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與存有三態論》是林安梧教授繼《道家想與存有三態論》之後的另一力作。「存有三態論」包括「存有的根源」、「存有的開顯」和「存有的執定」,這三個層次共同構成了存在的完整圖景。「存有的根源」是指存在本身,亦即本源之「道」。《易經》「一陰一陽之謂道」,《論語》「志於道」是也。它強調天地人我萬物,通而為一,原是「寂然不動」的。在這一層次,存在被視為一種無限的可能性和潛能,是所有現象和事物的本源。「存有的開顯」指的是存在於具體事物和現象中的展現,這即是《論語》「據於德,依於仁」,《易經》「感而遂通」。這是從「境識俱泯」進到「境識俱顯」,在這一層次,存在通過人類的文化、社會和倫理實踐得以具體化,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與關愛。「存有的執定」是指人類經由語言文字來論定其對象物,進而通過制度、規範和倫理來確立和維護這個世界,《易經》所謂「曲成萬物」是也。這或者可以理解為禮樂制度和倫理規範。然而,「存有的執定」雖通過制度與規範確立社會秩序,卻可能因過度制度化而異化,使人與存有的根源脫節,導致價值虛無化與現代性危機。為解決此問題,林安梧提出「存有的歸復」,強調人須回歸存有的源,通過「氣的感通」,重建與天地萬物的整體性連結。存有的歸復不僅具有療育功能,更能恢復存有的連續性,達到存有三態的動態平衡與和諧。林安梧特別注重「場域性」,主張人在天地人互動的存有網絡中「參贊化育」,既繼承儒家「天人合德」、「一體之仁」的傳統,又融合道家「道法自然」與佛教「緣起性空」的思維。《儒家思想與存有三態論》一書強調了存在的多層次性和人類在其中的積極作用,也為生態及環境倫理提供了哲學基礎,解決當代社會價值虛無化的困境,被視為「後新儒學」的重要里程碑。
《儒家思想與存有三態論》是林安梧教授繼《道家想與存有三態論》之後的另一力作。「存有三態論」包括「存有的根源」、「存有的開顯」和「存有的執定」,這三個層次共同構成了存在的完整圖景。「存有的根源」是指存在本身,亦即本源之「道」。《易經》「一陰一陽之謂道」,《論語》「志於道」是也。它強調天地人我萬物,通而為一,原是「寂然不動」的。在這一層次,存在被視為一種無限的可能性和潛能,是所有現象和事物的本源。「存有的開顯」指的是存在於具體事物和現象中的展現,這即是《論語》「據於德,依於仁」,《易經》「感而遂通」。這是從「境識俱泯」進到「境識俱顯」,在這一層次,存在通過人類的文化、社會和倫理實踐得以具體化,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與關愛。「存有的執定」是指人類經由語言文字來論定其對象物,進而通過制度、規範和倫理來確立和維護這個世界,《易經》所謂「曲成萬物」是也。這或者可以理解為禮樂制度和倫理規範。然而,「存有的執定」雖通過制度與規範確立社會秩序,卻可能因過度制度化而異化,使人與存有的根源脫節,導致價值虛無化與現代性危機。為解決此問題,林安梧提出「存有的歸復」,強調人須回歸存有的源,通過「氣的感通」,重建與天地萬物的整體性連結。存有的歸復不僅具有療育功能,更能恢復存有的連續性,達到存有三態的動態平衡與和諧。林安梧特別注重「場域性」,主張人在天地人互動的存有網絡中「參贊化育」,既繼承儒家「天人合德」、「一體之仁」的傳統,又融合道家「道法自然」與佛教「緣起性空」的思維。《儒家思想與存有三態論》一書強調了存在的多層次性和人類在其中的積極作用,也為生態及環境倫理提供了哲學基礎,解決當代社會價值虛無化的困境,被視為「後新儒學」的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