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呈現高雄繪畫、影像、音樂、電影、篆刻、雕塑、詩文的文化風貌。已故作家葉石濤先生說:「作家是土地的鹽。」有了鹽,則食物不致平淡乏味。葉老的「鹽」,是指讓生活、心靈能多采多姿而充實的要素;葉大師亦說:「沒有土地,哪來文學。」沒有「鹽」則土地乏味。康原是「鹽」,書中所介紹的也是「一撮鹽」。康原的《港都的心靈律動》也許是一盞燈,多少能看到南台灣陽光下的無數綠洲。─施並錫康原的地方文化書寫從來都不只是外在事物的報導、紀錄,真正動人的是在字裡行間看到作者與城市的對話,透過對話,帶領讀者感受這個城市的心靈律動。這本《港都的心靈律動》,呈現了高雄的文化風貌。有繪畫、影像、音樂、電影、篆刻與雕塑,當然少不了詩與文學,讓我們看到一個不一樣的港都。─廖瑞銘本書特色康原為高雄撰寫的道地報導文學紀錄。
二位原爆受害的台灣耆老,細述災難下永世悲愴,歷史流轉不容消逝的教訓,為我們推開歷史窗口,讓生命的曙光透進來。長崎原爆的輻射塵,加之於心靈上的苦味。陳新賜、王文其兩位長崎醫大的老同學,見證戰爭的創傷,遭遇原彈爆炸的終生餘毒,收拾生命傷口,清貧樂道,執守一甲子多的行醫濟世。憑藉「原爆受害者健康手冊」的證明,冀希消弭戰爭仇恨,爭取歷史正義;更提醒人類牢記:核能風險,人類無能控制。陳新賜 99高齡往日美濃小鎮的溫情醫生。日本留學的空襲戰火下,為台灣人權鬥士彭明敏先生的生死拔河,進行重生的截肢手術。長崎原爆的煉獄中,至親的妻子和一雙兒女與他生死訣別,烙刻下永難抹滅的悲愴印記。承襲父親的人文素養與庶民性格,他把詩詞美學作為跨越人間苦難、展延高雅生命視野的橋樑,開啟靈魂另一面視窗,以詩文體現對鄉土的關照。王文其 95高齡行大愛,講仁義的惜物醫生。因為學長的通報,家人幸運逃出原爆的魔掌,但他則在原爆後的血泊中重傷醒來,從此帶著劫後餘生的終生傷害。秉持醫生的人道胸襟,不顧危險救治落難的無辜外省人,使政治冷感的他,身陷二二八之劫,險遭槍斃殺身之禍。細心保留昔日診所設施與陪伴流徙半世紀的兩只皮箱,守著沉澱的時光,替歲月豎個里程碑。本書特色藉由歷經長崎原爆的兩位台灣醫生耆老,娓娓道出見證戰爭的創傷,遭遇原彈爆炸的終生餘毒。第一本台灣歷經長崎原爆倖存者劫後餘生回憶錄。
2008年紅毛港遷村,走入歷史二○○七年臘月寒冬,曾經是高雄一顆閃亮珍珠的紅毛港,在許許多多民眾的不捨與嘆息聲中,終於吹滅了最後一盞燈,走入了高雄人的記憶、走入了歷史,也結束了紅毛港多采多姿的一生。紅毛港的遷村,不但是高雄的一件大事,也是全國文史工作者矚目的焦點;保存紅毛港珍貴的文化遺產乃是文化局責無旁貸之事。這本《港埔遺落的鹹味:紅毛港新詩集》的出版,為紅毛港的文化保存寫下了更完整、更動人的一頁,尤其為了搭配詩文而邀請的十位攝影家,他們所提供的珍貴照片,張張具備生命力,圖文搭配相得益彰,共同記錄了紅毛港的遷村史。
150張老照片,帶您看盡老台灣一九三○年汝來到鹿港十六歲 Camera 隨著身軀佇大街小巷 散步龍山寺 米市街 九曲巷迎媽祖 通港普 走斗箍寫出懷念 歷史的腳步戰後 台灣島政治 淡薄仔粗魯台灣 文化欠人照顧汝著 用相機寫日記記錄 二鹿風華的過去鏡頭 收藏失落的街景乎人想起 懷念的老台灣攝影家許蒼澤終生沒有離開台灣,雖然有許多機會出國旅遊,甚至於兒子在英國讀書,或媳婦在日本進修,邀請他出去國外旅遊,他都不願意離開寶島,他曾說:「台灣有拍攝不完的美麗山河與風景,有肥沃的土地與勤勞的人民。」他要用腳走遍大地,以心眼凝視歲月以不同的姿勢走過這塊土地,捕捉季節變化的臉頰,拍攝刻苦耐勞的台灣子民,以鏡頭記錄市景街坊。從十六歲開始接觸相機,到七十六歲到西方極樂世界前,他的視界鎖住外國人眼中的福爾摩沙,拍台灣人的生活情境與風土人物。不管是巷弄或廟宇,節慶或生活,在他的鏡頭下,都變成永恆的歷史記憶。
15座文藝繆思女神守護下的文化館 Museum博物館一辭,來自於古希臘文Muse,博物館正是繆思女神的文藝殿堂,從古典的菁英主義演變至當代的地方主義、社區主義,文化館更成為每一個獨特的在地文化的精彩聚焦。 高雄市現有城市文化館家族館舍一十五座。 這十五座文藝繆思女神守護下的文化館,為何存在?身份為何?邀您藉由每一座館舍所營造的在地特色,閱讀全球化中的高雄文化容顏,印證繆思最喜歡居住的城市。
跨越語言的一代殖民地知識分子關於社會與歷史的見證 葉榮鐘的日記集中在他一生中兩個很重要的時期: 第一個時期是一九三一至一九四二年間,這是他而立之年參與抗爭日本殖民統治,繼而從事新聞工作的年代。由於這段時期他熱情活躍於政治社會文化運動,因此這時期的日記是片斷的。這段時期的日記包含有一九三三年的「朝鮮地方自治考察旅行」,及一九四六年間的「光復致敬團旅行日記」。 第二個時期是一九六七年至一九七八年間,也就是晚年退休以後專心讀書寫作的生涯,三部有關日據下政治社會運動史的重要著作都是在這段時期完成的。 葉榮鐘晚年的日記讀來十分平淡,是二十世紀的一個台灣知識分子平淡的退休生涯記事。他持著旁觀者之心境,對強風猛浪的紅塵世事置身度外,而安於寂寞。不過,安於寂寞並不等同於消極,相反地,他之所以能夠不寂寞,正是因為他積極而且熱愛生活。他不僅認真地讀書、寫作、給子女寫信、與朋友交遊;他的生活也從不脫離泥土與勞動,他做家事、泡茶、甓柴火、燒熱水、照顧家人病痛,他也種菜、照顧花園裡的蘭花、玫瑰花、菊花和果樹。他認真而且滿心歡喜地生活在每一分每一秒,津津有味地品嘗體驗每一剎那。而他對生命的信念,他的愛情、親情、友情也都紮根在生活中的每一步伐。
葉榮鐘晚年有關日據下政治社會運動及人物品之著述,是有意識的要寫他自己那一代人的台灣史;《葉榮鐘早年文集》所收入的文章,則是他早年活躍於運動之當時所留下的文字記錄。這批文稿寫成的時間(一九二○至一九六一年),跨越日本殖民統治和戰後初期的國民政府兩個政治時期,多數發表在《台灣青年》、《台灣民報》、《台灣新民報》、《南音》等刊物。 第一部「日據篇」,收入的最早一篇文章「求之於己」是一九二○年發表在《臺灣青年》,那是他第一次到東京求學的時候。此後二十五年間,他成為抗日政治社會運動的積極幹部,繼而長期從事新聞採訪編輯工作,並且催生了三十年代台灣第一份文藝雜誌《南音》。這一時期的著述,不局限在政治社會運動的領域,也涉獵文化藝術之思考評論,包括「第三文學」之理念的提出。 第二部「戰後篇」,涵蓋的是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二次大戰結束之後至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中樞遷臺之前,絕大部份是有關當時之政治時事的文件,包括代林獻堂執筆寫致陳儀和陳誠的政治建言書。
葉榮鐘生長於文風鼎盛的鹿港,從小習古詩文,後來到台中霧峰跟隨林獻堂時加入「櫟社」,與林幼春成忘年交,從十八歲到七十八歲去世為止,前後六○年詩作不輟,記錄了他內心對時代與個人的種種感觸,或記事,或敘情,可以當作串聯他一生的傳記的輔助資料,亦可以當作一篇史詩看。本集就一九七九年之版本加以整理附註,並加上當時未收之兩首詩:〈哀哀美麗島〉和〈無題〉。 葉榮鐘《少奇吟草》所收前後六○年的詩作,如果不是放在他個人特殊的境遇以及時代的背景下去解讀,則很容易視而不見,見而無動於衷。他寫詩時自我約束:「不有真情不作詩。」同時,也繼承了「櫟社」先賢們的苦心孤旨與情操,因此,黃得時說;「葉先生的詩是有血、有淚、有魄力、有抱負,字裡行間洋溢著熱烈的民族精神,非那些吟風弄月,擊缽催詩,無病呻吟,僥一時之虛榮者可比。」
《半壁書齋隨筆》分為上下兩集,收入一九六○~七八年之間成稿的雜文隨筆,除了過去由中央書局出版的《半路出家集》、《小屋大車集》、《美國見聞錄》、《三友集》等書稿內容皆保留原貌收入外,並將葉榮鐘發表在《臺灣風物》《彰銀資料》散篇亦一併收入。 所收入的文章大致可區分為民俗、評論、遊記,是其一生的見聞實錄,亦是他用社會科學所作的思考與評述。文中呈現當時的社會觀察,如婦女、老人、戀愛、養女等問題;或是社會風俗,如談論台北藝妲、農曆過年、中元的民俗、鹿港的點心等,更有精闢的評論,如勞動與職業、破除迷信、文化運動等等。這些篇章再再顯示其身為一個資深記者的歷練文字與深度觀察,體現了當時社會的種種現象,與知識分子對於社會、文化改革與延續之良心和智慧。
《半壁書齋隨筆》分為上下兩集,收入一九六○~七八年之間成稿的雜文隨筆,除了過去由中央書局出版的《半路出家集》、《小屋大車集》、《美國見聞錄》、《三友集》等書稿內容皆保留原貌收入外,並將葉榮鐘發表在《臺灣風物》《彰銀資料》散篇亦一併收入。 所收入的文章大致可區分為民俗、評論、遊記,是其一生的見聞實錄,亦是他用社會科學所作的思考與評述。文中呈現當時的社會觀察,如婦女、老人、戀愛、養女等問題;或是社會風俗,如談論台北藝妲、農曆過年、中元的民俗、鹿港的點心等,更有精闢的評論,如勞動與職業、破除迷信、文化運動等等。這些篇章再再顯示其身為一個資深記者的歷練文字與深度觀察,體現了當時社會的種種現象,與知識分子對於社會、文化改革與延續之良心和智慧。
時代悲歌 和著雄壯的日本軍歌,正次與年齡想仿的年輕人,往南方戰場出發了;然而迎接他的,並不是充滿榮耀感的軍事出擊,而是一幕又一幕的醜惡真相。在奮勇殺敵的戰場上,正次感覺不到為國出征的心情,只在夾雜著矛盾、不解、迷惑的心情中,被時代擺弄,像一枚失去方向的卒子,過不了河也回不了頭,在戰爭的氛圍下,無論愛情、友誼都難圓,譜出的只是一首時代悲歌。 本書作者磯村生得繼《失落祖國的人》後,再度針對台籍日本軍屬的流離遭遇,及其對國家的迷惘感覺,以小說形式,呈現了大時代之下小人物的面貌,清淡的文字中卻透露著悲涼,但感動人心的力量卻更大。 作者簡介 磯村生得 生於大正十年,原名柯生得。畢業於彰化專修商業及柘南工業戰士訓練所,昭和十八年以日本海軍軍屬身份,投入太平洋戰爭。昭和四十八年歸化日本。作品有《失落祖國的人》(晨星)。
海洋台灣 從十七世紀的「福爾摩沙」,到廿世紀迷失自我的「貪婪之島」,台灣的美麗與生機正全面亮起紅燈……。 當經濟奇蹟無法再粉飾太平,正視並認清台灣真相才是希望重建的開始-- 這是一本關於城市人文生態的深度閱讀,陳玉峰博士將觀察自然生態的觸角,延伸至「台灣的族群認同」、「政治、文化、教育的觀察」、「新台灣人文化」、「城市的生態與變態」四種關於城市人文生態的現象主題,以犀利而沉痛的直指與批判,為價值混亂的世紀末台灣,以從事台灣本土生態研究者的雜思,提供思考都會人文生態的門徑與視野。 作者簡介 陳玉峰,一九五三年十二月二十日生於台灣雲林北港,專業作家,環保、保育、社運人士、曾任教台大、逢甲、東海大學,並經歷國家公園技正、課長多年,參與社會改革、政治運動多項社會關懷事務。 現為NGO「台灣生態研究中心」負責人、靜宜大學專任副教授。目前從事自然生態研究創作,推展「展讀天書」等自然教育的「隔代改造」基層工作。 陳玉峰博士專業研究台灣山林植物生態與分類,積二十餘年山林調查經驗,從事生態保育運動與教育、社運、政治運動、自然寫作、生態攝影、社教演講等素負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