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內心,就能放下,走向自己真實的生命 《金剛經》講的是心, 是佛陀告訴我們如何正確運用自己的心, 放下執著的般若智慧 如果你開始在意該怎樣使用時間,開始想過好這一生, 想讓生命有意義、有價值,讓自己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 你就一定需要《金剛經》 《易經白話講座》暢銷書作者王思迅新作,逐字逐句,與我們分享佛陀的體悟 •《金剛經》是引領人生修行的寶貴經典 生命中總有一個時刻,我們會開始真心希望自己變得更好,真心希望自己的生命變得更有意義,並且願意在這件事情上付出努力,這時我們就已開始踏上了人生修行的旅途。 在我們提升自我的道路上,《金剛經》能提供我們最簡便、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法。 •正確地觀看我們自己的心,就是般若智慧 我們的心,喜歡認定事物是這樣的,或那樣的。這個認定,會逐漸強烈,變成難以改變的傾向,然後控制我們的頭腦與身體,讓我們依循這個認定而去行為與反應。 如果我們能夠從這個認定的傾向中掙脫出來,那我們就能脫困,不會被控制,也能得到自由。透過自我覺察,知道自己的本心,放下自己原有的傾向,這種能力,就是我們內心智慧的顯現,就是般若智慧。 •放下,就能斷除執念,走向自己真實的生命 《金剛經》告訴我們,只要能放下執著,我們不但可以不隨因果業力而流轉,同時也可以體會到生命真實的意義。當我們慢慢學會「放下」,我們的世界就會越來越明澈,越來越清楚,我們的人生道路也會越來越明確,越來越篤定。最後,我們會知道自己應該過怎樣的生活,成為怎樣的人,在怎樣的事情上努力,並在「宗教性」的實踐上,圓滿我們的一生。 •《金剛經》給我們的是究竟圓滿的智慧 用置身事物之上的角度觀看自己、觀看他人、觀看環境、觀看時空的變化,也觀看自己思維中的一切。觀看之後再如實地放下,這就是《金剛經》要告訴 我們的智慧。它能讓我們對周遭世界多一分包容,也讓我們多一分洞見,反觀自照,成為更好的自己。這就是智慧之上的智慧,究竟圓滿的智慧。
認識痛苦、正視痛苦,是邁向快樂的第一步 假如你一直看不清這個世界的真相,認為它應該充滿快樂, 一味地蒙蔽自己,以「苦」為「樂」,那永遠也離不開痛苦。——索達吉堪布 這是一本幫我們解脫生老病死之苦的珍寶之書, 把它請回家,就好像與佛陀朝夕相處,一呼一吸都得到了加持。 洗滌心靈的說法者,藏傳佛教受尊敬的佛學上師索達吉堪布,暢銷百萬冊作品。 附:觀音心咒,勤唸此咒可護持自心,解脫痛苦。 【離苦得樂的法門】 在我們的人生中,唯一不變的,就是什麼都在變。 位高權重的,會一落千丈;生死相許的,會勢同水火; 闔家歡聚的,會曲終人散;壽比南山的,會撒手人寰。 所以,一切的美好都難逃變化,變化就會帶來痛苦,這才是「人生皆苦」的真諦。 ․佛教中之所以說「苦」,並不是不承認生活中的一些快樂。但這些快樂往往稍縱即逝,只是偶爾的「點綴」,卻不是人生的「底色」。 ․被眾人恭敬、名利雙收時,沒必要心生傲慢,因為這個會過去的;窮困潦倒、山窮水盡時,也不必痛苦絕望,因為這個也會過去的。 ․當你特別痛苦時,首先要認識到痛苦的來源是我執,也就是自私自利的這顆心。若想斷除一切痛苦,就要先斬斷它的來源。 ․如今,世人多為各種痛苦所逼,究其根本,主要是源於對利他的漠視,對無常的無知,對死亡的毫無準備。 ․天地之間,一切都在變化,身體、財富、名聲、親眷等皆為無常,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唯有自己的心才與自己生死相隨。 ․要想除掉曠野中的雜草,最好的辦法就是在上面種莊稼。要想遣除內心的苦惱,唯一的方法就是用利他的美德去占據它。 ․何時放下了,何時就會滿足,何時才會幸福。 【收錄】 消除痛苦的實修五大法 離苦得樂的幸福咒語 大歡喜——索達吉堪布開示錄
本套書共二冊:《能斷:金剛經給你強大》+《無罣礙:心經讓你放下》給你能斷人生各種執著、見到自心的空性智慧*喇榮五明佛學院備受尊敬的索達吉大堪布傳講*附本師釋迦牟尼佛全彩畫像,開經前恭敬默唸佛號,可助理解經義。*以詳細的科判架構逐字講述,是修習經典甚深智慧的基礎■《能斷:金剛經給你強大》手捧金剛經,能斷一切苦!在哈佛、耶魯、史丹福、哥廷根、清華、北大等近百所高校的講台上留下過身影的佛教心靈導師──索達吉堪布的生命開示*本書附索達吉堪布專門請人繪製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全彩畫像,開經前恭敬默唸佛號,可助理解經義。《金剛經》是能斷人生各種執著,給身心帶來強大正能量的生命開示,只要你掌握了哪怕只是其中短短一句的智慧,就能使你強大。對世界有影響力的藏傳佛教大德,以現代的方式,逐字逐句解說《金剛經》,給你能斷煩惱的智慧,告訴你斬斷各種執著最為殊勝的竅訣和方便。˙一把鹽放入一杯水中,會鹹得發苦,而撒進一座湖裡,就沒什麼味道。同樣,我們生命中的痛苦是鹽,它的鹹淡,也取決於盛它的容器。˙處境不管是好是壞,都不是造成我們痛苦的主因,對外境的執著,才是一切痛苦的根本來源。˙想徹底根除痛苦,不能一味從改變外在環境下手,更應該從斬斷內心的執著做起!˙很多人認為空性是什麼都「沒有」,但實際上恰恰相反,空性是什麼都「有」。˙萬法如果不空,就不可能有無常變化,就像一顆種子,不空,它永遠無法結出果實。˙正因為是空性,才會隨緣而變,才能衍生出形形色色的大千世界。每個人的人生,都充滿了起伏不定、喜怒哀樂,這一切看似實實在在,但你若學了《金剛經》,就會明白:它並不是人生的真相。只有斷除了對萬法的執著,通達本來無「我」,才會懂得人生到底是什麼──索達吉堪布■《無罣礙:心經讓你放下》讀《心經》,讓你放下罣礙、看見可能,得到自由心經滙集了釋迦牟尼佛八萬四千法門的精華,遇到違緣、困難或痛苦時,若能將自心專注於空性境界並念誦《心經》,一定會獲得力量——索達吉堪布*喇榮五明佛學院備受尊敬的索達吉大堪布傳講*補充講解心經(燉煌石室本)中的序分和流通分,完整學習《心經》*以詳細的科判架構逐字講述,是修習《心經》甚深智慧的基礎*含《心經》修持法,是實修心經必知的法門․心經蘊含了能到達彼岸的智慧《心經》全名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意指智慧到達彼岸的心經。雖然只有短短260字,但釋迦牟尼佛對空性的教法,都涵攝其中。藉著空性的智慧,能掃除一切無明與執著,讓清淨的本心浮現,自然就能無有罣礙、得到自由,度到解脫的彼岸。‧世間人總是將空的東西執為不空,將無我執為有我,將不清淨執為清淨,將不快樂執為快樂。‧一切色法都是不存在的;而在不存在當中,萬法又都可以顯現。‧讀《心經》是為了破相、破我執。如果真正能破掉我執,那麼輪迴的根本——無明也就不存在了。‧通達了般若空性,就不會再患得患失、焦慮不安,從而斷除自相續中的障礙,斷除障礙以後,依障礙而生的恐怖也就全部消失了。‧加持就是力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有空性力的加持、佛威力的加持、真實諦的加持。如果我們對《心經》具足信心,還會得到自己信心力的加持。․索達吉堪布最具次第的心經傳講帶領你一步一步聞思《心經》、修持《心經》、體驗《心經》‧講解心經的緣起、譯本與譯者‧藏傳《心經》與漢傳《心經》的相互補充‧什麼是般若空性、如何修持般若空性,到達般若空性後的功德‧從顯宗與密宗兩種角度解釋空性‧了解般若波羅蜜多心咒的顯義與隱義‧如何修持《心經》
我們遇到痛苦時,最快速、有力的辦法就是向度母祈禱。度母共有二十一尊,每一尊都有不同的願力,真心祈禱,每一個人,都能找到一尊與自己相應的度母 度母,就是救「度」眾生的「母」親, 她是觀世音的化身,在度脫一切眾生痛苦之事上,加持最為快速, 能帶給我們綿綿不絶的溫暖和安全感。 *喇榮五明佛學院大堪布索達吉堪布,解說具無上加持力的重要經典《二十一度母讚》, 為芸芸眾生開示「除苦」的無上法門。 *書內含二十一度母唐卡,嚴格遵照智悲光尊者儀軌而繪製,頂禮觀修,具無上加持 【我們為什麼要修持度母?】 1.有了度母的加持,做什麼事都容易成功 在藏地,度母的感應事蹟比比皆是,若能經常修持,可以遣除人生中的違緣、修行中的障礙,同時也能增上自己的智慧和福德。 2.度母的加持非常快速 雖然所有佛菩薩的本體都是一個,但由於她們往昔的願力不同,因此度母在加持方面最為快速,所以,我們有必要祈禱度母。 3.度母,是諸佛的事業總集,可以度脫災難和痛苦 文殊菩薩是諸佛的智慧總集,觀音菩薩是諸佛的大悲總集,度母,是諸佛的事業總集。諸佛的事業是什麼?就是遣除一切眾生的痛苦,置其身心於安樂的境地。這方面,度母具有特殊的能力。 【如何祈請度母的加持?】 1.瞭解度母有何功德 2.觀想度母 3.對度母進行總頂禮 4.虔心念誦度母心咒或度母讚 據佛典記載:當今時代,最適合修度母法。 女人最關心的情感,男人最關心的事業,老人最關心的健康,孩子最關心的學業……都能通過祈禱度母而圓滿。 我本人終生修持度母法,從小度母帶給自己的加持就無法言表,令我在這一生中,對度母每時每刻具有巨大的信心。——索達吉堪布
發菩提心,就是入菩薩行。無著菩薩所著的《入菩薩行論釋•善說海》,只要聽聞一遍,在今生中自然而然會生起菩提心,具有非常大的功德。這是很多高僧大德所公認的。——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仁波切寂天與無著兩位大成就者傳講「入菩薩行」教法的唯一中文譯本藏傳佛教大德索達吉堪布自藏文直譯經典․《入菩薩行論》是七世紀印度高僧寂天菩薩所著,至今都是修學菩提心最系統、最圓滿的一部論典,藏傳佛教四大派每位大乘修行人都將其奉為圭臬,每所正規寺院都必須要傳講聽習。․歷來有許多人曾注釋並傳講《入菩薩行論》,但以十四世紀西藏無著菩薩注釋並傳講的《入菩薩行論釋•善說海》最受人重視。․兩位菩提心十分圓滿的大成就者寂天及無著菩薩傳講入菩薩行教法的唯一中文譯本。․增加寂天菩薩、無著菩薩傳記及科判,便於理解修習。▎菩提心就是利他,生起菩提心,走向究竟的覺悟菩提心是佛法修持的核心,六度是菩提心的具體實踐。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修行者同時也在超越自我的局限,實現內心的轉化。發願成佛並利益一切眾生的誓願,引導修行者走向解脫和智慧的道路。▎修習大乘佛法的第一本書《入菩薩行論》生起菩提心,行持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的六波羅蜜,是過去諸佛、未來諸佛、現在諸佛一直奉持的菩薩道。寂天菩薩的《入菩薩行論》偈頌共分十品,完整闡述了邁向菩薩行的道路。從發願成佛的菩提心,到實踐六度,進而達到最終的覺悟,慈悲、安忍、空性等佛教修行中的關鍵概念都涵括其中。是全球佛教徒廣泛研習和傳講的作品。▎聞之即能生起菩提心的《入菩薩行論釋•善說海》無著菩薩所著的《入菩薩行論釋•善說海》是數百年來傳講並注釋《入菩薩行論》最重要的一部論著。書名中的「善說海」意指這部論釋如同一片無邊的海洋,深刻廣泛地詮釋了《入菩薩行論》的內容。無著菩薩本身就是菩提心十分圓滿的大成就者,書中不但從文字上解釋了《入菩薩行論》每一品的內容,並從佛法和實修的角度深入講解,只要讀一遍,心中必能種下菩提心的種子。
這是修心的起點,也是終點。《大圓滿前行》是數百年來瞭解佛法的經典之作,此深法包涵佛教一切顯密修要,加持力不可思議。 •你內心對大圓滿真義的了悟,需仰賴這些前行的修持——敦珠仁波切•其他教法認為正行殊勝,而在我們看來,前行才是殊勝的——直貢吉天貢波•唯一實修此前行至為重要。——晉美彭措法王如意寶藏傳佛教大德索達吉堪布自藏文直譯經典*含科判、注釋,便於理解*含〈前行念誦儀軌•開顯解脫道〉,可日常課誦*有完整咒語、儀軌、修法佛像,方便實修學習大圓滿法之前必修的加行學習佛法是為了解脫自在、了卻生死,要能達到這樣的境界,首先要靠有次第的修行。藏傳佛教中無論是哪一個教派,在學習、修持最高的密法之前,都有修加行的傳統。只有把加行修完了,合格上師才會傳授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等無上瑜伽。修行次第極為嚴密。因此,依照傳承上師的規矩次第修行,是必要的。《大圓滿前行》是華智(巴楚)仁波切依照無垢光尊者《大圓滿心性休息》的次第,要求首先修人身難得、壽命無常、輪迴過患、因果不虛四個共同加行,然後在此基礎上,再繼續修持皈依、發菩提心、觀修金剛薩埵、獻曼達、上師瑜伽的不共加行。晉美彭措法王如意寶曾說:「此《大圓滿前行》不僅完全包括了三士道次第而且具有殊勝竅訣要點。因此,諸欲解脫者必須實修。」一部邁向佛果的完整法要本書不僅只是修行大圓滿法前的加行,其實也是一部完整的法要,彙集了佛陀畢生傳法的理論要點和修行次第,作者華智仁波切是兩百多年前的藏地高僧,被公認為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他竅訣式的教言,完全基於經驗,簡單而直接,非常適合一個人由淺入深地修學佛法。對佛教徒而言,它幾乎包含了所有最根本的修行秘訣;對非佛教徒來說,本書也可滅除你的煩惱、痛苦和壓力。本書改變人心的力量非常大,在東南亞、歐美等許多國家,無數人通過學習它、修持它,身心發生了極大改變。藏傳佛教許多偉大上師隨身的日常讀物,殊勝的實修竅訣索達吉堪布翻譯過許多佛典,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曾親自寫序的,只有兩本,《大圓滿前行》就是其中之一。法王晉美彭措要求弟子每年至少看一遍或講一遍《大圓滿前行》;頂果欽哲法王不論去哪裡,總會隨身攜帶《大圓滿前行》,每天讀上幾頁,一生從不間斷;堪布阿瓊是了不起的虹身成就者,他曾依照上師的要求,把《大圓滿前行》完整地背誦下來……大成就者們對本書都如此珍惜,其殊勝與重要可見一斑。《大圓滿前行》好似一位無嗔的上師——耐心解答你的疑惑,並永遠不會對你發脾氣。它給我們帶來的利益,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位「上師」適合全世界所有的人,如果你沒有見過,我覺得會很可惜。—— 索達吉堪布
讀《心經》,讓你放下罣礙、看見可能,得到自由心經滙集了釋迦牟尼佛八萬四千法門的精華,遇到違緣、困難或痛苦時,若能將自心專注於空性境界並念誦《心經》,一定會獲得力量——索達吉堪布*喇榮五明佛學院備受尊敬的索達吉大堪布傳講*補充講解心經(燉煌石室本)中的序分和流通分,完整學習《心經》*以詳細的科判架構逐字講述,是修習《心經》甚深智慧的基礎*含《心經》修持法,是實修心經必知的法門心經蘊含了能到達彼岸的智慧《心經》全名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意指智慧到達彼岸的心經。雖然只有短短260字,但釋迦牟尼佛對空性的教法,都涵攝其中。藉著空性的智慧,能掃除一切無明與執著,讓清淨的本心浮現,自然就能無有罣礙、得到自由,度到解脫的彼岸。‧世間人總是將空的東西執為不空,將無我執為有我,將不清淨執為清淨,將不快樂執為快樂。‧一切色法都是不存在的;而在不存在當中,萬法又都可以顯現。‧讀《心經》是為了破相、破我執。如果真正能破掉我執,那麼輪迴的根本——無明也就不存在了。‧通達了般若空性,就不會再患得患失、焦慮不安,從而斷除自相續中的障礙,斷除障礙以後,依障礙而生的恐怖也就全部消失了。‧加持就是力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有空性力的加持、佛威力的加持、真實諦的加持。如果我們對《心經》具足信心,還會得到自己信心力的加持。索達吉堪布最具次第的心經傳講帶領你一步一步聞思《心經》、修持《心經》、體驗《心經》‧講解心經的緣起、譯本與譯者‧藏傳《心經》與漢傳《心經》的相互補充‧什麼是般若空性、如何修持般若空性,到達般若空性後的功德‧從顯宗與密宗兩種角度解釋空性‧了解般若波羅蜜多心咒的顯義與隱義‧如何修持《心經》
有苦就有法 法為清淨水,洗淨愛欲塵身體的忙碌,根本在心佛法不僅是種信仰,更是一種智慧,願佛教讓心靈寧靜的智慧,能幫助你減少無意義的忙碌,活得更加淡定。 【索達吉堪布給現代人的心靈法語】 洗濯塵世的說法者,守護心靈的藏傳佛教大德、暢銷書《苦才是人生》作者,在哈佛、耶魯、史丹福、牛津、劍橋、清華、北大等近百所高校的講台上留下過身影的佛教心靈導師索達吉堪布,從現代人最關心的財富、壓力、愛情、幸福等主題入手,為終日奔忙的芸芸眾生開示讓自己心靈沉靜的法門。 *額外收錄大師與年輕人的現場對話,百則對智慧,對人生最素樸的問題,每一則背後都顯露著佛法。 ◎關於財富:一生賺再多的錢,70%是留給別人花的,不如盡量把它用在有意義的事上。 ◎關於愛情:人在世間,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追求愛情時,心裡要有一些關於無常的準備。 ◎關於壓力:佛教中講苦,並不是逃避,有一顆隨緣心,常常幫助別人,不只光關心自己,痛苦就會愈來愈少。 ◎關於利他:有時候,你愈是想自己,愈得不到什麼利益,心裡愈是裝著別人,福報反而不期而至。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略稱,意思是勇敢的心,敢於放下自己,萬難無畏的去利他,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 ◎關於貪欲:貪欲真的非常可怕,在它驅使下所做的一切,暫時看不出什麼危險,但如同溫水煮青蛙,等意識到問題嚴重,就來不及了。 ◎關於我執:私心少了,天地就寬了,我執大的人,哪怕給他全世界所有的一切,仍有諸多不滿。放下我最好的方法,就是利他。 ◎關於幸福:真正的幸福,要建立在內心上,知足,就是獲得幸福的藥方,有了它,哪怕人生過得平淡無奇,照樣可以品味幸福。
手捧金剛經,能斷一切苦!在哈佛、耶魯、史丹福、哥廷根、清華、北大等近百所高校的講台上留下過身影的佛教心靈導師──索達吉堪布的生命開示*本書附索達吉堪布專門請人繪製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全彩畫像,開經前恭敬默唸佛號,可助理解經義。《金剛經》是能斷人生各種執著,給身心帶來強大正能量的生命開示,只要你掌握了哪怕只是其中短短一句的智慧,就能使你強大。對世界有影響力的藏傳佛教大德,以現代的方式,逐字逐句解說《金剛經》,給你能斷煩惱的智慧,告訴你斬斷各種執著最為殊勝的竅訣和方便。˙一把鹽放入一杯水中,會鹹得發苦,而撒進一座湖裡,就沒什麼味道。同樣,我們生命中的痛苦是鹽,它的鹹淡,也取決於盛它的容器。˙處境不管是好是壞,都不是造成我們痛苦的主因,對外境的執著,才是一切痛苦的根本來源。˙想徹底根除痛苦,不能一味從改變外在環境下手,更應該從斬斷內心的執著做起!˙很多人認為空性是什麼都「沒有」,但實際上恰恰相反,空性是什麼都「有」。˙萬法如果不空,就不可能有無常變化,就像一顆種子,不空,它永遠無法結出果實。˙正因為是空性,才會隨緣而變,才能衍生出形形色色的大千世界。每個人的人生,都充滿了起伏不定、喜怒哀樂,這一切看似實實在在,但你若學了《金剛經》,就會明白:它並不是人生的真相。只有斷除了對萬法的執著,通達本來無「我」,才會懂得人生到底是什麼──索達吉堪布
「對文明謙虛,對祖先謙虛,獻一炷香來念《心經》,是現代人改變情緒的第一步。」——胡蘭成 ★民國才子胡蘭成,1966年應邀在名古屋以日文演講《心經》,中文譯本在台出版。 ★翻譯家劉慕沙審定監修 ★朱天文專文作序 多年來,喜愛胡老師中文著作的讀者,一直渴望能閱讀他的日文撰述。尤其此書《心經隨喜》。──朱天文 這是志士的胡蘭成,以他流亡的生命體會,為我們講述的心經。 1966年胡蘭成亡命日本,應邀在名古屋講述心經,這段期間,流亡如新,深感生命彷彿在蕭條之境中,才更能體會創造的生機。所以胡蘭成說:「比起佛僧,志士更親近般若心經。」 胡蘭成講《心經》,彷彿是在聊生活、談時局、說歷史、觀賞藝術,但談著聊著,卻又印證了佛法不離人生。 ˙般若心經的「心」亦好比是草的「芯」。現在已是春天,草長出了芽。你看那樣柔弱的東西,卻能破土而出,是因其生命之芯無比堅強。 ˙只要無心虛懷,就能明白世事所映照出來的文明的肯定。般若心經就是說的這種明白與肯定,也把人世的風景說了出來。 ˙五蘊皆空的修行就是佛教的「戒」、儒家的「節」、道教的「損」(減少),還像日本神道的「祓」,字雖不同,卻是同一件事。 ˙若能從因果律中解脫出來,則當下即可以擺脫宿命。人類的智慧與風流的極致,照《易經》所說的,就是要依從和擺脫因果律之事。最後在因果律不可抵達的地方產生了意想不到的幸運。 ˙色即是造形,空依造形而表現。空是被創造之物,非自然界的空間。書法與篆刻不只是因布白(線與線之間)而生空,線條本身即是空。 ˙寂滅是物之始,是尚未發生喜怒哀樂之前的境地,潛伏著創造性。 ˙無得亦可說是「大得」。我們文明中的「得」字不同於佔有。無求,則物主動向我而來,因此獲得富貴亦是歡喜之事。我們不是要佔有物,而是與物保持良好關係的共存。 ˙不知「無」的境地,不能使用正形正色正音,而費盡心思扭曲使之成為一種趣味,只能說是無明的作為。 這本書孕育了胡蘭成之後寫作《禪是一枝花》的思想核心。 【裝幀特色】 當年胡蘭成在日本出版的《心經隨喜》,在素樸的硬紙盒匣內,是一本靛藍布衣包著的精裝書、黑墨燙的書名,外面裹著一層薄如蟬翼的油紙,扉頁內還有胡蘭成親筆書臨的心經全文,以特別的銀色油墨印刷。真如作者朱天文序中所說,「裝禎優質得可以傳家,賞心悅目像一件手工逸品」。 此書第一次出版中文版時,在設計上,我們把原書扉頁中胡老師的書法抽出,用在紅色的封面上,書衣外包一層半透明的紙張,讓兩層不同材質的紙張與胡老師的書法產生對話,也就是一種「相映」,再將胡老師原題的書名「心經隨喜」四字燙上黑墨。當這個設計完成時,看著它,只覺得就和讀這書時所感受到的啟發一樣,更有一種歡喜。
改變你的心靈,就能改變你看到的世界。 走入內心,就能做出超越個人的強大選擇, 不受外在所限,創造出平靜富足的人生。 ★亞馬遜書店4.7顆星好評 ★1990年代出版至今,全球暢銷並長銷20餘年 ★全球知名的心靈導師與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代表作之一 全球知名的心靈導師偉恩•戴爾博士, 與數千年來人類偉大智者的心靈對話。 一則則思索關於冥想、孤獨、寬恕、領導等重要人生主題, 讓我們能從貼近大師的心靈來改變自己的內在, 並將這些智慧運用到我們當下的生活中。 這些智者跨越不同時代、不同文化,有佛陀、畢達哥拉斯、米開朗基羅、魯米、惠特曼、耶穌、艾蜜莉•狄金森和愛默生等,他們遺留下來的智慧,跨越時空,今日仍一直啟發著我們。 60則與這些智者的心靈對話,傳達關於冥想、孤獨、愛、勇氣、寬恕、熱情、開悟、完美等重要主題所能達到的境界,並提供各項主題的練習方式,讓我們能面對各個主題帶來的挑戰,在日常生活中忠於自我,並提高自己的內在境界。 用兩個月的時間,每天讀一則,有意識地在那一天運用書中給予的建議。完成六十天計畫之後,將這本書擺在案頭,之後當你需要重新思索耐心、悲憫、仁慈、冥思、寬恕、謙遜、領導力等重要主題時,就重讀那一則。重讀文章內容,努力將那些建議應用到生活中。讓偉大的力量指引你的生命。
如果內心不是大腦的產物,如果死亡後仍有某種意識的存在, 那麼,我們到底是誰?在宇宙中是怎樣的存在?又該如何度過此生? ★瀕死經驗研究權威五十年的心血,繼《死後的世界》的重磅巨作,雷蒙.穆迪博士(Raymond Moody)稱此書「即將成為瀕死經驗研究中的經典」。 ★本書作者布魯斯.葛瑞森醫師是瀕死經驗科學研究的奠基者,他一九八○年代開發的瀕死經驗量表被翻譯成二十多種語言,成為全世界瀕死經驗研究的標準工具。他開辦且編輯的同儕審閱期刊──《瀕死研究期刊》,被譽為「關於這個主題的理性研究的發源地」。 *** 五十年前,葛瑞森醫師還只是一名菜鳥精神科醫師時,遇到了一位自殺未遂的女大學生,這段奇妙的經歷,徹底改變了他對人的心和大腦的看法,讓他開始質疑:人究竟是什麼? 當時女大學生明明是完全失去意識地躺在病房內,但第二天醒來之後,卻能指證歷歷地說出葛瑞森與另外一位同學在數百公尺外大廳內的談話內容,和葛瑞森領帶上的義大利麵醬汙漬。 這樣的故事或許現在聽來並不特別,但在五十年前卻相當驚世駭俗,而且像這名女大學生這樣的例子不只一個。隧道、光、飄浮、遇到過世親人、聽到不可能聽到的談話內容……這些是許多擁有瀕死經驗的人共同的經歷。 為什麼意識離開了大腦還能運作?如果意識不是大腦運作的產物,那意識是什麼?人,究竟是這個身體,還是意識? 葛瑞森發現,他無法對這些例子視而不見,他必須以科學的方式重新思索心和腦之間的關係,探討我們的意識是否能夠超越死亡。 歷經五十年的研究,他寫下《死亡之後》這本書,提出他對此疑問的答覆。 「我希望證明科學和靈性是相容的,對靈性的嚮往不代表需要放棄科學。」葛瑞森說。 從科學的角度而言,透過科學方法來研究瀕死經驗,能讓我們更宏觀地了解世界上無形的種種,科學得以跳脫物質和能量的侷限,更精確地描述現實。而另一方面,體會靈性和無形的事物,也並不代表我們不能以科學的角度,來評估自己的經驗,以證據做為信念和理解的基石。 瀕死經驗沒有理由不能既是靈性上的禮物,也是特定的生理過程。這是葛瑞森提出的第二個答覆。 書中節錄了一個個當事人記憶中的瀕死經驗,以及瀕死經驗如何讓他們提升了自我的靈性和覺察,帶來深刻的改變。而探究這些故事也改變了葛瑞森,改變了他看待科學的角度和他自己,從而變得更寬容、更平靜、不那麼害怕死亡,也更活在當下。 *** 瀕死經驗對當事人很重要,因為它改變了當事人的人生;對科學家也很重要,因為對於心和腦,瀕死經驗提供了重要的線索;但對所有人來說,最重要的是,瀕死經驗告訴我們何謂死亡和臨終,何謂生命和活著。 本書獻給對人類不可思議的心智感到好奇的讀者,和想對生死提出更深層問題的人
一個死後二千五百年思想仍然在世界上迴盪的人, 一個催生了歷史上最偉大宗教之一的人, 我們認識他時,通常都是藉由一尊尊寧靜的塑像,和一部部記述教法的經典, 但是這個人和他生活的世界呢?在他活著的八十餘年裡, 究竟做了什麼讓他成為啟發千千萬萬人的覺者? 知名的比較宗教學者、暢銷書《神的歷史》作者凱倫•阿姆斯壯, 融合了歷史、哲學、神話和傳記的角度,寫活了佛陀的生平和他所處的年代, 描繪出一個積極面對自身人性,最終體悟,並激勵無數人走向同樣覺醒之路的人的面貌。 ***** 悉達多.喬達摩,這個後來被稱之為「佛陀」(意為「覺者」)的人,誕生於西元前六世紀末,那是歷史上所謂的軸心時期,當時的社會混亂,人心無所適從,但也就是在這個時期,人類開始從盲目信仰轉而追求自身的人性,希望能藉由回到自身,解決生命的痛苦。聖哲孔子、老子和蘇格拉底也都是出現在這段期間,但佛陀無疑是軸心時期最重要,也最具代表性的領導人物。 關於他的生平,我們知道的事蹟頗多,且有許多是神格化的敍述。就像他是北印度釋迦國的王子,出生時即有預言他將成佛,他成道之時大地震動,當魔羅想阻礙他成道之時連大地都站在他這一邊。但如果我們從一個覺得人生即苦,二十九歲矢志離家求道,經過崎嶇道路,三十五歲澈悟,再以四十五年的時光四處行腳,為人宣說解脫之道的「人」的角度來看;從一個積極追求生命意義,最終獲得解脫的「人」的角度來看,佛陀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閱讀他的傳記,又能給我們什麼樣的感動與啟發? 一本修女為佛陀寫的傳記 本書的作者凱倫•阿姆斯壯是一位享譽國際的比較宗教學者,她17歲時為尋求人生的意義,毅然進入修道院,成為修女,七年後還俗。寫過《神的歷史》、《伊斯蘭》、《血田》等多部重要的暢銷經典著作,由這樣的人來寫佛陀的生平,提供了不同於常見神格化寫作的角度。 一個人性的佛陀 在她的筆下,佛陀是一個和我們沒有什麼不一樣的人,他同樣會為自己愛欲所苦,一樣承受身體的病痛,一樣面對外界的混亂。但他想尋求一種人類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可以讓他臻致寧靜。他原以為苦修可以讓他壓抑人的本性,終至熄滅,得到平靜,但發現毫無用處。而當他接受了人的本性,致力提升,捨棄我執,最終讓他找到了樂園。她的描述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積極尋求生命意義與解脫之道的人,如何由凡夫而成為佛陀(覺者)的過程,以及只要我們願意,我們也能同樣離苦得樂的一條道路。 為什麼在現代理解佛陀的一生比過去更為重要? 佛陀所屬的時代是一個混亂、過渡和變動的時代。當時由於市場經濟發展,新興階級崛起,讓舊有的思想與制度受到了挑戰。社會紛亂讓人們更覺得需要重新思考人生的價值與生命的意義。當盲目的信仰已無法解決問題,我們就必須回到人的本身來解決,佛陀一直教導的就是要我們面對自身的人性,並走出人性的狹隘和自私,從中發現身而為人絶對的價值。 像佛陀一樣,我們活在政治暴力的時代,看到人類相殘的恐怖景象。我們的社會一片頹廢委靡,使得我們有時候為周遭的環境而感到害怕。佛陀求道歷程的許多面向,都能在此時為我們提供一條出路。
痛苦未必是一件壞事,懂得利用痛苦,能產生很大的利益。 『青春』就像手中的一捧水,還來不及握住,就從指縫間流光了……只有學會珍愛痛苦,感恩一切因緣,才能讓幸福不再漸行漸遠。——索達吉堪布 嫉妒、愛欲、貪婪、茫然、焦慮,這些人生一輩子的功課, 若是能在年輕時就奠定面對它們的基礎,即使遭遇再大的磨難,也能轉化為成功。 如果你藉由這本書,瞭解自身的問題所在並照此實行,不知不覺中,就會發現,自己可以從各種煩惱憂愁中一步步解脫出來,慢慢靠近渴望的幸福。 這是一本能斷青春之痛,讓正在年輕的人和年輕過的人,躍出逆境、圓滿前程的開示錄, 為愛情、理想、成功失敗、做人處事、信念等各種人生疑惑,提供佛法上的解答。 【關於愛情】 ˙把快樂建立在一個人身上,是相當不明智的選擇。我們應掌握好快樂的主因——自己的心,並通過修行開啟心的寶藏,以獲得真實的快樂。 ˙看世間,每個人莫不是獨自一人來到這個世界,最後離開也是孑然一身,所以,沒有誰真正離不開誰。 ˙自己的快樂要靠自己掌握。有了這種認知,當他帶給你快樂時,你會感激他;即使相反,也不會太執著。否則,愛得太深,糾纏太緊,最終一定會自嘗苦果。 【關於成功失敗】 ˙對於人生,我們應該一方面要憧憬光明,一方面要面對黑暗;一方面要夢想成功,一方面要迎接失敗。有了這樣的準備,不論社會如何複雜,你都能應對自如。 ˙做一件事情,要讓人人都說好,這個要求太高了,連佛陀也做不到。所以,凡事只要問心無愧就好,不管別人怎麼說,只要自己發心清淨,就應該堅持到底。 ˙如果太急功近利,容易事倍功半,甚至一敗塗地。所以,「快快走」有時候會「慢慢到」,而「慢慢走」的話,反而可能「快快到」。 【關於信念】 ˙假如一開始就把人生的目標定在錢財、地位上,真正的「我」都丟失了,那又何談「我」的幸福? ˙我們一生中最值得學習的學問,應該是利他。若有了這方面的境界,不管你做什麼、不管你在哪裡,人生都註定輝煌無比。 附:文殊心咒,勤唸此咒,無論是為人處世、還是修行佛法,智慧都必定大大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