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臺灣的大眾生活比你想像的更有趣。 《島嶼浮世繪》圖文並茂,生動描述當時的人間百態, 既鋪陳歷史的理解,也展現人性的洞察。 最新增訂再版,這是一本時空旅行指南, 目的地:臺灣,1895~1945。 台灣人也許是全世界對日本這個國家感受最為複雜的一群人了。無論傾向親近或排斥,從台語裡的辭彙、日常生活習慣、建築、公共衛生制度等;都無法否定在這裡處處可見日本時代留下的印記。 本書透過四十一個關鍵詞、分別自八種方向切入,蔣竹山老師以知性之筆召喚沉睡在文獻資料裡的時代聲音,讓林獻堂、佐藤春夫、吳新榮等人親自現身,以其生命記憶的片段,帶領讀者體驗近百年前台灣島上生氣蓬勃的民生百態。 ◎納涼專車|夏日夜晚何處去?納涼專車載你到北投逛夜市,有冰店、涼水店、壽司、關東煮,還有廣東煙火、藝妓手踊表演、龍燈展覽,北投的夜晚成了一個熱鬧滾滾的光明世界。 ◎大稻埕|餐飲大亨吳江山斥資十幾萬圓,在城隍廟後街興建了一棟揉合和洋風格的高檔餐廳「江山樓」,內有蘭亭、松園、竹軒、梅邨四個大包廂,環境優雅,菜色精緻,政商名流個個趨之若鶩。 ◎臺北鐵道旅館|一九二七年負責接待「世界漫遊中美國觀光團」來漫遊臺灣,一行四百多位旅客全部住進這家佔地三千多坪,比臺北車站還要大的豪華飯店。可惜這棟郁達夫蒞臨演講過的富麗建築後來毀於二戰美軍轟炸,只留下一些令人驚嘆的照片。 ◎打麻雀|臺南醫師作家吳新榮曾將他戒掉「打麻雀」的事情寫在一九四○年某一天的日記上,打麻雀就是打麻將,是日治時期臺灣民眾的熱門嗜好之一。吳新榮下定決心,毅然將一付具有歷史價值的麻將丟進廁所,在完成這個儀式之後,他為自己倒了兩杯「三得利」威士忌,用乾杯慶賀重生。當然,這早就不是他第一次戒麻將了。
回望臺南水道百年風華,探索其真實紋理,聆聽潺潺淨水裡透出的人物、過去的故事與未來想像。臺南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為臺南市立博物館轄下博物館之一。以字面來看,容易誤以為位於叢山峻嶺,但其實他在離市區不到一小時車程的淺山地區,那是臺南市轄下的行政區「山上區」。有趣的是,「山上」的舊名是「山仔頂」,雖取山頂之意,實則為曾文溪畔的河階上起伏不平的丘陵。此地自古以來便有曾文溪主、支流環繞。如此,水與陸地、陸地與人的足跡,以及隨著現代化發展而來的水道,在時間之河裡持續交流和相互影響,留下了獨特的人物故事與歷史記憶。本書走訪眾多水道中唯一國定古蹟——臺南水道,探索其地理空間,回溯其興建的歷史源流,並以圍繞水道而生的「人、物與空間記憶」為出發點;從在水道中的水道人、居住在水道附近的居民,到穿梭在其中的人與物件,具體了解水道與人互動而成的生活文化;最後展望水道花園博物館從「淨水場」搖身一變後,作為環境教育的推動要角,以及未來期待持續發掘並成為文化路徑、滋養新的水文化以及與國際交流的願景。本書特色★內有水道博物館主建築以及特色植物精彩插畫!★3位水道職人現身說法,帶領讀者一同揭開水道工作的神秘面紗。★獨家收錄——4條行家指引之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植物秘境。
回望臺南水道百年風華,探索其真實紋理,聆聽潺潺淨水裡透出的人物、過去的故事與未來想像。臺南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為臺南市立博物館轄下博物館之一。以字面來看,容易誤以為位於叢山峻嶺,但其實他在離市區不到一小時車程的淺山地區,那是臺南市轄下的行政區「山上區」。有趣的是,「山上」的舊名是「山仔頂」,雖取山頂之意,實則為曾文溪畔的河階上起伏不平的丘陵。此地自古以來便有曾文溪主、支流環繞。如此,水與陸地、陸地與人的足跡,以及隨著現代化發展而來的水道,在時間之河裡持續交流和相互影響,留下了獨特的人物故事與歷史記憶。本書走訪眾多水道中唯一國定古蹟——臺南水道,探索其地理空間,回溯其興建的歷史源流,並以圍繞水道而生的「人、物與空間記憶」為出發點;從在水道中的水道人、居住在水道附近的居民,到穿梭在其中的人與物件,具體了解水道與人互動而成的生活文化;最後展望水道花園博物館從「淨水場」搖身一變後,作為環境教育的推動要角,以及未來期待持續發掘並成為文化路徑、滋養新的水文化以及與國際交流的願景。本書特色★內有水道博物館主建築以及特色植物精彩插畫!★3位水道職人現身說法,帶領讀者一同揭開水道工作的神秘面紗。★獨家收錄——4條行家指引之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植物秘境。
社區大學林墾老師多年授課的集大成之作! 身兼城市人文建築古蹟導覧講師與中英領隊導遊的林墾,帶你看見世界以及探索歷史 一面看見世界的自然風光與人文薈萃, 一面回顧歷史的點點滴滴 讓旅行不只是旅遊! 現在的旅行模式已經從過去的走馬看花,發展成具有深度的旅程,希望能夠在過程中接觸到更多當地的自然資源與人文特色。 是否每次碰到文史人物年代,就混亂不清?內湖的傳統聚落坐落何方?文山區的集應廟在拜什麼?泰姬瑪哈陵背後有怎麼樣的腥風血雨?波斯天堂花園到底有多漂亮?袞服十二章到底是什麼? 在踏上旅程之前,透過本書,就能夠迅速掌握各國的歷史,在出發之前,再做一次最後的惡補。在旅程中,更能夠體會與感受到旅行的意義。 本書作者林墾老師,將多年整理文史圖表的精華,一次公開於本書,將台灣、中國大陸、世界各地的人文歷史以圖像化的方式呈現,讓你的文史旅行,更加精彩 準備好出發了嗎?再跟著林墾老師上一堂歷史課吧! ★★本書特色★★ 作者精心繪製的人文資訊圖表 臺北市中正社區大學校長劉宥君專文推薦 橫跨歐亞大陸的歷史
原臺南合同廳舍的歷史 乍聽之下「原臺南合同廳舍」對臺南人來說或許有點陌生,如果說起民生綠園旁的消防隊,臺南人或許就會有印象了。這座雄偉的建築已經守護臺南一段時間了。不論是以打火英雄的消防隊,或是人民保母警察,甚至餐廳,從它的歷史,我們也能夠看見臺南的歷史。 默默守護府城的白色建築──原臺南合同廳舍 從消防、警察、再到空軍,每個單位都是府城守護者 用自己的力量守護著臺南 經過湯德章紀念公園圓環附近時,很難不被附近的白色高塔所吸引。它就是在在日治時期所興建的御大典紀念塔,又叫做火見樓。在日治時期,它是臺南市區最高的建築物,它的功能就是隨時注意市區,是否有火災的發生。後來,高塔兩側又再擴建了合同廳舍,也就是不同部門的聯合辦公廳舍,消防組詰所、警察會館與派出所一一進駐。 從原臺南合同廳舍所在地的歷史開始說起,再到日治時期的發展。早年臺南的消防規劃,後續日本政府在推動市區改正時,又是如何規劃「火防線」,以及如何選址立起了御大典紀念塔,監看市區內的火災動向,守護府城的居民。 在了解市定古蹟──原臺南合同廳舍歷史的同時,也能夠進而了解臺南消防的歷史,以及臺南街區的歷史。從消防單位,再到許多不同的政府單位,這些單位無非是透過各自的職能,為府城盡上一份心力,守護著府城居民以及他們無限美好的未來。
從日治時期飄著太陽旗的航空城,再到戰後以另一種面貌呈現的航空城,引擎的轟鳴聲不曾遠離岡山。在新的住民來到以後,易名醒村的航空廠宿舍也誕生了新的故事。影集「一把青」的話題再次讓醒村得到關注,雖然硝煙漸散,戰爭的痕跡仍在岡山被看見。關於岡山、關於日本海軍第六十一航空廠、關於岡山醒村的故事值得我們重新回顧。你說,岡山到底有什麼?為了掌握戰場上的制空權,飛機是不可或缺的存在。為了讓每個阿湯哥在空中翱翔,航空廠的存在也是至關重要的。一九四一年,日本海軍第六十一航空廠在岡山街落成,它也將岡山捲進了戰場風雲之中。為了照應超過萬人規模的航空廠,航空廠附近興築了工員宿舍。連同附近的軍事設施,許多人口湧入了岡山。然而,隨著時間的腳步,戰局惡化為岡山市街帶來前所未見的衝擊,在美軍的轟炸下,日本海軍第六十一航空廠疏開到全臺各地,在各地留下新的故事。從第六十一航空廠到醒村一九四八年,空軍三校遷臺,近四千人隨著軍方由大陸湧入岡山。空了下來的第六十一航空廠工員宿舍,因為鄰近官校而被安排為官校飛行教官的眷舍,眷舍的名稱沿用了杭州筧橋中央航校時期軍官住宅區的名稱「醒村」。來自中國的新住民來到岡山以後,在本地交織出新的故事,明德豆瓣醬與梁家豆瓣醬見證了這樣的交會。新時代的記憶終戰後七十多年過去了,神風特攻隊櫻花般殞落的事蹟流傳全臺,但人們卻不記得在工廠轟鳴聲中作業的工員,也很少有人知道戰時臺灣曾經修造過飛機。由於電視影集「一把青」在醒村取景,醒村再次獲得關注。在岡山居民、文史工作者、立法委員與各界人士奔走之下,醒村最後登錄為文化景觀,得以獲得保存。之前長年被認為是日本海軍高雄航空隊官舍的醒村,在學者的研究爬梳之下終於解開身世之謎,找回了真正的名字:日本海軍第六十一航空廠工員宿舍。在新的時代,航空廠工員宿舍,或是說醒村,將會繼續分享它承載的歷史,將時代的故事傳承下去。
《帶你回花蓮——穿梭街市百年》一書,以照片爬梳花蓮市建市的歷程,回顧百餘年來市民生活的足跡,借詩人楊牧先生名作〈帶你回花蓮〉之題,於書頁之間與花蓮人以及喜愛花蓮、關心花蓮的朋友,一同「穿梭街市百年」。 花蓮市歷經時代的演變,成為東臺灣重要的城市,而不同時期更有不同的移民,包括尋找安身立命的土地,或協助其殖民母國統治、征伐、教育周遭族群……,而來到此地奉獻青春甚至生命;有些則「日久他鄉變故鄉」,成為花蓮市民的一部分。自古以來,這座城市承載著市民美麗與哀愁的記憶。至今,花蓮市仍是花蓮縣境內的首善之區。 每張老照片背後都有一段歷史,它可以補充文獻的不足,或覆按記錄資料的正誤。現代由於科技發達,透過手機、平板電腦、數位相機,拍照或錄影成為既方便又廉價記錄周遭事物的工具與方式,但在過去照相卻是相當昂貴且不容易進行的事。 老照片可以將過去的影像保存下來,使我們得以依據它們來瞭解、還原當時的歷史。有些老照片的擁有者,為了將來能容易喚起記憶,或是記一份屬於自己的榮耀、悲傷,往往會在相片上留下文字,說明拍攝目的與日期,或在相片背後書寫相關的記事,而這也使得我們更容易瞭解這張照片背後的故事。 葉柏強與黃家榮不只關懷花蓮,於撰寫專著之外也經常在臉書社團、部落格等跟閱讀者分享新的發現,他們的文字充滿溫度與熱忱,且深入淺出,對於瞭解東臺灣的歷史與文化有很大的助益。
本書呈現百年前文協在臺灣進行的啟蒙文化活動100個相關景點, 藉由回望臺灣的過去,思索百年後臺灣文化的當下與未來。 國家級博物館聯合選址。知識型真文青專業撰文。 臺灣文化協會於1921年成立。文協人的腦袋有各種文明之夢,散開到全臺灣的北中南東,熱情展開啟蒙。一百年後,這本書蒐羅的100個景點,歷史故事已是笑與淚的傳奇。 1921年10月17日,臺灣文化協會成立, 在臺灣島嶼各角落,掀起一波以小搏大的文化啟蒙運動。 在臺灣文化協會百年紀念之際,許多當時的「地景」已物換星移,甚至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之中。從目前本書所舉出現存的「百景」出發,目的是希望讀者能藉由實際走讀,了解曾經發生過的「故事」,不僅「望文生義」,更可以透過「地景」來思考臺灣文化協會在各地如何生根、茁壯,將其精神持續傳遞給後人,這不止是百年的追求,而是永恆的堅持。 「文協的地景,可能就在你的周遭、騎個U-Bike就可抵達;也可能遠在偏遠小鎮,但依然值得造訪。你可以想像手中捧著這本書,輕裝就可出門,進入書裡的故事按圖索驥找到一百點,並且發現每個地景都像時空膠囊,豐富的人事時地物都能封存,也等待有緣的你去解碼、去探索,在臺北文化書局、臺中中央書局這些著名的場景,看到與歷史重逢的喜悅。」——文化部長 李永得 「察看啟蒙地景的多樣性,是饒有趣味的事情。學校、公會堂、書店、劇場,是大眾啟蒙場地的基本款;廟宇、教會、餐廳、酒家,多了看似不合知識人品味的曖昧,其實是接近大眾的必要之地;醒目的還有暗黑景點,異議人士常被羈押過夜的警察署、掀開農民抗爭黑幕的甘蔗園、經常聚集陳情抗議的官舍州廳,歷史都有誠實的反應。 文協一百點地景,意義彷如舊時代寫字的竹簡或羊皮紙,雖然刮除先前的刻痕就能重新落筆,但各層次抹除、增添、破裂、殘餘的痕跡,仍是最具體的記憶庫存地。」——國立台灣文學館館長 蘇碩斌
戰爭結束前, 大多數臺灣人不曾聽聞「開羅宣言」, 根本不知道戰爭結束後的處境。 那麼,在得知日本戰敗的那一瞬間, 臺灣人在想什麼? 回歸祖國的歡喜? 對殘留日軍的恐懼? 還是當時的臺灣有第三條路可以選? 日本戰敗,臺灣尚未建立新政府,這段期間長達七十一天。 生活在看似「真空」、「無政府狀態」下的臺灣人,對臺灣的未來有什麼想法?對中國與日本抱持何種感情?是否將日本戰敗和歸還中國劃上等號?又或者有誰想出臺灣前途的其他可能性?島上的日本人與臺灣人之間的關係又有什麼變化? 這七十一天是吳濁流筆下的「政治真空時期」?還是曾經引燃有待究明的「臺灣火」?答案就在《關鍵七十一天》。 一九四五年夏秋之交,關鍵七十一天,當時的臺灣人是否意識到歷史之門開啟的意義?一旦機會之門再度開啟,現在以及未來的臺灣人,準備好了嗎?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陳翠蓮教授 全力推薦
清水半平,吉野郵便局長,投身建設吉野村三十五年。 《吉野村回顧錄》,臺灣第一個日本官營移民村的第一手紀錄。 臺灣師範大學臺史所所長 張素玢教授 推薦, 中央研究院臺史所副所長 鍾淑敏教授 專文導讀。 我們因為戰敗的厄運,遭到遣返離開。 對我們來說,吉野村是令人懷念的故鄉,怎麼樣都無法忘懷。 「花蓮港到了。」大船停在遙遠的海上,高聲喊著嘿~喔~的工人們,有著刺青的赤裸身體,令人非常驚恐破膽。……我們下定決心長久居於四季如春的寶島「臺灣」,進入原住民地區,開創稱為理想鄉的日本村。在漫長的三十餘年歲月中,為了追求後代子孫繁榮的夢,許多人在種種沉重的壓力下,捨命不渝地犧牲奉獻。 一九一一(明治四十四)年,清水半平青春正盛,那一年冬天他遠渡重洋,從日本踏上花蓮的原野,將人生最美好的青壯歲月揮灑在這一片原屬阿美族的土地。整整過了一甲子,年邁的清水半平提筆回顧了遙遠的「令人懷念的故鄉」——吉野村。
蔣渭水就活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假外求,按圖索驥,我們就能直接貼近他。貼近蔣渭水,可以連結臺灣與世界,可以省思現在與過去,以及如何做自己,為自己的人生找到最適合的定位,並了解什麼是「臺灣人的臺灣」。蔣渭水的一生,活在不得不介入政治的殖民統治之中,離世後又不斷為政治所利用。我們期盼將外掛的政治外衣褪去,還給蔣渭水一幅人間的浮世繪,映照出後殖民時代臺灣政治的虛實。本書蒐錄許多蔣渭水相關之圖像與史料,除了蔣渭水文化基金會長期所蒐集珍藏之外,更得到來自私人蒐藏家、公私部門研究機構的協力,包括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秋惠文庫、六然居資料室、臺北市文獻館、宜蘭縣史館、宜蘭市中山國小、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等,藉著這些歷史圖像,嘗試認識在1920年代的臺灣新文化運動以外,更多面向的蔣渭水形象。
一枚獨虎票流浪到邁阿密, 一瞬間觸發了一名年輕科學家迢遙的追索。 一九六六年,李明亮在美國邁阿密的一家集郵店看見獨虎票,他驚訝地盯著票面上「臺灣民主國」幾個大字,心想自己讀漏了歷史課本的哪一章? 之後李明亮在邁阿密大學攻讀分子生物學,一邊研究人體的遺傳與變異,一邊探索獨虎票的遺傳與變異,他花了三十年追尋這段曾經遺失的臺灣歷史。 獨虎票,老虎郵,臺灣I LOVE YOU,這些歷史課本沒寫的精采故事,讀起來令人又驚又喜,福爾摩沙臺灣,的確是太有趣啦。 一八九五年,立志抵抗日軍佔領的臺灣民主國為了要籌措軍餉,開始發行郵票。郵票中央印有一隻老虎,起初這隻老虎被當成松鼠,後來有人覺得那應該是一隻兇猛的龍,但居然也有人看成蝴蝶、一隻抽筋的小貓,或是一隻不快樂的阿富汗貓,算是上上個世紀的「一虎各表」吧。 這套郵票在一八九五年夏天的福爾摩沙登場,卻也在夏天快結束時,隨著臺灣民主國下台一鞠躬而消失。一百多年後,這套郵票已然是集郵市場上的搶手貨。李明亮醫師在年輕時無意中發現了這些與臺灣歷史息息相關的郵票,他耗費數十年心力研究、保存這些臺灣歷史上的寶貝,他知道,越瞭解這套獨虎票的故事,就越瞭解我們臺灣這座島嶼的身世……
旅行的樂趣因人而異,不一而足, 「近代」則將這樂趣變得更深更廣。 進入近代之後, 鐵道、輪船、公共汽車……等等新穎的文明產物一一登場, 加上各種新式旅店、美食和風景名勝, 在琳琅滿目又撩撥旅情的媒體推波助瀾下, 近代旅行多元豐富的面貌於焉誕生。 作者富田昭次原本鑽研日本飯店歷史,在十幾年前的某個古書市集上,初遇鳥瞰圖名家吉田初三郎的作品,從此開啟了他對「旅行的平面藝術」及其相關情報的興趣。多年來他四處蒐集帶有美麗別緻圖樣以及能喚起旅情的資料,如手冊、明信片、文宣傳單、小冊子、雜誌、旅行導覽書、遊記等,成果豐碩。如今他將這些圖文並茂的史料編排撰寫成書,生動地呈現了日本近代旅行的樣貌,讓讀者一窺近代文明為旅行所帶來的有趣變化。 *一八五九年(安政六年)在箱館、橫濱、長崎對外開港後,日本邁出了近代化的一步。人民的目光開始注意到海外的世界,也出現職務上需要前往國外的人們。而帶頭的先驅者,便是遣外使節團。 *探險家及冒險家們不斷面對挑戰的歷史,正是我們人類知識擴大增長的歷史。 *客輪帶來了各式各樣的文化風貌。在客船的下水典禮上,聚集著許多觀賞人潮,而造船所會在現場灑下紅色與白色的小麻糬,成為許多觀光客前往參加典禮的目的。當時認為,吃下這些小麻糬,便能順利生產或無病無災。 *在江戶時代,參拜旅行為庶民之間的一大要事。表面上是信仰的一環,實際上,是因為在參拜後便能開葷,享受宴會、溫泉療養與名勝遊覽之樂趣。 *溫泉並非自古以來便觸手可及的存在。直至江戶時代,除了一小部分的例外,庶民們無法自由旅行,因此很長一段時間,溫泉等於是特權階級的獨佔物。 *鹽浴療養自江戶時代開始施行,但活用這段歷史而開發的海水溫浴設施,要一直到一八八二年(明治十五年)才在愛知縣大野地方的千鳥濱海岸誕生。 *近代滑雪運動傳入日本,一開始完全是基於單純的軍事理由,與冬季運動絲毫沒有關係。 *日本三奇橋之一的岩國市錦帶橋,即使在禁止旅人進入的江戶時代,也有繪畫等媒介,將橋梁的存在廣泛地傳達至世人的眼中。到了明治時代,禁令解除,則更加吸引眾人的關心。 *說到能俯瞰市街的場所,過去大概就只有城內的天守閣以及消防專用的望樓而已。然而,這些場所也僅有少部分的人才能登上。新時代的明治,可以說是讓人們開始能夠俯瞰市街,賦予全新開放感的時代。 *時代進入大正年間,環遊世界一周的觀光船在日本靠岸,外國旅客的人數順勢成長。日本旅行協會詢問外國旅客印象最深刻的國家,結果十二個分類項目中,日本在優美的國家、婦女、山岳以及寺廟神社的項目拔得頭籌。 *最早的客機因為是小型飛機,機內全部只有四個客席,沒有走道。所謂的「空中小姐」,工作也就是與乘客一同搭乘飛機而已。 *對過去的日本人而言,「飯店」是一個讓人懷抱著憧憬與畏懼的地方,宛如另一個不同的世界,是日本國內的外國世界。 *路面電車鼎盛的昭和初期,於日本全國六十五個都市中,約有一千四百八十公里長的路線軌道。在東京,若是電車滿載,甚至還可以看見乘客們身體懸在車廂外的光景。 *探索鐵道的歷史,或許也等同於描述日本的近代史。其中包含建設的歷史、車輛製造技術的歷史、運行服務的歷史。毋庸贅言,也有旅行文化的歷史。 *一九二七年(昭和二年),成立國立公園協會的同年,《東京日日新聞》、《大阪每日新聞》舉辦讀者投票活動,以票選決定日本新八景。此活動獲得廣大的迴響,一個多月便募集了九千三百五十萬張選票。 *呼應著昭和前半葉旅行熱潮的高漲,一九三五年(昭和十年),雜誌《旅》的發行數量達到二十四萬部。且在這個時代,各式各樣的旅行雜誌也隨之創刊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