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尋貓啟事公告,牽引出一段主人與貓的真摯情誼……故事從收養一隻流浪貓開始。原本在外居無定所、自由自在的野貓,被一位愛貓人士帶回家,在主人細心的照料下,開始有了「家」的生活。儘管貓的野性難馴,經常在家調皮搗蛋、老是闖禍,卻不減主人對牠的包容與寵愛。隨著每天的朝夕相處,主人與貓之間的情感,也變得越來越深厚,成為彼此生活與精神上的依賴。只是,貓潛在喜好流浪、自由的天性,不時的蠢蠢欲動……。直到有一天,主人出門上班,坐在窗台上的貓,掙脫了原本安逸圈養的生活,離開了,留給主人未知的謎與追尋……。《尋貓啟事》以無字書方式呈現,在黑白圖畫的分格運鏡下,導演出人與流浪貓從相遇、收養、磨合、接受到相互依賴的相處片段,自然不造作的感情,令養過寵物的人,不免回想起自己與寵物的第一次接觸,是那樣的真實、美好。在照顧寵物的責任中,看見一種尊重生命的態度,體會到我們生活週遭也有許多需要你我重視與愛護的動物。然而原本流浪在外的野貓,變成了有主人照顧、有家庇護的家貓,對牠而言,究竟是一種最好的安排,亦或是另一種不自由的圈禁?作者利用貓身上那對象徵「自由」的翅膀,從收養時掉落、消失,到貓被圈養後,潛藏渴望自由的念頭逐漸強大,於是翅膀再次出現了。人類對於流浪動物的收養問題,隨著貓展翅悄然的告別,帶給讀者許多的想像與反思空間。而那份主人遺失寵物的想念之情,也以貼近現代感的表現手法,在尋貓啟事的公告中,真誠的表露無疑。
一場驚險的暴風雨後,魚鷹爸爸宣布:「沒有地方是完美的,但一定有更安全的地方可以居住!」展翅飛翔,尋找理想的幸福家園吧!魚鷹家生小寶寶了,為了找到一個堅固安全、適合小鷹長大的理想住所,魚鷹爸爸飛過高山峰嶺,越過大大小小的清溪急流,最後,牠找到最適合的地方竟然是在──人煙與山林的交界處。旅美畫家呂游銘在山林鐵橋上 看見鷹巢的真實感動在加拿大洛磯山脈的國家公園裡,旅美畫家呂游銘因迷路停靠在一座小鐵橋邊,不經意循著鷹嚎聲、發現橋上鐵架間的一座鷹巢,裡面住著魚鷹家三口,感動的畫家,創作了《魚鷹搬家》這本圖畫書。畫家以大氣之筆,展現北美高山峻嶺之美,更為魚鷹這般英氣逼人的猛禽,刻畫了充滿親情溫度的一面。人類與自然共存的美麗家園魚鷹對棲地很挑,築巢地要堅固、居高臨下,還要在魚類豐盛的清澈水域,對污染的水源十分反感,如同許多野生動物,魚鷹也曾經遠離原本的家園、只為了避開有人類的污染地區。當畫家遇見山林鐵橋上的鷹巢、看見魚鷹願意回到鄰近人類的地方築巢,彷彿看到大自然給的微笑,告訴我們:對環境的反思與保育行為,還是有機會彌補人類與野生動物之間長久以來的裂痕。《魚鷹搬家》帶我們從魚鷹的角度靜觀大地的生息,重新思考人與自然間的關係,並以堅定的心情、一同追尋與創造更美好的家園。
很久很久以前,北海住著一條巨大的魚,當牠的尾巴在水面拍一下,掀起的海浪就能淹沒一個小鎮。打開《北冥有魚》獨特的開本設計,縱橫千里的山海迎面而來,奔騰洶湧的巨浪,輕拍一下尾巴就會捲起海嘯的大魚,舉起翅膀就能遮蔽太陽的大鵬鳥……在充滿神話想像的磅礡氣勢中,有一段人與動物之間的真摯情誼。魚還是條小魚時,小女孩無意間救了牠。從此以後,魚會閃著冰藍色的魚鰭,來到女孩夢中說話。魚的身體不斷長大,當牠掀起翻覆小鎮的駭浪,也只有小女孩能了解大魚內心的愧疚與孤寂。為了不再傷害小鎮,大魚隻身游往又遠又冰又冷的北海,有一天海水退潮,巨大的魚竟然在岸上擱淺了…… 《北冥有魚》故事構想出自莊子的《逍遙遊》:「北冥有魚, 其名為鯤。鯤之大, 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傾聽自然萬物的生命力量 圖畫書中難得一見的磅薄氣勢作者劉暢花費兩年時間構思,將古老寓言改編成現代孩子愛聽的故事,滿足孩子對神話般巨獸的好奇。插畫以寫實的鉛筆線條勾勒,搭配電腦繪圖的光影變化,帶領讀者遊走在大山大海間,傾聽自然萬物的生命力量,也讓現代的孩子親近古老傳說,感受圖畫書中難得一見的磅薄氣勢。
適讀年齡:3 ~ 8歲爸爸飛起來有點吃力,可是,爸爸還是堅持要飛……為什麼爸爸這麼堅持呢?為什麼爸爸要扮成一隻深藍色的鳥?這真是個好問題,一切的答案都是為了兒子。他和其他的鳥兒一起合作,排出各種不同的隊形,一次、兩次、無數次的飛,不厭其煩的飛,不怕疲累的飛,雖然吃力、氣喘吁吁,爸爸還是堅持要飛……。 「樹上有20隻鳥,第一次飛走5隻,第二次飛走4隻,樹上的鳥比原來少了幾隻?」這個故事從一個孩子的數學功課開始,愛孩子的爸爸,為了教會孩子一道簡單的數學題,用無比的愛心與耐心,把自己當作鳥兒,一遍又一遍為孩子努力的飛翔著,深信孩子一定能夠學會;即使孩子一次又一次的搖頭、聽不懂,但這位爸爸不會火冒三丈、沒有破口大罵,只是慈愛的摸著孩子的頭,堅持要飛。這一遍又一遍的飛翔,代表著一個父親對孩子濃厚的愛,那麼的溫暖,那麼的令人感動。父親對孩子的一生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包括在性格上、智力發育、興趣愛好等等,因此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親不能缺席,現代的父親更應把內心對孩子的關愛表達出來。作者魏捷藉著故事,闡釋了一個現代父親對孩子樸實卻真誠的愛。希望天底下的父母親,都能夠了解孩子,與孩子快樂的相處,讓孩子能夠感受到父母親的愛,在愛的滋養下生長茁壯。得獎紀錄首屆「信誼圖畫書獎」文字創作獎首獎
追尋愛與夢想的天堂「那是一個美麗的地方,天藍得像緞子一樣,雲白得像牛奶一樣;河藍得巷寶石一樣,羊白得像雲彩一樣。」青楊從小經常聽爸媽說起那個天堂般的地方,然而身為驛馬的他無法選擇奔跑的方向,一次次與天堂失之交臂…那個地方叫做「樓蘭」,也是青楊心裡的夢想,但他只能等待命令在驛站與驛站間奔波傳送訊息,卻從沒機會踏上那塊土地。他將這個夢想傳遞給他的孩子,可是就像所有的驛馬一樣,他的孩子也無法選擇自己奔跑的道路。一代一代過去了,這個美麗的夢想悄悄的延續下來,但是卻沒有一匹驛馬到過樓蘭,直到有一天一匹叫琥珀的驛馬和他的主人在可怕的風暴中迷了路…有別於翻譯作品 詩意磅礡的故事這一個神奇而美麗的故事,以天蒼蒼野茫茫,黃沙彌漫的西域為背景,再以的傳說中富裕豐饒、商旅絡繹不絕的古國樓蘭為終點,像電影般上演了一段世代的追尋,也是詩意磅礡的返鄉之旅。小讀者可能會問「驛馬會到達樓蘭嗎?」「傳說中的天堂還會跟原來一樣嗎?」作者透過樸實而深情的語言,營造出一種迴繞的旋律,藉由爸媽的大聲朗頌,讓孩子們感受到中華地理中獨特的西域風情,及跨越歷史文化綿延不絕的詩意。驛馬的故事,其實正是我們人類的故事;驛馬的追尋,也是我們人類的追尋。這是一本為華人量身打造的故事,亦是圖畫書中難得一見、氣勢磅礡之佳作。關於驛馬在沒有汽車、火車、飛機等現代交通工具的時候,人們常常依靠馬來做很多事情。有一種馬是被官府養著的,叫做驛馬,他們的毛色、年齒、性別、身高和能力都記錄在專門的本子上,每匹馬都有屬於自己的特徵,很受重視。他們生活在一個叫做驛站的地方。它們生下來就不自由,在驛站和驛站之間來回奔跑,傳遞消息,或者運送物資。驛站,有點像我們現在的郵局。每隔幾十里的距離,就會有一個驛站。驛馬行走的道路,叫做“驛道”。在本書中,青楊的父母生活的時代(漢代),就已經有了專門讓驛馬賓士的道路——馳道,相當於我們現在的高速公路,而且還是封閉型的,行人不允許隨意橫穿馳道,連王公貴族都必須遵守規則。關於樓蘭樓蘭最輝煌的時期,是在兩千一百多年前。那時候的樓蘭,正在絲綢之路的兩條岔道的中間,漢朝的使節和各路的商人、旅客來來往往,熱鬧非凡。城中終日響著駝鈴的聲音,還有“七里十萬家”的美稱。可是,五百年不到的時間,這裡的繁華卻慢慢消失了。城牆和房屋還矗立在那裡,人卻已經全部離開。有人認為,那是流經樓蘭的孔雀河突然改道的緣故。河流改道,樓蘭城沒了水源,人們難以生存下去,只得離開家園,去異鄉求生。唐僧去天竺取經曾經路過樓蘭,他看到的只是一座死去的城市,沒有飛鳥,沒有走獸,只有滿眼枯骨和無邊無際的荒涼。
嬉戲的好味道黑漆漆的夜晚 菜園靜悄悄突然間━━碰——啪,轟隆隆隆!滿園青菜掀翻泥土 一群菜精翻騰叫陣匡噹噹噹━━一場好戲開場啦……在菜園裡默默生存的青菜,本該是無言無聲,毫無特別之處,但這首童謠卻寫出了一個個鮮明的形象,生動而充滿想像力,濃濃的童趣裡更富生機。你瞧,綠頭蘿蔔是威風凜凜的大王,胡蘿蔔搖身變成帶兵的將領,黃瓜會甩掃堂腿,歪嘴葫蘆會放大砲;夜晚靜悄悄的菜園成了熱鬧的戰場。這首充滿逗趣與幽默的童謠,讓人拍手叫好。尤其描述青菜的特性,更見一絕,小蔥成了一根根銀槍桿,茄子的紫漲圓滾,辣椒則渾身紅通通,當寫到蓮藕戰敗時,因逃跑不及,糊裡糊塗就鑽進了爛泥坑,正符合蓮藕生長的環境。好的童謠需要好的畫面來表現,增一分則太過,減一分就平淡無奇。畫家周翔整整花了兩年進行創作,今天,終於和孩子們見面了;每一頁畫面的進行,都是經過多次反覆的編輯討論,即使只是為了一個小細節。童謠類的創作,一定要走進它的韻味裡,丟掉華麗虛假的習氣,才能相得益彰。周先生依著青菜們的獨特個性,賦予飽滿的情緒和孩童的頑皮,誇張卻不見離譜;故事一開始,他就設計了一個「沖天」的姿態,來表現青菜「成精」的過程,讀起來痛快淋漓。當我們看到青菜蘿蔔們的神氣活現、煞有其事的擺開陣勢時,慢慢讀、慢慢看,就能跟著每一頁,享受畫家用心設計的詼諧與韻味。書中眉飛色舞的青菜,飽含著孩子喜歡的嬉戲味道,讓原本沈靜無語的蔬菜,因彼此對峙而展開一場熱鬧滾滾的劇情,直到結尾,老農夫歸來,菜精們才回到了土地裡。你可發現,青菜們的顏色與形狀,也隨著時間的變化而呈現成熟呢?
這本書封面上開宗明義的表示,《大家來逛動物園》是一本「讀起來很有趣,走進去很快樂」的書。 沒錯,它就是一本會讓你從頭微笑到尾的書,從常見的小兔子、烏龜、獅子、老虎和大象,到企鵝、北極熊與臭鼬,書中包括了20種以上的動物,以其最有趣、最特殊的一個特徵,做為介紹的切入點,例如:「駱駝的駝峰是便當」、「大象的鼻子是天才」、「孔雀的羽毛上好多眼睛」等等,這兒沒有什麼正經八百的介紹文字,或是艱澀難懂的生物知識,全書以類似卡通漫畫式的幽默圖文貫穿,有時以「比較」的方式(野狼和狗;老虎和貓咪;浣熊和狸);有時用「異想天開」的問句(班馬的大便也有條紋嗎?蛇之所以討人厭,是因為我們不知道牠在想什麼嗎?);有時以「擬人化」的手法(要做一隻了不起的熊,就要多讀書;慌張的袋鼠媽媽,不小心讓小袋鼠掉了出來),徹底實踐了「寓教於樂」的意義,這是一本趣味與知識並重的書,讓讀者在充滿想像力的文字中,學習到各種動物的特色。
在第十四屆信誼幼兒文學獎的評選過程中,《阿非,這個愛畫畫的小孩》,就像顆耀眼的寶石,紛紛擄獲評審老師的目光,無論是它的繪畫風格或故事鋪陳,幾乎獲得壓倒性的肯定,遠遠超越其他作品,成為本屆信誼幼兒文學獎的首獎作品!書中的主角阿非是個愛畫畫的小孩,到處都有她可以揮灑畫筆的地方,從家裡、戶外的牆上,甚至在夢境裡,阿非都在畫畫。可是當「想畫的慾望」遇到了「畫得好的標準」時,問題就來了。阿非覺得她什麼都畫不好,她甚至告訴朋友說,自己討厭畫畫,但阿非的朋友聽了,雖然心裡感到奇怪,卻不追問。他們一致的回應方式是,邀請阿非參與他們的世界,一起做一件他們真心喜歡做的事。 但阿非在參與朋友的活動時,還是不動聲色的畫,她就在那樣的情境裡,看到了流瀉的音樂,也看到了心中的畫。「你們看我畫的!」當畫由兩個摺頁向左向右開展時,我們看到阿非畫出她心中的朋友──她又能畫,又喜歡畫了。整本書沒有框線,像是隨意塗鴉的圖,讓人覺得放鬆;在有意思的故事情節中,卻又佈下許多思考的線路,雖然如此,但並沒有封口,這是這本圖畫書散發的魅力所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