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對話注定是憂傷低迴,詩人仍然願意持續地寫詩,記錄生命中許許多多倏忽一瞬、生死剎那的過眼雲煙。本書輯一「游牧詩心」細剖關於詩的種種紋路與肌理,還有洞悉詩理卻不鑽牛角尖的自我解嘲。輯二「憂傷對話」是作者從孺慕之情的遺憾感傷,到對世界的憂患詰控,不猙獰,不聲嘶力竭,滿懷溫柔的期盼。攀附「情」字而生的輯三「唯情是一種信仰」闡述人一旦身陷情中,即使被吞噬也心甘情願。詩人直面滾騰性慾,是獎賞、懲罰,亦是愛恨相生的心理糾葛。作者以文字揉合對詩的思索、情感的拿捏與慾望的撩動,在口語和跳躍式的詼諧背後,暗藏著個人生活與現實世界的連結,持續以詩奏響生命的弦音。「整冊詩集,微涼輕暖,文字乍看純粹直接其實時不時有迂迴的轉角,以為是素淨的裸妝感,細細端詳又並非無色無味的寡淡,抒情或論述、呢喃或哨聲,乃至於綿句或促音,皆自有其吸睛與搗心的力度。」──作家陳冠良「『憂傷對話』這標題,蘊含了一股巨大能量,初讀時只覺涼風拂過肌膚,微有刺痛,良久,後勁便綿密而來,如簌簌冷雨扎在心坎、織上眼瞳,愁緒似鼓,聲聲盪入無垠的荒野,揚起層層風沙,令來者一片朦朧,難以踏下腳印,難以安禢靈魂。」──詩人蘇家立「《憂傷對話》是詩人將更深一層情感的託付與信仰,改變不了、動搖不得,無論未來還有多遠,他永遠是那個外公最疼愛的少年。」──詩人寧靜海
再削掉多少才能寫出你自己完滿的句點──〈鉛筆〉你偶然棲止風沒有隱喻的吹靜靜的就好──〈#100〉眼前是戲棚故事那寫咱那搬你心肝頭有歌──〈#194〉「三行詩」啟發於日本俳句,以每首三行的形式表現,但沒有五七五音節、季語等規定,創作上相對自由。作者取材自生活點滴,舉凡日常景象、社會關懷、政治議題皆能入詩。除了華語外,也有不少台語詩,顯示作者在兩種語言的穿梭自如,即使有三行的限制,往往也都能創作出凝鍊動人的句子。詩集中部分作品有題目,部分僅以「#數字」編碼,此舉致敬了同樣詩風凝鍊的美國現代派詩人艾蜜莉・狄金生(Emily Dickinson, 1830~1886)。此外,部分詩作還會搭配作者攝影作品,透過將短詩與照片並置,讓意象與影像產生互文,相映成趣,意圖在感性與知性的張力間,達到平衡。
寂寞漂泊久了總要靠岸,我們都在黑暗中尋找光的存在。「紀小樣是文學獎常勝軍的翹楚、以詩作見證詩法的著名詩人;在台灣詩人群中,紀小樣以其成熟練達的詩藝、出版十二本的詩集、普獲大小文學獎的肯定,於同代詩人的創作表現裡,居於相當醒目的位置。《當寂寞在黑夜靠岸》之詩作言志抒情多於記事析理。紀小樣以意屬詩,進而借題發揮,窮形極相,微諷收章,經常予人思索的餘韻。」──鄭慧如【逢甲大學中文系教授/《台灣現代詩史》作者】揹著一條懶洋洋的不想再向東流的河我從畫布的背面翻過一座山欣喜地看見 有一些浪正要翻過你的眼角──〈莫名〉詩人紀小樣的岸上充滿了各式各樣的生物,例如,白鷺鷥、麻雀、蛇、鹿、鯨魚……,甚至還有暴龍、長尾翼龍、雲豹等已滅絕的物種。在他的詩中經常可見動物身影──「長日之將盡/剪影的那群麻雀/已經快要啄破黝暗的地平線了」寫錯過的愛、「把麋鹿還給地衣、苔蘚與極光/冰雪已經發動先遣部隊,向人類/索討體溫」寫環境的破壞、「前去土壇獻祭的羊羔 啼聲與蹄聲都是清脆/踢踢躂躂、踢躂踢躂地繞過我/喊出我被時光遺忘的乳名」寫母語的衰敗。從中能看出詩人無邊無際又不失理性的想像力,及探觸各種廣泛議題的文采。本詩集精選詩人多年創作,包含數首文學獎獲獎作品及散文詩。其作品多緣事而發,透過捕捉生活語境、追求意象的撞擊與流動,期望在現代詩的「長、寬、高」之外,開拓出更多的題材(體裁)、技巧與精神。
「柏拉圖先生您好,我不是你等待的哲學王/我是你放逐的吟遊詩人。可以請教你關於愛/情的理念(Idea)嗎」賣紀念品的小販告訴我/他發瘋。也許是真的,但我依舊到廊柱廢墟/「詩人」他撐開雙眼卻又闔上「也許你比我更瞭解愛情」新銳詩人王鴻鵬以哲學入詩,詩作中繚繞著該學科的深度、力度,與美。「用點與線說明你我的距離/黑暗裡憑著直覺前進/死亡線前漫舞/深寂之中/僅有你的影燭光般抖動」的詩句中,流露出對於哲學家的致敬與憧憬。作者寫詩,而不戀詩,他所定義的詩人必須回歸生活,讓文字的絮語、愛情的美好與哲學的真理,成為生命中的點綴。「詩人漫漫二十年寫作,見證了自我的辯證、愛情與真實;那積聚廿年的孤寂,絕非微不足道,而是舉足輕重的意念與感受。」──雲林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葉衽榤「如果注定被理想國放逐,我贊同就以詩去真心地誤讀人生吧,安住建設一個詩意瑰麗的洞穴。如同年少時期,讓文字閃現奇異的光,繼續照出青春晃動的生動影子。」──詩人 鍾明燕「他這種妹迷式的投入,說不上什麼理性,全是易感火熱的心,之於哲學,也之於寫詩。」──詩人 月亮二毛六便士「僅靠著字裡行間閃現的色彩,兩三筆寫意地一揮而就。或許在這一收一放之間,鴻鵬的詩跨入了另一個境界。」──詩人 李一帆
只要會曉講台語,就有才調試看覓。請少年朋友共同來寫一首詩予台灣!《月光情批》分作三卷,第一卷是寫予台灣的詩,有讀歷史看台灣的思考,嘛有對台灣這片土地的向望,其中,〈走揣你的名〉是我寫的第一首台語詩,發表佇《半線文化》,〈月光情批〉予我得著人生頭一个詩獎,真多謝評審的肯定,予我有信心佇台語這條路繼續行落去。第二卷是參加文學活動了後,心肝頭的一寡感想,內底有創作的心情,閣有對文學先進的感謝佮祝福,〈純園歌聲真〉、〈純園故事〉、〈有心〉、〈徛家〉攏是寫予吳晟老師,替關心文學嘛關心生態環境的詩人,留落淡薄仔記錄。第三卷是生活的寫生,期待無論社會、文化抑是母語,攏會使愈來愈好。論真來講,桂媚這本台語詩集《月光情批》會用講攏是情詩,伊寫土地的愛、寫詩人的情、嘛寫生活的感受。規本詩冊,攏總用真情咧寫,特別動人。──詩人.詩論家向陽像是呼吸般自然的,她讓這個島嶼的風和日麗、流水潺潺乃至於月光遍灑,輕易地走入詩中;而她的語調總是溫柔的,反覆哼唱著屬於這塊母土的情歌。──詩人.詩論家王文仁風雨微微的黃昏,用心感受天地之美,放下歧見彼此包容,桂媚詩中嚮往的境界,值得這片土地上因為不同主張而紛擾躁動的人們,細細品味。──詩人.詩論家陳政彥
你可以在月光下,在一杯茶湯中,一首樂曲,一朵花裡,在孤獨或喧囂時,與一隻長頸鹿共舞。簡玲這本詩集,輯一〈短歌〉用簡約的文字企圖直達中心意涵。輯二〈問津〉,是旅程裡的沉澱。輯三〈人間〉,書寫游走生活中的種種議題。輯四〈城音〉,關於城鎮與土地轉身的探問。輯五〈花外〉,以花的種種表象,做感官以外深層反思。輯六〈寓語〉,是對生命現象的觀察與試驗。「接續然靈之後,21世紀寫臺灣散文詩的女詩人中,質量均優者,簡玲是最受注目的一位。臺灣散文詩的特色若從商禽傳承下來,自是有別於當今中國散文詩,也有別於歐美散文詩,不容置疑,臺灣散文詩的特色大抵存有象徵隱喻技巧和現實精神內容的意味,是一股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泉源,滋育臺灣散文詩的土地。我在簡玲這本散文詩集看到了人生的荒謬、人性的面目,但最重要的是,是看到了她把臺灣散文詩帶往一個劇場和小說的方向跨界而去,如此令人驚異。」——詩人.詩論家蘇紹連「如果期待令人伸長脖子,你聽見心裡的長頸鹿在說話嗎?簡玲以性靈手法,扭曲現實裡的真與假、美與醜、善與惡,來履踐理想的契機,突破裂變的複雜情緒。那些如囈語般的幻境,有時給人柔和優雅的感悟,有時洗滌心靈的污垢,有時卻潛伏一支針鞭,扎出辯證喻意的震撼。簡玲如斯喚醒麻木的生活與日常,她的散文詩,有靈光乍現的知覺享受。但願你細心聆聽,解放體內的長頸鹿。」——詩人.詩論家若爾.諾爾【特別收錄】詩人.評論家黃里的評析專文──〈死了一隻長頸鹿之後〉
《讀後:王厚森「論詩詩」集》是詩人學者王厚森的第三部詩集,收入以詩論詩的「論詩詩」共67首。名為「讀後」,既指這些作品來自於讀詩之後的心得與反饋,也反映了詩人對生命和創作議題的深度思考。全書五卷。卷一「青春詩人夢」是對年輕詩人及同齡作者的關注;卷二「島的日常與非常」,是向詩壇前行者致敬之作;卷三「獨立時光年代記」從時間、空間的思維切入,思辨人文與地景的相互關係;卷四「岸與案」書寫對象涵括海外作家與作者本人,既與外界對話,亦向內反思;卷五「已讀」則為前兩部詩集中的舊作。
米米的《尖削與圓渾之間》,著眼於削尖或渾圓的「之間」,《如是跋扈》則以抒情基調,細緻寫下生活所感,繼續著,甚麼都沒做卻甚麼都完成的「無用之用」。---------------------像個越吸越亮的菸頭,用力培養一種發光的癮。而一再被炙燙,彷彿你並不知道天亮後我們終將成為角落的灰——有一種人就是能夠讓你如此翻閱,卻又毫髮無傷。──范家駿(詩人)---------------------或許我們把受潮的書頁放在城垣上方等待墨漬由黑變藍凹陷下去的文字才能被月光填滿學習貓一樣酣睡到天明無視皮毛被歲月誤點成鏽漬斑斑的一層盾我們穿過無數的街頭和巷弄偶然膽大包天地對木棍翌起本質柔軟的尾巴貓步一樣移入月的自轉裏垂釣十字路口上方的横匾直額而方向「也不過是一種指示性的霧。」──〈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