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臺灣最在地的文化根源「庄頭陣」,是維繫地方認同與集體記憶的「文化臍帶」。歷史學家謝國興深入剖析廟會如何展現強韌的社群力量與民間自主精神。這是一部獻給追尋臺灣文化認同者的必讀之作,穿透儀式表象,看見真實的在地根源。從媽祖香路的地緣政治,到宋江陣承襲的古老儺儀遺風;從祭典經費的百年演變,到鹿耳門媽祖正統之爭的歷史公案,作者謝國興以嚴謹的考證與溫暖的筆觸,描繪臺灣信仰的獨特樣貌。鑼鼓喧天,神轎晃動,陣頭開路——這是臺灣最草根、最動人的生命力展演。廟會,臺灣人稱之為「鬧熱」(lāu-jia̍t),不僅是神明聖誕或建醮祈安的宗教儀式,更是凝聚地方情感、展現集體記憶與文化認同的社會實踐。從村莊街角到跨鄉越鎮,每一次的繞境巡狩,每一場神明盛會,都深刻地烙印著臺灣基層社會強韌的生命力展演。深耕臺灣史二十年,中研院學者謝國興教授將目光從廟堂轉向鄉野,從文獻考證深入田野現場,為我們帶來一部理解臺灣民間信仰與社會連結的扛鼎之作。這部作品收錄了作者二十年來研究的精華,精選七篇未曾集結出版的關鍵論文,並加以大幅增修,部分篇章甚至是近乎一半的改寫。全書透過歷史學的嚴謹考證,輔以地理資訊與數位工具的現代方法,結合親身走訪廟會現場的細膩觀察,為讀者揭開臺灣廟會活動背後複雜而迷人的歷史文化意涵。從「里社」到「庄頭」:解開臺灣祭典組織的身世之謎為何廟會祭典中會有「主會首」、「主醮首」等稱謂?這些看似理所當然的組織,其根源竟能上溯至明代由官方制定的「里社」制度。第一章〈社、會、會首〉,獨創性地探討了祭典組織「會首」的歷史淵源。作者指出,「社會」一詞的本意,即是「在『社』這個祭祀場所辦理祭典的『會』」。這套制度隨著閩南移民來到臺灣,卻因應本地已有的「番社」聚落,產生了有趣的轉化——漢人移民不再以「社」為村落命名,改以獨具臺灣特色的「庄」為名。然而,祭祀組織的內核與稱謂,卻以不同形式被保存、轉化,深刻體現了原鄉記憶與在地現實的交融。這章的開創性研究,為理解臺灣基層社會的自治傳統提供了嶄新的視角。誰的媽祖?一場橫跨三百年的正統之爭鹿耳門,臺灣歷史的關鍵門戶,此地媽祖信仰的「正統」之爭,牽動了數十年地方社會的角力與情感。第二章〈正統紹述〉,重訪了作者三十年前的研究起點,並以現代地理資訊技術疊合古地圖詳盡剖析。作者認為,古代的鹿耳門天后宮本是一座信眾基礎薄弱的「香廟」,主要服務對象為戍守官兵與往來商旅,其維護經費多來自府城官員及三郊商號。1871年古廟遭洪水沖毀後,鄰近的土城與媽祖宮庄各自建廟,並開始了繼承古鹿耳門媽祖香火的正統之爭。這場爭議看似是「假議題」,背後卻反映出地方社會、文獻考證與行政力量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作者透過詳實的史料與地理考證,不僅還原歷史脈絡,更追蹤兩廟在爭議後各自發展出「土城香」與「臺江迎神祭」的歷程,將一場信仰紛爭,昇華為觀察臺灣地方社會動態的絕佳案例。媽祖的香路:四種模式看懂臺灣女神的巡狩地圖媽祖繞境為何有不同的形式與稱謂?第三章〈媽祖的香路〉以宏觀的視野,將臺灣媽祖的繞境活動歸納為四大類型:(如府城大天后宮「迎媽祖」)、(如大甲鎮瀾宮與白沙屯媽祖進香)、(如早期北港媽南下府城),以及臺灣南部特有的建醮巡狩型(如西港香與土城香)。透過對不同模式的深入介紹與比較,讀者將能清晰地理解各種繞境活動背後的歷史脈絡與社會意義,看見媽祖信仰在臺灣展現的多元樣貌。唐山過臺灣:蜈蚣陣與宋江陣的在地魔幻變身廟會中最吸睛的陣頭,往往蘊含著最深刻的文化密碼。第四章〈唐山過臺灣〉與第五章〈古儺遺風〉,聚焦於蜈蚣陣與宋江陣這兩大代表性陣頭,探討其從閩南原鄉來到臺灣後,如何在新的環境中發生質變。源於閩南的藝閣「蜈蚣枰」,在臺灣南部轉化為具有強大驅邪除煞神力的「蜈蚣陣」,從單純的妝扮遊行,演變為深具巫覡色彩的宗教儀式性陣頭。而作為拳術團練的宋江陣,在臺灣更發展出獨特的「拍面」(畫臉)傳統,融合了水滸故事、天罡地煞信仰、陰陽五行思想,甚至古老的百越圖騰文化。作者首度對南部各地拍面宋江陣的儀式、人物、妝容與陣法進行全面性的比較研究,揭示其不僅是武術展演,更是承載古儺遺風、充滿神聖與嚴肅性的儀式劇場。這種從「娛樂性」到「儀式性」的深刻轉化,正是臺灣民間信仰在地化過程中最精彩的篇章。庄頭陣的傳承與地方自治的活力在現代化浪潮下,傳統庄頭陣為何能在某些地區(如曾文溪與二仁溪流域)頑強地存續?第六章〈文化傳承〉與第七章〈地方自治〉從社會文化與經濟層面給出了答案。作者指出,庄頭陣的維繫,根植於地方的集體認同與為神明服務的奉獻精神。特別是二仁溪下游地區,更發展出融合了殖民文化遺產(如御輿團)與戰後流行文化(如素蘭陣)的創意陣頭,展現了臺灣社會巧妙平衡傳統與現代的驚人韌性。而這一切的背後,是強大的地方自治能力。從傳統的「丁口錢」、「田甲費」,到現代的自由捐獻與企業贊助,廟會的經費收支不僅反映了臺灣民間社會的經濟實力演變,更彰顯了其自我管理、動員社會資源的卓越能力。廟會,不僅是一場宗教盛事,更是一次次地方公民社會的成功實踐。這份精彩的研究,不僅適合對臺灣民間信仰、廟會文化有興趣的讀者,更是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與民俗學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參考。謝國興教授以其深厚的史學功底與溫暖的人文關懷,帶領我們穿透「鬧熱」的表象,看見臺灣社會最真實、也最動人的文化肌理。這是一趟從祭典、繞境到陣頭的深度文化之旅,也是一場對臺灣歷史與社會的深刻反思。
臺灣西南沿海大型王爺祭典最頻繁、最熱鬧的地方非臺南莫屬,臺南的慶安宮西港香、金唐殿蕭壠香、長興宮瘟王醮、真護宮王船祭這四個王爺祭典活動都列入國定或市定民俗,當中最受人矚目的是祭典最後的「燒王船」,表示王爺的任務結束即將離去。 在燒化之前,廟方致送十三艙添載物件,作為王爺押送瘟神疫鬼離境的贐儀以及裝備補充,此時送離亦是送禮,送禮則為迎福。不過這些添載物件有哪些?十三艙各有什麼功能與意義?不同廟宇之間又有什麼異同? 本書將以王李慶所整理的西港慶安宮「丙戌科端月置」之《醮事簿》(1946)裡的〈王船倉口簿〉、王李有志撰寫的《佳里金唐殿庚午香科五朝醮醮事簿》(1990)之倉口簿明細,二者合併介紹與分析內容,王李家族所主導的添載,依其歷時性與影響廣泛性來分析與探究其所表徵的文化意義。而蘇厝長興宮與真護宮的王爺祭典也有傳承多年的王船十三艙添載,與王李家族的內容差異頗大,本書同時介紹他們的添載物件,且與王李系統做對照,並加以比較分析。
這片鹽分地上,承載了鹽業發展史, 淬鍊了鹽鄉子弟的堅韌性格,也孕育了美麗的人文花朵。 鹽分地帶,在臺灣是獨特的名詞與地理空間。由於先天氣候與地理環境的不容易,生長於這片鹹土地的人們,憑著拚鬥精神,寫下了一頁頁傳奇的人生故事。他們的精彩故事裡,更少不了對同鄉的扶持、對社會的關懷。 「臺南歷史名人」係臺南市政府近幾年來對故人的崇高敬意,這些與這片土地有過連結的人物, 都曾留下他們深刻的發展足跡與長遠的影響。而「鹽分地帶歷史名人」自成豐富的篇章,作者細膩踏查鹽鄉子弟的生命歷程,以柔性筆調記錄人與土地之間的深刻聯繫,其中包括締造了「夥計變頭家、傳賢不傳子」佳話的「臺南幫」,也有名留史冊的抗日烈士亦儒亦俠的身影。除了政商界名流,鹽分地帶也曾經因為烏腳病醫療史留下烙印,同時也是孕育文學藝術花朵的豐富園地。 本書記下的鹽分地帶的翩翩身影,盼如鹽之花,海之浪,為這片人稱貧瘠之地的漁鹽之鄉, 點綴更為豐富的人文色彩。儘管社會變遷, 時代如巨輪,關於鹽分地的故事仍然代代延續,在這片鹹土地上廣為流傳……
穿梭在臺南老街區尋幽訪勝時, 你是否曾注意到有種造型奇特的鐵件附於老建物外壁上? 有的形狀像一把鐵製的大剪刀, 有的則是像一柄「如意」般攀附山牆上。 它是「壁鎖」,也被稱作「鐵鉸刀」,在傳統建築中不若山牆上的脊墜裝飾亮麗,而數百年來除了專業匠師外,知其真正作用者更是少之又少。 事實上,「壁鎖」是一種強化建築的構件,可溯源至1634年尼德蘭王國在臺南建成磚木結構之熱蘭遮城開始,後來又可能受到中國工匠及鐵釟鋦等鐵構件的影響,逐漸成為臺灣現存壁鎖的主要型態。從歷史文化角度而言,該物足以成為臺南建城四百年中,見證建築文化演變的重要文物之一。 本書作者爬梳了臺南的壁鎖歷史,就其功能與形制進行詳盡闡述,並親自踏查臺江內海及倒風內海現存壁鎖建物,細說各地壁鎖宅邸的特色與異同,揭開壁鎖神祕面紗之餘,也同時帶領讀者經歷了臺灣壁鎖的演化歷史。
四季更迭,鳥類生命律動的故事每年都在臺南持續上演…… 在臺南,特殊的鳥類和多元的地理環境, 交織成一幅豐饒的鳥類文化風景,也孕育著一代代臺南人關於自然與人文的記憶。 沿著濱海線生態廊道,來一趟臺南溼地的深度旅遊, 除了能認識濱海豐富的生態環境外,更能發現四季更迭的水鳥生命律動…… 在臺南,有四種特殊的鳥類──黑面琵鷺、水雉、黑腹燕鷗與喜鵲──與在地人有著密不可分的情感,形成臺南鳥文化的主軸。在臺南,有多元的地理環境:鹽田溼地、濱海河口溼地、農田野地、公園與丘陵水庫周邊,交織成鳥類豐饒的食物網絡,也孕育一代代臺南人關於自然與人文的記憶。 本書觀察臺南鳥類的生命故事,記錄不同鳥類棲息地、生態行為與和在地文化的連結。無論是在秋冬過境的黑面琵鷺、水雉與黑腹燕鷗,為鹽田溼地、魚塭泥灘帶來蓬勃生機,或長年定居都會公園和農田野地的小啄木、五色鳥與白鷺鷥,年復一年上演繽紛的生命故事,臺南鳥文化不僅構成生態多元性的一環,也結合當地文化歷史,構成臺南人尋常生活中的風景,與甜蜜的鄉土記憶。
看見米街,其實就是看見我們自己的生活。在這個意義下,米糧文化並不是外於我們生活的事情,她更可以在各個可能的場合,在城市的各個角落,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曾經有一個年代,府城大街小巷充滿碾米機清脆的運轉聲,牛車在火車站與市區運載穀糧往來不息,那時臺南的米糧行比7-11還要興盛,米食不僅作為果腹的糧食,更印刻常民勞動與信仰的生活圖景。本書帶領你穿越時光長廊,探索屬於府城米糧的黃金歲月。隨著朝代更迭、統治者易位,臺南市與米糧相關的地景也隨之變遷。從清領時期隨城垣興建而形成的商販交易空間,到日治時期實施都市計畫,舊有米街漸為現代化道路取代。空間的演變牽動米糧產業發展,而關於米的日常經驗則澱積於歷史長流,成為府城人記憶中閃耀的金沙。跟隨作者穿梭於巷弄,你將看見供奉著米糧守護神的諸多廟宇、米行與米食小吃業者傳承舊時的技藝。「米」不僅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吃食,更引領我們回頭認識當代社會文化如何一路走來。如同鄭安佑所說:「如果有一種『臺南的米糧文化』,她可能是什麼,可以是什麼。她的『臺南點』應當出現在臺南人的日常生活中,應當由對此地生活有感的人去找到。」
一段少為人知的島內移民史, 以及屬於臺南都市原住民的憂愁與歡欣。 脫離了原鄉的根與記憶, 原住民族群與文化的主體性,將於都市空間發展出何種新的形貌? 生活最根本的念想,無非是求得溫飽,安居樂業。 北漂、西漂或南漂,漂泊的背後,都有一個個或喜或悲的故事。 「原住民都市化」是當前原住民人口流動及發展的趨勢。原住民族長期以來因都市化而流向各大都會區,形成與母體文化脫離的族群群體,「都市原住民」的詞彙應運而生。都市原住民從接受的文化教育、考試升學到求職都與你我一般,然而不同的是原住民族的身分標籤,或多或少於人生不同階段如影隨形。脫離了原鄉的根與記憶,原住民族群與文化的主體性,將於都市空間發展出何種新的形貌? 本書聚焦於臺南市都市原住民,觀察原住民群體離開原鄉部落、於都會區落地生根的生命故事。數十年來,歷經一兩個世代的遷徙流轉,原住民群體於都市空間逐漸形成新的小型部落,除於職業、宗教、教育領域持續深耕,更繼承部落文化,賦予其創新的藝術風貌。
百年以後,米街上雖已無米店, 但米街、石舂臼之名仍留傳在今人的記憶中; 以作為「臺南小吃」為人所知的碗粿、菜粽、米糕…… 仍遍佈街頭,記述了這個城市以米維生的本質。 米作為臺灣人的主食,米飯、米做的點心是日常生活的,然而許多的米製品以及更廣義的糕餅製品,是屬於節慶儀俗、生命大事的。她是日常飲食,也是更具象徵意義的精神糧食。 你知道早在日治時期臺灣蓬萊米盛產之前,臺灣人是以一種被稱為「在來米」的稻米為主食,從日治時期到戰後,可以「多盛一碗」的在來米是艱苦年代許多家庭的糧食支柱;你知道米除了作為飽食營生的食糧,在府城,米更化身為各式各樣的小吃點心,在宗教節慶與生命禮俗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構成府城人獨特的家鄉記憶…… 本書穿梭於府城大街小巷,展開一段米食文化的追溯之旅。從描述清代到戰後臺灣米糧生產、加工與銷售的變遷歷史,到挖掘府城人精神及物質生活中關於米食的存在印記,本書以米為起始,刻畫了臺南城市空間的興衰與遞移,也記錄一代代府城人傳承的美味記憶。 米食貫穿個人的日常生活與生命,讓我們再次看見自己與比自身更大一點的歷史、空間、社會的連結。這些關於府城米食的故事,將隨著我們走進一條巷弄、吃一碗熱騰騰的點心而展開……
讓米糕栫(餞)從「非常」走入「尋常」,讓逐漸黯淡的「老靈魂」, 注入新的生命力與光彩,米糕栫(餞)的未來,依舊是一場永遠的進行式! 將熱氣氤氳的熟糯米倒入拌桶,加入煮熟的糖攪拌均勻, 空氣中瀰漫甜滋滋的米糖香氣, 再看著父親將香Q的甜糯米填充、塑形成矗立的米糕栫, 是黃銅山兒時最深刻的記憶……。 米糕栫(餞)不僅是這些師傅們的人生經歷,也是府城許多老一輩人的集體記憶,這些超越技藝以外的情感與散發出難能可貴的人文味道,亦都值得珍視! 從昔往到今日,米糕栫(餞)為臺南府城特殊的傳統祭品,受到民間廣泛認同。塔狀的六角柱外觀,甘甜的糯米白糖內裡,米糕栫常見於府城的普度和廟宇慶典,揭示傳統米食在民俗信仰儀式扮演的重要角色,也反映府城人如何透過手作技藝與身體勞動,體現對天地鬼神的虔敬。 本書考察米糕栫的歷史發展源流,與米糕在生命禮俗、民間信仰與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意涵。早年府城仍有少數幾家餅舖承襲米糕栫技藝,而今僅有中西區普濟殿旁黃家與安南區本淵寮黃家,為米糕栫僅存的專業製作者。老師傅們結合上一代流傳的米糕技術與新時代的行銷手法,讓米糕栫(餞)從「非常」走入「尋常」,為逐漸黯淡的老靈魂注入新生命,也展現出米糕栫蘊含的獨特性與傳統性,可說是府城在地活的文化!
人們對於食米的需求已從溫飽而到了美學的追求。 這也是這個充滿創意的時代,這片土地延續書寫自己米食文化與永續經營的契機。 臺南的米食故事百百種。從日治時期八田與一興建烏山頭水庫,讓嘉南平原成為臺灣的大米倉,到戰後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南瀛的農業也經歷轉型,今天的稻米不僅是提供飽食的糧作,更是有文化底蘊的佳釀,形塑當代美食與時尚的流行文化。 飲食是一種文化的融合與禮俗的傳承。從家裡的灶腳、炊煙,市井手作古早味到現代化量產,儘管現代人們飲食多元,吃飯或點心米食仍是咱們生活中最精彩的故事。 漫步於臺南後壁菁寮老街,木造的店舖街屋映入眼簾,林立的中藥行、碾米廠、餅舖散發濃濃的古早味氣息,讓人彷彿置身舊時的臺灣農村;行走在佳里中山市場,油蔥粿、肉粽、米苔目等各色小吃冒著熱騰騰蒸氣,逗引觀光客飢腸轆轆,也牽引遊子對家鄉思念與記憶。
婚禮是締結兩個不同家族的交好,不僅攸關著兩個家族的命運,更負「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後世」之重責,因此自古以來皆視婚禮為禮之根本,制定隆重儀節作為公開宣告,同時達到其社會性面向之意義。透過儀式的進行,象徵新人過渡到人生另一個階段,也藉由儀式中意義的建構,協助男女雙方調適身心靈,以面對即將轉換的新身分與背後所應承擔的責任。臺灣婚俗源自中國,臺南曾是臺灣首邑,極早有大量漢人移居開墾,承襲先民流傳的嫁娶儀俗,「厚禮數、重門面」,且經歷不同政權統治下外來文化的影響,交融整合,形成獨具特色的臺南婚俗。隨著時代演進,男女婚約已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轉為自由戀愛,原本遵循的三書六禮也化繁為簡,從「六禮」、「四禮」、「三禮」,到近代「結婚」一詞逐漸取代嫁娶二字,如今新人多以訂婚、結婚「二禮」完成終身大事,傳統婚俗逐漸消逝。所幸臺南發展歷史悠久,部份民情仍保有古風,至今嫁娶文化仍備受重視,相對保留較多的傳統禮俗,可以從中窺見婚禮儀俗變遷軌跡。本書透過古籍舊志與田調訪談紀錄臺南嫁娶禮俗,並探討婚禮儀俗與時俱進下所反映出的生活模式與價值觀。而無論婚禮儀俗如何改變,簡單或隆重、傳統或創新,不變的依舊是其背後將紅葉之盟化作白首相伴的深深祝福。
臺南市作為臺灣的開發最早區域之一,諸多不同時期及移民,所存留的生育禮俗是日常生活積累堆疊後的文化展現,透過禮品物件、儀式活動、社群,呈現這一個地界上的獨特在地性。生育禮俗是以家庭為單位來進行,由長輩主持各項活動,透過禮俗儀式的神聖性表現展演,家庭成員進而凝聚親密情感,情感受庇護而心靈安定。從社會群體角度來看,許許多多的民俗活動,都要靠像家庭這樣的小團體去參與,並透過家庭來展現其民俗意涵。透過家庭生育禮俗的歷時性觀察,可以看見不變的時間概念及可變的動態社會文化,而這些不變與可變之間,都藉著各式各樣的禮俗來處理銜接。禮俗讓個人或人群在面對生命的轉折及生活的改變時,有規可循,有跡可蹈,有代代傳承習俗可以禮奉遵行,這規矩習俗就是禮俗賴以建構的天人發展常模。家庭維持運作並不像國家機器這麼結構或制度化,而是以一種相較鬆散及可再塑的存在模式來維持,只要能夠和諧運作,就是最好的方法,所以因應社會的多元變化,家庭禮俗自然會表現出存與變的動態平衡。
「過火」顧名思義就是從火上過,民間信仰中可從火上過的包括神像、人、與各種器物,而過的「火」其形態則是眾多。不管過何種形態的過火,與以何種的過火方式,其目的皆脫離不了逐穢潔淨與驅邪消災解厄。懂得用火是人類文明進化的一個重要里程,火也成為是生活上所不可缺的,在民間信仰觀念中,火代表著光明、聖潔,有著驅逐邪穢之力量,有消災解厄的功能,所以許多宗教或民俗在其儀式中,都會使用到火來做為潔淨的功能,過火便是其中之一。「過火」是民間信仰裡,一種通過火燄來讓人、器物、空間達到聖化、潔淨的儀式,由於儀式執行者的不同,與地方俗例的差別,形成各式各樣多元化的過火方式。不管是何種形態的過火儀式,其目的大都是相同,就是要借過火之視覺感展現神威,並借火燄之威驅逐不潔穢氣,使地方潔淨安寧,人亦可透過過火儀式來消災解厄,這種過火目的不管在臺灣何處,都有相同的認知。
臺南地區民間信仰的請水儀式,不論是「請水」、「刈水火」或是「請水香」,其實就是臺地民間信仰招軍儀式的一環,但在臺南地區的請水儀式中,又廣泛的包括了「請水迎神」、「請水迎靈」、「請王船水」、「請水淨壇」的案例,足證明臺南地區的請水文化十分豐富多元。臺南地區的請水儀式泛指以瓷甕、陶缽、茶壺、銅爐、水桶、酒瓶等各種容器(俗稱「水爐」)汲取溪、河、埤、湖、海、井及魚塭等水域的水,藉此達到某種特定的目的。廣義的「請水」包含歲時端午的取午時水、喪葬禮俗的乞水沐屍,以及民間信仰的請水招軍、遙祭請水、迎神請水、取王船水等儀式。狹義的「請水」則是專指一般宮廟前往某特定的水域請水招軍、遙祭請水或請水迎神等儀式,即在儀式中有向司水之神請領、招募水兵水將,或是迎接神明上岸的目的,因屬迎靈上岸的性質,另帶有「朝謁水神」之意涵,因此又有「謁水」、「舀水兵」、「請水神」、「請賢」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