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愛家族/we care 書系 ,共計8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為生命找道理(增訂版)

林火旺  著
傳愛家族  出版
2018/04/13 出版

人應該怎麼活比較精彩?也許你找不到標準答案,但是這卻是一個沒有人能夠迴避的問題。除非你一輩子完全不會遭受任何挫折,生活中從來沒有經歷過憂苦愁煩,否則這個問題一定會在你每一個難過的日子、傷心的夜晚,以各種形式、不知不覺在你心裡浮現。林火旺教授常說:「苦難和挫折是人生的常態。俗話說:『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所以如何面對和處理不如意,才是人生的主要課題。」 更重的是,沒有人可以替別人過活,每一個人都必須自己活這一生,因此如何經營一個充實、有意義的幸福人生,只能靠自己。怎麼活比較好?這不是別人的課題,而是每一個會思考者必須思索的問題。再版本書,就是希望每個人都能為自己的生命找到努力的方向。 林火旺教授,一直充滿高度生命熱忱和知識份子的濟世心腸。他是台灣研究倫理學、自由主義、社會正義、多元文化、公民理論等的重要學者。他常常能把聽起來冰冷而深奧的西洋學術殿堂名詞,轉化為充滿溫度和熱度的語言。 他的另一本著作《道德-幸福的必要條件》已印了二十幾刷,深受社會各階層的喜愛和肯定,火旺老師也常常深入各地學校、企業、醫院、社區演講,他以熱情的語言、透徹的分析、淵博的知識、精彩的實例,一次又一次的和大家分享人生的價值、道德的深義,以及處於社會亂象中哲學思考的必要。 很多人聽完他的演講總覺得意猶未盡,希望他能好好為生命說個道理,於是,我們再版了這本書,並收錄了12篇火旺教授的專欄文章,相信大家看完之後,會更珍愛自己的生命,也更尊重他人的生命。

9 特價27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友情

傳愛家族  出版
2017/06/02 出版

一般來說,我們不會把「友情」當成是一種品德, 但是要得到真正的友情,則一定需要品德。友情是一種 人際關係,也是人與人之間情誼的表現。我們會為了交 到朋友而高興,失去朋友而哀傷。能否擁有真實友情與 人生是否幸福是息息相關的。 友情,是我們人生中極其美好的寶物。快樂分享給 對方,快樂加倍了;痛苦向對方傾訴,痛苦減少了。 每個人都想要結交知心好友,知心好友卻為何如此難尋? 世上有這麼多傳頌友情的格言與文學作品,教導我們與 朋友相處的秘訣,為何堅實的友情卻仍然如此難得到? 或許,是我們遺漏了什麼重要的事情! 我們衡量友情時,常常只看到屬於情感的那一面, 像是喜歡、討厭,卻忽視了友情還關係到「品德」,許 多友情的獲得與失去都跟品德有關。 所以,在這個主題中,我們將與參與討論的學員一起思考友情與品德的相關性。我們將會發現,友情雖非品德,卻非常需要品德。 例如:信任、體貼、關懷、尊重、守時等等。 22 在思辨過程中,首先要從對案例的分析,來探討友情對人生的重要性。接著,我們要透過學員自己與朋友相處的經驗,一同去檢視友情建立與維持的過程如何跟品德有關。享受真摯的友誼並不一定需具備「所有」的 品德,但是一定需要具備「某些」品德,例如:誠實、 善良、正義、同理心、公平、尊重等等。 事實上,不同的人所在意的核心品德可能不同,所以結交的朋友也不同,但是無論如何,能夠成為長久的、 或值得結交的朋友,一定是透過某些品德的連結。最後, 我將從交友的相互性,指出我們對朋友的品德要求,同時也應該是我們對自己的要求。

9 特價18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公德

傳愛家族  出版
2017/06/02 出版

一般而言,人民的生活具有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兩 個面向,在公共領域部分,由於個人行動會影響到社會 上其他人,因此為了讓人與人之間不會發生衝突,就需 要共同遵守一套公共道德的行為規範,所以公共領域中 的行為需要對社會大眾負責;在私人領域部分,因為個 人行動僅涉及自己或較親近的他人,而非影響到社會上 其他人,因此較不需對社會大眾負責,人在私領域中也 具有較大的自由做決定。 因此,公德不同於私德,公德主要是指涉及公共事 務的道德,具體呈現是公共道德對個人行為產生的規定 和限制。當我們說一個人具備公德心時,意味著他願意 考慮到其他社會大眾的權益與感受,願意在公共領域中 遵守公共道德規範,不會為了私人利益而不當損害他人 權益。 由於本書思辨主題是公德,因此以下所討論的內容 就不涉及私德問題,僅把焦點放在公德的討論上。首先, 我們會先澄清公德的基本意涵,除了指出公德是「涉及公共事務的道德」之外,關於公共道德的行為規範之界 定,可以透過「行為是否影響到非特定他者應有的權益」 這個標準來判定。此外,公共道德規範的功能是促進、 維護整體社會成員的公共利益,而非多數人的私人利益。 其次,我們要從「個人」的角度出發,思考自己如 何培養公德心,以及個人應該培養公德心的理由是甚 麼。接著,我們要從「社會」的角度出發,思考有什麼 理由支持社會大眾共同培養公德心。最後,由於公德心的培養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因此我們在生活中也需要以身作則,並對缺乏公德心的人給予糾正;然而,如何適當地糾正他人行為也是值得思考的一件事。

9 特價18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感恩

傳愛家族  出版
2017/06/02 出版

帶領思辨目標: 1. 釐清感恩的概念。 2. 找出感恩的原因和對象。 3. 了解如何將感恩化為具體實踐。 思考邏輯說明: 帶領孩子或學生思考時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在於釐清感恩的概念,擺脫一般人對於感恩的刻板印象,並將自我感覺良好、小確幸等心態與感恩區分開來。首先,從生活的抱怨與失落感之「比上不足」,到我其實比其他人擁有更多之「比下有餘」,看出感恩的發端在於:對於自己已經擁有的感到滿足與感謝。但是如果永遠只看到自己擁有的,容易喪失進步的動力,陷入自我感覺良好;如果只以生活中一個動作或是一件小事作為幸福感的來源,容易忽略事件發生的前因後果與關聯,則會陷入小確幸的短暫愉悅感,兩者都不足以讓我們意識到他人的協助,也無法引發感謝之意,因此不能作為感恩的理由和正確方式。 第二部分,從個人的自身經歷出發,找出感恩的真正原因。每個人都至少有一件感到自豪的成功經歷,若要指出過程中受到的幫助,最容易想到的就是親朋好友與師長,但只有自己的努力和這些人的幫助其實並不夠,還需要更多人事物的支撐,包括未曾謀面的人與無形的社會國家環境。我們無時無刻都在各種人事物的支撐架構下活動著,這才是人必須懂得感恩的真正原因。 第三部分,感恩不能只有心中充滿感謝之意,還必須透過實際行動來表示和回饋:對身邊的人可以直接表達感謝,無法直接面對面的人事物,則可以透過循環和傳遞的方式,讓彼此之間的善意連結越來越穩固,最終大家都能夠受惠。 培養「感恩」品德的關鍵在於:打破過去對於此德目的刻板印象與狹隘認知,從個人經驗出發,釐清感恩相較於自我感覺良好、小確幸的不同。了解世界的每一個支撐層如何協助我們完成想做的事,藉此充分理解感恩的原因和對象,並將此感謝之意化為具體的行動,回饋每層支撐網中的人事物。

9 特價18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導論:品德怎麼教?

林火旺  著
傳愛家族  出版
2017/06/02 出版

為什麼父母和老師的品德教育常淪為口號?不重視論述是主因,所謂論述就是「講道理」,當你告訴孩子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時,一定要告訴他「為什麼」,而且當孩子挑戰你時,絕對不能說:「就是這樣,不要再問了」;如果你無法說服他、讓他心服口服,你的品德教育注定流於形式、徒勞無功。只有當孩子覺得你講的有道理時,才可能促成他去行動,這時候你的道理已經變成他自己的道理,這就是道德內化。 開始和孩子講道理、允許孩子對你的道理提出質疑,這就和孩子進入了一場思辨之旅。一個好的問題可以啟動大腦革命,整個思辨的帶領旅程就是不斷地「提問題」, 從一個大問題分解成幾個小問題,或先提出幾個小問題最後帶出一個大問題;從表面的問題引導到深入的問題,從思考的問題帶到實踐的問題,一直追問就對了!許多「想當然耳」的問題,經過思辨將會發現,問題不如想像中簡單;許多耳熟能詳的道理,深入思考才領悟它的真義。 但是引導問題不能隨便,人腦需要邏輯思維,需要按部就班。邏輯思維是一種理性活動,把感性所獲得的信息轉成概念,運用概念進行判斷、推理,進而產生新的認識。因此,我們提出的每個問題必須具有邏輯相關性,被帶領的人才能透過問題的回應,整理自己的思路,整個思路就會越來越透徹,最後可以達到「想通了」的境界。  本書的每一個德目的思辨歷程都是經過多次演練,收集了參與者的不同反應,也列出了各種可能性,對想要培養孩子成熟思考的父母和老師,極具參考價值。

9 特價18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自主

傳愛家族  出版
2017/05/19 出版

教學目標: 1. 了解自主的重要特徵。 2. 了解自主的自我面向。 3. 了解自主的他人面向。   德目說明: 本單元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探討自主與不自主的差別,指出自主的重要特徵在於是否經過深思熟慮。而要判斷一個人是否經過深思熟慮,可從三個面向觀察:他的意識狀態如何?他處在怎樣的環境?他提供了怎樣的理由?第二、第三部分進一步探討深思熟慮的內容。第二部分指出要做出自主的決定,一個人無可避免地會思考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自己嚮往的幸福人生是什麼。因此,自主與認識自己、幸福人生之間有著密切關係,我們很難在對自我和幸福缺乏認識的情況下做出自主的決定。第三部分指出自主其實也與他人有關,一個真正自主的人不會只考慮自己,他同時也會考慮別人。這一方面是因為他人的想法可以幫助自己認識自己,但更重要的是,人是社會性的動物,一舉一動不可能不牽連到他人,而他人和自己的關係會影響到個人的幸福。為了成為一個能為自己行為負起責任的自主個體,人必須在行動前,思考這會對別人帶來怎樣的影響,將此做為決定行動的考慮因素之一。如此才是一個自主的人,而不是一個自私的人。

9 特價18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正義

傳愛家族  出版
2017/05/19 出版

教學目標: 1. 瞭解正義的意涵。 2. 瞭解就個人層次而言,為什麼要打抱不平,反思伸張正義的勇氣和智慧,以及以暴制暴的問題。 3. 瞭解就社會層次而言,正義的社會為什麼要關懷弱勢族群。 4. 思考應如何面對並解決社會正義跟多數人福祉之間的兩難。   德目說明: 「正義」的意涵相當廣泛,本單元初步採以下定義:正義是讓每個人得到他應得的東西或待遇(包括:財物、資源、名譽、獎懲等)。這個定義的關鍵在於什麼是「應得」,在處理相關議題、瞭解正義的意涵之後,我們將進一步思辨,在不同情境下究竟應該怎麼做,才是「讓每個人得到他應得的東西或待遇」。 本單元將討論正義這項品德的兩個重要面向:打抱不平、關懷弱勢。討論主要分成三個部分,首先談個人層次的正義感發揮──打抱不平,將以學校裡的霸凌事件、公車上遇到色狼、捷運傷人事件、南非的私刑報復作為討論素材,帶領學員思辨伸張正義的勇氣和智慧,以及以暴制暴為什麼違反正義。 其次則討論社會層次的正義感發揮──關懷弱勢,將以台籍漁船遭攻擊引發的仇菲事件作為討論素材,帶領學員思辨如何對待弱勢族群才符合正義,進而深入思考為什麼應該關懷弱勢族群。 最後將以臺北市萬華區的遊民驅離爭議作為討論素材,帶領學員思辨,當社會正義(幫助弱勢者)的考量跟多數人的福祉產生衝突時,持不同立場者應如何透過溝通和討論,嘗試達成合理的解決,化解正義的兩難。 總結而言,要培養學員具備正義這項品德,除了需要瞭解正義的意涵外,更重要的是學習理性思考如何在不同的情境下,擁有伸張正義的勇氣和智慧,而能夠在適當時機,針對適當對象採取適當行動,來打抱不平、關懷弱勢。

9 特價18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喜悅從心出發

林火旺  著
傳愛家族  出版
2015/06/01 出版

《喜悅, 從心出發》一書討論正直、勤奮、進取、值得信賴、寬恕、欣賞、助人、公民禮節、惜福八種品德。 以「提問」引導思辨,可以讓人們深入瞭解品德真正的意涵與價值,這將使得道德得以融入個人深層價值觀,成為活的真理。

9 特價22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