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收錄了七篇文章。第一篇先剖析臺灣長老教會的政治神學基礎,從長老教會所公告的政治性「宣言」與「牧函」,整理出長老教會政治關懷之演變。第二篇從理論面、實踐面來探討何謂「創新喪禮」,並從儀式功能之角度思考追思三禮的意義與貢獻。第三篇以淡水區每年六月二日的「馬偕日」為例,爬梳出區公所與地方教會團體的互動脈絡。第四篇以臺灣基督長老教會「一領一‧新倍加」運動為例,了解「宗教組織變革」的意義與其必要性,藉由訪談實際推動者、教會人士與教會學者,檢視從五〇年代開始長老教會所提出的宣教策略並提出建議。第五篇是探討家庭宗教教育的的基本原則與核心概念,重新勾勒臺灣的家庭宗教教育之可行輪廓。第六篇以真理大學聖經課程為例,詳述基督教大學如何完善聖經課程教學方法與模式。第七篇系統性介紹長老教會「松年大學」的沿革、現狀與課程等,而後討論長老教會的高齡教育策略,未來教會如何以此機制配合政府的「長照2.0」政策,讓福音的傳遞無遠弗屆。
「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粒子來。」──約翰福音12:24《一粒麥子》原書寫於一九九八年,是孫保羅為了紀念妻子陳玉真逝世週年,而根據多年在美國傳講聖經的內容所寫的靈修文集。那年他已經年高七十九,居然以那雙強韌之手,僅僅在三個月的期間就完成了書稿,而且自己安排抄稿、校稿、刊印等細節。以「一粒麥子」為書名,乃是因為孫保羅將陳玉真的一生比成聖經裡所標榜的一粒「落地」的麥子。其實,孫保羅的一生也如同「一粒麥子」,他走過白色恐怖十年的囚刑生活,曾經三次撕破聖經,但後來奇跡似地完全變了一個人──尤其在晚年,他奉獻所有的時間和精力,努力傳講聖經,並盡力幫助年輕人解決信仰上的問題。本書由耶魯大學孫康宜教授整理父親孫保羅《一粒麥子》原書及父親生前親自增補與修訂的內容,並由孫教授寫下精彩的註解。從中目睹孫保羅有如一粒「落地」的麥子般,竭力實踐一個真正基督徒不能止於當初的「重生」,更應當不斷努力往前走去、不斷改進自己。
保羅這名字,原來只住在聖經裡是一位使徒的名字但因為世人景仰前賢,歷世歷代取名保羅的,很可能已夠組成一個國了然而眾保羅中,只有聖經中的第一位保羅強調了自己手寫的字他說:「請看,我親手寫給你們的字,是多麼大啊!」碰巧的是,二十世紀有位華人孫保羅唯獨這人不單繼承了保羅的名字和敦學也寫出了原保羅清晰且秀逸的筆力──張曉風(作家、教授)掃羅被基督呼召,改名保羅,為祂見證,結果餘生被關,甚至處死。孫保羅在被關長達十年之後,被基督感召,也從此改名,為祂見證,貢獻他的餘生。這本書讓我們體會如何在今天重新認識二千年前的保羅。──李弘祺(清華大學榮休講座教授;紐約市立大學榮休教授)孫保羅(裕光)先生在白色恐怖時期曾行過死蔭的幽谷,靠著信仰而通過熬煉與網羅,達到靈性的豐富之地、佳美之處。「草必枯乾,花必凋謝」,但荊棘的冠冕正是生命的華冠,《孫保羅書法》一書所呈現的使徒生命,就是最好的見證。──胡曉真(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所長)本書由耶魯大學孫康宜教授親自整理父親孫保羅的書法、書信、日記、手跡及照片,並以親切的口吻寫下精彩的文字及註解。孫保羅在艱難的日子裡發揮基督信仰,把渴慕神的心,用傳統的書法藝術表現得淋漓盡致。本書除了見證他在歷經「白色恐怖」後破繭重生的使徒歲月,更是上個世紀獨特的歷史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