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著名的〈瑪姬拉尊祈請文〉,基本上非常簡單,但卻非常深邃。主要有兩個部份,前半部是對瑪姬拉尊的上師相應法,後半部則是對於見地精要且甚深的開示。初學大手印、大圓滿、大中觀的修持,其實不需要很多的法本,單單這本就很足夠了。西藏女性證悟者──瑪姬拉尊(1049-1144,另一說為1055-1153),她的名字有幾種不同的譯法:瑪吉拉尊,媽幾腦準等,她所樹立的施身傳承,也是藏傳佛教八大實修傳承中唯一由女性所創建的傳承。她不僅是一位女性成就者,了悟的聖眾,也成為一位本尊。她同時還是三個孩子的母親,這三個孩子後來也都是成就者。本書是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根據噶瑪恰美仁波切所撰作的〈瑪姬拉尊祈請文〉,而給予的完整釋論,並有根據課堂問答,而再次輯要的簡略精髓。堪布仁波切以深入淺出的方式,闡釋〈瑪姬拉尊祈請文〉整個的意思,都是在講心性本質的見、修、行,實際意義就是:心性的本質就是大手印,心性的本質就是大圓滿,心性的本質就是大中觀,一切的萬法都總攝在這個心性實相當中。書中第三部份則是重新譯寫瑪姬拉尊的生平,以淺顯平實的故事語彚,介紹瑪姬拉尊一生中,關於般若佛母的化現,金剛乘弟子的虔敬心、空性的見地、菩薩誓戒、諸佛與空行聖眾等加持,以及堅毅的人格特質,斷捨世間貪著的修持決心,最後所成就的證悟力量。根據堪布仁波切一貫的教學次第傳統,本書亦是行者由大乘次第進入金剛乘次第的前行、上師相應法。讀者若僅是閱讀,就能在心續中舖撒豐饒的大印沃土;若能依此精華教訣,遵循教授而嚴謹起修,則能迅速開展大印體驗,品嚐自心本性的真實滋味。
由於煩惱的阻礙,使我們無法見到心的真實本性——明光,此時的狀態就是輪迴。 當所有的煩惱淨除時,那一直都與我們同在的心的真實本性——明光,將自然無礙的閃耀,這就是涅槃。 在獲得更高的了悟,例如像是全然證悟之前,我們必須先找到一條進入勝義諦的道路。 這就是為什麼要認識法界明光心,一旦有了這樣的體驗——當下心的本質, 就能逐漸明白: 綑縛我們的不是其他事物,而是那執為實有的念想。 倘若能明瞭這些念頭真正的本性,念頭便能自解脫。
本書收錄了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教學中的璀璨珍寶: 與孩子們對話,聊聊自己的童年往事、半生自傳, 從度母源起導引出修行聖眾具誓救度的精神, 指出現代生活中,工作、家庭、人際關係,甚至電影娛樂,也都 含藏了令心靈光明透亮的智慧。 透過本書,彷彿親炙一代大師的講學風采, 令人由衷的歡喜微笑。 但願每個人閱讀之後, 都能像孩子一樣笑了,笑得像個孩子。
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不論修持是初階或高階, 果倉巴大師的這些道歌都給了一個甚深而奧妙的方法, 說明疾病、煩惱和病痛的本然清淨, 因此這些道歌用在病痛纏身時特別有效, 它給你一套深妙的實修歌訣,在病痛艱難時更應好好練習。 透過一再一再的唱,一再一再的加深聞思、見地與禪修, 我們就會變得越來越有力量。 ——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 大瑜伽士嘉華果倉巴年輕時曾是個流浪的賣藝人,直到遇到了上師臧巴嘉惹,經上師引領入道後矢志修行,最後成為竹巴噶舉傳承的偉大成就上師之一。修行足跡遍及西藏、尼泊爾、印度各地的山林洞窟。 長年病弱、一貧如洗的果倉巴,連佔有一個舒適的閉關山洞的能力也沒有。有幾年在藏南,他擔任山洞閉關者的挑伕,當閉關者下山去採辦物資的空檔,果倉巴就借住在那人的山洞中幾天,當原洞主回來時,果倉巴則負責把那些物資上上下下地扛進山洞,這是他的工作。 後來在一個禿鷹巢旁邊有塊勉強可遮蔽的石頭平台,果倉巴就寄居在禿鷹巢旁,當時,他許下了誓言:「直到我、禿鷹、山壁這三者的名稱融為一體的之前,我都將在這裡修行。」七年過去了,果倉巴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與禿鷹和平共處、怡然自在,人們開始稱呼他「住在禿鷹巢中的那個修行人」, 這就是果倉巴名號的由來。 果倉巴終生在山洞中修行,從不重複造訪同一居所。他幾乎長年在劇烈病痛纏身之下禪修,而這些病痛蹂躪就成為他證悟的助力,而後大師以「轉疾病逆緣為道用」的了悟之歌傳唱於世,後人咸信其為密勒日巴的轉世化身。
我們讀的是有關自己的心識的故事。 諸佛、菩薩、上師眾、老師、教法等,就好比明鏡一般, 映現出我們的臉龐,讓我們認出自己。 最終,你的容顏、你的色身、你的心等, 在這面清淨無瑕的鏡子裡,看到佛五智分分明明映現其中。 《菩薩行證至彼岸》是「那瀾陀菩提佛學研習課程」中文版「大乘教法系列」的完結篇,內容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份,是針對經過了完整大乘修道的行者,以精要的龍樹菩薩五大因,幫助行者躍入「空性、無我」的至要確信;第二部分,則以《入中論》導引行者確立菩薩十地的修持精華,不論是世智所能理解的或超越凡俗概念的;最後第三部分,再次挈要一擊,說明超凡入聖的關鍵即在於將蘊與識轉化為佛智。 … 本樂仁波切對於這三個層面的法教,既能嚴密精要的傳授經論中的重點,又能在行者經歷了漫長的修道旅程後,給予精神導師或心靈善友的鼓舞。最後,與所有讀者一同迎向無比的信心,說法者與領受者,一同站在清澈湛晰的明鏡之前,心對心的由菩薩行證的舟楫上,跨出最後一步,登上那大樂、恆常豐饒、自由解脫之岸。 純淨無瑕的花苞,已在煩惱污泥中蓄勢待發,等待我們以敬信之力,讓花莖伸出、高舉,緣於清淨的祈願與成熟的行持,蓮花,世間最美麗的悲智之花,終將無染地綻放。
在修心法門中有一個美麗的比喻: 佛心只能夠在輪迴之心中找到。比方說蓮花,蓮花何等美麗,但卻生長於爛泥池沼中,從來不會長在乾乾淨淨、漂漂亮亮的地方,通常我們只會在泥濘的池塘中見到它的蹤影。同樣的,佛心只能夠在情緒和我執的渾水中被發現,而不會見於阿羅漢純然明淨的心境中。 本書是「那瀾陀菩提佛學研習課程」大乘教法系列「無盡悲心」的第四冊,內容包括了「善知識」、「四念住」與「修心七要」三個主題,但前兩個主題屬於建議閱讀的性質,本書的重心,主要是根據蔣貢羅卓泰耶的教法所詳釋的修心七要。 本樂仁波切說:「在噶當派傳承中,沒有一句佛陀教言被排除在外,每一句佛語都是修持過程的教導。由此看來,我們可以說佛陀只教導了『一法』,也就是『調伏自心』之法。如果我們知道自己的修持所為何來,這修持(修心七要)就會真正的觸動我們的心。」本書可視為「無盡悲心」系列中最重要的一本書,值得特別攝心研讀。
月稱菩薩,如果他禮讚的是佛陀,那麼他頂禮的就是修道最終所得到的「果」,但是他所禮讚的卻是佛果的成因「菩提心」,而菩提心又來自於大悲心。有時候,我們夢寐以求的那個目標,看來遙不可及。如何才能從輪迴的實相裡掙脫,到達佛果的境地呢?最後我們發現,這趟旅程純粹就是帶我們回到一切眾生本來就有的本性中,也就是遍滿、無限且無偏的——大悲心。《讚佛先讚大悲心》是「那瀾陀菩提佛學研習課程」中文版的「大乘教法系列」第三本書,探討的內容是一般大乘佛法中最常提及的主題,包括了菩薩道修持的五種階段,能夠幫助我們跳脫三毒習性的四無量心,由出離心、善知識等因緣而訓練的菩提心——也就是真實的大慈大悲之心,以及為了使自心能夠熟練,而透過誓願、戒律、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的六種方法,讓心回到原本、完全自由的境地。正如同竹慶本樂仁波切在一次開示中所說:「當你對這些教法有了歡喜,有了認同的時候,你就應該去試試看,那就會成為你生命中最美好的一種經驗。那樣的體驗可以帶領你達到證悟。……所謂的證悟跟什麼有關呢?跟這些教法怎樣開啟你的心有關。它怎樣打動你的心,怎樣讓你能夠發覺你自己的本質。」所以本書內容雖然耳熟能詳,但為了重新找回最初的感動,請以純然的赤子之心開啟扉頁。
內容簡介 那些已超越痛苦且不再被悲心所侷限的眾生,稱為「菩薩」。 他們為了一切有情眾生而達到解脫, 並且透過在這輪迴世間都會經歷的痛苦、苦難和苦惱, 與所有眾生建立心的連結。 這顆無畏之心,充滿了好奇, 為了找出真相,不怕深入探索痛苦與苦難的本質, 這樣的心就是「願菩提心」, 它不是一種證悟的理論, 而是我們日常生活、修道的真心體驗。 《覺悟有情乘願來》是「那瀾陀菩提佛學研習課程」中文版的第五本書,也是繼「佛 法入門系列」、「小乘教法系列」之後,「大乘教法系列」的第一本書。按課程教材的 規劃,大乘系列以「無盡悲心」為主題,所有的探討,將會由悲心而入,從菩提心而 出。「悲心」在互動頻繁的人際社會中並不陌生,但在大乘教法中所講的「悲心」,並 不是相對性的恩惠、施予,而是心的一種本然狀態;修習佛法的人不是做什麼來展現 悲心,而是去除什麼,以令這顆心當下的體驗,自然任運。 本書由兩大主軸構成,第一部分「無畏之心」,敍述選擇了「較大的車乘」的行者, 他們有一些共通的特質,最簡單來說,就如同一首西藏的詩偈所言:「所有的眾生, 無論是在天空裡飛的、水裡頭游的或陸地上走的,無一例外地都想要朝著快樂而去。」 他們希望一切有情都脫離痛苦、奔向快樂。為此他們以廣結善緣的方式,熱情勇敢地 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一同踏上修心的旅程。他們的幸運、智慧,如同佛的孩子;他們 的精進、付出,如同菩薩。 本書第二部分「萬法唯心」,則進入四部宗派裡的「唯識宗派」見地,「心」、「識」的 作用與體驗,在這裡被精確且詳細的辨析,從粗略的、向外的能、所感知,到細微的、 向內的自明、自覺,每一章節不是教義的陳述,謹供研讀而已,而是一次又一次體驗 實相的撞擊,深刻、驚心動魄且美麗。 本書內容一部分來自於堪布 竹清嘉措仁波切早年的教學,一部分來自竹慶本樂仁波 切在進行已有二十年的「知識寶藏閉關」專講,或者是在全球弘法的開示。本樂仁波 切說:「經由大乘的教法,我們將發掘出那珍貴的、無私的、對於一切眾生的慈愛悲 憫之心,也因此我們竭盡所能、奉獻一切,為所有眾生的利益與覺醒而努力。」大乘 教法系列的中文版預計共有五本,德謙讓卓文化將陸續出版。
密勒日巴是西藏最偉大的成就者。 他淨化了氣、脈與明點的染污而圓滿證悟,即此一生證得佛果。 密勒日巴也被稱為班智達、大學者。他學到了什麼呢?就如他在歌訣裡所表達的,究竟的了義。所以當你用他的歌訣來聞、思與修持,也就獲得了生起智慧甚深的助緣。 現代有許多人喜歡學習與修行,他們也需要精簡的教法。我們翻譯了十六篇完整的故事,每一篇都可以看到密勒日巴與一位或一群弟子的故事。 它描述了整個修行的道路,從開始到究竟,從弟子與密勒日巴相遇,到密勒日巴給予更多的指導後,他們修行中所遇到的狀況,所以每一篇即是一個完整的修道。 而這些歌訣我們也用直接、通俗的語言來翻譯,因為密勒日巴曾親自利用人們易懂的語言、文字來唱誦,這些歌訣有特別的力量,當我們邊讀邊唱時,就像當年密勒日巴與他的弟子一樣,這將帶來強大的加持力與聯繫力。──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 密勒日巴大師(西元1052-1135年),是噶舉派的傳承祖師,也是藏傳佛教最受尊崇的聖者之一。他在大恩根本上師馬爾巴身邊不過短短幾年時間,但卻一輩子謹遵師囑,終身在荒無人煙的山林間僻靜潛修,不建寺、不集僧、不備糧食超過兩餐、不在一地重遊三次。 十一、十二世紀的西藏雪域峻嶺間,能夠有緣遇到密勒日巴大師的村民、牧童、商人寥寥數幾,然而追隨他而得正等正覺的心子有男女數十人;明心見性得不退轉者,為數百人;與道相應,捨棄世法、一心修行者,為數千人;還有與法結緣,初發菩提心者不可計數。是他們聽見了密勒日巴在唱歌。 一代一代,密勒日巴大師的生平故事,以及從他完全證悟的心流中自然唱出的十萬歌訣,流傳了下來,也將原始佛教精神──樸實無華,艱苦克己,真摯實踐──傳遞到二十一世紀的當代。密勒日巴大師的故事與金剛歌,含藏了許多忠告、建言與殊勝的意義,不但是修道每一階段點化罩門的竅訣,更是有心實修者一生必備的前行讀本。
聲聞與緣覺行者,常以觀想佛陀美好的身相為修行起點, 修到最後,染污的諸蘊永不再生, 一念入靜,萬籟俱寂。 如獨角犀牛一般的獨覺行者, 過著獨處且大部分是沉默的生活。 他們藉由在百劫之中讓諸佛歡喜, 使自己的心續成熟,以此開始他們的聖者修道。 《寂滅為樂二乘人》是「那瀾陀菩提佛學研習課程」系列的第四本書。這本書以完全不同的方式,重述了佛法修道上特定的旅人,他們因根器、習性、業力與因緣不同,最後達到他們在這條路上能到達的最遠之處。(聲聞乘與緣覺、獨覺乘行者的修持之道與果位) 本書可以視為是《佛陀佛陀請開門》、《沒有我時我是誰》、《從前有位阿羅漢》這三本書的總整理。部分是考古題,部分是補充題。小乘行者看清了輪迴彷彿是個火宅,因而深懼輪迴的痛苦,決心出離;他以一個輪迴難民的決心,向解脫的真正功德尋求庇護;他待在一個不受煩惱惑念干擾的環境,少欲知足,放棄過度和不必要的活動;他以嚴格戒律,自淨其意,斷捨因貪欲和紛飛念頭所引起的散亂。 和其他人的旅行相同,要在這條路上前進,他也必須依賴交通工作,但他拉下了車窗的遮簾,外頭迷人的風景瞬間消逝,喧囂的市聲也驟然退隱,嗯~是有一點點孤寂,但這正好是他深心喜歡的,他在包廂的獨座墊上,探究自心的五欲愛染。直到煩惱障淨除、了悟人無我,一切的生與滅都滅盡,寂滅為樂。 本樂仁波切提醒小乘階段的學習者,應潛心護念,將修行主題聚焦在自心,「諸幻盡滅,覺心不動」,別忘了走完這段哩程之後,後頭還有風景。所以本書雖是小乘次第的完結篇,是佛法基礎乘的總整理,但這也意味著大乘次第──般若見地的開端,德謙讓卓出版社將繼續出版大乘系列。
具足證量的禪修大師堪布 竹清嘉措仁波切,從浩瀚經典與論說中,萃取出「空性」教法的精華,這是一套循序漸進的禪修練習,拾級而上,卻又直擊要點,引領我們親身體驗空性智慧的喜樂之境。「空性」是佛法旅程中核心卻不易到達的風景,現在,這位實際走過這趟旅程的大成就者,將通往空性實相的「路線圖」呈現在眼前, 精準又詩意,為我們指點出每一站的沿途景緻,一步一步,逐漸深入空性,一階段又一階段,越來越精妙的禪修,是的,這是通往解脫自在之境的實修指南!這是多麼幸福的事!
我以前曾見過你,現在你又來了,但這次我想和你建立一個純淨且真誠的關係,好嗎?事實上,你幫助我生起了解脫之心;所以,苦難,謝謝你!痛苦,謝謝你!現在,我想學習與你道別,因為我已經走上一條不同的道路,這條道路即是解脫之道。《從前有位阿羅漢》是「那瀾陀菩提佛學研習課程」系列的第三本書。如同旅途的風景不斷轉換,修道的旅程在本書中來到了「聖者之道」,從「個別解脫」理解「基礎乘」的修習目標與要素,也從歷史層面和哲學體系,認識小乘主張的異與同,時間進程為經線,宗派理論為緯線,交織出小乘見地全書八個章節的總覽。這是一段獨自的旅程,不管是覺受、煩惱或解脫的欲望,都專注在「個人」的主題上。從自身最基本的元素開始,單純而務實的檢視各種概念形成的原因,認出身與心,也就是一切煩惱的根源,它們是如何形成的,如何造成了苦樂的感受,如何串連起來變成了輪迴的鎖鍊。這趟個別解脫之旅,有時猶如造訪國家圖書館,研讀不同派別對於小乘見地分歧的觀點;有時又像是到了歌劇院,在華麗的絲絨簾幕與繁複的水晶吊燈之下,上演的劇碼是「蘊、處、界」。有時則像搭乘夜行列車,穿過十二個山洞之後,乍然看到了「緣起」的旖旎風光。這一系列小乘課程基礎,最初是依據堪布 竹清嘉措仁波切在正知國際學院講述時的脈絡與重點而成,多年來,經過本樂波切及幾位阿闍黎復講,再經那瀾陀菩提佛學中心兩度彙編,而成為今天的版本。本樂仁波切提醒大家,重點就是去感受自己對於解脫的基本、純粹和真誠的嚮往就可以了,這就是小乘之道的關鍵要素。本書使用「小乘」一詞,是因為小乘教法代表了佛陀最原始和最基礎的教導,注重自身修道的細節,以此由小向大,是學習佛陀三乘教法不可或缺的基礎。
佛法中說到,我們不需要畏懼有什麼念頭或情緒,它們就像陽光和鮮花一般,再熟悉、普通不過了,重點是,我們要利用念頭或情緒顯現的時候,在那當下時刻,警覺到它的顯現,看透它毫無堅實的本質,我們不加任何造作的看著它本來的樣子,剎那間明白那就是「平常心」。這真是一個大好消息,表示我們時時刻刻都有了悟的機會,就從自身內在解脫。換句話說,要解脫,必須先從「自我」著手,拆解掉對「自我」的錯誤認知,看看沒有「我」時,「我」是誰。《沒有我時我是誰》是「那瀾陀菩提佛學研習課程」系列的第二本書,書中詳細探究了一般想學佛的人關鍵性的課題,諸如:輪迴、無常、業力、信心、無我。但是理解痛苦的道理,和實際上不再受苦,是天差地別的兩碼子事兒;疑惑和問題的解決之道,也不是光靠盲信或者人云亦云就會沒事了,所以本書一開始,以層次分明、由淺入深的禪修引導,帶領我們正確的檢視自身各種情緒經驗,先拆解掉一些粗糙、僵化的概念,讓我們體驗到自在和快樂,對於自己的心逐漸熟悉,得到解脫的確信。如果從傳統佛學概論的角度來看,本書所涉略的範圍,包括了「四法印」、「轉心四思維」、「四念住」及善知識的介紹,但作者竹慶本樂仁波切不想讓這些術語嚇跑現代人,他的講述風格,是以現代的語彙貼近人們生命中的歷程,無論是以心理或生活經驗為例,都讓讀者可以得到許多對應和參考,這不僅是一種現代的心靈陪伴,每一篇章每一小節慢慢閱讀後,對於佛法的核心內容,也將有一份基礎但卻全面性的認識。這份360度全面性的理解,如螺旋樓梯拾級而上,在基礎入門的階段出現,也會在接下來小乘、大乘階段再次環繞出現,隨著高度的不同,景觀也隨之不同;深度的不同,力道也會改變。本樂仁波切是當代首屈一指的佛法導師之一,受過完整傳統的訓練,其邏輯論理精準無比,在輕鬆幽默的說法析理下,往往就是脈絡分明且細膩的禪修引導,潛心閱讀的過程,就是一次次見、修、行的練習,非常美妙。這套珍貴的佛法研習系列,實是人們引頸渴盼、期待已久的至寶。
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是舉世公認當今世代最高成就的佛教學者與禪修大師之一。他將龍樹菩薩廣博且複雜的分析論理《中觀根本慧論》,以簡潔、精要、平易近人且實用的風格重新呈現。使現代人學習中觀倍感親切且效果絕佳,進而明白空性的真實義理和體驗。深刻、簡明且詩意──堪布仁波切的闡述方式,不但以其多年來寶貴的修持經驗以及學術深度,為讀者化繁為簡,更能善巧精妙地結合邏輯論理,令讀者對於「空性」產生豁然清朗的體驗。其中,更不時引述密勒日巴、戈倉巴及仁波切自心流露的金剛歌訣,使得全書的閱讀,深刻、簡明且詩意。現代人需要精要的佛法,需要深妙卻易懂、隨時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的教法。本書摘選《中論》每一章的重要偈頌,以親切易懂且效果絕佳的方式,帶您直接驅入龍樹菩薩這部論典的心要,提供您迅速掌握大乘佛教深奧空性的良機。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這本《智慧之日》,是以龍樹菩薩的《中觀根本慧論》,加上近代偉大上師米滂仁波切的釋論作為全書的架構;並從《中觀根本慧論》每一章中,選出最重要的偈子,加以解釋。從「因果」一直分析到「見地」,只要跟隨著27個主題論理,就能完全掌握龍樹菩薩的見地,對「空性」得到完全的確信。閱讀、思維、禪修本書的教導,你對於實相本性的智慧也會大幅增長。這份了悟實相本性而帶來內在的寧靜,是外在環境所無法動搖的真正快樂與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