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書系 ,共計12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電子書】A贏的地味

顏艾琳  著
遠景  出版
2014/09/30 出版

以童年的我與長大的我,兩種直視跟折射的眼眸,深情凝視臺南的人土風情…… 一棵老榕;一種飲食的氣味;一個鄉間什物;一張張泛黃的老照片;一個家族的經歷和延續…… 一個記憶召喚一個記憶,勾起許多線索,交織出一幅滿是鄉愁與土味的地圖,而臺南下營豐饒甜分的放肆童年、如果實般初成熟的微澀青春……這些接受大自然 洗禮與孕育的成長時光,在回憶的感嘆中,佐以一幀幀的老照片,在這趟懷舊的追溯裡,見聞一個不同於今的時代氛圍與生活情調。 作者顏艾琳以深情的散文筆觸書寫家鄉,從「地味」延伸,透過分類分輯,把土地的味道、土壤的氣味、在地的滋味,以揉合鄉土氣息、富含「臺味」的筆觸,刻劃出一九七○年出生的一代,對土地的深刻牽掛與記憶。

特價182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休書

楊富閔  著
遠景  出版
2014/09/30 出版

一邊是休閒與退休與休耕的想像書,一邊是苦力與勞動與粗活的生活書,我發誓老去以前要住回臺南,只因那裡最靠近我的出生…… 楊富閔最新散文集《休書》,延續「解嚴後臺灣偏鄉囝仔」的特殊視點,通過文史閱讀詮釋與個人心靈探索,發展出一套既歸納又演繹的敘事形式,加上敏銳觀 察力與個性化語言,《休書》以更靈活的結構設計、更從容的語調,藉由意識意象的推動,緩緩向你述說什麼是臺南、戶外、寫作與生活。 楊富閔說:「寫作真好玩,我常寫出已然忘記、卻真實發生過的事,每遇這種狀況總喜孜孜感覺寫到又賺到;又或者寫作引領我至更遼闊更無邊的荒地,我努力鋪橋造路、一磚一瓦築出我的國。」 宛如一隻放山雞的楊富閔,穿梭學院與野外、論文與創作、遊戲與工作,《休書》除了看見花甲男孩在文學疆域不停息的拓墾,這也是一本楊富閔style的臺南書寫。

特價196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那些塵埃落下的地方

路寒袖  著
遠景  出版
2014/05/25 出版

一向擅長運用攝影/詩來述說土地故事的路寒袖,繼《走在,台灣的路上》、《看見,靈魂的城市》等記錄臺灣的攝影詩集之後,他換下了捕捉鮮明亮麗的光影鏡頭,宛如回歸到底片成象的過程,以黑濾白,白濾黑,譬若塵埃落下時,飽滿色彩盡數篩去。當攝影退居其後,彷彿詩句也洗淨鉛華,不變的是他對土地的真摯情感,從鄉村到城市,從山嶺到海岸,我們循著詩人的行跡,持續聽見人與土地的故事在耳邊詠嘆再三。

特價210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佳龍帶你遊台中

林佳龍  著
遠景  出版
2014/04/15 出版

台中縣市合併是山與海的複音交響,從武陵農場到高美海濱,生態多樣,物產富饒,人情溫潤。 林佳龍深耕台中十年,親逢城市轉型關鍵,因此以學習的心情,踏遍山巔水湄,握過無數雙熱情的手,用虔敬的腳印繪製出這幅大台中的行旅圖。 本書深掘在地文史以奠基,筆觸平易近人,以說故事的方式帶領讀者慢遊大台中,走訪各區令人感動的人、事、物,是結合旅遊、美食、社區、產業與文史的貼心導覽手冊。 台中是美好台灣的縮影,而要認識大台中,就請跟著林佳龍的腳步,從本書開始。

特價210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桃花一朵

飛天  著
遠景  出版
2014/03/25 出版

本書收錄了飛天數年來陸續發表在網路部落格的作品137首,內容共分為「詞。不成句」、「前朝。舊夢」、「雕花。入戲」、「繁華。壹貳」四輯。   飛天這位多情的女子,有時候在現代,有時候在古代,總是輪迴在愛情的痴和怨裡。然而仔細品味,卻又似夢非夢,似有若無。她的情思細膩含蓄,有時如小令,有時是詞是散文,有時又像戲曲。   有人說: 飛天的用字極簡省,卻足以道盡說不出口的深情。 她善於將文字「刺繡、縫補、裁剪」,不論讀者喜不喜歡,就是好看! 這樣子的文體,姑且稱之:「飛天體」。   而她說: 所有文字,不管寫出了些什麼。 皆是「戲說」。 這些文字是淺淺刻痕,有如血脈經絡,慢慢的長成生命肢體。 是陽光摩挲著樹葉,給它一幅美麗的桃花源,理不清的脈絡,終於有了清晰。 將人與人相距千里的時空,褶疊成,近距離。   【特殊事蹟】   詩集第四輯「繁華。壹貳」中第一首「桃花。一朵」收錄於【桃花一朵詩集原聲帶】中,作者-飛天因此首詩詞入圍第24屆傳藝類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獎。

7 特價140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台灣好

王濱  著
遠景  出版
2011/11/05 出版

聽我說這些好看、好玩又好吃的地方,你怎能不愛「台灣」!為什麼大陸人都喜歡到日月潭、阿里山?究竟外婆的澎湖灣長甚麼樣?大陸人之所以嚮往這些旅遊景點,除了傳說中的自然美景之外,很多時候單純只是因為一首歌的唱頌而憧憬,因為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因為澎湖灣的陽光沙灘、因為冬季來台北看雨……,我們旅行的理由,總是起因對於那些沒去過的城市或地方感到嚮往,純以衝動滿足想像。來過台灣以後,有許多大陸觀光客看見台灣的美,從前詩化的印象轉為親眼目睹的迷戀,而且願意一再地到台灣來遊歷,原因無他,台灣的親切與熱情,是其他地方所無法比擬的,台灣並不是陌生的異國,語言上的親近,以及台灣人普遍禮貌、善良,具有熱誠與人談話,台灣不若其他國家冷漠或別有居心,他們是如此純樸而樂於幫助別人,讓觀光客在這座島嶼上感覺賓至如歸。「台灣好」,好在〈台灣好樓〉裡富有人文或歷史意義的特色建築,從台灣頂點「台北101」到羅大佑唱的「鹿港」小鎮,遊覽台灣從過去到現代的文化價值;好在〈台灣好美〉裡獨特的山光水色,從舉世罕見的野柳岩石奇景到阿里山、日月潭的煙波飄渺,看遍台灣魔幻迷人的自然景觀;好在〈台灣好拜〉裡虔誠的宗教信仰,龍山寺、中台禪寺、佛光山等各地寺廟撐起台灣人的精神支柱;好在〈台灣好買〉裡繁榮的百貨商圈,從台北西門町到高雄夢時代,時尚潮流讓人眼花撩亂;好在〈台北好住〉裡精緻富麗的商旅,中國經典的圓山大飯店或別具風格的汽車旅館,見識下榻台灣賓至如歸的舒適體貼;好在〈台灣好吃〉裡的特色小吃,從國際知名的鼎泰豐小籠包到各地夜市,不論是店裡路邊賣的一樣好吃。希望透過這本書,讓更多人看見台灣的美,體會這片土地上人、事、物的可愛之處。

特價175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當憂鬱症來敲門

林佳永  著
遠景  出版
2011/08/01 出版

勇敢對抗新世紀的黑死病─憂鬱症自從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將憂鬱症和癌症、愛滋病並列為二十一世紀的三大致命疾病以來,患病人口之多以及造成社會的影響抑是不爭的事實,憂鬱症也被稱為是繼愛滋病之後新世紀的黑死病。根據統計,自殺身亡者的人數當中約有百分之七十是憂鬱症患者。因憂鬱症所致的身體的、心理的、家庭的、社會的傷害在在都引起社會高度的重視。作者林桂永將自己罹患憂鬱症的親身體驗一一詳實記錄,從病發前的潛在因素,病發後一再復發,直到逐步控制病情以至完全康復。由於高度工作壓力的長期壓抑,以及個人情感因素,為憂鬱症的病發埋下危險因子;病發之後影響工作及家庭甚鉅,幸虧有家人與朋友、同事的諒解與陪伴幫助;加上聽從醫師囑咐,認真面對病情,堅定克服,終於能從憂鬱症的陰影當中迎向陽光。並以兩篇後記分別感謝曾經協助其對抗病魔的家人、同事及朋友們,以及自我分析為何罹病跟建議其他病患及病患家屬應該如何面對病魔。精神疾病雖然已為社會大眾所認識、瞭解與接受。但要精神疾病患者敞開心扉,無私地將自己隱密的患病治療過程分享大眾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許多相關著作無論是精神醫學書籍、期刊或是個案紀錄大多是專業人士所著,所論及的都是從治療者與觀察者來看精神疾病與精神疾病患者。少有深受疾病之苦的患者能挺身而出將自己的病程記錄成書。這本書的完成,提供讀者一個完全不同的視野去看待憂鬱症(躁鬱症)的面貌,也重新去檢視罹病患者艱辛的心路歷程。相信的是,對同樣深受憂鬱症(躁鬱症)所苦的患者與患者家屬亦是提供新的能量、新的方向、新的思維及新的策略來與無情的憂鬱症(躁鬱症)不放棄地繼續奮戰。

特價150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寶島漫波

喜函  著
遠景  出版
2011/06/20 出版

繼電影《海角七號》的經典台詞「我操你媽的台北」、與《父後七日》的「幹天幹地幹命運幹社會」後—《寶島漫波》也接棒替臺灣人發聲!☆榮登高雄電影節熱銷閉幕片!★獲選二○一一年台北電影獎競賽片!三個傻瓜綁匪,綁架了渾身名牌的小天才喬治,並透過電話勒索他的名媛媽咪三百萬,卻被誤認為詐騙集團?!正港詐騙天王 Toro 卻意外攔截到電波,認為是天賜奇蹟,於是搶先以低價三十萬攔截「得標」—一場瘋迴路轉的「贖金鬥智接力」於是登場!片中展現了臺灣民眾時下所面臨光怪陸離的詐騙花招,並拜現代科技之賜,透過收音機、電話、手機、網路、WI-FI,甚至光纖電纜、電視等不同路徑,展開了五花八門、匪夷所思的詐騙活動,使寶島的天空,瞬間瀰漫了各種充滿陷阱的波段。電影《寶島漫波》不僅以幽默手法調侃了這種「臺灣奇蹟」,也傳達出在地小人物的無奈困境與感人故事。◆編輯小貼示:《寶島漫波》於二○一一年台北電影節(6/24-7/16)首映喔!《寶島漫波》官方部落格:formosamambo.pixnet.net/blog關於導演 王啟在曾榮獲金鐘獎「最佳導演獎」的臺灣導演王啟在,原學習機械工程,但因熱愛電影,毅然獨自赴日從最基本開始,最後畢業於日本東京千代田工科藝術專校映畫藝術科,主修電影導演。在拍攝過近百部廣告片、數部電視電影及紀錄電影後,王啟在導演終於以首部劇情長片《寶島漫波》正式向電影歸隊。去年《寶島漫波》初剪版於高雄電影節上放映時,現場一票難求,並贏得觀眾熱烈迴響、佳評如潮。王啟在導演曾說,一個人書看多了、電影看多了、事情經歷多了,就會有話想說!人生閱歷豐富的他,這次將以電影《寶島漫波》來說,告訴您一個高潮迭起、笑淚交織的感人故事!

特價182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格拉斯的小香水師

葉若維  著
遠景  出版
2011/05/06 出版

用鼻子辨認、思考和記憶,在香味裡追憶似水年華對於香水師而言,要認識看不見摸不著的香水味,鼻子就是他的眼、他的手,用鼻子體會香味的調性變化,一一細數整理在記憶裡。這本書是作者葉若維記述在香水之城格拉斯學習的過程,在台灣原先念的是外國文學,到倫敦讀化妝品科系,最終,到全世界最香的城市朝聖,從文學、化學再到香水,看似不可思議卻又執著,拋下倫敦精采的生活,來到南法的偏僻小鎮,相較於倫敦的五光十色,生活的重心只有香水;課程裡的聞香訓練、香水調製,驚奇的發現這些香味與自己生活經驗的契合,乾草的香精,讓她想起小時在榻榻米唱著兒歌;茉莉味道,勾起她雨中在校園奔跑的片段。聞著許多味道,她想起慈愛阿嬤的擁抱、家人燈火下的晚餐、曬著太陽的台灣泥土味道,以及她小時候所有聞過的花香草香。藉著味道,她串起大量遺失的記憶,還有童年時光諸多細節……在眾多香水味裡追憶似水年華。最終,她的腦袋裡裝滿了各種氣味的記憶,如同音階一般,氣味組合出無限的變化。也明白香水不但是香水師的藝術作品,更是大自然氣味的美妙組合,打開一瓶香水,就進入了一座百花齊放、香氣飛舞的秘密花園。在香水界裡有很多大師創作了經典的作品,以他們為典範,她的香水志業才正要展開。

特價224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愛、理想與淚光:文學電影與土地的故事(下)

遠景  出版
2010/12/15 出版

  當你用腳親炙我們的土地與風景,當你用心貼近台灣的文學與電影,仔細聆聽,台灣靈魂所發出的自然之聲,你將會發現:這塊土地充滿了愛、理想與淚光。  文學是透過文字的藝術,感應時代風潮,反映社會現實生活,表現人們的思想和感情;電影則是以影像美學,極視聽之娛,呈顯各種交織的生命光影,揭露人們的慾望和想像。而文學與電影的夢幻結合,時而水乳交融,時而相互輝映。萌發於二○年代以後的台灣新文學與電影,歷經不同的歷史階段,感應不同的時代變化,都曾經產生過不少成就斐然、令人繾綣難忘的傑作。  此次由行政院文建會策劃主辦,國立台灣文學館出版發行,交由遠景出版公司所負責編輯製作的「文學.電影.地景」編篡出版計畫,經過多位電影人、文學人的討論與票決,揀選了三十部「文學電影」,延攬專人執筆,分別從小說至電影的轉化、題旨內涵、藝術特色,以及電影中地景之今昔對比等相關角度切入,撰文成書,希望能為台灣文學與電影一路走來艱辛的進程留下歷史的證言。這三十部「文學電影」,從1966年的《幾度夕陽紅》至2008年的《一八九五》,將近紀錄了半個世紀的歲月。  電影尚有一個很重要的特質,像紀錄片一般,會為美好的風景定格,永恆保留台灣的地景實像。這三十部「文學電影」所呈現的地景,包括了台灣本島與離島,從北部港都基隆到南國港都高雄,從東海岸到西海岸……,儼然展現了台灣海島地景的特色。為此,本書借重詩人路寒袖的攝影才華為台灣掌鏡,遠赴各地及澎湖離島,拍攝一系列現今的地景。透過電影中地景的今昔對照,當會加深我們對自己土地的認識與關愛,體悟台灣外在與內在真誠的素樸之美。作者簡介李志薔  台大機械研究所畢業,為國內知名之小說家,並曾擔任多部影片及紀錄片導演、編劇、製片等職務。曾獲聯合報文學獎、中國文藝協會青年文學首獎。第一部劇情長片《單車上路》,林正盛讚譽全片有種獨特散文詩的氣息,曼漢姆及福岡影展亦認為該片為亞洲電影開發了新的視野。2010年《秋宜的婚事》,甫入圍金鐘獎最佳電視電影、最佳編劇等三項。林明昌  淡江大學中文博士。曾任林語堂故居執行長,現任教佛光大學文學系及外文系,並任佛光大學世界華文文學研究中心主任。在學校教授現代詩及小說,也創作現代詩及小說;教授中國古典文學、華語教學、也解讀諾貝爾文學獎作品及日本文學。喜歡素描、水彩和攝影,也是國術社指導老師,喜歡拉二胡及大提琴。遠離所有流行時尚。亮軒  本名馬國光,著名散文家。畢業於國立藝專影劇科、紐約市立大學布魯克林學院碩士。曾任國立藝專廣播電視科主任、中廣節目主持人、世新大學口語傳播系副教授。亦為聯合報、中國時報及若干雜誌專欄作家。曾獲中山文藝獎、中國時報吳魯芹散文推薦獎。出版散文集、時事評論集、小說集、文學研究文集二十餘種。張昌彥  資深影評人,推動電影文化不遺餘力。曾任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董事、國家電影資料館董事、影評人協會理事、金馬影展執委會執委等;也擔任過國內外多項電影競賽的評審,電影經歷十分豐富。張恆豪  文學研究者。主要著作有《覺醒的島國──日治時代台灣文學論集》,主編有《台灣作家全集》(日治時代)賴和集、楊逵集、呂赫若集、龍瑛宗集、張文環集等十冊。陳三資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系畢業,美國北伊利諾大學戲劇碩士。曾任職於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台北市文化局以及所屬藝文館所。《插天山之歌》、紀錄片《鍾肇政文學路》執行製片。現為自由工作者。陳儒修  美國南加州大學電影電視學院電影理論博士,現任職國立政治大學廣電系副教授。著有《台灣新電影的歷史文化經驗》、《電影帝國》,譯有《電影理論解讀》、《第三世界電影與西方》、《電影之死》、《佛洛伊德看電影》,編著有”Cinema Taiwan: politics, popularity and state of the arts”等書。黃玉珊  畢業於政治大學西洋語文學系,後於美國愛荷華大學主修戲劇電影,之後又轉到紐約大學,1982年獲得電影藝術碩士學位。歸國後投入紀錄片工作,先後任教於世新、文化、台灣藝術大學、台南藝術學院音像紀錄研究所等。主要研究領域是影視編導、獨立製片、女性電影、紀錄片以及電影評論。黃建業  學者、影評人、舞台劇導演。現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及電影創作研究所專任副教授。曾任北藝大戲劇系主任及劇本創作研究所∕劇場藝術研究所所長、國家電影資料館館長、台北電影節總策劃等。著作包括《楊德昌電影研究》、《人文電影的追尋》、《潮流與光影》等,並主編《電影辭典》、《世紀回顧圖說華語電影史1896-1999》、《跨世紀台灣電影實錄》等專書。解昆樺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目前擔任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專案助理教授。著有《轉譯現代性》、《詩史本事》、《青春構詩》等專著,並曾獲文建會台灣文學獎首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林榮三文學獎等。在電影研究方面,主要著重在小說與電影劇本改編的課題,目前正展開侯孝賢、朱天文電影劇本之系列研究。熊啟萍  文化大學中文系畢業,曾在出版界短暫任職,隨後至加拿大留學多年,現為業餘文字工作者。作者對五、六○年代的電影極為熱愛及熟稔,自幼接觸當時的影與歌,早年曾為「今日世界」撰稿。基於對「古典美人」樂蒂的難以忘懷,因而寫下一本紀念她的書──《明月流霞》,也同時紀念一個輝煌的電影時代。鄭順聰  1976年生,嘉義民雄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畢業。曾獲台北文學獎、雜誌編輯金鼎獎、行政院新聞局電影創意故事入選等。曾任《重現台灣史》雜誌主編、《聯合文學》雜誌主編。著有詩集《時刻表》。應鳳凰  台北市人,師大英語系學士,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東亞系文學博士。曾任「中國時報人間副刊」資料主編、成大台文所副教授,現任教於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文所。多年來致力於整理台灣文學史料,編有《光復後臺灣地區文壇大事紀要》、《1980年文學書目》等工具書,著有《筆耕的人》、《台灣文學花園》《50年代台灣文學論集》等。藍祖蔚  自由時報大生活群組執行長。看電影看了50年,寫電影寫了25年的超級影迷,持續每天以一篇文字,紀錄電影人生的心情。

7 特價343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愛、理想與淚光:文學電影與土地的故事(上)

遠景  出版
2010/12/15 出版

當你用腳親炙我們的土地與風景,當你用心貼近台灣的文學與電影,仔細聆聽,台灣靈魂所發出的自然之聲,你將會發現:這塊土地充滿了愛、理想與淚光。  文學是透過文字的藝術,感應時代風潮,反映社會現實生活,表現人們的思想和感情;電影則是以影像美學,極視聽之娛,呈顯各種交織的生命光影,揭露人們的慾望和想像。而文學與電影的夢幻結合,時而水乳交融,時而相互輝映。萌發於二○年代以後的台灣新文學與電影,歷經不同的歷史階段,感應不同的時代變化,都曾經產生過不少成就斐然、令人繾綣難忘的傑作。  此次由行政院文建會策劃主辦,國立台灣文學館出版發行,交由遠景出版公司所負責編輯製作的「文學.電影.地景」編篡出版計畫,經過多位電影人、文學人的討論與票決,揀選了三十部「文學電影」,延攬專人執筆,分別從小說至電影的轉化、題旨內涵、藝術特色,以及電影中地景之今昔對比等相關角度切入,撰文成書,希望能為台灣文學與電影一路走來艱辛的進程留下歷史的證言。這三十部「文學電影」,從1966年的《幾度夕陽紅》至2008年的《一八九五》,將近紀錄了半個世紀的歲月。  電影尚有一個很重要的特質,像紀錄片一般,會為美好的風景定格,永恆保留台灣的地景實像。這三十部「文學電影」所呈現的地景,包括了台灣本島與離島,從北部港都基隆到南國港都高雄,從東海岸到西海岸……,儼然展現了台灣海島地景的特色。為此,本書借重詩人路寒袖的攝影才華為台灣掌鏡,遠赴各地及澎湖離島,拍攝一系列現今的地景。透過電影中地景的今昔對照,當會加深我們對自己土地的認識與關愛,體悟台灣外在與內在真誠的素樸之美。作者簡介李志薔  台大機械研究所畢業,為國內知名之小說家,並曾擔任多部影片及紀錄片導演、編劇、製片等職務。曾獲聯合報文學獎、中國文藝協會青年文學首獎。第一部劇情長片《單車上路》,林正盛讚譽全片有種獨特散文詩的氣息,曼漢姆及福岡影展亦認為該片為亞洲電影開發了新的視野。2010年《秋宜的婚事》,甫入圍金鐘獎最佳電視電影、最佳編劇等三項。林明昌  淡江大學中文博士。曾任林語堂故居執行長,現任教佛光大學文學系及外文系,並任佛光大學世界華文文學研究中心主任。在學校教授現代詩及小說,也創作現代詩及小說;教授中國古典文學、華語教學、也解讀諾貝爾文學獎作品及日本文學。喜歡素描、水彩和攝影,也是國術社指導老師,喜歡拉二胡及大提琴。遠離所有流行時尚。亮軒  本名馬國光,著名散文家。畢業於國立藝專影劇科、紐約市立大學布魯克林學院碩士。曾任國立藝專廣播電視科主任、中廣節目主持人、世新大學口語傳播系副教授。亦為聯合報、中國時報及若干雜誌專欄作家。曾獲中山文藝獎、中國時報吳魯芹散文推薦獎。出版散文集、時事評論集、小說集、文學研究文集二十餘種。張昌彥  資深影評人,推動電影文化不遺餘力。曾任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董事、國家電影資料館董事、影評人協會理事、金馬影展執委會執委等;也擔任過國內外多項電影競賽的評審,電影經歷十分豐富。張恆豪  文學研究者。主要著作有《覺醒的島國──日治時代台灣文學論集》,主編有《台灣作家全集》(日治時代)賴和集、楊逵集、呂赫若集、龍瑛宗集、張文環集等十冊。陳三資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系畢業,美國北伊利諾大學戲劇碩士。曾任職於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台北市文化局以及所屬藝文館所。《插天山之歌》、紀錄片《鍾肇政文學路》執行製片。現為自由工作者。陳儒修  美國南加州大學電影電視學院電影理論博士,現任職國立政治大學廣電系副教授。著有《台灣新電影的歷史文化經驗》、《電影帝國》,譯有《電影理論解讀》、《第三世界電影與西方》、《電影之死》、《佛洛伊德看電影》,編著有”Cinema Taiwan: politics, popularity and state of the arts”等書。黃玉珊  畢業於政治大學西洋語文學系,後於美國愛荷華大學主修戲劇電影,之後又轉到紐約大學,1982年獲得電影藝術碩士學位。歸國後投入紀錄片工作,先後任教於世新、文化、台灣藝術大學、台南藝術學院音像紀錄研究所等。主要研究領域是影視編導、獨立製片、女性電影、紀錄片以及電影評論。黃建業  學者、影評人、舞台劇導演。現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及電影創作研究所專任副教授。曾任北藝大戲劇系主任及劇本創作研究所∕劇場藝術研究所所長、國家電影資料館館長、台北電影節總策劃等。著作包括《楊德昌電影研究》、《人文電影的追尋》、《潮流與光影》等,並主編《電影辭典》、《世紀回顧圖說華語電影史1896-1999》、《跨世紀台灣電影實錄》等專書。解昆樺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目前擔任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專案助理教授。著有《轉譯現代性》、《詩史本事》、《青春構詩》等專著,並曾獲文建會台灣文學獎首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林榮三文學獎等。在電影研究方面,主要著重在小說與電影劇本改編的課題,目前正展開侯孝賢、朱天文電影劇本之系列研究。熊啟萍  文化大學中文系畢業,曾在出版界短暫任職,隨後至加拿大留學多年,現為業餘文字工作者。作者對五、六○年代的電影極為熱愛及熟稔,自幼接觸當時的影與歌,早年曾為「今日世界」撰稿。基於對「古典美人」樂蒂的難以忘懷,因而寫下一本紀念她的書──《明月流霞》,也同時紀念一個輝煌的電影時代。鄭順聰  1976年生,嘉義民雄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畢業。曾獲台北文學獎、雜誌編輯金鼎獎、行政院新聞局電影創意故事入選等。曾任《重現台灣史》雜誌主編、《聯合文學》雜誌主編。著有詩集《時刻表》。應鳳凰  台北市人,師大英語系學士,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東亞系文學博士。曾任「中國時報人間副刊」資料主編、成大台文所副教授,現任教於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文所。多年來致力於整理台灣文學史料,編有《光復後臺灣地區文壇大事紀要》、《1980年文學書目》等工具書,著有《筆耕的人》、《台灣文學花園》《50年代台灣文學論集》等。藍祖蔚  自由時報大生活群組執行長。看電影看了50年,寫電影寫了25年的超級影迷,持續每天以一篇文字,紀錄電影人生的心情。

7 特價343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我睡了81個人的沙發

連美恩  著
遠景  出版
2010/10/12 出版

給自己去流浪的機會  這本書記錄的,其實是一個很簡單的故事,關於一個二十四歲的女孩,獨自在歐洲流浪十四個月。  「流浪」,這兩個字對台灣人來說,充滿了不切實際的輕狂和浪漫幻想。如果流浪的意義就是在於花很多錢,跑到很遠的地方,跟一個外國人談戀愛,和俊美的荷西談一場刻骨銘心的愛情。如果流浪的意義就是在於花很多錢,跑到很遠的地方,跟一個外國人談戀愛,莫怪許多台灣的家長都無法理解孩子一心嚮往流浪的心態。  台灣長大的小孩,從小到大什麼也不缺,唯一缺乏的,其實是和自已相處的時間。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家人,兄弟姊妹,鄰居,老師,同學,電視節目,隨時隨地陪在我們身邊,隨時都在教導我們這個社會的價值觀,我們不懂得和自己相處,也不會處理寂寞。一剛開始我們以為,爸媽喜歡的東西就是我喜歡的東西,長大一點以後,同學喜歡的東西就是我喜歡的東西,再過一陣子,男朋友喜歡的東西就是我喜歡的東西,我們一直在尋找一個天,一個目標,一個信仰。  學生時代的目標很簡單,建中北一女就是我們的信仰,全班第一名就是我們的信仰,同學喜歡你就是我們的信仰,打扮得像蔡依林就是我們的信仰。我們忙碌著,像幫女王蜂採蜜的工蜂一樣,每天忙得團團轉,我們以為我們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我們從來不想停下來仔細問問自己,這是否真的就是我真正想要的?  我們的社會不容許停頓,我們的父母從小希望我們贏在起跑點上,我們已經習慣放學就去補習班報到,成績單一發下來心裡就計算著自己贏了還是輸了,不管情不情願,對於比別人慢一步這回事,充滿了恐懼。因為根本沒有機會跟自己相處,所以我們很難真的認識自己,直到有一天突然一覺醒來,赫然發現自己大學畢業了,念了二十年的書,卻好像沒有地方可以發揮,覺得自己滿腹的才華,卻好像沒有伯樂懂得賞識,更甚的,好手好腳,卻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作者覺得現在的年輕人不是沒有能力,也不是沒有才華,更不是所謂的草莓族或者水蜜桃族,我們缺乏的,不是能力或者才華,我們也不是不能吃苦,我們心底最迷惘最害怕的,是想要做自己卻又怕跟別人不一樣,是想要努力卻不知道為了什麼?  古羅馬的諺語說:「人啊,認識你自己。」  「做自己」的口號早已經在台灣流傳好多年,做自己沒有什麼不對,做自己很好,但最可悲的是,我們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又怎麼能做自己?  作者在二十四歲那年大學畢業,陷入了一段非常迷惘的時光,她花了一段時間工作,也申請上研究所,眼前有幾條看起來很不錯的路讓她選擇,她很想快點決定卻又總覺得這些都不是我想要的。最後,她放棄了研究所,放棄了很照顧她的老闆,放棄了對她呵護備至的家人和朋友,背起七公斤的行李,獨自踏上歐洲大陸。  作者回想起:  那是我人生中最特別的一年,現在回想起來,都不知道是怎麼渡過的,我穿著最不起眼的破大衣,拿著超級市場塑膠袋偽裝成的包包,走過歐洲的大街小巷,我睡了將近八個月陌生人家的沙發,經歷了許多一般人想都想不到的事情。一剛開始,我常常寂寞得想哭,常常想家,遇到事情只能跟自己討論,但是漸漸的,因為遠離了舒適圈,遠離了那些叮嚀的聲音,我逐漸慢慢找到自己的模樣,那種感覺,好像小時後颱風天家裡突然停電,你摸索著五斗櫃的抽屜,摸啊摸啊摸,最後終於摸到一支圓滾滾的蠟燭,那種驚喜的感覺。  與其把流浪說得那麼浪漫,不如說,流浪讓我們遠離了所有我們最習慣的東西,流浪把我們送上和自己獨處的道路上,流浪很辛苦,但流浪讓我們認識自己。  願不管什麼年紀的人,都給自己一個去流浪的機會。

特價224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