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年度最值得注目的一百本書 ■已譯成二十種語文版本的全球暢銷書 ■ 獲選 亞馬遜網路書店當月最佳書選 最誠懇的自傳,最瀟灑的人生 他寫過十二本醫學人文暢銷書,獨樹一幟 他的成名作《睡人》搬上大銀幕,名噪一時 他在紐約成為流浪醫師,巡迴關懷弱勢精神病人 他曾以身試「藥」,親自體驗各種感官的幻覺 他不是「看病」而已,而是看病人、醫病人的病 他年輕時酷愛騎摩托車長途漂泊,經常一日雙城 他能蹲舉二百七十二公斤,一舉創下加州新紀錄 他是同性戀者,七十七歲才終於找到真愛 他熱愛游泳、爬山、思考、寫作、關懷病人 他與睿智機敏的羅賓.威廉斯成為好友…… 他一生多采多姿、喜歡冒險、勇往直前 他是絕無僅有的,奧立佛‧薩克斯醫師
從乏人問津的市立醫院 到躍上國際的醫學中心 一段別人不想走、不曾走的傳奇旅程 「過去,我們常是『揀人家不要做的』,但我們還是全力做好,最後發展成獨到的醫療特色,像擔任北區多重抗藥性結核病後送醫院、治療俗稱象腿的下肢淋巴水腫疾病。未來,我們要做人家不會的!」萬芳醫院院長連吉時說。 早年的市立醫院,連年營運虧損幾乎已是慣例,但萬芳醫院打破這個現象,以二十年時間在台灣醫療史上寫下許多第一的紀錄──它是亞洲第一家獲得世界衛生組織(WHO)認可的健康促進醫院,也是全台第一家OT醫院(政府建造醫院,委託民間經營,期滿後經營權移轉回政府)、以七年時間由區域醫院升級為醫學中心、四度過通JCI國際認證的醫學中心、北台灣第一家執行居家醫療的醫學中心……從乏人問津,到成為海外醫療院所學習請益的對象。 萬芳醫院還有許多獨步全台的亮點,例如:象腿治療、多重抗藥性結核病防制,以及癌症溫熱療法……;此外,在結合臨床與實證的轉譯醫學也有令人驚豔的成就,例如:針對心血管治療與研究、小腦萎縮症與糖尿病患者、疾病預防、癌症患者生活品質、早期檢測等面向,都有突破性的發展與成果。別人不想做、不願做的事,在這裡,不僅做到、做好了,還做出舉世聞名的成績。 除此之外,本書也提醒,在翻轉成長之際,放眼未來,如何在全球舞台上,持續維持台灣醫療產業的競爭優勢,考驗的不僅是萬芳醫院,也是台灣醫療不可迴避的課題。
如果我們要求不合理的CP值,一定會吃到不健康的添加物 如果我們只想買便宜的東西,生產者就會缺乏供應好食物的動力 如果我們依賴進口食物找安心,等於把國家安全都交到別人手上 消費者才是食品安全的關鍵,以下是我們可以做的事: ●放棄對美味不合理的期待,理解超高CP值背後的風險。 ●了解食物生產過程,真心感謝與尊重生產者。 ●購買有完整產銷履歷,生產資訊清楚透明的食物。 ●要求政府清楚訂出食品安全標準,按照自己的價值觀及能力選擇。 還有什麼事比「吃飯」更重要?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臺灣的消費者失去了「安心吃飯」的基本權利? 臺灣的食安問題很複雜,環環相扣,除了各種政策、制度不健全,產銷結構失衡之外,消費者對食材生產和來源的知識缺乏,導致消費型態扭曲,也是重要因素。 每一個環節共好,消費者才會有安心的好食物,這包括了: 對動物好。降低飼養動物的密度,用優質營養品餵養,讓動物快樂生長,我們才可以得到無藥物殘留、對人體無毒害、品質良好、口味佳的肉奶蛋。 對土地好。做好廢物汙水處理,才不會讓環境荷爾蒙、重金屬、汙染土壤和水源,再透過食物循環鏈,又吃進人的肚子裡。 對農民好。肯定農民的專業技術和經驗,真心感謝和讚賞他們的付出,才會有新血願意投入、創新。 產銷結構好。縮短產地到餐桌的距離,資訊透明公開,消費者可以掌握食物的來源與生產履歷,生產者可以得到合理的回饋,才會產生好的循環。 從產地到餐桌的每一個環節,都與食物的安全、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身為消費者,並不是無辜的受害者,而是能決定每一口吃下肚的食物品質的關鍵力量。只要你願意用你的味蕾、你的消費、你的行動,經由能提供透明清楚食物資訊、給予生產者尊嚴及合理報酬的交易平臺,支持對土地友善、利於永續發展的農產品和畜產品,就能讓生產好食物成為臺灣農業的普世價值,讓自己和後代子孫,永遠安心吃飯。 本書不是從消費端出發,教消費者如何找到好食材的書;也不是從生產端出發,介紹堅持自然農法、生產有機食材的小農故事,而是站在極高的視角,進行全面性「食物教育」的書。
一個國家的全民都吃得好,醫療、健保花費就減少。面對醫療、健康保險費用高漲及食品安全等各項難題,也許,回過頭來檢視根本,是我們該如何吃得營養、吃得正確! 無論是保健食品、健康食品,或直接稱之為功能食品、機能食品,其實都只是預防疾病、提升免疫力或體能的補充品,不能取代日常的飲食和生活保健。 從增加自家食物的來源到如何善用食材,到現在教導人們如何從充裕的食物中,慎選飲食、預防疾病,營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營養推廣教育,也勢必得隨社會脈動,日新益新、持續不輟。 在 台灣營養學會四十週年之際,爬梳著營養學家們一路走來的歷史,也藉機盤點,深刻營養我們生活與健康的飲食、營養科學,是如何走到如今,還有值得我們深究之 處。不過與其說這是一本營養教科書,倒不妨說是一本故事書,每一篇章的故事,訴說著營養這回事,還有每個人都想探究的,到底怎麼吃更健康? 「我 們可能可以從官方資料中查到飲食指標與指南、全國國民營養調查、每日營養素建議量、《營養師法》、《國民營養法》等相關資料,但是有哪些幕後英雄參與、議 題的緣由,及背後的許多小故事,零散記錄在各處,隨著時間可能就流失了,尤其是許多當事人敘述經歷中不為人知的小插曲,特別有趣感人。閱讀此書對於營養專 業人士及學生應有鼓舞士氣的效果。」 —台灣營養學會理事長 王果行 本書藉由台灣營養學會過去四十年來歷史的記錄,讓大家了解營養專業領域的前輩們如何努力奮鬥,為台灣社會營養健康做了哪些貢獻,同時也連結對應當時社會上發生的食品、營養、健康相關議題,相信不僅對於營養專業人員會有很大的啟發,更能做為大眾營養教育的參考資料。 本書共三部,第一部「我們吃什麼?怎麼吃?」,內含「食物營養成分分析」、「食品營養標示制度」、「飲食指標與指南」及「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將食物與營養素做了連結,並告訴國人如何吃出健康,還有非常精彩的「蛋白質的人體實驗」,將本土研究躍上國際。 第二部「現代生活如何影響我們的飲食」,包括「揭開特殊營養食品、健康食品的真相」、「重量級」問題、「當母乳遇上配方奶粉」、「全穀食品領風潮」等主題。 第三部「不能小看的國家營養大計」,包括「學校營養午餐」、「一粒鹽的健康大戰」、「一人一年吃掉一百公斤黃豆的祕密」、「台灣營養學會創立」、「從此,營養師成為一種專業」及「難產三十年的《國民營養法》」篇篇精彩。
聽見希望,聽見愛雅文基金會幫助超過2,500名聽損兒走出無聲世界,15年來的堅持和蛻變,記錄聽損兒永不放棄的美麗奇蹟…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簡稱雅文基金會)是由鄭欽明先生及Joanna(倪安寧)女士所創立,他們的女兒鄭雅文也是一位聽損兒,讓他們深深了解到聽損兒的需求,因此決定長期投入幫助聽障兒童的慈善工作,讓聽覺口語法能夠在台灣紮根,帶領台灣聽損兒走出無聲的世界。2001年在Joanna因為癌症過世,她未竟的心願就交給了雅文基金會的夥伴,以及夫婿鄭欽明完成。聽見聲音,對多數人來說是再簡單不過的事,但對聽損兒來說,從「無聲」到「有聲」,卻充滿許多挑戰;除了家人的愛與付出,雅文基金會的支持更是關鍵。15年來,雅文基金會已經幫助超過2500名聽損兒走出無聲的世界,本書記錄了15位聽損兒暨家庭永不放棄的美麗奇蹟。為了讓孩子走出寂靜,不會從此只能靠手語與人溝通,每個小朋友背後,都有勇不放棄的家人在支持著,這份愛,令人感動。
倪安寧(喬安娜),一名精通多國語言的異國奇女子,在台灣遇上終身伴侶鄭欽明,從此嫁作台灣媳婦,把這塊土地當作故鄉。一個聽損的二女兒,將她的母愛能量激發到極致。為了讓女兒開口說話,喬安娜全球尋醫,從希望跌進絕望,又從絕望找到生機。 愛的能量無限,為了幫助更多聽損兒走出寂靜,喬安娜成立「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她,是許多聽損孩子眼中的「天使媽媽」。然而,無預警地,病魔突襲,奪走了她的生命。在病中,喬安娜還捐贈了兩輛子宮頸抹片檢查巡迴車,提醒台灣婦女注意自己的身體。「因為自身的苦,所以嚐到幫助別人的甜。」生命有時,喬安娜所留下的愛,卻能永恆,她的理念與志業將在雅文基金會繼續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