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學瓊瑰》,或名《鮫室瓊瑰:清懷詩學探索》,分為四卷。《文選》的詩學構建、詩論體系、陸機《擬古詩》、《文選》京都賦中長安、洛陽、南陽、成都、建業、鄴六都的建設規模與文化氣象等五篇。唐詩李白、杜甫與高適的交誼探究、杜甫詩中的龍鳳意象、杜甫湖湘詩中的悟境、杜詩雙聲疊韻等四篇。北宋詩壇超越李白的文藝氣象、《三劉家集》與北宋的人文精神、周邦彥詩、《後山詩話》的詩論建構等六篇。清代揚州李鱓詩踪、金農自度曲、高翔《西唐詩鈔》、杭州許乃穀《孤山補梅圖卷》、近代鄧芬的避風塘詩詞等題畫詩五篇,全二十篇。沿路花開,相逢一笑,旨在探索詩學不斷尋覓的過程,嚮往未知的新世界。
《詩學瓊瑰》,或名《鮫室瓊瑰:清懷詩學探索》,分為四卷。《文選》的詩學構建、詩論體系、陸機《擬古詩》、《文選》京都賦中長安、洛陽、南陽、成都、建業、鄴六都的建設規模與文化氣象等五篇。唐詩李白、杜甫與高適的交誼探究、杜甫詩中的龍鳳意象、杜甫湖湘詩中的悟境、杜詩雙聲疊韻等四篇。北宋詩壇超越李白的文藝氣象、《三劉家集》與北宋的人文精神、周邦彥詩、《後山詩話》的詩論建構等六篇。清代揚州李鱓詩踪、金農自度曲、高翔《西唐詩鈔》、杭州許乃穀《孤山補梅圖卷》、近代鄧芬的避風塘詩詞等題畫詩五篇,全二十篇。沿路花開,相逢一笑,旨在探索詩學不斷尋覓的過程,嚮往未知的新世界。
《唐詩三百首》一直是華人世界裡相當普及的詩歌選本,可惜多年來大家對其中詩歌的理解多半止於蜻蜓點水的簡評,辭不達意的語譯,隔靴搔癢的解讀,甚至以訛傳訛的說明,始終缺乏對這本書作全面細膩而深入的賞析與導讀,因此無法讓大家真正悅愛詩歌,享受到美好的賞讀經驗。為了彌補這個缺憾,本書作者耗費二十年的時間,經過十餘次的修訂,以清暢優美、言簡意賅的散文,引導讀者深入三百一十五首唐詩的情境之中,去充分領略唐詩藝術的宗廟之美、百官之富。
本書集中探討中唐詩境說的詩學觀念,開始部份除綜述學術界對詩境說研究情況外,並闡明研究範疇與名義界定等問題。進而從先秦兩漢經學與諸子著述,六朝魏晉玄學與佛學,隋唐佛教譯經等文獻中,追溯境概念的源出及其嬗變。又從考察唐初至中唐之際經史學家、道家、道教,以至佛教諸宗對境觀念的詮釋及使用,闡明境概念如何於中唐時自宗教與哲學漸次進入到文學與藝術領域之中,並吸納到詩學理論內而成為詩境之說。繼之針對中唐詩境說中緣境、取境與造境等重要概念,從魏晉玄學與隋唐以來道家及佛教思想甚至文藝創作觀念上,深入剖析關乎創作過程中心識與詩境的冥搜、作用、狂怪、詩之變等問題。最後總結中唐詩境說對傳統文學創作理論的意義與貢獻及其重大影響。
本書集中探討中唐詩境說的詩學觀念,開始部份除綜述學術界對詩境說研究情況外,並闡明研究範疇與名義界定等問題。進而從先秦兩漢經學與諸子著述,六朝魏晉玄學與佛學,隋唐佛教譯經等文獻中,追溯境概念的源出及其嬗變。又從考察唐初至中唐之際經史學家、道家、道教,以至佛教諸宗對境觀念的詮釋及使用,闡明境概念如何於中唐時自宗教與哲學漸次進入到文學與藝術領域之中,並吸納到詩學理論內而成為詩境之說。繼之針對中唐詩境說中緣境、取境與造境等重要概念,從魏晉玄學與隋唐以來道家及佛教思想甚至文藝創作觀念上,深入剖析關乎創作過程中心識與詩境的冥搜、作用、狂怪、詩之變等問題。最後總結中唐詩境說對傳統文學創作理論的意義與貢獻及其重大影響。
宋人於唐詩之後,追求新變,致力自得。或學唐拓唐,或會通化成,或盡心創意造語,或標榜深遠精巧。於是在唐詩繁榮之後,發展出陌生而獨到之宋詩特色,蔚為「詩分唐宋」之文學事實。平議唐宋詩之爭,持文學語言新探清初宗唐詩話;強調新巧深遠,自成一家,以評價清初宗宋詩學、《甌北詩話》、《石洲詩話》、《昭昧詹言》,而唐宋詩之異同顯然可見,宋詩宋調之風格特色昭然若揭。日本京都學派有「唐宋變革」論、「宋代近世」說,以及「宋清千年一脈」論。持以觀桐城詩學、同光詩派、乃至於五四詩學、臺灣現代詩,一切文學大多「近宋詩,而遠唐詩」。本書後半,援引清初臺灣海洋詩賦、日本江戶時代之漢詩詩話,從傳播接受之視角作論證,要皆遠離唐詩唐音,而接近宋詩宋調之本色風格。
宋人於唐詩之後,追求新變,致力自得。或學唐拓唐,或會通化成,或盡心創意造語,或標榜深遠精巧。於是在唐詩繁榮之後,發展出陌生而獨到之宋詩特色,蔚為「詩分唐宋」之文學事實。平議唐宋詩之爭,持文學語言新探清初宗唐詩話;強調新巧深遠,自成一家,以評價清初宗宋詩學、《甌北詩話》、《石洲詩話》、《昭昧詹言》,而唐宋詩之異同顯然可見,宋詩宋調之風格特色昭然若揭。日本京都學派有「唐宋變革」論、「宋代近世」說,以及「宋清千年一脈」論。持以觀桐城詩學、同光詩派、乃至於五四詩學、臺灣現代詩,一切文學大多「近宋詩,而遠唐詩」。本書後半,援引清初臺灣海洋詩賦、日本江戶時代之漢詩詩話,從傳播接受之視角作論證,要皆遠離唐詩唐音,而接近宋詩宋調之本色風格。
本書分「宋詩主題篇」、「個別詩家篇」兩大部分,前者從史的角度宏觀地觀察北宋與南宋詩歌海洋書寫主題對傳統的承繼與新拓,從而探索宋代詩人藉由海洋書寫所透顯出的獨具的精神面貌。後者則特別挑選海洋詩作較多的詩人如蘇軾、文天祥、陸游等的詩作分別加以研究,從微觀的視角,結合詩人寫作背景,深探個別詩家海洋書寫的特色所在。
這是一本杜甫詩歌詮釋方法與理論的書籍。本文提出「本事解讀法」與「逆測解讀法」來詮釋杜詩。 「本事解讀法」有二:一、是從「作品內」來知其人、論其世,即藉由作品內描寫作者個人與其所處時世,暨其如何應對時世,來理解作者為人處事之道。二、是從「作品內、外」來知其人、論其世,即憑據作品與史料地志、作家年譜的對照,考尋作者興詠的本事與創作時地,以作為理解作品的資源。 「逆測解讀法」也有二:一、是讀者以其心中之意逆測古人之意,再以古人之意逆測古人之志;二、是讀者以其心中之意逆測前人創作技巧,再以前人創作技巧逆測古人志意及其言外詩意。 「本事解讀法」可解讀出杜甫超越常凡的道德人格,此為杜甫人格解讀的道德評價;「逆測解讀法」可解讀出杜甫是利用「賦法的藏省」來創造出詩歌的「言外之意」、「含蓄蘊藉」與「溫柔敦厚」等等的審美藝境,成功地使「賦法」與「含蓄」有了交集,此為杜詩藝術解讀的審美評價。在「溫柔敦厚」這一點上,杜甫完成了詩歌內容與形式的和諧與統一,因此杜甫為古人盛譽為「詩聖」。
這是一本杜甫詩歌詮釋方法與理論的書籍。本文提出「本事解讀法」與「逆測解讀法」來詮釋杜詩。 「本事解讀法」有二:一、是從「作品內」來知其人、論其世,即藉由作品內描寫作者個人與其所處時世,暨其如何應對時世,來理解作者為人處事之道。二、是從「作品內、外」來知其人、論其世,即憑據作品與史料地志、作家年譜的對照,考尋作者興詠的本事與創作時地,以作為理解作品的資源。 「逆測解讀法」也有二:一、是讀者以其心中之意逆測古人之意,再以古人之意逆測古人之志;二、是讀者以其心中之意逆測前人創作技巧,再以前人創作技巧逆測古人志意及其言外詩意。 「本事解讀法」可解讀出杜甫超越常凡的道德人格,此為杜甫人格解讀的道德評價;「逆測解讀法」可解讀出杜甫是利用「賦法的藏省」來創造出詩歌的「言外之意」、「含蓄蘊藉」與「溫柔敦厚」等等的審美藝境,成功地使「賦法」與「含蓄」有了交集,此為杜詩藝術解讀的審美評價。在「溫柔敦厚」這一點上,杜甫完成了詩歌內容與形式的和諧與統一,因此杜甫為古人盛譽為「詩聖」。
題畫詩,是繪畫與詩歌的新奇聯姻,是詩情與畫意相得益彰的創意組合。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出位之思,跨際創發,此中有絕佳之體現。本書考察題畫詩,提供九個研究選題,杜甫開創詠畫之技法與層面,堪稱斯學之典範。蘇軾與蘇門、黃庭堅與江西詩派,宗師杜甫,題詠花、竹、鳥、蟲、墨梅、墨竹,亦多興寄象外,比德於君子。又往往以禪入詩,體現遊戲三昧、不犯正位之禪機禪趣。題詠山水、駿馬,尤其擅長遠勢之經營、神韻之凸顯、意境之拓展,要皆攸關文學之源流正變、因革損益。就題畫之流風遺韻而言,本書選擇清人題詠王昭君圖畫,近代潘天壽花鳥畫題詠,探論其因革流變,離合優劣。本書可作題畫之教材,動畫之腳本,美學史學藝術史之研究課題。
題畫詩,是繪畫與詩歌的新奇聯姻,是詩情與畫意相得益彰的創意組合。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出位之思,跨際創發,此中有絕佳之體現。本書考察題畫詩,提供九個研究選題,杜甫開創詠畫之技法與層面,堪稱斯學之典範。蘇軾與蘇門、黃庭堅與江西詩派,宗師杜甫,題詠花、竹、鳥、蟲、墨梅、墨竹,亦多興寄象外,比德於君子。又往往以禪入詩,體現遊戲三昧、不犯正位之禪機禪趣。題詠山水、駿馬,尤其擅長遠勢之經營、神韻之凸顯、意境之拓展,要皆攸關文學之源流正變、因革損益。就題畫之流風遺韻而言,本書選擇清人題詠王昭君圖畫,近代潘天壽花鳥畫題詠,探論其因革流變,離合優劣。本書可作題畫之教材,動畫之腳本,美學史學藝術史之研究課題。
嘉義文人賴惠川(1887-1962),橫跨晚清、日治與戰後時期,是臺灣極為重要的傳統詩人。在寫作形式上,賴惠川學習新詩作法,跳脫舊詩平仄規則之束縛,同時他也運用大量方言、俗諺與童謠來寫作竹枝詞,讓竹枝詞的形式充滿實驗性精神;在題材內容上,他將臺灣早期的風俗、信仰、節慶、地理景觀、地方特產、天象氣候、社會現象,以及百姓生活的各類情狀寫入竹枝詞中,是臺灣早期歷史、文化的最佳教材與範本。
嘉義文人賴惠川(1887-1962),橫跨晚清、日治與戰後時期,是臺灣極為重要的傳統詩人。在寫作形式上,賴惠川學習新詩作法,跳脫舊詩平仄規則之束縛,同時他也運用大量方言、俗諺與童謠來寫作竹枝詞,讓竹枝詞的形式充滿實驗性精神;在題材內容上,他將臺灣早期的風俗、信仰、節慶、地理景觀、地方特產、天象氣候、社會現象,以及百姓生活的各類情狀寫入竹枝詞中,是臺灣早期歷史、文化的最佳教材與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