日子裡,寥寥幾人也是有的。無論人多人寡,難得振翅飛返,他們就像急於撫育雛鳥的母親,急急的想奉獻所能。 超過三分之一世紀以來,醫療志工們第一次離去,即使是二○○三年那一場來得令人措手不及又心驚膽戰的SARS,他們也未曾離開過醫院。 整整三十五年來,每天一早,來自全省、上百人次的醫療志工井然有序的走進醫院來,他們睜大眼睛,張開耳朵,仔細觀看與聆聽每一個徬徨與需求,無論是無助的病患與家屬,或是忙不過來的醫療團隊,整整超過三分之一世紀的日子裡,無論窗外陰晴圓缺,日復一日,他們始終都在。 COVID-19的來勢洶洶,無情的將始終陪伴在病房的志工推往房門之外,花蓮慈濟醫院的醫護團隊比以往更堅強,他們深知必須得挺過這一役,才能讓志工回到他們身邊,也才能迎來往日的歲月靜好。 人們常說,慈濟醫院院址選得好,後有大山做背,然而之於慈濟醫院同仁而言,他們的依靠,不是那座看似雖近,實則遙遠,且難以在第一時間呼喊其名的綠山,而是在他們身邊那些來去匆忙三十五年的無數身影,他們有著溫暖和煦的笑容,穿著簡便的背心──迷你袈裟,還有個他們常呼喚著且再熟悉不過的稱號——醫療志工。 本書述說,愛與善的成就,無數醫療志工愛與善的心血投注,用愛與關懷解除其苦,將慈悲化為有形的事業,成就了慈濟醫院!三十八年來的點滴歷程。 三十八年前,師父只是提出「醫院志工」的概念,真正身體力行走出一條恢宏開濶的志工大道,正是以靜曦為首,包括靜易、慮衡、慮熹、慈彣、慈芬、惟銘、慮雯等以院為家的常住志工的努力,還有來自全臺連連接接的梯次志工,適切的扮演醫病間的橋梁,也改變無數病患、和病患家庭的命運。穿上這襲「迷你袈裟」的志工菩薩,不僅是醫院的亮點,也是醫護和病患的貴人。──釋證嚴 醫療志工是從慈濟第一家醫院啟業開始,就出現的大助力,這群從地湧出的菩薩,以溫暖的笑容、謙卑的彎腰、堅定的腳步,關懷病人、安撫家屬、協助醫護與病人溝通。對於病人家屬來說,志工理解、陪伴他們化解家族心結、協助處理病後的種種困境,是讓病人能安心就醫的依靠。……醫療志工是慈濟醫院不可或缺的成員,是慈濟醫療軟體中的軟體,也是醫界最美的人文風景。──林俊龍(慈濟醫療法人執行長) 「慈悲利他-我們永遠都在。」是醫療志工三十八年來恆持初發的那一念,以單純的心,信守對上人照顧醫院,自然連人一起照顧的承諾。因為從「利他無我」愛醫院與同仁,發展出有求必應全方位補位的後盾,如床邊照顧、助念、甚至幫忙送骨灰回鄉,勸捐器官與骨髓捐贈、捐大體、扮演良語良師,只要呼叫就全力以赴無一不包。這是慈濟醫療最重要的寶貝,任何一秒不能缺少他們,這也是全球各知名醫療,紛紛想要取經的慈濟醫療人文。──林靜憪(佛教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 醫療志工就像地藏王菩薩,天天帶著我們行菩薩道,其中有數之不盡的志工更幾乎用了一輩子的青春歲月奉獻在此,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幾乎全年無休,守護著醫院,也守護著我們醫務同仁,是行走人間的菩薩。──林欣榮(花蓮慈濟醫學中心院長) │專文推薦│ 釋證嚴(佛教慈濟基金會創辦人) 林靜憪(佛教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 林俊龍(佛教慈濟醫療法人執行長) 林欣榮(花蓮慈濟醫學中心院長)
愛,如夜空明星, 為惶恐不安的人指引方向, 安定身心。 此時此刻,諸多美景逐一在我眼前飄過。 往後日日,一念及此,我就滿心歡喜。 ——英國詩人華茲華斯於阿爾卑斯山之旅 美好的景象,可以長存於心中,在面對生命的困頓時,成為支撐的力量,撫慰受傷的心靈;愛,也是,它的力量甚至更強大。 本書自證嚴上人智慧語錄《靜思語》中,精選100則中英對照、關於自愛、愛人、愛世間、愛眾生的心靈小語,每則心靈小語都有「光影詩人」李屏賓多年來隨手拍攝的作品。 透過這些在工作、生活、旅行等生命不同時刻裡的吉光片羽,以及精簡、智慧的文字,讓視覺的盛宴與文字的智慧之美長存於心中,描繪出屬於自己的心靈風景,形成更強大的愛的力量。
愛,如夜空明星, 為惶恐不安的人指引方向, 安定身心。 此時此刻,諸多美景逐一在我眼前飄過。 往後日日,一念及此,我就滿心歡喜。 ——英國詩人華茲華斯於阿爾卑斯山之旅 美好的景象,可以長存於心中,在面對生命的困頓時,成為支撐的力量,撫慰受傷的心靈;愛,也是,它的力量甚至更強大。 本書自證嚴上人智慧語錄《靜思語》中,精選100則中英對照、關於自愛、愛人、愛世間、愛眾生的心靈小語,每則心靈小語都有「光影詩人」李屏賓多年來隨手拍攝的作品。 透過這些在工作、生活、旅行等生命不同時刻裡的吉光片羽,以及精簡、智慧的文字,讓視覺的盛宴與文字的智慧之美長存於心中,描繪出屬於自己的心靈風景,形成更強大的愛的力量。
愛,如夜空明星, 為惶恐不安的人指引方向, 安定身心。 此時此刻,諸多美景逐一在我眼前飄過。 往後日日,一念及此,我就滿心歡喜。 ——英國詩人華茲華斯於阿爾卑斯山之旅 美好的景象,可以長存於心中,在面對生命的困頓時,成為支撐的力量,撫慰受傷的心靈;愛,也是,它的力量甚至更強大。 本書自證嚴上人智慧語錄《靜思語》中,精選100則中英對照、關於自愛、愛人、愛世間、愛眾生的心靈小語,每則心靈小語都有「光影詩人」李屏賓多年來隨手拍攝的作品。 透過這些在工作、生活、旅行等生命不同時刻裡的吉光片羽,以及精簡、智慧的文字,讓視覺的盛宴與文字的智慧之美長存於心中,描繪出屬於自己的心靈風景,形成更強大的愛的力量。
「幻獸」草鴞、「神獸」穿山甲、隱藏夜色中的鼯鼠,奔馳台灣屋脊的黃喉貂…… 一位生態節目主持人現場參與陸、海、空6種台灣精靈的保育與復育 從空中救援、海上調查到地底挖骨 在危機中,看見希望的真實故事 精靈,Elves,存在我們身邊,我們卻看不到;「台灣的精靈」,就是我們知道某些物種存在,但是目擊的機率少之少。 2016年,白心儀製播台灣第一個以全球瀕危物種為主題的自然紀實節目《地球的孤兒》,接續推出《熊的國度》、《貓的消失》系列,2021年最新的《台灣的精靈》系列,再次挑戰不可能的任務,分別記錄台灣陸域、空域、海域最瀕危稀少的特有生物,並參與最艱辛的動物救援任務,以及最權威的科學調查計畫,包括: .草原精靈/草鴞:最不像猛禽的「萌」禽,有著一張可愛無害的蘋果臉,但目前數量不超過五百隻,是台灣最稀少的貓頭鷹。機場鳥網是草鴞生存面臨的主要危機之一,但是飛安和保育之間的兩難,目前仍然無解……。這次她親身參與了一隻連續誤入鳥網四次的草鴞「阿草」,救援野放再救援再野放的生命歷程。 .淺山精靈/穿山甲:全身長滿鱗片,看起來有點嚇人,但其實是個可愛又羞怯的動物。近幾年來,遊蕩犬隻已經成為台灣穿山甲最致命的威脅。這次她參與了在南投埔里,第一隻裝設發報器追蹤的穿山甲小暨的追蹤過程! .玉山精靈/黃喉貂:過去在台灣很少有黃喉貂的生態研究,直到近幾年在玉山群峰,才有研究團隊上山調查謎樣的貂民。這次她跟著研究人員上玉山收集相機影像,也用無線電追蹤黃喉貂,並親眼見證了我們人類正在改變黃喉貂的覓食行為。 .城市精靈/大赤鼯鼠:這應該算是有史以來最瘋狂的拍攝計畫了。她與團隊在一戶台北公寓天花板,架設了五台相機,長時間記錄一個飛鼠家族,媽媽、飛寶和弟弟小黑的故事,二十四小時全天候近距離觀察。這不僅是台灣第一次,應是全世界第一次,甚至還觀察到一個完全改寫過去野外觀察紀錄,以及動物學家調查結果的重大發現! .森林精靈/白面鼯鼠:牠們有張雪白的臉孔、圓亮的眼睛和粉紅色的小鼻頭,超大翼膜撐開有如一片四方形的雪白毛毯,千萬年來在森林生態系扮演重要的角色。坐落在阿里山海拔一千公尺的嘉義竹崎鄉光華村,村民放棄打獵,選擇與自然和好,現在是飛鼠樂園。但在一百公里外的台南西拉雅山林,凡有飛鼠棲息的樹木,幾乎都被釘上釘梯,整片山林長滿釘梯樹,這景象讓她不寒而慄。 .海洋精靈/白海豚.鯨豚:白海豚在台灣西岸目前僅存五十隻左右,而且數量還在持續減少。她跟隨調查船出海12小時,幸運看見兩群白海豚,但也曾看見一頭未成年的白海豚,嘴巴長年被漁網繩子勒住變形,無法進食,不幸擱淺在台南安平漁港,讓人感概。 三年來,《台灣的精靈》系列,幾乎走進了每個家庭每座校園,小朋友瘋狂愛著阿草、小暨和飛寶。觀眾的肯定與回饋,是讓她堅持下去最大的動力。跟隨白心儀動第一手的觀察與動人的文字,你將深刻感受這些與我們真實共存的台灣精靈們,牠們面臨的危機及生存困境,及希望所在。白心儀希望透過這本書,能在更多孩子、更多讀者的心中,播下美好的種子,並且號召更多保護動物與環境的觀念和行動
「幻獸」草鴞、「神獸」穿山甲、隱藏夜色中的鼯鼠,奔馳台灣屋脊的黃喉貂…… 一位生態節目主持人現場參與陸、海、空6種台灣精靈的保育與復育 從空中救援、海上調查到地底挖骨 在危機中,看見希望的真實故事 精靈,Elves,存在我們身邊,我們卻看不到;「台灣的精靈」,就是我們知道某些物種存在,但是目擊的機率少之少。 2016年,白心儀製播台灣第一個以全球瀕危物種為主題的自然紀實節目《地球的孤兒》,接續推出《熊的國度》、《貓的消失》系列,2021年最新的《台灣的精靈》系列,再次挑戰不可能的任務,分別記錄台灣陸域、空域、海域最瀕危稀少的特有生物,並參與最艱辛的動物救援任務,以及最權威的科學調查計畫,包括: .草原精靈/草鴞:最不像猛禽的「萌」禽,有著一張可愛無害的蘋果臉,但目前數量不超過五百隻,是台灣最稀少的貓頭鷹。機場鳥網是草鴞生存面臨的主要危機之一,但是飛安和保育之間的兩難,目前仍然無解……。這次她親身參與了一隻連續誤入鳥網四次的草鴞「阿草」,救援野放再救援再野放的生命歷程。 .淺山精靈/穿山甲:全身長滿鱗片,看起來有點嚇人,但其實是個可愛又羞怯的動物。近幾年來,遊蕩犬隻已經成為台灣穿山甲最致命的威脅。這次她參與了在南投埔里,第一隻裝設發報器追蹤的穿山甲小暨的追蹤過程! .玉山精靈/黃喉貂:過去在台灣很少有黃喉貂的生態研究,直到近幾年在玉山群峰,才有研究團隊上山調查謎樣的貂民。這次她跟著研究人員上玉山收集相機影像,也用無線電追蹤黃喉貂,並親眼見證了我們人類正在改變黃喉貂的覓食行為。 .城市精靈/大赤鼯鼠:這應該算是有史以來最瘋狂的拍攝計畫了。她與團隊在一戶台北公寓天花板,架設了五台相機,長時間記錄一個飛鼠家族,媽媽、飛寶和弟弟小黑的故事,二十四小時全天候近距離觀察。這不僅是台灣第一次,應是全世界第一次,甚至還觀察到一個完全改寫過去野外觀察紀錄,以及動物學家調查結果的重大發現! .森林精靈/白面鼯鼠:牠們有張雪白的臉孔、圓亮的眼睛和粉紅色的小鼻頭,超大翼膜撐開有如一片四方形的雪白毛毯,千萬年來在森林生態系扮演重要的角色。坐落在阿里山海拔一千公尺的嘉義竹崎鄉光華村,村民放棄打獵,選擇與自然和好,現在是飛鼠樂園。但在一百公里外的台南西拉雅山林,凡有飛鼠棲息的樹木,幾乎都被釘上釘梯,整片山林長滿釘梯樹,這景象讓她不寒而慄。 .海洋精靈/白海豚.鯨豚:白海豚在台灣西岸目前僅存五十隻左右,而且數量還在持續減少。她跟隨調查船出海12小時,幸運看見兩群白海豚,但也曾看見一頭未成年的白海豚,嘴巴長年被漁網繩子勒住變形,無法進食,不幸擱淺在台南安平漁港,讓人感概。 三年來,《台灣的精靈》系列,幾乎走進了每個家庭每座校園,小朋友瘋狂愛著阿草、小暨和飛寶。觀眾的肯定與回饋,是讓她堅持下去最大的動力。跟隨白心儀動第一手的觀察與動人的文字,你將深刻感受這些與我們真實共存的台灣精靈們,牠們面臨的危機及生存困境,及希望所在。白心儀希望透過這本書,能在更多孩子、更多讀者的心中,播下美好的種子,並且號召更多保護動物與環境的觀念和行動
╳美國埃默里大學坎德勒神學院2019年指定教材╳ ╳韓國梨花女子大學2019年指定閱讀教科書╳ ╳著作已被131個世界著名的大學圖書館收藏╳ 環保的責任,從家庭開始! 以台灣本土多元文化下的「生態家庭」觀點與西方的環境主義進行新對話、提供新視野,改變人與環境關係的態度與實踐,並推廣到全世界。 本書志在廣傳「生態家庭」有意義的新觀念。當生態女性主義在西方強調性別與環境的理論近半個世紀之後,一個新表述,「生態家庭主義」展開了,它能更準確描述台灣從事環境保護的婦女, 也能成為一個新的學術論點,與生態女性主義開啟新對話。生態家庭理論提供了一個新視野,也就是「生命網」與 「一體觀」的生態家庭觀點,可以改變人與環境關係的態度與實踐。環保的責任從家庭開始,推廣到社群,一直到整個地球。 本書用台灣六個非營利組織來表述生態家庭的意義:慈濟基金會、關懷生命協會、生態關懷者協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高雄環保媽媽環境保護基金會,最後是太魯閣族反亞泥還我土地自救會。從各個環保團體的發起、理念、運作及成果,看到台灣婦女參與社會運動的單純,務實與堅持。如此就更能了解「生態家庭主義」中蘊含的中國哲學、環境倫理、人文精神及其別於西方「生態女性主義」之所在。追溯六個團體個案的歷史,呈現不同志工團體分別奉獻心力的努力過程。希望透過介紹六個團體的義務工作,喚起民眾對愛護地球、追求環境正義、對動物的保護等議題的關心,進而身體力行,改善環境、尊重生命。 在生態家庭裡,人類應該更與動物、植物、土地、地球相互依存共生;當家庭是一個互相依賴的系統時,家庭裡所有成員應不分性別,把自己當成大地的一份子;每個人都要把對自己的愛周轉到社群、社會、大自然,分享一份大家庭的無私之愛與責任。本書將台灣婦女與環境保護留下珍貴的紀錄,並以台灣本土多元文化下「生態家庭」的觀點與西方的環境主義進行對話。
╳美國埃默里大學坎德勒神學院2019年指定教材╳ ╳韓國梨花女子大學2019年指定閱讀教科書╳ ╳著作已被131個世界著名的大學圖書館收藏╳ 環保的責任,從家庭開始! 以台灣本土多元文化下的「生態家庭」觀點與西方的環境主義進行新對話、提供新視野,改變人與環境關係的態度與實踐,並推廣到全世界。 本書志在廣傳「生態家庭」有意義的新觀念。當生態女性主義在西方強調性別與環境的理論近半個世紀之後,一個新表述,「生態家庭主義」展開了,它能更準確描述台灣從事環境保護的婦女, 也能成為一個新的學術論點,與生態女性主義開啟新對話。生態家庭理論提供了一個新視野,也就是「生命網」與 「一體觀」的生態家庭觀點,可以改變人與環境關係的態度與實踐。環保的責任從家庭開始,推廣到社群,一直到整個地球。 本書用台灣六個非營利組織來表述生態家庭的意義:慈濟基金會、關懷生命協會、生態關懷者協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高雄環保媽媽環境保護基金會,最後是太魯閣族反亞泥還我土地自救會。從各個環保團體的發起、理念、運作及成果,看到台灣婦女參與社會運動的單純,務實與堅持。如此就更能了解「生態家庭主義」中蘊含的中國哲學、環境倫理、人文精神及其別於西方「生態女性主義」之所在。追溯六個團體個案的歷史,呈現不同志工團體分別奉獻心力的努力過程。希望透過介紹六個團體的義務工作,喚起民眾對愛護地球、追求環境正義、對動物的保護等議題的關心,進而身體力行,改善環境、尊重生命。 在生態家庭裡,人類應該更與動物、植物、土地、地球相互依存共生;當家庭是一個互相依賴的系統時,家庭裡所有成員應不分性別,把自己當成大地的一份子;每個人都要把對自己的愛周轉到社群、社會、大自然,分享一份大家庭的無私之愛與責任。本書將台灣婦女與環境保護留下珍貴的紀錄,並以台灣本土多元文化下「生態家庭」的觀點與西方的環境主義進行對話。
╳美國埃默里大學坎德勒神學院2019年指定教材╳ ╳韓國梨花女子大學2019年指定閱讀教科書╳ ╳著作已被131個世界著名的大學圖書館收藏╳ 環保的責任,從家庭開始! 以台灣本土多元文化下的「生態家庭」觀點與西方的環境主義進行新對話、提供新視野,改變人與環境關係的態度與實踐,並推廣到全世界。 本書志在廣傳「生態家庭」有意義的新觀念。當生態女性主義在西方強調性別與環境的理論近半個世紀之後,一個新表述,「生態家庭主義」展開了,它能更準確描述台灣從事環境保護的婦女, 也能成為一個新的學術論點,與生態女性主義開啟新對話。生態家庭理論提供了一個新視野,也就是「生命網」與 「一體觀」的生態家庭觀點,可以改變人與環境關係的態度與實踐。環保的責任從家庭開始,推廣到社群,一直到整個地球。 本書用台灣六個非營利組織來表述生態家庭的意義:慈濟基金會、關懷生命協會、生態關懷者協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高雄環保媽媽環境保護基金會,最後是太魯閣族反亞泥還我土地自救會。從各個環保團體的發起、理念、運作及成果,看到台灣婦女參與社會運動的單純,務實與堅持。如此就更能了解「生態家庭主義」中蘊含的中國哲學、環境倫理、人文精神及其別於西方「生態女性主義」之所在。追溯六個團體個案的歷史,呈現不同志工團體分別奉獻心力的努力過程。希望透過介紹六個團體的義務工作,喚起民眾對愛護地球、追求環境正義、對動物的保護等議題的關心,進而身體力行,改善環境、尊重生命。 在生態家庭裡,人類應該更與動物、植物、土地、地球相互依存共生;當家庭是一個互相依賴的系統時,家庭裡所有成員應不分性別,把自己當成大地的一份子;每個人都要把對自己的愛周轉到社群、社會、大自然,分享一份大家庭的無私之愛與責任。本書將台灣婦女與環境保護留下珍貴的紀錄,並以台灣本土多元文化下「生態家庭」的觀點與西方的環境主義進行對話。
沒有李國鼎,就沒有台積電?也沒有遍地開花的科學園區、工業區? 更沒有台灣傲世全球的電腦、半導體、電子面板三大產業; 它們2021年創造超過三千億美金的產值! 台灣工業發展最關鍵的人物李國鼎,是台灣經濟奇蹟的重要推手, 因著他的使命感,讓台灣成就偉大! 也因此帶動了一群為台灣工業全力拼搏的時代人物。 活在世上,除了金錢以外更需要什麼?在追求名利之外, 還要具備什麼樣的人生態度,可以為社會帶來貢獻? 「使命感」、「做對事」指的是什麼?可能不同人有不同解讀。道理很簡單,只要先將自己本事培養起來,能力被看到了,就有更多機會,待遇也就越高,成功水到渠成。但「本事」不只是專業能力,也包括了管理能力與領導力,更重要的,是要擁有一個特質:對改善國家、社會及產業的那種強烈「使命感」與「企圖心」。 台灣的經濟奇蹟,是李國鼎的格局、視野及使命感,努力不懈、卓越領導打下基礎的結果。而嚴家淦、孫運璿、石滋宜、趙耀東這幾位官員,他們在李國鼎一生成就中扮演什麼角色?本書貫穿台灣工業七十年的發展,提供您另一個對台灣經濟的認識。 本書的橫軸是工業化,縱軸則是介紹以李國鼎為主,及陳誠、嚴家淦、尹仲容、孫運璿、趙耀東、石滋宜等數十位影響台灣工業發展的關鍵人物,探討他們如何在不同階段,驅策政府各部門,帶領產官學研,共同在廣泛的科技產業──資訊、通訊、電子、半導體、精密機械、生物科技等,上下通力合作,創下全世界開發中國家都羨慕的經濟奇蹟,以及龐大出口產值,改善了全台灣人民由農轉工,由貧轉富的生活水準。他們的使命感驅使他們的一生,抱著格局與視野努力向前。七十年當中,將台灣每個階段的經濟、產業不斷擴大、精進,最終推動了台灣成為世界電腦、半導體、智慧手機等上百項產品的製造之王。 本書列舉的人物剛好貫穿台灣工業化的四個階段:台灣工業化從無到有(1950年-1965年)、工業區崛起(1965年-1980年)、電子電腦產業發展(1970年-2000年)、半導體光電產業形成(1980年-2020年),其中李國鼎先生更是橫跨這四個階段,是對台灣工業發展投入最久最多,貢獻無人能比的關鍵人物,因此他的故事是本書的主軸核心,在各章中會做詳細的介紹。此書詳細介紹李國鼎及他創造的十個典範,他的做事態度、方法,人生觀,值得細細的品味與學習,教大家怎麼學李國鼎做事!
沒有李國鼎,就沒有台積電?也沒有遍地開花的科學園區、工業區? 更沒有台灣傲世全球的電腦、半導體、電子面板三大產業; 它們2021年創造超過三千億美金的產值! 台灣工業發展最關鍵的人物李國鼎,是台灣經濟奇蹟的重要推手, 因著他的使命感,讓台灣成就偉大! 也因此帶動了一群為台灣工業全力拼搏的時代人物。 活在世上,除了金錢以外更需要什麼?在追求名利之外, 還要具備什麼樣的人生態度,可以為社會帶來貢獻? 「使命感」、「做對事」指的是什麼?可能不同人有不同解讀。道理很簡單,只要先將自己本事培養起來,能力被看到了,就有更多機會,待遇也就越高,成功水到渠成。但「本事」不只是專業能力,也包括了管理能力與領導力,更重要的,是要擁有一個特質:對改善國家、社會及產業的那種強烈「使命感」與「企圖心」。 台灣的經濟奇蹟,是李國鼎的格局、視野及使命感,努力不懈、卓越領導打下基礎的結果。而嚴家淦、孫運璿、石滋宜、趙耀東這幾位官員,他們在李國鼎一生成就中扮演什麼角色?本書貫穿台灣工業七十年的發展,提供您另一個對台灣經濟的認識。 本書的橫軸是工業化,縱軸則是介紹以李國鼎為主,及陳誠、嚴家淦、尹仲容、孫運璿、趙耀東、石滋宜等數十位影響台灣工業發展的關鍵人物,探討他們如何在不同階段,驅策政府各部門,帶領產官學研,共同在廣泛的科技產業──資訊、通訊、電子、半導體、精密機械、生物科技等,上下通力合作,創下全世界開發中國家都羨慕的經濟奇蹟,以及龐大出口產值,改善了全台灣人民由農轉工,由貧轉富的生活水準。他們的使命感驅使他們的一生,抱著格局與視野努力向前。七十年當中,將台灣每個階段的經濟、產業不斷擴大、精進,最終推動了台灣成為世界電腦、半導體、智慧手機等上百項產品的製造之王。 本書列舉的人物剛好貫穿台灣工業化的四個階段:台灣工業化從無到有(1950年-1965年)、工業區崛起(1965年-1980年)、電子電腦產業發展(1970年-2000年)、半導體光電產業形成(1980年-2020年),其中李國鼎先生更是橫跨這四個階段,是對台灣工業發展投入最久最多,貢獻無人能比的關鍵人物,因此他的故事是本書的主軸核心,在各章中會做詳細的介紹。此書詳細介紹李國鼎及他創造的十個典範,他的做事態度、方法,人生觀,值得細細的品味與學習,教大家怎麼學李國鼎做事!
教育最大的目的是什麼? 是把孩子訓練為考試機器人嗎? 還是考100分進入名校擁有高學歷就是最好? 台灣教育改革多年是否有打破唯有讀書高的窠臼呢? 是否有讓下一代擺脫僵化受壓迫的學習陰影? 許多國家因為社會變動快速,都在著手教育改革。從國家競爭力角度來看,台灣的教育改革策略勢必要改變,家長價值觀也必須調整。 本書將從人生的不同學習階段來探討,從出生開始的早期教育、學校教育至終身學習,都應回歸教育的核心目的: 一、培養懂得學習如何學習 二、培養擁有高EQ大格局 三、培養成高創造力的人 四、培養懂得享受人生真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