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真理我大不了憤怒 沒有奧祕我會深深悲傷。 對著你,而非對著真理 我內心還有無數的目光 正在破繭而出。──〈白晝飛越過我〉 ☆如若詩即身驅,必定多肢且奇異 蔡翔任首部詩集《日光綿羊》,滿載老而新鮮的格物想趣,飽含生存深省,其意幻似水露,從語構之間堅實的岩縫滲出,匯作甘甜意象流,誘引同在此中苦行者更切切眷渴於詩、輾轉於思…… 詩分三輯:輯一「回到語言的身體」:選錄十六首,多採用短詩體式,著力於詩句的速度感及語言的飽滿度。語言為顆粒狀且具有身體,並能透過力道、重量跟速度來現形;背後精神則是對生之肯定與熱愛、對萬物的親近與歌頌。作者認為,詩在某種意義上類似宗教修行,藉由觀想來創造另外一種肢體(甚至身體),由此延伸、碰觸萬物的實質與本體,是物與詩人的共體蛻變。 輯二「語詞的說話聲」:選錄十四首,調性偏向抒情與詠嘆。形式上較多嘗試長短句的調度、換氣與節奏的安排、明與暗、大調小調的交錯、主題的反覆與迴盪,以及主題及其可能的變奏。嘗試把某些音樂的技巧(特別是奏鳴曲式)轉化入詩。 輯三「神話殘篇」:本輯或可視為一組長詩習作,亦可視為一開放文本或「打開的作品」(l'oeuvre ouverte),即尚未完成、也不可能完成的作品。以最少的語言顯現萬物的全新姿態。每一段落皆如某種敘述片段,指向一業已碎散的初始神話,在刻意留置的空白中讓讀者自行填補和賦予,有如一場手工編織,細節愈趨繁多,意義日益增衍,這樣的遊戲之舉既通往未來,也開放當下。作者將印第安原住民的薩滿觀(Shamanism)挪用至詩之創作,讓事物的身體不斷變形、轉化,譜作一首開放之詩與自由之歌。 本書特色 ☆第四屆(2017)「詩的蓓蕾獎」獲獎作。 ☆蔡翔任首度集結詩作出版。 名人推薦 ☆宋文里、許綺玲、楊澤、羅智成 推薦。
沒有真理我大不了憤怒 沒有奧祕我會深深悲傷。 對著你,而非對著真理 我內心還有無數的目光 正在破繭而出。──〈白晝飛越過我〉 ☆如若詩即身驅,必定多肢且奇異 蔡翔任首部詩集《日光綿羊》,滿載老而新鮮的格物想趣,飽含生存深省,其意幻似水露,從語構之間堅實的岩縫滲出,匯作甘甜意象流,誘引同在此中苦行者更切切眷渴於詩、輾轉於思…… 詩分三輯:輯一「回到語言的身體」:選錄十六首,多採用短詩體式,著力於詩句的速度感及語言的飽滿度。語言為顆粒狀且具有身體,並能透過力道、重量跟速度來現形;背後精神則是對生之肯定與熱愛、對萬物的親近與歌頌。作者認為,詩在某種意義上類似宗教修行,藉由觀想來創造另外一種肢體(甚至身體),由此延伸、碰觸萬物的實質與本體,是物與詩人的共體蛻變。 輯二「語詞的說話聲」:選錄十四首,調性偏向抒情與詠嘆。形式上較多嘗試長短句的調度、換氣與節奏的安排、明與暗、大調小調的交錯、主題的反覆與迴盪,以及主題及其可能的變奏。嘗試把某些音樂的技巧(特別是奏鳴曲式)轉化入詩。 輯三「神話殘篇」:本輯或可視為一組長詩習作,亦可視為一開放文本或「打開的作品」(l'oeuvre ouverte),即尚未完成、也不可能完成的作品。以最少的語言顯現萬物的全新姿態。每一段落皆如某種敘述片段,指向一業已碎散的初始神話,在刻意留置的空白中讓讀者自行填補和賦予,有如一場手工編織,細節愈趨繁多,意義日益增衍,這樣的遊戲之舉既通往未來,也開放當下。作者將印第安原住民的薩滿觀(Shamanism)挪用至詩之創作,讓事物的身體不斷變形、轉化,譜作一首開放之詩與自由之歌。 本書特色 ☆第四屆(2017)「詩的蓓蕾獎」獲獎作。 ☆蔡翔任首度集結詩作出版。 名人推薦 ☆宋文里、許綺玲、楊澤、羅智成 推薦。
沒有真理我大不了憤怒 沒有奧祕我會深深悲傷。 對著你,而非對著真理 我內心還有無數的目光 正在破繭而出。──〈白晝飛越過我〉 ☆如若詩即身驅,必定多肢且奇異 蔡翔任首部詩集《日光綿羊》,滿載老而新鮮的格物想趣,飽含生存深省,其意幻似水露,從語構之間堅實的岩縫滲出,匯作甘甜意象流,誘引同在此中苦行者更切切眷渴於詩、輾轉於思…… 詩分三輯:輯一「回到語言的身體」:選錄十六首,多採用短詩體式,著力於詩句的速度感及語言的飽滿度。語言為顆粒狀且具有身體,並能透過力道、重量跟速度來現形;背後精神則是對生之肯定與熱愛、對萬物的親近與歌頌。作者認為,詩在某種意義上類似宗教修行,藉由觀想來創造另外一種肢體(甚至身體),由此延伸、碰觸萬物的實質與本體,是物與詩人的共體蛻變。 輯二「語詞的說話聲」:選錄十四首,調性偏向抒情與詠嘆。形式上較多嘗試長短句的調度、換氣與節奏的安排、明與暗、大調小調的交錯、主題的反覆與迴盪,以及主題及其可能的變奏。嘗試把某些音樂的技巧(特別是奏鳴曲式)轉化入詩。 輯三「神話殘篇」:本輯或可視為一組長詩習作,亦可視為一開放文本或「打開的作品」(l'oeuvre ouverte),即尚未完成、也不可能完成的作品。以最少的語言顯現萬物的全新姿態。每一段落皆如某種敘述片段,指向一業已碎散的初始神話,在刻意留置的空白中讓讀者自行填補和賦予,有如一場手工編織,細節愈趨繁多,意義日益增衍,這樣的遊戲之舉既通往未來,也開放當下。作者將印第安原住民的薩滿觀(Shamanism)挪用至詩之創作,讓事物的身體不斷變形、轉化,譜作一首開放之詩與自由之歌。 本書特色 ☆第四屆(2017)「詩的蓓蕾獎」獲獎作。 ☆蔡翔任首度集結詩作出版。 名人推薦 ☆宋文里、許綺玲、楊澤、羅智成 推薦。
1624年,鄭成功在日本平戶出生、顏思齊帶領眾家兄弟赴台灣、荷蘭從彭湖撤退到台灣建造堡壘……大航海時代的風暴彷彿把英雄豪傑齊聚到台灣,目光投向廣闊的海域,把台灣、日本、中國等亞洲國家,捲入暴風圈之中。 顏思齊,作為個福建漳州青礁的子弟,因殺官宦之僕,逃到日本平戶。1624年因結合志士,反抗慕府壓迫,流亡台灣,於魍港上岸,建十寨,成開台基地。那是大航海時代伊始,一切海洋秩序尚未建立,海洋世界還沒有國際公法,沒有規則,沒有海觀念的時代,他如何在這個海洋爭霸的時代生存? 1624年,荷蘭在紐約建立一個貿易站,開啟了如今世界第一大都會紐約的歷史。 這一年,世界的版圖已經改變。台灣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這是一個人,一群兄弟,一個大時代,兩種文明衝擊的故事。
1624年,鄭成功在日本平戶出生、顏思齊帶領眾家兄弟赴台灣、荷蘭從彭湖撤退到台灣建造堡壘……大航海時代的風暴彷彿把英雄豪傑齊聚到台灣,目光投向廣闊的海域,把台灣、日本、中國等亞洲國家,捲入暴風圈之中。 顏思齊,作為個福建漳州青礁的子弟,因殺官宦之僕,逃到日本平戶。1624年因結合志士,反抗慕府壓迫,流亡台灣,於魍港上岸,建十寨,成開台基地。那是大航海時代伊始,一切海洋秩序尚未建立,海洋世界還沒有國際公法,沒有規則,沒有海觀念的時代,他如何在這個海洋爭霸的時代生存? 1624年,荷蘭在紐約建立一個貿易站,開啟了如今世界第一大都會紐約的歷史。 這一年,世界的版圖已經改變。台灣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這是一個人,一群兄弟,一個大時代,兩種文明衝擊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