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研究先秦諸子中和思想的專著,共收論文十二篇,另附錄佛學論文兩篇。在先秦時代,諸子百家紛紛提出中和治道之見,因此,本書研究的對象,即以道家、儒家、法家、雜家為主,涉及研究的古籍有《易經》、《書經》、《詩經》、《道德經》、《莊子》、《文子》、《論語》、《中庸》、《孟子》、《荀子》、《管子》、《呂氏春秋》、《淮南子》、〈樂記〉、《春秋繁露》、《黃帝內經》等。至於附錄的兩篇佛學文章,佛家結緣眾生,以和為出發點,可作本書餘響。
本書為研究先秦諸子中和思想的專著,共收論文十二篇,另附錄佛學論文兩篇。在先秦時代,諸子百家紛紛提出中和治道之見,因此,本書研究的對象,即以道家、儒家、法家、雜家為主,涉及研究的古籍有《易經》、《書經》、《詩經》、《道德經》、《莊子》、《文子》、《論語》、《中庸》、《孟子》、《荀子》、《管子》、《呂氏春秋》、《淮南子》、〈樂記〉、《春秋繁露》、《黃帝內經》等。至於附錄的兩篇佛學文章,佛家結緣眾生,以和為出發點,可作本書餘響。
儒學不應僅是「思辯哲學」或「實踐理論」。從「半日靜坐,半日讀書」到當代身體觀,透過理學工夫論研究,反思儒學進入現代西方學術之轉譯過程,所產生的實踐脫落,召喚逐漸被學院哲學遺忘的實踐向度。 本書是一部探討宋明理學工夫論的著作,雖概括不同時代理學家,但貫穿其間的是儒學作為「實踐之學」的基本信念。儒學現代化過程中,在學科分類下被勉強劃入「哲學」學門,但哲學家一向擅長以理論的方式探討實踐,卻往往無法自己親自實踐。當代儒學也出現一個難題:學術化的儒家哲學如何「實踐」?如何不僅成為「思辯哲學」或「實踐理論」?如何避免「實踐的脫落」?此實是儒學現代化、學術化下的一項挑戰。 藉著回顧理學傳統的修養方法,尋找返本開新的可能。本書關注理學工夫的具體實踐與操作方法,如何被運作、展開;此訴求下,靜坐、讀書與與身體觀,是本書比較集中探討的理學工夫論面向。將工夫論研究,由思想文獻中靜態結構描述的「實踐理論」,返回實修實證的動態歷程之展現。使儒家哲學研究從心性形上學,往身體向度落實,發展成完整的「身心之學」。理學做為成德之學,向來與生命實踐密不可分。實踐工夫成為理學家日常性功課,甚至以證本體為生命大事,那種古典求道精神的實踐神聖性,在當今學術專技化的客觀年代,已逐漸成為一種實踐理論之客觀研究。而當存在體驗化為抽象理論時,理學原初最濃厚的實踐動能與召喚力道,是否也將靈光消逝?本書作者的初發心,便具有這種存在的憂心與感受。換言之,身為現代的學者,作者仍懷有強烈的求道之古典關懷。本書的基本主題關涉:靜坐與讀書這兩種工夫論的辯證,而除了心性修養的傳統論述以外,作者亦吸收當代的身體實踐觀點,企圖更為完整地描述理學家身心一體轉化的體證內涵。現今從事理學工夫理論的研究者不算少,但在理論與實踐之間尋尋覓覓者已不多,在這種儒門淡泊的工夫遺忘的現代氣氛下,作者的懷古初心尤為可貴,其研究成果也值得觀察。──賴錫三/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現代儒學研究,儒家的工夫論常被本體論取代,而呈失語現象。此書真正立基於工夫實踐的立場,可做為現今儒者內聖學道德實踐之重要參考著作。──廖俊裕/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副教授
儒學不應僅是「思辯哲學」或「實踐理論」。從「半日靜坐,半日讀書」到當代身體觀,透過理學工夫論研究,反思儒學進入現代西方學術之轉譯過程,所產生的實踐脫落,召喚逐漸被學院哲學遺忘的實踐向度。 本書是一部探討宋明理學工夫論的著作,雖概括不同時代理學家,但貫穿其間的是儒學作為「實踐之學」的基本信念。儒學現代化過程中,在學科分類下被勉強劃入「哲學」學門,但哲學家一向擅長以理論的方式探討實踐,卻往往無法自己親自實踐。當代儒學也出現一個難題:學術化的儒家哲學如何「實踐」?如何不僅成為「思辯哲學」或「實踐理論」?如何避免「實踐的脫落」?此實是儒學現代化、學術化下的一項挑戰。 藉著回顧理學傳統的修養方法,尋找返本開新的可能。本書關注理學工夫的具體實踐與操作方法,如何被運作、展開;此訴求下,靜坐、讀書與與身體觀,是本書比較集中探討的理學工夫論面向。將工夫論研究,由思想文獻中靜態結構描述的「實踐理論」,返回實修實證的動態歷程之展現。使儒家哲學研究從心性形上學,往身體向度落實,發展成完整的「身心之學」。理學做為成德之學,向來與生命實踐密不可分。實踐工夫成為理學家日常性功課,甚至以證本體為生命大事,那種古典求道精神的實踐神聖性,在當今學術專技化的客觀年代,已逐漸成為一種實踐理論之客觀研究。而當存在體驗化為抽象理論時,理學原初最濃厚的實踐動能與召喚力道,是否也將靈光消逝?本書作者的初發心,便具有這種存在的憂心與感受。換言之,身為現代的學者,作者仍懷有強烈的求道之古典關懷。本書的基本主題關涉:靜坐與讀書這兩種工夫論的辯證,而除了心性修養的傳統論述以外,作者亦吸收當代的身體實踐觀點,企圖更為完整地描述理學家身心一體轉化的體證內涵。現今從事理學工夫理論的研究者不算少,但在理論與實踐之間尋尋覓覓者已不多,在這種儒門淡泊的工夫遺忘的現代氣氛下,作者的懷古初心尤為可貴,其研究成果也值得觀察。──賴錫三/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現代儒學研究,儒家的工夫論常被本體論取代,而呈失語現象。此書真正立基於工夫實踐的立場,可做為現今儒者內聖學道德實踐之重要參考著作。──廖俊裕/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副教授
這本書揭露了《道德經》的本來面目,清楚的告訴世人,如何培養一位可以把國家治理得井然有序、人民安居樂業,國力蒸蒸日上的「聖王」。原本在國人的心目中,「聖王」只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理想人物,經過本書的剖析,才知道原來是可以按部就班訓練而成的。春秋時代的國家規模大致相同於現代的大型公司,因此,《道德經》這本書,應用到現代社會,它就是一本培養公司執行長的好書。同時,更告訴世人,物理學上所說的「全息」和「碎形」這兩個原則,不但主導形成精彩的宇宙萬象,更是主導人間事物和行為的一再重複出現的根本原因。名家推薦楊憲東 成功大學航空太空學系講座教授 透過本書的文史專業與科學關照,《老子心解》這本書忠實地還原了《道德經》的本意。陳國鎮 東吳大學名譽教授 以過往歷史學家的訓練與治學所累積的能力,更加豐富老子《道德經》的內涵闡釋。李嗣涔 臺灣大學電機系教授 現代科學版的《老子心解》,在領導統馭、修身養性上可以讓現代人更容易親近、更容易學習。王吉林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特約講座教授看看宋光宇教授如何心解老子。此書宋氏心解,我亦讀老子,細解我心,與宋氏同異如何。
本書立足於現代學術視野,充分吸收前人與當代學術研究成果,以史料與邏輯相統一為方法,就孟子詮釋思想的本體義、方法義以及運用義等進行說明和剖析。結合孟子詮釋《詩經》、《尚書》的具體案例,探析孟子所提出的「以意逆志」、「知人論世」、「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及「知言」等詮釋方法,並遵照其內在理路,歸納出了一套系統、完備的詮釋學體系。本書的另一個特點是,對孟子詮釋思想的研究不僅僅局限於孟子,而是將孟子置於時間與空間的坐標中去衡孟子詮釋思想的意義,本書上通孔子,下貫荀子,橫比莊周,從而更好地把握與衡定了孟子詮釋思想的意義。
本書是劉述先教授近四、五年發表的論文的結集。全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當代新儒家義理的闡發與拓展」,泛論當代儒學精神性之傳承與開拓。第二部:「宋代理學的精神傳統與我的學術淵源」,申論宋明理學的精神世界──以朱子為中心,並說明了當代儒者與作者在學術上的淵源。
本書是劉述先教授近四、五年發表的論文的結集。全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當代新儒家義理的闡發與拓展」,泛論當代儒學精神性之傳承與開拓。第二部:「宋代理學的精神傳統與我的學術淵源」,申論宋明理學的精神世界──以朱子為中心,並說明了當代儒者與作者在學術上的淵源。
論文之旨在闡明王充批判虛妄說運用方法的實況,其中包括:科學實證、邏輯推理、謬誤剖析;及從心理、自然、時代、實踐等角度來評斷是非。東和王充努力的運用理性批判,揭露事實,澄清價值,以激烈的辮說、淺顯的語言,來驚動人心,改造社會,王充的作法是否給我們帶來些許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