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嘯、高失業率、GDP負成長、薪資低靡……台灣經濟的病源是什麼?產業發展的前景在何方?面對全球性的經濟困局,西方學者的建言總像隔靴搔癢?唯有了解台灣的體質與病症,才能對症下藥、藥到病除!台灣經濟學權威執筆,深入剖析本土產業 二次大戰後,台灣對外貿易趁勢發展,成為玩具王國、傘王國、運動鞋王國;1960年代後,各國經濟崛起,國際貿易漸趨激烈,台灣的比較優勢漸形失色;1970年代,國內經濟發展也遭遇瓶頸,為因應產業發展需求,推行十大建設;1970年代末,察覺未來是電子時代,派遣專家赴美學習,創立新竹科學園區;1980年代,「台灣錢淹腳目」,對美大量出超,美國政府強迫新台幣大幅升值; 1980年代末,房市泡沫和股市泡沫連袂爆發,傳統產業發展的光芒漸趨黯淡;1990年代,高科技產業發展經濟啟動,然而只醉心於接單、代工的微利生產;21世紀後,全球化浪潮衝擊各國,高科技產業競爭激烈,台灣的強項在哪裡?大停滯、大崩壞、大蕭條、大變局……處在十字路口的台灣,未來該何去何從?30年前的1980年代,是台灣經濟最繁榮的時期,也是許多台灣人最懷念的年代;但是,你了解當時的台灣為什麼富強嗎?這樣的繁華榮景後來又為何不再出現?台灣以高科技產業為經濟主流,卻停留在代工接單;創新不足,將來該如何發展?曾讓台灣錢淹腳目的傳統產業,是否已淪為夕陽產業,有沒有東山再起的希望?高失業率、物價飆漲、M型社會,民眾苦不堪言,政府該如何擬定適合的對策?我們必須深入觀察過去,才能準確地推知未來;明白自己的優勢與劣勢,才能在國際上找到揮灑的舞台!解析產業變遷,突破發展困境!討論台灣產業該何去何從,必須先回頭探究產業發展的歷程,以及其遭受挫折的原因。本書探討台灣產業的變遷、產業發展的方向、各項傳統產業的興起、沒落與蛻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歷程、成為經濟亂源的虛無金融業等,最後提出檢討與期許,並規畫應變策略。
本書係對過去50多年台灣賦稅體制的演變過程,所經歷的內外環境變遷,及為適應台灣經濟由農業為主流轉變為以工商業為主流所採取的財政政策以及為獎勵投資與促進產業升級所採取的稅式激勵措施,作了有系統而深入的探討。由於台灣是以對外貿易為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又是提倡均富的社會,因此,在為增加就業機會所設立的加工區與經濟特區,以及為提升技術水準所設置的科學園區,無不在賦稅制度方面作了多次的調整;同時為縮減貧富差距也在稅率及社會福利方面採取了些因應措施。但是,由於環境變遷太快,社會壓力團體日趨增強,致賦稅制度的應變方向也受到了嚴峻的挑戰。針對這些演變及其所衍生的問題,本書都作了客觀而公允的評價,不但對一般讀者提供對瞭解賦稅問題的參考,而且對政府決策者也提供一些具建設性的建議。本書特色本書為兩位作者對台灣數十年來經濟財政問題總檢討的系列著作之一,是對台灣深入了解不可或缺的一環。
台灣經濟發展奇蹟的背後,有人認為租稅獎勵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但也有人認為租稅獎勵造成租稅負擔不公平,並降低產業競爭力。究竟租稅獎勵與產業發展的關係為何,租稅獎勵是否有助於產業的發展,是一項值得吾人探討的議題。因此,本書以文獻回顧及次級資料整理的方式,探討台灣租稅獎勵與產業發展的關係。全書分為五大部分。首先,探討產業發展與政府的角色,並探討租稅獎勵與產業發展的關係。其次,介紹我國產業租稅獎勵措施的沿革。第三,彙整歸納有關台灣實施租稅獎勵成效的實證研究結果。第四,介紹租稅獎勵的國際規範與各國運用趨勢。第五,對我國未來產業租稅獎勵政策的改革與運用提出一些建議。研讀本書,相信將有助於國人對租稅獎勵與產業發展此一議題的深入了解。
近年來,台灣經濟出現多次景氣循環現象,經濟成長率低於長期的平均成長率。失業問題越來越嚴重,是否失業問題變成長期問題?是否存在像1980年代歐洲的結構性失業問題?通貨緊縮存在的壓力是否與近年來日本的情況相類似?或與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問題相類似?此外,當我國經濟出現五十年來未見的負成長局面,總體經濟政策是否有缺失?政府對未來經濟走勢預測能力是否充足!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討的議題。本書除了針對上述問題討論外,亦指出寵體經濟穩定政策的侷限性即可用性。尤其是探討貨幣政策執行及財政赤字的結構問題,並探討中央銀行制度及兩岸經貿政策,期能有助於短級的經濟景氣問題,及長期的結構性失業問題。
機械為工業之母 「機械為工業之母」,沒有機械,何來工業可言?工具機,更是一切機械製造的根本,若說,「工具機為機械之母」,當不誇張。從黑手起家,發展迄今,台灣已經是世界工具機的主要生產、輸出國。 沒有日本協力網路的內聚性和排他性,沒有義大利網路的地域政府強力支持,也沒有美國矽谷大企業帶動的創業風潮和短打致勝……,台灣工具機正是結合本土社會脈絡,形成一種兼具專業分工、創業精神和靈活調適等特質的產業分工網路。 這幾年全球經濟持續不景氣,台灣工具機產業的發展雖仍穩定出色,但也面臨了不能不突破的瓶頸。本書結合產品技術特質和網路連結動態,全面深入地剖析台灣工具機產業的強大國際競爭力的本質,正是希望藉此提供工具機產業,甚至是台灣中小型企業,一個能夠突破瓶頸的實踐方向。 作者簡介 劉仁傑 日本神戶大學經營學士,現任東海大學工業工程學係暨研究所教授兼主任。曾任日本大阪市立大學商學部客座教授。最近以台灣工具機產業、亞洲日系企業的發展與轉型為中心,致力於管理學觀點的記錄性和開創性研究。中文及日文著作十分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