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和保羅關係的主題在新約學術中是一個頗為悠久、繁難的研究主題。這對聖經傳統的理解和傳承以及探索早期基督教之發展歷程,都具有重要意義。但隨著現代學術成果的積累和多樣化,要系統地闡述這個問題正變得越來越困難。本書嘗試挑選這樣的一個經典學術難題,借用知識社會學關於宗教群體之世界觀形成和發展的理論,借助保羅和路加兩人之神學原點乃是以基督爲中心的故事這一重要觀點,從基礎敘事結構這個層面來比較保羅和路加的思想世界。 本書致力於重構保羅思想世界的整全敘事框架,大膽提出羅馬書前五章蘊涵從創世到終末的基礎敘事的觀點,此乃本書最冒險,同時也最有價值的部分。但另一方面對路加作品的論述則更接近現今的主流觀點。在路加作品表面敘事底下的基礎敘事結構逐步浮現的過程中,同時與保羅的敘事進行點對點的比對,突出兩者共同的「神—人關係」核心,詳細闡述「拯救作爲新創造」、「基督的信」、「上帝的義」、「十字架」和「亞當—基督預表」等關鍵新約神學主題,辨明兩者在每一個階段上的異同,揭示路加如何批判性地繼承保羅的思想遺産。進而說明,路加和保羅在有關「猶太人的命運」問題上的明顯分歧揭示了兩人在歷史處境上的差異。
本書不是為了證明《十二先知書》是否為一卷書,而是嘗試回應便祖威(Ehud Ben Zvi)的斷言:《十二先知書》每卷書都是各自有一個標題句、一個人物、因此是十二卷書。 本書從文獻綜述開始,對過去一個多世紀以來關於《十二先知書》作為一卷書的討論作一梳理,並透過對希伯來正典的每一卷書中標題句的討論,以及對與《十二先知書》同為被擄回歸後成書的三卷書-《歷代志》、《以西結書》和《創世記》-中關於最初被擄回歸後的猶大群體對「十二支派」觀念和意義之重視及刻意編排的研究,得出以下三個結論: 一、在《十二先知書》中遠超便祖威簡單、劃一的結論,標題句、人物及書卷是極其複雜多樣的:體現在標題句格式、性質、數量以及人物的多少。 二、在《十二先知書》以外的希伯來正典中,如前後先知書、五經、著作中發現比該結論更為複雜的情形:有多個標題、多個人物,但仍然為一卷書。 三、在被擄回歸後的三卷書:《歷代志》、《以西結書》和《創世記》中,對十二支派觀念的重視和強調,與處於同一時期的《十二先知書》有極為相似之處。《十二先知書》有多個標題,有十二個人物,但仍然是一個文集,為的是強調和表達十二支派的重要性。 這種對十二支派觀念的重視和強調極有可能是將《十二先知書》閱讀為一卷書的主要原因。 專業推薦 「黃添華牧師的著作不但是華人教會牧者和學者在研究舊約,十二先知書的佳作,也是中國教會在基督教中國化進程中的有益嘗試。盼望讀者從中得到啟發,也盼望有更多中國教會的學者的優秀著作面世出版。」——陳逸魯 牧師、博士、中國基督教協會副會長、金陵協和神學院常務副院長
創世記第三章是否有關人類始祖犯罪並原罪的問題,亞伯拉罕獻以撒的三天歷程中為何緘默?雅各雅博渡口的敘事是否隱藏著一個神學問題:雅各真的改變了嗎? 本書定位為神學詮釋,意在從文本中讀出神學含義,也志在使文本和讀者進行更多的思想對話。這詮釋是關己的,故能含攝一種信徒的讀經和人生經驗。 閱讀關己,但不停於己。己與群是息息相關的,因為那關乎以色列民的,也是關乎教會作上帝子民的。這詮釋尊重文本的被擄回歸的背景、文本和體栽、文本對於成書時期的信息,文本中所反映的上帝並祂和以色列民的身分確立的關係,其母題正如本書書名所示,反映了祂的信實和護佑。 本書關注一個作為創世記的閱讀群體和接受群體的華人教會。如何借助於一種具歷史意識的五經研究之力,超越一個深被基要主義和聖經主義所宰制的文本世界。所以,本書導論中主力梳理出一個創世記或五經的詮釋中仍有待充實的理論溯源和演變,繼在本文中以被擄回歸作為五經完成時期的視角切入一個神話體栽的神學詮釋,並以同樣的視角詮釋之後的三十九章而讀出一個確立子民的神學意圖。 作為神學詮釋,此書最後不得不面對的是得地應許效應史下的錫安主義,到底是該留或棄的問題?
本書主要藉《耶利米哀歌》探討聖經舊約中希伯來詩歌「詩節結構」的特點與作用。雖然「詩節結構」(Strophic structure)的概念早於十九世紀初已出現,但以此作為希伯來詩歌主要特點的研究相對較少,故本書可有助了解詩節結構對研究希伯來詩歌的重要性。本書不但闡述過去有關「希伯來詩歌特點」及「詩節結構」的研究,同時探討了字母詩、哀告詩體裁及多重聲音與耶利米哀歌的關係,並在此基礎上逐一分析耶利米哀歌五首詩歌的分段結構,觀察工整的詩節結構如何有助反映內蘊於詩歌的過渡標記、重複字眼,從而呈現全詩的發展脈絡及主題。透過本書可見,詩節結構有助發現耶利米哀歌中五首詩歌雖有相似背景與素材,卻同時各有重點,分別展示了五個處於耶路撒冷傾覆時所面對的狀態,以及刻劃了五個上主的特質,反映在困苦中不單關注承認罪過、申述苦難、祈求改變,更突出了「上主是惟一可以申訴祈求的對象」。對認識原文的讀者,從本書可體會以原文閱讀詩歌體的興味,而對於有興趣詮釋希伯來詩歌的讀者,本書亦提供了一個建基於文本的文學詮釋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