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與東亞 書系 ,共計11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小說點線面:敘事中的空間原理

范銘如  著
聯經  出版
2024/08/22 出版

小說裡的空間有那些類型? 空間的配置和結構如何影響對故事的推進? 不同類型的空間上在小說的敘述上發揮何種功能?小說家與小說研究者向來關注人物、情節、敘述與時間等議題,《小說點線面》一書則另闢蹊徑,挑戰傳統的文學批評方法,將空間元素置於小說分析的核心。范銘如提出了獨特的空間分類理論,以「點、線、面」三個基本類型,再加上複合空間和邊界等變異形式,涵蓋從微觀到宏觀的各類空間形態,也深入探討了這些空間在文本中的多重功能。 點,包含小面積的居室、單一功能建築體和特定園區,偏向個人的日常活動領域;線,是路徑,是具有聯結、憩止、衝突、逃逸、抉擇性質的中途性空間;面,則是較大範圍的空間,是由許多定點與路徑組織而成偏向集體的公共活動領域,側重於呈現集合性的特徵。 透過細緻梳理百年來的台灣文學,《小說點線面》試圖建構一個既具普遍性、又涵納特定歷史地理彈性的理論模型,不僅揭示空間在文學創作與閱讀中的重要性,為文學研究者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也為跨學科的敘事研究開闢出嶄新視野。

79 特價31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城市異鄉人:城市.現代小說.五四世代

郝譽翔  著
聯經  出版
2024/08/15 出版

一九二○年代中國許多來自農村破產仕紳階級的青年,流浪到了城市的最底層,迅速積累而成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瞿秋白將這群「異鄉人」命名為「薄海民」(Bohemian),在郁達夫的筆下則為「零餘者」,他們以文字驅遣內在的徬徨與孤獨,終而走上街頭的革命暴動,可以說是推動中國從五四「文學革命」轉向五卅「革命文學」的關鍵世代,也是現代中國的奠基者。本書透過二十世紀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兩座城市:北京和上海,試圖以此打開五四世代心靈深處「黑暗的閘門」之謎,揭示這群「薄海民」們徘徊在城/鄉之間充滿悲劇性的生命旅程,而現代城市究竟為他們帶來什麼樣的烏托邦願景?又如何讓漫遊其中的他們走出一條既希望又絕望,既浪漫又暴力,既抒情又血腥,從而矛盾糾葛陰影幢幢的文學之路?

79 特價33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帝國浮夢:日治時期日人作家的南方想像

邱雅芳  著
聯經  出版
2017/04/10 出版

未明的南方 是從點到圈的擴張 也是帝國無限膨脹的慾望 從明治中期以降,日本的有識者開始發展「南進論」,主張藉助「海洋」的力量往南方前進,宣稱南洋是日本人海外進出最合適的地域。「前往南方」最初是以解決日本國內的經濟問題以及發展海外拓殖為主,但到了太平洋戰爭期間演變為基本國策,逐漸成為日本人的集體意志。 臺灣作為日本的第一個海外領地,日本國民對臺灣事物產生濃厚興趣,而一般大眾對臺灣知識相當貧乏,文學者遂利用國民的好奇心,積極以臺灣為創作主題,成為具有特殊類型的想像敘事。 作者邱雅芳在《帝國浮夢:日治時期日人作家的南方想像》一書裡,聚焦於日人作家的臺灣想像之上,從政治權力、意識形態、文化霸權等角度,對文本實施一種綜合性的解讀。本書認為,自竹越與三郎、中村古峽與佐藤春夫以降的日人作家,諸如中村地平、真杉靜枝、西川滿與《文藝臺灣》集團的創作,可以逐步勾勒出一條南方敘事的系譜,繼而從他們的臺灣相關作品,發現在文本與文本之間,殖民地臺灣與南方的意象發展出繁複的歧義與隱喻。而臺灣作為日治時期日人作家南方想像的親臨原點,顯然是無庸置疑的。 《帝國浮夢:日治時期日人作家的南方想像》在於探討從明治中期以降日人作家的臺灣書寫,尤其聚焦在小說與紀行文體的南方想像之上,縱貫討論一九一○年代前後乃至一九四○年代的日人作家作品,主要對象包括一九一○年代前後的竹越與三郎、中村古峽,一九二○年代的佐藤春夫,一九三○年代的中村地平、真杉靜枝,一九四○年代的西川滿與《文藝臺灣》。本書各章節中也涉及作家作品相關的文化脈絡與歷史脈絡,探討日治時期日人作家的臺灣書寫與南進論述,分析這些文本的殖民地意象或南方思維以何種策略現身。不論是明治末期到大正初期的殖民地圖像,或是一九二○年代以降佐藤春夫的臺灣原住民書寫,乃至西川滿的臺灣歷史文本,一條南方論述的系譜學逐漸在文學地理中清晰浮現。南方的地理位置,是以日本為主體而出發的,涉及到邊陲與中心的概念。臺灣作為帝國慾望的客體,透過各種南方論述,從模糊的概念也逐漸顯現清晰的形體。到了南進政策明確的階段,「前進南方」已不再是潛藏在個人內心的集體無意識,它一躍而為昭然若揭的意志、隨處可見的口號。南方的空間範疇,透過大東亞共榮圈與南進政策的帝國宣傳,在日人作品中展演了延伸空間、延長時間的可能。未名的南方,可以是從點到圈的擴張,也是帝國無限膨脹的慾望。會選擇這些日人作家與文本,在於他們各年代的象徵性意義。本書企圖釐清這條系譜的南方形象之演變,並且分析日人作品在南進政策下以臺灣為客體的造像過程。 《帝國浮夢:日治時期日人作家的南方想像》也企圖以作品原典為基礎,包含以日治時期文學創作者的紀行、文稿,以及官方文書,還有當時日本官方報紙和民間報刊、文化雜誌等原始資料的掌握,以重新詮釋日治時期日人作家的書寫策略。藉由本書的完成,期待可以展開歷史文獻與前行研究的交互辯證,並且將殖民時期日人文學的發展軌跡置放在帝國知識與殖民論述的脈絡中進行考察。本書既嘗試建立臺灣文學與日本文學的對話,一方面也嘗試建立文學與歷史學、政治學等不同學科之間的對話。

79 特價537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戰後初期楊逵與中國的對話

黃惠禎  著
聯經  出版
2016/06/29 出版

借助多種新出土的第一手史料, 勾畫戰後初期楊逵與中國政權、中國現代文學、中國來台人士間的對話, 呈現楊逵在爭取台灣人自治與重建台灣新文學之際, 面臨當局亟欲將台灣全盤中國化時有所選擇的立場, 藉此填補楊逵研究的罅隙, 並一窺台灣知識菁英在政治與文化雙重轉型期的精神圖像。   戰後初期(1945-1949)是台灣歷史上最為複雜,社會變動也最為快速的時代。短短四年間,台灣由日本統治轉為中國接收,台灣人並因此經歷語言轉換與政治壓迫的雙重困境。其間,以日文為書寫載體的作家如何堅持其文學志業,如何回應政權遞嬗與文化變遷,從戰前到戰後始終屹立於台灣文壇的楊逵,無疑是觀察台灣作家如何面對戰後初期的風雲變幻時,一位具有指標性的重要人物。   《戰後初期楊逵與中國的對話》主要藉由相關文獻資料的爬梳,從幾個層面進行探討。首先,楊逵從積極組織自己的政治團體,到配合中國政府的接收,以孫文思想與三民主義進行政治啟蒙,並參與籌備中國國民黨台中市黨部的原因。其次,二二八事件期間和中國共產黨員蔡孝乾有所聯繫的楊逵,與中共在台地下黨的關係。再者,楊逵傳播的中國文學包含的作家與作品,所選錄創作的內涵與共同特色,以及楊逵引介五四以來的中國現代文學之目的。最後是釐清楊逵與大陸來台作家合作交流的思想基礎,以及彼此在文學理念與文化立場上的異同。藉此呈現戰後初期楊逵在爭取台灣人自治,與重建台灣新文學之際,面對當局亟欲將台灣全盤中國化時有所選擇的立場,以填補戰後初期楊逵研究的罅隙,並一窺台灣知識菁英在政治與文化雙重轉型期的精神圖譜。

79 特價30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橫觀東亞:從核心現場重思東亞歷史

白永瑞  著
聯經  出版
2016/03/09 出版

倡導東亞視角之必要性 這個視角超越以民族國家為單位的思考框架   《橫觀東亞》是白永瑞回顧多年來的東亞論述和連帶運動 在朝鮮半島、台灣、沖繩等核心現場 摸索東亞共生社會之路的省察成果   白永瑞長期以來與韓國、中國、日本和台灣等地的知識分子建立連帶,引領東亞論述,這是他向華文世界推出的第二本史論集。   白永瑞所說的共生社會是朝向能更充分體現人性尊嚴的區域共生社會的「作為過程的東亞共同體」,並且從這個視角對當代中國思想界、中韓關係史及台灣人認同進行梳理。突破既有的分科學術的界限,繼而探索新的學術理念和制度。   白永瑞長久以來同時身兼研究者、教育者和編輯者,這三種角色形成的自我認同,讓他遊走於作為制度的學術和作為運動的學術之間,構思革新學術體系的學術論。並且試圖透過「社會人文學(Social humanitie)」這個新思路對歷史學、韓國學和中國學進行重構。

79 特價35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美與殉美

陳芳明  著
聯經  出版
2015/04/15 出版

寫詩、讀詩、論詩 徘徊詩人的字句詩行,穿梭詩人的意象深淵 詩人所創造的形式,無論是聲音、節奏、顏色、腔調, 似乎都在嘗試打開作家封閉的靈魂。   《台灣新文學史》作者、國立政治大學講座教授陳芳明 為四十年來的讀詩經驗,找到安頓的位置 以感性的語言文字,從詩的靈性角度出發 重新評價台灣現代詩到後現代詩的美學典範與藝術成就   《美與殉美》是陳芳明經過千里跋涉之後,所完成的夢想書。從閱讀第一本詩集開始,到半世紀的時光已經過去,台灣現代詩的演變,例羅智成、楊澤、陳黎、陳育虹、余光中、方思、鄭愁予、林泠、洛夫、周夢蝶、楊牧、商禽、白萩……可以說非常豐富而駁雜,為詩的美學位置找到新的座標。   《美與殉美》收入陳芳明專文18篇,分成兩輯,第一輯是「美」,第二輯是「殉美」。第一輯是主題式綜論,探討不同詩人如何求索孤獨、愛慾、純粹、邪惡、死亡的美感。詩人縱浪大化,投身於世俗的塵土,絕對有他們敏銳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他們具有耳聰目明的凝視,穿透黑暗,看見人間的沉淪,甚至勇敢地將之鍛鑄成為詩行。第二輯是詩人論,是個人的私密品味,是個人的美感與詩人的相遇。與詩人一起年輕、一起蒼老,都留痕在書中的文字裡。

79 特價277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真杉靜枝與殖民地台灣

吳佩珍  著
聯經  出版
2013/09/18 出版

真杉靜枝生於日本,長於日治期的台灣真杉靜枝始終擺盪於美麗島與敷島兩個故鄉之間既是過客,也是歸人殖民地台灣,形塑了真杉靜枝的「台灣代言者」作家形象,同時也成就其洞察帝國之眼。吳佩珍的《真杉靜枝與殖民地台灣》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真杉靜枝的「『私』小說」書寫,可說是她的美麗島私史。第二部:戰爭期國策文學,則再創其「台灣書寫」的高峰。第三部:戰後的「台灣引揚者」書寫,如實地勾勒日本帝國興衰起落的圖騰,從「殖民者」到「被殖民者」兩極的人物形塑,道盡日本敗北、美國君臨的現實。吳佩珍《真杉靜枝與殖民地台灣》透過真杉靜枝的「台灣書寫」,鮮明地呈現其家族史與國族史和「殖民地台灣」錯縱複雜的糾葛關係。

79 特價30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海島與半島:日據臺韓文學比較

崔末順  著
聯經  出版
2013/09/18 出版

殖民地是現代歷史階段的重要現象之一《海島與半島:日據臺韓文學比較》採取了東亞視角觀點比較了日據殖民時期臺灣文學和韓國文學的異與同崔末順的《海島與半島:日據臺韓文學比較》,主要是以殖民地現代和東亞視角此兩組概念來對日據時期臺灣文學進行觀察。在此所謂的「殖民地現代」,是把殖民地視為現代世界體制的核心軸,以及現代歷史階段的重要現象之一,也可說即是為了同時分析現代的兩面性和殖民地的相剋性樣貌,而提出的一種問題意識。另外,為了更加客觀地把握殖民地時期的臺灣文學面貌,本書採取了東亞視角和比較觀點,也就是拿來與同樣曾在被殖民狀態下摸索現代行徑的韓國文學進行比較,考察出東亞現代性和殖民經驗之間的關係,並且提出以殖民地文學比較史的視角研究臺灣文學的方法論。

79 特價379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出外:台日跨國女性的離返經驗

邱琡雯  著
聯經  出版
2013/09/16 出版

女性出走,可能自主或被迫,也許單飛或結伴,目的是賺錢、逃避或自我追尋。女工、女遊、女性移民等的生命經驗,建構了女性不走不行的真義。邱琡雯從女性「主體性建構」的觀點,探討「遷徙」這個日趨頻繁的社會現象,到底有什麼樣的意涵。女性為何「不走不行」?她們的動機可能是出於自主或被迫,形式也許是單飛或結伴,目的不外是賺錢、逃避或自我追尋,《出外:台日跨國女性的離返經驗》試圖從台日兩地跨國女性(包括台籍、日本籍以及其他國籍)的離返經驗中,汲取可能的答案。邱琡雯《出外:台日跨國女性的離返經驗》一書的特色是,它分屬「性別與移動」和「性別與觀光」兩大研究領域,它架構出「送出國」、「接受國」以及「客方社會」、「主方社會」的雙重視角,它涵蓋了台灣和日本兩處實地調查的成果;它涉及了台日兩地跨國女性也就是女工、女遊、女性移民、女性解說員等不同階級、族群的生命經驗,它橫跨了1960年代到千禧年之後半世紀之久的時序。

79 特價35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現代主義及其不滿

陳芳明  著
聯經  出版
2013/09/06 出版

台灣現代主義文學世代,在寫實傳統之外,開啟了一個虛構的文學世界。這種文學中的虛構,卻又真實無比,具體呈現作者心靈底層的喜怒哀樂。《台灣新文學史》作者、國立政治大學講座教授陳芳明最新論著重新評價台灣現代主義文學俯望台灣現代主義文學的抑揚頓挫《現代主義及其不滿》共收入文學評論家陳芳明的十篇論著,以抽樣的方式,來檢驗一個時代美學是如何在台灣文學形塑起來。本書探討了鄉土作家葉石濤、鍾肇政,外省作家朱西甯,女性作家李昂的文學作品,用以說明現代主義是如何跨越族群、性別的界線。縱然是在同樣一個美學運動的洪流裡,卻都有其各自的身世特色與藝術視野。另一方面,本書也探討了現代詩人余光中、瘂弦、楊牧的藝術奧祕。這些詩人作品的詩行之間流動著內在情緒與情欲,衝擊著當時政治權力所規訓的身體。陳芳明指出,現代詩人余光中、瘂弦、楊牧或許不至於被稱為浪子蕩娃,但他們詩中的意象與暗示,已遠遠超越了社會道德所能承受的境界。陳芳明在《現代主義及其不滿》中認為,對於現代主義的評價,必須從藝術作品的內部結構與外在影響慎重考察。現代作家能夠涉獵的範圍,不再只是停留在現實的觀察,而是反過來對肉體與心靈的深入考察。情緒與情欲的議題也開始進入文學營造的範疇。世間所謂的悖德,如邪惡、沉淪、墮落的幽暗面,慢慢受到台灣現代作家的勇敢注視。台灣參與現代主義運動的作家,包括本省與外省,女性與男性,容納的美學觀念,完全來自台灣土壤。就廣度而言,從來沒有一個運動像現代主義那樣,展現其氣勢磅礡的一面。僅是文學一端,台灣社會見證了詩、散文、小說、評論的豐饒與繁複,更別提在音樂、繪畫、戲劇、電影、各個面向的拓展。那是一個陣容相當整齊的時代,他們可能在各自領域努力營造,卻不時相互支援,相互對話。那種精神結盟所產生的力道,創造了文學史上相當罕見的格局。當現代詩論戰進行之際,現代繪畫也正展開激辯。

79 特價277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戰爭與分界:「總力戰」下臺灣‧韓國的主體重塑與文化政治

聯經  出版
2011/03/21 出版

本書聚焦地方史及區域文化比較探討「殖民地─帝國體制」朝向「總力戰體制」轉變之1932-1945年間分踞帝國南北境的臺灣、朝鮮殖民地如何以不同方式承受或轉化「戰爭帝國」引發的社會變遷?曾為日本殖民地的臺灣、朝鮮乃至「滿洲國」等,在21世紀後殖民研究中如何相遇?本書係雙邊研究之結晶,收錄10篇全新論文,並有合作紀要及研究介紹。兩組學者從地緣政治、文化教養分析、文化政治、生命政治、欲望政治、性別研究、跨界影像、戰爭戲劇、思想史、文化翻譯等視野,超越「壓迫/抵抗」、「民族抹煞」史觀,精心獻出十五年戰爭期文化史最新解讀。

79 特價30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