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香巴拉佛教」的開創者,既出世又入世, 是傳奇中的傳奇,更是一段充滿試煉與醒覺的不思議旅程 邱陽創巴仁波切(Chögyam Trungpa Rinpoche,1939 - 1987)即第十一世創巴活佛,是藏傳佛教著名的狂慧大師和特立獨行的浪漫詩僧、現代「香巴拉佛教」的開創者。自上世紀六○年代起,創巴在西方以英文傳法並寫作,備受推崇,但同時頗多爭議。他的生平故事,被稱為「傳奇中的傳奇」。 《狂慧詩僧》是以創巴為主人公的文學傳奇三部曲。本書作者在創巴的豐富著述、有關傳記和回憶錄的基礎上略加虛構,重塑了這位狂慧詩僧的藝術形象,展示了主人公周圍多姿多彩的人物畫廊。全書的浪漫愛情、藝術創作和傳法學佛的故事,形成一曲東西方文明相碰撞的交響詩。 第一部《生死劫》,描寫創巴出離西藏、流亡印度、留學英國、遭遇車禍的劫後重生,以及他與英國女子黛安娜的異國情緣,與美國詩人艾倫‧金斯堡的奇特佛緣,從一個側面折射了現代西藏的歷史變遷,展示了二十世紀六○年代英美世界的精神風貌。 第二部《金剛舞》,描寫創巴在美國創業立足,與各界人士的廣泛交往和藝術活動,尤其是他傳授金剛乘密法的故事,進而追溯主人公的思想發展,廣泛反映了七○年代到八○年代美國的社會生活和時代精神。 第三部《彩虹夢》,描寫創巴以佛教為本,融合西方靈修和東方禪宗,發展藏戲和禪劇,吸收歐洲的馬術、中國的道家思想和日本的弓道、花道等多種文化傳統的「香巴拉訓練」,在現實與幻境中,進一步展示主人公及其周圍眾多人物在美國和加拿大等地的人生際遇。
首度揭露基督教在共產中國如何倖存並興盛的祕辛一場從未在中國張揚的革命偽善世界,唯信仰得以救贖美國赫爾曼∕哈米特寫作獎.德國圖書行業協會「紹爾兄妹獎」.卡普欽斯基國際報導文學獎.德國法蘭克福書商和平獎得主廖亦武又一震動世界文壇的力作美國《當代基督教》雜誌「最佳圖書獎」時候終於到了,上帝老人家不忍我繼續沉淪,就派來一位基督徒孫醫生。他沒有任何傳教的行話,直接就說,我在山溝裡行醫十來年,我曉得太多的慘痛故事,老威,你是個作家,你感興趣嗎?於是就相約上路。從雲南麗江轉回昆明,經富民縣和祿勸縣,再沿著山高水低的鄉間公路,朝更深處而去。來到撒營盤鎮,騾馬羊狗豬當街奔馳,揚起陣陣煙塵,我凝望土坎那邊,一九四○年代的西南神學院遺址,我問,到此為止嗎?孫醫生搖頭。於是我們繼續深入。於是長期在山路上跋涉。客車、貨車、麵包車和手扶式拖拉機都乘過。山窮水盡了,就只得走路。翻山越嶺幾個小時,汗流浹背鑽進一半山腰的土屋,意想不到的故事就源源不絕。貧瘠,愚昧,創傷,壓得人喘不過氣。一個婦女被懷疑得了痲瘋病,於是大家一致通過,架柴火燒死她;一個男人突然病倒,於是大家抬起他,翻半天的山,才抵達公路,在路邊攔車去縣城,中途就顛簸死了;還有一個孩子的父親被槍殺,他卻被幾隻長槍指著,背起自己父親的頭顱,奔走幾天幾夜。山路是紅色的,孩子被父親的血染透了。苦難如此深重而遼闊,人們能夠抓住的,也只有耶穌了。
此書共收論文十二篇,大約可以分為兩類,依研究旨趣與特色,大約可以分為:(一)明清禪林詩作與詩論(二)明清的思想概念與佛教兩個主要範疇。二者又都同時以明末清初佛教的文學觀為主要探討的範疇,嘗試將文學、禪學、文化史、思想史的研究融為一體,從嶄新的角度重新省視中國詩學與禪學兩者之間的互動關係。以堅實的文獻解讀為基礎,深入明清時期各種佛典、禪籍之中,抉發許多前人未曾討論過的重要資料,不拘泥於固有陳見,以第一手文獻作為立論依據,在歷史真相與理論架構之間力求兼顧,闡發佛教在文化史上的重要性與獨創性,同時也對佛教在文化傳衍的角色、功能及其限制加以反思。不論對於明清文學、佛教、文化史的研究都別開新境。2005中研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評審曾評論作者的研究「以文獻的稽考與詮釋為基礎,有本有據,不尚空談。在領域的拓展和研究方法的演示上,都有一新耳目的重要貢獻。」
面對全球化的威脅,如何保有伊斯蘭的整體性?但穆斯林是分裂的。一是激進派,它可能由狂熱導致暴力,引起西方世界的關注。另一個則是較開明的伊斯蘭。麗法是19世紀埃及的一位思想家,也是領袖。他吸取法國民主的經驗,將國家現代化,使得激進的穆斯林自動退讓。用自己堅定的信仰及文化,勇敢地對抗宗教狂熱和極權的意識形態。 在摩洛哥、印尼、埃及、土耳其、以色列、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伊朗、孟加拉、索爾內都遇見了「麗法的子孫」。我們為何不伸出友誼之手,並試圖與穆斯林修好?終究唯有和自由派穆斯林聯手對抗伊斯蘭、獨裁者、無知與貧窮,才能保障西方的安全。 法國重量級學者索爾孟,繼《美國製造》《謊言帝國》之後,再一次引領我們進入神秘的穆斯林世界,尋求世界和平對話的可能。 本書特色 1.本書以其一貫的歐洲觀點來審視及批判伊斯蘭世界的發展,提出其個人的見解,並評判激進的伊斯蘭主義不接受任何理性的批判及質疑。 2.主要探討十九世紀埃及「阿拉伯文藝復興」的創始者麗法‧達哈達威(Rifaa el Tahtawi)之背景及其對伊斯蘭世界的影響,釐清世人對伊斯蘭世界的錯誤印象,強調恐怖主義與伊斯蘭之區隔,並敘述了伊斯蘭世界裡目前受到兩種力量所影響。 3.這是一本西方學者對伊斯蘭世界所提出的有趣且深入的個人觀察,作者於書中且不時提出問題,引導讀者進行深入的思考。儘管書中的數據引用來源及其準確度尚待考證,且有流於索爾孟先生個人主觀意識抒發之嫌,但仍不失為一本有用的入門書,可讓台灣讀者對伊斯蘭世界有更深入的了解。
遺跡與聖者 這本論文集是法國遠東學院和中央研究院雙方學術交流與合作之下的產物。1995年5月29日至6月1日,我們集合了來自中國、東南亞、北美和歐洲的學者,連同上述兩個機構的研究人員,在巴黎舉行了一場國際研討會,以「遺跡崇拜與聖者崇拜:中國聖者傳記與地域史的材料」為主題,共同探討在中國大陸、台灣和東南亞的華人社會崇拜「聖者」和「遺跡」的宗教現象。這一場研討會的成果,總共結集為 兩本有關中國地方宗教信仰的論文集:一是這本中文版的《遺跡崇拜與聖者崇拜》;另一本則收錄英、法文的論著,以專輯的方式在《遠東亞細亞研究紀要》? 這裡所說的「中國」或「華人世界」,並不等同於目前中國的政治疆域,而是指「一個文化實體」,其範圍或在國 家疆界之內,或可跨越國家的界限。因此,在這本論文集裡,我們首先藉由李豐楙的研究課題是台灣雲林地區的民眾用以超度亡魂的儀式及其歷史;陳志明則是討論東南亞華人的土地神信仰。 而全書最後的一組論文,則是以中國大陸西南邊區為討論的範圍,這個地區雖然長期受到漢文化的強烈影響,但至今仍保有一些少數民族的文化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