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刻文學 751、758、765 書系 ,共計1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暗影與流光之間 (一~三)

劉森堯  著
印刻  出版
2025/08/05 出版

暗影與流光之間 (一):電影和精神分析作為一種「觀看」的方式,電影複合了私密與自曝兩種相悖卻又併行無礙的特質;鏡頭四界的框格既是限制也是指引,排除一切多餘,只留下導演要你看的。在這個創作者自我邊界消隱的過程中,無數的情感、欲求、渴望、匱乏……也都隨著其創作的影像溢流而出。作者劉森堯這一次放下譯筆,再次回歸專業影評人角色,透過精神分析的理論觀點,帶引讀者「重看」十三部經典電影。他從人格分裂與戀母情結的角度,解析恐怖大師希區考克《驚魂記》凶手的悲慘心理生活;以精神官能症詮釋王家衛《花樣年華》裡的不倫戀情;更從英格瑪.柏格曼《秋光奏鳴曲》的母女關係,找出劇中人物情感匱乏的症候……種種別開生面的析論,為讀者們打開截然不同的觀影視野。暗影與流光之間(二):小說改編電影當文字化為流影,立體的展演是否能夠嶄露更多深層的內涵?自從人類學會如何捕捉、複製影像,並由靜態走向動態,影像與文字之間就不斷競爭著,究竟誰才是真正具有靈光的藝術?前往藝術境界的歷程,文字與影像或有彼此扞格的時候,也有互相乞靈的時刻,又或者有更多的平行不相交集。文學與電影能否融冶於一爐?又如何可能?作者於書中同時身兼專業讀者與影評人,為讀者挑選了十餘部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出入於電影與文學文本之間。從川端康成到成瀨巳喜男,珍.康萍到亨利.詹姆斯,遠藤周作到馬丁.史柯西斯,亞瑟.克拉克到庫柏力克……透過媒材的跨越,進而跨越性別與文化背景,帶引讀者品味影像與文字的細膩差異。暗影與流光之間(三):新世紀新電影作者透過精神分析理論,爬梳了電影作為一種「觀看」的方式,在「看與被看」之間,與觀眾有如鏡像般的辯證關係。又以文學的角度切入,同時身兼專業讀者與影評人,出入於電影與文學文本之間,帶引讀者品味影像與文字的細膩差異。持續演進的電影史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彷若也正告別一個時代般;上世紀的大師已凋零殆盡,而下一個世代的偉大導演此時正孵育待發。本系列第三部,作者再以「作者論」為原則,探討二十一世紀之後嶄露頭角的三位世界級頂尖導演:土耳其的錫蘭、伊朗的法哈蒂和中國的賈樟柯。他們的作品或有良莠不齊的時候,但絕對不乏令人刮目相看的偉大傑作。

特價999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