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佛光山「人間佛教」主題出版品的發行, 更加了解佛光山透過文化傳播, 努力打造「人間佛教」願景的過程。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確實不只是世俗化、辦辦文化慈善、搞搞政治,它是帶動佛教整體走上現代化道路,而與社會之現代化相呼應相聯結的新佛教運動,是真正「在人間的佛教」。正因,佛光山或言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擁有現代化,屬於真正在「人間的佛教」,所以,本書優先的主要研究物件,就是可以真正落實「在人間的佛教」為主的出版物。本書先從臺灣佛教的發展,談到臺灣佛教出版物的發展,然後才論述到人間佛教出版物的發展;再者,透過文獻資料與統計分析,將佛光山隸屬出版社關於「人間佛教」主題的書籍進行一一瀏覽分析,並且輔以佛光文化、香海文化、大覺文化與佛光山文化發行部等單位的負責法師與師姐們,進行面對面訪談,希冀找出「人間佛教」成功的編輯政策。另外,透過定價、標題、文本型態、內容主題分析與行銷推廣、傳播管道等各種方式,去分析星雲模式如何成功推動「人間佛教」,並讓佛光山順利在臺灣社會化,成為穩定臺灣社會的一股力量。總言之,從星雲大師到佛光山各出版社的任一傳播行為,都是宗教文化傳播最大的功效,也是本書所提及「出版效果」。
繼《現身佛與法身佛》之後姉崎正治教授的另一鉅作凡欲知花蕊色彩眩目的漢傳佛教或枝葉繁茂的南傳佛教其根柢者必讀此書東京帝大名教授兼日本宗教學開創者姉崎正治教授認為:佛陀的宗教是應人類心靈要求,也是相對於古印度婆羅門教以司祭為中心的社會宗教而興起的。因此就其興隆之跡看來,恰似一種社會改革,亦即無視於四姓制度而傳達其平等的福音。但如此的佛典社會福音的誕生,其實是心靈宗教的結果,而不只是其感化力之根本或出發點。亦即,其原動力乃在於佛陀的心靈自覺所促成,且其興隆也實出自佛陀人格的巨大歷史影響力所致。所以,大抵而言,佛陀偉大宗教人格的影響力是活生生的事實,而理論概念只是次要的事項。為此,佛陀為宣揚其心靈自覺的內容,所以其採用的教法是以直接的勸誡,較多於理論證明。再者,佛陀說法時,雖也採用分析性的解釋,然其目的不在於宣明其哲理,而是為給予對方對於修行具有必要的領解。總之,作為佛教的根本,且其信念及世界觀可說最為簡明的苦集滅道四諦,其性質與其說是經由考察思辨所得,不如說是依其直接經驗而體得的直觀。又佛陀宣說此四諦的目的,並非只是為令吾等觀察世相,更是為資助吾等道行。
歷來有關臺灣與亞洲大眾信仰變遷的著作中,最具跨學科特色而且又兼具「宗教環境學」新詮釋理念的,三卷版研究精華匯集。 本書首先提出「宗教環境學」作為全書的新詮釋概念,並成功地網羅包括當代臺灣學界的(文學、歷史學、哲學、宗教學、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各個學科的中外學者,堪稱最精英學者群也是最多元的原創性論文在內。本書共分三卷,全部內容已達40多篇文章,涵蓋了臺灣各宗教(民間宗教、原住民宗教、一貫道、新興宗教、基督教、天主教、佛教)研究,所以能夠據實針對臺灣本土大眾宗教信仰變遷:從數百年前至今的歷時性變遷,也同時關注到國家政策的主導力量、並將諸如原漢族群的信仰差異、二次大戰後社會變遷帶來的新興宗教崛起、全球化導致的宗教資本化與商品化、大眾信仰與身心靈醫療的復甦等各類課題,以及中國佛教的素食主義、印度東北的宗教環保運動、柬埔寨的祖靈經濟、泰國的護林僧運動等議題,都有機的相應納入。此外,本書第二卷特闢一大項,專門介紹當代臺灣各學科研究大眾信仰變遷的典範學者,讓讀者了解一個學術研究者,彼等對於相關問題的設立及其解決的來龍去脈。而且,本書第三卷特別增加亞洲多個國家的宗教與環境保護運動與實踐過程。可知,本書堪稱是,歷來有關大眾信仰變遷的著作中,不但最具跨學科特色且又兼具「宗教環境學」新詮釋理念的,三卷版研究精華匯集。
本書是日本宗教學之父、東京帝大名教授?崎正治博士,在德國柏林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的論文,而他也是日本第一位注意到從歷史佛陀到法身多佛長期演化史的權威佛教學者。但是,此一問題為何如此重要呢? 因為真正歷史的佛陀只有一位,可是歷史佛陀入滅後幾百年間,卻逐漸衍生出十方三世都有法身佛陀出現。而有關此一信仰演化史過程的大謎團,究竟要如何從現代佛學的研究視角去真正解明?就是本書聚焦與論述的核心所在。 特別是,?崎正治博士在本書中,除大量參考當時最新的國內外各類佛教典籍與研究成果,也綜合了其本身獨到又精湛的學術洞見,因而才誕生了此一廣大讀者千萬不能錯過的一本好書。
本書探討在漢人信仰世界的脈絡之中,城隍神的信仰「定位」。 在觀察信仰的諸多視角中,作者選擇一個從未被研究者關注過的角度:「主祀神與陪祀神之間的相對關係」切入。因為華人的超自然世界形同一個社會,處於其中的神祇是社會化的,並且,在大多數的廟宇中,祂們以群體的方式出現。廟內供奉的各神祇之間存在的關係,即定義了祂們各自的角色。因此能從主祀神與陪祀神之間的相對關係瞭解廟內主祀神的角色。本書特色貼近實際信仰生活的廟宇為研究場域,突破性地以陪祀神為切入點,從全新的觀點來認識城隍神。
一部建構「臺南學」系譜學起點的新嘗試臺南府城是臺灣最早開發的地方,所以堪稱臺灣最有歷史感、古蹟感之所在。因此提煉出一個所謂「臺南學」,比起臺灣其他城市而言,更具有其獨特的地方優勢。但,在各種在地知識領域中,唯獨臺南佛教相關的文化史,迄今難有自成一門的發展。如今本書以臺南府城佛教文化史作為主軸,並凸顯盧嘉興這位重要先驅者,不僅讓臺南府城的佛教發展史佔有「臺南學」的一席之地,更將作為地方學的「臺南學」,擴展為東亞區域史的國際脈動,堪可補足這個缺憾。──張崑將/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教授現代宗教社會學視野下的跨世代學術對話此書的三位作者:江燦騰教授、邱敏捷教授與王見川教授,皆是老練辛辣的寫手,著作等身,涉獵廣泛,功力積累也都超過三十年。特別是,為了撰述本書的相題篇章,彼等更是親履府城,收集第一手文獻,一步一腳印,這是史家超群技藝的展示。因而,彼等所力圖鑽探,有關臺南府城佛教的「歷史構造」,其理論企圖更是不同凡響,並對臺灣宗教或甚至是東亞宗教的研究者,都將帶來啟發。──丁仁傑/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本書特色在紀念荷蘭來臺建城四百年的多樣性展示中,唯獨本書是致力於有關臺南市佛教歷史長期構造的綜合性新穎深層解析,同時也是第一本涉及當代「臺南學」巨擘盧嘉興先生的研究導論。因此,本書的主題多元且新穎,是絕對不能錯過的一流著述。專文推薦杜正勝|中央研究院院士、前教育部長陳惠萍|國立臺南大學校長
本書是東亞第一本佛教典籍歷史變革的現代名著。 作者是東京帝大名教授與日本宗教學研究之父。 全部佛經歷史發展歷程,首次清楚呈現與容易被理解。 全書論述無比雄辯與流暢,是精彩絕倫的第一流之作。 本書作者是明治維新時代,東京帝大畢業的第一流學者、名教授,專攻宗教學、宗教史與印度佛教聖典研究。本書是作者繼其開創性的出版《印度宗教史》、《印度宗教史考》等大學教科書之後,又首先出版的東亞第一本真正以非信仰詮釋的嶄新詮釋角度的《佛教聖典史論》一書。 本書作者是根據十九世紀後期西方各國學者大量的最新發現、研究相關的佛教文獻結晶,以及第一次展開比照當時西方黑格爾左派學者對於基督教聖書歷史批評的前例,來重新對大小乘的佛教聖典發展史,提出以現代嚴謹學術觀點最新現代詮釋。 本書作者同時又是第一流的明治時代文學家、宗教學研究的開創者,所以在本書中,你不用煩惱難懂的傳統佛教各宗派的判教思想體系,而是可以讀到全書內容呈現第一流論述的流暢文筆、最雄辯滔滔的現代佛教聖典思想歸納。
儒家與佛教,在中國經歷數千年之歷史分合, 在哲學思維、經典討論,及時空環境之推演下, 相互融合,已是自然之趨勢,沛然莫之能禦。 儒家思想由孔孟荀之發揚而成為中國文化之主流,佛教自東漢明帝時傳入中國,融入中國文化與思想,由小乘佛教蔚為大乘佛學。二千年來經歷歷史之分合,終為中國之民眾、士大夫所接受。其間有梁武帝捨棄王位出家,武則天以佛教為國教,亦有三武之禍,至今儒佛融合,已成必然之趨勢。 在哲學思維上,不論從形上論、人生論、倫理論、道德論探討,儒家重生,佛教重死,都有超越生命之價值所在,悲天憫人,慈悲喜捨,都提供眾生體認生命之終極價值,若能將儒家仁愛之精神與佛教慈悲之胸懷融合為一,必能撥去世人眼前之黑霧,迎向燦爛之雲天,則中國之新文化於焉形成,馨香禱祝。
本書首先提出「臺灣宗教環境學」作為全書的新詮釋概念,並成功地網羅包括當代臺灣學界的(文學、歷史學、哲學、宗教學、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各個學科中,堪稱最精英學者群也是最多元的原創性論文在內。 本書共分二卷,全部內容已達30篇之多,已涵蓋臺灣各宗教(民間宗教、原住民宗教、一貫道、新興宗教、基督教、天主教、佛教)研究,所以能夠據實針對臺灣本土大眾宗教信仰變遷:從數百年前至今的歷時性變遷,也同時關注到國家政策的主導力量、並將諸如原住民族/漢族信仰差異、二次大戰後社會變遷帶來的新興宗教崛起、全球化導致的宗教資本化與商品化、大眾信仰與身心靈醫療的復甦等各類課題,都有機的相應納入。 此外,本書還特闢一大項,專門介紹當代臺灣各學科研究大眾信仰變遷的典範學者,讓讀者了解一個學術研究者,彼等對於相關問題的設立及其解決的來龍去脈。可知,本書堪稱是,一本歷來有關臺灣大眾信仰變遷的著作中,不但最具跨學科特色且又兼具「臺灣宗教環境學」新詮釋理念的,兩卷版研究精華匯集。 本書特色 一本歷來有關臺灣大眾信仰變遷的著作中,不但最具跨學科特色且又兼具「臺灣宗教環境學」新詮釋理念的,兩卷版研究精華匯集。
本書首先提出「臺灣宗教環境學」作為全書的新詮釋概念,並成功地網羅包括當代臺灣學界的(文學、歷史學、哲學、宗教學、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各個學科中,堪稱最精英學者群也是最多元的原創性論文在內。 本書共分二卷,全部內容已達30篇之多,已涵蓋臺灣各宗教(民間宗教、原住民宗教、一貫道、新興宗教、基督教、天主教、佛教)研究,所以能夠據實針對臺灣本土大眾宗教信仰變遷:從數百年前至今的歷時性變遷,也同時關注到國家政策的主導力量、並將諸如原漢族群的信仰差異、二次大戰後社會變遷帶來的新興宗教崛起、全球化導致的宗教資本化與商品化、大眾信仰與身心靈醫療的復甦等各類課題,都有機的相應納入。 此外,本書還特闢一大項,專門介紹當代臺灣各學科研究大眾信仰變遷的典範學者,讓讀者了解一個學術研究者,彼等對於相關問題的設立及其解決的來龍去脈。可知,本書堪稱是,一本歷來有關臺灣大眾信仰變遷的著作中,不但最具跨學科特色且又兼具「臺灣宗教環境學」新詮釋理念的,兩卷版研究精華匯集。 本書特色 一本歷來有關臺灣大眾信仰變遷的著作中,不但最具跨學科特色且又兼具「臺灣宗教環境學」新詮釋理念的,兩卷版研究精華匯集。
古之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 現在的高等教育工作者,每天忙於教學和研究,又要兼任行政服務職務和擔任導師輔導等工作,本為學生遭遇人生困境時的協助者角色,也面臨教師評鑑、限期升等和教育行政工作等壓力,導致焦慮、憂鬱和失眠等情緒困擾,真正是泥菩薩過江。 然而有一些多年從事高等教育工作者,同時也是禪修正念學習與實踐者,悠遊於教學、研究和服務輔導工作中,甘之如飴,他們是如何做到?禪修正念的學習又如何幫助他們(自利),同時也幫助輔導的學子們(利他),就讓我們從本書中,來看看他們娓娓道來的學習和實踐的心路歷程。 本書特色 六位教授將多年信解行證的修行所得,以及應用在高等教育工作上的心路歷程,毫無保留地真誠分享。
《梁皇寶懺》本是梁武帝為郗后請求寶誌禪師所集的懺本。言「懺」,則「悔」必隨之:懺重於表露過去所犯的一切錯過罪,悔則從此發心不再有二度毀犯。要言之,唯有真懺,才能有真悔。 本書的著作方向,以《梁皇寶懺》為依據,將相關於懺悔、發願、禮佛、迴向等義理,以近於日常生活為主述方向,以明悟實證力行懺悔於修學上之關鍵作用,並提供學人為之參考。 本書特色 懺重於表露過去所犯的一切錯過罪, 悔則從此發心不再有二度毀犯。 要言之,唯有真懺,才能有真悔。
本書剖析有關近四百年來,東亞現代批判禪學思想的形成史,包括各階段時代的歷史社會基礎,以及作為各階段時代的主要批判禪學知識學發展的類型,或其具有代表性知識社群及其具代表性個別人物。 本書主張,現代批判禪學思想本身的論述,其實是關於現代批判禪學思想的詮釋學、或現代批判禪學思想變革史的歷史社會知識學論述,而非東亞所有傳統或現代流行的禪修方法論介紹。 因此本書本質上,就具有批判的歷時性又兼具共時性兩者的──從傳統末期到當代臺灣本土──現代批判禪學思想形成史的新詮釋性質。 本書特色 一本從明末到明治到當代臺灣的四百年新視野論著, 首次被長歷史跨距的系統性與批判性開展,針對東亞現代批判禪學思想的本土原創性深描。
本書剖析有關近四百年來,東亞現代批判禪學思想的形成史,包括各階段時代的歷史社會基礎,以及作為各階段時代的主要批判禪學知識學發展的類型,或其具有代表性知識社群及其具代表性個別人物。 本書主張,現代批判禪學思想本身的論述,其實是關於現代批判禪學思想的詮釋學、或現代批判禪學思想變革史的歷史社會知識學論述,而非東亞所有傳統或現代流行的禪修方法論介紹。 因此本書本質上,就具有批判的歷時性又兼具共時性兩者的──從傳統末期到當代臺灣本土──現代批判禪學思想形成史的新詮釋性質。 本書特色 一本從明末到明治到當代臺灣的四百年新視野論著,首次被長歷史跨距的系統性與批判性開展,針對東亞現代批判禪學思想的本土原創性深描。
《六祖壇經》是六祖與弟子門人之間的相關記錄,此是中土祖師論說法義,唯一被稱為「經」的佛教典籍,亦足見後人對六祖惠能大師的推崇。本書的著作方向,即以《六祖壇經》為依據,特將禪門的生活智慧、修行風格與論說心地法義等,儘量以近於現實生活為論述中心,以呈現禪的智慧與心行。 將禪門的生活智慧、修行風格與論說心地法義等, 以近於現實生活為論述中心,呈現禪的智慧與心行。 深入淺出的說明,禪的智慧盡在本書中。