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書系 ,共計103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電子書】冷戰格局下亞太安全體系的建立與「中日和平條約」之締結

黃自進  著
中央研究院 出版
2022/12/01 出版

《中日和平條約》顧名思義是中華民國與日本兩國之間所簽署的雙邊條約;但事實上,卻是美國為了落實圍堵思維一手主導的產物。其目的在於有效封鎖共產主義在亞太地區的擴張。美國不僅要扶植中華民國政府能在台灣立足,更要杜絕日本與中共建交的可能性。故一部「中日和平條約」的簽約史,亦可視為是一部美國亞太安全體系建構史的縮影。為闡述此一三角互動的演變過程,本書聚焦於美國在幕後運籌帷幄的經緯;並從中華民國及日本兩國政府在美國所建構的安全體系中的定位及角色,重新省思和約得以成立的國際時代背景以及和約在確保中華民國政府的法統地位、強化台灣地區的安定、落實美國亞太安全體系所具的重大意義。

7 特價280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晚清士人的西學閱讀史〈一八三三-一八九八〉

潘光哲  著
中央研究院 出版
2021/12/01 出版

本書是漢語世界的第一部閱讀史專著。作者以具體的個案,「濃描細寫」晚清士人尋覓接受「西學」的讀書歷程。在西力東漸的大背景下,有心知悉世事時局的晚清士人,開展追求「世界知識」的事業,追索與「西學」相關的書報,猶如進入一方積蘊豐富的「知識倉庫」。士人的閱讀實踐,從此大有改變。然而,士人讀書世界的變化擴展,往往遭遇「書本地理學」的障礙;意欲建立「讀書秩序」的努力,又承受既存價值系統的挑戰反擊。閱讀致知的理由,更與士人的功名之路息息相關,自然和「文化市場」的運作邏輯脫離不了關係。本書以閱讀史取向而描摹展示的圖像,不僅扭轉了既存的歷史成見,更為如何認識理解晚清中國的歷史世界,提供了另一個思考方向。

7 特價350
電子書
下次再買

田庄人的故事(二):臺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計畫口述歷史專輯(精裝)

黃仁姿  著
中央研究院 出版
2020/12/01 出版

《田庄人的故事(二)》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採集的臺灣農村人物口述歷史,共收錄17篇口述訪談,總字數約26萬字。本書源起於2018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社會學研究所、臺灣史研究所等接受農委會補助,共同執行「臺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計畫」,由臺灣史研究所負責農村生活、文化及其歷史變遷調查。本書收錄的訪問紀錄即為調查成果之一,口述者包括臺灣各地不同類型農村中各色田庄人物,除了從事農、漁、牧業的農民與農村婦女外,也有村里幹事、、教師、水利工人、文化保存工作者等,口述內容除了個人的生命故事外,也包括當代臺灣農作與農村生活型態的轉變,以及農村面臨的困境與未來的希望等,展現時代變遷中臺灣農村的多元面容。本書為《田庄人的故事》系列第二冊,隨著調查計畫的推進,日後將持續蒐集、出版整理各種農村的故事。

95 特價47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從史前到歷史:臺灣東半部的文化樣相(精裝)

郭素秋  著
中央研究院 出版
2020/12/01 出版

由郭素秋主編 ,從臺灣北部、東北部、東部到南部的縱長區域之地理空間框架,及納入東北側臺灣島外的琉球群島觀點,來重新檢討自2000 B.P.以後史前時代到17世紀歷史時期的文化內涵,並填補新石器時代末期經金屬器時代,以及到歷史初期的許多失落環節。

95 特價45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多元視角下的經學研究

中央研究院 出版
2020/11/01 出版

本書收錄中、日、韓及香港等地學者的論文,內容包括中、日、韓、越等區域的經學表現,以及伊斯蘭教思想與經學關係的研究。討論之議題,或是前人未能注意的學者或議題;或是較前人研究更深入或更進一步的探討。呈現出「多元視角」下「文化交流」,因而產生「觀照想像」的某些實際表現。此即本書之重要性與目的之所在也。

95 特價22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戰爭、傳統與現代性:跨文化流派爭鳴

中央研究院 出版
2020/11/01 出版

本論文集企圖回應主題計畫在翻譯研究與跨文化研究等理論與實踐,並回答此次會議主旨─文學、文本、哲學、宗教與歷史如何協商、互滲和通融,等等問題意識。本書共八篇論文,可概化為兩大理論應用組別與四大思考面向。

95 特價26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馬淵東:著作集 第二卷

中央研究院 出版
2020/10/01 出版

本書是熱愛臺灣且專精臺灣原住民研究之日藉人類學者馬淵東一(1909~1988)著作集的第二卷。馬淵東一的著作集,總共四卷,相較於其他三卷,這一卷除了四篇對臺灣原住民(高砂族)較為全面性分類以及遷徙研究的論文之外,還收錄了少數琉球、菲律賓與玻里尼西亞的專題論文,其餘主要是關於印度尼西亞的民族誌或者文獻研究,可以明顯看出馬淵擬將臺灣原住民的研究,放入南島語族區域脈絡中,進行比較的學術意圖。

95 特價57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臺灣史研究文獻類目2019年度(精裝)

《臺灣史研究文獻類目》,以年度為範圍,蒐集具有歷史研究取向與學術規範的專書與論文書目。期適時提供正確的臺灣史研究的相關出版資訊與完整文獻書目,協助學界建立兼具累積性和前瞻性的學術批評傳統。為便於讀者檢索利用,本書目分為總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史料等六大類。總類下分通史、人物傳記、工具書、研究方法等四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史料等五類則分為通論、史前與早期、清代、日治、戰後等時期。

95 特價11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明代心學的文獻與詮釋

鍾彩鈞  著
中央研究院 出版
2020/09/01 出版

書包括兩個主題,前四章是對陽明學派初起時的一些觀察。陽明心學在明代中期出現的意義,是在功名、詩文、程朱理學籠罩之中,高唱身心性命之學,為浮華而形式化的學術環境注入一股清流。然而在陽明所來往的程朱理學家之中,為己之學已是共同的方向,陽明只是走的更遠而已。徐愛有經世之志,董澐以詩為生涯,錢緒山則從事朱子學,皆在身心性命的關懷下成為陽明弟子。王龍溪早慧脫俗,直承陽明之學而發展其精髓。後六章是關於蕺山學派的,近年蕺山學派研究的重點包括蕺山身後解釋權之爭,與明清學術轉型等問題。一般認為黃梨洲較得蕺山真意,但多數弟子則傾向朱子學,並影響到蕺山嗣子劉汋對蕺山著作的編輯與刪改。本書認為劉汋從工夫論的立場理解蕺山,對蕺山著作的整理足以作為客觀研究的依據。對蕺山思想的詮釋,本書本於牟宗三先生「以心著性」說,並略有修正。梨洲融鑄與簡化蕺山思想,而展開經史學術的創造,思想上的貢獻是發展格物說。惲日初同時受到高景逸與劉蕺山影響,其格物思想的背景是節義與藝術。

95 特價45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明代心學的文獻與詮釋

鍾彩鈞  著
中央研究院 出版
2020/09/01 出版

書包括兩個主題,前四章是對陽明學派初起時的一些觀察。陽明心學在明代中期出現的意義,是在功名、詩文、程朱理學籠罩之中,高唱身心性命之學,為浮華而形式化的學術環境注入一股清流。然而在陽明所來往的程朱理學家之中,為己之學已是共同的方向,陽明只是走的更遠而已。徐愛有經世之志,董澐以詩為生涯,錢緒山則從事朱子學,皆在身心性命的關懷下成為陽明弟子。王龍溪早慧脫俗,直承陽明之學而發展其精髓。後六章是關於蕺山學派的,近年蕺山學派研究的重點包括蕺山身後解釋權之爭,與明清學術轉型等問題。一般認為黃梨洲較得蕺山真意,但多數弟子則傾向朱子學,並影響到蕺山嗣子劉汋對蕺山著作的編輯與刪改。本書認為劉汋從工夫論的立場理解蕺山,對蕺山著作的整理足以作為客觀研究的依據。對蕺山思想的詮釋,本書本於牟宗三先生「以心著性」說,並略有修正。梨洲融鑄與簡化蕺山思想,而展開經史學術的創造,思想上的貢獻是發展格物說。惲日初同時受到高景逸與劉蕺山影響,其格物思想的背景是節義與藝術。

7 特價336
電子書
下次再買

田庄人的故事(一):臺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計畫口述歷史專輯(精裝)

許雪姬  著
中央研究院 出版
2020/06/01 出版

《田庄人的故事(一)》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採集的臺灣農村人物口述歷史,共收錄20篇口述訪談,總字數約25萬字。本書源起於2018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社會學研究所、臺灣史研究所等接受農委會補助,共同執行「臺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計畫」,由臺灣史研究所負責農村生活、文化及其歷史變遷調查。本書收錄的訪問紀錄即為調查成果之一,口述者包括臺灣各地不同類型農村中各色田庄人物,除了從事農、漁、牧業的農民與農村婦女外,也有鄉長、村里幹事、碾米廠老闆、𥴊仔店店主、原住民獵人、綁槺榔帚的老農等,口述內容除了個人的生命故事外,也包括當代臺灣農作與農村生活型態的轉變,以及農村面臨的困境與未來的希望等,展現時代變遷中臺灣農村的多元面容。本書為《田庄人的故事》系列第一冊,隨著調查計畫的推進,日後將持續蒐集、出版整理各種農村的故事。

95 特價47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陳懷澄先生日記(五)一九二一年

中央研究院 出版
2020/06/01 出版

陳懷澄先生(1877-1940),彰化鹿港人,7歲學習漢文,1902年加入櫟社,為創社九老之一。他亦曾任鹿港公學校漢文教師與辜顯榮家的大和家塾教師。1920年為首任鹿港街長,擔任三屆街長,管理街政達12年,任內創立鹿港街圖書館並集資興建鹿港公會堂。1932年底卸任公職後,移居黃竹坑。他曾留有手稿詩集《沁園詩草》(1921),還有其所編著在嘉義蘭記出版的《吉光集》、《媼解集》二書。〈陳懷澄日記〉共16冊(1916-1932年),中缺1917、1923、1929三年的日記,而1924、1931年各有上、下日記兩本,1932年者則僅記載到7月8日為止。日記的內容,呈現出其擔任街長所從事的公共事務彌足珍貴,而日記中廣泛的生活嗜好與交遊娛樂,是正經八百的官方資料、表面史料下所無法看到的記主面相,更難得一見。

95 特價38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陳懷澄先生日記(五)一九二一年(精裝)

中央研究院 出版
2020/06/01 出版

陳懷澄先生(1877-1940),彰化鹿港人,7歲學習漢文,1902年加入櫟社,為創社九老之一。他亦曾任鹿港公學校漢文教師與辜顯榮家的大和家塾教師。1920年為首任鹿港街長,擔任三屆街長,管理街政達12年,任內創立鹿港街圖書館並集資興建鹿港公會堂。1932年底卸任公職後,移居黃竹坑。他曾留有手稿詩集《沁園詩草》(1921),還有其所編著在嘉義蘭記出版的《吉光集》、《媼解集》二書。〈陳懷澄日記〉共16冊(1916-1932年),中缺1917、1923、1929三年的日記,而1924、1931年各有上、下日記兩本,1932年者則僅記載到7月8日為止。日記的內容,呈現出其擔任街長所從事的公共事務彌足珍貴,而日記中廣泛的生活嗜好與交遊娛樂,是正經八百的官方資料、表面史料下所無法看到的記主面相,更難得一見。

95 特價47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保密局臺灣站:白色恐怖史料彙編(一)

中央研究院 出版
2020/06/01 出版

二○○八年四月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向「莽葛拾遺舊書再生商號」購得一批有關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時期的相關檔案,共三二七件、二、七三八頁。據該號代表人胡先生告知,此批資料出自臺北某吳姓情治人員,過世後為家屬所棄置,被資源回收業者拾取、販售,乃購得此批資料,並留有完整的信封為證。吳姓情治人員原服務於國防部保密局臺灣站,後因一九五五年保密局改組為國防部情報局,專責對外情報工作,他乃轉至司法行政部調查局臺北市市調處服務。由於這批資料沒有任何機關單位印信,據推測可能是正式公文的先行資料。由於資料價值高,因此中研院臺史所,在二○○九年籌組解讀班,開始每月一次的讀書會,並在二○一三年十一月舉行「二二八事件新史料」學術研討會,之後,自二○一五年起迄二○一七年出版五冊《保密局臺灣站二二八史料𢑥編(一~五)》,以上二二八檔案共十三卷、二二三件、一、六六八頁。接下來則開始處理有關廣義的白色恐怖資料。

95 特價47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圍堵在亞洲 : 日美同盟關係的深化(1960–1972)

黃自進  著
中央研究院 出版
2020/05/01 出版

從「圍堵」政策在亞洲的落實以及日美同盟關係深化之角度,論析1960年代日本的國家發展戰略和經濟得以高速成長的來龍去脈。

95 特價28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中華法理的產生、應用與轉變——刑法志、婚外情、生命刑(軟精裝)

中央研究院 出版
2019/12/01 出版

本書收錄2017年7月19至21日由中研院史語所法律史研究室所舉辦之「中華法理的產生、應用與轉變:刑法志、婚外情、生命刑」學術研討會之論文,共八篇。其中刑法志三篇,婚外情二篇,生命刑三篇;秦漢二篇,唐宋三篇,元代二篇,清代以降一篇。全書以刑法志、婚外情、生命刑三個主題探究中華法理的特色所在,並就各個時代的法制討論歷史發展中的理想與現實、變化與不變。

95 特價57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黃旺成先生日記(二十)一九三四年(精裝)

中央研究院 出版
2019/12/01 出版

黃旺成(1888-1979)先生的日記自一九一二年至一九七三年,中間缺一九一八、一九二○、一九三二、一九三八、一九四○、一九四四、一九四七、一九四八、一九五二、一九五四、一九六五、一九六七和一九六九,前後共有四十九年,記述其三分之二的人生歲月。一九一二年至一九一五年二月主要用日文寫作,之後以漢文為主,是目前僅見公學校教諭所寫的日記,也是一部擁有全臺性知名度的記者、評論家的日記史料。 此外,《黃旺成先生日記》亦提供豐富的生活史資料,舉凡宗教、民俗活動、宗族史、娛樂史、讀書紀錄、詩友會、下棋,無不一一描寫。黃旺成先生是個真性情的人,以他眼光所看、筆下所記的世界,讓我們在細讀之餘,貼近、了解那個時代,這對研究臺灣史的人而言,提供了活生生的背景、經驗。以此為基礎,從事相關研究時,更能掌握史料,詮釋史實,該日記可謂新竹地區重要地方史料,亦是臺灣史研究最好的參考資料。

95 特價38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黃旺成先生日記(二十)一九三四年

中央研究院 出版
2019/12/01 出版

黃旺成(1888-1979)先生的日記自一九一二年至一九七三年,中間缺一九一八、一九二○、一九三二、一九三八、一九四○、一九四四、一九四七、一九四八、一九五二、一九五四、一九六五、一九六七和一九六九,前後共有四十九年,記述其三分之二的人生歲月。一九一二年至一九一五年二月主要用日文寫作,之後以漢文為主,是目前僅見公學校教諭所寫的日記,也是一部擁有全臺性知名度的記者、評論家的日記史料。 此外,《黃旺成先生日記》亦提供豐富的生活史資料,舉凡宗教、民俗活動、宗族史、娛樂史、讀書紀錄、詩友會、下棋,無不一一描寫。黃旺成先生是個真性情的人,以他眼光所看、筆下所記的世界,讓我們在細讀之餘,貼近、了解那個時代,這對研究臺灣史的人而言,提供了活生生的背景、經驗。以此為基礎,從事相關研究時,更能掌握史料,詮釋史實,該日記可謂新竹地區重要地方史料,亦是臺灣史研究最好的參考資料。

95 特價333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臺灣史研究文獻類目2018年度

《臺灣史研究文獻類目》,以年度為範圍,蒐集具有歷史研究取向與學術規範的專書與論文書目。期適時提供正確的臺灣史研究的相關出版資訊與完整文獻書目,協助學界建立兼具累積性和前瞻性的學術批評傳統。 為便於讀者檢索利用,本書目分為總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史料等六大類。總類下分通史、人物傳記、工具書、研究方法等四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史料等五類則分為通論、史前與早期、清代、日治、戰後等時期。

95 特價11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日本江戶時代古學派對朱熹《詩》觀之批評

張文朝  著
中央研究院 出版
2019/10/01 出版

本書之重要性在於解決古學派學者在論及《詩經》,特別是朱熹《詩》觀時,如何傳承?如何論述、批評?各學者間的論述異同如何?而此論述對當時或後代有何影響?與中國有無關係等。筆者認為這些都是值得更深入、完整地進行研究。而國內外至今尚未有出版與本書同性質者,本書之出版將有助於國內同好學者了解日本江戶時代古學派學者如何批評朱熹《詩》觀,又提出何種主張。

95 特價38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日本江戶時代古學派對朱熹《詩》觀之批評

張文朝  著
中央研究院 出版
2019/10/01 出版

本書之重要性在於解決古學派學者在論及《詩經》,特別是朱熹《詩》觀時,如何傳承?如何論述、批評?各學者間的論述異同如何?而此論述對當時或後代有何影響?與中國有無關係等。筆者認為這些都是值得更深入、完整地進行研究。而國內外至今尚未有出版與本書同性質者,本書之出版將有助於國內同好學者了解日本江戶時代古學派學者如何批評朱熹《詩》觀,又提出何種主張。

7 特價280
電子書
下次再買

古今一相接:中國文學的記憶與競技

中央研究院 出版
2019/09/01 出版

本書以「記憶與競技」為主題,回應晚近國際學術潮流,藉此機會重新審視與詮釋中國古代文學活動所承載的記憶,尤其是文學社群間的互動及其建構的文化系譜。本書作者群跨越世代、地域和不同背景,收錄九篇文章,包含四項主題:自我記憶的建構、記憶框架的移動、物質文化的記憶與傳播、文化記憶的閱讀與影響,以不同視角觀看「記憶」的豐富面向。「記憶」奠基於現實語境的心理經驗,即對過去進行有意的重構,而文學作為充滿互文性象徵系統的技藝場域,其書寫文字、話語修辭、文學體裁,無不承載記憶痕跡,本書不僅考察特定文本如何回憶、體現過去,也重視文學在歷史與文化當中,作為集體記憶的媒介作用,探討其所形成文學系譜,與其他物質文化間的互動轉化,而更重要的是,古今存有的連續關係如何透過思、憶、想、像等心靈作用,彼此既對話又競爭。

95 特價399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安陽發掘簡史(精裝)

本書簡述自1928年起至1937年止,史語所在安陽地區進行15次殷墟發掘的經過,翔實記載了每次發掘的過程,及重要遺跡、器物出土之情形。另外,附錄中則收錄石璋如先生關於殷墟發掘的三段文字,分別是「團址及工作站」,內容為說明殷墟15次發掘關於團址及工作站的選擇及設立、其次「分區與開坑」則討論15次發掘時,每一次的分區與開坑情形。最後「阻掘與盜掘」則是說明15次發掘期間,遭遇之阻礙與困難。這些內容使讀者可以更加全面性的瞭解史語所於安陽殷墟發掘時的情況與經過。

95 特價47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陳懷澄先生日記(四)一九二○年

中央研究院 出版
2019/06/01 出版

陳懷澄先生(1877-1940),彰化鹿港人,7歲學習漢文,1902年加入櫟社,為創社九老之一。他亦曾任鹿港公學校漢文教師與辜顯榮家的大和家塾教師。1920年為首任鹿港街長,擔任三屆街長,管理街政達12年,任內創立鹿港街圖書館並集資興建鹿港公會堂。1932年底卸任公職後,移居黃竹坑。他曾留有手稿詩集《沁園詩草》(1921),還有其所編著在嘉義蘭記出版的《吉光集》、《媼解集》二書。〈陳懷澄日記〉共16冊(1916-1932年),中缺1917、1923、1929三年的日記,而1924、1931年各有上、下日記兩本,1932年者則僅記載到7月8日為止。日記的內容,呈現出其擔任街長所從事的公共事務彌足珍貴,而日記中廣泛的生活嗜好與交遊娛樂,是正經八百的官方資料、表面史料下所無法看到的記主面相,更難得一見。

95 特價38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陳懷澄先生日記(四)一九二○年

中央研究院 出版
2019/06/01 出版

陳懷澄先生(1877-1940),彰化鹿港人,7歲學習漢文,1902年加入櫟社,為創社九老之一。他亦曾任鹿港公學校漢文教師與辜顯榮家的大和家塾教師。1920年為首任鹿港街長,擔任三屆街長,管理街政達12年,任內創立鹿港街圖書館並集資興建鹿港公會堂。1932年底卸任公職後,移居黃竹坑。他曾留有手稿詩集《沁園詩草》(1921),還有其所編著在嘉義蘭記出版的《吉光集》、《媼解集》二書。〈陳懷澄日記〉共16冊(1916-1932年),中缺1917、1923、1929三年的日記,而1924、1931年各有上、下日記兩本,1932年者則僅記載到7月8日為止。日記的內容,呈現出其擔任街長所從事的公共事務彌足珍貴,而日記中廣泛的生活嗜好與交遊娛樂,是正經八百的官方資料、表面史料下所無法看到的記主面相,更難得一見。

95 特價47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The World of Universities in the 21st Century

中央研究院 出版
2019/05/01 出版

郭廷以(1904-1975)先生是中國近代史研究巨擘,於1955年受命籌備中央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並擔任近史所首任所長。郭廷以先生的後人,為紀念先生的卓越學術貢獻並持續推動近代史研究,成立「郭廷以基金會」,並捐款於中央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設立「郭廷以學術講座」,每兩年舉辦一次,邀請全球知名學者擔任講座。第二屆郭廷以學術講座於2017年10月17、19日舉行,邀請到美國哈佛大學William C. Kirby教授擔任講座。Kirby教授以The World of Universities in the 21th Century為題發表兩場演講,以19世紀德國的大學及20世紀美國的大學為例,說明全球大學教育的歷史與趨勢,並放眼21世紀的中國高等教育的現況與未來。本書即根據第二屆郭廷以學術講座演講內容修改而成。

95 特價23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認同的代價與力量: 戒嚴時期台獨四大案件探微

陳儀深著  著
中央研究院 出版
2019/03/01 出版

本書是筆者十幾年來研究台獨運動與白色恐怖政治案件的成果。緒論首先檢視戰後台灣的戒嚴體制並對台獨政治案件做了分類,挑出較具代表性、較有影響力的四大案件,包括蘇東啟案(1961)、彭明敏師生案(1964)、泰源監獄案(1970)、美麗島/高雄事件案(1979),其中第一、第三案係企圖武裝革命,第二案係台獨理論建構/思想言論「叛亂」,第四案係以群眾運動挑戰黨國體制,「犧牲換來覺醒」,開啟1980年代大鳴大放且預示黨禁突破之期不遠。不同的反抗方式反映事件主角的條件,也與國民黨政府治理台灣的模式、乃至國際處境有關。從而,本書兼具人權史(政治案件研究)與政治發展史(台灣民族主義研究)的性質。

95 特價28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認同的代價與力量:戒嚴時期台獨四大案件探微

陳儀深著  著
中央研究院 出版
2019/03/01 出版

本書是筆者十幾年來研究台獨運動與白色恐怖政治案件的成果。緒論首先檢視戰後台灣的戒嚴體制並對台獨政治案件做了分類,挑出較具代表性、較有影響力的四大案件,包括蘇東啟案(1961)、彭明敏師生案(1964)、泰源監獄案(1970)、美麗島/高雄事件案(1979),其中第一、第三案係企圖武裝革命,第二案係台獨理論建構/思想言論「叛亂」,第四案係以群眾運動挑戰黨國體制,「犧牲換來覺醒」,開啟1980年代大鳴大放且預示黨禁突破之期不遠。不同的反抗方式反映事件主角的條件,也與國民黨政府治理台灣的模式、乃至國際處境有關。從而,本書兼具人權史(政治案件研究)與政治發展史(台灣民族主義研究)的性質。

7 特價210
電子書
下次再買

日本江戶時代《論語》學之研究

中央研究院 出版
2018/11/01 出版

本書為2016年中研院文哲所研究群「荻生徂徠論語徵研讀」計劃及執行2017年小額經費申請案「日本江戶時代《論語》學之研究」的成果展現。主要聚焦在江戶時代荻生徂徠的論語學,而旁及與此相關之議題。本書之出版,將有助於想要了解日本江戶時代《論語》學者,便於深入研究。

95 特價399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底層社會:臺灣與朝鮮

中央研究院 出版
2018/11/01 出版

由此而言,底層史或邊緣史的嘗試,無疑是最為符合臺灣史精神的課題之一。本書討論的漢生病患、娼妓、身心障礙者、毒品濫用或成癮者、貧窮人、來自國外的勞工、孤兒、無業遊民、不良少年等,在以往的歷史書寫中常被遺忘,至今成為歷史長河中的無聲者。透過本書作者的研究,嘗試從臺灣及朝鮮的殖民經驗中尋找他們的聲音,進而摸索連接兩地殖民地民眾的立場,做為思考東亞近代史的新觀點。

95 特價57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頁數1/4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