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探討保羅的福音和神學,了解保羅駁斥腓立比書中遭遇的敵對者。 首先,批判過去以歷史方法研究所帶來的混亂,其次,介紹修辭學方法,作為研究敵對者的身分、目的和神學主張的進路。接著探討保羅的神學起源與孕育過程,並藉保羅在安提阿與彼得的衝突中提出的普世福音神學,以及從薛高(Segal)的猶太人角度所詮釋的保羅神學,了解保羅與敵對者之間的衝突和神學差異,最後,再以修辭學的方法,詮釋腓立比書第一和第三章中的經文。
本文旨在探討希伯來書的麥基洗德這一個人物。許多華語讀者對麥基洗德的瞭解,僅僅停留在創世記、詩篇和希伯來書,多數讀者對於第二聖殿時期猶太非聖經文學(Non-Biblical Jewish Literature)中那些與麥基洗德相關的論述一無所知。因此,一個重要的議題擺在我們面前,如何幫助讀者更加深入地瞭解麥基洗德這一個人物,第二聖殿猶太文學能否提升我們對於希伯來書的認識,這些文學能否增進我們詮釋麥基洗德所需要的額外的素材?我們這一篇論文就是為了回答上述的問題而寫作的。
本書旨在探討馬太福音的「門徒觀」及其與「死亡及復活」之間的關係。馬太福音是四福音書中唯一獨特地把名詞「門徒」這字以動詞「作門徒」來使用(太28:19)的經卷,這突顯出「作門徒」的使命在該福音書中具特別的意義。按馬太福音的記載,耶穌在傳道時吩咐門徒要背起他們的十字架來跟隨祂,並且要為祂的緣故而喪掉生命(太10:38-39;16:24-25)。之後,耶穌先後三次向門徒預言祂的受難和復活,意思是門徒跟從耶穌,需要準備好隨時面對死亡。然而,復活的主勝過了死亡,祂差遣門徒往普天下去,使萬民成為祂的門徒(太28:18-20)。這樣看來,耶穌的死亡與復活是「門徒觀」的轉捩點。願意跟隨耶穌、並為祂捨命的門徒,將會像耶穌一樣最終能勝過死亡,復活過來,並且獲得作門徒的賞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