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錄12篇論文,執筆者均受業於中國近現代史學大家張玉法院士。從不同視角對宋史、中國近現代史、臺灣史和跨國史提出新的論述。內容涵蓋政治、社會、經濟、思想、文化、藝術、生活和歷史教育等多個層面,具體反映史學研究的多元思考和關懷。
臺南即將迎來四百年行動,透過本書瞥見臺南學的出現!莊松林早年在日治時期中歷經殖民時代的思潮衝擊,積極參與社會文化運動。之後現實的無奈而將熱情投入自己生長的土地,耕耘歷史、文學與民俗領域。在各領域都有著相當的貢獻,為臺南留下許多重要的文史成果。本書詳述了臺南研究先驅的生平,並可以看到臺南地方研究如何萌芽。從日治時期激進熱血的社會運動者,莊松林後來從事民間文學採錄、書寫,並轉向從事臺灣民俗研究以及歷史文獻整理與考據。他對過去的歷史研究過度依賴文獻史料提出深刻的省思,也透過自身扎實的田野經驗,示範如何將文獻與踏查結合。無論在臺灣民俗研究、歷史文獻考據都占有一席之地。作為臺灣民俗議題與研究的拓墾先鋒,莊松林一生在臺灣民俗學、歷史文獻考究的田園裡努力耕耘,更是跨越戰前戰後,在臺灣民俗研究的薪火傳承上和深化的關鍵人物。★名人推薦「這座城市自從1624年與西方交會,站上世界歷史的舞臺,就成為東亞物質與文化交流的重要角色,是大航海時代的重要航線節點。風起雲湧的歷史進程讓這座城市,有著複雜的性格與迷人的魅力。自古以來,就有許多學者持續探索這塊土地。前文所提到的「先驅」們,無論來自何方,甚至不見得有相同國籍,都肯定臺南的深度,足以用他們的一生,持續挖掘。」——臺南市長黃偉哲
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謝仕淵最新力作!在臺南四百年行動前夕,本書別具意義。爬梳人稱活字典的石暘睢以及臺南地方研究先驅,如何在殖民現代性與大中國史觀之外,找到了第三條路──在地化的途徑。藉由大量保存古蹟文物,打造出故都風貌,臺南得以成為臺南。石暘睢生於1898年,1915年實業科畢業以後,長年自行研究,收集了許多書畫、金石、陶瓷、舊文獻與新史料,也時常在臺南一帶踏查。1930年,因為臺灣文化三百年紀念會而有了一展長才的機會,陸續有許多貢獻過去培養專業的機會。1937年在臺南市歷史館服務,戰後出任臺南市文獻委員會委員,管理臺南市歷史館。橫跨日治時期與戰後初期,石暘睢就像同期的臺南文史調查研究者一樣,受惠於日治時期與戰後初期的歷史學、考古學、古生物學與地質學等知識。他們所立基的位置以及他們所關心的對象都有著明顯的地方文化視野。這條在地化途徑,呈現了臺灣博物館發展歷程另一種可能——在殖民現代性與大中國史觀之外。石暘睢世代留下來的文化資產,是臺南之所以成為臺南的重要資源。在今天,值得我們從塵封中再次檢視並重新對話,看見它們的價值。★名人推薦「走在臺南市的街道上,古蹟與歷史遺構不斷進入民眾的視野,博物館中的藏品,每個物件都構成臺南人的文化基因。臺南之所以是臺南,時間只是一個充分條件。」——臺南市長黃偉哲
臺南即將迎來四百年行動,透過本書瞥見臺南學的出現!莊松林早年在日治時期中歷經殖民時代的思潮衝擊,積極參與社會文化運動。之後現實的無奈而將熱情投入自己生長的土地,耕耘歷史、文學與民俗領域。在各領域都有著相當的貢獻,為臺南留下許多重要的文史成果。本書詳述了臺南研究先驅的生平,並可以看到臺南地方研究如何萌芽。從日治時期激進熱血的社會運動者,莊松林後來從事民間文學採錄、書寫,並轉向從事臺灣民俗研究以及歷史文獻整理與考據。他對過去的歷史研究過度依賴文獻史料提出深刻的省思,也透過自身扎實的田野經驗,示範如何將文獻與踏查結合。無論在臺灣民俗研究、歷史文獻考據都占有一席之地。作為臺灣民俗議題與研究的拓墾先鋒,莊松林一生在臺灣民俗學、歷史文獻考究的田園裡努力耕耘,更是跨越戰前戰後,在臺灣民俗研究的薪火傳承上和深化的關鍵人物。★名人推薦「這座城市自從1624年與西方交會,站上世界歷史的舞臺,就成為東亞物質與文化交流的重要角色,是大航海時代的重要航線節點。風起雲湧的歷史進程讓這座城市,有著複雜的性格與迷人的魅力。自古以來,就有許多學者持續探索這塊土地。前文所提到的「先驅」們,無論來自何方,甚至不見得有相同國籍,都肯定臺南的深度,足以用他們的一生,持續挖掘。」——臺南市長黃偉哲
成功大學歷史系黃典權教授 幾十年前開始將大量文物資料鉛字化、 帶領學生實跡踏查留下大量文獻, 奠定後人得以考證的基礎, 見證了一座老城市的誕生。 黃典權教授著作等身、典藏數量龐大, 本書擇取生平最具代表性的著作為專書內容。 ◎〈明末福建漳泉之海盜〉 先生大四由歐陽琛教授指導撰寫畢業論文,其後畢生從事明清史及臺灣研究。本文為其大學畢業論文篇題,當年係刻板油印,世局變幻,先生亦未有存稿。先生歿後,為理次其遺作,特託厦門大學陳國強教授與葉國慶教授在該校圖書館覓得此文油印本,蒐在本選輯中,彌足珍貴。 ◎〈鹿耳門古港道里綜考〉 除為臺南古歷史地理之研究,亦關涉鄭成功初登陸臺灣之地;當年學界爭論不休,喧騰一時,其後古物出土,證明先生之論精確,雜音終於戢止。 ◎〈三研蔣公子〉 探究清代臺南歷史上的三位蔣姓職官蔣毓英、蔣允焄、蔣元樞,先生最後確定有「蔣公子」之稱者,係蔣元樞。勇於改正從前所論,求真的治學態度嚴謹,足為典型。 ◎〈香火承傳考索〉 先生初研自古祭祀慎終追遠之祭義,及柴燎與用香之形質。 ★特別收錄: 〈臺南文教拾詠〉、〈臺南己巳、庚午文教風義即與錄〉詩篇集。 〈文獻委員黃典權教授傳略及其治學業績〉、〈黃衡五典權教授著作目錄待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