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文學 書系 ,共計3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人性百善

吳東權  著
黎明文化  出版
2015/09/12 出版

「為善最樂」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話,但是「善」,有無大小之分、貴賤之別,則又似乎沒有很清楚的界定。事實上,善事不一定要用金錢做,也不能用金錢來衡量善或不善。所謂「萬法唯心」,強調的就是,任何一種事物都是以心來做它的主人,只要是發出做善事的心,就已經是在做善事了。事實上,「善」是宗教、哲學、倫理學等範疇中的一個基本概念,例如「善,德之建也。」若從心理學角度講,即是人的本能、本性,亦是支配個人行為最強大、最根本的原動力;也是一切生命的最根本屬性。 星雲法師多年前提倡「三好運動」,就是要大家都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因為一個人行三好,則自身端莊正直;一個社會人人行三好,則社會祥和,人間可愛。如童子軍規律第三條中所指出,「盡己之力,扶助他人,每日至少行一善事,不受酬,不居功。」其中「日行一善」,指的就是舉手之勞,開口之便,只要對他人有利有益,皆可曰「善」。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行善的途徑,凡只要心存善念,本乎良知,無論是捐財物、出勞力、動口舌、花精神、使人情、去私慾、斷惡習等等,都可以說是「行善」。 誠如明代袁黃在《了凡四訓》中所言,行善妙方計有十味,那就是與人為善、敬愛存心、成人之美、勸人為善、救人危急、興建大利、捨財作福、護持正法、敬重尊長、愛惜物命。以上這十善,範圍遼闊,涵蓋甚廣,籠統概括,只要心存善念,發揮本性,不論甚麽人,都可能做到其中的一些善事。此外,宗教界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目的是教人要「去惡行善」,所以我們在世間做人,總要有些「善行」。人性百善這本書,主要即在勸人行善,哪怕是一句短短的好話,或是一件小小的好事,它都能對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是以,作者吳東權老師希望大家都能「行善」,因為要創造一個溫馨的社會,需要大家學會「行善」,用行善的心去感動真正為我們付出的人,用真摯的感情回報一直在為我們奉獻的人。因此,他將其個人豐富的生活經驗與待人處事的態度,藉由一百則小故事輔以經典史籍,透過文字的表述,以一百篇、每篇一千三百字左右,篇篇各自獨立,將做人的態度、忍耐、善行,分別叙述。他認為,「善」的落實,最重要在「人」。   本書特色   宗教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目的是叫人要「去惡行善」,所以我們在世間做人,總要有些「善行」。人性百善這本書,主要即在勸人行善,哪怕是一句短短的好話,或是一件小小的好事,都能對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本書即是吳東權老師將其個人豐富的生活經驗與待人處事態度,藉由一百則小故事或經典史籍,化為一百篇、每篇一千三百字左右的文章,篇篇各自獨立,將做人的態度、忍耐、善行,分別叙述。 誠如明代袁黃在《了凡四訓》中所言,行善妙方計有十味,那就是與人為善、敬愛存心、成人之美、勸人為善、救人危急、興建大利、捨財作福、護持正法、敬重尊長、愛惜物命。這十善,儘管範圍遼闊,涵蓋甚廣,籠統概括,但只要心存善念,發揮本性,不論甚麽人,都可能做到其中的一些善事。 又如童子軍規律第三條中指出,「盡己之力,扶助他人,每日至少行一善事,不受酬,不居功。」其中「日行一善」,指的就是舉手之勞,開口之便,只要對他人有利有益,皆可曰「善」。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行善的途徑,凡只要心存善念,本乎良知,無論是捐財物、出勞力、動口舌、花精神、使人情、去私慾、斷惡習等等,都可以說是「行善」。

9 特價27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人性百善

吳東權  著
黎明文化  出版
2015/09/12 出版

「為善最樂」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話,但是「善」,有無大小之分、貴賤之別,則又似乎沒有很清楚的界定。事實上,善事不一定要用金錢做,也不能用金錢來衡量善或不善。所謂「萬法唯心」,強調的就是,任何一種事物都是以心來做它的主人,只要是發出做善事的心,就已經是在做善事了。事實上,「善」是宗教、哲學、倫理學等範疇中的一個基本概念,例如「善,德之建也。」若從心理學角度講,即是人的本能、本性,亦是支配個人行為最強大、最根本的原動力;也是一切生命的最根本屬性。 星雲法師多年前提倡「三好運動」,就是要大家都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因為一個人行三好,則自身端莊正直;一個社會人人行三好,則社會祥和,人間可愛。如童子軍規律第三條中所指出,「盡己之力,扶助他人,每日至少行一善事,不受酬,不居功。」其中「日行一善」,指的就是舉手之勞,開口之便,只要對他人有利有益,皆可曰「善」。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行善的途徑,凡只要心存善念,本乎良知,無論是捐財物、出勞力、動口舌、花精神、使人情、去私慾、斷惡習等等,都可以說是「行善」。 誠如明代袁黃在《了凡四訓》中所言,行善妙方計有十味,那就是與人為善、敬愛存心、成人之美、勸人為善、救人危急、興建大利、捨財作福、護持正法、敬重尊長、愛惜物命。以上這十善,範圍遼闊,涵蓋甚廣,籠統概括,只要心存善念,發揮本性,不論甚麽人,都可能做到其中的一些善事。此外,宗教界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目的是教人要「去惡行善」,所以我們在世間做人,總要有些「善行」。人性百善這本書,主要即在勸人行善,哪怕是一句短短的好話,或是一件小小的好事,它都能對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是以,作者吳東權老師希望大家都能「行善」,因為要創造一個溫馨的社會,需要大家學會「行善」,用行善的心去感動真正為我們付出的人,用真摯的感情回報一直在為我們奉獻的人。因此,他將其個人豐富的生活經驗與待人處事的態度,藉由一百則小故事輔以經典史籍,透過文字的表述,以一百篇、每篇一千三百字左右,篇篇各自獨立,將做人的態度、忍耐、善行,分別叙述。他認為,「善」的落實,最重要在「人」。   本書特色   宗教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目的是叫人要「去惡行善」,所以我們在世間做人,總要有些「善行」。人性百善這本書,主要即在勸人行善,哪怕是一句短短的好話,或是一件小小的好事,都能對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本書即是吳東權老師將其個人豐富的生活經驗與待人處事態度,藉由一百則小故事或經典史籍,化為一百篇、每篇一千三百字左右的文章,篇篇各自獨立,將做人的態度、忍耐、善行,分別叙述。 誠如明代袁黃在《了凡四訓》中所言,行善妙方計有十味,那就是與人為善、敬愛存心、成人之美、勸人為善、救人危急、興建大利、捨財作福、護持正法、敬重尊長、愛惜物命。這十善,儘管範圍遼闊,涵蓋甚廣,籠統概括,但只要心存善念,發揮本性,不論甚麽人,都可能做到其中的一些善事。 又如童子軍規律第三條中指出,「盡己之力,扶助他人,每日至少行一善事,不受酬,不居功。」其中「日行一善」,指的就是舉手之勞,開口之便,只要對他人有利有益,皆可曰「善」。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行善的途徑,凡只要心存善念,本乎良知,無論是捐財物、出勞力、動口舌、花精神、使人情、去私慾、斷惡習等等,都可以說是「行善」。

7 特價210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囚困少年:17歲的少年觀護所NO.6103

賴文玲  著
黎明文化  出版
2015/05/16 出版

良好的家庭環境能孕育一個健全的人格,故在孩童的成長中,父母全程的陪伴和關愛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適時適度的管教和正向的肯定與鼓勵,會給孩子安定的心靈支持,這樣的角色無人可取代;但令人遺憾的是,並非所有的孩童都能擁有幸福的成長背景,於童年時期在生理或心理有受虐或受創的經驗,抑是遭到疏於照顧或過度溺愛,更容易導致他們走向偏差之路。   《囚困少年──NO.6103》講述一群無法選擇家庭背景的孩子,他們長期渴望溫暖,渴望愛,得到的總是無情的離棄,於是他們養成了像刺蝟一般自我防衛的心態。儘管外表看來像一具具行屍走肉,然而內心卻是極度地脆弱和敏感。家庭和學校給予他們的只是傷害!他們的黑夜比白天長,卻也異常地難熬!於是這群可愛的鬥士們,選擇了放棄自我。   作者賴文玲老師長期擔任宜蘭少年觀護所輔導員,她以「天下沒有教不好的孩子」為信念,深刻地理解這群外表桀傲不馴的少年,其實都擁有一顆柔軟和敏感的心,並將少年虞犯的心思、意念、情感、困境等,完全且深刻地訴諸在文字上,期望藉此喚起許多為人父母要更進一步去瞭解年輕人在想什麼。質言之,少年工作除了是一門大學問,更是一項預防犯罪、減少再犯的社會教育一環。家長或老師及社會上每一份子,都應該花多一點時間關心身邊周圍有需要的人,也許少年犯罪率就因為我們的投入與關懷而降低。   本書特色       在少年桀驁不馴的外表下,作者看到了一顆柔軟脆弱的心。   「天下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家庭、學校及社會」,有感於流浪街頭的動物都有人獻出熱忱,成立中途之家收留或轉介不幸的街貓及街狗;反觀徘徊街頭的迷途少年,儘管他們的外表狂妄不羈,但是眼神中仍隱約透露出純真稚嫩,相較於那些流浪動物,他們不也渴望平安、幸福的長大?然而,他們接受到的呵護與關懷並不成比例?又有誰能理解他們的內心深處?又有誰真心地關心過他們?   作者根據他個從事少輔實務的經驗認為,兒少本身並非冥頑不化,他們需要的是加倍的支持、了解與引導,以同理心方能引導他們走向正途,這不僅是家庭、學校應負的責任,更需要社會大眾共同來努力。

7 特價168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