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史上古典散文經典「雙璧」之一 臺灣原住民史研究最關鍵歷史文獻 文白對照、歷史解密,再現臺灣原住民的生活風俗 清領時期,首任「巡臺御史」黃叔璥將其蒐羅之臺灣相關文獻,以及抵臺後考察各地風土民情之調查報告與訪視見聞,寫成《臺海使槎錄》一書。作為文學作品,臺灣本土作家、評論家葉石濤將《臺海使槎錄》與郁永河《裨海記遊》並列為臺灣古典散文「雙璧」之作;作為歷史文獻,《臺海使槎錄》也因黃叔璥彙整相關史料與詳盡的巡訪考察,成為臺灣歷史與原住民研究的重要資料。 其中,《臺海使槎錄》卷五至卷七所收錄的〈番俗六考〉,與卷八〈番俗雜記〉,因詳細記錄臺灣的地理形勢、山川風貌、風土民俗,對當時的原住民,尤其是平埔族群的各方面皆有詳盡的描述與記載,可說是臺灣史上首度對原住民、平埔族群的系統性紀錄,因而至今仍是相關研究與考證的重要可信文獻。 本書擷取〈番俗六考〉與〈番俗雜記〉獨立成書,由國家文藝獎得主、臺灣文學大家宋澤萊,以及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詹素娟攜手合作,以淺顯易懂的白話文逐句翻譯校註、文白對照,引領讀者跨越文言文門檻,細膩體會文辭之美;另以詳盡的導讀解說與附錄,呈現史料關鍵,以及臺灣原住民、平埔族群研究的觀點與成果。透過文學與史學的對話,重新理解這一部臺灣重要的古典散文與歷史典籍。 ◎本書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出版補助 本書特色 1.國家文藝獎重量級作家宋澤萊,逐句查對原典白話重譯,原文譯文對照,文字淺白易懂,引領讀者賞析、研究臺灣古典文學經典之作。 2.臺灣原住民史學者,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詹素娟專文導讀,全文勘訂,詳盡註解。解開文獻中歷史之謎。 3.黃叔璥巡臺路線圖、贌社餉額對照表、社名地點對照表等關鍵文獻解讀附錄,詳細掌握〈番俗六考〉族群分區分佈情況。
臺灣文學史上古典散文經典「雙璧」之一 臺灣原住民史研究最關鍵歷史文獻 文白對照、歷史解密,再現臺灣原住民的生活風俗 清領時期,首任「巡臺御史」黃叔璥將其蒐羅之臺灣相關文獻,以及抵臺後考察各地風土民情之調查報告與訪視見聞,寫成《臺海使槎錄》一書。作為文學作品,臺灣本土作家、評論家葉石濤將《臺海使槎錄》與郁永河《裨海記遊》並列為臺灣古典散文「雙璧」之作;作為歷史文獻,《臺海使槎錄》也因黃叔璥彙整相關史料與詳盡的巡訪考察,成為臺灣歷史與原住民研究的重要資料。 其中,《臺海使槎錄》卷五至卷七所收錄的〈番俗六考〉,與卷八〈番俗雜記〉,因詳細記錄臺灣的地理形勢、山川風貌、風土民俗,對當時的原住民,尤其是平埔族群的各方面皆有詳盡的描述與記載,可說是臺灣史上首度對原住民、平埔族群的系統性紀錄,因而至今仍是相關研究與考證的重要可信文獻。 本書擷取〈番俗六考〉與〈番俗雜記〉獨立成書,由國家文藝獎得主、臺灣文學大家宋澤萊,以及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詹素娟攜手合作,以淺顯易懂的白話文逐句翻譯校註、文白對照,引領讀者跨越文言文門檻,細膩體會文辭之美;另以詳盡的導讀解說與附錄,呈現史料關鍵,以及臺灣原住民、平埔族群研究的觀點與成果。透過文學與史學的對話,重新理解這一部臺灣重要的古典散文與歷史典籍。 ◎本書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出版補助 本書特色 1.國家文藝獎重量級作家宋澤萊,逐句查對原典白話重譯,原文譯文對照,文字淺白易懂,引領讀者賞析、研究臺灣古典文學經典之作。 2.臺灣原住民史學者,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詹素娟專文導讀,全文勘訂,詳盡註解。解開文獻中歷史之謎。 3.黃叔璥巡臺路線圖、贌社餉額對照表、社名地點對照表等關鍵文獻解讀附錄,詳細掌握〈番俗六考〉族群分區分佈情況。
千錘百鍊,台灣文學史上最光彩燦爛的散文經典 《田園之秋》是一部三冊的散文集套書,以日記方式寫成,分為《初秋》、《仲秋》、《晚秋》三篇。描述著作者歸隱田園之後的生活實錄,透過農村四周景物的描寫,充分反映台灣本土所縕藏豐富的美,是作者對樸實生活的緬懷,和對昔日農村自然之美的謳歌。同時也是一本台灣少見的博物志,因為作者是一位「每事問」的農夫,他將所見所聞的野生動植物、生態環境、氣象景觀、農村的生活習性等面貌呈現出來。 全書充滿了他對單純田園生活的熱愛,以細膩的觀察、凝鍊的文字,寫下人和自然之間的和諧,是作者對台灣田園生活的緬懷和讚歌,蘊含了許多人文的思考和觀照。初秋篇的九月七日,描述一場西北雨的開始到結束,從起雲、打雷、閃電、降雨到放晴的經過,正如一場大自然的戲劇饗宴──高潮起伏、結局圓滿。文中又以人的渺小,來托大自然力量的偉大,以欣賞的眼光來看待這個大自然的傑作。最後以貝多芬田園交響曲末樂章的牧羊人之歌來呈現雨過天晴的安詳、平和。這是知識份子重返自然、融於自然的真情結晶,它以樸拙凝練的田園日記式,描寫農家四周景物,充分反映台灣這塊美麗大地所孕育的內藏之美。
國姓爺猶未來,紅毛人還沒走,熱蘭遮城前帆影點點 台灣人四百年史的起點,一個野蠻勇敢的美麗新世界 ★台灣史權威翁佳音證言 若精讀,且妥當理解本書,那麼他對荷蘭時代的認識,級數與我同等。 英譯自荷蘭史料的《荷蘭時代的福爾摩沙》(Formosa under the Dutch),是台灣宣教先驅甘為霖牧師(Rev. William Campbell)的代表作,自1903年出版以來,即廣受各界重視,至今依然是研究荷治時代台灣史的必讀經典。 英文版的《荷蘭時代的福爾摩沙》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選自Francois Valentyn的《新舊東印度誌》,這部權威著作中所有關於台灣的地理、貿易及宗教的記述,悉數翻譯收錄。另外,荷蘭首位駐台牧師干治士那篇極著名的台灣原住民報告,也收錄在此。第二部分選自J.A. Grothe的《早期荷蘭海外宣教檔案》,主要是當時荷蘭派駐在台灣的行政人員及教會人士的書信與決議,舉凡台灣原住民風俗、各地原住民間的歷史恩怨、漢人與原住民的敵友關係、日本人及西班牙人對台灣主權的爭奪,以及荷蘭殖民政權在台灣所推展的貿易、農業及傳教諸事務,皆有詳盡的第一手描述,相當珍貴。第三部分節譯自末代荷蘭長官揆一所寫的《被遺誤的台灣》,此書已於2011年由前衛出版完整漢譯版。 前衛版《荷蘭時代的福爾摩沙》收錄甘本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初版發行於2003年,頗受學界好評。隨著近年來早期台灣史研究的不斷深化,為謀精益求精,本社特地委請精通荷蘭治台文獻的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翁佳音教授校訂,針對少數甘為霖誤譯的段落,直接由荷蘭原文譯出,並對原書中大量的地名拼音,盡可能考據出當前的實際名稱,讓這部百年經典更趨精確,也更貼近現實。 讓我們打開本書,隨著荷蘭人的足跡,航行在波光粼粼的台江內海,馳騁於群鹿徘徊的莽原曠野,一同探尋我們各族祖先當年的容貌吧! 本書特色 ①由台灣宣道先驅甘為霖牧師(Rev. William Campbell)選取最重要的荷蘭文原檔直接英譯,透過本書即可毫無隔閡地閱讀第一手文獻,因此自1903年出版以來就廣受重視,不斷被後世學者引用。 ②這次前衛漢譯本的修訂新版,由精通古荷蘭文獻的中研院台史所翁佳音教授校訂,除了修正少數甘為霖牧師誤譯段落,還盡可能考據出原書所載地名拼音的實際名稱,讓本書更貼近當前台灣現實。 ③本書內容廣泛,不管是台灣原住民的風俗習慣,或是原住民與漢人、日本人、荷蘭人的互動歷史,或是荷蘭人在台灣所進行的各項殖民事務等,皆有相當深入詳細的記載,公認是台灣研究的第一級經典。
這是近百年前蘭大衛醫生媽寫給英國青少年看的台灣風土民情故事,但是我們台灣人仍然絕大部分都不知道有這些事! 一位幽默、熱情、活力十足的英國女宣教師(連瑪玉,「彰基」創辦人蘭大衛之妻),1910–30年代在台灣各地親身見證的庶民生命史。 1928年,為救治一位腳部嚴重潰爛的台灣囝仔,她讓夫婿割下自己四塊皮膚,成就了台灣醫療史上最動人的篇章──切膚之愛 連瑪玉(Marjorie Landsborough, 1884-1984),1910年奉派到台灣的英國女宣教師,因夫婿是台灣中部最受敬重的宣教師、彰化基督教醫院創建人蘭大衛醫生,長子是日後擔任彰基院長20餘年的蘭大弼醫生,故被信徒親切地稱作「蘭醫生媽」或「老蘭醫生娘」。 從小就嚮往「海外宣教」的連瑪玉,為了讓英國青少年瞭解台灣宣教的實際工作,鼓舞年輕人投身宣教師的行列,曾陸續出版三本台灣故事集,用一篇篇的小故事,生動有趣地介紹台灣的風土民情、習俗文化、常民生活,以及初代信徒改信基督教的心路歷程。這些故事的主角多是社會底層的男女,雖名不見經傳,卻在追求信仰的過程中無畏訕笑、欺侮與磨難,展現十足的生命光輝。 In Beautiful Formosa (1922)以活潑的文字,帶領英國孩子遊歷台灣各地,從平地的鄉下教會、山上的原住民村社、外海的小琉球,到阿里山、日月潭等著名勝地,並具體描述旅程中使用的特殊交通工具,如舢板、轎子、人力車、台車、登山椅等,也記述周遭漢人的個性與信仰,如實再現當時台灣的整體狀況。 Stories From Formosa (1924)講了六個故事,鮮活地描繪初代基督徒的改信過程,以及他們所面對的種種社會壓力。這些主角有男有女,多是和連瑪玉關係密切的友人,從中可以認識傳統台灣漢人的宗教、習俗與信仰,以及瞭解因為這樣的宗教與信仰,傳統漢人要成為基督徒是多麼困難。 More Stories From Formosa (1932)介紹更多的台灣生活文化,首先簡介台灣的地理與歷史,接著透過講解竹子的用途、漢人新娘、常見害蟲、日本政府規定的大掃除等,呈現當時台灣社會的生活面向。本書也點出醫療在宣教事工上的重要性,尤其是記錄了著名的「切膚之愛」主角周金耀的故事。 本書就是上述三書的合譯本。它們當初在英國被視作主日學的課外讀物及有趣的旅行文學,而時至今日,它們因以西方宣教師及女性的特殊角度,活潑、具體、生活化地刻劃了日治中期(1910-30年代)台灣人和台灣社會的樣貌,以及台灣初代信徒所面臨的種種考驗與磨難,公認是揉合史料價值與閱讀趣味的經典讀物,在此向您推薦!
這是近百年前蘭大衛醫生媽寫給英國青少年看的台灣風土民情故事,但是我們台灣人仍然絕大部分都不知道有這些事! 一位幽默、熱情、活力十足的英國女宣教師(連瑪玉,「彰基」創辦人蘭大衛之妻),1910–30年代在台灣各地親身見證的庶民生命史。 1928年,為救治一位腳部嚴重潰爛的台灣囝仔,她讓夫婿割下自己四塊皮膚,成就了台灣醫療史上最動人的篇章──切膚之愛 連瑪玉(Marjorie Landsborough, 1884-1984),1910年奉派到台灣的英國女宣教師,因夫婿是台灣中部最受敬重的宣教師、彰化基督教醫院創建人蘭大衛醫生,長子是日後擔任彰基院長20餘年的蘭大弼醫生,故被信徒親切地稱作「蘭醫生媽」或「老蘭醫生娘」。 從小就嚮往「海外宣教」的連瑪玉,為了讓英國青少年瞭解台灣宣教的實際工作,鼓舞年輕人投身宣教師的行列,曾陸續出版三本台灣故事集,用一篇篇的小故事,生動有趣地介紹台灣的風土民情、習俗文化、常民生活,以及初代信徒改信基督教的心路歷程。這些故事的主角多是社會底層的男女,雖名不見經傳,卻在追求信仰的過程中無畏訕笑、欺侮與磨難,展現十足的生命光輝。 In Beautiful Formosa (1922)以活潑的文字,帶領英國孩子遊歷台灣各地,從平地的鄉下教會、山上的原住民村社、外海的小琉球,到阿里山、日月潭等著名勝地,並具體描述旅程中使用的特殊交通工具,如舢板、轎子、人力車、台車、登山椅等,也記述周遭漢人的個性與信仰,如實再現當時台灣的整體狀況。 Stories From Formosa (1924)講了六個故事,鮮活地描繪初代基督徒的改信過程,以及他們所面對的種種社會壓力。這些主角有男有女,多是和連瑪玉關係密切的友人,從中可以認識傳統台灣漢人的宗教、習俗與信仰,以及瞭解因為這樣的宗教與信仰,傳統漢人要成為基督徒是多麼困難。 More Stories From Formosa (1932)介紹更多的台灣生活文化,首先簡介台灣的地理與歷史,接著透過講解竹子的用途、漢人新娘、常見害蟲、日本政府規定的大掃除等,呈現當時台灣社會的生活面向。本書也點出醫療在宣教事工上的重要性,尤其是記錄了著名的「切膚之愛」主角周金耀的故事。 本書就是上述三書的合譯本。它們當初在英國被視作主日學的課外讀物及有趣的旅行文學,而時至今日,它們因以西方宣教師及女性的特殊角度,活潑、具體、生活化地刻劃了日治中期(1910-30年代)台灣人和台灣社會的樣貌,以及台灣初代信徒所面臨的種種考驗與磨難,公認是揉合史料價值與閱讀趣味的經典讀物,在此向您推薦!
台灣原住民醫療與宣教之父——井上伊之助的台灣山地探查紀行 日治時期台灣原住民之歷史、文化、生活實況珍貴一手紀錄 「愛你的仇敵!」用愛報父仇的敦厚人格者與台灣山林之愛 井上伊之助,一位執著於獻身服事原住民的傳道者,用他的一生來編織上帝之愛,溫暖他牧養的羊群,雖然他的父親被害於台灣山區,而他卻立志進入深山,以「基督之愛」的福音,引領原住民看見上帝的護佑、仁慈與愛。 《台灣山地傳道記》一書,就是井上伊之助根據其在台灣原住民當中行醫傳道的經驗與踏查所寫成的。他於一九一一年抵台,在新竹州加拉排地區工作六年,後來一度因為健康關係返回日本治療,直到一九二二年再度來台,在平地巡迴傳道,並順路訪視各原住民部落且行醫,一九二六年起在台中州原住民各部落服務,太平洋戰爭時轉往台北仁濟院及松山養神院服務,戰後還在羅東服務一年,一九四七年間因二二八事件之政治情勢等因素,被遣送回日本。 本書展現了井上伊之助這位獨特歷史人物的一生及其內心世界,在平實的語調中讓我們深刻感受到他那沉潛內化的信仰熱誠和深厚情感,透過井上的述說,讀者更可以一窺當時代發生的重大事件或議題,例如霧社事件、日本軍國主義、二次大戰後的台灣歸屬問題,甚至二二八事件等。 井上的敘事呈現出他眼中的台灣和原住民世界的美好風貌,包括對泰雅族傳統文化、習俗、語言、倫理規範的描寫,讓讀者對日治時期台灣原住民之歷史、文化、生活實況,以及宣教經驗有更深刻的了解,而他對台灣於荷西時期宣教事蹟的回顧,都顯示出他對這塊土地與人民的委身和熱愛。
台灣原住民醫療與宣教之父——井上伊之助的台灣山地探查紀行 日治時期台灣原住民之歷史、文化、生活實況珍貴一手紀錄 「愛你的仇敵!」用愛報父仇的敦厚人格者與台灣山林之愛 井上伊之助,一位執著於獻身服事原住民的傳道者,用他的一生來編織上帝之愛,溫暖他牧養的羊群,雖然他的父親被害於台灣山區,而他卻立志進入深山,以「基督之愛」的福音,引領原住民看見上帝的護佑、仁慈與愛。 《台灣山地傳道記》一書,就是井上伊之助根據其在台灣原住民當中行醫傳道的經驗與踏查所寫成的。他於一九一一年抵台,在新竹州加拉排地區工作六年,後來一度因為健康關係返回日本治療,直到一九二二年再度來台,在平地巡迴傳道,並順路訪視各原住民部落且行醫,一九二六年起在台中州原住民各部落服務,太平洋戰爭時轉往台北仁濟院及松山養神院服務,戰後還在羅東服務一年,一九四七年間因二二八事件之政治情勢等因素,被遣送回日本。 本書展現了井上伊之助這位獨特歷史人物的一生及其內心世界,在平實的語調中讓我們深刻感受到他那沉潛內化的信仰熱誠和深厚情感,透過井上的述說,讀者更可以一窺當時代發生的重大事件或議題,例如霧社事件、日本軍國主義、二次大戰後的台灣歸屬問題,甚至二二八事件等。 井上的敘事呈現出他眼中的台灣和原住民世界的美好風貌,包括對泰雅族傳統文化、習俗、語言、倫理規範的描寫,讓讀者對日治時期台灣原住民之歷史、文化、生活實況,以及宣教經驗有更深刻的了解,而他對台灣於荷西時期宣教事蹟的回顧,都顯示出他對這塊土地與人民的委身和熱愛。
從未有人像李仙得那樣,如此深刻直接地介入1860、70年代南台灣原住民、閩客移民、清朝官方與外國勢力間的互動過程。 透過這本精彩的踏查手記,您將了解李氏為何被評價為「西方涉台事務史上,最多采多姿、最具爭議性的人物」! 本書顛覆傳統中國史籍的描述視角,重現土著在中國政府與西方勢力的外交衝突中的重要腳色。台灣原住民不再只是舞台上的小道具,反而躍升為眾人矚目的主角。 19世紀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Charles W. LeGendre, 1830-1899),被評價為「可能是西方涉台事務史上,最多采多姿、最具爭議性的人物」。李仙得在1866年底來到中國廈門擔任領事。隔年(1867年)3月,美國三桅帆船羅發號(Rover)在恆春半島南端海域觸礁失事,船長夫婦和船員被土著殺害,引發李仙得來台,處理船難善後事宜。他在1867年4月首次來台,之後五年間,又陸續來台至少七次;每次除了和台灣官員討論土著治理問題之外,也趁機利用他在地理鑽勘的專長,前往淡水、基隆、苗栗、六龜和恆春半島等地,進行地質調查,拍攝土著聚落景觀,並繪製近代以來最有科學性的台灣地形圖像。1872年,李仙得因頻繁介入台灣土著事務,引起清朝不滿,也導致美國駐北京公使的批評,乃被美國政府調往阿根廷任職。在旅程中,原本只是過境日本,卻在美國駐日公使的運作下,認識日本外交官員,旋被日本政府聘任為「牡丹社事件」重要顧問。李仙得提供在台灣活動多年所累積的情報資訊,包括全台灣島圖、恆春半島漢人和土著聚落分布、港口地圖,以及地層結構等圖片。1874年,李仙得匿名發表一篇影響台灣命運最為重要的論述:「台灣土著是否屬於中國領域管轄?」稍後,將他個人處理船難事件過程所累積的台灣印象,集結成一份草稿,名為「台灣紀行」。此份書稿馬上被官方譯成日文,做為派軍征服恆春半島土著的最重要參考資料。 「台灣紀行」分成四卷;大部分篇章描述台灣北部和西部的地形和土質結構。這些章節頗為平淡,若以遊記文學的標準來看,顯然還有很多不足之處。相對之下,李仙得在記錄南台灣時就展現出豐富的地理內涵與民族誌細節,這些文字不僅生動有趣,而且充滿魅力,足以匹配他在南台灣所曾經歷的非凡事蹟。本書所收錄的就是這些重要章節,即李仙得「台灣紀行」書稿第三卷的第15章至25章。原編者是專門研究日本殖民主義和「牡丹社事件」關係的美國學者Robert Eskildsen教授。2005年,他利用美國國會圖書館珍藏的稿本,摘錄有關南台灣土著事務的篇章,集結成書。 本書描述19世紀帝國主義脈絡下,台灣南部原住民與中外勢力(清廷、西方政商人士)相遇、衝突與交戰的精彩過程。這些過程乃是圍繞著李仙得與瑯嶠十八番社總頭目卓杞篤之間的盟約而漸次開展的。首先是美國船舶在卓杞篤的領域內遇難;接著是李仙得憑藉外交手段,逼迫台灣府文武官員(駐紮今台南)派遣清軍南下征伐涉案土著;在清軍壓境瑯嶠地區之際,當地族群(福佬、客家、「混生」)害怕腐敗的官軍趁火打劫,聯手請求卓杞篤出面和官員談判,制止軍隊鎮壓;同時,李仙得(而非台灣總兵)毅然進入番地,與卓杞篤舉行會談,雙方訂下「南岬之盟」,保證維護西方船難者的人身安全。這項盟約直接證明土著才是恆春半島的領主,也間接顯示清廷確實將此地土著當作「化外」之民,不願承擔船難善後事務。1871年琉球島民遭遇船難,被高士佛和牡丹社人殺害。1874年日本準備出兵,征剿土著。此時,日本政府最需要的,便是李仙得過去處理土著事務的知識和經驗;不久,立即重金禮聘,儼然成為日本軍事活動的最高顧問。 本書是李仙得最為精華的論述,一方面直接挑戰南台灣土著的領域是否為中國屬地,另一方面則刺激清廷將全台灣納入實質統治的決心。此後,不管是所謂「開山撫番」措施,或是台灣脫離福建,變成獨立行省,都可看作是清廷對於李仙得論述的回應。若是有人想了解台灣建省前後,南台灣漢人聚落和土著生活景象,本書無疑提供最直接的觀察和記錄圖像。
350年前,荷蘭末代台灣長官揆一率領1千餘名荷蘭守軍,苦守熱蘭遮城9個月,頑抗2萬5千名鄭成功襲台大軍的激戰實況本書特色350年前,台灣島上爆發首次政權攻防戰 1661年4月底,中國國姓爺(鄭成功)在滿清朝廷重重剿殺下,率領兩萬五千大軍渡海襲台,荷蘭末代台灣長官揆一不甘屈服,憑藉手頭僅有的一千餘名荷蘭守軍,苦守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頑抗,雙方激戰、談判又激戰,對峙了九個月,揆一才在必敗無疑的形勢下獻城投降,台灣從此脫離西方商業殖民勢力,被捲入至今難以拔脫的中國內戰漩渦。千夫所指的揆一,忍辱寫下這本台灣答辯書揆一率領部眾返回巴達維亞後,立即遭起訴,被判處死刑、財產充公,最後改判終身監禁在僻遠小島Ay,在島上度過八年悲苦的流放歲月後,才在親友奔走下獲得特赦,返國前夕(1675年),揆一以匿名形式出版本書,替自己背負的喪失台灣之罪名,提出最鏗鏘有力的答辯書,更為這場決定台灣命運的關鍵戰役,留下不朽的歷史見證。絕無僅有的珍貴文獻,再現荷蘭殖民當局的苦惱與應對本書是第一手文獻中唯一以這場戰役為主題的專著,從交戰一方荷蘭統帥揆一的角度,完整敘述戰爭爆發前夕的整體情勢,以及雙方交戰的實際經過,透過這一敘述,讀者不僅可以清楚瞭解島上荷蘭當局所面臨的困難與決策過程,也能跳脫習慣上從中國鄭成功角度所看到的「收復」台灣,改從島上荷蘭長官的立場來認識鄭成功「攻台」的始末。藉揆一之筆,我們窺見台灣先祖的隱約身影站在當時島上最高統帥揆一身旁,我們隨著他的眼光四下梭巡,看見早期台灣人的身影:兵荒馬亂下,富裕、有名望的漢人移民各自選邊站,有人向荷蘭長官密告,有人對國姓爺通風報信,沒錢沒勢的漢人移民則隨風飄蕩,或是逃回中國,或是留下來拚命保全畢生心血;原住民則在威脅利誘下,淪為島上強權的馬前卒,時而幫荷蘭人鎮壓漢人起義,時而替漢人攻打落難的荷蘭人,台灣最初主人的地位與尊嚴蕩然無存。歷久彌新的經典,唯一流通的漢文譯本本書目前有德、法、日、英、漢等語的譯本;其中,英譯本有三種,日譯本也有三種,漢譯本則有四種。今年適逢1662年荷蘭人撤離福爾摩沙、國姓爺攻佔台灣的350周年,前衛出版社特推出《被遺誤的台灣》的第五種最新漢譯本,並委請中央研究院台史所研究員許雪姬教授撰寫導讀,以彰顯本書的不朽經典地位,讓這本與台灣命運密切相關的書籍,得以漢譯本的面貌重新在島上流通。
必麒麟(W. A. Pickering),英格蘭傳奇冒險家,當時最著名的「台灣通」,用這部回憶錄將我們帶回野蠻、危險又生氣勃勃的十九世紀福爾摩沙。透過他的親身見聞,我們看到平素貪財獨斷的滿大人,某日卻因上級突然要造訪而倉皇失措,火速重振已廢弛數十年的軍備的荒唐場景。我們也聽到自視是天下惟一人種的漢人,對著「蠻子」大談殺嬰之必要性,並強調發明蒸氣機根本算不上智慧。當然,冒險性格濃烈的漢人農夫漁夫,在烈日之下對路過客大擺擋路劫財的陣勢,或對遇難船舶使出拆船越貨的絕活時,其模樣自然也被生動地保存下來。 書中還迴盪著被逼到生存邊緣的平埔族老婦的顫音:「白種人才是我們的親戚,他們不屬於邪惡、留長辮的漢人,我是何等的幸運,竟在兩眼昏花、面臨死亡之際,又看見『紅毛親戚』。」但剽悍純真的原住民,永遠是必麒麟最神往的朋友,他記下夜闖魯凱族萬斗籠社的每一刻,那月光下進行的奇異又羅曼蒂克的歌唱會,那被「野蠻人」稱讚為「白種親戚不愧是真正的男人,用男子漢的氣概唱歌,不像漢人學女人的聲音,尖聲歌唱」的一幕,如何能遺忘?至於「遊歷者號」事件中,恆春大頭目與美國領事談判之際,李善德將軍佯裝憤怒地掏出玻璃眼珠的趣味戲碼,也被他洋洋得意地提及。 透過一件又一件的歷險與奇遇,必麒麟不僅訴說了自身超乎想像的激盪生涯,也為後世讀者留下一個滿大人、海盜與獵頭番活躍共存的老台灣倩影。
必麒麟(W. A. Pickering),英格蘭傳奇冒險家,當時最著名的「台灣通」,用這部回憶錄將我們帶回野蠻、危險又生氣勃勃的十九世紀福爾摩沙。透過他的親身見聞,我們看到平素貪財獨斷的滿大人,某日卻因上級突然要造訪而倉皇失措,火速重振已廢弛數十年的軍備的荒唐場景。我們也聽到自視是天下惟一人種的漢人,對著「蠻子」大談殺嬰之必要性,並強調發明蒸氣機根本算不上智慧。當然,冒險性格濃烈的漢人農夫漁夫,在烈日之下對路過客大擺擋路劫財的陣勢,或對遇難船舶使出拆船越貨的絕活時,其模樣自然也被生動地保存下來。 書中還迴盪著被逼到生存邊緣的平埔族老婦的顫音:「白種人才是我們的親戚,他們不屬於邪惡、留長辮的漢人,我是何等的幸運,竟在兩眼昏花、面臨死亡之際,又看見『紅毛親戚』。」但剽悍純真的原住民,永遠是必麒麟最神往的朋友,他記下夜闖魯凱族萬斗籠社的每一刻,那月光下進行的奇異又羅曼蒂克的歌唱會,那被「野蠻人」稱讚為「白種親戚不愧是真正的男人,用男子漢的氣概唱歌,不像漢人學女人的聲音,尖聲歌唱」的一幕,如何能遺忘?至於「遊歷者號」事件中,恆春大頭目與美國領事談判之際,李善德將軍佯裝憤怒地掏出玻璃眼珠的趣味戲碼,也被他洋洋得意地提及。 透過一件又一件的歷險與奇遇,必麒麟不僅訴說了自身超乎想像的激盪生涯,也為後世讀者留下一個滿大人、海盜與獵頭番活躍共存的老台灣倩影。
一部塵封百餘年的珍貴書稿,首次曝光!1873年,Steere親身踏查台灣,走訪各地平埔族、福佬人、客家人及部分高山族,以生動趣味的筆調,記述19世紀下半的台灣原貌,及史上西洋人在台灣的探險紀事,為後世留下這部不朽的珍貴經典。1873年,年輕的美國博物學者史蒂瑞(Joseph Beal Steere)遊遍中南美洲後,轉而橫越太平洋,一舉深入外人眼中神秘詭譎的福爾摩沙島,展開長達半年的調查採集之旅。當時島上的西方人士極少,像史蒂瑞這種專業的博物學家,更是鳳毛麟角,因此他以超越前人的專業視野,為後世留下這部不朽的踏查記錄。本書的第一部分,就是史蒂瑞走訪邵族、巴宰族、賽德克族、西拉雅族及排灣族等族群的詳實記錄。他具體描繪了當地的風俗、生態、住屋、服飾、刺青、獵首、語言、音樂等面向,為消失中的台灣南島民族傳統文化,留下一幅權威性的生命圖像。另一方面,他也努力追溯南島民族的過往,從偏遠山區的八十多歲老嫗口中,記錄下一百多個西拉雅語詞彙,更從崗仔林的頭人處,用槍枝換取近30份的「新港文書」。當然,島上隨處可見的福佬人、客家人,以及各地的交通狀況、城鎮、族群關係、習俗、營生方式等,史蒂瑞也沒錯過,透過他的描述,19世紀下半的台灣社會重現在前,彷彿觸手可及。史蒂瑞返國途中,還特別前往大英博物館圖書館,檢視福爾摩沙的相關文獻。在浩繁書帙間,他搜尋到17世紀的荷蘭牧師干治士、蘇格蘭旅人萊特,18世紀的傳奇冒險家貝尼奧斯基伯爵,以及19世紀的「安妮號事件」船難者金理、史溫侯領事等人所寫下的探險紀事、獄中日記,很多都是今日難以窺見的作品,再加上他本人的所見所聞,就構成了本書的第二部份。本書雖寫成於1870年代,卻命運乖舛,塵封了百餘年後,才在2002年由李壬癸院士整理出版。但經典畢竟是經典,一經問世,即躋身台灣史的重要文獻,並以生動趣味的筆調,娓娓道出原汁原味的先祖歲月,值得我們細細回味。
一部塵封百餘年的珍貴書稿,首次曝光!1873年,Steere親身踏查台灣,走訪各地平埔族、福佬人、客家人及部分高山族,以生動趣味的筆調,記述19世紀下半的台灣原貌,及史上西洋人在台灣的探險紀事,為後世留下這部不朽的珍貴經典。1873年,年輕的美國博物學者史蒂瑞(Joseph Beal Steere)遊遍中南美洲後,轉而橫越太平洋,一舉深入外人眼中神秘詭譎的福爾摩沙島,展開長達半年的調查採集之旅。當時島上的西方人士極少,像史蒂瑞這種專業的博物學家,更是鳳毛麟角,因此他以超越前人的專業視野,為後世留下這部不朽的踏查記錄。本書的第一部分,就是史蒂瑞走訪邵族、巴宰族、賽德克族、西拉雅族及排灣族等族群的詳實記錄。他具體描繪了當地的風俗、生態、住屋、服飾、刺青、獵首、語言、音樂等面向,為消失中的台灣南島民族傳統文化,留下一幅權威性的生命圖像。另一方面,他也努力追溯南島民族的過往,從偏遠山區的八十多歲老嫗口中,記錄下一百多個西拉雅語詞彙,更從崗仔林的頭人處,用槍枝換取近30份的「新港文書」。當然,島上隨處可見的福佬人、客家人,以及各地的交通狀況、城鎮、族群關係、習俗、營生方式等,史蒂瑞也沒錯過,透過他的描述,19世紀下半的台灣社會重現在前,彷彿觸手可及。史蒂瑞返國途中,還特別前往大英博物館圖書館,檢視福爾摩沙的相關文獻。在浩繁書帙間,他搜尋到17世紀的荷蘭牧師干治士、蘇格蘭旅人萊特,18世紀的傳奇冒險家貝尼奧斯基伯爵,以及19世紀的「安妮號事件」船難者金理、史溫侯領事等人所寫下的探險紀事、獄中日記,很多都是今日難以窺見的作品,再加上他本人的所見所聞,就構成了本書的第二部份。本書雖寫成於1870年代,卻命運乖舛,塵封了百餘年後,才在2002年由李壬癸院士整理出版。但經典畢竟是經典,一經問世,即躋身台灣史的重要文獻,並以生動趣味的筆調,娓娓道出原汁原味的先祖歲月,值得我們細細回味。
19世紀下半葉,一個卸下尊貴蘇格蘭人和「白領教士」身分的「紅毛番」,近身接觸的台灣漢人社會和內山原民地界的真實紀事。不管你是不是基督徒,只要你對古早味的福爾摩沙感興趣,就能循著甘牧師為教會、艱苦人、青瞑人、平埔族奔波近半世紀的足跡,一道神遊清領末、日治初最真實的台灣庶民社會。來吧!來感應一下地老天荒之下,你於歷史塵煙之中可能的迴身位置吧!熟悉台灣歷史、教會史的人,都知道有「南甘為霖,北馬偕」這句評語,清楚甘為霖牧師對近代台灣社會具有相當深遠的影響力,但有多少人真正瞭解甘牧師近半世紀宣道歲月的實際經過?又有多少人知道,甘牧師是學界公認所有來過台灣的西方傳教士當中,學術貢獻最大的一位,也是當時對早期台灣史擁有最廣泛智識的學者?擺在讀者眼前的這本台灣筆記,就是親炙這位傳奇宣教師的最佳途徑。甘牧師以五十則或長或短的筆記,交代了他在台灣宣教46年的所思所見、所悲所喜。當中,有吃老鼠肉當早餐、喝猴子湯當晚餐、以馬鈴薯配蟲的澎湖餐、倒栽蔥跌落深溝等趣事,有白水溪大夜襲、麟洛平原遭追捕、彰化城遇險、埔里社被霧番追擊等險事,也有漢學老師偷蠟燭、嘉義城擲石大戰、取國姓爺「聖水」反日、溪邊撿到人腦糕等怪事。更重要的是,甘牧師的筆記不僅僅記錄他在各地傳教的實況,筆墨更觸及廣泛的社會現象、輿論、謠言,同時也帶有深厚的歷史感。以澎湖傳教這則筆記為例,甘牧師不只是詳細寫下他在那裡的傳教經過,更交待當時澎湖群島的地理、景觀、人口、經濟、教育與傳聞,然後將時光回溯到十七世紀的荷蘭佔領時期,澎湖當地的局勢,接著是描寫十九世紀末的法軍入侵始末,以及甘牧師親耳聽見澎湖居民對孤拔將軍的讚美「伊真好膽!」等,用簡潔準確的文字,帶領讀者一覽台灣歷史的變異風貌。「傳遞基督教真理最有效的方式,不是傳教士或經過訓練的助手一再的講道,而是透過當地弟兄──他們不領教會薪水,通常也不識字──生命的轉變和謙遜的見證。」在這些筆記中,甘牧師將所成就的一切歸功於上帝、弟兄,將有所缺失的部份歸咎給自己的身影,或許正是他留給台灣社會最珍貴的資產。
19世紀下半葉,一個卸下尊貴蘇格蘭人和「白領教士」身分的「紅毛番」,近身接觸的台灣漢人社會和內山原民地界的真實紀事。不管你是不是基督徒,只要你對古早味的福爾摩沙感興趣,就能循著甘牧師為教會、艱苦人、青瞑人、平埔族奔波近半世紀的足跡,一道神遊清領末、日治初最真實的台灣庶民社會。來吧!來感應一下地老天荒之下,你於歷史塵煙之中可能的迴身位置吧!熟悉台灣歷史、教會史的人,都知道有「南甘為霖,北馬偕」這句評語,清楚甘為霖牧師對近代台灣社會具有相當深遠的影響力,但有多少人真正瞭解甘牧師近半世紀宣道歲月的實際經過?又有多少人知道,甘牧師是學界公認所有來過台灣的西方傳教士當中,學術貢獻最大的一位,也是當時對早期台灣史擁有最廣泛智識的學者?擺在讀者眼前的這本台灣筆記,就是親炙這位傳奇宣教師的最佳途徑。甘牧師以五十則或長或短的筆記,交代了他在台灣宣教46年的所思所見、所悲所喜。當中,有吃老鼠肉當早餐、喝猴子湯當晚餐、以馬鈴薯配蟲的澎湖餐、倒栽蔥跌落深溝等趣事,有白水溪大夜襲、麟洛平原遭追捕、彰化城遇險、埔里社被霧番追擊等險事,也有漢學老師偷蠟燭、嘉義城擲石大戰、取國姓爺「聖水」反日、溪邊撿到人腦糕等怪事。更重要的是,甘牧師的筆記不僅僅記錄他在各地傳教的實況,筆墨更觸及廣泛的社會現象、輿論、謠言,同時也帶有深厚的歷史感。以澎湖傳教這則筆記為例,甘牧師不只是詳細寫下他在那裡的傳教經過,更交待當時澎湖群島的地理、景觀、人口、經濟、教育與傳聞,然後將時光回溯到十七世紀的荷蘭佔領時期,澎湖當地的局勢,接著是描寫十九世紀末的法軍入侵始末,以及甘牧師親耳聽見澎湖居民對孤拔將軍的讚美「伊真好膽!」等,用簡潔準確的文字,帶領讀者一覽台灣歷史的變異風貌。「傳遞基督教真理最有效的方式,不是傳教士或經過訓練的助手一再的講道,而是透過當地弟兄──他們不領教會薪水,通常也不識字──生命的轉變和謙遜的見證。」在這些筆記中,甘牧師將所成就的一切歸功於上帝、弟兄,將有所缺失的部份歸咎給自己的身影,或許正是他留給台灣社會最珍貴的資產。
那遙遠的福爾摩沙,是我堅心摯愛的所在。在那裡,我曾度過最精華的歲月;在那裡,是我生活關注的中心。為了在福音裡服事那裡的人,即使賠上生命千百次,我也甘心樂意。馬偕 這是一本描述台灣島嶼及子民的豐富記述,有別於一般宣教師的傳記或宣教實錄,也遠比當時前來福爾摩沙探險、考察旅行的報告書充實。 1872年他奉上帝旨意,鬼使神差地來到了台灣,全心融入、感愛著台灣,他當全部台灣島民都是上帝的兒女(雖然當時台灣漢人多當他是西洋異教「鬍鬚番」),開展了一段傳教佈道、醫療濟世、學識教育、台灣人心靈氣質改造的精華歲月。 本書由他親筆記錄一生的傳奇,著墨多在他於福爾摩沙生活與工作的感驗,生動、有趣而多元。1895年英文版《From Far Formosa》出版,使西方世界初認知了台灣印象。它詳實記載艱難苦澀而滿心喜樂的佈教生涯,又細膩描繪百年前滿清帝國統治下的台灣漢人社會、平埔族、熟番、生番地界的風土民情、習俗、歷史、地理、自然與生態,作者具有科學精神,筆端富於感情,又深愛島上的土地與人民,真實細膩的刻畫出百年前複雜的台灣與台灣人,是十九世紀下半葉台灣最重要而珍貴的史料,至今仍是一部熠熠生輝的不朽經典。 而台灣,因為有馬偕,大大改變了民間社會智慧、信仰、思想觀念、生活習性、天地人與自然生界的對待態度,論對台灣之功蹟,他當是扭轉改變台灣社會的第一人。
那遙遠的福爾摩沙,是我堅心摯愛的所在。在那裡,我曾度過最精華的歲月;在那裡,是我生活關注的中心。為了在福音裡服事那裡的人,即使賠上生命千百次,我也甘心樂意。馬偕 這是一本描述台灣島嶼及子民的豐富記述,有別於一般宣教師的傳記或宣教實錄,也遠比當時前來福爾摩沙探險、考察旅行的報告書充實。 1872年他奉上帝旨意,鬼使神差地來到了台灣,全心融入、感愛著台灣,他當全部台灣島民都是上帝的兒女(雖然當時台灣漢人多當他是西洋異教「鬍鬚番」),開展了一段傳教佈道、醫療濟世、學識教育、台灣人心靈氣質改造的精華歲月。 本書由他親筆記錄一生的傳奇,著墨多在他於福爾摩沙生活與工作的感驗,生動、有趣而多元。1895年英文版《From Far Formosa》出版,使西方世界初認知了台灣印象。它詳實記載艱難苦澀而滿心喜樂的佈教生涯,又細膩描繪百年前滿清帝國統治下的台灣漢人社會、平埔族、熟番、生番地界的風土民情、習俗、歷史、地理、自然與生態,作者具有科學精神,筆端富於感情,又深愛島上的土地與人民,真實細膩的刻畫出百年前複雜的台灣與台灣人,是十九世紀下半葉台灣最重要而珍貴的史料,至今仍是一部熠熠生輝的不朽經典。 而台灣,因為有馬偕,大大改變了民間社會智慧、信仰、思想觀念、生活習性、天地人與自然生界的對待態度,論對台灣之功蹟,他當是扭轉改變台灣社會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