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乎每日一宗的虐貓案、海灘挖蜆「親子樂」、二級保護動物玳瑁險被煲湯、中學生玩死倉鼠扔進廁所沖走「滅屍」、主題公園海豚突撞牆、私家車超速撞死牛、社區發展令野生動物無家可歸…… 這樣的新聞無日無之。動物的生命被視為次一等,不被重視,有些人甚至視小動物為玩具。大部份殘忍對待動物的行為其實源於無知;我們很多人,都曾經有意無意地,成為動物殺手。 就如大嶼山牛群原為耕地牛,世代在此生活。城市發展後農地荒廢,變成村屋,牛隻被遺無以為生,成群結隊在島上生活。此地本為牛家,卻被往後搬來的人霸用,並冠以阻礙之名,硬要牠們遷離,任由他們流落他鄉找不到棲身之處…… 本書探討動物於人類社會是否能夠享有某種程度的權利,希望帶出討論,進行動物維權的教育;內容由二犬十一咪所主持的網台節目Animal Panic而來,加上阿離及阿蕭兩位作者作資料收集補充執筆寫成。 第一部份評述香港社會對動物的處理方式及態度,所涉題目包括大嶼山牛;新界東北發展對生態的影響;城中雀鳥的無立足之地及生態攝影帶來的破壞;龍尾灘上的稀有物種因該灘發展將會消失;寵物工廠及流浪貓狗所身處的不人道環境。 第二部份引述外國學說,探討動物倫理、道德、福利,討論的依據。有彼得‧辛格的《動物解放》、哈爾‧賀札格的《為甚麼狗是寵物?豬是食物?》等,涉及動物維權的深層次討論。 第三部份以較人性化的個案為結,如二犬十一咪照料蝌蚪的經歷;南丫島義工打造島上貓天堂的故事;葉漢華拍攝街貓過程中與街貓建立的感情;義工傾盡全力拯救流浪狗及導肓犬、動物醫生為人與動物搭建橋梁的故事。 
作者以音樂人的身份,訪問十一位身邊的友好及合作伙伴,當中有談及各自的音樂成長路,亦有各人的音樂分享。如倫永亮談八十年代的改編歌曲;黃耀明談成立人山人海的經過;伍樂城談他的音樂學校……。從各人的訪談中,可看到香港樂壇的變遷,以及各人在各自的崗位中取得成功的因由。
香港有不少建築物陪伴著我們成長,但為了配合都市發展的需要,各類充滿特色的樓宇,包括稱為「行」的辦公大樓、酒店、茶樓、戲院、西式大宅、別墅、唐樓,以至渡輪碼頭、車站及各類攤檔,紛紛被拆卸、改建及重整,不單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習慣,亦把大部分在我們成長期間所經歷過的珍貴回憶抺走。   本書精選了過百張由一八八零至一九九零年代的歷史圖像,部分更是難得一見。縱然大部分舊建築已經消失,但透過此等圖像,不僅可窺見這個繁榮都會的舊日風貌,也可勾起我們對昔日情懷的眷戀。
薄扶林村位於香港島西面,擁有二百多年歷史。早於清嘉慶年間的《新安縣志》 (1819) 便有薄鳧 林一名。現存的薄扶林村佔地約四公頃,人口約有二千八百人。村內建築井然有序,大街小巷的攤檔獨具風味;村內仍保留的中秋舞火龍、李靈仙姐誕等地方習俗,更反映居民的鄉土鄰里情懷仍在。加上薄扶林村周邊豐富的歷史建築,如香港牛奶公司 (1885)、伯大尼 (1875) 、納匝肋印書館 (1894) 、太古樓 (1885) 等,更能突顯薄扶林村的價值所在。 本書共分四部分,首部分由不同專家學者就歷史、宗教、建築及攝影等方面展示薄扶林村獨特之處。第二至第四部分則收錄了二十一個不同的薄扶林村村民故事,包括第二部分的七個故事,旨以展現薄扶林村各個不同的歷史斷面,如樸實農村時期及香港淪陷時的生活,為縱向的歷史;第三部分是九個現仍於村內營生的大街商戶故事,透過此等故事將一九五零至八零年代繁盛的大街面貌重現讀現眼前;最後一部分則是五個圍繞村民生活態度的故事。書中文字淺白流暢,故事以筆錄形式撰寫,藉以保留地道廣東話的獨特氣韻。
就如陳惜姿所形容,曉蕾有時也會發嬌嗔,說自己其實不只懂得寫環保,大家都忘了……被定形為環保作者,對曉蕾實有一點點的不公平。除了調查報道、環保報道等議題,曉蕾還擅長寫人的故事,這點在她以往幾本著作中早露端倪。曉蕾的新作,重點在於人、味。書中五十六篇文章,五十六位主角,借曉蕾的筆各自道出對味道:潮洲菜炒薄殼對張曼娟有「不能再吃」的情意結;中原地產董事施永青原來會撿掉在地上的食物吃;葉漢華鏡頭下街貓口中的雞頸是難得的大餐;石祐珊自小便懂得家燕媽媽,並一直守護著媽媽。其餘的故事主角還包括,陸離、施永青、葉澍堃、陳淑莊、葉劉淑儀、趙式之、藍奕邦、盧凱彤、岑寧兒、江獻珠、歐陽應霽、蔡珠兒、謝寧、楊崢、甘仔神父、吳方笑薇、白雙全、素黑、JOHN HO、江康泉、李香蘭、張虹、楊天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