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台語文學的典範之論 探索文學評論的時代價值 台灣本土文學大家林央敏,集25年論述精華 再續台語文學史論、美學與方法的經典之作 本土作家林央敏長年提倡台灣民族文學,並投身台語文學之創作與理論建構,以《胭脂淚》為台語文學留下第一部史詩,亦是台灣文學史至今最長詩篇,另以《菩提相思經》立下台語長篇小說里程碑。〈毋通嫌台灣〉一詩經歷改編傳唱,成為台灣人認同的代表作。其評論更為台灣文學、台語文學的定義與關聯,留下深遠且重大的影響。 本書共收錄林央敏重要評論共16篇,並分三輯。輯一「文學小史」是關於台語文學發展的簡介,陳述台語文學四百年簡史及2000年後至今的台語文學發展概況,另為構寫台語文學史提出方法論。輯二「彈琴論詩」,解析台語詩的某些內容和創作機理,談論台語情詩的類型、台語詩的音樂性及幾種極富特色的類型。輯三為「史詩小說」,品論台語散文體小說及詩歌體小說(史詩、敘事詩)之內涵,援引古今觀點,綜覽當代發展,為其近二十餘年台語文學評論之精華薈萃。
出身嘉義太保的林央敏,為臺灣重要的本土文學作家、臺語文學理論建構者與臺灣民族運動推動者。他以《胭脂淚》為臺語文學留下第一部史詩作品,亦是臺灣文學史至今最長的詩篇,另以《菩提相思經》立下最大部的臺語小說長篇里程碑。〈毋通嫌臺灣〉一詩經歷改編傳唱,更是一代臺灣人認同的代表作。 臺灣文學青年學者楊雅儒,長年研究臺灣小說中的宗教主題,以林央敏為研究對象,探究其生命經驗、文學作品、文學理論與宗教哲思,透過縝密的文本分析與訪談,剖析林央敏如何透過創作與評論,譜寫臺灣面對的苦難與尋求再生之路。本書為其數篇林央敏文學研究之集結,藉由族群歷史、宗教修辭、地方觀察等面向,呈現林央敏的長短篇創作與文學、文化評論的思考與內涵,發掘其中宛如蓮花再生哪吒的臺灣精神。 ◎「火金姑台語文學基金」贊助出版
追求台語文學的典範之論 探索文學評論的時代價值 台灣本土文學大家林央敏,集25年論述精華 再續台語文學史論、美學與方法的經典之作 本土作家林央敏長年提倡台灣民族文學,並投身台語文學之創作與理論建構,以《胭脂淚》為台語文學留下第一部史詩,亦是台灣文學史至今最長詩篇,另以《菩提相思經》立下台語長篇小說里程碑。〈毋通嫌台灣〉一詩經歷改編傳唱,成為台灣人認同的代表作。其評論更為台灣文學、台語文學的定義與關聯,留下深遠且重大的影響。 本書共收錄林央敏重要評論共16篇,並分三輯。輯一「文學小史」是關於台語文學發展的簡介,陳述台語文學四百年簡史及2000年後至今的台語文學發展概況,另為構寫台語文學史提出方法論。輯二「彈琴論詩」,解析台語詩的某些內容和創作機理,談論台語情詩的類型、台語詩的音樂性及幾種極富特色的類型。輯三為「史詩小說」,品論台語散文體小說及詩歌體小說(史詩、敘事詩)之內涵,援引古今觀點,綜覽當代發展,為其近二十餘年台語文學評論之精華薈萃。
出身嘉義太保的林央敏,為臺灣重要的本土文學作家、臺語文學理論建構者與臺灣民族運動推動者。他以《胭脂淚》為臺語文學留下第一部史詩作品,亦是臺灣文學史至今最長的詩篇,另以《菩提相思經》立下最大部的臺語小說長篇里程碑。〈毋通嫌臺灣〉一詩經歷改編傳唱,更是一代臺灣人認同的代表作。 臺灣文學青年學者楊雅儒,長年研究臺灣小說中的宗教主題,以林央敏為研究對象,探究其生命經驗、文學作品、文學理論與宗教哲思,透過縝密的文本分析與訪談,剖析林央敏如何透過創作與評論,譜寫臺灣面對的苦難與尋求再生之路。本書為其數篇林央敏文學研究之集結,藉由族群歷史、宗教修辭、地方觀察等面向,呈現林央敏的長短篇創作與文學、文化評論的思考與內涵,發掘其中宛如蓮花再生哪吒的臺灣精神。 ◎「火金姑台語文學基金」贊助出版
追求台語文學的典範之論 探索文學評論的時代價值 台灣本土文學大家林央敏,集25年論述精華 再續台語文學史論、美學與方法的經典之作 本土作家林央敏長年提倡台灣民族文學,並投身台語文學之創作與理論建構,以《胭脂淚》為台語文學留下第一部史詩,亦是台灣文學史至今最長詩篇,另以《菩提相思經》立下台語長篇小說里程碑。〈毋通嫌台灣〉一詩經歷改編傳唱,成為台灣人認同的代表作。其評論更為台灣文學、台語文學的定義與關聯,留下深遠且重大的影響。 本書共收錄林央敏重要評論共16篇,並分三輯。輯一「文學小史」是關於台語文學發展的簡介,陳述台語文學四百年簡史及2000年後至今的台語文學發展概況,另為構寫台語文學史提出方法論。輯二「彈琴論詩」,解析台語詩的某些內容和創作機理,談論台語情詩的類型、台語詩的音樂性及幾種極富特色的類型。輯三為「史詩小說」,品論台語散文體小說及詩歌體小說(史詩、敘事詩)之內涵,援引古今觀點,綜覽當代發展,為其近二十餘年台語文學評論之精華薈萃。
出身嘉義太保的林央敏,為臺灣重要的本土文學作家、臺語文學理論建構者與臺灣民族運動推動者。他以《胭脂淚》為臺語文學留下第一部史詩作品,亦是臺灣文學史至今最長的詩篇,另以《菩提相思經》立下最大部的臺語小說長篇里程碑。〈毋通嫌臺灣〉一詩經歷改編傳唱,更是一代臺灣人認同的代表作。 臺灣文學青年學者楊雅儒,長年研究臺灣小說中的宗教主題,以林央敏為研究對象,探究其生命經驗、文學作品、文學理論與宗教哲思,透過縝密的文本分析與訪談,剖析林央敏如何透過創作與評論,譜寫臺灣面對的苦難與尋求再生之路。本書為其數篇林央敏文學研究之集結,藉由族群歷史、宗教修辭、地方觀察等面向,呈現林央敏的長短篇創作與文學、文化評論的思考與內涵,發掘其中宛如蓮花再生哪吒的臺灣精神。 ◎「火金姑台語文學基金」贊助出版
二○一三年國家文藝獎得主宋澤萊 跨足文學創作與理論研究的精心之作 《台灣文學三百年》是宋澤萊系列作品,作者運用海登懷特及弗萊的文學理論,探討台灣文學三百年的演變歷程,其發展可分成春→夏→秋→冬四段過程。 春天,是傳奇浪漫文學,此刻展開旅程,沿途盡是奇崛的風光和不可思議的海流,英雄皆能一一克服;夏天,是田園文學,此時人倫感情滋長,是個情意滿溢的時代;秋天,是悲劇文學,時代的丕變,易主的政權,詩人們唱和了「國家不幸詩家幸」的悲哀,作家寄託小人物的悲歌在小說的字裡行間;冬天,是諷刺文學,小人物的悲歌已不再值得被同情,取而代之的是嘲弄與譏笑,戰後台灣的文人,用文字隱喻著市井小民對時代的不滿與埋怨。然而,四季流轉,終究重返春天,現今的台灣文學正踏上新傳奇浪漫階段。 本書共收錄24篇文章,時間軸線橫跨清領、日治、戰後至今,乃是宋澤萊跨足文學創作與理論研究的精心之作,對每一階段的代表作家之生平及作品詳細考究,立論平實,敘述簡明,是台灣文學研究入門的必讀佳作。 本書特色 ◎宋澤萊《台灣文學三百年》系列作品之一,共收錄24篇文章,詳論細究22位台灣作家之生平及作品,以人物立論,獨立成篇,只閱讀續集也沒有問題! ◎時間軸橫跨清領、日治、戰後至今,藉由各階段代表作家瞭解當代文學風格及內容。 ◎敘述簡明、深入淺出,可做為認識台灣文學之入門書,亦有學術研究精讀之價值。
一九六四年,笠詩社以「回歸本土」的詩學主張,聚集了戰前出生的前行代以及戰後世代詩人,開啟臺灣新詩的一頁歷史。五十年來,致力引介世界詩思潮,並孕育許多極富代表性的本土詩人,在臺灣文學史上,「笠」已是本土詩學與文化運動的輝煌印記。 本書作者陳明台多年來以「笠」詩人與台灣文學研究者雙重身份,積極參與現代詩創作與論評,也對「笠」詩社與笠詩人進行長期大量而深入的研究,一方面鉤勒出「笠」詩社的發展歷程,另一方面則精巧捕捉「笠」詩人各自獨特的詩藝發展軸線,如何形構出「笠」詩社之時代共相。評論之間,帶有詩人對「詩觀」的基本認識與展現。 本書即為陳明台歷年相關論述之集結,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笠詩社論」,論述笠詩社自成立迄今所標榜的詩精神、發展的共同傾向、臺灣主體意識的立場,以及笠詩人群共通不移的理念內涵。第二部分為「笠詩人論」,以世代特質區分,突顯在集團理念當中的詩人本質,針對巫永福、陳千武、詹冰、錦連、白萩、杜國清、李魁賢、趙天儀、岩上、李敏勇、拾虹、陳鴻森、曾貴海、江自得、鄭烱明等笠詩人的創作特色加以分析,具有史料意義,對詩社與詩人研究亦具備重要參考價值。
你最後一次相信書評是什麼時候? 唯有對爛作品有真正的憤怒,才能對好作品有真正的熱愛。 在這裡,讓評論誠實,你我都是沒有名字的「秘密讀者」…… 從新詩散文小說評論純文學,到輕小說言情奇幻推理宮鬥BL遊戲……引爆文壇熱門話題刊物,線上匿名文學評論月刊《秘密讀者》紙本精選集隆重登場! 精選年度最強11篇書評、三大讀者票選人氣專題、電子書別冊收錄20篇遺珠文章、評論者本名筆名大公開。週年強檔,一次滿足! Top1 破除愛情的二元論 你怎麼知道怎麼「愛」?你想在轉角遇到哪種「愛」?在這個專題中,我們探討「文學中的愛情」──那些關於愛情的諸種文化模式,如何在每個人的心中種下「浪漫愛」的種子。從異性戀、同性愛、革命愛到熱血愛,今晚,你想要談哪一種戀愛? Top2 開學!體檢高中國文課本 文學書不好賣,但有一種文學書每逢開學必定讀者爆量、銷量不敗,那就是「國文課本」。然而「國文課本」真的夠「文學」嗎?除了政治操作與教育意義之外,也讓我們重新檢視「國文課本」的文學成份吧! Top3 聽出版市場說話 在出版不景氣的當下,各大通路的年終榜單到底告訴我們什麼訊息?看得見與看不見的書單,如何描繪出2013至2014年的台灣出版樣貌?四篇專文涵括實體/網路書店、編輯、作家的角度,爬梳市場銷售脈絡,也分析時事變遷和出版業自身改變的相互影響。 讓我們一起給文學書評一個誠實的機會,傾聽更多關於台灣的、文學的共鳴。
由於出自一種住在家裡的、更本質的漂泊與不安的感覺,本書作者一直致力於考察台灣戰後知識份子--特別是經典作家--的認同議題及其蜉蝣心影,除了先前早已完成的「陳芳明現象」等相關研究外,「陳映真現象」更是作者長年關注的課題。事實上,從「芥川」的體質一路刻意扮成「魯迅」的陳映真,絕對是值得我們特別珍惜的台灣作家,但這一切並不代表就此認同或無需批判。陳映真的問題當然不在他擁抱崇高的理想,卻是源於急盼彌賽亞的心理下,在「目的與手段」之間失去了一種起碼的道德均衡感,以至於他不惜「工具化」書寫對象與「政治化」書寫記憶,最後終究免不了「異化」為自身言說的囚徒。如今透過「中國情懷」、「家族三部曲」及「陳映真致鍾肇政書簡」等一系列的挖掘與探索,本書作者要為我們一舉破解陳映真長期以來存乎眾人心中的「標準故事」與「政治神話」,並進一步揭露一大塊現存於台灣文學史的荒謬書寫、俾使我們更加理解和接納台灣百年來的精神面貌與歷史進程……
本書提出一個普世性、非價值性判斷的「文學現代性」之概念:「除舊布新、求新求變、打開新局」,用來剖析葉石濤、鄭清文、黃春明、陳映真文學的始創性與人文關懷。要之,這些出自婆娑之洋的台灣元老作家,個個立足於原鄉,而胸懷世界,由是,他們早已體察到,長久以來最具壓抑性、規範性的政治、社會、文化之情境,已然受到了挑戰,從而一再以創新的議題,奮勇地運用恰適的敘述策略來鐫記他們對新秩序的憧憬。就主題命意而言,他們苦心孤詣地追求「除舊布新、求新求變、打開新局」,就敘述策略而論,又兼具「傳承與創新之交匯」,在在皆是海洋台灣容納百川的表徵,更是國際文化交流雙贏的最佳典範,其力作足以啟發比較文學的學者與我們一起反思。
台灣大河小說因賦予「台灣史為敘述主體」的重要屬性,承繼本土文學論述的傳統,向來被視為「本土認同的重要象徵與符碼」。而自鍾肇政《台灣人三部曲》、李喬《寒夜三部曲》起,直到東方白《浪淘沙》、邱家洪《台灣大風雲》,已形成台灣文學的歷史長流,對於台灣文學史來說,可謂深具意義。本論文集之出版,一方面是向以上台灣大河小說家的卓越貢獻表示敬意,一方面也邀請更多讀者,放慢生活步伐,靜下心來,走進台灣大河小說家的文學世界,一起建構台灣文學更壯闊、美麗的遠景。
在本書中,林鎮山教授認為,現/當代的文學台灣,看盡:潮起潮落、大漠鷹揚,敷演了多少散了戲班的紀事/傳奇,總是述說著生命的一頁頁滄桑。他提問:我們是否有著元老作家鄭清文先生「尊重生命」的感念?是否也有著台灣新文學之父賴和的血淚警示:「家國興亡有遺恨/子孫不肖負前功」,這般念茲在茲的懸念?我們能否啟用「微塵人生、以愛相隨」的理念,來閱讀以「離散」與「家國」想像、「敘述」的篇章?用以互勉、期許、相扶持?能否瞄準「後正統敘事學流派」的研究導向:以運用理論、詮釋議題、從事深具理念/意識的評論為職志?而我們是否也如韋恩?布斯的立論:以慈悲為懷、寬宏大量立足?於2002年秋高氣爽、火紅的楓葉迎風閃熾的時節,喬治?克拉克的一番「離散」真言,激發了林教授對當代台灣小說中的「家國」想像與「敘述」,如是問、如斯省思。
本書透過結構主義的視角深入析論東方白大河小說《浪淘沙》,闡明其多元意義和豐富內涵,乃是認識東方白小說不可或缺的一本專書。特別是此書理性分析,褒貶兼而有之,指出《浪淘沙》在文學表現上的優缺點,肯定《浪淘沙》具有高度的藝術美學價值,而且在台灣文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李瑞騰教授說,隨著歐宗智精采的導讀,《浪淘沙》豐美多姿的世界,將可一覽無遺。由於民視【浪淘沙】連續劇正在上映中,凡與之相關的書籍應會帶動讀者購買興趣,前衛出版社將於5月17日在國賓飯店舉辦一場新書發表會,發表主體包括新版《浪淘沙》、《浪淘沙人文映像之旅》以及這本《多少英雄浪淘盡》,相關資料會另傳活動訊息。
古往今來,作家出版日記並不稀罕,東方白《浪淘沙之誕生》正是這樣一本奇特的書。繼鍾肇政《台灣人三部曲》、李喬《寒夜三部曲》之後,東方白老命寫作《浪淘沙》,將台灣的大河小說推向高峰,值得文學研究者加以珍視。《浪淘沙之誕生》最主要的價值,在於提供第一手的、最真實的作家生活資料,大有助於《浪淘沙》的研究,省去研究者尋找資料的功夫。 再者,本書透露東方白創作大河小說之秘,相當難得。為了寫《浪淘沙》,前置作業異常繁複,諸如訪問、錄音、做筆記、閱讀各類資料,以了解時代社會背景、實地勘察、整理台灣諺語等,可謂工程浩大,其用功之勤,令人讚嘆。 此外,書中記戴東方白大量閱讀的感想,俯拾皆是,褒貶兼而有之,直抒己見,毫不隱諱,充分流露東方白獨特的文學品味,我們可從中探知東方白的文學觀,同時這也是《浪淘沙之誕生》最具文學性和可讀性的所在。
每次,只要宋澤萊一出手,不管是卑微的有感而發,或激烈的論斷批判,總有許多人要說:宋澤萊又大開殺戒了!其實,可能他們心虛了!至少是言重了! 宋澤萊可不想成為什麼一方霸主,他只是敬虔地寫出所感、所應、所思、所想、所覺、所悟、所修、所煉……他總是走在時代智識潮流的前端! 在台灣,從來沒有一位作家可以像宋澤萊這樣,從慘綠少年的敏感出發,一路渾然天成地經營著他的文學,從現代主義心理分析小說、寫實主義小說、自然主義小說、浪漫主義小說、魔幻寫實小說,甚至是返璞歸真的台語文學創作,宋澤萊深刻掌握到各種文學思潮的精髓,以之試煉,並且都達到了一個高點。 在台灣,從來沒有一位作家能像宋澤萊這樣,是個真正認真學過佛、求過道的人,他擁有過參禪的開悟體驗,原始佛教的「無我」體驗,及基督教的「聖靈」經驗,並以之帶入他的文學,準確地書寫出台灣獨特的宗教現象和他一己的心靈世界。 在台灣,大概也沒有一位作家能像宋澤萊這樣覺察文化意識、擁抱社會正義、剖驗歷史情境,他思索、他觀察,並且能點穴般地「寫」出個道理來,他不單純只是一個「作家」,他同時也是台灣新文化論述開先鋒的頭號旗手。
這十講可以說是台灣文學史的入門書,雖然是因時間的關係,只講到戰後初期,但是,鍾老給萌芽、開花、成熟等各期的台灣文學,畫了一個清楚的輪廓,對於當時的社會背景也都有重點式的描繪。
現代小說 小說是最能反應現實真相的文學作品。台灣現代的白話小說如何從萌芽、發展到成熟階段,這是研討台灣文學最先要認識的課題。 本書從分析、比較和綜合三個角度去理解台灣現代小說的多重層次和面向,更能深入探索日治時期台灣人民、社會的諸多面貌。 特別是本書作者能拋棄先驗的主觀意識,運用文學的理論和思潮,直接面對小說作品,以了解當時作家的內心世界,為同類著書中最值得參考的力作。 作者簡介 張明雄 1943年生於台北市,現任台北市中正高中歷史教師,曾獲教育部中小學人文及社會學科研究著作獎。 著有:《明清台灣經濟社發展史論文集》、《躍昇的城市台北》、《台灣現代小說的誕生》等等。
作者簡介 岡崎郁子,一九四九年生,日本高知縣高知市人,日本大東文化大學日本文學系畢業;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現任吉備國際大學副教授。 內容簡介 不論以官方統治者的立場或是台灣民間認定上,在台灣文束,正統與異端的概念向來都是存在的。諸如日據時代以日文創作的邱永漢,戰後政治思想獨樹一幟的陳映真,遠離台灣的保釣志士劉大任,追求純真文學的鄭清文,其至是居於弱勢族群的拓拔斯,竟然名列異端的系譜?究竟,正統與異端的界定何在? 本書所說的異端,含有兩種意義,而這兩種意義有互動,拮抗,容納的關係。如果把中國文學當作正統,那麼台灣文學是異端,由於主宰台灣文學命運的是台灣三大漢人族群,他們的文學傳統來自中國,由一六六二年來台的明太僕寺卿沈光文所播種,在這之後在台灣形成台灣新,舊文學卻在漫長的三百年裏土著化,建構了台灣色彩強烈的自主新舊文學,有異乎中國文學的內涵存在,其實中國文學已變成台灣文學的一部份。不同國度裏產生的文學,主體的選擇決定了正統與異端。 拘於某些觀代與標準來界定何為正統,何為異端,是否會扼殺了台灣文學本來應有的面貌?作者獨到,持平的見解,擴展了研究台灣文學的領域,提供了別具一格的遼闊視野。
作者簡介 岡崎郁子,一九四九年生,日本高知縣高知市人,日本大東文化大學日本文學系畢業;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現任吉備國際大學副教授。 內容簡介 不論以官方統治者的立場或是台灣民間認定上,在台灣文束,正統與異端的概念向來都是存在的。諸如日據時代以日文創作的邱永漢,戰後政治思想獨樹一幟的陳映真,遠離台灣的保釣志士劉大任,追求純真文學的鄭清文,其至是居於弱勢族群的拓拔斯,竟然名列異端的系譜?究竟,正統與異端的界定何在? 本書所說的異端,含有兩種意義,而這兩種意義有互動,拮抗,容納的關係。如果把中國文學當作正統,那麼台灣文學是異端,由於主宰台灣文學命運的是台灣三大漢人族群,他們的文學傳統來自中國,由一六六二年來台的明太僕寺卿沈光文所播種,在這之後在台灣形成台灣新,舊文學卻在漫長的三百年裏土著化,建構了台灣色彩強烈的自主新舊文學,有異乎中國文學的內涵存在,其實中國文學已變成台灣文學的一部份。不同國度裏產生的文學,主體的選擇決定了正統與異端。 拘於某些觀代與標準來界定何為正統,何為異端,是否會扼殺了台灣文學本來應有的面貌?作者獨到,持平的見解,擴展了研究台灣文學的領域,提供了別具一格的遼闊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