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以《土地與靈魂》一書獲得中山文藝獎,也曾獲得吳濁流文學獎的作家王幼華,創作不輟,極具個人色彩。 已出版的短篇小說有《惡徒》、《狂者的自白》及長篇小說《兩鎮演談》、《騷動的島》等。《東魚國夢華錄‧王幼華作品集》為其自選集,選錄代表性之創作,除了可綜覽創作軌跡外,更可看見作家長期以來對生命與存在感的一貫探索。 我的小說創作由一九七八年發表的〈雨季過後〉開始,直到今年已有三十五年了,此次輯錄的主要是短篇小說。收錄在這個集子中的,呈現了多年來創作的主要特色,也是個人認為最重要的作品。歷年來閱讀我小說的讀者,常常談到知解與詮釋的困惑,事實上作品完成後我也面臨同樣的迷障,並不能完整說清楚創作時的動機和情境,顯然它已成為獨立存在的個體。——王幼華 沒有蓓蕾時期,王幼華甫登文壇就是一朵盛開的惡之華。七、八十年代,時年二十餘歲的王幼華以充滿蠻力的快筆與企圖心,開始了他的憤怒書寫。學界曾根據王幼華不同階段、不同題材,給予了不同的流派名號。他兼寫三教九流呆兒癡漢各色小人物,被視為人道取向的現實主義作家、社會病理學家;台灣文壇風靡現代主義之際,他小說中頻頻出現狂徒、瘋子、超人、附魔者,被視為具有寓言特質的現代派作家;他以述代論的長篇力作《廣澤地》、《土地與靈魂》等探討原住民認同與尋根的文學,則被視為具有人類學視野的鄉土文學作家。然而,王幼華小說中有太多精神現象,彷彿是位腦波過於活躍的失眠者,暗夜未盡之際,以恣臆狂躁的話語,摹寫離奇的心理潛流與人格異變,其中告白、囈語與詛咒的敘事特質,造就了他獨樹一幟的「臆想體」風格。——陳器文
晚霞消失了,長日將盡。在淡淡的暮色裡,張寶治終於感覺到他自認是故鄉的這個地方對於他來講卻是相當地陌生,面對一扇扇緊緊關閉的門窗,他是一個毫不相干的人。 人的記憶是有選擇的,被選擇出來的記憶只是歷史的一小部份,經過長年的沉潛,這些記憶重新排列組合,成為小說。但是,這些小說卻未曾站立在高樓大廈上,它們站立在中國的黃土地上,它們沉重如鉛塊。 但是,它們有如一面鏡子,折射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過往。文字是會在不間斷的書寫中臻於成熟的。 《多餘的人》是獻給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一本書,寫完以後,我就開始重新修訂從一九八四以來曾發表在《聯合報》及《世界日報》的短篇小說,包含〈長日將盡〉〈骨灰〉〈樓上樓下〉等九篇。它們同屬於八十年代,那個曾經充滿期待的時代,那個幻滅的時代,那個很多人寧可忘記的時代,那個在一些人的睡夢中仍然會出現的時代。——韓秀
政治的‧思想的‧文化的 二次政黨輪替時代 最有生命力的評論平台 想想論壇X 李拓梓‧李惠仁‧吳介民‧吳易澄‧林全 ‧林義雄‧林濁水‧房慧真‧陳博志 丁允恭‧馮光遠‧賀陳旦‧劉克襄‧蔡依橙‧蔡英文‧瞿海源‧羅毓嘉‧釋昭慧 自2012年8月5日正式上線以來,包含想想專欄作家在內的500多位作者,總計貢獻了超過1600多篇的文章。一年多來,台灣經歷了美牛、旺中案、壹傳媒併購案、林益世、賴素如貪污案、核四公投攻防、關廠工人、洪仲丘、服貿爭議、大埔、竊聽風暴、黑心油品、多元成家議題、中國劃定東海防空識別區等事件,這些都讓想想論壇重新省思未來台灣面臨類似問題時的解決模式與方法。
最精準的預測、最權威的解讀、最深邃的分析!這是一本寫給所有台灣總統選民看的書,也是台灣第一本以嚴謹的現代政治科學理論與方法所寫的有關總統選民投票行為的專書。作者毫不畏懼權勢,秉持「是什麼就說是什麼」的精神,將台灣民意完整呈現在世人眼前。
既中國又美國的故事……過去與現在記憶交融……一九六四年,我高中畢業。高考極其順利,心裡很高興。從來不參加成人舞會的我,就在這個時候,去了一次國際俱樂部,身穿白衫黑裙跳了一支舞。我母親朝著周恩來搖頭擺尾,一臉諂媚。周看看我,問她,「這,就是那個孩子嗎?」她回答說,「就是那個孩子。」臉上陰晴不定,只是卑微地伸出手。周沒有理睬她,卻和顏悅色地問我,「慢四步,好吧?」樂隊就等這句話,於是樂聲響起,我跟著這位交誼舞高手慢慢地踏著步子。這是唯一的一次,我離他這樣近,而且,別人聽不到我們說甚麼。我問了一個問題……故事是有生命的,如果不能大聲地講出來,故事是會死亡、會消失、會永遠消失的。但是,世間的故事還是在迅速地消失著,因為能夠講故事的人在不斷地走向生命的盡頭。最近三十年,我都在講故事,大聲地講。但是,還是有一些故事,從來未曾碰觸過,因為太黑暗,因為太匪夷所思,因為太過讓人傷痛,或者,實在是太荒謬。二○○三年,我被瘋狂的疼痛折磨已經一年。雖然我們都知道疼痛是生命的孿生姐妹,人還在疼痛中,證明此人還活著。但是,不間歇的疼痛是會讓人感覺消沉的,終於,命運再次展現其威力。二○一一年春夏之交,一個極其偶然的機會,我巧遇一味相當古老的藥物,它抑制了疼痛。我抓緊時機,奮力書寫,講出了這許多近三十年來沒有機會寫下來的故事。現在,我把這些故事交給了出版社。剩下來的事情,便交給了親愛的讀者朋友們。—— 韓秀一個在美國出生的美國人的女兒,被母親帶回動亂的紅色中國,在慈愛而智慧過人的外婆呵護下,於北京長大。十二歲那年,一九五七,「反右鬥爭」席捲中國大陸時,第一次知道自己的長相與膚色成為學校師生攻擊的「原罪」,她原本天真的少女情懷在瞬間被人世的愚蠢和殘暴催化成熟……一九六四年,十八歲的她終於抵擋不住歷史的洪流……。因為人生經驗的太過慘烈,所以「寫小說竟變了凌遲」,在韓秀要盡量避開「自己」的角色,而以第三者的冷眼敘述那些經過時,竟產生小說與報導、文學虛構與自傳寫實互相干擾的魔幻效果。韓秀的文字裡有著許多中國大陸和美國大陸的人物與時空,對臺灣的讀者而言,也許某些場景是「遠」了一些,但卻多了許多真實的厚度,貫穿其中的,大都還是她整個人曾經經歷的、所不能免去的一切感受與思索。重要的是,她這個人本身,以及她所散發出來的一種來自生命底層的熱情、溫厚與誠摯,在經歷過那麼多的事情之後,依然毫無折扣地感動、影響她所認識與認識她的人……就是這樣的人格特質,才會產生她這樣的文字。——侯吉諒
本書以生活為主題,包含「天子至庶民」、「生活與規範」、「生活與知識」、「生活與文化」四個子題,代表四個不同層次或面向的生活史探索。全書各章嘗試由生活層面切入,力圖進入歷史情境,貼近現實世界,別開生面地營造具有活潑生命力的社會圖像。本書在內容上頗具多元性,作者的學科訓練及處理題材,更包含史學、文學、藝術史,而論述層次上也幅度甚廣,於物質、社會、精神的各個層面都有所觸及。
只有我們行為中的道德意義,能為人生帶來美與尊嚴。──愛因斯坦書中所收錄的文章,大概是二十幾年來散見在報章雜誌的散文和評論。大多發表於自立晚報、台灣日報和自由時報。其中多篇是近兩年來發表於自由時報「星期專論」的文章。有些舊文現今讀來,彷彿時效未過。這似乎意味著台灣有很多根深蒂固的問題,依舊存在。燃燒青春火焰,渴望照亮幽暗的心靈角落。可是一溜煙二十多年過去了,幽暗角落好像還在那裡,揪著邪惡的眼光等待隨時出手。這場思想的鬥爭彷彿尚未停歇。中國黨統治台灣五十多年所造成的重汙染,比想像中更為嚴重,已經深入台灣人民的意識和心靈。沒有勇氣追求夢想的民族,不可能建立一個令世人尊敬的國家;沒有勇氣追求真實與實踐夢想的政治家,更不可能奢求其改變惡劣的現狀,以及建立一個讓人民擁有光榮和驕傲的國家。在靈魂深處,我耕耘生命之美;在幽暗角落,我繼續打造尊嚴之國。
本書作者走訪十一位北美名家,勾勒他們的文學人生,記錄他們的言談笑貌,更進一步將他們的心靈軌跡置放於歷史的框架中,探索作家創作與生存時空的關係,提供了新的角度和面向看美華文學。十一位作家,無論是其文壇身影,創作成就,作品格局,精神境界,無疑都是引領文壇風騷的名家。他們生存的時空,從一九一○年代迄今,橫跨了近百年的兩岸三地,他們的作品,反映了這段時空的風貌,是美華文學的代表。他們從域外的角度與視野創作,刻劃了華人在他鄉的處境,展現了普世的情懷。作者在走訪與書寫過程中,體會到他們都有深濃的文化鄉愁,寫作是他們還鄉的方式。書名《在寫作中還鄉》,傳神地表達了海外作家的創作情境。
本書收錄賈平凹的散文五十篇,包含生活隨筆,書信,劄記等,書中最重要的,就是成為一代文學大家的奠基作〈商州初錄〉,既寫土地的歷史,也是人的歷史,賈氏的書寫風格,淳樸粗厲,一覽無遺,值得品讀再三。
Emilie是個年近五十的中年婦人,這天正在家裡準備結婚二十五週年大餐。但是在意外閱讀到用來包裝酒的報紙上的一則小廣告後。她毅然留下一張小紙條要丈夫別擔心,便外出了。原來她以為自己讀到的那則小廣告,是她的初戀情人刊登的。於是她尋著小廣告的線索,來到義大利熱那亞的一棟豪宅。並且也見到了她的初戀情人Dario,以及Dario的妻子。原來小廣告是Dartio的妻子刊登的,因為Dario失去部份記憶。為了要幫助丈夫,於是在報上刊登尋人啟事,希望能夠找到Emilie來幫助Dario恢復記憶…但她們真能成功幫助Dario恢復記憶嗎?又或者她們應該試著放下這一切,就讓過去的一切塵封在歲月裡…
「你最常被問到的總是:要騎多遠?要跨越哪些國家?在回答的時候,心裡總是帶著某種程度的不安;因為你實在不知該如何讓人們從短短幾句話與中,感受到真正跨越的距離與疆界。更精確的說,你從不認為庇里牛斯山頂上那面逆光閃耀的告示牌,或是法比之間一望無際的田野,是真正需要被跨越的國界;真正的疆界存在於每個人心裡的那些高牆,存在於每個人對於未知的恐懼,以及無知的自傲。那裏往往沒有標示,無法定位,卻又可在一念之間跨越出去,走向最美的風景。」2009年,醫學院的最後一個暑假,一個少年告別了白袍、聽診器與永遠寫不完的病例,跨上單車從巴塞隆納出發了。西班牙、法國、比例時、荷蘭,最後到了德國的漢堡,在這趟充滿驚喜與意外的騎路上,他看見了關於歐洲的另一種美麗的風景。從車速百里擦身的高速公路,到環法賽選手也叫苦連天的山道;從梵谷不曾遠走的南法小鎮,到吉普賽女郎流亡百年的聖母院廣場;穿越折斷國旗的逆風,冷冽暴落的冰雹,甚至在比利時的田間摔車得鮮血直流…. 但他始終沒有攔車,或者放棄用雙腳前進的渴望;一步步踩著踏板,實踐著屬於自己的旅行之道。他渴望知道自己的意志與體能可以被推向怎樣的極限,他努力在旅客擁擠不堪的城市與無人知曉的小鎮間尋找全新的冒險;他不想用穿越多少國界、花了多少錢或是玩過多少景點來量化旅行的意義,但他始終期盼著在跨越自己心中的疆界後,會遭遇怎樣的風景。 於是他便這麼向前騎了下去。那一年他二十一歲,大學最後的一個暑假一個人,一部單車,橫越歐洲大陸3000公里他的身影是台灣青年的身影,投映在歐洲大地他的故事是一個年輕但不平凡的故事旅程就從西班牙的巴塞農納機場開始---
本書是一顆靈魂與一段歷史的坦誠對話,同時也是一個民族被暴君蹂躪的史實旁證。故事始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大致涵蓋了「新中國輝煌六十年」的前三十年,由陽謀、天堂、罪孽、浩劫、拯救五部份組成。作者借助史臣目光,但卻多以賤民視角,冷峻地觀照著仍被權力掩蓋著的全部重大事件。書中故事的中心舞臺是都江堰,但全景則是全國性的鐵絲網;高潮乃是隨著時間序列和重大事件步步遞進的,展現了一部災難史、血淚史和心靈史,也是作者的青春祭,而祭壇正是設在「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成都平原,其時,川西壩子餓死了三十六萬人,陸小驥也是從死人堆爬出來的。直至十年浩劫及兩個「凡是」被突破後,他才終於被拯救。繫於懷念和痛惜,書中為被迫害至死的專家、學者發出了強烈控訴。此外,書中還融入了一個個愛情故事,他們時而像戴著鐵鏈舞蹈的塔曼果,時而像佝僂的太監。作者不諱說性,但卻是緊緊圍繞人性大主題的,從全新的視角揭露了毛的「階級鬥爭」對真善美,包括對人類性愛本能的無情壓制與剝奪,令一個民族的血性也隨之萎縮了,只在「莫非王土」的華夏大地上留下了不少佝僂的身影,同時可聞陸小驥曾經站在青春門檻上的一聲呼號: 「民主共和,你在中國莫非永遠是個夢?」 這是一個沉重的問號,權當送給辛亥百年。 這是一部泣血的大書,或許時間可進一步證明它的史詩品格。
「蕭乾回憶錄」是一本絕無僅有的珍貴回憶錄,傳主兼具記者作家雙重身分,見證百年間中國的時局變化,也親身經歷二次世界大戰,活躍於歐洲戰場,期間中國國際地位的微妙轉變,也有深刻的描繪。書分七卷,敘述從1910年始,而終於1979年,人生各階段與大時代相互轇繆,交織成最撼動人心的生之交響詩,絕版多年後重新出版,以嚮向隅讀者,並以回顧百年民國史。
小白狗給活活剝了皮,鮮血染紅全身,因為沒有死,只得活下去。女囚徒滿刑了,苦難還在繼續,勞改就是剝皮,重新做人就是做狗,和紅狗一樣,因為沒有死,祇得活下去。一九六一年,齊家貞二十歲,用賣掉母親的錶和自己的血的錢,買了火車票隻身跑到廣州,尋找偷渡出國的門路。她想到美國讀書,想要當中國的居里夫人,還要帶上她那已經被勞改過五年、曾是前國民黨政府官員的父親。結果是父女倆人同時被捕,罪名是「叛國投敵」。父親判了十五年,女兒判了十三年,同時在四川第二監獄服刑。
故事發生在1880年到1960年之間的拉薩。出身貴族世家的阿尼央宗茨仁與有婦之夫的朗頓公爵偶然相遇,並?生愛情,於是,央宗茨仁還俗,成?公爵的外室,生有一子。然而,英國入侵,在護駕十三世達賴喇嘛流亡蒙古途中,朗頓公爵去世。失去了照撫之人的央宗茨仁?子嫁給了拉魯.晉美朗杰,成?拉魯夫人的同時,也成了拉薩社會的名流。不幸的是,拉魯.晉美朗杰突然患天花去世,悲痛欲慟中,拉魯夫人的兒子,也染上了天花,一命歸天。拉魯夫人在前往山南各寺廟?親人超渡時,途徑一座神秘多鬼的小村,與著名詩人沁巴邂逅,相愛。返回拉薩後,拉魯夫人搬出拉魯莊園,與沁巴一起,開始了平民生活。?了拯救亞溪拉魯家族的衰落,拉魯夫人央宗茨仁不得不嫁給然巴家族的少爺,但,婚姻最終破裂。最後,拉魯夫人成?龍夏的情人,?與龍夏之子、拉魯莊園的繼承人拉魯.次旺多吉結婚。老年時,被拋?。作者以溫婉、含蓄之筆觸切入生活,欲說又止,?讀者留下回味的空間。儘管描寫時而華美,時而質樸,但始終細膩而有節制地迂回在人性深處,彌補了現代中國文學作品,迴避「敏感內容」,在精神層面上探索不足的缺陷。身?漢人,作者超越了民族界限,沒有束縛,也沒偏見地展現了如今正在被滅絕的西藏(圖博)文明。向?說紛紜的世界,立體地證明了被中共定性?「最黑暗」「最殘酷」「最野蠻」「最落後」的西藏(圖博),其實,是光明的、慈悲的、文明的、甚至是超前的,有著獨一無二內涵的正常的人類社會。公開了一個被中共的大炮和官媒藏匿了半個多世紀的西藏(圖博)世界。同時,也重新審視了多年來被美化的藏人「改革英雄」龍夏,鋪陳了十三世達賴喇嘛圓寂後,兩位攝政王之間的明爭暗鬥,披露了熱振死亡之迷、噶雪巴保衛色拉寺等鮮?人知的往事,以及清人鐘穎、趙爾豐、陳渠珍等中國歷史人物在西藏(圖博)的「作?」。反省了鄰居大國,給一個弱小的文化佛國帶來的深重災難。
《中南海厚黑學》揭示中共統治的骯髒秘密。解剖中共高人的陰暗心理、詭詐權謀,也拆穿他們的統治花招、混世雜技。而形形色色所謂「主義」、「理論」、「口號」,本身就是厚黑產物。諸如鄧小平的「穩定壓倒一切」、江澤民的「三個代表」、胡錦濤的「和諧社會」,有赤裸裸的實用主義,有冠冕堂皇的假正經,有裝點門面的遮羞布。正如李宗吾總結:「大凡行使厚黑學,外面定要糊一層仁義道德。」於是,在這些「厚而硬,黑而亮」的招牌下,腐敗、淫亂、污染、盜版、假冒偽劣、官商勾結、權錢交易,紛紛出籠,大行其道。對付臺灣、香港、西藏、新疆,中共費盡心機,手段各異,演講中將一一破解其中厚黑面貌。對大陸人民或大陸漢民族,中共統治法寶,乃謊言與暴力。謊言,折射其厚;暴力,反射其黑。中共嚴控大陸民眾,對任何不同政見,都持零容忍,動輒無情鎮壓,殘酷迫害。中共敢如此,乃是吃定,在其長期奴役下,中國民眾習以為常,逆來順受。中南海可以同外國人談人權,但決不同中國人談人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